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网恋现象的社会学思考_朱新阳

合集下载

关于大学生网恋现象分析

关于大学生网恋现象分析

关于大学生网恋现象分析大学生的网恋问题每年都呈上升的趋势,必须引起高校的关注和思考。

文章以真实案例来分析大学生的网恋现象,并对引导大学生健康上网、正确对待网恋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标签:大学生;网恋;分析期末考试快结束的时候,我突然接到一位任课老师的电话说:有门课的试卷没有小赵(化名)的。

我立即打电话给小赵,结果手机关机,询问他的室友,说是他在前一门课考试结束后就回家了。

我随即联系家长,小赵并未回家。

于是就把当天的情况通知了小赵家长。

在得知小赵没有按时回家后,我立即联系几个和他关系要好的学生了解情况,并以各种方式去联系小赵,并提醒如联系到后,第一时间通知我,期间如与小赵有言语交流,语气要柔和,不要以质问、激烈的口吻。

随后立即去保卫科查看监控录像,看小赵是什么时候出寝室大门,什么时候到校门口,什么时候坐上出租车离校的。

我从小赵要好的同学了解到:小赵平时与同学交流较少,他在高中时有个女朋友小应,两人是在网络游戏中认识的,碰巧又与小赵同一城市,属于网上认识,现实恋爱。

小赵读大二的时候,被小应知道小赵“很花心”并和同校小周关系密切,要跟他分手,小赵求小应原谅,小应不答应。

我推测小赵极有可能是回去找小应。

当天下午2点40分,我接到学生的电话,说其已在QQ上联系到小赵,小赵说不要担心,会自己回家的,然后就下线了。

下午3点,我和邹书记先去找吕书记,再去和陈书记汇报情况。

下午4点13分,小赵QQ上线,直接与我联系到,我问他目前的情况,他只是一直说着:“老师,对不起,我想靜静地好好想想,会尽快回家的。

”从小赵离校后接下来几天,我保持和小赵及其家长的联系,注意情况发展。

多方劝说后,几天后的上午9点20接到他爸爸的电话,说小赵已经在他叔叔家里了,但还不肯回家,在叔叔家住段时间。

二、案例分析通过和小赵的交谈,我了解到以下情况:(1)恋爱分手,情绪失控:小赵和小应属于网上认识,现实恋爱。

网恋分手一事令小赵很痛苦。

由于早恋和家庭的教育问题,没有树立起正确的爱情观,并且不能正确处理好由于恋爱带给自身的各种影响和打击。

浅析大学生网恋现象及对策

浅析大学生网恋现象及对策

浅析大学生网恋现象及对策作者:雷瑜来源:《商情》2008年第38期【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网恋在大学生生活中带来的消极影响,分析了大学生网恋的原因,并提出了较为实际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网恋原因对策一、大学生网恋的消极影响1.网恋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由于网恋有很大的虚拟性、匿名性等特点,使得大学生在网恋时难以确定对方的身份。

虚拟的身份和现实是存在差距的,网恋中的交流手段、方式和现实中也是有不同的。

当大学生真正回归现实后就会不适应,变得孤僻、自卑、封闭、不善交流等,时间久了就会造成一些心理疾病,如抑郁症、人格分裂等。

大学生网恋会限制大学生的其他行为,忽视其它生活领域,导致上网频率不断上升,甚至出现不受控制等症状。

对于沉迷于网恋的大学生,由于需要长时间的上网,不仅会使视力下降、失眠、头痛、神经衰弱,而且严重的还会患上“网络综合症”。

2.影响社会化进程一个人只有通过社会学习和社会生活实践获得了适应人类社会生活的社会性,形成人类基本的心理结构和动力系统,并获得明确的自我观念,使自己的行为具有明确的自我引导和自我控制,这样他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网恋是以网络为载体,构建的一个虚拟社会,它使大学生脱离了社会学习和社会实践。

大学生网恋者都活在自己虚拟的世界中,他们在网恋中构建一个理想中的我,而这个理想中的“我”和现实中的“我”是不同的。

比如说有的大学生网恋者在网络中活跃健谈,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害羞、寡言。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网恋者所建立的社会认知及新的角色定位是与现实不相符的。

这样,当大学生网恋者回归现实后,会因认知结构、角色定位、价值标准不同而更加的感到不被人所理解,同样,现实中的人们也不能理解他们的种种行为。

这样的恶性循环最终使这些大学生网恋者陷入越发孤僻的境地,为了寻求网络安慰又会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网络中。

