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镜头语言分析
舌尖上的中国通过视听语言短评

舌尖上的中国通过视听语言短评《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中国特色的纪录片,通过对中国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展示了中国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和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
本节目通过独特的视听语言、深入的情感表达和细腻的画面取得了广泛的影响,是一部值得学习的杰作。
纪录片首先介绍了中国各地的特色饮食,包括川菜、粤菜、湘菜、东北菜等等。
这些不同的菜系,不仅有着自己独特风味的食材和烹饪方法,而且还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密切相关。
例如,四川菜系独特的麻辣口感,与四川盆地的潮湿气候和火山矿物质有关;粤菜的清淡口味,反映了广东人注重食材的原味和营养价值。
这些食物不仅展现了地方文化,还可以作为交流的一种方式,让不同地区的人们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和接触。
除了介绍中国食物的特色外,本节目还强调了中国的食品安全标准。
中国的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食品安全事故,但这些事故激发了中国社会更加重视食品安全的需求。
在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专业的检测员对食品原材料进行严格的检测和辨认,以确保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此外,纪录片还展示了农村地区居民自给自足和食品交换的生活方式,使我们更加意识到了生态和自然对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整个纪录片采用了精细的画面,以及对细节的关注。
背景音乐和配乐的运用非常相得益彰,为观众创造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纪录片的讲述方式深入浅出,在科普性的同时,也让英语为母语的观众感到友好。
总的来说,《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纪录片,它不仅让人们了解了中国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和发展历程,同时也引领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
它通过独特的视听语言和富有感染力的情感表达,让人有了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
值得推荐给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观众。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视听语言探析

▲THE FILM影视106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视听语言探析高 超(作者单位:南宁师范大学)摘 要:《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美食盛宴,利用镜头、光影、声音等视听语言,让美食的历史溯源、制作过程等在荧幕上展现出来。
既展示了中国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又让人们产生情感和心理共鸣,同时也给大众带来茶余饭后的思考话题——饮食民俗。
《舌尖上的中国》以纪录片的形式掀起了一场美食热,让中华大地的饮食文化聚集在一起,给人们带来极其享受的视觉、听觉交流。
鉴于此,本文对《舌尖上的中国》中的视听语言进行深入分析,以供相关人士参考交流。
