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都市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都市题材解读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都市题材解读近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都市题材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成为文坛重要的创作方向之一。
都市题材的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独到的描写手法,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都市人生活的多样性。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都市题材进行深入解读。
一、表现社会变迁的镜鉴都市题材的作品往往以其生动描绘都市景象的方式,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多重面貌。
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都市化进程中的快速发展与社会转型。
例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通过描述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展现了城市繁荣的一面同时也揭示了社会问题的产生;亦或是余华的《活着》,通过贫民窟中的生活描写,探讨了城市底层人群所面临的困境;再如王安忆的《长恨歌》,以都市女性为切入点,呈现出中国改革开放后女性地位提升与生活方式变迁等社会变革。
二、展示都市生活的多样性与矛盾冲突都市生活是多元而矛盾冲突的,而都市题材的文学作品在描绘都市生活方面具有独到之处。
这些作品以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勾勒出都市生活的多样性。
例如,韩寒的《后悔药》以都市青年的生活为背景,表现了他们的无助、困惑和挣扎。
又如刘震云的《许三观卖血记》,通过血站工作人员和前去献血的市民之间的关系,展现了都市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冷漠。
三、独特的格调和审美特点都市题材的文学作品在描写手法和审美特点上有着独特的风格。
这些作品常常运用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同时,它们也常常通过夸张、幽默或讽刺等手法,以轻松愉悦的方式将读者带入故事情节中。
例如,钱钟书的小说《围城》,通过对各类人物的描写和对都市生活中种种烦恼的调侃,揭示了人们在都市中的追求与得失。
从以上三个方面来看,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都市题材作品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
它们既是对社会发展变革的观察和抒发,也是对都市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通过对这些作品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同时也能从中汲取一些启示,反思人们在都市生活中的追求和价值观。
中国近现当代文学

一、近代文学概述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时期的文学发生了重要变化,被称为近代文学。
这是一个向新文学过渡的阶段:一方面,反帝爱国和民主主义成为文学的基本主题,显现出强烈的政治性、战斗性;另一方面,维护封建统治、抗拒新思潮的正统文学,虽然日渐陷于窘境,但仍在不断挣扎。
在诗文领域,启蒙思想家和早期改良主义人物的诗文作品值得重视。
龚自珍是首开文学新风气的人物,接着,魏源、林则徐、张维屏等也写了许多富于时代色彩和历史意义的作品。
太平天国领袖们的诗文,在“弃伪存真”文化纲领指导下,批判封建主义的陈词滥调,提倡朴实明晓的文风,直接为革命斗争服务。
戊戌变法前后,改良主义运动代表人物梁启超力倡“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并推誉黄遵宪“我手写我口”的新派诗;他的散文则导源于龚自珍,打破了传统古文的格局,务为平易畅达,风靡一时,号为“新文体”。
《少年中国说》等说理文章,气势磅礴,铺张淋漓,颇有鼓动力量。
辛亥革命时期,南社诗人柳亚子、陈去病、苏曼殊等人的作品洋溢着充沛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
同时,以守旧复古为特征的传统诗文,仍活跃一时,诗歌方面先后有“宋诗运动”和“同光体”诗派,古文则产生了梅曾亮等名家,号称“桐城派”中兴。
