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爱国诗人文天祥

合集下载

文天祥读后感

文天祥读后感

文天祥读后感文天祥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诗文更是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读完文天祥的诗文后,我深受启发,感慨良多。

文天祥的诗文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他对祖国的深情厚爱溢于言表。

在《过零丁洋》中,他写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正义的追求。

他不畏强权,不贪生怕死,坚持自己的信念,这种精神令人敬佩。

在今天,我们也应该学习文天祥的爱国情怀,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天祥的诗文也充满了对人生的感悟,他对人生的态度令人深思。

在《过零丁洋》中,他写到,“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人生短暂的认识,他希望能够珍惜每一刻,尽情享受生活的美好。

这种豁达的心态让人感到震撼,也让人思考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琐事所困扰,容易忽视生活中的美好,我们应该学习文天祥的态度,珍惜每一天,享受生活的乐趣。

文天祥的诗文还充满了对正义的追求,他是一个坚定的正义之士。

在《正气歌》中,他写到,“天生正气,千古难求。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正义的执着追求,他希望能够为正义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今天,我们也应该学习文天祥的正义之心,勇敢地站在正义一边,为社会的公平正义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读完文天祥的诗文,我深受启发,他的爱国情怀、对人生的感悟和对正义的追求都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我会继续学习文天祥的精神,努力做一个爱国、豁达、正义的人。

愿我们都能够珍惜每一天,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天祥读后感

文天祥读后感

文天祥读后感文天祥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爱国诗人,他的《满江红》和《过零丁洋》等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在他的一生中,他不仅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赢得了人们的赞誉,更是因其坚定不移的爱国情怀而被后人传颂不已。

读完文天祥的诗作以及他的一生,我深深被他那种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民族的热爱所感动。

在他的诗中,我看到了他对祖国的深情厚爱,他不惜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去捍卫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尊严。

他的诗作中充满了对祖国的赞美和对敌人的斥责,每一句话都饱含着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民族的热爱。

文天祥的一生也是一部爱国史诗,他在面对外敌侵略和国家危亡的时刻,毅然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保卫国家的斗争中。

他在南宋抗金战争中,多次奉命出征,带领士兵与敌人浴血奋战,最终壮烈牺牲。

他的一生充满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民族的热爱,他的一生也是对爱国精神的最好诠释。

文天祥的爱国情怀深深感染着我,让我对国家和民族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他的一生告诉我,爱国不仅仅是口头上的宣誓,更是需要用实际行动去践行的。

在面对国家危难的时刻,每一个人都应该像文天祥一样,挺身而出,勇敢地去捍卫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尊严。

作为当代的中国人,我们更应该传承文天祥的爱国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用实际行动去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去书写新时代的爱国篇章。

文天祥的爱国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热爱祖国,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愿我们能够像文天祥一样,用自己的一生去书写爱国的篇章,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让我们的民族更加团结奋进!。

文天祥的爱国思想分析

文天祥的爱国思想分析

文天祥的爱国思想分析文天祥的爱国思想分析文天祥,是我国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

他的诗歌,忠实地记录了池反抗外来侵略者的战斗历程,鲜明地体现了他的爱国思想。

在中国历史上,每当国家处于危难之际,总有一些志士挺身而出,他们为国尽忠,为民请命,所以能名垂史册。

宋元之际,风起云涌,以文天祥为代表的仁人义士给后人上了一堂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就是文天祥精神的真实写照。

公元1278年,文天祥被元将张弘范抓住,文天祥不愿投降,吞龙脑自杀却没有成功。

张弘范强迫文天祥写信给另一位抗元名臣张世杰劝降,文天祥被逼无奈,说道:“我自己不能保全父母,怎么有脸教别人背叛父母呢?”张弘范不肯罢休,再三逼迫,文天祥作诗一首给他。

张弘范读到诗的最后两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担心照汗青”时,被文天祥视死如归的气概所感动,于是不再劝降。

