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与历史的对话:元朝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概述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概述一、诗经-楚辞-汉赋-魏晋南北朝民歌-汉魏元朝文人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格律诗-宋词-元曲-现代诗。
二、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摘自赵缺《无咎诗三百序》。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而诗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
孔子认为,诗具有兴、观、群、怨四种作用。
陆机则认为:“诗缘情而绮靡”。
在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后世将两者统称为诗歌。
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
《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
”《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
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
来源于上古时期的劳动号子(后发展为民歌)以及祭祀颂词。
诗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
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
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吉尔、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诗歌发展经历了《诗经》→ 《楚辞》→汉赋→汉乐府诗→建安诗歌→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的发展历程。
三、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概述:上古——口头歌谣先秦——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体制:“风、雅`、颂”三部分,“国风”现实主义的精华表现手法:赋(铺陈叙述)、比(比喻)、兴(起兴)句式四言为主,语言双声叠韵中国浪漫主义的先河——楚辞在楚地歌谣的基础上创造出的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
元朝的诗歌与文学作品

元朝的诗歌与文学作品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文化传统也影响深远。
元朝的诗歌与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就元朝的诗歌与文学作品展开讨论,探究其特点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 元朝文学概况元朝文学是以元朝皇族和士大夫阶层为主体的文学创作,与其他朝代相比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元朝文学受到北方草原民族文化的影响,注重骑马文化和武士精神的体现。
同时,元朝的文学融合了汉文化和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风貌。
2. 元朝诗歌的特点元朝诗歌是元朝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元诗注重抒发情感和个人体验,反映了元朝时代的动荡和变革。
许多元朝诗人在作品中表达了对战争和动荡时局的感受,呈现出一种激情澎湃的意境。
其次,元诗注重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崇敬之情。
元朝文人喜欢描绘山水风景、季节变化等自然景观,展示了他们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审美眼光。
此外,元诗还注重音韵和节奏的处理,借助纵横交错的韵脚和韵部,创造出优美而流畅的语言韵律,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3. 元朝文学作品的代表作元朝的文学作品丰富多样,其中一些作品至今仍为后人所传颂。
以下是一些代表作品的简要介绍。
《长恨歌》是元朝文人白朴创作的一首长诗,被誉为元朝的代表作之一。
