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巾军起义的原因是什么

合集下载

红巾军起义简介

红巾军起义简介

红巾军起义简介红巾军起义是中国元末明初农民起义,因头裹红巾,故称“红巾军”,又因其烧香聚众,亦称“香军”。

元末红巾军虽然失败了,但农民军坚持斗争13年,对瓦解、推翻元朝的统治起决定性作用。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红巾军起义简介,希望你喜欢。

中文名称:红巾军起义参战部队:红巾军,元朝战争结果:起义军失败时间:1351~1366地点:颍州人物:韩山童刘福通徐寿辉朱元璋红巾军起义详情元末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极端尖锐化,终于导致了元末农民起义。

这次起义规模大、时间久,以红巾军为主力的农民起义军沉重打击了元朝在全国各地的统治,为朱元璋最后推翻元朝创造了条件。

至正四年(1344)五月,黄河暴溢,北决白茅堤、金堤(今河南兰考东北)。

沿河州郡先遇水灾,又遭旱灾、瘟疫,灾区人民死者过半。

黄河决堤后,冲坏山东盐场,严重影响元朝政府的国库收入。

至正十一年四月,顺帝命贾鲁为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强征民工15万人开凿两百八十里新河道,使黄河东去,合淮河入海,时紧工迫,监督挖河的官吏乘机克扣河工“食钱”。

河工挨饿受冻,群情激愤。

至正十年底,元顺帝又决定变更钞法(见钞),滥发纸币,造成物价飞腾。

“开河”和“变钞”促使元末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贾鲁开河后,北方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及其教友刘福通等决定抓住这一时机,发动武装起义。

他们一面加紧宣传“弥勒下生”、“明王出世”,一面又散布民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并暗地里凿了一个独眼石人,埋在即将挖掘的黄陵岗附近河道上。

独眼石人挖出后,河工们惊诧不已,消息传出,大河南北,反抗的烈火顿时燃起。

刘福通是颍州(今安徽阜阳)人,韩山童是河北永年人。

两人一直在北方地区秘密传教,石人挖出,时机已经成熟。

至正十一年五月初,韩山童、刘福通聚众三千人于颍州颍上,杀黑牛白马,誓告天地,准备起义。

刘福通宣称韩山童为宋徽宗八世孙,当为中国主,并自称南宋名将刘光世后代,当辅之。

韩山童发布文告,打出“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的战旗,表示推翻元朝,恢复大宋的决心。

明朝的农民起义

明朝的农民起义

明朝的农民起义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时期,而农民起义则是这个时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朝期间发生了多次规模宏大的农民起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红巾军起义、张献忠起义和李自成起义。

这些起义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明朝政权的稳定,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红巾军起义红巾军起义是明朝时期最早爆发的农民起义之一。

该起义发生在14世纪末,由张士诚领导的农民组织红巾军起而反抗统治者。

起义的根源可归结为农民的生存困境和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

红巾军迅速壮大并占领了很多地区,使明朝政府陷入了危机。

虽然红巾军最终未能成功推翻明朝政权,但该起义对后来的农民起义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张献忠起义张献忠起义是明朝晚期最重要的农民起义之一。

该起义由四川农民领袖张献忠领导,因农民的苦难和政府的压迫而发生。

张献忠起义规模庞大,迅速占领了四川地区,并成立了大西国。

然而,由于起义军内部矛盾和战略失误,起义最终失败。

尽管如此,张献忠起义对当时明朝政府的统治造成了严重威胁,也为后来李自成起义埋下了种子。

三、李自成起义李自成起义是明朝末年最有影响力的农民起义。

该起义由陕北农民领袖李自成发起,目的是推翻明朝政权,并建立大顺国。

起义迅速扩大规模,几乎占领了整个中国北方。

明朝政府经历了长时间的内忧外患后最终崩溃,李自成成为明朝最后一位皇帝。

然而,李自成政权不久后也内乱频生,最终被清朝吴三桂所灭。

明朝的农民起义可以视为一种反抗农民不满的表达方式,它们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深层次矛盾。