第二年,张弘范率领元军与宋军在水上交战,强迫文天祥观战。

文天祥在船上观看宋元两军交战,文天祥看着南宋的军队步步溃败,心知国家灭亡已成定局,心中的苦闷胜过死去。

张弘范知道文天祥不会轻易投降,就将文天祥交给元朝皇帝处置。

在去燕京的路上,文天祥绝世八天,没有死,于是进食。

元朝政府多次劝降,文天祥都大义凛然地拒绝了,元朝政府担心文天祥的存在会影响江南民心,于是决定将其杀害。

在刑场,文天祥面不改色,拒绝了元朝皇帝给他的最后一次求生的机会,只说了一句“我的使命完成了”,便凛然赴死。

文天祥死后几十年,朱明代元,人们在文天祥被害的地方建立祠堂,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英雄。

文天祥的爱国精神:大丈夫不畏强暴威武不能屈众所周知,文天祥是南宋末年抗击元朝的重要人物。

那么,文天祥是民族英雄吗?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民族英雄。

民族英雄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民族英雄指的是为本民族作出不凡贡献的人,他们或以一项发明使本民族收益,或以一项特长为国争光,如钱学森也是民族英雄。

狭义的民族英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民族英雄,它指的是在反抗侵略和压迫的斗争中作出贡献的人物,他们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和宁折不弯的品格足以为民族之楷模。

如何评价爱国诗人文天祥

如何评价爱国诗人文天祥

如何评价爱国诗人文天祥现代人认识到文天祥此人,可能大部分人都来源于初中语文课本中那首《过零丁洋》,以及此诗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对于文天祥的认识,大家可能都知道他是一位爱国大诗人,也知道他是一位民族英雄。

但是这些头衔都太过空洞,并不能真正让人感觉到文天祥的伟大。

就好比古时人都推崇君子,但是真正的君子却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人们尊崇忠义,但是能真正的坚持忠义到最后,甚至为其舍弃生命的又有几人呢?一时的豪气冲天,一时的英雄主义,谁都有。

就好比汪精卫当初还想过要刺杀摄政王,洪承畴被俘后,最开始也是坚决不详,希望用自己的生命换取对自己国家的重臣,但是最后呢?汪精卫建立汪伪政府,帮着日本人残害中国人。

洪承畴呢?最后成了皇太极最为重视的汉臣之一,调转矛头,将锋利的刀剑对向了生养自己的土地,对准了自己的骨肉同胞。

所以说一时的忠义不难,但是一生的忠义却是极难的。

被敌人所俘,无时无刻不在承受着敌人的诱惑。

无论是武力威胁也好,还是高官厚禄的利诱也罢,摆在面前的刀枪和糖果,直刺心灵,腐蚀着心中坚守的忠义。

文天祥难能可贵之处在哪里呢?元朝朝廷对其的招降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其时日以年来计算。

面对的也不仅仅是刀枪威胁和高官厚禄的诱惑,同样的也有来自妻子儿女的亲情逼迫。

文天祥被俘之后,他的妻子儿女也早在他之前被俘虏。

并且被押解入宫,成为一名宫女,受到严苛对待。

当时元朝人让他的女儿柳女写了一封信给他,虽然不知道信的具体内容为何,但大抵是希望他能与一家人团聚的。

文天祥如何回答的呢?他回信道:收柳女信,痛割肠胃。

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

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

泪下哽咽哽咽。

从文天祥的回信中我们可以看见他的纠结,他对自己亲人的愧疚,以及内心的痛苦,但是在纠结了如此多之后,他仍然选择了自己的大义。

一位自小生长富庶,过着衣食无忧,状元及第,受人尊敬之人,一个文弱的书生,一个能放弃自己的富裕生活,而将自己的家财全部用来筹集抗元军队之人,如何不让人敬仰?文天祥在考虑了许久之后,仍然选择了慨然赴死,只这点就强国汪精卫和洪承畴许多。