该诗描绘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通过抒发对昔日盛世的怀念和对王朝兴衰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时代变迁的感慨和对爱情的赞美。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元朝文学家杨维桢创作的一首七绝长词,以忆文学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为背景,通过对古人壮丽情景的追思和对时局的反思,展现了作者对当时局势的痛惜之情和对文人境遇的思考。
除了诗歌外,元朝也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散文作品。
例如《半夜雷轰庙中》是元朝思想家、散文家赵师秀的代表作之一。
该文通过描写半夜突然打雷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变幻莫测的思考和对人生价值的探索。
4. 元朝文学对后世的影响元朝文学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元代帝王诗

元代帝王诗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的帝王们不仅在政治、军事上有卓越的成就,还在文艺创作上有着丰富的贡献。
元代帝王们的诗词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展示出了他们治国理政的智慧和政治理念,对后世文化乃至国家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元代帝王的诗作中,以元宪宗忽必烈和元成宗元璋的作品最为著名。
元宪宗忽必烈是元朝的开国皇帝,他在统一中国后,秉持开放包容的政策,重用汉人,并在文化艺术领域进行大力发展。
他的诗作多以抒发怀才不遇、慨叹世事变迁为主题,如《塔中咏梅》云:“叶留东野雪,红点照芳尘。
不作云泥客,空为雁足人。
”这些作品表达了他对政治局势与个人命运的思考,展示出他对国家和民众的关怀之情。
元成宗元璋在位期间,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他本人也是一位文学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诗词才华。
他的作品广泛涉及自然景观、人情风物和历史传说等多个领域,如《洛阳道》云:“洛阳道,其虚无?青山如黛愁河住。
胡爷少年爪李子,听词子,一作此。
花开卧看繁霜积,肯穷思,奈华发高枝。
”这首诗展示了他对洛阳的赞美之情,同时通过对青山、胡爷少年等形象的描绘,表现对人民生活和社会状况的关切。
除了元宪宗和元成宗,元代还有其他帝王也创作了一些优秀的诗作。
例如元英宗爱育黎拔力八达的《晚自中丞赴舅氏庐山萧散山居寄示温文》:“平生拟退为渔隐,沧洲澄江静至今。
老大作持家卖草,本自无财著镜林。
几时听涛中夜月,一路行尽见山深。
江畔泛舟红叶扫,当家父兄喜凯音。
”这首诗展示了他向往田园生活、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对家庭幸福的向往。
元代帝王的诗作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宣泄,更体现了他们对国家、人民的领导责任和关怀之心。
他们以文化艺术为桥梁,融入民众生活,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稳定。
这种将政治、文化与艺术相结合的治国理念,对后世的文化建设和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的来说,元代帝王诗歌作品展示了他们作为国家领导者的思想境界和才华,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政治、社会和文化风貌。
元代组诗论稿

元代组诗论稿一、引言元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
在元代,随着蒙古族的入主,形成了多民族的交流与融合,这对于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元代的组诗作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取得了显著的突破,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
二、元代组诗的历史背景1. 蒙古族入主中原蒙古族在1227年建立元朝,统一中国后,为了巩固统治,蒙古王族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其中之一是推行“民族融合”的政策,鼓励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这一政策为元代组诗的出现提供了基础。
2. 社会背景的变迁元代时期,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社会阶层和风气也发生了变化。
人们的文化需求增加,特别是对诗歌这种高雅文化的需求。
这也为元代组诗的兴起提供了土壤。
