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易经》的泰卦和否卦

合集下载

解读易经(第十二卦):否卦

解读易经(第十二卦):否卦

解读易经(第⼗⼆卦):否卦12、否卦否卦下坤上乾,是泰卦的抵制卦,由泰卦发展趋势⽽成。

《序卦传》说:(泰者通也,物不能终通,故受之以否。

)否卦往往变成否塞之际的代表,关键所在其卦⽘构造坤下⽽乾上,天尊地卑的纪律精准定位凝滞凝结,阻拦了阳阴彼此之间的交通出⾏来往,因此(乾坤不缴⽽天地万物堵塞,左右不缴⽽天地⽆邦),这就与泰卦的途顺亨通产⽣了独特的⽐照。

表层上来看,天本在上,地本再下,两组相对性,否卦的这类卦⽘构造体现了宇宙空间的本然情况,并⾮毫⽆道理。

可是,这仅仅体现了状况⽅⾯外型,⽽沒有体现实际性的内函,只体现了阳阴中间的看待,⽽沒有体现阳阴中间的时兴。

由于天与地尽管在外型上来看是尊卑胜负,界线明晰,我觉得特性的内函则是(乾坤之⼤德⽈⽣),两者紧密融合为1个有机化学的总体,双重互动交流,交通出⾏来往,阳与阴合,阴与阳合,絪緼化育,⽣⽣不已,主要表现为1个最⼤化时兴的动态性的全过程。

假如像否卦那般,⽚⾯性地突显天尊地卑的纪律精准定位,使之凝滞凝结,分别单独,結果就是说(乾坤不缴⽽天地万物堵塞),全部宇宙空间就会越来越萎靡不振,缺失了活⼒魅⼒,终⽌了最⼤化时兴。

就⼈们社会发展来讲,以便层次管理⽅法的必须,务必分阴分阳,创建君⾂左右中间的级别厨卫电器的关联,有君务必有⾂,有上必有下,两组相对性,在状况⽅⾯也就⼤⾃然产⽣了君尊⾂卑、上贵下边的纪律精准定位。

可是,这类级别纪律并⾮封闭式阻隔,分歧对⽴⾯,⽽务必双重互对,交通出⾏来往,能够建⽴变成1个(左右交并且志同)的和睦总体。

因此社会团体的实际性的内函没有阳阴之分⽽在阳阴之合,只能在君⾂左右中间创建这种互相沟通交流的联动机制,促进相处攻坚⾜以顺利开展,全部社会发展能够涣传出活⼒魅⼒,⼀切正常地运⾏。

从这⼀⾓度观察,否卦的构造只能阳阴之分的看待⽽沒有阳阴之合的时兴,在君⾂左右中间只能单边度的操纵⽽沒有双重互动交流的融洽,結果就促使全部社会发展离⼼离德,导致了(左右不缴⽽天地⽆邦)的雄霸九州。

试谈《易经》泰否卦

试谈《易经》泰否卦

试谈《易经》泰否卦————————————————————————————————作者:————————————————————————————————日期:说说“泰然”泰然,泰的样子。

泰的样子是怎么样的?一言难尽。

不过一说到泰,我们都知道此中有好的意境,如:持盈保泰、国泰民安、泰然自若等。

几个月前电视旅游台开播《泰学》。

泰亦成学说,我收看了这节目。

原来是曾仕强教授以他的方式、借用生活事例解读《老子》和《易经》的一些卦。

《易经》中有“泰卦”,但《老子》与《泰学》有关系吗?虽曾教授对此未作细说,但我理解是有的。

老子的道,无为而治,治而安,安的环境是泰,安泰;另,不通不为道,道亦通泰。

“一阴一阳之谓道”。

泰在《易》为卦,上坤下乾。

坤为老阴,乾为老阳,阴阳重叠。

外表中虚而柔顺,内里刚正而有底气。

看其卦身,既有安的形,又有通的象,而这形象里更包含着道的理。

有一定《易经》常识的人都知其然,但明其所以,须放下现有的观念,回到朴素的自然思维。

昔圣人观天察地,类物比拟;通过象数的变化,发现了宇宙万物的运行轨迹,并以简易的符号推演验算,总结出一套动态的预测方式,以利生产实践。

然而,术从于道,道在阴阳不测,不测之测——有本事的人在其或然性中窥视天机,顺势作事而为天下共主。

远古的伏羲、神农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的经验哲学在用中不断完善,还薪火相传地留与后世。

我们今天学习《易经》也该从感性到理性,如果总以物理性的科学头脑来分析,恐怕会离经背道……道见于有,始于无。

在我国的民间相传中,宇宙源起混沌的状态。

有位叫盘古氏的神人在此应运而生,他觉得这样的环境难以生存,于是用自己与生俱来的玉斧,劈开这个处境。

一分为二,只见清气上升,浊气下坠,逐渐形成天地两端……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坠为地,天是阳,地属阴;不了解这些,是无法领略《易经》的智慧。