民族英雄文天祥南宋时期的爱国诗人

民族英雄文天祥南宋时期的爱国诗人

民族英雄文天祥南宋时期的爱国诗人文天祥,南宋时期的爱国诗人,他的诗作以爱国情怀和民族英雄形象为主题,深受后世人们的景仰和敬仰。

本文将从文天祥的背景介绍、他的爱国诗歌以及他的影响力三个方面来探讨他在民族英雄中的地位。

一、背景介绍文天祥(1236-1283),字希孟,号断却老人,福建福州人。

出生于南宋末年一个官宦家庭,自幼聪明好学,家境优渥。

他少年时期游学江南,师从程文石学习诗文和政治理论,思想逐渐形成。

1260年入仕,历任吏部尚书、枢密使等重职。

后来,元军南下,南宋政权岌岌可危,文天祥面临选择,坚守南宋,投身抗元救国的斗争,展现了他坚定的爱国情怀和胆识。

二、爱国诗歌文天祥的爱国诗歌是他最为人称道的成就之一,他通过深沉的思考和犀利的笔触,表达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国家存亡的忧患。

他的诗作充满激情与力量,激发了无数民众的爱国热情。

首先,文天祥的诗歌表达了对国家的思念和忧虑。

他在《过零丁洋》中写道:“亲朋无一字,老病无孤舟。

”这两句诗表达了他远离故乡和亲人的孤苦无依,以及他对家人的牵挂之情。

同时,他在《正气歌》中写道:“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句意味深长的诗,传达了他对国家复兴的殷切期望。

他深知只有通过坚决抗战,才能使敌人不敢轻举妄动。

其次,文天祥的诗歌彰显了他对民众的关怀和鼓舞。

他在《大石头城道中遇僧》中写道:“梅峰自怜无处依,加上限烟世界辞。

行尽天山红雨恨,驱羊驱马意思迟。

”这几句诗映射了普通人民的疾苦和苦难,文天祥以此鼓励他们坚定信念,团结抗敌。

他以身作则,为官不苟言笑,依法治国,使人民欣赏他的高尚品德和为民请命的精神。

三、影响力文天祥不仅是一位卓越的爱国诗人,同时也是一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民族英雄。

他的诗作鼓舞了许多志士仁人,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

他的忠诚于国家、捧心于民众的形象,使他成为后世崇拜的对象。

文天祥的影响力还体现在他的思想和精神对后人的启示。

他强调的“忠君爱国,救国思想”被后世的爱国者所铭记,他的“顾全大局,舍小我为大我”的精神也影响了许多人。

文天祥的爱国思想

文天祥的爱国思想

文天祥的爱国思想文天祥的爱国思想文天祥是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作品体现出鲜明的爱国思想,备受人们的推崇。

大家了解南宋政治家文天祥的爱国思想吗?文天祥的爱国思想文天祥,是我国南宋末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

他的诗歌真实的记录了他元朝军队的战斗历程,鲜明地体现了他的爱国思想。

因此,我们要分析他的爱国思想,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研究探讨他诗歌里爱国思想的内容以及实质。

一、文天祥爱国思想的意义在中国的古代,国家的政权是由封建地主阶级建立的,封建地主的政权就是国家,而政权的实际掌控者皇帝则被看成了国家的代表,国家、政权以及皇帝三者往往就混在了一起,因此,那时候的爱国思想就和忠君思想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忠于君王也就等于是爱国,这种现象在文天祥的诗歌里得到了比较明显的体现。

如他在狱中所作的《正气歌》就有这样的认识,天地之间有正气,这种正气体现在人的身上就是我们常说的浩然之气,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这种浩然正气,在面对危险和困难的时候就能无所畏惧,具有充满战胜一切的狂热心态,在文天祥的身上我们总能看到这种浩然正气,一个人如果拥有这种气概,那么这个人一定具有一颗正直、勇敢、爱国的内心,所以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也常常能够感受到他的这种精神与气概。