关键词: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视听语言一部高质量的纪实纪录片的审美价值需要通过一定的拍摄手法和视听语言才可以完成,这样才能满足观众的情感体验以及审美需求。
《舌尖上的中国》中的视听语言传达逼真,使其美学价值以及文化意义得到充分体现。
视听语言是影像艺术的重要载体,也是影像文化传达的重要介质,其中的情节叙事和人物塑造等功能是纪录片中非常需要的。
视听语言通过画面和声音创造了一定的视听形象,让人们从中感知和感受各种符号构成的表达系统以及意义。
1 镜头叙事镜头叙事把人们拉进现实状态,摄影机从开机到停机拍摄的核心真实片段都要依靠镜头的力量。
从高山到森林再到天空,《舌尖上的中国》一开始就用镜头展示了一个文化与意境并存的祖国地理面貌,远景中的全景再现以极快的剪辑跳跃,给人们带来强烈的美感冲击。
以“自然的馈赠”来说,镜头运用非常巧妙,先是远景阐述中国的自然地貌,铺垫后续的饮食介绍。
然后从自然资源过渡到饮食材料,比如高山、湖泊、海岸线的空间里有云南的松茸、查干湖的鱼等,这些和资源景观一同出境,使镜头叙事变得更加立体,更有质感[1]。
在中景镜头中开始频繁出现人物及人物的故事,给美食文化提供了现实的叙述空间。
比如介绍单珍卓玛家采集松茸时的中景镜头,从假定性的空间入手,让人们跟着镜头事先进入食材采集的意境中,单珍卓玛和妈妈采集松茸,展示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镜头语言的运用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镜头语言的运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镜头语言的运用近两年引起广泛关注的国产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一经播出便广受关注,备受好评。
虽然也算是一档美食节目,但《舌尖》与简单的做菜节目却截然不同。
为了让观众从多角度看到食物的获得过程和制作过程,《舌尖》剧组不惜成本,动用了水下摄影、摇臂摄影、高速摄影、延时摄影和航拍等手段,真正做到了海、陆、空全方位拍摄,为观众呈现出一部用光讲究、机位多变、录音到位的美食纪录片。
电影感十足的唯美画面以及多种拍摄技法营造出的丰富镜头语言也成为了该纪录片的一大亮点。
一、多种摄影器材优势的综合发挥能让《舌尖上的中国》里的食物散发着诱人色彩,其主要原因就是摄像机的选择。
据创作人员幕后说,该团队在拍摄时主要使用的机器是索尼F3高清摄像机,这种摄像机最大的优势就是画面的冲击力和色彩的饱和度,可以使画面变得更亮丽。
同时它的轻便性也对创作带来很大的变化。
首先,对于《舌尖》这样力求接地气的纪录片而言,小型的高清设备能打消被摄者的戒备感带着轻便的设备观察被摄者,在他们没有防备的情况下,平时是怎样生活就在镜头中怎样生活,所以会感觉拍摄者与老百姓融入一起。
其次,与以往纪录片客观、公正的视角不同,《舌尖上的中国》采用了大量主观性镜头(主观镜头是指模拟片子中人物视角的镜头),以新奇的视角展示不同美食的制作手法,让人耳目一新其中许多效果鲜明的主观镜头特别震撼,这也要归功于机器的小型化。
在第一集中的一个段落,摄制组把小机器放在水桶里,放到水井里去,把它吊上来就拍到了出井的画面,把小机器放到菜筐里,往筐里扔菜,就拍到了菜叶飞向我们眼睛的镜头,这些画面在适当场合的出现,增添了片子的动感。
还有一段是一位老百姓挑着担子走过,呈现出其主观的第一视角,这应该也是将体积小型化的单反相机悬挂在其身上拍摄出来的。
《舌尖》2中,来自水下的画面时常给观众带来惊喜。
比如第三集《时节》中,千岛湖围网捕鱼的场面,不仅展现了水面鱼群的翻动,模拟鱼群在水中的主观视角、渔网下水底的画面也都有所呈现。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叙事语言分析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叙事语言分析作者:刘悦来源:《卷宗》2018年第11期2012年5月14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于央视综合频道《魅力纪录》开播,在收视上全面飘红,超过CCTV1之前同时间段电视剧收视30%。
它从“食材、主食、转化、储藏、烹饪、调和、生态”7个主题分别讲述了千百年来中国人独特的饮食习惯以及蕴含在中华美食背后的价值观,因此,《舌尖上的中国》被誉为我国首部高端饮食文化纪录片。