曾国藩原受桐城派影响,又重经世之学,追随者不少,或另称“湘乡派”。
这些诗文流派大都只是在某些观念和形式技巧上略有变异或翻新,由于时代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受近代西学影响,古文已趋衰微,当然不可能再找到新的出路了。
在梁启超“小说界革命”的倡导之下,近代谴责小说得以盛行,代表作有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的《孽海花》、刘鹗的《老残游记》,被称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
这些作品突出暴露了封建官场的黑暗腐朽,广泛宣传了社会改良,在内容和题材上较古代小说有明显的开拓,有的还吸收了西方小说的技法,但艺术成就一般不高。
辛亥革命后出现的“鸳鸯蝴蝶派”小说和“黑幕小说”,思想和艺术价值都不高。
论中国现代都市文学的多重形态

J l.2 0 uy 0 2
论 中 国现 代 都 市 文 学 的 多 重 形 态
高天 成
( 安联合 大学 文学院 , 西 西安 706 ) 西 陕 10 5
摘
要 : 中 国现 代 文 学 史 上 , 市 文 学 呈 现 出 多 重 形 态 。 茅 盾 等 左 翼 作 家 以 其 对 都 市 社 会 的 剖 在 都
在 反 映外部 世 界 变 动 的同 时 , 整 地表 现 了人们 在 社会 发展 中的思 想历 程 和 心理 历程 , 完 始终 没 有离 开对
人的精神世界的表现。他首先把 目光对准了代表 中国社会发展 中先进性 、 现代性 的大都市。《 幻灭》 中
的静女 士 、虹 》 的梅女 士 都是 从 农村 、 城镇 走 向中 国最 大 的 工商 业 都 市 上 海 的 知 识 女 性 。怯 懦 、 《 中 小 多
主 、 人 、 际花 等 构成 上 海滩 复 杂 的社会 面 貌 , 现 出 中 国社 会 急 剧 变 化 的状 态 。在 众 多 的人 物 关 系 工 交 呈
收 稿 日期 :0 1 l 一0 20 一 l 8
作 者 简 介 : 天 成 (9 l 高 16 一
) 男 , 北 曲 阳人 , 安 联 合 大 学 文 学 院 讲 师 。 , 河 西
与张素素的恋情都被利益所牵引, 被金钱所玷污。《 子夜》 成功地塑造了都 市文学 中第一位 闪光的民族 资本 家吴 荪 甫 的形 象 。他 是 一位 充 满生 命 活力 、 满雄 心和 气 魄的人 。为 了建 立他 的工业 帝 国 , 充 他倾 注
人 。之 后 , 民族 工 商 业进 一 步发 展 , 城市 也 日益 现代 化 , 出现 了上海 等 国际化 的大 都市 , 中国都 市 文学 伴
论中国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学研究

中 ,西汉 扬 雄 的 《 蜀都赋》 ,东 汉 班 固 的 《 两 都
赋》 ,东汉 张衡的 《 二京赋》 ,西晋左思的 《 魏都 赋》 、 《 蜀 都赋 》 、 《 吴都 赋》 ,都 以赋 体铺 叙都 城 的景观 ,并 常常将 市井万象 写入其 中 ,展示 了一幅
幅都市 生活全景 图 。刘义庆 的 《 世说新 语》反 映魏
晋南北 朝土族 阶层ຫໍສະໝຸດ 精神 面貌和生 活方式 ,成 为志
人小说 的代 表 。唐人 “ 始 有意 为小 说 ”① 。唐传 奇
大量记 载人 间世态 市井 生活 。北宋 天禧 三年 ,在建
城市发展 的重要 时期 ,在西方资 本主义影 响下 。中 国城市得 到 了快速 发展 。北京 、南京 、杭 州 、成都
的发展 却受到 了抑制 。户 口制度建立 后 ,人 口流动 得到 了控 制 .影 响了城市移 民的进入 ,一些城 市 的 活力弱化 了。改革 开放 以后 ,1 4个沿海港 口城 市首 中国长期 以来是一 个农耕 的 国度 。农 耕养成 了
先得到 了发展 ,中国进入 了飞速城 市化的进程 。
2 0 1 3 . 3l 1 1
战 争后 ,外 国 资本 的进 入 促进 了城 市 的发 展 与 繁
立户籍制度 中将 城市与乡村居 民分开 ,标 志着 市 民 阶层 的形成 ;文化娱乐场所 瓦市 的出现 ,成为市 民 文学兴起 的标 志 , “ 宋朝 的小 说是市 民文学 ,是在 瓦市 里讲 唱 的”② 。北宋柳 永 描写都 市繁 华生 活 的 词作 ,虽不乏 秦楼楚馆 的放荡和情欲 ,却 开 了市 民 文学 的先 声 。元杂剧 白朴 、马致远 、关 汉卿等对风 尘 女子生 活 的描 写 ,呈 现 出繁华都市 生 活 的场 景 。 《 金 瓶梅 》写 出从 官场 社会 的黑 暗到市 井社会 的糜 烂 .是 明代 中叶 以后社会 现实生活 的真 实写照 。随 着 印刷手段 的改进 ,明代话 本小说 的性 质发生 了重 要变化 。出现了以 阅读 和出版为 目的的 “ 拟话本 ” 。 “ 三 言 二 拍 ” 成 为 明 中 叶 市 民文 学 繁 荣 的 标 志 。 “ 三言 ”将 普通 市 民及 其生 活作为 描写 对象 , “ 二
论都市与中国现代都市文学