而这种“浩然正气”,一般我们认为指的是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文天祥则认为这种正气就是忠于君王、忠于政权的精神支柱,可见,在反抗元朝侵略的过程中,他心中的爱国和忠君是不可分割的,甚至在他看来,忠君还是第一位的,他有着为君王付出一切、舍生取义的精神,正如他在《忠孝提纲序》中所讲的那样“君子之于天下,固不必食君之禄而后忠”,意思就是作为一个君子,不必说要受到君王的恩惠才为君王尽忠,要无条件的忠于君王。

究其原因,这也是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所致,在当代的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一些名句和文化中证实君王在古代人民心中的地位,例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是讲君王拥有着一切,你能所拥有的都是君王给你的。

浅谈爱国诗人文天祥

浅谈爱国诗人文天祥

浅谈爱国诗人文天祥说到我最喜欢的文学家,当然非南宋时期的文山先生莫属。

文山先生名文天祥,字宋瑞,祖籍江西庐陵,是宋末的文学家,政治家,爱国诗人,民族英雄。

究其一生,文山先生也算是命途多舛。

宝祐四年时状元及第,曾官至右丞相,被封为信国公。

后来又在德祐元年元军进攻南宋,鄂州失守之时,接到朝廷诏书起兵勤王。

友人曾劝说文天祥,但他说受君之恩,食国之禄,应当以死报国。

崖山战役结束后,文天祥不愿效力大元,被囚禁三年两个月。

文天祥一直不为威逼利诱所动摇,意志十分坚定。

后人也可从《正气歌》中感受到文天祥誓死不屈的精神。

也难怪韩雍曾评价他“至其自誓尽忠死节之言,未尝辍诸口。

读之,使人想见其为人。

”我喜欢文天祥,不仅为他的才学所迷,更为他身上视死不屈,慷慨激昂的爱国热血所感动。

文天祥曾于零丁洋,也就是现在广东省的珠江口,写过一首过零丁洋。

这首诗我至今都能背得。

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明志而作,前两句回顾他的平生。

中间四句写国家正处于风雨飘摇的时期,亡国悲剧无可避免,就在这种时候,他都没有为自己的未来感到担忧,却在字里行间表达了国家即将灭亡的自责与哀痛。

最后两句表达了他对国家的热爱以及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高表现。

我们也都曾学过文山先生的《指南录后序》,我曾对“指南录”一词颇为不解,为何先生的诗集名取了这么个名字,后来经过老师的解释我才知晓其中的由来。

先生的著作很多大多数都表达了他的爱国之情,其中有一首《渡扬子江》,诗中写道他的爱国之情就跟指南针恒久指南一样,亘古不变,而文山先生的家国——南宋,正位于南方。

据史料记载,文山先生被元兵抓捕后,受尽痛苦磨难,被囚禁折磨了三年零两个月。

期间,元朝多次对先生招降,各种威逼利诱,先生都不为所动。

甚至,当时元国首领都亲自招降,文先生依旧严词拒绝。

元朝无奈,最终选择处死文天祥。

文先生在临死前曾问行刑人员哪边是南方,最终面南方而死。

似乎也印证了他的“指南”。

文天祥《过零丁洋》赏析: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个人牺牲的决心

文天祥《过零丁洋》赏析: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个人牺牲的决心

文天祥《过零丁洋》赏析: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个人牺牲的决心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是一首充满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的诗篇,通过诗人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展现了其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个人牺牲的决心。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二、注释及译文1、译文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千辛万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经过四年的艰苦岁月。

