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PPT课件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课件(共37张PPT)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课件(共37张PPT)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
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
现代诗人、翻译家,为中国现
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主要作
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
稿》《灾难的岁月》等。
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国正 处于战争中,在战乱的环 境中,诗人走了六小时去 给亡故的友人上坟,诗人 饱受战乱痛苦,友人长眠 于地下,隐喻的运用和克 制的反讽让诗的韵味更为 深长。
二字‘顿’相问,节奏就从容。”《断章》主要使
用的是三、二字‘顿’相间的排列法,所以节奏从 容,从容的节奏与刹那间的感想,是此诗的一大特 征。
月 夜
沈尹默
整体感知
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 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夜景很美丽,风很大,晚上的月光明亮照人,多
么富有诗情画意啊! 背景很美丽,我和树并驾齐驱。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通过写自然界花草树木本质的同一性,从 而推理出对立之中存在统一,透过繁多的现象窥 见单一的本质,同时表达了作者对世界和平统一 的向往和追求。
朗读诗歌,回答问题。 1.怎样理解“繁多是个谎言”? “繁多”就本义来看就是种类多,丰富的意思。但自然界就这 么简单,所有的叶子、花朵、果实和树木都是相同的,整个大 自然是美好的,隐喻着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没有三六 九等之分。世界和平统一,皆为人类之向往。所以说,“繁多 是个谎言”。
的运用和克制的反讽让诗的韵味更为深长。
《断章》创作于1935年10月,是一首精致的哲理诗。
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
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 《风雨吟》这首诗可能写于20世纪30年代后 期。 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作为一个广东诗人, 芦荻久居南国,对中国南方的大风大雨应该十分熟悉。 《风雨》一诗的立意,在当年应该很新颖。它将自然的 风雨、社会的风雨以及心中的风雨融合在一起。

部编版九年级下《短诗五首》(29页)优秀PPT课件

部编版九年级下《短诗五首》(29页)优秀PPT课件

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1941年12月。一场暴风雨把整个世界变 得天昏地暗。风雨中,诗人平日熟悉的景象发生 了巨大的改变,诗人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忧 怀”,于是写下了《风雨吟》这首短诗。
朗读诗歌,思考
1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所 描写的画面。
并说说“卷”“奔”这两个词好在哪里。
却字并没有贬低树的高大,同时凸显出我的(傲 然自立)。
方法指点:
1 品析重点词语,从句子的内容出发,理解词语语 境义和感情色彩,为理解句子打基础。
2 透过诗句表面的意义,结合作者、背景等理解诗 句的深层含义(比喻义、引申义等)
答案
我和“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互为风 景,化为映衬。我在寒风中,却并不靠那棵树, 显示出我独立的人格和强烈的自我意识。
第二幅画:“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你”变成了“看风景人 ”的欣赏对象,当“你”欣赏风景时,“你”自己却不知不觉中被他 人观看。
这两幅画因“看风景”而构成一个立体空间。第二节写当“明月”装 饰你的窗子,“你”赏心悦目时,“你”也许成为他人梦中的活动者 ,给别人带来愉悦。虽然只有四句,但它却写出了世间人事的相互依 存、相互作用的关系。万事万物的区别、分割都是相对的、暂时的, 联系是内在的、永恒的。而这种联系性的灵魂是人。
当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赏心悦目时,你也许成为他人 梦中的活动者,给人带来愉悦。
诗歌赏析
《断章》全诗只有四句共34字,但其涵蕴的人生哲理却相当丰富,为 人们的欣赏提供了诸多可能性。诗人自己曾说过,《断章》“写一刹 那的意境。
第一幅是“你”站在桥上欣赏风景。“风景”在此是一空框结构,人 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识倾向去填充;“你”亦是一个泛指,可指文化 心理结构不同的任何人。所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是一幅随意性很 大的变动中的画面。正是这一特点,它才被不同欣赏者所喜爱。