这些大学生有的心理素质较差,造成人格分裂、甚至自杀。

因此,大学生应认清楚网恋这种交往形式的弊端,决不能沉迷于它。

大学生网恋

大学生网恋

网恋中的沟通技巧分享
网恋中的有效沟通
网恋中的倾听技巧
网恋中的诚实守信
在网恋中,有效的沟通是建 立和维持关系的关键。通过 文字、语音等方式,表达自 己的情感和想法,理解对方 的需求和期待,可以增强彼 此的理解和信任。
在网恋中,倾听对方的声音 和心声是非常重要的。通过 耐心的倾听,可以理解对方 的情绪和需求,避免误解和 冲突,同时也可以增进感情 的深度和广度。
03 网恋的利与弊探讨
网恋的利与弊探讨
网恋的吸引力
网恋的风险性
网恋与现实的关系
网恋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 大学生,如跨越地域限制、 丰富的交流方式等,让爱情 在屏幕之间绽放。
尽管网恋充满诱惑,但同时 也存在风险,如信息安全问 题、虚假信息等,需要大家 保持警惕,理性对待。
网恋虽然美好,但不能忽视 与现实的联系,如何在网络 与现实中找到平衡,是每个 网恋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网恋往往经历了从陌生到熟 悉,再到产生感情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的相互了解和信 任建立,对于网恋关系的稳 定性有着重要影响。
网恋作为一种特殊的恋爱形 式,既有其独特的优点,如 跨越地域限制,也有其不可 忽视的缺点,如缺乏面对面 交流,这些都需要在实际操 作中进行权衡。
谢谢大家
网恋的特点
2
识、相知、相爱的一种新型恋爱方式。
网恋具有虚拟性、间接性和匿名性等特点,它不
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恋爱变得更加自由和便
捷。 3 网恋的影响
网恋对人们的社交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既可
以让人们跨越地域界限寻找爱情,也可能带来一
些安全和信任问题。
02 大学生网恋的现状分 析
大学生网恋的现状分析
在网恋中,诚实守信是建立 信任的基础。无论是对于自 己的情感,还是对于对方的 承诺,都应该坦诚相待,不 撒谎,不欺骗,这样可以建 立起稳定和长久的关系。

暑期社会实践网恋

暑期社会实践网恋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个炎炎夏日,我选择了一个特别的暑期社会实践主题——网恋。

通过这次实践,我深入了解了网恋这一现象,体验了其中的甜蜜与挑战。

一、实践背景近年来,随着网络交友平台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网络认识新朋友,甚至发展成恋人关系。

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网络恋爱比例逐年上升,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然而,网恋带来的甜蜜背后,也隐藏着诸多挑战和风险。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一现象,我决定在暑期进行一次关于网恋的社会实践。

二、实践过程1. 调查研究首先,我通过网络调查、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了大量关于网恋的数据。

调查结果显示,网恋人群中,大学生和上班族占比最高,年龄主要集中在18-35岁。

此外,大部分网恋者表示,他们在网上认识对方后,通过聊天、视频等方式增进了解,最终发展成为恋人。

2. 深入访谈为了更全面地了解网恋,我选择了几位网恋者进行深入访谈。

他们中有的是通过社交软件认识,有的是在游戏里相识。

在访谈中,我发现他们对于网恋的看法各不相同。

小王,一位大学生,通过社交软件认识了自己的女朋友。

他表示,网恋让他感受到了自由和轻松,可以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但在谈到网恋的挑战时,他提到了虚拟与现实的差距,以及长时间异地恋带来的孤独感。

小李,一位上班族,与女朋友相识于游戏。

他认为,网恋可以让人们跨越地域限制,结识更多有趣的人。

但他也坦言,网恋容易让人沉迷于虚拟世界,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的亲情和友情。

3. 实地考察为了更直观地了解网恋,我还选择了一对正在交往的网恋情侣进行实地考察。

他们相识于网络,经过一年多的异地恋,终于决定见面。

在考察过程中,我见证了他们从相识到相恋的过程,也感受到了他们之间的甜蜜与信任。

三、实践成果1. 网恋的甜蜜通过这次实践,我深刻体会到网恋的甜蜜。

首先,网恋让人们在虚拟世界中找到了共鸣,满足了情感需求。

其次,网恋让人们可以跨越地域限制,结识到更多有趣的人。

关于大学生网恋的问题及反思

关于大学生网恋的问题及反思

关于大学生网恋的问题及反思作者:胡冰来源:《新课程学习·下》2015年第01期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恋越来越普遍地成为大学生选择交往对象的方式,而由网恋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