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可叹我零丁洋里身陷元虏自此孤苦无依。

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2、注释零丁洋:零丁洋即”伶丁洋“。

现在广东省珠江口外。

1278年底,文天祥率军在广东五坡岭与元军激战,兵败被俘,囚禁船上曾经过零丁洋。

遭逢:遇到朝廷选拔。

起一经,因为精通一种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而被朝廷起用作官。

文天祥二十岁考中状元。

干戈:指抗元战争。

寥(liáo)落:荒凉冷落。

一作“落落”。

四周星:四周年。

文天祥从1275年起兵抗元,到1278年被俘,一共四年。

絮:柳絮。

萍:浮萍。

惶恐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是赣江中的险滩。

1277年,文天祥在江西被元军打败,所率军队死伤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俘虏。

他经惶恐滩撤到福建。

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丹心:红心,比喻忠心。

汗青:同汗竹,史册。

古代用简写字,先用火烤干其中的水分,干后易写而且不受虫蛀,也称汗青。

三、创作背景这首诗载于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当作于宋末帝祥兴二年(1279)正月。

祥兴元年(1278)冬,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服冰片自杀未遂,被解至潮阳。

元军元帅张弘范将文天祥拘于船上,经过零丁洋,挟文天祥围崖山。

当时,宋臣张世杰、陆秀夫等正奉宋帝赵昺徙居在海中的崖山上,崖山成为南宋最后坚守的一个据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评价爱国诗人文天祥
现代人认识到文天祥此人,可能大部分人都来源于初中语文课本中那首《过零丁洋》,以及此诗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对于文天祥的认识,大家可能都知道他是一位爱国大诗人,也知道他是一位民族英雄。

但是这些头衔都太过空洞,并不能真正让人感觉到文天祥的伟大。

就好比古时人都推崇君子,但是真正的君子却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人们尊崇忠义,但是能真正的坚持忠义到最后,甚至为其舍弃生命的又有几人呢?
一时的豪气冲天,一时的英雄主义,谁都有。

就好比汪精卫当初还想过要刺杀摄政王,洪承畴被俘后,最开始也是坚决不详,希望用自己的生命换取对自己国家的重臣,但是最后呢?汪精卫建立汪伪政府,帮着日本人残害中国人。

洪承畴呢?最后成了皇太极最为重视的汉臣之一,调转矛头,将锋利的刀剑对向了生养自己的土地,对准了自己的骨肉同胞。

所以说一时的忠义不难,但是一生的忠义却是极难的。

被敌人所俘,无时无刻不在承受着敌人的诱惑。

无论是武力威胁也好,还是高官厚禄的利诱也罢,摆在面前的刀枪和糖果,直刺心灵,腐蚀着心中坚守的忠义。

文天祥难能可贵之处在哪里呢?元朝朝廷对其的招降并不是一
朝一夕的,其时日以年来计算。

面对的也不仅仅是刀枪威胁和高官厚禄的诱惑,同样的也有来自妻子儿女的亲情逼迫。

文天祥被俘之后,他的妻子儿女也早在他之前被俘虏。

并且被押解入宫,成为一名宫女,受到严苛对待。

当时元朝人让他的女儿柳女写了一封信给他,虽然不知道信的具体内容为何,但大抵是希望他能与一家人团聚的。

文天祥如何回答的呢?他回信道:收柳女信,痛割肠胃。

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

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

泪下哽咽哽咽。

从文天祥的回信中我们可以看见他的纠结,他对自己亲人的愧疚,以及内心的痛苦,但是在纠结了如此多之后,他仍然选择了自己的大义。

一位自小生长富庶,过着衣食无忧,状元及第,受人尊敬之人,一个文弱的书生,一个能放弃自己的富裕生活,而将自己的家财全部用来筹集抗元军队之人,如何不让人敬仰?
文天祥在考虑了许久之后,仍然选择了慨然赴死,只这点就强国汪精卫和洪承畴许多。

而在他被斩首之后,在他的衣带中发现的遗言,更是让后世人对这位舍生取义的英雄,刮目相看。

他在自己的衣带中留下笔墨: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他坚持了自己的大义,所以问心无愧,所以慨然赴死。

时人赞也!
叹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