本文拟从叙事语言的角度对《舌尖上的中国》进行研究,以便进一步探讨该片备受受众追捧的原因。
“纪录片从来就不是艺术,从来就不以唯美和观赏为目的,它有着明确的认知价值,具有强烈的工具性和目的性”。
纪录片最直达人心的东西是内容,要分析纪录片的内容制作就需分析其镜头语言的运用,因此,纪录片的叙事语言也需要通过镜头语言来完成。
1 叙事语言的分析1.1 特写镜头:表达细腻真实的情感在《舌尖上的中国》中,导演大量运用了特写镜头,这既是该片纪实性的需要,同时也传达出了导演的美学思考和感情倾向。
《舌尖上的中国》中较多的运用特写镜头,首先是对于各种关食和食材的特写,这与纪录片的本质属性相关,一部表现美食的纪录片必然要通过刻意地放大食物来展现其特色,并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刺激。
另外是对于片中人物的特写,导演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这些勤劳的劳动者的敬意,或许正是有了他们的汗水,我们才一能享受到如此美味的食物。
1.2 空镜头:书写艺术的情感空镜头(scenery shot)义称“景物镜头”。
常用以介绍环境背景、交代时间空间、打发人物情绪、推进故事情节、表达作者态度,具有说明、暗不、象征、隐喻等功能,在影片一中能够产生借物喻情、见景生情、情景交融、泣染意境、烘托气氛、引起联想等艺术效果,在荧幕的时空转换和调节影片节奏方面也有独特作用。
在《舌尖上的中国》中便大量运用了空镜头。
《舌尖上的中国》既是一部表现美食类的纪录片,同时也是一部展示我们祖国辽阔大地卜丰富多彩的白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纪录片,因此在片中创作者往往会用到一些富有地域色彩的景物镜头用以转场或者介绍环境交代空间。
浅谈纪录片中镜头语言的运用——以《舌尖上的中国》系列为例

134浅谈纪录片中镜头语言的运用——以《舌尖上的中国》系列为例王立影(西安城市建设职业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摘 要:纪录片以反映真实世界为本质的艺术,主创者运用好镜头语言不仅能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作品的真实感,还为观众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
本文将分析系列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如何运用丰富精彩的镜头语言,达到与其表述的人文情感思想内核交相呼应,为观众呈现一部艺术韵味浓厚,多机位多角度、综合运用长镜头与蒙太奇的美食纪录片。
关键词:纪录片;镜头语言;《舌尖上的中国》系列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6-0134-02收稿日期:2018-05-02作者简介:王立影,女,西安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公共艺术研究室主任,讲师,主要从事广播电视编导研究纪录片的镜头语言指纪录片创作者通过摄像机拍摄出来的画面来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
即受众可从镜头所拍摄主体及景别的转变、色彩的构成、运动镜头、空镜头和长镜头的运用以及蒙太奇的编辑手法等,感受到拍摄者透过镜头所传达的思想内容。
系列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剧组运用航拍技术,动用水下摄影机、摄影摇臂,高速与延时摄影等拍摄手段, 用丰富精彩的镜头语言,与其表述的人文情感思想内核交相呼应,为观众呈现一部色彩斑斓、机位多变、具有艺术韵味的美食纪录片,从而造就该系列片的成功。
一、用色彩成就精彩画面色彩是纪录片镜头语言关键的视觉因素,既可以真实的还原色彩斑斓的世间万物,选取不同的事物表情达意,更好地服务于纪录片的主题,更能够增强观众在收看节目时得到的艺术冲击力。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系列表现地大物博的中国大地上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而中国的饮食文化不仅仅是好吃,更讲究色、香、味俱全,其中最容易、最首先感受到的便是“色”——食物的颜色以及食物的色泽。