三、元代组诗的特点与魅力1. 不拘一格的创作手法元代的组诗作品大胆创新,不拘泥于传统的格律和格式。
诗人们在表达情感时,可以自由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创造出丰富多样的艺术效果。
这种不拘一格的创作手法给了诗人更大的发挥空间,也为后来的诗歌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多种文化的交融与借鉴元代是一个多民族交流的时期,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也反映在诗歌创作中。
元代的组诗作品融合了汉族、蒙古族、西域等多种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艺术风格。
3. 性格与情感的丰富表达元代组诗注重对人物性格和情感的刻画。
在作品中,诗人通过对人物、景物的描写,深入剖析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丰富多样的情感。
这为诗歌表达提供了更加立体、细腻的方式。
4. 组诗的多样性元代组诗形式多样,既有四人联诗、夜话等多人合作的作品,也有挽联等多种形式的作品。
这种多样性为诗歌的创作和阅读带来了新的体验,也增加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四、元代组诗的代表作品欣赏1.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元好问夜行黄沙道中,女子半蹙红颜。
裂石星辰照座中,素平舟月照渚傍。
此去无多路,青桂风自香。
那堪断送南朝宴,笑折细茶看。
元代诗歌的创获与发展_袁桷诗歌创作论_杨亮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文核心期刊2010年第1期J.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 NALITIES(Philosophy a nd Social Science)N o.1.2010元代诗歌的创获与发展———袁桷诗歌创作论杨 亮(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摘 要]袁桷作为元大德、延祐年间的文坛领袖,其诗歌对元代诗歌的确立与定型有着重要作用。
他在诗歌理论和创作的实践上改变了宋末诗风,其古诗具有重视兴象、意象高古之特点,歌行体表现出清新绮丽的诗风。
袁桷在诗歌渊源上以汉魏建安诗人和唐人李贺诗为取法对象,对元代诗风形成了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袁桷;元代诗风;诗歌渊源[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40(2010)01-0140-06元代诗歌作为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上接唐宋,下启明清,其诗歌值得引起人们重视。
明代胡应麟认为,元诗音调流转,诗风绮靡华丽,风格近于柔靡:“宋主格,元主调。
宋多骨,元多肉。
宋人苍劲,元人柔靡。
宋人粗疏,元人整密。
宋人学杜,于唐远;元人学杜,于唐近。
国朝下袭元风,上监宋辙,故虞、杨、范、赵,体法时参;欧、苏、黄、陈,轨躅永绝。
”[1]又言,“唐人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
宋人诗如披沙拣金,力多功少。
元人诗如缕金错采,彫繢满前。
三语本六朝评颜、谢诗,以分隶唐、宋、元人,亦不甚诬枉也。
”[2]元代诗坛初期流行向李白、杜甫学习,中晚期学习模仿温庭筠、李商隐、李贺诗风,因元人学习取向不同,自然表现出华丽飘逸、镂金错采的特点。
这是从整体上来认识元代诗歌的,但是具体到元代诗人的诗歌风格却很少提及,这说明元代诗文文献的研究尚有不足。
袁桷(1266—1327),字伯长,一字养直,号清容居士、见一居士,庆元鄞县(今属浙江宁波市)人。
元大德初由阎复、王构、程钜夫推荐走入仕途,后任翰林待制、集贤直学士、侍讲学士等职。
元代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元代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是一个充满变幻和活力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原文化和草原文化通过长期的互动和交流,逐渐融合成为具有独特风格和特色的元代文化。
在元代,文化交流和合作成为一种重要的现象,不仅在文学、绘画、建筑、雕塑和音乐等方面有所体现,还在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元代文学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在元代文学中,文化交流和合作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
