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与历史的对话——胡丘陵诗歌批评

合集下载

公共空间、历史意识与主体重建——论胡丘陵的长诗写作

公共空间、历史意识与主体重建——论胡丘陵的长诗写作
充 满吊诡、 残酷和偶然性的一面, 以便 拆除历 史的线性链条和戳破 历史必然性的假 面, 无限靠拢 历史 瞬间的书写 在
中完成个人对历史的理解, 强烈 的反思与 自 在 我反 思中为主体 重建寻求位 置, 并在体式 上显示 出对现 代长诗 写作 的创新和丰富。
关 键词 : 胡丘陵长诗; 公共空间; 历史意识; 主体重建
代政治与社会大事进行及 时反映 的传 声筒。2 0世纪五六 十
发生过的重大事件 的叙 述 中。无论 是曾经波 澜壮 阔而 今尘
埃落定的历史 画卷长征 、 风云变幻而又悲喜交叠的共和 国6 0
年代的政治抒情诗不用说 。 即便是 7 0年代末、0 8 年代初 朦胧
诗这一崛起的新诗潮 , 大片大片个人创伤 的抚慰 与倾诉 仍然 指 向的是一个宏大的集体记忆 和公共 空间。在这个意义上 , 五六十年代政治抒情 诗及其后 的艨胧诗 的抒 情方式 和指 向
中图分类 号 : o 文献标识 码 : 文章编号 :0 1 5 8 (0 0)6— 18— 4 I6 2 A 10 — 9 1 2 1 0 0 4 0
尽管胡丘陵曾多次 告诫 自己不要轻 易付诸写 长诗这一 艰辛而又近乎危险的劳作 , 但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就 以 < 拂拭 岁月> ( 0 1 , 1 、20 年 9月 1日> < 征> 2O , 、长 和( 0 8 汶川大 地震> 四部长诗 , 带给诗坛一 个不小 的惊 喜并赢得 评论 界格 外 的关注 。于是 , 后政治抒 情诗” “ “ 、 新政治抒情诗” “ 、 第三 代政治抒情诗 ” “ 、 咏史诗” 史诗 ” 和“ 等称谓便成 了这些长诗 的不 同命名 。事实上 , 这些称谓 的内涵在各 自的表述 中不尽 相同 , 笔者也无意于纠缠 其间 的关 联 , 是诗人 自己的这样 倒

202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六大创新题型及其解析

202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六大创新题型及其解析

202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六大创新题型及其解析教育部教育考试院202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考查应体现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创新性的要求,试题在考查高阶思维品质、鼓励学生个性回答、加强教考衔接等方面均有新的尝试。

下面是今年语文试题中六大创新题型介绍及其解析。

试题一:全国甲卷实用类文本阅读(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偷梁换柱”多指以假代真,用欺骗的手段改变事物的性质,然而在古建筑工程领域,“偷梁换柱”却属于一种科学实用的修缮加固方法。

梁是截面形状一般为长方形的木料,且木料的长度尺寸远大于截面尺寸。

梁为水平放置,两端的底部有支撑构件。

梁主要用于承担建筑上部构件及屋顶的全部重量,并把这些重量向下传给支撑构件。

柱为梁的支撑构件。

柱子截面形状一般为圆形,长度尺寸远大于截面直径。

柱子为竖向放置,主要用于承担上部梁传来的重量,并向下传递给下部的梁或直接传至地面。

梁与柱采用榫卯形式连接,形成稳固的大木结构体系。

位于屋架内的若干梁在竖向被层层往上“抬”,上下梁之间由短柱支撑,底部的梁由立于地面的立柱支撑。

梁、柱均为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核心受力、传力构件,缺一不可。

对于古建筑而言,立于地面的立柱,或因长期承受上部结构传来的重量而产生开裂残损,或因柱底部位长期受到地面潮气影响而出现糟朽残损,这导致木柱强度下降,无法正常支撑梁。