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优质ppt课件

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优质ppt课件
短诗五首
统一
聂鲁达
短诗五首
【聂鲁达】智利著名诗人。13岁 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 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 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 上智利诗坛。聂鲁达的一生有两个主 题,一个是政治,另一个是爱情。
短诗五首
朗诵
1. 读出节奏
2.体会哲理
短诗五首
《统一》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所有的花是这一朵,
③在观念上: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 情、情感与见解。
短诗五首
归纳总结、拓展提升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 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大胆 地说说自己的体会、感受或想 法。
短诗五首
课后反思
1、和同桌说说你今天学习有什么收获 ? 2、老师引导学生归纳本课知识重点。
短诗五首
小结
感悟名人名言
自敬,则人敬之;自慢,则人慢之 。
①在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长短, 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松 散,没有严格规定,但是一般还是遵循 一定的韵脚,如《风雨吟》中的 “来”“海”等。
短诗五首
②在语言上: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 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 收国外新语法,如“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霜风呼 呼的吹着”等,语言散文化。
如何理解“繁多是个谎言”? 明确: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到了叶,然而花、
叶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 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有是生命的传递。因此繁多是生 物存在的表象,他们的本质都是统一的。
短诗五首
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 了这一片叶就能对所有叶有所认识”你认同这个观点吗? 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认同,将零散的事物化整为统一,通过 事物现象归结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更清楚的认识, 是人类本身就存在的认知规律。(不认同,从事物 的独特性方面阐述,言之成理即可)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PPT
第三十一页,共四十页。
3.面对这样(Yang)的“大地 ”
“我”又是一个怎样(Yang)的形象?
“我”作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
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
的责任感、使命感与对
中国社会前途、对
民族命运的深深
的担忧。
第三十二页,共四十页。
写作(Zuo)特色
1.诗歌语言简洁、有力,直抒胸臆。 2.使用一些有特征的词,使诗歌的画面感极有气势。 3.运用象征的手法,以丰富的意象,表达情怀。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女作家, “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
代的文学洛神”。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呼兰河
传》。
创(Chuang)作 背景
《萧红墓畔口占》是戴望舒于1944年所作
的一首悼亡诗,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 诗人兼批评家臧棣在《一首伟大的诗可以有多 短》中,称它是“一首伟大的诗”。写这首 诗时,中国正处于战争中,在战乱的环境里, 诗人走了六小时去给亡故的友人上坟,诗人 饱受战乱痛苦,友人长眠于地下,隐喻的运 用和克制的反讽让诗的韵味更为深长。
第三十三页,共四十页。
第三十四页,共四十页。
作者简介
第三十五页,共四十页。
聂鲁达(1904-1973),巴勃罗·聂鲁达,智利
外交家、著名诗人。他的诗歌既(Ji)继承了西班牙民族诗 歌的传统,又接受了波德莱尔等法国现代派诗歌的影响; 既(Ji)吸收了智利民族诗歌的特点,又从惠特曼的创作中 找到了自己最倾心的形式,他在拉美文学史上是继现代
口占,指即兴作诗词,不打草稿,随口吟 诵出来。
第十二页,共四十页。
萧红老家在黑龙江省呼兰县,她很早就从东北逃亡入关辗转 呼号,用自己的笔投入抗日的洪流。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她 因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的香港。这位才华横溢 的女作家壮志未酬,英年早逝,对于当时同在香港抗日的友人戴 望舒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刺激。可是当时要埋葬萧红谈何容易,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PPT教学电子课件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PPT教学电子课件