这一时期,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体裁得到了迅速发展和繁荣,古典文学、民间文学和少数民族文学也有了相互交流和融合的趋势。
元代的文学家如辛弃疾、李清照、王实甫等人便是典型的代表。
辛弃疾是元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辛弃疾和他同时代的南宋文学家关系密切,他们之间的文化交流以及互相启示和影响,有助于推动了元代文学的发展。
辛弃疾也是元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创新者,他的诗歌风格独特,结构严谨,豪放奔放,情感充沛,深刻反映了元代社会和文化的特点。
李清照是元代女性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文学作品卓有成就,文学风格也很独特。
李清照的词集《易安居士词》中,不仅有大量的抒情作品,也有许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篇章。
李清照的文学思想有一定的开创性,她对民间文学和歌谣进行了收集和整理,也创作了一些描写少数民族风情的词章,这些作品在当时的文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元代艺术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元代艺术是一个多元文化的产物,包括了汉、蒙、西北、西域、南亚等多种文化因素,这些文化因素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推动了元代艺术的发展和演变。
元代的绘画、雕塑、建筑、音乐等艺术形式均有很高的水平和独特的风格。
元代绘画主要有工笔和写意两种风格,其中工笔画以细腻、丰富和大气磅礴著称,颇具汉族传统美学特点。
写意画技法则通常运用线条的表现手法来表现主题,开创了后来的中国画风格。
元代画家赵孟頫、黄公望等人曾受到南宋山水画的影响,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改进,塑造了元代独特的山水画风格。
元与高丽的诗词交往

官方交流
元朝与高丽之间的官方往来是诗词交 流的重要途径,双方通过互派使节、 赠送礼品等方式,促进了诗词的交流 与传播。
民间交流
除了官方交流外,民间交流也是元丽 诗词交流的重要方式,双方商人、僧 侣等人士在往来过程中也促进了诗词 的交流与传播。
文学作品交流
元朝与高丽之间的文学作品交流也是 诗词交流的重要方式,双方通过互赠 书籍、互相学习等方式,促进了彼此 文学的发展和进步。
03
元朝与高丽诗词的主题与风格
元朝诗人笔下的高丽
01
02
03
赞美与向往
元朝诗人对高丽的文化和 自然风光表达了赞美和向 往,反映了元朝与高丽的 友好交往。
历史记忆
元朝诗人通过诗歌回忆了 两国历史上的交往和战争 ,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和变 迁。
文化交流
元朝诗人关注高丽文化的 独特性和发展,通过诗歌 表达了对文化交流的渴望 和认同。
交流与合作。
02
元朝与高丽的诗词交流
元朝诗人对高丽文化的接纳与影响
元朝诗人对高丽文化的接纳
元朝时期,许多诗人对高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积 极接纳并学习高丽文化,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诗词创作中。
元朝诗人对高丽文化的影响
元朝诗人的接纳和推崇,促使高丽文化在元朝得到了广泛的 传播和推广,对高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对元丽诗词交往的评价与反思
文化交流的典范
元丽诗词交往是文化交流的典范,展现了双方开放包容、相互学习 的态度和精神。
历史价值的体现
元丽诗词交往是历史价值的体现,对于研究两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 要的参考价值。
当代启示的思考
元丽诗词交往对于当代东亚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提醒各国应加强文化交流、促进相互理解、增进国际友谊。
元朝诗歌特点

元朝诗歌特点
元朝诗歌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题材广泛:元朝诗歌涵盖了广泛的题材,包括政治、社会、历史、人生、自然等。
诗人们通过对各种题材的描绘和探讨,表达了自己对时代和社会的独特见解和感受。
2.民族融合: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多元民族共存的时期,这种背景在诗歌中也有所体现。
元朝诗歌融合了汉族和蒙古族等各民族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3.诗风豪放:元朝诗歌以豪放著称,诗人们在创作中不拘一格,挥洒自如。
他们的诗歌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充满了激情和生命力。