农民长期以来受到政治不公和经济压迫,终于爆发起义以争取自己的权益。

虽然这些起义没有成功改变农民的命运,但它们对明朝政权的动摇和最终灭亡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后来清朝的建立提供了社会背景。

总结起来,明朝的农民起义是在政治和经济上压迫下农民不满的爆发,代表了农民对权益和尊严的追求。

这些起义的影响虽然有限,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对后来的社会变革和政权更迭产生了重要影响。

了解这些农民起义对于我们深入了解明朝社会以及中国农民阶层的历史地位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历史各农民起义和失败原因

中国历史各农民起义和失败原因

中国历史上各农民起义失败的共同的主要原因是:没有革命经验,没有革命纲领,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小农意识局限,靠农民自己的力量无法推翻封建势力,无法获得革命的成功。

中国历史上各农民起义的共同的主要原因是:地主统治阶级对土地疯狂兼并,对农民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以及政治压迫,阶级矛盾日益严重的结果。

直接原因是起义的直接导火索。

(一)秦朝大泽乡农民起义起义直接原因:秦朝沉重的劳役和兵役,强征大批农民当兵修长城修陵墓,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以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终于爆发了。

失败直接原因:内部不团结,对混进革命队伍的野心家阴谋家缺乏应有的革命警惕,最终陷于失败。

(二)西汉绿林和赤眉起义起义直接原因:王莽打着改革的旗号开历史的倒车,加重农民的困苦,以王匡王凤领导的绿林和以樊崇领导的赤眉军起义终于爆发了。

失败直接原因:赤眉军进住长安后遇到粮食严重缺乏的困难,同时受到以“反莽复汉”为政治目的而混进起义的西汉贵族刘秀另组织地主武装的阻击,最终失败。

刘秀窃取了起义成果建立了东汉。

(三)东汉黄巾军起义起义直接原因:灾荒洪水蝗虫民不聊生,于是爆发了以张角为领导的黄巾军起义。

失败的直接原因:麻痹大意,被朝廷军夜袭伤失惨重,起义军主将牺牲,最终被朝廷军和地主武装联合镇压而失败。

(四)隋朝瓦岗军起义起义的直接原因:朝廷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进攻高丽,兵役和徭役十分严重,广大农民忍无可忍,奋起反抗,以王薄为领导的农民起义首先揭开了起义的序幕。

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翟让领导的瓦岗军起义是其中较大的一支。

失败的直接原因:起义军内部混进隋朝官僚,大官僚李渊起兵反隋同时镇压起义军,起义军最终失败。

(五)唐朝黄巢起义起义直接原因:连年灾害,赋役徭役严重,官僚地主恣意兼并土地,割据势力相互战争,使贫苦农民极大遭殃。

失败直接原因:没有继续消灭唐朝残余势力,起义军大将叛变投降,被残余势力反攻而失败。

(六)元朝红巾军起义起义直接原因:灾害连年,黄河决堤,地主阶级大量兼并土地,广大农民被沦为佃户或农奴。

元朝的历史故事

元朝的历史故事

元朝的历史故事关于元朝的历史故事有哪些呢?中国拥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各种典籍记载的历史故事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文化经典。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元朝的历史故事,希望能够帮到你!元朝的历史故事篇一:元末红巾军失败的原因元末农民战争,北方红巾军之所以功败垂成,主要是三路北伐缺乏统一指挥,各路大军互不协调,没有明确的战略思想。

加之主力远离中原,后方空虚,汴梁为元军袭取,使形势急转直下进入低潮。

刘福通所领导的北伐虽然未取得预想目的,但其横扫元统治的北部广大地区,沉重打击了元军主力,为南方各起义军的发展以及最后推翻元王朝创造和奠定了条件和基础。

朱元璋趁元军疲于对付北方红巾军,无暇南顾之机,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采取先西后东,先强后弱的战略,在具体作战中,稳步推进,集中优势兵力,先剪枝叶,然后动摇其根本,从而削平群雄统一了江南,为北上灭元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基础。