《舌尖》系列表现美食时对色彩的妙用,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观众的收视兴趣。
镜头中诱人的食物在刺激观众视觉神经的同时,也刺激着他们的味觉神经,从而观众看到镜头中食物的那种晶莹剔透的美感“口水不止”。
纪录片中镜头语言的运用

纪录片中镜头语言的运用作者:范雨来来源:《媒体融合新观察》2019年第01期纪录片是一种视觉感官上的艺术,是一种用形象叙述事实、用纪实抒发情感的表现形式。
如果说导演是用镜头写作的作家,那么摄影师则是写作的具体执行者,通过摄影师拍摄的镜头画面,观众可以从中感受到其根本的意图以及想要表达的思想观点。
所以,镜头语言的运用则成为受众与纪录作品之间交流的重要载体。
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镜头语言的交替运用,为观众呈现出了强烈的即视感。
其中,在长镜头的使用上,以现场的纪录配以播音员厚实而淳朴的声音以及主人公的同期声,传递出纪录片最为真实的画面。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在讲述关于叶茂荣兄弟俩采莲的过程运用到长镜头,以比较长的时间详细拍摄了采莲的辛苦劳作,通过长镜头的运用更好地表达出叶氏兄弟以采莲养家糊口的艰辛。
该片是以美食为主题,纪录的场景都是日常制作美食的画面,没有像影视般那样剧烈的情节冲突,用长镜头叙事替代情节设计,如此,还原了生活的原貌,观众的视觉感受到的也不只是平铺直叙,还有除了美食之外的丰富情感。
与长镜头拍摄手法相比,短镜头则显得短小精悍,信息的流动速度较快,传达的内容比较丰富,富于冲击力。
《舌尖上的中国》既要阐述人物与美食之间的联系,又要讲述美食的制作流程,因此短镜头的运用成为本片的一大特点,每一个画面基本上都是时隔3秒钟则立即切换画面,让观众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到更多、更大的信息量。
加上与小景深镜头配合运用,使纪录片在表现食物的时候更具有唯美性。
例如第二季中第二集浙江临安的村民高宝良挖竹笋的场景,镜头虚化了背景,只凸显出竹笋的外表形态,随即将画面切换到竹笋在高级餐厅的制作流程,让画面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
其中,空镜头的巧妙运用也是恰到好处,一方面交代了纪录背景,另一方面也突出故事氛围,可以说是让全篇突破了时空、地域的限制,不仅不会让视觉效果显得空荡,反而在表达出来的时间、空间转换和影片节奏的调节方面发挥着调和的作用。
浅议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表现手法与审美特征

浅议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表现手法与审美特征作者:罗兰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28期摘要:《舌尖上的中国》无疑是十分优秀的国产纪录片,甚至可以说是我国纪录片领域内的突破性成就。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结合笔者认知,就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表现手法与审美特征进行相关探讨。
关键词: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表现手法;审美特征1选题的背景《舌尖上的中国》把摄影镜头对准中国最底层的平常百姓,用国际化的摄制手法和高品质的影像巧借美食描绘了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让观众通过“舌尖“去领略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饮食文化。
《舌尖上的中国》作为纪录片,其收视率甚至超过了同时段主流媒体热映的电视剧,成为观众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在创作过程中,积极向国外优秀的纪录片频道、栏目、团队认真学习,比如 BBC、美国国家地理等。
