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产业联系方向及空间布局模式研究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动力机制及优化策略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专业化细分需 求 , 带动现代 服务业 的发 展 , 包括现代 化的金
融、 信息 、 物流 、 交通 、 咨询 、 创意设计等产业的快速发展 。李 扬( 2 0 0 9 ) 进一步指 出, 发达的服务业必须 以高度发达的制造 业 为基础 , 在 中国促进服务 业发展 , 仍然必 须时刻牢记 中国 仍处在工业 和城镇化均在进行过程 中的具体国情 。 4 . 集聚化 。 集聚性是 现代产业体系 的空间特征 , 产业集聚 通过集聚效应推动产业体 系的现代化 , 主要包括 : ( 1 ) 外部经
济, 即通 过减少交 易成本 以及信息 、 公共 物品 的共享 等方面 使企业 获得外部规模经济优势 。 ( 2 ) 创新效益 。 企业更容易发 现产品或服务的缺 口, 受到启 发 , 发现市场机会 , 研发新 的产 品。( 3 ) 竞争效益 。集聚会 给企业带来创新 的压力与动力 , 迫
二、 构建 现 代产 业体 系的 内外 动 力
速 了产业生命周期 的进程 , 它 将摧毁 旧的产业 , 让新 的产业 有 崛起 的空间。众多研究表明 , 自主创新 和技术进步是产业 结 构调整和升级 的动力源 泉 , 这是 因为 , 技 术创新改变 产业
一
、
现代 产 业体 系 的含义 及特 征
党的十七大报告作 出了发展现代产业体 系的战略部署 , 它强调 了产业发展 与转 变发展方式 、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之 间
系技术变动相对缓慢 , 导致产业间的生产技术连接相对 固定 。
而现代产业体系 中,技术变革通过产业链波及相互联系的产
程, 培育 了高素质 的劳动力 队伍和有能 力的企业 家 , 他 们是 改善产业 的资源配置方 式最为活跃 的 因素 ; 其次 , 有效 率的
河南产业集群发展:优势、不足及对策

河南产业集群发展:优势、不足及对策摘要:近年来,河南产业集群化趋势明显,带动了相关产业和产品的发展,已具有区域竞争优势。
发展产业集群已成为实现中原崛起的一个重要战略。
但总体来讲,河南的产业集群大多处于成长期阶段,多以传统产业和资源开采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较少,科技含量低,缺乏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促进河南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要科学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瞄准重点产业,突出产业集群的发展重点,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集群,通过政策引导,提高产业关联度,完善产业链,增强产业集群专业化分工协作能力,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促进产业集群产业结构、层次优化升级,增强其竞争力。
关键词:产业集群;河南省;问题及对策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集群现象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内容,浙江和东南沿海不少地区依靠产业集群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绩效,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近些年来,河南的产业集群也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总体来讲,河南产业集群发展还相对滞后。
此外,理论界也缺乏对河南产业集群发展的相关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河南产业集群的顺利发展。
因此,研究和分析河南产业集群优势及不足并提出相关对策,对促进河南产业集群的培育、发展和升级,提升河南产业集群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河南产业集群发展的效应及优势(一)河南产业集群发展的效应分析总体来讲,河南省产业集群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具有区域竞争优势,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独特的竞争力。
1、产业集群化趋势明显,部分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发展潜力较大。
近些年来,河南省的产业发展无论是在空间布局上,还是在产业配套上,都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集群化趋势,形成了一批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如食品集群、纺织服装集群规模较大,关联行业多,带动作用强,对促进河南省经济的快速增长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据2006年10月15日《大河报》报道,全省现有年工业总产值1亿元以上的工业产业集群388个,涉及全省1399个乡(镇、街道)的6909个村(居)委会,共有企业单位12.9万个,实现工业总产值4501.6亿元,吸纳从业人员303.2万人,上缴税金257.6亿元,产品出口131.6亿元,产业集群已成“燎原发展之势”。