此时可采用“偷梁换柱”的加固方法。

“偷梁换柱”实际就是“托梁换柱”。

其基本做法为:首先将“假柱”(即临时的竖向支撑构件)安装在梁底部、原柱(原有立柱)旁边;再抽去原柱,使梁传来的重量暂时由“假柱”承担;然后安装新柱,新柱的材料、尺寸及安装位置与原有立柱相同;最后将“假柱”移去。

完善的“偷梁换柱”加固方法具有科学性,其原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从梁的角度而言,它是水平受力构件,并把外力向下传给立柱。

胡丘陵诗歌创作研究(笔谈)胡丘陵诗歌的权力关系模式论

胡丘陵诗歌创作研究(笔谈)胡丘陵诗歌的权力关系模式论
是王 船 山那老 夫子 / 四十 年 在 同一 个 岸 边 散 步 的潇 湘/ 在 离 曾 国藩 故 居 不 远 的地 方 / 那 是 湘 军 的 源 头 也是 政 治 的源 头/ 是 毛 泽 东 、刘 少 奇 、任 弼 时/ 煮
茶论 诗 的 河 水 / 也 是 彭 德 怀 、贺 龙 、罗 荣 桓/ 饮 马
些 自然 空 间 的 占 领 , 则 意 味 着 某 种 相 应 权 力 的 获
得 。比如 , “ 红 星 闪烁 金 属 的 光 芒/ 令 许 多 国家 的
征 服者 / 不 再 产 生/ 占有 的欲 望 ∥ 其 实 ,钢 铁 一 般
的汉子 / 面 对 的不 是 钢 铁 / 而 是 一 种 呼 啸 而 过 的 声
音/ 珠穆 朗玛 ,中 国 的高 峰/ 只有 中 国 的丝 竹 管 弦/ 才 能鼓 舞 中 国 的壮 士 ” (《 1 9 6 0 ,珠 穆 朗玛 峰 》 ) ,
中 国将 五 星 红 旗 插 上 珠 穆 朗 玛 峰 的一 刻 ,宣 告 了
赤水》 ) ,赤水 的 “ 赤” 和红军 的 “ 红 ” 恰 好 融 为

政治抒情诗 ,正是 对权 力 场域 中权 力关 系运作 模 式
的最好注解 。因此 ,参 照权 力理 论 来具 体 分析 胡 丘
陵诗歌 中的权力 关 系模式 ,既可 以为深 入 解读 胡 丘 陵诗歌提 供一个 全新 的视角 ,也 可以用 胡 丘 陵诗 歌
的 政 治 事 件 ,观 照 政 治 世 界 的 主 导 力 量 — — 权 力 关
史 、政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治 、文 化 内 涵 。 比如 ,他 笔 下 的 “ 湘江 ”
是 “ 一 条 流 血 的河 流 / 因为 顺 流 而 下 的卵 石 里/ 总

“通过诗歌的秘密通道”——胡丘陵诗歌中的大我主体解读

“通过诗歌的秘密通道”——胡丘陵诗歌中的大我主体解读

“通过诗歌的秘密通道”——胡丘陵诗歌中的大我主体解读毛靖宇
【期刊名称】《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26)001
【摘要】在围绕主体建构问题而展开的诗学探索中,以胡丘陵为代表的后政治抒情诗人,正在传统政治抒情诗与先锋诗歌之间,走出一条新诗主体建构的健康路子.在胡丘陵的《2008,汶川大地震》一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恢宏大度,情理并茂的全新的大我主体形象.从感受方式、主体内涵、哲理品格三个方面对胡丘陵诗歌中的这种大我主体进行了解读.
【总页数】5页(P42-46)
【作者】毛靖宇
【作者单位】义乌工商学院人文旅游分院,浙江义乌32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胡丘陵诗歌创作研究(笔谈)胡丘陵诗歌的权力关系模式论 [J], 张慧佳
2.经典中的经典诗歌中的诗歌——红色经典电影歌词的文学解读 [J], 张垂明
3.衡阳诗坛的双子星座——读胡丘陵、陈群洲的诗歌 [J], 北塔
4.长诗,一个诗歌时代的里程碑——胡丘陵先生访谈录 [J], 邹惟山;
5.解读越南诗人胡春香诗歌中的汉文化基因 [J], 谢娜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走向“大诗”的一种可能——论胡丘陵的长诗创作