3 短诗五首
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诗人、翻译家。主要 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 集《汉园集》等。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主 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 主要作品有《漫歌》《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等。
3 短诗五首
整体感 知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月夜》通过比照“霜风”和“月光”中的树与人,来凸显 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对人格独立的追求。 B.《萧红墓畔口占》通过动静、人我、生死等多重对比来表现 深沉的思念和对抗战胜利的期盼。
3 短诗五首
C.《断章》通过主客位置的流转,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 会当作装饰品的人生悲哀。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写出了环境的萧森及人物的孤独,正好反映
状元成才路
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
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状元成才种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社会相。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 与高树并立的“我”,突出“我”独立不倚。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却没有靠着。
既描绘出霜风寒月的情境, 又增添了诗歌的意蕴。
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野图景,请用你自己 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霜风寒 月的冬夜里,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 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环境 描写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试着简要分析这一句诗的写法和作用。
3 短诗五首

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课件

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课件
易混辨析
3 短诗五首
活学巧用:(6)青年人要不怕苦、肯吃苦,耐得住__________,经得住风雨。(7)一望无际的沙漠因为有了绿色植物的点缀而不再_________。
寂寞
孤单
3 短诗五首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夜》通过比照“霜风”和“月光”中的树与人,来凸显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对人格独立的追求。B.《萧红墓畔口占》通过动静、人我、生死等多重对比来表现深沉的思念和对抗战胜利的期盼。
3短诗五首
第一单元 社会咏叹
3 短诗五首
走近作者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字中,号秋明,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诗人、书法家。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中国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代表诗人之一。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追溯背景
《月夜》写于1917年,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萧红墓畔口占》是戴望舒于1944年所作的一首悼亡诗。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国正处于战乱中。在战乱的环境中,诗人走了六个小时去墓前祭奠亡故的友人。中国饱受战乱之苦,友人长眠于地下,戴望舒深有感触,写下此诗。
(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
舵手
差异
3 短诗五首
繁多
寂寞 孤单词语辨析:两个词都是形容词,都有“孤独”的意思。“寂寞”指孤单冷清,侧重于人在冷清的环境中感到孤独;另外,“寂寞”还有“清静;寂静”之意。“孤单”指单身无靠,感到寂寞,侧重于一个人单身无依靠;另外,它还有“(力量)单薄”之意。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课件(58张PPT)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课件(58张PPT)

距离之远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指诗人对已故好友的怀念 和诗人的实际感受。也是 整首诗的基调。
写出生者与逝者之间祭奠与被
不说“墓畔”,表明诗人希 祭奠的关系,描绘了一个惯常
望萧红还活着,蕴含诗人对 却又不寻常的仪式,流露出作
萧红早逝的痛惜之情。
家间纯真的怀念和哀思。
精读细研
诗人在萧红墓前放红山茶有什么寓意? (1)“红山茶”暗含“萧红”之名;
精读细研
这首诗虽只有短短四行,但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 种朦胧的意境,请你找出这些词语。
站在桥上的你

明月
楼上看风景的人

窗子
别人

疑难探究
诗歌的八个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幅美丽而 形象的画面。这四幅画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你站在桥上 看风景 明月装饰了 你的窗子
前两个画面 因“看风景”的动作产生联系
思想的独立。
《月夜》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萧红在1942年因病客死香港,葬在浅水湾,年仅31岁。
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没有靠着 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意象,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
暗指对抗战胜利的期盼,也可看作对命运多舛的人生的反省。
写作特色
1.读来朗朗上口,别具韵律美。 首先,这四个句子的结构形式颇类似于从前流行的一种民间艺术
形式“三句半”,虽然最后的“半”句比一般的“三句半”的 “半”(一般只有二字或三字)长了一些,但由于该诗第三句特别长,第 四句就显得短了。用半个句子收尾,产生了一种特殊的节奏感。
写作特色
其次,这首诗的“韵”非常特殊。四句诗的最后一个字都是 “着”,但读起来并不显得重复、拖沓。这主要是因为“着” 在此作为词的后缀出现,是虚化的。诗歌真正的“韵”落在倒 数第二个字,即第二句的“照”和第四句的“靠”,所以读起来 音调和谐。这两句不仅用了尾韵,也用了头韵,即第二句开头的 “月”和第四句的“却”,使其韵律感更强。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3.《短诗五首》(共30张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3.《短诗五首》(共30张PPT)