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测度分析

张莎娜1金明1姜永艳2(1.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统计学院,四川成都610103;2.中原工学院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7)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测度分析一、概述(一)研究背景及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维持产业持续较快发展,促进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河南省作为人口大省和重要粮食产区,当前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但是第一产业的生产效率不高,机械化程度低,主要依靠劳动力,经济效益并不理想。
河南省虽然拥有人口、地理和资源优势,但是其工业整体大而不强,竞争力较弱,第三产业虽然得到迅速发展,但是仍存在不小的发展空间。
因此,河南省还需进一步调整产业内部结构,推动三次产业优化升级。
本文通过建立产业结构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效化、高级化及新动能化四个方面研究河南省2010—2017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水平,从而发现河南省在调整产业结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河南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出可行性的对策建议,促进其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国内研究现状及评述对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测度方法的研究,主要分为三类:一是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法,如朱张杰(2015)、屈兰乂(2019)、熊健益(2016)、刘淑茹(2011)等根据产业结构的内涵,构建衡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王守伟(2002)通过产业结构熵数指标、Moore结构变化值指标和产业结构超前系数测度产业结构优化水平;二是偏离-份额分析法(SSM),如陈丹丹(2017)、蔡龙翔(2020)、邓微微(2018)等用此方法来研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水平;三是模型法,如刘阳阳(2019)、谢倩倩(2019)、贾明泽(2018)等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多元回归模型测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水平。
国内学者对产业结构指标体系的选择有所不同,如屈兰乂(2019)通过合理化、高级化、高效化及新动能化四个层次构建产业结构指标体系,伍茜蓉(2018)通过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与创新驱动化3个层次构建产业结构指标体系,许齐浩(2008)根据产业结构高度化、合理化及可持续化构建指标体系,刘淑茹(2011)根据产业结构内部特点、对资源结构影响程度、对技术进步影响状况等构建合理化内部指标。
河南省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研究课题参考题目

附件2河南省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研究课题参考题目1.河南省基本单位分布状况、问题与发展建议2.河南企业数量增长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3.河南省经济结构的现状、问题与对策4.从经济普查看河南省产业转型升级5.河南省小微企业发展现状和发展思路研究6.河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和前景研究7.从经济普查看河南省非公经济发展8.河南省个体经济发展研究9.河南省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研究10.河南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11.河南省区域综合经济实力比较分析12.河南省区域经济总量及产业结构分析13.河南省区域资产总量及结构分布状况14.河南省经济空间布局研究15.河南省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16.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效果研究17.中原城市群对河南经济发展贡献的研究报告18.河南省工业布局调整和转型升级研究— 1 —19.河南省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研究20.河南省能源发展战略研究21.河南能源消耗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22.从经济普查看健康服务业的发展23.