元末农民起义的主要问题有:1、起义军内部不团结。

红巾军旗号虽多,但是大都不服调遣,就像徐寿辉,张士诚,名义上是起义军,但是只顾自己抢地盘,根本不配合北方军的行动北伐,各自为战的结果是只有北方红巾军迎战元军,甚至还相互攻打;2、起义军发展太快,没有自己的地盘。

尤其是北方起义军虽然占了江淮一带,但是根据地不稳固,而且南方的起义军不支援他们,等于是以江淮之力对抗北方元军,实力上受了影响;3、北方军有白莲教背景,被儒家视为异端。

所以之后朱元璋把白莲教称为异教这有很大原因。

北方起义军是失败了。

但是南方以朱元璋陈友谅的起义军还没失败,当时他们两大势力是南方的主要势力,不管谁战胜都将一统南方,以南方之力对抗当时四分五裂的北方元军都将统一天下,之所以朱元璋胜利那是军事上的战术问题了。

本来朱元璋只在应天府江苏江西一带,但是打败陈友谅,两湖在其手中,本来他是兵精,如今粮也足了,南方已在其手,之后抓准时机,乘北方元军内部自相残杀之即,假道山东,直取大都水到渠成了,这其中很大的缘故在于,南方当时已经是中国经济的重心,南方包括江淮在朱元璋手中、元军已经没了粮饷的来源,尤其当时明军已经拥有火器和大量的骑兵,本来北方对南方最有利的骑兵优势也不复存在了。

明朝的农业和农民起义

明朝的农业和农民起义

明朝的农业和农民起义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农业发展和农民起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

本文将分别从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明朝的农业明朝时期,农业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农业方面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明朝时期,农业生产工具得到了较大的改进。

特别是犁、耕牛等工具的改进,使得耕作的效率大大提高,为粮食生产的增加提供了坚实的条件。

2. 政府的农业政策明朝政府对农业非常重视,通过实施各种有效的农业政策,大力支持农业生产的发展。

其中包括减少税负,提供补贴,严格控制粮食价格等措施,使得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鼓励和提高。

3. 粮食种植技术的改进在明朝时期,一些优良的粮食种植技术也得到了发展和推广。

比如大规模的水稻种植,提高了粮食的产量和质量。

此外,还出现了一些智慧型的水利工程,如天启时期兴修的东南河系灌区项目,使区域的耕地面积增加,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升。

以上种种使得明朝的农业生产水平相对较高,为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农民起义但是,同时,明朝也频繁发生了一些农民起义。

农民起义主要是因为明朝时期的社会矛盾,在制度和经济上的问题引起的。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起义有以下几个:1. 红巾军起义红巾军起义是在元末明初发生的一场起义。

当时,一些农民队伍集结起来,自称红巾军,号称“黄天当立,日月当权”。

其根本原因是处在元末明初的政治和经济环境。

2. 李自成的农民起义清朝入关前,李自成曾经领导了“土木堡”并组织了“大西国”的政权,在很短的时间里占领了全国。

然而,他不久便被清军击败。

这场起义显然更多地反映了明朝时期的社会矛盾,特别是农民的反抗情绪。

3. 闯王历史闯王历史是一个由李自成的部下李自成玩弄权力而引起的农民暴动运动,之后被率领的张献忠变为战争。

整个过程的混乱反映了明朝统治外强内弱的现实,也说明了农民运动本身的复杂性。

这些农民起义始终给明朝这个时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于明朝时期的研究来说,必须对农民起义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高考元朝历史知识点:元末农民战争

高考元朝历史知识点:元末农民战争

高考元朝历史知识点:元末农民战争 1. 农民大起义韩山童、刘福通红巾军起义: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红巾军大起义终于爆发了。

起义的发动者是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和刘福通,他们利用白莲教作为宣传和发动起义的工具。

白莲教源出佛教净土宗,创始于南宋初年,崇奉阿弥陀佛,但以后在民间流传中,则逐渐与明教和弥勒教混合在一起,转而信奉明王与弥勒佛。

韩山童的祖父即是白莲教徒,原为栾城(今属河北)人,因“以白莲会烧香惑众”,被谪徙到广平永年县(今河北永年县东南旧永年)。

到韩山童时,则宣传天下将要大乱,弥勒佛下生,明王出世,人民快要得救了,河南及江淮人民皆信从其说。

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朝政府委派工部尚书贾鲁修治黄河,调发河南、河北民夫十五万人。