创作者们用严谨务实的学习态度汲取他们的创作优点,使《舌尖上的中国》糅合了国际化的制作水准、全球的胸襟、中国的视野、民族的风格以及对悠久饮食文化的挖掘,它高标准的制作技术、陌生化的效果、碎片似的剪辑、诗化的解说,树立了中国纪录片当下国际化发展的新标杆。
2研究现状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自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纪录片频道共同开播以来,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收视率甚至超过了同时段主流媒体热映的电视剧,业界学者也对其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在中国知网、万方等文献检索中可以搜到有关《舌尖上的中国Ⅰ》的期刊论文1600余篇、学位论文20余篇。
业界学者多以《舌尖上的中国Ⅰ》为例,从叙事策略来探讨其成功之道、从艺术审美的角度就其某方面的美进行阐述、从纪录片国际化发展的趋势来论证《舌尖上的中国Ⅰ》取得的新突破、给纪录片发展带来的启示等,但未能深入、系统、完整地研究该片多样化的艺术表现手法、创作者的艺术构思、导演对内容安排的苦心设计下所隐藏的美学内涵等诸方面的内容。
武新宏从国家形象的高度指出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Ⅰ》以美食为载体,在国家形象宣传上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叙事分析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叙事分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风靡全国的纪实性影片,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该片通过摄影镜头的记录,生动地展示了中国各地的美食文化和人文特色。
本文将对《舌尖上的中国》的叙事方式进行分析,探讨其在引发观众共鸣和情感上的独特魅力。
首先,片中使用了大量精心构图的食物特写镜头。
影片通过逼真细腻的近景镜头,将食物的颜色、质地、形状以及烹饪过程中的冒烟蒸腾一一呈现在观众面前。
这种视觉描绘不仅能够激发观众的味觉感受,更能够唤起对食物背后文化和记忆的共鸣。
例如片中展现的酱肉炒年糕,不仅有咸香的味道,还有家常菜的温暖和情感的附加值。
这种细腻而真实的呈现方式,使观众对食物产生了共鸣,进而引发一系列美食话题的讨论与分享。
其次,影片采用了纪实的叙事手法。
从影片开头开场的忙碌集市,到乡村里采摘时的欢快场景,再到厨师的灶台上熟练的手艺,片中通过真实的记录展现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迷人之处。
观众仿佛亲临其境,置身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感受到了纪录片的真实与魅力。
这种真实的叙事手法使观众能够深入了解中国的餐桌文化,领略到食物背后的辛勤和智慧,同时也能够感受到时间的流转和生活的变迁。
第三,影片透过食物呈现不同地域的人文特色和民俗风情。
《舌尖上的中国》将不同的地方美食和食用文化进行了深入探讨,并通过片中人物的生动解说,展示了食物背后的文化背景。
例如,山西的刀削面,不仅是一道美味佳肴,更是当地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四川的火锅,则彰显了川渝人民豪爽和热情的性格。
这种将食物和地域风情相结合的叙事方式,丰富了影片的内涵,更加贴近观众的情感需求。
最后,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通过对食物文化的刻画,不仅展示了中国饮食的多样性,更传达了人们对美食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影片给人以美味和享受的感觉,同时也引发了对人文思考和情感共鸣。
观众通过电影一窥中国各地的美食文化,不仅收获了知识和美食启发,更与人性的普遍需求和情感共鸣相结合,产生了情感共振和思考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舌尖上的中国.自然的馈赠》镜头语言的魅力