河南加快构建服务业集聚中心研究24.高成长服务业对河南经济转型发展的战略引导研究25.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竞争力)研究26.河南省服务业内部结构、效益对比分析27.河南省金融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28.河南省信息产业发展研究29.河南省电子商务发展情况研究30.河南省信息消费研究31.河南省工业企业R&D(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绩效研究32.从经济普查看河南省房地产发展走势33.河南省建筑业发展趋缓的原因及对策研究34.从经济普查看河南省贸易流通业发展35.河南省物流业发展现状、问题和条件研究36.从经济普查看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37.从经济普查看河南省制造业的发展和结构升级38.从经济普查看河南省科技创新39.河南省行政事业单位布局及其改革研究40.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产业发展研究41.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成效、问题及对策研究— 2 —42.河南省企业信息化应用情况43.新的交通格局对河南发展的影响研究44.第三次经济普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问题和思考45.第三次经济普查电子地图的应用研究46.第三次经济普查PDA应用问题研究47.第三次经济普查的数据处理问题48.河南省第三次经济普查事后质量抽查问题研究49.从三经普看部门数据的收集整理利用问题50.第三次经济普查个体经营户抽样调查方法研究— 3 —。
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

附件1:2021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一、河南城镇化健康进展研究1-一、河南城镇化进展速度与质量问题研究1-二、国外城市化进展模式比较研究1-3、优化河南城镇空间布局研究1-4、中原城市群进展研究1-五、提升河南城市计划建设治理水平研究1-六、河南“城市病”防治研究1-7、构建河南现代城镇体系研究1-八、河南城镇化健康进展体制机制研究1-九、河南城镇化健康进展途径及计谋研究1-10、河南城镇化健康进展评判指标体系研究1-1一、河南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关系研究* 1-1二、河南新型城镇化产业支撑体系研究* 1-13、城镇化与改善民生关系研究* 1-14、河南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关系研究二、河南房地产业进展研究2-一、河南房地产业土地问题研究2-二、增进河南房地产业持续健康进展思路及计谋研究2-3、城镇化与房地产业关系研究2-4、河南县域房地产业进展研究2-五、河南保障房问题研究2-六、河南房地产业结构问题研究2-7、河南房地产价钱研究2-八、房地产二三级市场联动问题研究3、加速构建举省开放体制研究3-一、构建举省开放体制的内涵和重大意义3-二、河南加速构建举省开放体制的整体思路、重点任务与保障方法3-3、河南对外开放中存在的要紧问题及缘故分析3-4、新时期河南对外开放的机缘与挑战3-五、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研究3-六、河南优化对外开放环境研究* 3-7、新形势下河南省开放与改革关系研究4、构建河南现代产业进展新体系研究4-一、构建河南现代产业进展新体系的框架、载体与保障方法研究4-二、河南城市形态与产业空间布局关系研究4-3、河南产业空间布局的形成、问题与建议4-4、河南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成效、问题与计谋建议4-五、现代省现代产业体系动力机制研究4-六、河南现代产业体系进展的现状和趋势分析五、加速河南信息化进程研究5-一、河南省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谐进展研究5-二、加速河南电子信息产业进展研究5-3、河南信息化与制造业、效劳业融合进展研究5-4、加速我省信息化研究5-五、河南信息化与发达省份的比较研究5-六、河南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问题研究5-7、建设郑州聪慧城市问题研究六、河南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研究6-一、河南农村人口转移的现状、特点及趋势6-二、河南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本钱收益分析6-3、河南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6-4、河南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就业问题研究6-五、农村转移人口离农机制研究6-六、河南省“人地挂钩”问题研究7、增进农村土地流转、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研究7-一、河南省农业生产经营状况调查7-二、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家庭农场进展研究7-3、河南省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问题研究7-4、新时期河南省农地流转与粮食生产的关系研究7-五、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进展问题研究7-六、当前河南省农村土地确权问题研究7-7、新时期河南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研究* 