由于政府所给民夫食钱,官吏多加克扣,因而民夫怨恨。

韩山童及其信徒刘福通、杜遵道等人,认为这是鼓动起义的大好时机,便在黄陵冈(今山东曹县西南)的工地上,预先埋下一个一只眼的石人,在其背上刻写着:“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

”民夫们挖出石人后大为轰动,莫不惊诧思乱。

随后,韩山童即在永年聚集三千人,准备举行起义,刘福通等共推韩山童为首,宣称韩山童系宋徽宗八世孙,“当为中国主”。

不料走漏风声,永年县官发兵来围,韩山童被捕牺牲,其妻杨氏及子韩林儿逃入武安山(在今河北武安县境)中,刘福通、杜遵道等则率众出走颍州(今安徽阜阳),于这年五月,攻下颍州州城。

起义军皆头包红巾,并执赤色旗帜,所以称为红巾军。

又因烧香拜弥勒佛,也称香军。

红巾军占领颍州后,即乘胜进入河南,连续攻破一些府州县,队伍很快发展到十万人。

其他红巾军:刘福通在颍州起义后,一时红巾军蜂起,遍布南北各地。

如徐寿辉、彭莹玉(即彭和尚)等也在蕲(qí其,今湖北蕲春)、黄(今黄冈)起义,称为南方红巾军。

徐寿辉称帝,国号天完。

这支红巾军发展很快,转战在今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一带。

此外,属于红巾军的队伍,还有在徐州(今属江苏)起兵的芝麻李(即李二),在今河南地区活动的布王三(即王权),在今湖北地区活动的孟海马。

明朝的农民起义纵览

明朝的农民起义纵览

明朝的农民起义纵览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统治受到了许多农民起义的挑战。

这些起义不仅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与压迫,也改变了中国的政治格局。

本文将概述明朝时期的一些重要农民起义,并探讨其原因和影响。

一、红巾起义(1351年-1368年)红巾起义是明朝前身元朝末年由朱元璋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

起义军由各地农民组成,他们被高税收、地主压迫和政府腐败激怒。

经过多年的战斗,朱元璋最终成功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明朝。

二、倭寇起义(1520年-1560年)倭寇起义是明朝时期爆发的一系列农民起义,这些起义主要由沿海地区农民组成。

起义的主要原因是倭寇的侵扰和明朝政府对沿海地区的忽视。

起义农民组织起义军,进行自卫并驱逐倭寇。

尽管倭寇起义并未导致国家政权的变更,但它揭示了政府的无能、军队的腐败以及对边境地区的管理不善。

三、大明泰山起义(1548年–1553年)大明泰山起义是农民领袖李自成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

起义军声称要恢复明朝的独立和尊严。

尽管起义最终失败,但它对明朝的统治产生了巨大影响。

起义揭示了政府的腐败和农民的愤怒,使得明朝在社会稳定方面面临更大的挑战。

四、辽东起义(1623年-1627年)辽东起义是一次反抗明朝统治的农民起义,这个起义由劳动人民组成。

起义的主要原因是高税收、官僚腐败和明朝政府对农民的剥削。

起义军在辽东地区推翻了明朝的统治,建立了一个短暂的农民政权。

然而,起义最终在明朝军队的镇压下失败,但它揭示了明朝统治的薄弱和农民的不满情绪。

五、白莲教起义(1796年-1804年)白莲教起义是明朝晚期由白莲教徒发起的一次农民起义。

起义的主要原因是农民的贫困、政府的漠视和外族压迫。

起义农民组织起义军,进行对抗,并试图恢复明朝的统治。

然而,起义最终被清朝军队镇压,明朝也随之灭亡。

以上是明朝时期的一些重要农民起义的概述。

这些起义反映了明朝社会的不公和农民的不满情绪,同时也揭示了明朝政府的腐败和军队的无能。

明朝的农民起义

明朝的农民起义

明朝的农民起义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的统治时间长达276年。

然而,在这漫长的统治期间,也发生了一系列农民起义,其中一些起义规模庞大,对明朝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本文将介绍明朝的农民起义,探讨其原因和影响。

