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综合检测题
高中生物必修3第3-4章测试卷(含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3第3-4章测试题Ⅱ学生姓名:__________ 校区:___________ 日期:____年____月____日辅导老师: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经实验检测出某一植株的不同器官对不同生长素浓度的反应如图所示,横坐标表示生长素物质的量浓度。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获得的正确结论是()A.当生长素浓度为10-9 mol·L-1时,抑制根的生长B.若解除顶端优势,应确保侧芽生长素浓度低于10-6 mol·L-1C.低浓度生长素促进根、芽的生长,高浓度生长素则促进茎的生长D.根向地生长的原因是其背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10-8 mol·L-12.下列关于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脱落酸能够促进果实发育和脱落B.根向地生长与重力影响生长素的分布有关C.乙烯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D.适宜浓度的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使植株增高3.为研究根背光生长与生长素的关系,将水稻幼苗分别培养在含不同浓度生长素或适宜浓度NPA(生长素运输抑制剂)的溶液中,用水平单侧光照射根部(如图),测得根的弯曲角度及生长速率如下表:处理方式测定指标外源生长素(mg/L)NPA(μmol/L) 00.0010.010.13弯曲角度α(度)3740312216生长速率(mm/天)151713118据此实验的结果,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根向光一侧的生长速率大于背光一侧B.生长素对水稻根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C.单侧光对向光一侧生长素的合成没有影响D.单侧光照射下根的背光生长与生长素的运输有关4.甲图表示燕麦生长素浓度与作用的关系;乙图表示将一株燕麦幼苗水平放置,培养一段时间后的生长状况;丙图表示燕麦胚芽鞘。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乙图示都说明了植物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B.图乙中a、b两点的生长素浓度都小于10-8(mol/L)C.丙图A段产生生长素,只能向B段极性运输而不能横向运输D.用两种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插条,都能生根,则最适浓度在这两种浓度之间5.如图是科学家对水稻根进行单侧光照射后的生长状况,下表是处理后的实验结果。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练习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检测题一、选择题1.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A.田鼠和杂草B.豌豆和水草C.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D.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3.鼠妇,俗称“潮虫”,生活在阴暗潮湿处,是家庭院落中常见的一种昆虫,要调查一农村院中鼠妇的种群密度,最宜采取的方法是()A.逐个计数法B.五点取样法C.标志重捕法D.灯光诱捕法8.下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A.100只B.200只C.300只D.400只10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 )A.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D.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11.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丘陵地区4 km2区域中刺猬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只刺猬,第二次捕获40只刺猬,其中有标记的5只。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被捕获的概率基本相同B.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C.标记符号过分醒目可能增大刺猬被捕获的概率D.该种群的密度大约是400只/km214.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15.下面三个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那么,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A .竞争、捕食、互利共生B .互利共生、捕食、竞争C .竞争、互利共生、捕食D .捕食、竞争、互利共生25.假定当年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λ倍,右图表示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练习题

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练习题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B. 生态系统的大小可以是一个湖泊、一片森林C.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之间只有捕食关系D. 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 下列哪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初级消费者?()A. 草原上的羊B. 河流中的鱼类C. 食肉动物D. 食草昆虫3.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是()A. 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B.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逐级递增C.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D.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是单向的4. 下列关于生态农业的叙述,错误的是()A. 生态农业实现了能量多级利用B. 生态农业减少了环境污染C. 生态农业提高了能量利用率D. 生态农业使能量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二、填空题1.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两部分。
2.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3. 能量流经生态系统的过程被称为________,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过程被称为________。
4. 生态系统中,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大约为________。
三、判断题1. 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可以循环利用。
()3. 生态农业可以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4. 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能量来源于上一营养级。
()四、简答题1. 简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2. 举例说明生态系统中能量多级利用的实际应用。
3. 什么是生态农业?它有什么优点?4. 请举例说明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
五、名词解释1. 生态系统2. 生产者3. 消费者4. 分解者5. 营养级6. 能量传递效率7. 物质循环六、连线题1. 草地生态系统a. 生产者b. 初级消费者c. 次级消费者d. 分解者i. 草ii. 兔子iii. 狐狸iv. 蚯蚓2. 淡水生态系统a. 生产者b. 初级消费者c. 次级消费者d. 分解者i. 浮游植物 ii. 小鱼iii. 鲨鱼iv. 藻类七、计算题1. 假设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为10000千焦,如果能量传递效率为10%,请计算第二营养级的能量是多少?2. 在一个池塘生态系统中,藻类通过光合作用每年固定1000千克的碳。