7-八、河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展研究* 7-九、河南省粮食加工业进展研究* 7-10、河南粮食主产区土地流转机制研究* 7-1一、河南省畜牧产业化集群进展战略研究八、河南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机制研究8-一、河南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8-二、国内外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及其借鉴8-3、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创新研究8-4、河南省探讨发行市政债券研究8-五、河南省会镇基础设施投融资信托运行机制研究8-六、河南地址政府投融资平台标准进展研究* 8-7、河南城镇化进展中的金融支持体制研究九、河南省优化投资结构问题研究9-一、河南省投资结构与经济转型升级问题研究9-二、河南省优化产业投资结构问题研究9-3、河南省优化区域投资结构问题研究9-4、河南省优化城乡投资结构问题研究9-五、河南省优化财政投资结构问题研究9-六、河南省投融资体制改革问题研究9-7、河南省投资结构优化研究9-八、河南省民间投资问题研究9-九、河南省外来投资问题研究9-10、河南省投资总量与结构问题研究* 9-1一、“营业税改增值税”对河南财政收入的阻碍10、河南创新驱动进展战略研究10-一、河南创新驱动进展主体研究10-二、河南创新驱动进展的体制机制研究10-3、河南创新驱动进展的载体建设研究10-4、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创新进展研究10-五、实施创新驱动进展的人材战略研究10-六、河南省科技对外开放研究10-7、河南实施创新驱动进展的途径与计谋研究1一、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人力资源保障问题研究11-一、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人力资源需求问题研究11-二、河南省人力资源现状及趋势研究11-3、河南省人力资源开发的体制机制研究11-4、人材集聚支撑河南产业结构升级问题研究11-五、河南省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11-六、城镇化背景下河南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研究11-7、河南省人力资源效劳业进展问题研究* 11-8*11-九、河南公共就业效劳体系研究*11-10、河南省会乡社会养老保障统筹进展研究*11-1一、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研究*11-1二、河南省增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问题研究1二、城镇化和粮食平安---以河南为例12-一、河南省实现粮食“九连增”的因素分析12-二、2004年以来河南城镇化与粮食产量变更关系及其演进趋势12-3、2004年以来河南省土地利用结构的转变及趋势12-4、2004年以来河南农村人地关系的转变及农业投入结构演变进程和趋势12-五、2004年以来河南粮食作物的本钱收益转变分析12-六、2004年以来河南农业内部结构变更及趋势12-7、河南省粮食消费结构的变更情形和趋势分析12-八、河南省粮食生产、经营方式转变问题研究13、加速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进展研究13-一、建设郑州现代航空多数市研究13-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临空经济进展研究13-3、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航空经济产业体系研究13-4、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航空物流产业进展战略研究13-五、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高端制造业进展研究13-六、建设郑州国际航空货运枢纽研究13-7、国外临空经济进展比较研究13-八、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治理模式研究注:一、《招标课题》中重点课题13项(一级标注)。
河南省城市-区域系统空间发展态势与布局优化

摘 要 :城 市一 区域 系统 的 空 间 结 构布 局 与城 市 、 区域 的 协 同发展 密 不 可分 , 市一 城 区域 系统 空 间 市化进程 必须要 解决 的重 大战略 性 问题 。 目前 , 河南省 着力建设 中原经 济 区, 选择 合适 的 空间优化模 式与优化战略对其发展 尤为重要 。基 于成 长能力评价 模型 的城 市 空间发展 态势 , 结合 城 市相 互作 用的 基本 方式, 出了河南省城 市一 提 区域 系统 空间布局优 化的 “ 圈、 三 一廊道 、 四轴带、 双核、 多边形 组 团、 五协调 区、 经 一
离度 d之 后确定 指标 的权重 。 计算 熵值 权重 的公式 如下 :
收稿 日期 :2 1 —1 0 1 0—0 ;修 回 日期 :2 1 0 8 02— 5—1 5