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卷” “海”“舟”等,想象出画面并做描绘。 风雨中的“大地”卷来,气势十足,看起来像 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 上飘摇不定的舟船;
开头两句“卷”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卷”这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大地”的动 荡、不安定和被裹挟着的颇有气势的冲过来的动态。
主旨: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 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 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 格。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朗读诗歌,体会诗中的情感表达。
走六小时寂寞 的长途 。 ..... ..
到你头边 放一束红山茶。 .. 我等待 着,长夜漫漫 。 .. ....
朗读诗歌,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 个思想的? 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 的树与一棵树,它们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与 “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 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
作者为什么认为“多”就是“一”呢?为什 么说“繁多是个谎言”?请结合作者的回答来谈 谈你的理解。
这里的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 “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涵?
它们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 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 们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遭遇。
如何理解“年轻舵手的心”? “我”面对苦难中的祖国,就像年轻而缺乏阅历、 经验的舵手一样,忧思满怀,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 向。对中国社会前途、民族命运的感到忧虑的同时也激 发了“我”敢于乘风破浪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
你却 卧听着海涛闲话 。 . ....
本诗语言朴素、洗练又富于质感,充 满暗示;情感表现沉静、克制,而又深挚, 平淡中见深厚,委婉中渗透出激情,是戴 望舒最优秀的诗篇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2000)
江苏海门人,诗人、翻译家。 主要作品: 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 历》,合集《汉园集》等。
学情 诊断
作者简 介
芦荻(1912-1994)
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 主要作品: 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学情 诊断
作者简 介
聂鲁达(1904-1973)
舵手:掌舵的人。
寂寞:孤单冷清。
自主 探究
品味课文
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月夜》:在清冷中不乏坚守。
《萧红墓畔口占》:虽孤寂、悲凉而 又充满惋惜、敬佩。
自主 探究
品味课文
《断章》:赞美人生的自由与超越。
《风雨吟》:为“人生”“社会”“民族” 深深忧虑。
《统一》:赞美生命异而各美、同而共融。
《月夜》:短诗清晰地勾勒了一幅“月夜”场景, 意象有霜风、月光、高树和“我”。前两者以“境” 为主,凄清;后两者以“象”为主,独立。
自主 探究
品味课文
《萧红墓畔口占》:静态的意象共有四个(长途、红 山茶、长夜、海涛),各有象征意味——路长情浓,红茶 艳美,长夜含情,海涛寓意;动态的意象也是四个(走, 放,等,听)——前三个动态是写诗人,后一个动态写故 人,前后形成对比。
智利当代著名诗人。获1971年诺贝尔 文学奖。 主要作品:《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 的歌》《漫歌》等。
学情 诊断
积累字词
墓畔( pàn )
海涛( tāo )
装饰( shì )
霜风( shuāng ) 寂寞( mò ) 舵手( duò )
学情 诊断
积累字词
装饰: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 属的东西,使美观。
自主 探究
品味课文