4.注重意境:元朝诗歌注重意境的营造,诗人们通过对自然景物、人情世态的描绘,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诗歌意境。
这种意境往往与诗人的内心情感相互映衬,使诗歌具有深厚的艺术魅力。
5.语言简练:元朝诗歌语言简练明快,不尚华丽辞藻。
诗人们注重以简洁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思想情感,形成了朴实自然的诗风。
总的来说,元朝诗歌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
它不仅承袭了前代的诗歌传统,还在题材、风格、意境等方面有所创新和发展,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与历史的对话:元朝1.郝经出使宋国持节江头久食鱼,馆人供雁意踟蹰。
呼儿细看云间足,恐有中原问讯书。
1260年,一直反对用兵南宋的郝经出使宋国,寻求和平,不想被贾似道扣留,此事件也成为忽必烈下诏大举伐宋的导火索.郝经,元初名儒,主要学说有华夷一体说等。
2.伯颜奉旨收江南剑指青山山欲裂,马饮长江江欲竭。
精兵百万下江南,干戈不染生灵血。
1276年,伯颜大举伐江南,宋谢太后出降。
3.廼贤征日本日本狂奴扰浙东,将军闻变气如虹。
沙头列阵烽烟里,夜战鏖兵海水红。
篦栗按歌吹落月,髑髅盛酒醉西风。
何时尽伐南山竹,细写当年杀贼功。
1281年,因倭寇侵扰,元世祖下诏伐日本,攻克对马,壹伎岛,并在北九州登陆,给日军以重创.后因台风等天气原因,高丽军全军而还,江南军损失十有六七.。
4.李孟开科举百年场屋事初行,一夕文星聚帝京。
豹管敢窥天下士,鳌头谁占日边明。
宽容极口论时事,衣被终身荷圣情。
愿得真儒佐明主,白头应不负平生。
元仁宗延右二年,在中书平章李孟主持下,进行了元朝第一次科举考试,以后按宋制每三年一科,直到元末。
5.马祖常海外贸易翡翠明珠载画船,黄金腰带耳环穿。
自言身住波斯国,只种珊瑚不种田。
元朝时期,海外贸易异常活跃,元朝和东亚的日本,东南亚诸国、印度、西亚、北非诸国、乃至欧洲,都有贸易往来。
6.杨维桢佛郎国进天马歌龙德中,元气昌,天王一统开八荒。
十又一叶治久长,前年白雉来越裳。
中国圣明日重光,仁声极沓动嘉祥。
乌桓部族号佛郎,实生天马龙文章。
玉台启,阊阖张,愿为苍龙驾东皇。
瑶池八骏有若亡,白云谣曲成荒唐。
有元皇帝不下堂,瑶母万寿来称觞。
属车九九和鸾锵,大驾或驻和林乡。
后车猎俟非陈仓,帝乘白马抚八方。
元称西欧诸国为佛郎国,元朝中国与西欧建立了友好关系,并有使节来往.大都人列班扫马曾作为元世祖的使者出访欧洲.泰定四年,罗马教皇使者鄂多立克访华,并向泰定帝进献马匹.鄂多立克的游记记录了元朝泰定年间的繁荣.7.萨都拉两都之战居庸关,山苍苍,关南暑多关北凉。
天门晓开虎豹卧,石鼓昼击云雷张。
草根白骨弃不收,冷雨阴风泣山鬼。
道旁老翁八十余,短衣白发扶犁锄。
路人立马问前事,犹能历历言丘墟。
夜来芟豆得戈铁,雨蚀风吹失颜色。
铁腥帷带土花青,犹是将军战时血。
前年又复铁作门,貔貅万灶如云屯。
生者有功挂玉印,死者谁复招孤魂!两都之战是元朝中期统治者为争夺皇位进行的较大一次战争.泰定帝死于上都后,大都留守燕帖木尔(史称燕太师)立元武宗子元文宗为帝,触发了这场权力之争,直接导致了元朝的衰败.8.元文宗御笔自建康之京都途中偶吟穿了氁衫便著鞭,一钩残月柳梢边。
两三点露滴如雨,五六个星犹在天。
犬吠竹篱人过语,鸡鸣茅店客惊眠。
须臾捧出扶桑日,七十二峰都在前。
这是元文宗从自己出居的南京赴大都登基时作的诗。
9.萨都拉天历之变当年铁马游沙漠,万里归来会二龙。
周氏君臣空守信,汉家兄弟不相容。
只知奉玺传三让,岂料游魂隔九重。
天上武皇亦洒泪,世间骨肉可相逢。
元文宗兄从西北察哈台汗国东归,元文宗有意禅让,后又后悔,兄弟相见中与燕太师合谋将其兄毒死,然后重新即位,史称天历之变。
太历之变后,朝中权力都被燕太师掌握,元朝政治危机加深。
10.虞集答圣上春明昼侍奎章阁,圣上从容问冶亭。
为报仙都赵真士,新松好护万年青。
大权旁落的元文宗在奎章阁,不仅想起在南京当怀王的岁月,无限留恋。
两年后病死,死前对杀兄表示了悔恨,遗诏传位兄明宗之子,即元顺帝。
11.欧阳玄夜读铃索无声玉漏稀,青续夜直月侵扉。
五更一觉梅花梦,催得江南学士归。
欧阳玄,元中期进士,湖南浏阳人。
元顺帝时官至翰林学士承旨,从一品,并跟随丞相脱脱主修宋辽金三史。
12.儒商顾瑛儒衣僧帽道人鞋,到处青山骨可埋,还忆少年豪侠兴,五陵裘马洛阳街。
顾瑛,江苏昆山人,是元朝中后期吴中的巨商,喜欢书画,曾做玉山草堂,与儒士名流交往。
13.萨都拉打猎紫塞风高弓力强,王孙走马猎沙场。
呼鹰腰箭归来晚,马上倒悬双白狼。
这是描写公子王孙的打猎生活。
14.萨都拉游牧生活牛兰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
卷地朔风沙似雪,家家行帐下毡帘。
元朝宫廷日益汉化,但内外蒙古民间的普通牧民百姓仍然过着游牧生活。
15.张光碧韩流宫衣新尚高丽样,方领过腰半臂载,连夜内家争借看,为曾着过御前来。
元末宫廷中流行高丽服装样式,成为今天韩流的鼻祖。
16.元顺帝御笔元顺帝应昌回明使者金陵使者过江来,漠漠风烟一道开。
王气有时还自息,皇恩无处不昭回。
信知海内归明主,且喜江南有俊才。
归去叮咛频嘱咐,春风先到凤凰台。