(完整版)生物必修三第四章习题

种群密度a bc 迁入率取决于d 性别比例 生物必修三第四章习题1. 下列所描述的生物,不属于一个种群的是A.全世界的蓝鲸B.珠江里的肉食性生物C.一个菜园里的白粉蝶D.一个湿地公园的白鹭2.下列可以成为种群密度的是( )A .一个池塘中各种鱼的总数B .全世界的人口数量C .一片森林中的全部鸟类D .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蛇3.不宜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是A .荠菜B .蚜虫C .蒲公英D .菜粉蝶4.某生物兴趣小组用五点取样的方法,调查学校周圈一片草地上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下表是所获得的一组数据,据此可估算出该片草地上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是A .3株/m2B .4.2株/m2C .5株/m2D .6株/m25.下列4个种群不同年龄的个体数曲线图中,表示衰退型种群的是( )6.右图为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的概念图,a 、b 、c 、d 代表影响因素依次是( )A .年龄组成、死亡率、迁出率、出生率B .出生率、年龄组成、迁出率、死亡率C .死亡率、出生率、迁出率、年龄组成D .出生率、死亡率、迁出率、年龄组成7.近几十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城市人口密度急剧增长,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年龄组成呈增长型B.性别比例适当C.迁入率大于迁出率D.出生率大于死亡率8.某动物种群的年龄结构组成图的基部比较狭窄而顶部较宽,对此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这是一个衰退型的种群B .幼体比例较大,而老年个体比例较小C .种群的死亡率较大D .种群的出生率较小9.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种群是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B.种群是许多同种个体的代数和C.种群具有单独的生物个体所不具备的特征D.种群是一个有机单元,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10.在对某种鼠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89只鼠,第二次捕获57只鼠,其中有标志鼠30只。
则该种群数量为A .169只B .86只C .190只D .292只11.进行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时,宜采用的做法是A .选取多种植物为调查对象B .必须要逐一计数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C .对某种植物的调查常采用标志重捕法D .样方内各年龄段的植物均需统计12.有人把水葫芦引入了一个热带国家,现已阻塞了航道,成了河流和湖泊中行船的主要障碍。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4章-章末综合检测(含答案)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A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B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
那么A、B的特征分别属于( )A.物种的个体;一条鲤鱼B.物种的个体;一个鲤鱼种群C.种群;一条鲤鱼D.种群;一个鲤鱼种群解析:选B。
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是生物个体所具有的,是生物个体的生命现象;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是种群的特征,是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体表现。
2.如图表示的是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可能会越来越小的是( )解析:选A。
种群密度减小,即为衰退型的年龄组成,老年个体所占比例大而幼年个体数目较少。
3.科技人员在对草原鼠害进行调查时,随机选定1公顷的区域,第一次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68只鼠,标记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间后在相同位置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54只鼠,其中标记的鼠有12只,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区域中鼠的种群密度较大,约为306只/公顷,必须积极防治B.这种调查方法称为样方法C.草原上鼠与牛、羊等是竞争关系,鼠害会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D.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统计结果是不准确的解析:选B。
“样方法”往往作为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动物常采用“标志重捕法,”本题中所用的方法就是标志重捕法。
该区域中鼠的种群密度约为68×54÷12=306(只/公顷)。
4.下面图甲、图乙为某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如不考虑其他因素,种群甲和种群乙未来个体数量的发展趋势是( )A.衰退型和增长型B.增长型和衰退型C.稳定型和衰退型D.稳定型和增长型答案:B5.下图表示种群增长率与时间关系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曲线表明,种群数量的变化只与时间有关而与其他物种无关B.C~D段种群数量下降,主要原因有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C.该图可表示密闭的恒定容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增长率的变化曲线D.若该种群为海洋经济鱼类,在捕捞期间,种群数量最好保持在C时期的水平解析:选D。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五六章测验卷(含答案)

生物(必修3第四五六章)单元检测一、单项选择题(2分×30=60分)1.农贸市场上有新鲜的白菜、萝卜、大葱等多种蔬菜,还有活的鸡、猪、鲜蘑菇,以及附着在这些蔬菜、鸡、猪等上面的细菌等微生物,它们共同组成一个()A.种群B.群落C.生态系统D.以上都不是2、下面是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操作正确的是( )①确定调查对象②选取样方③计数④计算种群密度⑤丈量A.①→②→③→④B.①→⑤→④C.①→④D.①→③→②→④3.某同学为了调查某区域内麻雀和黄鹂的种群密度,在该区域内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鸟网。
捕获结果统计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捕获总麻雀黄鹂鸟数第一次100 46(标记后放生) 43(标记后放生)捕捉第二次102 42(其中6只标记) 36(其中9只标记) 捕捉A.为了结果的可靠性,标记物对标记对象的生理习性不能有影响B.该区域麻雀大约有322只,黄鹂大约有172只C.该区域所有的麻雀和黄鹂分别构成一个种群D.由于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所以计算的结果偏小4、下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A.100只B.200只C.300只D.400只5.图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