第19卷第4期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12月JOURNAL OF ZHEJIANG UNIA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TNCES)Vol.19No.4 Dec.2020论都市与中国现代都市文学左怀建,肖鸣(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23)摘要:广义的都市指人口多的大城市,它一般情况下都是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的首都,即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狭义的都市则指现代性特强的大城市,它只能是世界现代性发展充分成熟时期的产物%现代都市文学就是具有现代都市审美意识的文学,现代都市审美意识是对现代都市及其人生的审美反映,带有去乡村化审美、去庸常道德化审美、去恶名化审美的特0。
中国现代都市文学在全球化背景下产生,可以分为通俗都市文学、高雅都市文学和雅俗互动互融都市文学三种基本类型。
由于中国的现代性发展并不成熟,中国现代都市文学的成就相对较小,且始终处于现代中国文学的边缘。
关键词:都市;现代都市;现代都市审美意识;中国现代都市文学中图分类号:1206文献标志码:A中国现代都市文学研究已经历过30多个春秋,几近“显学”。
可是,究竟什么是都市和中国现代都市文学,中国现代都市文学中之“都市审美”究竟具有哪些本质性内涵?对于这些基本的理论问题,人们重视远远不够。
人们更多的是直接运用现代都市文学的概念,直接研究中国现代某些都市文学或某些都市文学现象。
鉴于此,本文的写作也许仍不无积极的意义&一、都市与现代都市平时人们所谓都市,可以作广义的与狭义的两种理解。
广义的都市就是指人口多的大城市,它一般情况下都是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的首都,即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如唐代的长安,两宋的汴京、临安,明代的北平等。
但正如不少学者所指出,中国传统都城更多体现“城”的意义,而很少体现“市”的作用,更无关现代社会历史文化属性。
相比而言,现代都市应该具备如下特征:首先,移民化、口岸化。
《子夜》、《梅雨之夕》与中国现代都市小说

《子夜》、《梅雨之夕》与中国现代都市小说《子夜》、《梅雨之夕》与中国现代都市小说授课教师:董丽敏今天,我们主要以《子夜》和《梅雨之夕》为个案,来分析中国现代都市小说的形成以及基本特点。
进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后,中国的城市化步伐变得相当明显。
在文学、文化领域中,都市是研究的热点。
在大家平时所看的文学、电影、电视作品中,都市是一个常规的背景。
现在,同学们不太会去看农村题材的小说,因为你会觉得农村生活离你非常隔膜。
而你作为一个都市中的人,可能更感兴趣的是反映你们自己生存空间的文化特点的作品。
中国的现代都市文学其实发展的很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其实已经有了中国现代都市小说的雏形,而且达到了较高的水准。
现在我手中的这本《海派小说选》,其中选录的基本都是都市文学作品。
实际上,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在建国之后被中断了。
上海作家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是描写(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也就是资本家如何被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民的一部长篇小说。
这部小说基本确立了建国之后,我们对都市文学介入的一个基本角度和评判标准。
我们会认为都市是腐朽的,是资产阶级的,是反动的,是落后的,是要被改造的。
所以在确立了这样一种写作范型之后,中国当代文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至少在“十七年文学”,甚至到“文革文学”中“都市”都是作为一个和社会主义相对的概念出现的,它代表着反动的意识形态,代表着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
在这样的前提之下,“都市”是被主流意识形态所批判的,所排斥的。
因此,从建国后一直到八十年代初,有关“都市”的文学显得非常羸弱,导致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已经出现的都市形象、描写都市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的消失。
我们现在所熟悉的都市文学,至少是八十年代中后期的产品。