一、红巾起义红巾起义是明朝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之一。

该起义发生在1368年至1382年之间,由明朝建立之初的朱元璋的早期统治阶段触发。

此起义以湖南一带为中心,并迅速蔓延到全国各地。

在这场起义中,农民群众要求减轻税赋,改善生活状况,并反抗明朝当时腐败的统治。

二、张献忠起义张献忠起义是明朝晚期最具影响力的农民起义之一。

该起义由张献忠于1644年在四川发起,迅速占领川康地区,并最终威胁到明朝的都城北京。

起义军队规模庞大,不仅包括农民,还包括许多游牧民族。

起义的原因之一是明朝政府对地方农民的压迫,导致民怨沸腾。

三、李自成起义李自成起义是明朝晚期另一次重要的农民起义。

该起义在1630年代开始,最终于1644年攻入北京,结束了明朝。

李自成起义的成功推翻了明朝的统治,并建立了大西国。

起义的主要原因是明朝晚期的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导致了农民的不满和抗议。

四、原因分析明朝农民起义的发生有多重原因。

首先,明朝的统治者推行了苛捐杂税的政策,使得广大农民负担沉重,生活艰难。

其次,地方官员的腐败和压迫也加剧了农民的不满情绪。

此外,天灾频发,如干旱和洪水,使得农民生计更加困难。

最后,农民自身的阶级矛盾也是农民起义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起义对明朝的影响明朝的农民起义对朝廷和社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起义军队的崛起动摇了明朝的统治,使得朝廷的军队经常处于战乱状态。

其次,起义运动中形成的大量农民武装也加强了地方势力和地方政权的崛起,对明朝的中央统治造成了削弱。

最后,农民起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变革,推动了明朝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的调整和改革。

总结:明朝的农民起义给中国历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红巾起义、张献忠起义和李自成起义是明朝时期最重要的农民起义,它们反映了明朝时期广泛存在的农民不满情绪和对统治阶层的抗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巾军起义的原因是什么
红巾军,又称作红军,是元朝末年起来反抗元朝的主要起事力量。

红巾军起义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就是给大家整理的红巾军起义的原因,希望对你有用!
元朝后期,以蒙古族贵族为主的统治阶级,对各族特别是汉族人民的掠夺和奴役十分残酷。

他们疯狂地兼并土地,把广阔的良田变为牧场,如大臣伯彦得赏赐土地就达2万顷。

大地主广占土地,”驱役佃户”(赵天麟元中统五年奏疏称:“又江南豪民广占农地,驱役佃戸,无爵邑而有封君之贵,无印节而有官府之权”)。

农民失去土地沦为奴婢。

官府横征暴敛,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全国税额比元初增加20倍。

元朝统治者挥霍无度,到处搜罗民间财宝美女,天天供佛炼丹。

政府财政入不敷出,滥发货币,祸国殃民。

加上黄河连年失修,多次决口,真是民不聊生,出现了流民“死者已满路,生者与鬼邻”的悲惨局面。

反抗的烈火在人民心中燃起。

社会上流传着“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的歌谣”元末任非其人,酷刑横歛,台温处之民树旗村落曰: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

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由是黄岩方谷珍因而肇乱江淮,红巾徧四方矣。

红巾军起义遗址红巾军起义是韩山童、刘福通、徐寿辉等领导的元末农民大起义,爆发于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的颍州。

因起
义军头裹红巾,故称“红巾军”,又因其烧香聚众,亦称“香军”。

颍州区隶属于安徽省阜阳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淮河以北,是阜阳、市政府所在地,是阜阳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金融、信息中心。

红巾军起义简介中文名称:红巾军起义
参战部队:红巾军,元朝
战争结果:起义军失败
时间:1351~1366
地点:颍州
人物:韩山童刘福通徐寿辉朱元璋
红巾军起义的详情元末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极端尖锐化,终于导致了元末农民起义。