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及其应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增长率为0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D.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b点6、某岛屿引入外来物种野兔,研究人员调查了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并据此绘制了λ值的变化曲线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第1年至第5年间野兔种群数量保持稳定B.第5年起野兔种群数量开始下降C.第15年至第2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D.第20年至第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7、下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甲乙两种群可能为竞争关系,甲的竞争力小于乙,竞争强度:弱→强→弱B.t1~t2时间内甲、乙种群呈“S”型增长,甲种群从t2开始出现环境阻力C.t2~t3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D.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8、某生物兴趣小组准备对所处地区的花园和菜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进行研究,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B.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C.对土样中的小动物进行采集时,在诱虫器上方通常要放置电灯,这样做的是利用了土壤动物具有趋光性的特性D.土壤中的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9、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50㎝,网身长145㎝,网目孔径0.169mm)各随机取样3次,调查结果如表(单位:个)下列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是A.甲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2的种群密度小B.甲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4 的种群密度大C.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D.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10的种群密度大10.下列古诗中从生物学角度看,表现为物种间竞争关系的是():A.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C.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出墙来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11、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N1、N2)的数量变化如右图所示,据图判断这两个种群的关系是A.捕食关系,N1为捕食者,N2为被捕食者B.捕食关系,N2为捕食者,N1为被捕食者C.竟争关系,N1为竟争中的胜者,N2为失败者D.共生关系,N1、N2彼此依赖,相互有利12.在裸岩群落演替中,谁被称为地球开拓者()A地衣B苔藓C草本植物 D 木本植物13.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 )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B.物种多样性的减小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D.物种多样性的减小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14、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
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第四章综合测试题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三章复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被称之为生长素的是A.吲哚乙酸B.萘乙酸C.2,4-D D.乙烯2.某同学用油麦菜的幼苗进行了四项实验,如右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进行实验②③可证明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B.进行实验③一段时间后,青菜发黄的原因是在无光条件下叶绿素不能合成C.实验④的生长结果只能证明根的生长具有向重力性D.设置实验①的目的是作为实验②③④的对照3.为了验证胚芽鞘尖端确实能产生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用胚芽鞘和琼脂块等材料进行实验时,对照实验的设计思路是A.完整胚芽鞘分别置于单侧光照射和黑暗条件下B.胚芽鞘尖端和未处理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C.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和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D.胚芽鞘尖端和置于胚芽鞘尖端一段时间后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4.如右图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小块,分别放在甲、乙、丙三株幼苗切面端的不同位置上,然后从左侧给予光照。
此实验的结果不会:A.甲向右侧弯曲生长B.乙直立生长C.丙向左侧弯曲生长D.甲、乙、丙都弯向光源生长5.如右图将植物横放,茎弯曲向上生长,根弯曲向下生长,这与重力影响生长素的分布和根、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有关。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a处的生长素浓度较b处高,茎对生长素敏感性高,a处生长受抑制,b处生长快,茎向上生长B.d处的生长素浓度较c处高,根对生长素敏感性高,d处生长受抑制,c处生长快,根向下生长C.c处生长素浓度较d处高,根弯曲向下生长D.b处生长素浓度较a处低,茎弯曲向上生长6.为验证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一位同学借附近农民土地里的农作物做无子果实的培育实验,但农民要求他不能影响作物的产量。
请你帮他选择以下最合适的作物A.玉米B.油菜C.花生D.黄瓜7.植物扦插繁殖时,需要对插枝进行去除成熟叶片、保留芽和幼叶等处理,这样可以促进插枝成活。
其原因是①芽和幼叶生长迅速.容易成活②芽和幼叶储存较多的营养物质③芽和幼叶能产生生长素,促进生根④去除成熟叶片可降低蒸腾作用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8.为了探究生长素和乙烯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这两种激素的相互作用,科学家用某种植物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由此可初步推测A.浓度高于10-6mol/L的生长素会抑制该植物茎段的生长B.该植物茎中生长素含量达到M值时,植物开始合成乙烯C.该植物茎中乙烯含量的增加会促进生长素的合成D.该植物茎中生长素和乙烯的含量达到峰值是同步的9.在农业生产中,用一定浓度的植物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
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练习题

种群和群落一、选择题1.以下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A.对于在自然环境中的种群而言,K值总是固定不变的B.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一定呈“J”型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新物种的形成D.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2.下图表示种群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a、b、c可分别表示同一物种的三个不同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②三个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占总数的比例是a>b>c③三个种群的出生率的比较是a>b>c④三个种群的迁入率与迁出率的比较是a>b>cA.只有①③B.只有①②③C.只有①③④D.只有②③④3.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需要20~40年,美国需要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