走向“大诗”的一种可能——论胡丘陵的长诗创作

从形式 、内容 、主题及艺术特色等方面来考察 ,胡 丘 陵 的长诗就是如此 ,也必将 在复杂 的诗学 背景 中凸显
《 白石诗话) ) ) 的气象 ,升到 了更加靠近天空的高原 的 其价值 和意义 。
海拔 。 对于 “ 大诗”的理解未必一定 以海子为尊 ,有人
二 、历史 与 现 实 的 交感 、 审思
标准非常简单 :愈接 近纯诗 愈美好 。 ” 这里强调 的是 及超越 日常语 言的创 造 ,并 不仅仅 以形式 上的长度和
前 诗学 领域 所 能找 到 的能指 词 汇 中 , “ 后 政 治抒 情
有 两种 :纯诗 ( 小诗) 和唯一 的真诗 ( 大诗) ,还有

些诗 意状态 。 ”
短短的一句话 里 ,他顺 手拈出 了
诗 ”可 能是 一个 相对 来 说更 能体 现 诗歌传 统 的 承续
性 、更能取得学 界认 同的涵定 ,尽管 富有争议 ,但 以
关 怀 的 内容 、抒 发 的情感 和表 达 的 主题远 远超 出了
中的一次性 诗歌行 动 。 ”又说 , “ 还 有更 高一级 的创
“ 政治 ”的边界 ,他尤其善 于处 理影 响历史进 程和社 造性诗 歌—— 这是 一种诗歌总集性质 的东西—— 与其 会进 步的大事件 、大题材 、大场景 ,以一个 当代诗人 称之 为伟 大的诗歌 ,不如称之为伟大 的人类精神—— 特有 的视觉穿越时空 ,漫步 于沧桑 的巨石阵 ,发掘文 这是人类形象 中迄今 为止的最高成就 。 ” 后者作为人
裂 的精 神文化血脉 ,道 出了震颤 心灵 的人 性隐秘 ,视 火 ,夸父逐 日,面对着太 阳的奔跑 和主体 向着实体 的 界宽广 ,情怀博大 ,气度恢宏 ,显示 了诗人 驾驭长诗 无 限接 近 ,结果必然是无情 的幻灭 ,蹈人 的也只是一

胡秋原论中国知识分子

胡秋原论中国知识分子

Jo UR N AL oF NAN叩NG UN 眦RSITYl些!竺唑:丛螋!竺型塑型量i竺苎2坠:垫U ·思想史研究·胡秋原论中国知识分子郭齐勇(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武汉430072)摘要:胡秋原有关知识分子的定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色及其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关系之论,秦汉政制比较、汉代政治制度的文明化过程与儒家知识人、传统政治文化与历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关系之论,涉及了中国古代的开明专制问题、道统与政统问题、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与知识分子之应然问题、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及人格尊严、民族尊严、学问尊严“三大尊严”问题。

胡氏之论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知识人也有警示与启迪作用。

关键词:胡秋原;知识分子;中国文化;传统政治;人格尊严胡秋原先生(1910—2004)是知识分子的典范,郑学稼说:“胡秋原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镜子。

”①胡秋原一生以公共知识分子自任,怀抱道德理想,积极参与、批评、指导现实政治,又尤重从理论与历史的角度研究知识分子问题,著有《古代中国文化与中国知识分子》等专著。

由于胡秋原研究目前只是刚刚开始,关于胡先生知识分子论的研究,尚只有谢远笋一文②,故本文也仍是抛砖引玉,在谢文的基础上进一步申论而已。

一、知识分子、中国文化与中国知识分子何谓知识分子?殷海光先生认同20世纪60年代《时代》论文的说法,博士、教授并非就是知识分子,科学家也只在有限制的条件下才算是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定义是:第一,“一个知识分子的心灵必须有独立精神和原创能力。