《舌尖上的中国》是2012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中国美食类纪录片,分为7集,分别从食物的来源,食物的选材、食物的转换、食物的制作等几个方面,来展示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与传统,人与食物之间的深厚的情感。
该记录片一经播出便广受关注,备受好评,它的成功不仅有益于首次使用的高清的摄录设备,精良的制作团队,优美如画的风景,垂涎欲滴的诱人食物,更是离不开后期剪辑中严谨的叙事结构,精致的画面编辑辑。
《自然的馈赠》,是该系列纪录片的第一集,本集叙述了香格里拉采松茸的单珍卓玛与母亲,浙江的挖笋的老包与福建制作酸笋的阿亮夫妻,制作诺邓火腿的老黄父子,湖北嘉鱼县湖面上挖藕的圣武兄弟俩,查干湖捕鱼的石把头,海南远洋捕捞队的林红旗,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将人与自然、人与食物巧妙的结合起来,体现出本集的主题“自然的馈赠”。
通过对本集《自然的馈赠》中镜头语言的分析,让我们进一步赏析这部优秀的纪录片。
一、丰富的镜头语言
本片借助航拍、水下摄影、高速摄影、延时摄影等手段,呈现出一部用光讲究、机位多变、录音到位的美食纪录片。
本片中大量的延时摄影、空镜头与特写镜头的运用,成为本片的艺术特色之一,体现了美食类纪录片的特性。
1、全景延时摄影镜头大量运用
在以往的纪录片中,常用全景用以交代环境,但长时间的固定全景镜头略显枯燥,在本片中全景与延时镜头的结合运用是一大亮点,不仅能够交代环境,同时,将景物缓慢变化的过程被压缩到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呈现出平时用肉眼无法察觉的奇异精彩的景象,能够将时间的飞速流逝,万物的悄然变幻灵动的表现出来,画面看起来也更具观赏性。
从本片的开场,用全景延时摄影镜头,白云飘过的高原、光影变幻的山林、平静如水的湖泊、和浪花拍打的海岸线,这一组全景镜头,对应了解说词中的中国的地貌特点丰富多样,明确了本集中自然的馈赠地理背景,时间的变幻也都尽在其中。
在单珍卓玛采集松茸的段落,第一个镜头是固定的全景,巍峨的山上白云流
淌山脉,山下是被雪山环抱的寂静的县城,第二个镜头摇镜头,从平视的原始森林向上摇,显示了森林的树木高大密集,第三个镜头是固定镜头,云雾缭绕的原始森林的全景,第四个镜头是空镜头白云的翻滚,4个镜头就清楚的交代了云南香格里拉的地貌环境。
在挖藕的段落中,开场的6个全景延时镜头,平静的湖面上流淌的云朵,湖面上冉冉升起的太阳,湖北嘉鱼县湖面上的黄昏与清晨的美景一览无余。
2、空镜头的巧妙运用
空镜头在本片中不仅能够交代环境,还能突出氛围,交代关系。
在开场中的大量空镜头中,海底密集的鱼群、金黄的格子稻田,一望无际的碧绿麦田,满湖的荷花、穿插特写镜头破土而出的竹笋、红灿灿的辣椒、饱满的稻穗、色香浓郁的菜品,用丰富的镜头语言交代了食物的原材料与大自然间的密切关系。
空镜头在本片中还承担着转场的作用,一个长长的航拍空镜头,这样1500公里的距离,冬季到夏季的时空变化,一个镜头就将我们从冬季浙江老包的竹林转带入到夏季柳州阿亮的竹林。
空镜头在纪录片中也能够和解说词结合,补充大量的信息,说道香格里拉的旱季到雨季,两个原始森林树木缺乏生机的空镜头,接上一组原始森林里雨后的各种菌类的近景及特写镜头,这样旱季到雨季的时间过程,植物变化过程清楚的呈现出来。
一组水雾弥漫的湖面的空镜头与诺邓火腿上丝丝霉菌发酵的镜头交叉剪辑,深山里的美味在时间的流逝中正在慢慢的形成。
3、特写镜头的广泛运用
本片的特写镜头在制作每一道菜时,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有的菜品的制作几乎全部是特写,这与美食类纪录片的性质有很大的关系,每一道食材的制作过程,只有通过特写镜头才能够清楚的展现给观众,让观众看清每一个制作的细节,特写镜头对细节的展现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能够突出食物的色泽光鲜,让看的人食欲大开。
例如松茸在在高级餐厅碳烤的过程,烤至金黄的松茸片,在精致的厨具上,体现松茸的价值不菲,酥油煎松茸事的一组特写镜头,酥油的慢慢融化,松茸的起热、卷起,精致的画面,能够引起人们对松茸的食欲。
由松茸在烹饪食物的特写,引出下一个镜头在挖冬笋的特写,竹笋的挖掘、
切段、油炸、调味、装盘,一组油焖冬笋的特写镜头,由一种餐桌上的美味到另一种同样是山林中产出的餐桌上的美味。