探讨网恋产生的原因及其不良影响,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应对之策。

关键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方面;大学生方面在高度普及网络化的今天,网恋现象越来越多。

网恋,也就是在网络上谈恋爱,指原来不认识的异性网友,通过网络相识,然后开始虚拟的恋爱或者有可能回归现实的所谓“感情”。

近些年,对网恋的争议比较多。

大学生网恋的现象比较普遍,因其主体的特殊性,网恋问题受到的社会关注也越来越多。

一、大学生网恋的成因分析(一)追求新鲜和刺激大学生本能地对新鲜事物有莫名的渴求,好奇心比较强,有时候敲打一下键盘就能产生一种新型的恋爱——网恋,感觉特别新鲜刺激。

另外,各大媒体对网恋褒贬不一的经常报道,更加增强了大学生的好奇心。

大学生天真地相信自己的直觉,联想着电视连续剧中的情节,想象着对方的美好,快乐得难以自拔。

(二)逃避现实责任很多时候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因网络原因的神秘性,到最后才发现对方没有想象中的美好,故在虚拟的网络中吵架、拌嘴,或者打得不可开交时,大学生完全可以“闪人”,可以轻松地逃避责任,因为网络上彼此了解的基本信息少之又少,仅凭一个ID,一个Email帐号,根本构不成对彼此的威胁。

(三)从众心理作祟大学生因家庭背景、思想观念、兴趣爱好、年龄经历等方面的高度相似,非常容易产生人际吸引力。

他们彼此朝夕相处并且互相学习,看到自己身边的同学有网恋行为,他们憧憬着、幻想着,也会极力模仿。

大学生网恋行为的不断增加,与从众心理有很大的关系。

(四)倡导精神恋爱现实生活中的爱情往往带有许多功利主义色彩。

大学生网恋时很多都是理想主义,往往会把对方想象得过于美好,幻想着网络上的纯粹爱情能够超越一切。

当然,网恋好处在于有部分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在这里可以找到快感,因为他或者她摇身一变就可能成为一位“翩翩公子”或窈窕淑女,可以自信满满地去享受爱情。

关于大学生网恋的问题及反思

关于大学生网恋的问题及反思
剧 中的情节 , 想象着对方 的美好 , 快乐得难以 自拔 。 ( 二) 逃避现实责任 教育和引导 , 必要时谈话进行心理上的疏导 , 同时让班长或者团支 书 留意该生动向 ,根据其是否好转 等情况 ,然后继续加强心理辅 很 多时候现实往往是残酷 的, 因网络原 因的神秘性 , 到最后才 导 , 以至于做 到能够合 理控制 , 使广大大学生 以健康的心态和完善 发现对方没有想象中的美好 , 故在虚拟的 网络 中吵架 、 拌嘴 , 或者 的人格笑迎信息网络时代。
● }课题展示
新课 程 学 习 N E W C O U R S E S ’ S T U D Y
关 于大学 生网恋的 问题及反思
胡 冰
( 江 苏 常 州 江 苏理 工 学 院人 文社 科 学 院 )

要: 随着互联 网的普及 , 网恋越来越普遍地 成为大学 生选择交往对象的方式, 而 由网恋产 生的一 系列 问题也不断暴 露出来。探
讨 网恋产生的原 因及其不 良影响, 并针对这 些问题提 出应对之策。
关键 词 :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 社会方面; 大 学 生 方 面 双方一旦发生 矛盾 , 就 比较容易破裂 , 这样 在高度普及 网络化的今天 , 网恋现象越来越 多。网恋 , 也就是 不 上 深 厚 的感 情 基 础 , 让投 入“ 感情” 的一方失去了温暖 , 感觉这个世界是残酷无情 在网络上谈恋爱 , 指 原来 不认 识的异性 网友 , 通过 网络相识 , 然后 的话 ,
( 三) 从 众心 理 作 祟 大 学 生 因家 庭 背 景 、 思想观念 、 兴趣爱好 、 年 龄 经 历 等 方 面 的
对上 网聊天全面否定 , 否则教师就是在孤军奋战 了, 因为现在是信 息化 的时代 , 大学生上 网聊天并不都 是网恋 , 要 有个 合理 的认识 。 面对 网恋问题 , 教师可 以把 自己的 Q Q号或者微信号发 给学生 , 即