这次起义规模大、时间久,以红巾军为主力的农民起义军沉重打击了元朝在全国各地的统治,为朱元璋最后推翻元朝创造了条件。

至正四年(1344)五月,黄河暴溢,北决白茅堤、金堤(今河南兰考东北)。

沿河州郡先遇水灾,又遭旱灾、瘟疫,灾区人民死者过半。

黄河决堤后,冲坏山东盐场,严重影响元朝政府的国库收入。

至正十一年四月,顺帝命贾鲁为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强征民工15万人开凿两百八十里新河道,使黄河东去,合淮河入海,时紧工迫,监督挖河的官吏乘机克扣河工“食钱”。

河工挨饿受冻,群情激愤。

至正十年底,元顺帝又决定变更钞法(见钞),滥发纸币,造成物价飞腾。

“开河”和“变钞”促使元末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贾鲁开河后,北方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及其教友刘福通等决定抓住这一时机,发动武装起义。

他们一面加紧宣传“弥勒下生”、“明王出世”,一面又散布民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并暗地里凿了一个独眼石人,埋在即将挖掘的黄陵岗附近河道上。

独眼石人挖出后,河工们惊诧不已,消息传出,大河南北,反抗的烈火顿时燃起。

刘福通是颍州(今安徽阜阳)人,韩山童是河北永年人。

两人一直在北方地区秘密传教,石人挖出,时机已经成熟。

至正十一年五月初,韩山童、刘福通聚众三千人于颍州颍上,杀黑牛白马,誓告天地,准备起义。

刘福通宣称韩山童为宋徽宗八世孙,当为中国主,并自称南宋名将刘光世后代,当辅之。

韩山童发布文告,打出“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的战旗,表示推翻元朝,恢复大宋的决心。

这次起义因事前泄密,遭到官府的围剿,韩山童牺牲。

其妻杨氏、子韩林儿逃到武安(今江苏徐州)。

刘福通突围后把起义群众组织起来。

一举攻克颍州(今安徽阜阳)。

因起义军头裹红巾,故称“红巾军”;起义军多为白莲教徒,烧香拜佛,故又称香军。

红巾军占领颍州后,元廷遣枢密院同知赫厮、秃赤率阿速军及各路汉军前往镇压,被红巾军击败。

接着,红巾军占领亳州(今属安徽)、项城(今河南项城南)、朱皋(今河南固始北)。

九月,克汝宁府(今河南汝南),又克息州(今河南息县)、光州(今河南潢川),人数已达十余万。

“众至十余万,元兵不能御。

”当时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首诗:“天遣魔军杀不平,不平人杀不平人,不平人杀不平者,杀尽不平方太平。

(见:元陶宗仪《南村辍耕録》卷二十八陶在记述了江阴
地方“大姓”许晋父子组织义军配合官军对抗红巾军身死的事件以及杭州胡仲斌招募“恶少年”以“赤心护国、担杀红巾”为号而欲作乱被其叔告发到官的事件后,引用了这首扶乩诗,并说明“此扶乩语,验之今日果然”,似乎是在描述元末各种恶势力互相乱杀的情况)”反映了元朝统治下的阶级对立和民族压迫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被压迫的广大农民的政治理想。

红巾军所到之处,开仓散米,赈济贫农,深得人民拥护。

群众纷纷加入红巾军,队伍迅速扩大到几十万人。

在红巾军的影响下,全国各地农民纷起响应。

人数较多的有蕲水(今湖北浠水)的徐寿辉部、萧县(今属安徽)的芝麻李部、南阳(今属河南)的布王三部、荆樊的孟海马部、濠州(今安徽凤阳)的郭子兴部等。

为推翻元朝的反动统治,起义军提出以“明”斗“暗”(“明”指起义军;“暗”指元朝统治)的口号,鼓舞群众向封建官府作斗争。

北方红巾军从至正十五年(1355) 开始主动出击。

二月,刘福通将韩林儿迎至亳州(今今属安徽),立韩林儿为“小明王”,国号“大宋”,年号“龙凤”,建立了北方红巾军的革命政权。

刘福通任枢密院平章,不久,任丞相。

看过“红巾军起义的原因是什么”的人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