“都市”重新作为当代文学的一个写作资源出现,它被赋予了更加广泛、更加丰富的正面的意义,它代表着现代性的路径。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农村、乡村开始逐渐退出中国当代文学写作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都市文学的重新兴起。
现代小说中的都市题材研究

现代小说中的都市题材研究都市题材作为当代小说中的一种重要类型,一直以来都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如何突破经典的表达方式,将城市的魅力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呈现得更加细腻和深刻,成为了小说家们面临的挑战。
本文将以一些著名的现代都市题材小说为例,探讨现代小说中的都市题材研究。
一、现代都市题材小说的流行原因现代都市题材小说因其贴近时代的主题和生活脉搏,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城市作为一个特殊空间,拥有丰富多样的人群、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纷繁的观念碰撞,为作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同时,现代社会高速的发展和都市化进程也给了作家更多的灵感来源。
二、都市题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在都市题材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至关重要。
小说家需要通过对角色的生活状态、思想感情和行动表达等方面的描写,刻画出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
例如,钱钟书的《围城》中的方鸿渐就是一个饱受现实压力束缚的都市小人物,他的内心矛盾以及对人生追求的种种困惑,引发了读者对现代社会的思考和共鸣。
三、都市题材小说中的情节设计除了人物形象,情节设计也是都市题材小说的一大特点。
小说家们通过对城市生活的描绘,通过千变万化的情节设计,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情绪共鸣。
例如,杨绛的《洗澡》描述了一个城市中人群展现出的各种心态和人际关系,通过洗澡这个看似简单的行为,展现了人们对于社会关系的种种反应与自省。
四、现代都市题材小说中的社会批判现代都市题材小说不仅仅是对城市现象的描述,更是对社会问题的反思和批判。
小说家们通过对现代社会现象的揭示和批判,向读者传递出一种对社会不断探寻和思考的态度。
例如,莫言的《红高粱》揭示了乡野与城市、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和融合,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传递出对社会前进方向的思考和警示。
五、现代都市题材小说的文学意义现代都市题材小说不仅仅是一种娱乐的享受,更具有深层次的文学意义。
小说家们通过对现代都市生活的描摹,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关系的种种困扰,同时也传递出对于个体自由、人类命运的深刻关怀。
中国现当代文学主要作品及必读书目

中国现当代文学主要作品及必读书目一、赵树理小说四篇1.《小二黑结婚》《小二黑结婚》写于1943 年 5 月,华北新华书店1943 年9 月出版,之后被许多出版社反复再版和翻印,收入1952 年版的《高级中学语文课本》,数以百计的剧团改编为不同地方剧种搬上舞台。
《小二黑结婚》的原素材是山西左权县山村一件真实的爱情悲剧:村民兵小队长岳冬至与俊俏的智英祥自由恋爱,遭家长及社会反对,岳冬至被垂涎智英祥的富农村长挟私报复致死。
赵树理化悲剧为喜剧,描写成刘家峧新一代农民青抗先队长小二黑与本村纯洁美丽的小芹姑娘自由恋爱,遭到双方家长二诸葛、三仙姑反对和村里封建恶势力金旺弟兄的迫害,最终在区政府的支持下,恶棍被惩治,上一辈被教育,有情人终成眷属。
小说共12 节,这里节选其中的第5 、8 、12 节。
《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方向”的奠基石,无论是在人物塑造,还是情节结构和语言驾驭上,都开辟了一个崭新的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独特的艺术世界。
从此,赵树理踏上了“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的辉煌而坎坷的创作之途。
《小二黑结婚》的成功来源于现实的真实性与艺术的创造性的生动结合。
赵树理传奇的文学人生折射出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文学风潮变化。
从纵向看,1943 年赵树理发表《小二黑结婚》时37 岁,与鲁迅发表《狂人日记》(1918 年)时的年龄相同。