他必须为追求观念而追求观念。

”第二,“知识分子必须是他所在的社会之批评者,也是现有价值的反对者。

”“一个人不对流行的意见,现有的风俗习惯,和大家在无意之间认定的价值发生怀疑并且提出批评,那末这个人即令读书很多,也不过是一个活书柜而已。

”③殷海光凸显的是知识分子的独立自由与怀疑批判精神。

有关欧洲传统知识分子与中国古代士大夫或君子的异同,学界早有不同看法,叶启政先生指出:“我不认为中国古代之‘士大夫’传统风范与西洋的知识分子风范有什么根本上的差异中国士大夫讲究的是行为规范及人格风范,所谓‘士不可不弘毅’即是一个典型的风范表征。

四年级散文聆听历史最美声音

四年级散文聆听历史最美声音

倾听历史最美的声音本文是小学关于小学四年级散文的倾听历史最美的声音,欢迎阅读。

寒夜风拂铃动,黄卷香茗诗颂。

千古恨如烟,不见北朝南宋。

荒冢,荒冢,恩怨是非轻重。

——顾清平《如梦令·深夜读史》一杯香茗,一棒盏菊,一轮婵娟中,我与古色古香的她——历史,伴灯对坐。

她娓娓道来,我心醉神往。

有人说,你是浔阳江头琵琶女的琴声中忽而激动,忽而隽永。

你袖手一挥,就是古丽的画卷,表现给世人美轮美奂的风景。

那轮明月中一朵青莲,李白携手它款款走来。

谁说你满脸忧愁,白鬓双微?你不是没有那“小时不识月,忽作白玉盘”的天真; 你不是没有那“天生我材必适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的乐观 ; 你也有过“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发散弄扁舟”的失意 ; 更有过“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

可你其实很快乐,带着满腹文骚,笔墨出大唐的半壁江山,带着满壶清酒,柔情入肠,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秋风瑟瑟的五丈原里,诸葛亮手摇葵扇,眺望蜀国天空上的寒云,你想用扇子之心换来百姓的平定和江山的坚固,可这扶不起的刘阿斗眼里看到的不是朝政危及,而是笙歌燕舞。

你鞠躬尽瘁,死此后己穷尽智囊,呕心沥血,可徒增后辈一声,又能看你眉,老泪横的子呢 ?在秋瑟瑟的五丈原里,你魂故土。

一朝卧魂故土,蜀国江山立刻崩溃,留后辈一句“出一表真名世,千截堪伯仲”的佳。

“大家皆醉我独醒 ! ”夕阳下,你步履深重抵达楚江,想到楚王眼里冷漠的目光,心里只“痛矣,痛矣⋯⋯”夕阳余中,一群孩童在江高《离》吟,一酸楚上心,“足矣,受辱不如早去” ,于是,一赤子之心湮没在滔滔的汨江中 ; 于是,多少游子想一瓢雄的汨江水,来感觉你的赤子之心 ; 于是,你最留下了“路漫漫其修兮”的延。

雨打芭蕉,你吟“梧桐更兼雨,到夜晚,点点滴滴”。

易安的愁,浮着湿气。

我也感你那“才下眉,却上心”的心情,“ ,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我也沉醉于你绝不掩盖的惆中,滴滴落泪。

史呀,每当我翻开你的画卷那一道道景多人足久。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古代诗歌阅读+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第04课新题(含解析)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古代诗歌阅读+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第04课新题(含解析)

第04课新题一、(陕西省咸阳市2017年高三年级三模试题)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4〜15题。

己亥①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曹松苴一丿、泽国②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③。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苴一K丿、传闻④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

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

【注】①己亥:公元879年(乾符六年)的干支。

②泽国:泛指江南各地,因湖泽星罗棋布,故称。

③樵苏:打柴为“樵”,割草为“苏”。

④传闻:一作“波间”。

14.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第一首开篇轻描淡写,让读者从那“战图”中去想象兵荒马乱、血流成河的现实。