虚拟与现实:对“网恋”现象的理论分析

虚拟与现实:对“网恋”现象的理论分析

虚拟与现实:对“网恋”现象的理论分析【摘要】本文从虚拟空间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出发,探讨了网恋现象的解释理论、心理学、社会学和传播学角度的分析。

通过对虚拟与现实的互动及网恋的影响进行讨论,探究了网恋现象在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为理解和探讨“网恋”现象提供了多角度的思考。

通过对这一现象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虚拟空间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以及网恋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为未来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启示。

【关键词】虚拟空间、现实世界、网恋现象、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互动、影响、发展趋势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虚拟空间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

人们通过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在虚拟空间中交流、互动,而“网恋”作为其中一个热门话题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讨论。

虚拟空间与现实世界的融合为“网恋”现象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在虚拟空间中,人们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与他人建立深厚的情感纽带,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网恋”成为许多人寻求情感满足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虽然“网恋”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便利性,但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和挑战。

虚拟空间中的信息可能存在虚假和不实,导致人们在建立“网恋”关系时产生误解和困扰。

因为缺乏面对面的交流和实时沟通,容易导致情感上的波动和不稳定。

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研究“网恋”现象的意义和影响,对于理解虚拟空间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和提升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对“网恋”现象进行深入理论分析,探讨虚拟空间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以及网恋现象的解释机制。

通过心理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的角度分析,揭示虚拟与现实间的互动关系,探讨网恋在个体和社会层面上的影响,最终探讨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这一研究,旨在为深入理解虚拟与现实交互,以及网恋现象的影响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为网恋现象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2. 正文2.1 虚拟空间与现实世界的关系虚拟空间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问题。

大学生网恋心理研究网恋与传统恋爱大学生自我表露情感体验及人格特质的比较研究

大学生网恋心理研究网恋与传统恋爱大学生自我表露情感体验及人格特质的比较研究

大学生网恋心理研究网恋与传统恋爱大学生自我表露情感体验及人格特质的比较研究一、本文概述本研究旨在深度探讨并对比分析当代大学生在网恋和传统恋爱情境下的自我表露特征、情感体验以及相关的人格特质差异。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通过网络平台建立亲密关系,网恋现象日益普遍。

相较于传统的面对面交往模式,网恋环境下的互动方式、信息传递效率及其对个体心理影响具有显著的不同之处。

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大学生网恋心理的研究背景和现状,明确了研究的重要性和创新点。

我们将聚焦于大学生群体在网络社交中的自我表露行为,探究其在网络空间中的情感表达是否更为开放或保守,以及这种表达方式如何影响他们的情感满足感和关系满意度。

本研究还将结合人格特质理论,考察不同人格特质的大学生在网络恋爱与传统恋爱中的适应性及其对应的心理效应。

通过对大量样本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我们旨在揭示两种恋爱模式下大学生在自我表露、情感体验上的异同,并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议及干预措施,以期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及大学生个体的情感成长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在探讨大学生网恋心理研究以及网恋与传统恋爱中大学生自我表露、情感体验及人格特质的比较研究时,我们需要回顾相关的学术文献,以便对这一主题有一个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本部分将综述几个关键领域的研究成果:大学生网恋的心理特征、网恋与传统恋爱的差异、自我表露在恋爱关系中的作用、情感体验的影响因素以及人格特质与恋爱方式的关系。

大学生网恋的心理特征:研究表明,大学生在网络恋爱中表现出独特的心理特征。

例如,赵等人(2020)发现,大学生在网络恋爱中更倾向于寻求短暂的浪漫体验,而不是长期的情感承诺。

网络环境的虚拟性使得个体更容易表现出与其真实人格不符的行为(李等人,2019)。

网恋与传统恋爱的差异:网恋与传统恋爱在沟通方式、情感表达和关系发展速度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例如,张和刘(2018)的研究表明,网恋中的沟通更多依赖于文字和表情符号,可能导致信息的误解和情感表达的不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年7月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ul,2004第4期(总第110期)Journal of Shandong Youth Administrative Cadres College N o.4Jul.N o.110当代大学生网恋现象的社会学思考朱新阳(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上海200062)摘要:进入21世纪后,随着网络的普及,网恋现象成为网络时代的一种新生事物迅速蔓延,尤其是大学群体的网恋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受“理性”支配的,行动者的行为原则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利益,而这种利益不仅是物质上的,更可以是非物质上的。