这两篇小说均被认为是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某种历史象征意义的小说。
《狂人日记》被看作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惊世之作;《小二黑结婚》被看作是中国文学大众化的经典之作。
赵树理笔下的农民系列特别是落后农民系列与鲁迅笔下的“阿Q 系列”有着某种历史的沿袭性。
赵树理继承了鲁迅热忱关注中国农民的传统,弥补了新文学严重脱离农民大众的不足,选择了一条新文化与中国农民相结合的道路——文艺大众化的道路。
从横向看,《小二黑结婚》的发行盛况空前,在太行山区竟销到 4 万份,超出了作者以及作品的批评者、甚至支持者的意料,赵树理因此成为解放区家喻户晓的大作家,在农民中的知名度仅次于毛泽东和彭德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都市文学
自沈从文的《文学者的态度》的发表,引发京海之争以来,都市与乡土文学的发展也迅速呈现出对立鼎盛之势,都市文学的逐渐兴盛也标志着不同城市的不同特色体系逐渐成熟起来,以京海两派为代表的中国现代都市文学也呈现出了别样的风采。
城市,这个在现代人看来一个熟悉的词语,其实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才组合到一起的。
中国自汉唐以来,官设“市”于帝王行政“城”区,从而形成一定的商业区域。
为何,中国的城市的商业意味伴随着“行政”的指引呢?这和中国的“封建皇权”的至高无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首先,城市的设立基于巩固权利以及防御目的,从而使中国的城有着保守性与重叠性。
保守性表现在它的森严与高大,使人观之会产生油然之敬畏之情。
城的设立,隔离了上层与地层的交流,阻碍了城乡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化的速度。
重叠性,表现在它的建筑上,一般分为内城和外城,这以北京,长安,开封,南京最为典型。
其次,城市的建筑的行政化与贵族化,使得城市的发展呈现出畸形状态。
行政化,摸去了城市的商业氛围,贵族化使得城市只有消费,而缺少了生产,从而表现出明显的“生产缩小,消费膨胀”的畸形状态。
作为现代文学的发生发展的场域——城市,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或者可以这样说,没有城市,就没有中国的现代文学。
也许这样说,显得有些偏至和极端,但也不乏其成立的合理性。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报馆,新闻机构集聚城市。
自晚清以来,中国的救亡先驱,以新民之理想,拯救国人的梦想从未间断。
而新民之术首先以开启民智为主要方面。
这在当时舆论环境相对宽松的的上海乃至皇权松动的北京来说,报馆层出不穷。
而以上海为中心,开办的报馆更是不少,就以《新青年》主将陈独秀创办的各种报纸来看,城市的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城市提供了良好的舆论环境与阅读群体。
二、知识分子聚集城市。
当科举考试废除,文人的“学而士则优”的传统理想破灭,使得这部分文人不得不寻求别的方式谋生。
而良好的报馆为职业文人的出现提供了机会,文人为报馆的兴盛打了一针强心剂。
他们之间的相互促进,促使了新文学的发生发展的基础。
其三,高等学校、教授云集城市。
旧学停办,新学突起。
中国的高等学校在民国期间得到迅猛发展。
这一方面促使了文人士子的转行,进入大学教书谋生,另一方面,使得更多的人进入大学学习。
原本学业救国与实业救国的理想一直是中国人的理想,外加梁启超的“新民思想”的鼓励,使得文艺救国成为可能,尤其在大城市中的大学里,更显得可能。
大学为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交流与切磋的平台,也为新文学的的传播与互动提供了可能。
这使得原有的小范围的传抄与借阅式的文学传播活动变成大量的刊印后的大范围的传播。
而中国的城市中,北京和上海表现的最为突出。
大概有这样两个原因:一,北京作为千年帝都,伴随着清朝的结束,舆论环境的结束,民主共和国家的建立,使得民主与自由的思想空前高涨后,人们参政的意识远高于清朝。
原本遗留的清臣和遗少,在角色转换过程中,很快融入到了新阵营。
袁世凯当政后,北京又成为中华民国的首都,直到1927年,长答十五年时间,不论是新旧思想还是中外思潮,都在这里融会。
这为新文学的发生发展培育了良好的突然。
政治的原因,使得北京相比较其他城市而言,更有一定的经济优势,毕竟是“天子脚下”,它集政治,经济,文化于一体。
二,上海自鸦片战争之后,赫然独立于王化之外,在外国势力的操办下,形成了特有的殖民地文化与租界文化经济。
这种“国中之国”使得对清廷有异议的异己分子有了一个相对安全的活动空间。
可以脱离体制,不受王法的控制。
例如王韬等。
上海作为中国面对西方世界的第一站,在讯息、文化、经济上占据得天独厚的优势。