B.“生民”一句借人民流离失所、不堪其苦的现状反衬樵苏生活之乐,凸显乐观精神。

C.“凭君” 一句直写作者对将领讲封侯事的厌弃态度,表达出心中对战争的痛恨之情。

D.第二首以“百神愁”之语痛斥战争的罪恶,用“谁道沧江总无食”反讽战事的频繁。

E两首诗风格迥异:其一用意曲折,语言委婉含蓄;其二着力用笔,表达直白显豁。

15•其一和其二两首诗集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其一)的最后一句加以欣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4.BE15•①两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和浩劫),以及对百姓的同情的思想情感。

②“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句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以“一”与“万”、“荣”与“枯”的对照),突出枯骨意象,揭示出了“一将封侯,万人丧生”的现实本质。

③表达了作者感叹战争无情,并讽刺那些功成名就、黩武好战的将军的感情。

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和浩劫)和对百姓的同情的思想情感。

【解析】项,疔性民,一句借人民流离失所、不堪其苦的现状反衬樵苏生活之乐,凸显乐观精神"不正确,应为…生民'一句写只可惜这种樵苏之乐今亦不可真得,用"■乐"字反衬性民”的不堪其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iteratures
2011.7
诗与史的关系,从来都不是两个同音节的字这般简单。

而文学史上处理得好的诗歌往往都是小群化的且当时似乎并不重要的作品。

胡丘陵的长诗即是对这种关系的孤独探索,本文希冀能对其路径做出一种新的解读。

一、诗中有史
翻开这本小而精致的
《胡丘陵长诗选》,仅从目录我们便能清晰的发现胡丘陵的长诗中所具有的“诗中有史”的特点:从记录我国历史重大事件的《长征》组诗,到触及国外历史的《2001年,9月11日》;从记载史实的《拂拭岁月:1949—2009》,到录叙时事的《2008,汶川大地震》。

诗人对于数字有着特殊的敏感,当诗名中的数字依次罗列,那些字符便不再只是简单的数字,而被赋予了神奇的魔力,如同史书的编
年,每一个数字的背后都有一段筑于时空某处的故事。

当我们翻阅这一篇篇诗作时会发自内心的感觉,历史过往一一浮现于眼前,白驹过隙间,历史已然重演。

而诗人,或是忠实记录当时当地的所见所闻所感,或是若有所思的回忆某时某刻的过往史实,但不论他以哪种方式表达总能让我们感受到诗中厚重深沉的历史感。

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想象的图景向我们展现了那些距离我们或远或近,在历史上真正发生过的事件,既拥有文学语言的审美性,又保有历史时事的真实性。

在此让我们撷取《2008,汶川大地震》诗中几处为例:“总理的一双眼睛/流出了全国人民的泪水/总书记拉着那双刚刚镇定的小手/比握着外国元首的手踏实”,这两句诗都是对当时真实情境的描绘,诗人将新闻中不断出现、鼓舞无数国人的国家领导人慰问汶川受灾同胞的画面不差分毫地绘入了诗
胡丘陵/评论
主体与历史的对话
——
—胡丘陵长诗的一种解读■代
云芳
48
胡丘陵/评论Literatures 2011.7
49
—诗歌终极意义的思考
在“我”与诗歌的对话中,诗人追寻的是诗歌的终极意义,而这也正是需要我们追问的问题:
“诗究竟是什么?而‘我’又为何而写诗?”
我们需要了解的是诗对于胡丘陵而言意味着什么。

首先,诗是温暖的,一如冬日里的暖炉,不仅自身温暖,如此处“把潮湿留给我吧/我的诗歌,至少可以/温暖自己”;也能给它周遭的人带来暖意,如“我要用我温暖的诗歌/将你遮盖得/严严实实/永远,没有休止”。