由于脱脱丞相变钞失败,加之治理黄河,劳役过重,连年大旱终于导致元末农民大起义。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派徐达北伐入大都,元顺帝逃上都,又逃应昌。
这是朱元璋给在应昌的元顺帝劝降书时,元顺帝的回诗。
不久,元顺帝在应昌病死。
17.北元爱偤识里达腊新月昨夜严陵失钓钩,何人移上碧云头。
虽然未得团圆相,也有清光照九州。
元顺帝病死后,皇太子即位,史称北元,力图恢复元朝江山,但是最终失败。
这是元太子新即位时写的诗。
1402年,北元鬼力赤杀昆帖木尔汗,去元国号,称鞑靼,元朝至此彻底灭亡。
18.许衡赠窦先生行西山山下觅幽村,水竹邻居拟卜君。
岂意天书下白屋,便收行李入青云。
功名准自英贤立,得失防因去就分。
万里风沙渺南北,请归消息几时闻。
姚枢、窦默、许衡,都是元初的大儒,为元朝儒学奠定了基础。
其中姚枢、窦默,都做过元太子真金的老师。
这里的窦先生就是窦默。
19.陈刚中出使安南老母越南垂白发,病妻塞北倚黄昏。
蛮烟瘴雨交州客,三处相思一梦魂。
陈孚,字刚中,浙江台州人。
至元末,出使安南(今越南),以文字言语谕之,其国遂降。
20.张养浩拜东平王拜住丞相画像孤忠自倚了澄清,笑视群奸不足争。
壮志未酬还中彼,披图老泪雨如倾。
张养浩,山东济南人.武宗时为监察御史,上言得罪权臣被罢官,后仁宗时复用,官至礼部尚书,参与中书省事.文宗时,为陕西行台中丞,赈救灾民,因积劳成疾而病死.百姓无不痛哭.这首诗是张养浩写元英宗时丞相拜住的,拜住,木华黎孙,安童之子,与张养浩为至交,因惩治贪官,在南坡之变中与元英宗一起被害.泰定帝即位后追授东平王.21.吉雅谟丁挽脱脱太师淮海重闻斧钺临,一时黎庶尽倾心。
雷霆声播天威远,霖雨恩添泽帝深。
暗室有蝇污白壁,明廷无象铸黄金。
风尘未息英雄死,坐封江山慨古今。
元顺帝至正初,脱脱大义灭亲,在老师吴直方支持下推到叔父蔑尔乞伯颜,开始一系列改革,史称脱脱更化,怎奈变钞失败,治理黄河又导致天下大乱,脱脱领兵平徐州芝麻李,红巾军进入低潮,又围高邮张士诚,正在此时遭哈麻馋言被罢,局势遂不可收拾.不久脱脱病死.22.竹枝词曹妙清美人绝似董娇娆,家住南山第一桥。
不肯随人过湖去,月明夜夜自吹箫。
曹妙清,钱塘仕女,善鼓琴和书画,孝母亲而三十不嫁.与杨维祯等江南名士为文友。
23.杨维祯秋千齐云楼外红络索,是谁飞下云中仙?刚风吵起望不极,一对金莲倒插天。
杨维祯,江苏苏州人,字廉夫,号铁崖.官至江浙儒学提举.这首诗是杨维祯写少女荡秋千的.杨维祯是元末江南诗人的领军人物,经常与江南名士在顾瑛的玉山草堂聚会,玉山草堂派对元末明初文学有重大影响.24.耶律铸二首马上偶得其一十年南北复西东,万里乾坤走断蓬。
燕子不来春淡淡,雁行空过雨蒙蒙。
故园花柳依然好,翰海风光却不同。
寂寞清明寒食节,几声啼鸣怨东风。
25.其二去年寒食在天涯,今年寒食又别家。
天南天北人万里,春风开尽马莲花。
26.挽文丞相虞集徒把金戈挽落晖,南冠无奈北风吹。
子房本为韩仇出,诸葛宁知汉祚移。
云暗鼎湖龙去远,月明华表鹤归迟。
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
虞集为宋代名将虞允文后代,元朝时官至翰林学士承旨,从一品。
27.廼(乃)贤塞上五首双鬟小女玉娟娟,自卷毡帘出帐前。
忽见一枝长十八,折来簪在帽檐边。
又乌桓城下雨初晴,紫菊金莲漫地生。
最爱多情白翎鸟,一双飞近马边|鸣。
28.又杂沓毡车百辆多,五更冲雪渡滦河。
当猿老妪行程惯,倚岸敲冰饮橐驼。
29.萨都拉宫廷诗凉殿参差翡翠光,朱衣华帽宴亲王。
红帘高卷香风起,十六天魔舞袖长。
30.马祖常塞北风光土房通火为长炕,毡屋疏凉启小棂。
六月椒香驼贡乳,九秋雷隐菌收钉。
马祖常是蒙古汪古部人,在蒙古人中以此部文化为高。
31.余阙钱塘江烟波闪闪海门开,平地潜生万壑雷。
大信不亏天不老,浙江亭上看潮来。
余阙是党项族人,后为元殉国。
元朝诗歌分期,一般分为元初,元中期,元末,四个分期元世祖朝为前期。
代表人物,北方有耶律楚材,耶律铸,郝经,等等.还有由宋入元的,主要代表人物为赵孟頫.元中期从元成宗到元文宗末,代表人物为元四家,其中主要人物为虞集。
元末期为元顺帝即位后,代表人物除萨都拉为北方人外,多集中在东南沿海,如杨维祯等,表现出和城市经济的密切联系,和元末东南一带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有关联。
32.丁鹤年题梧竹轩凤鸟当年此地过,至今梧竹满丘阿。
曾闻剪叶书《周史》,又听翻枝入《楚歌》。
金井月明秋影薄,石坛风细夜凉多。
中郎老去知音少,共负奇材奈尔何!丁鹤年为回回,元末进士。
33.船家女杨维祯鹿头湖船唱赧郎,船头不宿野鸳鸯。
为郎歌舞为郎死,不惜真珠成斗量。
在来首元初的34.元好问刘时举节制云南云南山高去天尺,汉家弦声雷破壁。
九州之外更九州,海色澄情映南极。
元好问是郝经的老师。
歌颂卫青的35.元泰不华卫将军玉印歌武皇雄略吞八荒,将军分道出朔方。
甘泉论功谁第一?将军全印照白日。
尚方宝玉将作匠,别刻姓名示殊赏。
蟠螭交纽古篆文,太常钟鼎旌奇勋。
君不见祁连山下战骨深,中原父老泪满襟。
卫后废殂太子死,茂陵落日秋风起。
天荒地老故物存,摩挲断文吊英魂。
元朝经常以汉唐自喻,诗中多用汉家指元朝。
而元朝服装则仿效唐服甚深,诗词风格也大都效仿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