基金项 目:国家 自然科学基 金项 目( 0 70 5 ; 4 7 16 ) 河南 省科技厅 软科 学 招 标 项 目 (94 0 10 ) 0 2 04 0 2 作者简介 :丁志伟( 93一) 男 , 18 , 河南荥 阳人 , 博士研究生 , 主要
∑d —
i= 1
式中: d为偏差度 ;f d 为标准化后的第 m个城市的 f 项的
指标 值 。
从事城市 一 区域综 合 发 展 研究 , Em i dnzie 2 6 13 ( — a ) i hw i 1 @ 6 . l g l
布局结构优化模式与策略。
的理论与实践主要集 中于城 市群 的空 间结构特征 - ] 1、 0 演变特征¨ 作用机制¨ ” 、 和区域 空间管制 - ] 1 等 7
方 面 , 研究 经 历 了 由静 态 到 动 态 、 其 由小 尺 度 到 大 尺 度 、
河南农村产业融合同质化的表现及路径探讨

河南农业2019年第12期(上)农业纵横多种功能,大力发展农业新型业态,引导产业集聚发展。
2016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从体系上、功能上、载体上、保障上指明了河南省产业融合发展类型。
河南省目前有汝州市、新蔡县等7个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市(县),有三门峡市陕州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6个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有西华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了白象, 以周边产品支撑、高新技术渗透,在全产业深化的基础上,最终实现产业融合。
如将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及种子、农用设备供销、互联网等连接起来,实现产业深化融合。
(三)特色村镇建设的文化旅游教育模式充分挖掘农村农业在乡村生态、历史文化、自然风光、红色基因等方面的价值,依托农产品采摘加工、文化寻根、生态旅游、教育培训等,建设特色村镇的融合模式。
如汝州市以汝瓷为圆心,形成辐射产品加工、生态旅游、古镇文化、艺术创客多领域的产业融合模式。
濮阳市依托全国首家农村党支部学院——西辛庄农村党支部书记学院,打造五大系列农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精品教学点30个。
二、产业融合同质化的表现(一)项目选取同质化产业融合基本模式大同小异,但如果要真正实现融合,并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项目及模式的选择占据首要地位。
以农业+旅游融合为例,全省在产业融合中有些是依托古村古镇,如神垕镇、荆紫关镇;有些依托自然环境资源,如以樱桃赏花采摘为主的樱桃沟等。
尽管看似不同,但是为了增收,在融合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同质化过程,如樱桃沟建有建业足球小镇。
这样的产业融合缺少了各自特色,不考虑当地具体实际,盲目效仿,盲目开展产业融合,最终导致同质化恶性竞争。
(二)产品生产同质化产业融合同质化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不同品牌的产品在品种、类型、包装上相互模仿,逐渐趋同。
如荥阳市高村乡石榴种植,种植品种以突尼斯为主,其他品种较少涉及,品种单一,导致盛果期时间高度一致,市场供给很容易过度饱和,造成“谷贱伤农”的情况。
河南省现代健康产业体系构建路径研究

河南省现代健康产业体系构建路径研究河南省是中原地区宏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口较多、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之一。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提高。
建立现代健康产业体系是推动河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之一。
本文将探讨河南省现代健康产业体系的构建路径。
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现代化前,河南省的经济与人口密度相对较低,农业占主导地位。
近年来,随着自然资源的枯竭和农业劳动力的减少,将农业逐渐向现代化转型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
同时,河南省具有雄厚的中药材资源,对中草药材制药及中草药饮料等产业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在传统中医药的基础上构建现代中医药产业体系,将进一步促进现代健康产业体系发展。
二、建立现代化医疗机构现代化医疗机构的建立是现代健康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
河南省已经有许多大型医院,但亟需完善医疗设施和服务质量,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同时,建立家庭医生、社区医疗机构等新型医疗机构,将现代医疗服务延伸到家庭和社区,建立全方位的健康服务网络。
三、建立非公立医疗机构当前,河南省的医疗卫生资源尚未得到合理优化,市场化程度较低,建立非公立医疗机构是推进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举措。
与此同时,引进具备一定规模和技术实力的投资者,进而引进知名市场品牌,将有效的促进河南省现代健康产业的发展。