此处诗歌所带来的并非只有温暖,更多的是一种保护,将心灵从世俗的繁琐中解救出来,竖起一圈篱笆,守望内心深处最后一方净土。

不论潮湿来袭,还是严寒已至,拥有诗歌的人总是温暖的,但胡丘陵的诗又是怎样的温暖呢?“灼热的泪水/总燃烧不了我的诗句/因为,我只关注那些焦虑的眼睛/废墟比黑暗还黑”在诗人看来“焦虑的眼睛”远比“灼热的泪水”来得炽热。

表象的怜悯并不能燃烧诗人的心,诗人需要的是“比黑暗还黑”时一缕希望的光。

在网络文学盛行、大量劣质诗歌铺天盖地而来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诗歌这种文体提出质疑,试图否定诗歌存在的意义。

诗人这样的回答道:“不要说那些铺天盖地的诗歌浅陋/无病呻吟,也是一种呻吟”。

是的,每一声呻吟都是诗人们内心本我凄厉呼唤的体现,诗歌是人类本我的解放之地。

在诗歌的庇佑下从本我升华到超我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幻想,本我与超我也不过只是一线相连、左右转换的两端,但都不能失去跷跷板中心起固定作用的自我,而诗歌正是自我的圣坛。

在这里,自我得以不再扭捏作态,伪装成别的模样,而是堂堂正正的自立于人前。

而这见证人类灵魂自我搏斗的诗歌无疑是永恒的。

在胡丘陵的心中,诗歌是永恒不灭的光,它温暖了诗人与一切读诗的人;它解救了自我,让本我爱上超我;甚至它也绝不会因为自己的创造者——
—诗人的陨落而有丝毫的没落。

诗人曾这样感叹:“诗歌让我活着/然而,我怎么也/活不过我的诗歌”。

诗歌供养了人类的精神,一如诗人曾为诗歌提供赖以生存的养料。

然而,诗歌一旦被创造出来,它便独立地傲然于尘世,不再隶属于谁,甚至不再屈从于时间抑或空间的管辖。

胡丘陵的这句诗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他对于诗歌永恒性的思考,另一方面也迫使我们将“我”与诗歌的关系提上了讨论的议程。

“我为什么写诗?”这个命题在胡丘陵的长诗中无可避免的与历史结合在了一起。

对于胡丘陵而言,诗歌是实现“我”与历史对话的所在。

我与诗的关系,却又并非主体与主体所在的场所那般简单。

诗歌并非单纯的作为历史的旁观者或记录者,而是参与制造的主体之一。

诗歌的终极意义与历史的存在由原本平行的概念在胡丘陵的创作中实现了交叉融合。

在这场诗人与历史旷日持久、绵长恳切的对话中,诗歌自始至终都是这场讨论的参与者与见证人。

诗人的每一个“我”都在同一条历史的长河中,拾回了闪射不同光芒的贝壳。

诗人与历史的对话,并非诗人一人的自问自答、喃喃自语的独角戏,这是一种双向的感知。

诗人曾对历史发出这样的诘问:“当我们用出口的罗盘/唤回向往已久的时钟/时间也就/停在那个朝代了/谁告诉我们/谁指引我们”在与历史的对话中,诗人如同孩童,蹒跚向前,诗歌便是他伸出的稚嫩的双手,希冀能触及眼前看不见的过去。

一如诗人曾说的:“我只想用诗歌所有的张力/深入地球最核心的部分/看看里面,究竟是羊水还是祸水/为什么,总是不安地冲动”而历史?是母亲,无私的接纳了他,甚至也在不经意的瞬间围着孩子改换着面貌。

谁说历史与我们无缘?从来我们,都是历史的创造者。

行文至此,让我们以胡丘陵的诗作结:
我要用诗歌建一个家园
材料,能够用比较好就用很好
能够用一般就用特别
用最美的意象设计
用张力扎实基础
用正义的修辞来装饰
院子里有青草与牛羊
桃花盛开,而且没人
随手采摘
我要让学生住在最光亮的地方
让老人住在最方便的地方
让母亲住在最安全的地方
让恋人住在最浪漫的地方
愿我们,住在这样的地方,与诗为伴。

胡丘陵/评论
50
Literatures 201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