网恋的大学生是在判断网恋行为能最近似的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之后,作出了网恋行为这一选择的。

关键词:网恋;网恋行为者;网恋行为;理性选择理论中图分类号:T P3-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7605(2004)04-0042-03A bstract:Af ter entering21st century,w ith poprlarization of netwo rk,“online-love”of underg raduates become a kind of new things of cybertimes and spread rapidly,this social phenomenon arouses the attention fro m people more and mo re.People have thought and studied the“online-love”phenomeno nfrom all kinds of visual angles.Originaly in this arcticle,the authour manages to use the a-Rational Choice Theory to think over the“online-love”of underg raduates phenomenon.Aand a ttempts to provide the socilolgy ex pla-nation of the relation of“o nline-lover”to o nline-love”behavior.T he Rational Choice Theory of socilolgy think that peo ple's behav-io rs are co ntrolled by their ration.Behavior principle of perso n w ho take actio n is only for maximum realization ow n interests,w hich can be non-material interestr as ewll as material interest.U nderg raduates“o nline-love”think:online-love”bdhavior can realize the max imum interests,so choose it.Key words:o nline-love;online-love;online-lo ve behavior;the Ratio nal Choice T heory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由互联网带来的许多问题也逐渐被人们所重视。

虚拟的网络空间改变着人类的生存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

人们逐渐体验到一种“数字化”的生存。

在这其中,网恋成为一种流行对话,对传统的恋爱方式产生了直接的冲击。

深圳21CN网络公司的调查也显示,国内近40%的网民有过网恋经历,不管现实中他们是否已婚。

李红革在他的对湖南5所高校的大学生调查中发现,大学生上网的人数、频率、花费之高,出乎人的意料,而且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在聊天和收发邮件,下载软件和学习知识的只占很少的比例。

[1]而在网上聊天和收发邮件正是网恋的主要方式和手段。

可能这些数据没有完全准确、客观、科学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网恋”者数量,但是“网恋”正成为一种随互联网而迅猛发展起来的新的社会现象。

因网恋引起的悲剧,如自杀、强暴、欺诈钱财,家庭分裂等等屡有报道,而且据调查网恋在现实中的成功率只有千分之一的可能。

便是在被调查的高校学生中,有79.6%的人赞同由于网恋没有太多的顾虑,所以网恋的几率很高;并且至少有53.8%的高校学生不排斥网恋。

[2]因此人们给予网恋现象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运用了社会学的理论,着意于对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网恋者与“网恋”这一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关于网恋,目前学术界并没有形成定论,学者大多依据自己的理解提出各不相同的网恋界定。

如唐魁玉认为,“网恋则是一种以现代网络空间及其电子媒介物为主要沟通手段的感情互动过程。

”[3]曾坚朋则认为网恋就是有爱情单身的年轻男女,以超越时空限制的网络作为载体或者工具,对收稿日期:2004—04—12作者简介:朱新阳(1981—),男,安徽六安人,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0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社会学。

情感进行虚拟性或者虚拟性和现实性兼而有之的理性选择的“交易”过程。

[4]笔者将其界定为人们在互联网上认识,相互之间以文字、符号和语言进行感情交流,并获得恋爱体验的行为,而且将网恋行为仅仅限定在网络上所进行的活动,即以网络为载体所进行的恋爱活动。

而当从网上走到网下的时候,“网恋”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了,它已经转化为现实中的传统恋爱方式了,所以不将之纳入分析之列。

关于网恋行为的类型,学者们多将之分为5种类型,其一是认为在网络上可以摆脱名利和传统观念的束缚,幻想可以找到超越一切的纯洁爱情,称之为理想型;其二是认为网络恋情可以全身心地体验爱情,而不必以婚姻为最终归宿,称之为超脱型;其三是以网络为工具,企图发展并建立成为现实中的恋爱、婚姻关系,称之为务实型;其四是只想体验交友的感觉,而无意于爱一个人或对自己的言行负责,称之为游戏型;其五是专以在网络上勾引异性为快感,一旦对方爱上自己则退出了,称之为恶作剧型。

[5]以上这种分类型法,是学者较为认同的一种分法,主要在指进行“网恋”者在与对方互动时所持的一种心态。

由于本文并不是要分析解释网恋者之间的互动,而着眼于网恋者与“网恋”这一行为之间的关系。

所以,以行为者在进行网恋行为时,是否付出自己的真感情来划分,可以将上述5类型的前3种划归为一类,即在网恋时有行为者自己的真感情的投入;而将后两种划归为一类,即在网恋时行为者没有投入自己的真感情。