四、创新医疗模式创新医疗模式是推进现代健康产业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引入新技术、新模式,推动医疗产业迈向更高的层次。
河南省需发掘自身独特的优势,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全球医疗服务未来趋势的研究预测,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等方面的服务。
同时,可根据“互联网+医疗”等新兴力量,打破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进一步完善现代健康产业体系。
五、建立大数据智慧健康平台大数据技术可以较快地获取大量的健康信息,能够在治疗和预防疾病过程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河南省可以通过建立大数据智慧健康平台,进一步推进现代健康产业发展。
平台的建设可以获得全面的医疗数据,推进医疗机构信息化,增加数据价值、提高数据质量,同时也是为河南省现代健康产业提供信息化保障的重要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以后, 中国从 4 个 经济特区 开始, 逐步 把 开放地区扩大 到 14 个沿 海城 市、沿 海省 份的 全部, 并 设立海南经济 特区 等; 东部 成为 我国 经济 最开 放的 发 达地区, 20 世纪 90 年代浦东开发和长三角经济的快 速 开放和发展, 更加速了这 种趋势。与此同 时, 那些和 沿 海发达地区联 系紧 密的内 陆地 区经 济发 展迅 速, 成 为 区域经济的隆起地带, 即产业带。实际上, 不管是 弓 或是 或是 井 字 型布 局理 论, 都 承认 在我 国存 在 着几个典型 的 产业 带, 主要 是 长江 产 业 带、陇 海 产 业 带、京广产业带、沿海开放产业带等[ 3, 4] 。 1. 3 河南经济联系方向的变化
中图分类号: F127. 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 2363( 2006) 01 0013 06
1 产业联系方向与空间布局变化关系
1. 1 产业联系方向与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联系方向决定着区域经济发 展及布局 状
况。工业革命之前, 世界属于 陆地时代, 各地 的发展 基 本上处于相对 封闭 的状态, 经济 文化 交流 主要 是在 陆 地上进行, 由此 在欧 亚大陆 之间 出现 了著 名的 丝绸 之 路, 并在沿途形 成了 历史 上著 名经 济中 心, 如 敦煌、楼 兰等。大机器为 标志 的工 业革 命出 现, 标 志着 世界 海 洋时代的到来, 世界经济联 系逐渐由陆 地转向海洋, 海 洋成为经济联 系的 主要通 道, 经 济中 心也 由陆 地中 心 城市向沿海港口城市转移。全球 GDP 的 50 % 产生 于 距海岸线 50 英里 的范 围内。世 界著 名的 六大 城市 群 都集中在沿海地区, 日本 沿海三 大城市群 的 GDP 占 了 日本 总 GDP 的 60% , 美 国 波士 顿和 芝加 哥 城市 群 的 GDP 占了其总 GDP 的 60% 左 右。中国 三大城 市群 长 三角、珠三角、环渤 海城 市群 GDP 占全 国经 济总 量 也 在 50% 以上[ 1] 。沿海城市群和内地城市经济中心联系 的线路也就成为国家或 地区经济联系的主要通道 和产 业发展轴。这一点在对外开 放的中国现代 经济发展 过 程中表现得 最明 显。内地 城市 与沿 海城 市联 系发 展, 尤其是与上述三大城市 群联系发展是内地经济开 放发 展的必经之路, 其间 的联系 线路 也就 成为 我国 主要 的 经济发展轴。如长江产业带、陇兰产业带、京 广产业 带 的形成与发展, 均是 内地与 沿海 经济 联系 对区 域经 济 发展影响的结果[ 2] 。
第 25 卷 第 1 期 2006 年 2 月
地域研究与开发 AREAL RESEA RCH AN D DEVELOP M EN T
V ol. 25 N o. 1 Feb. 2006
河南省产业联系方向及空间布局模式研究
冯德显1, 乔旭宁1, 2, 杨永菊1, 2
( 1. 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郑州 450052; 2. 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 河南 焦作 454003)
摘要: 文章论述了区域经济联系的一般关系, 进而用经济联系的观点, 通过 对河南交通 流量和流向 变化规律 的
分析以及河南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变化实际模拟结果比较, 探讨了由经济联 系方向、强度变化 而引起的新 时期河南 产
业布局的新变化, 并对产业轴发展趋势及 动力进行了研究。
关 键 词: 经济联系; 产业布局; 河南省
from He 并 与河 南省 经济 发展 空间 联系 方 向对比, 我们认为: 河南省产 业发展空间 格局正在发 生 结构性变化, 即 传统 十字 型布 局结 构逐 渐被 成长 起 来的中原城市群和东 西走 向的 4 条发 展轴 线( 陇海 产 业带、环太行 山 前产 业 带、洛 平 漯产 业 带 和宁 西 产 业 带) 所取代, [ 5] ( 图 3) 。
图 4 陇海产业带空间布局及联系方向 Fig. 4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connective orientation of Longhai industrial zone
2. 2 环太行山前产业带 该产业带位 于太 行山 前山 地平 原过 渡带 上, 以 洛