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决定于()A.种群数量和密度B.种群的年龄组成C.种群的性别比例D.出生率和死亡率4.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为:N t=N0λtB.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C.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D.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数量在K/2左右时增长率最大5.四个生物群落分别包含若干种群,下图中给出了这些种群的密度(每平方米的个体数),当受到大规模虫害袭击时,哪个群落不易受到影响()A.群落甲B.群落乙C.群落丙D.群落丁67.生物群落甲、乙、丙含有数字1到8表示的8个物种,每个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下表给出2A.B.当受到大规模害虫袭击且危害程度逐渐增强时,这些群落中受影响最大的是甲C.在生物群落丙中,各物种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互利共生D.在生物群落丙中,各物种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捕食8.某同学拟调查一个面积为100 hm2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B.设计1个1 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C.随机设置1 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个体数目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 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9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D.第1~37天,成虫数量呈“J”型增长10.下列有关“S”型曲线的说法,与事实相符合的是()A.该图可表示密闭的恒定容器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变化曲线B.若该种群为海洋经济鱼类,种群数量最好保持在c的水平C.ab段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慢,其主要原因是受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的影响D.该曲线是在理想条件下测得的,人工培养中不会出现这样的曲线11.某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试卷3姓名:班级:一、单选题1. 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
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间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
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B. 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C. 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D. 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2. 图为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 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B. 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C. a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的制约D. b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3. 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A. 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B. 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C. 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D. 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4. 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A. 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 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C. 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D. 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木层的水平结构5. 图甲和乙为某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如不考虑其它因素,种群甲和种群乙未来数量的发展趋势是()A. 衰退和增长B. 增长和衰退C. 稳定和衰退D. 稳定和增长6. 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对于野生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有重要意义,图是某海域野生鱼类在实施了休渔(休渔:为保证海洋中的鱼类有充足的繁殖和生长时间,每年在规定的时间内,禁止任何人在规定的海域内捉鱼)保护后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为了获得最大捕捞量,捕捞后种群数量应该保持在b点附近范围所代表的水平上B. 该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点是b点,环境阻力最大是在8年以后C. 休渔能够很好的促进该种群数量的恢复,并使该种群数量能保持持续增长的趋势D. 适当的捕捞有利于该鱼类更新,有利于该种群的生存7. 下列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A. 一定地区单位面积内的杂草数量B. 一个池塘单位体积内的鲢鱼数量C. 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的乔木数量D. 一条河流中单位体积内的虾数量8. 下列4个种群不同年龄的个体数曲线图中,属于衰退型种群的是()A. B. C. D.9. 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A. 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B. 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C. 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D. 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10. 人口学家统计预测中国人口到2050年将达到16.8亿,此后人口数量将逐渐下降,这种预测的主要依据是()A. 种群数量和密度B. 种群年龄组成C. 种群性别比例D. 出生率和死亡率11. 在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A. 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B. 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菌体C. 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的地区取样D. 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12. 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 样方法调查机场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取样应注意远离飞机跑道B. 标志重捕法调查老宅中壁虎的种群密度,标志位置可以是尾部C. 可以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密度D. 某山区野生东北虎种群密度的调查宜采用标志重捕法13. 科研小组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了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所示(图中N 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 t+1表示第t+1年的种群数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 甲种群在0-t 3段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 乙种群在0-t 1段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C. 乙种群在t 2时数量最少D. 甲种群在t 3后数量相对稳定可能是生存条件得到了改善14. 