大学生网恋者也同样可分为此两大类。

对于第一种类型的网恋行为者,由于他们在网恋中投入了自己的真感情,并且选择了网恋这一行为,那么他们是如何使自己的利益得到最大限度地满足呢?或者说是如何获得这种利益最大化的知觉的呢?首先,对网恋行为者的知觉条件进行分析。

网恋行为者进行活动的环境是完全“数字化”和虚拟化的网络空间,这一特殊的空间给人们的行为感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颠覆性的影响。

网恋作为一种前所未有的新事物,充满了新鲜的魅力和神秘感,网络隐藏了人们的真实的面目。

网络创造了一个虚拟的空间,网上交往是以网络为中介,以文字和符号为载体的非直接性交往,是与另一个不知身份、职业和地位的人自由地进行思想和心理上的交流。

在交往中,行动者只能从对方发过来的文字和符号来猜测。

由于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和间接性,人们突破在现实中的自身条件的种种限制。

行为者不再被传统的物质条件所困,他们的身份、长相,自己的经济实力以及社会地位等,都成为可以隐瞒,可以理想化的东西。

正如网民们常说的“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在理想化自己的形象的同时,行为者也往往将行为对象的形象也理想化了。

因为在网络上所接受的信息都是以文字和符号为载体的,是经过人们思维沉淀出来的,将自己最美好的一面来呈现的。

同时行为者也可以任意按照自己理想的形象来描绘对方,潜意识中赋予了对方许多美好的优点,然后自己崇拜起主要是由自己虚构出来的“虚拟偶像”。

在这种知觉条件下,他们在网恋过程中所获得的“网恋”体验让他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这种体验满足了行动者的社交的、尊重的、乃至自我实现的需要。

由于人们在网络中可以扮演自己最想成为的那种人,尽情发挥自己的才智、激情,并且通常会得到网恋对象的认可和赞赏。

特别是那些大学生,在存在巨大心理落差的情况下,更有可能需要能过这种途径来获得满足。

他们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对爱的需要得到满足,他们在网络中结识朋友,获得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的情感交流、尊重和满足感。

由于人际关系的社会复杂性和大学生心理的单纯性,常会使学生在交往中遭受挫折,表现出了不同的人际交往障碍。

而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为这些学生满足自己的价值感提供了便利。

不论天涯海角,在互联网上人们可以跨越时空彼此相识,发展友谊甚至产生爱情。

通过这种交往,他们的自我价值感会得到确定,自我评价也会提高。

除此之外,网恋甚至可以让行为者获得最基本的需要,即生理需要之一———对性需要的满足。

在网络上,虚拟性爱(cy bersex)正在慢慢成长,它是网恋的一种极端表现形式。

在现实中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可能无法获得对性需求的满足,而虚拟性爱则理所当然地成了满足这种需求的替代品。

美国人类学家克丽欧·欧德萨提出了“数字化性爱”的概念,认为这种新的性爱形式,将会为人类性爱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数字化性爱给予人们探索情欲与性倾向的自由,而这是传统婚恋规范所不允许的。

[6]因此在这样的一种知觉条件下,行为者从期望的行动中获得预期利益的主观价值实际上已经是无限胀大了,而行动者估计获得成功的可能性也可以是近乎百分之百,因为将从网上走到网下的恋爱分离出去,单纯以在网络上获得“恋爱”体验的网恋,是非常容易获得成功的,可以说只要想“网恋”就肯定能够成功。

当然由于这一类型的网恋行动者投入了自己的真感情,所以他们也是存在一定的风险和代价的。

大学生几乎是未婚者,这种风险和代价在物质上主要表现为时间、金钱的消耗,而在非物质上则主要表现在感情的受欺骗,即对方没有投入自己的真感情。

但是在笔者所做的访谈过程中发现,网恋行动者实际上爱上的是“恋爱”这种感觉,而并不是网恋互动的对应人,也就是说他们是把感情投入在了自己的“恋爱”体验当中。

而金钱、时间的损失对那些网恋的大学生来说,并不显得重要。

也正因如此,网恋行动者才有可能从一次“网恋”进入到下一次“网恋”,从这一“网恋”对象转向到另一个“网恋”对象,甚至一个“网恋”行动者同时可以和多个“网恋”对象谈情说爱。

并且大学生群体进行网恋还不会有破坏婚姻、家庭的风险和代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