这使得上海在新文化运动中扮演的角色显得相当的重要。
而以两个城市为背景的文学创作,既有共同性,又有区别。
首先,它们的共性,,主要表现在他们的反映与表现的时代主题与声音上。
在主题上,大多表现了“民主”、“科学”旗帜下的“人”的觉醒——启蒙。
单个的人的关注,使得文学变的自觉。
尤其是妇女,儿童,农民的被描述。
不论是在北京的文人笔下还是上海的文人笔下,都有一定的抒写。
例如老舍《骆驼祥子》中的祥子,虎妞等,胡适《人力车夫》等。
在此,笔者着重要讨论的是两座城市背后的不同。
他们的不同,主要是在“近官”与“言商”。
这样的区分,当然与30年代“京派”与“海派”论争有关,更与这两派争论背后所体现出的文化气息与文化背景有关。
不论是老舍还是茅盾的文学创作,都典型的代表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城市文学题材。
老舍,自幼在皇城脚下张大,对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
这感情不仅是作为一个满族后裔的旗人情结,更有一个游子对于故土的眷恋之情。
所以他的作品《骆驼祥子》中对车行的描写,对老北京城的描绘,无不包涵着深深地的情谊。
尤其是在祥子的不幸遭遇为线索的描述中,从外到内,从表到里,都是一种爱恨交加的情感汇合。
茅盾,作为一个从事编辑活动的新青年,对城市有着深厚的感觉,表现出热恋的状态。
虽然《子夜》写了民族资本家的实业救国失败,却在行文中,由衷的表现出对十里洋场的生活的痴迷与向往。
京派对于城市的书写,更多的表现在对传统的追溯上,例如沈从文笔下的“乡土”与集丑陋、罪恶于一体的城市,都是从批判的角度对城市进行了分析与解剖。
虽然难免有主体意识过强的痕迹,但也不失其对传统的固守背后的城市现状的描摹与反思。
沈从文,废名是京派中的一支,而真正对北京进行大量书写的还是老舍。
从早期留英的作品《二马》到颠峰《骆驼祥子》以及后来的长篇和话剧《茶馆》,都赋予了北京极大的同情与认可。
城市文学,最大的特点,笔者认为,就是商业气息,与商业文化背后的现代性。
而这一点上,京派相比较与海派稍逊一筹。
海派,在文学史上,并未有一个确切的指称,而只有一些大致类似的特点。
在这些特点之下,将一些创作动机,创作背景,手法技巧相似的作家归为一类。
这其中最主要的还是特写上海,以上海为背景的文学作品为主。
这不得不谈到新感觉派。
新感觉派,以现代主义的手法进行创作,在勾连城市与乡村,中国与西方,传统与古典之间,似乎与上海的商业气弥合的很完满。
这其中表现最为突出者莫过于穆时英,施哲存,刘呐欧等为主。
他们具备良好的外语基础,绕过了二手资料这一环节,直接汲取西方现代主义的营养,将其投入到文学创作中,并表现出不凡的成绩。
如《将军的头》、《石修》、《圣处女的感情》等,不仅有点破常理的勇敢,更有解构与颠覆的勇气。
将原本神圣、高大的形象肢解成碎片,进而带进世俗的物质观念世界。
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技巧的成功,更始小说创作的进步。
商业的繁荣,不免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家长里短,油烟酱醋市民文化。
市民文化的消费观念与精英文化有着明显的不同:消费性,标准化,批量性。
所谓消费,在于大众的趣味所使,使得文学不再是高雅的艺术,也可以是消遣娱乐的一分子。
当创作与商业,作家成为职业人员,必然使文学创作呈现出消费性,这也是城市文学在上海乃至其他城市的一个特点。
标准化,在于商业消费观念的刺激下,为了满足市民的口味,必须针对市民创作符合市民口味的小说。
批量性,指在为了商业利益的基础上,寻求最大化时,必须在量上寻找商业利益。
这使得新感觉派呈现出典型的世俗气与商业气,怪不得沈从文要批判。
这是有原因和根据的。
当然,在表现出“热爱”上海的这一情感中,张爱玲是不得不提的一位作家。
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缘故,张爱玲在大陆文学史消失了几乎三十年时间。
当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传入大陆,犹如一股狂风,吹走了积习,带来了新的天地,这包括对张爱铃,沈从文,钱钟书,周作人的评价与历史地位的肯定。
而城市文学研究中,深深地爱着上海的张爱玲更是不
能忽略的。
她是海派因为战争的缘故曾经一度消停后撑起一面大旗的作家。
不论是《金锁记》还是《传奇》,十里洋场的商业气,表现的特别地道,相当传神。
犹如歌曲《传奇》歌词“想你时,你在天边,想你时,你在心间”,这海派心中的上海,就是一个传奇,无时不想不念。
包括左翼作家茅盾,喜欢上海已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参考文献
【1】张鸿声《都市文化与中国现代都市小说》,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
【2】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