老黄父子制作的诺邓火腿炒饭的准备工作,火腿在火上烤的滋滋作响,切成块、切成丝、切成丁,混合热米饭做成诱人的肉丁饭团。
二、多样的叙事方式
1、故事结构各自独立又首尾呼应
本片中的几个故事,对应了不同的地理环境与食物原料的产出,人与食物原料的关系,食物原料与餐桌上形成的美味一一呼应,在几个故事中,表现的众多的食物制作方法,穿插在一个个的故事里,让人一次次的味蕾大开。
本片在在结尾的部分,采用解说词交代了与前几个故事的主角,首尾呼应。
卓玛和妈妈走在山坡上,走在花丛中,她们挣到了2000多元钱,满心喜悦。
圣武将挖到的莲藕用布盖了起来,新年的第一天,石把头独自上冰,期待冰湖里的馈赠,一组人们微笑的镜头,表现了对大自然的馈赠感激与喜悦之情。
2、镜头叙事方式多样
本片运用蒙太奇叙事的方式也多样化,有用对比蒙太奇,表现单珍卓玛卖松茸时收获不多的焦虑,在熙攘的人群中,单珍卓玛焦虑的表情与其他人喜悦的表情穿插剪辑,形成强烈的对比。
运用交叉蒙太奇表现林红旗捕鱼的段落,等渔船上的警示灯再次亮起,众人紧张的捕鱼的镜头,林红旗镇定的指挥,众人飞速的撒网、拉网、收网与慌乱逃窜的鱼群,快速的交叉剪辑,交叉剪辑点到众人拉起满网的鱼,两条叙事线索合并为一条。
运用“前进式”的镜头叙事语言,全景的北京夜晚,光影流动的世界,下一个镜头是固定小全景,酒店后厨忙碌的人们延时摄影镜头,接特写一只手打开燃气阀门,特写油热的炒锅,近景挂满的菜单,大火上颠簸的炒锅,一组鱼头的特写,层层递进的镜头语言,可以省却过多的解说词,从吉林查干湖的鱼到餐桌上的鱼,鱼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运用“等号式”的镜头语言,在表现广西京族最后的五个会高跷捕鱼的人,运用一组近景微笑的镜头,让看的人倍觉敬佩,同时对高跷捕鱼技术的失传感到惋惜。
三、巧妙的声画关系
声画关系的不同运用也能有不同的艺术效果,在查干湖捕鱼的段落,采用声画对立的方式,解说词“凌晨四点,查干湖的渔民趁夜色出发”画面中出现的确是流光溢彩的北京的夜晚,寒冷的黑夜里辛勤的查干湖的渔民与北京的灯火辉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音画同步的运用能够更好的烘托气氛,查干湖的渔民赶着马车向着黑暗的夜色前进的镜头,配上解说词“要知道脚下的已经不是路地,而是冰面,”静静的湖面上,清晰的听到马蹄前进的声音,马身上的铃铛响起的声音,配上夸张紧张的音效,观众的心就随之紧张起来,
音乐与解说词在本片中与画面的巧妙结合,一群挖藕人在灯光昏暗的简陋宿舍里,围坐着吃晚饭的段落,配上独白“就是一个腰疼一个胳膊疼,一个腿有点酸,还有一个胃有点不好受”配上舒缓的音乐,容易触动观众的心灵最柔软处,引起人们对挖藕人的尊敬与敬佩。
四、准确的节奏把握
在查干湖捕鱼的段落,渔网在冰下走了8个小时,随着一声“来货了”现场声音,镜头的剪辑随着激昂的音乐,快速剪辑,晃动的镜头,忙碌的人们,满网挣扎的鱼,散落在冰面上扭动的鱼,人们在丰收的喜悦中情绪不断高涨,剪辑速度也在不断的加快,节奏点到解说词“令人感慨的一幕发生了”镜头剪辑开始缓慢起来,这样的剪辑节奏容易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即将发生的事情上,在长达近10秒的镜头,落在满网的肥硕的大鱼上,接着剪辑的节奏变慢,抒情的音乐响起,似在歌颂查干湖的渔民“猎杀不绝”心口相传的约定。
同样,对剪辑节奏的精彩的运用也体现在林红旗在海上捕鱼的段落,整个捕鱼的一大段镜头,从有人说鱼群来了时的满怀希望,捕捞镜头的快速剪辑,到空空的渔网,剪辑速度慢下来,失落感不言而喻,画面中出现在海上的夜晚,黑暗中只亮着一盏灯航行的渔船,一组众人沉默的镜头,使这失落感倍增。
海鱼午宴中各种鱼类的做法,勾起人们的食欲。
香煎马鲛鱼的原汁原味、与蒜一起红烧的池子鱼、炮弹鱼煮酸笋,欢快的节奏烘托了林红旗等人满载而归的愉快心情。
充满人文情感的主题,复杂的拍摄方式,新颖的拍摄角度,精妙的构思对这
部纪录片的成功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样,对镜头语言的精确把握,对成就这样一部经典的纪录片也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
我们需要做更多的努力,去分析这部纪录片镜头语言体现的独特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