下列研究问题属于种群水平的是A. 四大家鱼分布在池塘的不同水层B. 池塘中的鲫鱼每年新增的个体数C. 池塘的范围和边界D. 池塘中各个种群之间的关系15. 下表是退耕还林后,某生态系统在20年内群落自然演替所经历的: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中优势植物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单位:株/平方米)。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A. 第1~20年,该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程度先升高再逐渐降低B. 第1~10年,物种b逐渐成为优势物种,主要与其生长高度有关C. 第1~5年,物种a密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该种群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D. 第10~15年,物种a逐渐消失的原因可能与其不能适应弱光环境相关16. 森林中,杜鹃、黄鹂等在林冠层筑巢、捕食,山雀、啄木鸟等栖居在林中层,画眉、八色鸫等主要在林下层,这种现象反映了群落的()A. 物种组成B. 物种丰富度C. 垂直结构D. 水平结构17. 某海洋生态系中的甲、乙、丙和丁四个物种,其种群大小与海水深度的关系如图。
根据图中信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甲物种的种群大小与海水深度呈正相关,与丙物种的竞争最为激烈B. 乙物种从浅海到深海都有分布,故海水压力是影响该物种种群大小的主要因素C. 若甲~丁四个物种中包括藻类,则丙物种最可能为藻类D. 丁物种的种群最小,且主要分布在深海区,应是一种自养生活的鱼类18. 某捕食者与其猎物种群大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
如果以捕食者数量为X轴、猎物数量为Y轴作图,则图形正确的是()A. B. C. D.19. 下列实例中属于种内斗争的是()A. 培养液中生活着两种草履虫B. 人工密植的杨树林长得细高,利于夺光C. 噬菌体侵入细菌体内D. 鲈鱼的成鱼以鲤鱼的幼鱼为食20. 下图代表生活在同一生态系统中两个种群在夏季和秋季的食区范围.在秋季,两个种群均以橡树为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两种群的数量受其密度的影响B. 在秋季,两种群的生态位部分重叠C. 两种群的生存和生长相互影响D. X部分表明两种群在秋季因生存空间而竞争21. 如图是某高等动物种群增长曲线,对其理解合理的是(),A. 图中0~a段是种内斗争限制了种群增长B. 图中a~b段,幼年个体明显多于老年个体 C. 从b点开始种间竞争成为制约种群数量的主导因素 D. 如果该物种是海洋经济鱼类,适当捕捞应使种群数量降至a点22.下列实验中酒精作用说法正确的是()A.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中100%酒精作用是分离色素B. 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中95%酒精作用是洗去多余卡诺氏液C. 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中50%酒精作用是解离时固定细胞分裂相D. 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70%酒精作用仅是杀伤细菌作用23. 下列有关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 调查农田中蚜虫、蚯蚓、田鼠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B. 研究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可以采用构建概念模型的方法C. 采集土壤小动物的方法主要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D. 制作的生态缸应密闭,放置在室内通风、阳光直射的地方24. 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A. 形成的植物种类不同B. 影响因素不同C. 形成的生物数量不同D. 起始条件不同25. 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所描绘的景象变迁,可视为()A. 群落的初生演替B. 种群的初生演替C. 群落的次生演替D. 种群的次生演替26. 在沙漠的一个灌木群落中,某种基于种子繁殖的灌木,其分布型随着生长进程会发生改变.幼小和小灌木呈集群分布,中灌木呈随机分布,大灌木呈均匀分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这种改变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B. 这种改变是群落演替所引起的结果C. 均匀分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种内竞争D. 集群分布主要是由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所致27. 生物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B. 自然群落一定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C. 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属于次生演替过程D. 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28. 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 年龄组成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B. 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该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 建立人工群落可将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调控之下D. 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分别是调查群落中植物和动物丰富度的常用方法二、识图作答题29. “标志(记)重捕法”是动物种群密度调查中的一种常用取样调查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M)全部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记个体数(m)占总捕获数(n)的比例,估计该种群的数量(N)。
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
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hm 2(1hm 2= 10000m 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1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
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1)假定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写出样方中种群总数(N)的计算公式。
(2)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只/hm2。
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
(3)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
(4)在上述调查的同时,还对样方中布氏田鼠的洞口进行了调查(假设样方中只有一种鼠),平均每100m2有3.6个洞口,洞口数量与田鼠的比例关系为。
(5)该研究机构还对这一地段中的蒲公英进行了取样调查,得到下表所示数据: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此种群密度为6.5株/m2B.用此方法求得的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应完全相同C.再重新选一次样方,所得的结果与这次应相同D.此方法为标志重捕法30. (10分)下图为某地森林中植物的分布情况模式图,据图分析回答:(1)该区域中的所有生物可以称为。
(2)从该图可知,该地植物的空间结构可分为和。
(3)图中高大的乔木生长最旺盛,与灌木和草本植物在争夺阳光的中处于优势,乔木、灌木与草本植物依次分布在不同的层次,这种结构的重要意义是。
(4)如果由于火灾导致该森林被破坏,但经若干年后,该森林又可慢慢恢复,这种演替属于。
(5)假如另一个生态系统中存在下图所示的食物网:①若要在短期内,让猫头鹰的数量明显增加,则应把能量集中引向的食物链是__ ___。
②若把该食物网中的兔全部杀死,则该食物网中数量首先发生改变的生物是,改变情况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