几位诗人有着怎样共同的生活背景?
他们都生活在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时期,都 有学习先进文化的经历,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不拘 泥守旧,而是追求创新。他们的作品在语言和风格 上都一反过去的拘束,表现得朴素自然。
自主 探究
品味课文
短诗中的意象各有哪些?各自有什 么特点?彼此有怎样的联系?
《月夜》:对比衬托(环境与人物的对比、反衬; 树与人的对比、正衬)和隐喻。
《萧红墓畔口占》:象征(红山茶)与反讽(闲话)。
探究 特点
总结手法
《断章》:对举互文和隐喻。 《风雨吟》:动静结合、隐喻象征。 《统一》:铺垫、衬托。
检测小结
这五首短诗中,你认为哪一意象最能触动你?
《月夜》中的“我”与“顶高的树”并立,却不依 靠树木,立于天地之间,展现着自我的风姿和人格的 独立。
《月夜》:在寒冬月夜的清冷中,诗人追求 人 格独立,像一棵笔直的树,立于天地间。
《萧红墓畔口占》:走出悼亡的孤寂、惋惜, 探索人生的奥秘,获得一份超然的宁静。
合作 探究
探究旨 意
《断章》:自然之美,蕴含哲理——人不 应被一些世俗观念束缚,而应透悟人生与 世界,获得自由与超越。
《风雨吟》:在时代的风雨中,每个人都 应肩负使命,奋发有为,在搏击中实现价 值。
合作 探究
探究旨意
《统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用变 化的眼光去看万物,万物是纷纭的;用统一 的眼光去看万物,万者即一,共同构成一个 有机的、和谐的整体——世界。
探究 特点
概括特点
读了五首短诗,你能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点吗?
(1) 都是早期白话诗,都很精短,既有 对古代诗词的传承,又有走向新诗的创新。
《萧红墓畔口占》中的“红山茶”鲜艳夺目,充满 生机与活力。“红山茶”孕育着这首诗的感情深度: 细腻,深沉,节制,委婉中蕴含着激情。
检测小结
《风雨吟》中的“大地”,在铺天盖地的疾风骤雨 中,以一种形象化的世界给人以视觉上的强悍冲击与 精神上的突出感受。
……
课时小结
同是白话短诗,五首诗歌在内容和侧重点上还是有所 分别的。《月夜》借寒冬月夜景象咏叹“人格独立的 情怀”,《萧红墓畔口占》借“探望”咏叹被探望者 “超然的人生追求”,《断章》借相关的两个画面咏 叹“人生的独特感悟”,《风雨吟》借一场风雨咏叹 “舵手的情怀”,《统一》借咏叹花与叶说明小事物 蕴含大道理。
学情 诊断
作者简介
沈尹默(1883-1971)
原名君默,浙兴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 诗人、书法家。 主要作品: 《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学情 诊断
作者简 介
戴望舒(1905-1950)
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 代诗人、翻译家。 主要作品: 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 岁月》等。
自主 探究
品味课文
《统一》:主要的意象是叶、花、果实、树木、大地。 叶、花、果实、树木这些意象是从数量和形体等形式上 认知的。对“整片大地是一朵花”的认知,可从本质与 哲理等内涵上去理解,其中蕴含着“一花一世界”的禅 意。前几个意象铺垫蓄势,后一个意象势成定格。
合作 探究
探究旨意
这几首短诗,诗人直面他们所处的时代,各 自表达了什么主旨?
自主 探究
品味课文
《断章》:前两句构成“看风景”画面——有 桥、有风景、有楼上看风景的人;后两句构成 “明月装饰”画面——有明月、有窗子、有梦。 两幅画面,两个时空,同为相对关系,透出哲学 思考。
自主 探究
品味课文
《风雨吟》:风、雨、海、舟、大地、郊原、房 舍、年轻的舵手构成环境与人物的关系,寓示着风雨 飘摇的时代。自然界的风雨暗示着社会的风雨、心中 的风雨、政治的风雨。
(2) 诗中的意象均鲜明、具体、生动, 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探究 特点
概括特点
(3) 诗的形式和表现手法都十分灵活, 追求一种表达上的自由。
(4) 多与当时黑暗的政治背景相联系, 体现一代人不屈的抗争精神与不懈追求。
探究 特点
总结手法
作者们为了充分表达自己的写作意图,
分别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短诗五首
课时目标
1. 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体味 诗歌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旨。
2. 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中的画 面,理解其意境美。
3. 通过对比阅读,体会早期白话诗的共同特点,激 发对现代诗歌的审美情趣。
学情 诊断
情境导入
沈尹默 的书法用笔挥洒自
如,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 笔墨跌宕起伏,浓淡相间, 有欧阳询之神韵,带赵孟頫 之骨肌,深受众多文人墨客 的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