阳市 为起 点, 主要 包括 济源、焦 作、新 乡、鹤壁、安阳 等 重要城市, 向北 经环 渤海城 市群 口岸 与世 界经 济联 系 ( 图 5) 。土地面积为 2. 94 万 km2, 占全省的 17. 6% ; 总 人 口 为 1 588 万 人, 占 全 省 的 16. 43% ; GDP 总 量 为 1 500. 9亿 元, 占 全省的 21. 3% ; 三 次产 业结 构比 例 为 12#55#33, 人均 GDP 为 9 451. 4 元, 为全 省 平均 数 的 1. 25倍。
河南 处 于我 国中 部, 省会 郑州 南 距广 州 1 600 余 km, 深圳、香港 1 900 余 km; 北距 天津 831 km( 北部 安 阳距天津只有 600 km) ; 东距连 云港、上海 572 和 1 000 km( 最近的商丘市距两者只 有 200 和 800 km) , 信阳 距 上海最近只有 600 km 左右。20 世 纪 80 年代 以来, 我 国沿海竞相开 放发 展, 到 90 年 代, 在 沿海 区域 和城 市 群之间的博弈中, 长三角经 济地位明显 提高, 吸引力 大
∀ 14 ∀
地域研究与开发
第 25 卷
大增强, 成为我国经济开放 发展的领头 羊, 加之我国 开 放后东西部经 济梯 度加大 等, 处 于承 东启 西的 以河 南 为主的中部内 陆地 区, 经济 联系 方向 由开 放前 的南 北 向为主转向东西 向。河南 省由 于吸 引力 强、距 离长 三 角、环渤海等发 达城 市近、交易 成本 低、交 通便 利快 捷 等, 东向与 强大 的开 放型 经济 中心 ! ! ! 长三 角城 市 群 连通是必然选择。 十 五 期 间 东引 西进、开放 带动 战略的实施就是这种发展趋向的真实反映。
井 字型的 产业 格局 被打 破。以中 原城 市群 为中 心、 东西向为主的产业带布局模式已基本形成。
郑州为中心, 包 括洛 阳、开 封、许 昌等 城市 形成 块状 经 济发达区域。( 4) 在中心块 状区域的南侧, 可以看到 一 条沿洛阳 ! 平顶山 ! 漯河 ! 周口连线延伸 的经济相 对 发达条带。
1. 4 河南经济发展空间结构演变模拟分析 我们从 3 个方面共选取 12 项 指标组 成评价体 系,
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衡量和 模拟。一是总 量 指标, 包括 GDP、财 政一般 预算收入、居民储 蓄存款 余 额、全社会 固 定资 产 投资 总 额 4 项 指 标; 二是 人 均 指 标, 包括人均 GDP、人均财 政一般预 算收入、人均居 民 储蓄存款余额、农民人均纯 收入、人均固定 资产投资 总 额 5 项指标; 三是强度指标, 包 括财政一般预 算收入 占 GDP 的比重、居民 储蓄 存款占 GDP 的比 重、工 业增 加 值占 GDP 的 比重 3 项 指标。运 用 主成 份分 析法 对 河 南省 18 个地市及 109 个县市进行 综合评 价, 得出各 地 区的最终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值。以此作为 属性值做 出 河南省经济发 展水 平和产 业轴 模拟 图( 图 2) 。由 图 2 可知, 河南经济 空间布 局呈 以下特 征: ( 1) 在河 南省 北 部环太行山前呈现 出一条 带状 经济 发达 区域。( 2) 南 部沿宁西线呈现一 条带状 产业 发达 区域。( 3) 中部 以
图 2 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轴模拟图 Fig. 2 Simulation of economic
level and industrial axis in Henan Province
2 经济联系方向和产业空间布局轴线
图 1 河南省铁路发往各方向的货物量 Fig. 1 Quantities of goods
1. 2 我国产业联系方向的变化 我国虽有 1. 8 万 km 的海岸线, 但却基本上是一个
陆地国家, 沿海地区成为我 国经济发展 和联系的末 梢。 在工业文明占 据绝 对优势 的海 洋经 济时 代, 封 闭经 济 发展模式带来的只能是落后。
在西方列强 坚船 利炮 面前, 我们 不情 愿地 向世 界 敞开了大门, 形成半殖民半 封建的中国 经济, 沿海畸 形 发展, 内地极度落后。新中国 成立后, 西方 列强对中 国 实行经济封锁, 中国也无法 畅通地融入 世界, 只好 回到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以陆地为中心的自循环经济发展
收稿日期: 2005- 10- 10; 修回日期: 2005- 12- 25 基金项目: 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 2001BJJ014) 作者简介: 冯德显( 1964- ) , 男, 河南镇 平县人, 研 究员, 博士, 主要从事区 域经 济发 展 与旅 游研 究, ( E_mail) fdxz01@ public2. zz. ha. cn。
图 5 环太行山前产业带 Fig. 5 Industrial zone surrounding Taihang mountain
业。产业联系方 向为 北部 的京 津唐 经济 圈, 其 外向 出 口是环渤海城市群[ 6] 。 2. 3 洛平漯产业带
该产业带 以洛 阳为 起点, 主要 包括 平顶 山、漯 河、 周口等城市, 向 东经 阜阳、合肥、长三 角城 市群 口岸 与 世界经济联系( 图 6) 。土地面积为 1. 1 万 km2, 占全 省 的 6. 30% ; 2003 年 总 人 口 为 1 061 万 人, 占 全 省 的 10. 97% ; GDP 总量 为 970. 5 亿 元, 占全省 的 13. 77% ;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 10. 28#56. 61#33. 11, 整个产业 结 构次序表现为二三一; 人均 GDP 为 9 151 元, 为全 省的 1. 21 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