我们都是聪明人不必追究有没有盘古氏这个神人,大可将他理解为宇宙本然的力量。

朋友,中国文化最大的特点是类比,而不是现代概念上的逻辑。

《易经》-泰卦

《易经》-泰卦

《易经》-泰卦说到泰卦⼀般⼈都觉得这是个好卦,安泰、三阳开泰、处之泰然,都有和谐吉利之意思。

⾸先来看看泰卦卦辞:⼩往⼤来,吉亨。

易经⾥凡事⼩的都是讲阴⽘,⼤的都是阳⽘。

因为阳以天为代表,阴以地为代表。

天圆地⽅,⽆边⽆际的天覆盖⼴阔的地,所以天⼤地⼩。

从性质上看热胀冷缩,会膨胀的为阳,会收缩的为阴。

我们再来看泰卦的卦象,下卦为乾上卦为坤。

按理说天应该⾼⾼在上,地应该谦卑居下的,这⾥怎么地骑在天的头上撒野呢?道理其实很简单:热⽓上升,冷⽓下降。

阴阳交汇(交泰),万物勃发,天下太平。

⼩往⼤来:指的是纯阴下降,纯阳上升的景象。

阴阳交泰,万物勃发,天下太平,当然吉利亨通。

如果天在上,地在下就成了阴阳不交,天地不通的否卦了。

泰卦彖辞:泰,⼩往⼤来,吉亨,则是天地交⽽万物通也,上下交⽽意思是说天地相交,吉祥亨通,就是天地合⽽万物⽣长⽣⽣不息的景象;上下交⽽其志同也:意思是说上⾯的⼈和下⾯的⼈⼼往⼀处想,劲往⼀处使,志同道合,上下齐⼼。

内阳⽽外阴,内健⽽外顺:泰卦卦象,内(下)卦为乾,外(上)为坤,乾代表刚健,坤代表柔顺。

内君⼦⽽外⼩⼈:指的是泰卦要求我们做⼀个内⼼有原则,处事能变通的君⼦。

君⼦道长,⼩⼈道消也:泰卦把三个阳⽘⽐喻为君⼦,三个阴⽘⽐喻为⼩⼈。

旨在说明⼩⼈君⼦并不是绝对的,阴阳变化刚刚调和是很少见的,常态是阴盛阳衰或者阳盛阴弱。

坏⼈也可以做好事,君⼦再怎么努⼒也可能伤害到其它⼈。

天地交合,多做君⼦少为⼩⼈⽐较好。

《序卦传》:履⽽泰,然后安,固受之以泰。

泰的意思就是安。

只要君⼦使得⼩⼈不安,那君⼦也不像君⼦了。

往往我们都埋怨⼩⼈不争⽓、胡作⾮为,⼩⼈太坏,却不知道⼀味打压⼩⼈,标榜⾃⼰是君⼦的⼈,就是⼩⼈。

君⼦更多的是理解并帮助⼩⼈⾛出困境,⼤家和谐相处,这样才是安泰,要通泰才能平安。

泰卦⼤象: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天地相交才会⽣发万物,这是天地交泰的好处。

天地交合之后,以财成天地之道,指的是天地相交就开始产⽣出很多变化,⼈们只有在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中,顺应天道⾃然,⾛合适的路。

关于《泰卦》《否卦》

关于《泰卦》《否卦》

关于《泰卦》《否卦》
1.泰卦的主体是文王,否卦是作为主体的对象商王。

这两个卦的错综是对象不同,但又是互为对方。

孔子的卦序解释为“物不可以終否,故受之于同人”,这个明显的是把整个64卦的主体和对象没有区别开来。

因为同人是以文王为主体的。

这两个没有主体上的一致性。

2.泰卦是指文王以求婚和“从王事”扭转了极为艰难的局面,否卦是指商王听了“奸臣”的谗言,然后打压文王和囚之于羑里六个步骤。

3.泰卦的主爻是第二爻,九二与六五相应,所以是“小往大来”,文王主动,商王呼应;否卦的主爻是第五爻,九五与六二的相应,六二是个小人,“大来小往”是商王主动,奸臣呼应。

不是商王听了奸臣的谗言,而是奸臣呼应了商王的戒心。

4.泰否两卦的主旨就是讲互为对方的文王和商王之诸侯与“天子”这一对关系的交互发展过程中的思想意识变化的内容和条件。

5.通过卦画的相反(相综)直观体现了这种实质对立的关系。

但是,就其逻辑形式上而言也是不能完全等同于其内容的,更何况这个卦画是占卜出来的而不是通过理性的逻辑形式推演出来的,这不能苛求古人。

第十一、十二卦:泰卦、否卦

第十一、十二卦:泰卦、否卦

第十一、十二卦:泰卦、否卦展开全文11、泰卦第十一坤上乾下和谐社会泰卦的卦形是坤上乾下,坤为阴,乾为阳,阴柔处于阳刚之上,阳刚上升,阴柔下沉,上升下沉,阴阳交汇,通透顺畅;或:坤在天,乾在地,天地相交,阴柔者向内、向下,阳刚者向外、向上,上下贯通,阴阳平衡,协调和谐,十分顺畅,故而安泰。

泰:安泰,康泰,通达,平衡和谐,富裕祥和。

初九拔茅茹,以其汇,征吉。

意思为:拔起茅草,根系相连,是因为同类汇聚相互牵动。

往前进发,可获吉祥。

茅:茅草。

茹:草根。

汇:聚集。

解析为:第一爻,阳爻阳位,位于全卦最下方,虽弱小但却持正,是阳刚开始出现,三阳爻比肩,且与“六四”阴阳相应,故有“征吉”之象;上为坤卦三阴爻,下为乾卦三阳爻,故有“拔茅茹”以及“以其汇”之象。

寓意为:阴阳平衡,大地和谐,草木繁茂的同泰景象。

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

意思为:有包容一切的胸怀,涉越大河的气概,广纳四海的贤者,不结党营私,这一切都是得益于中正及光明正大的原则。

包荒:包容一切。

冯河:(读píng),渡河。

遐遗:遐,远;遗,遗漏、遗忘。

解析为:此为第二爻,阳爻阴位,位于下卦中央,外刚内柔,故有“包容”之象;与“六五”阴阳相应,故有不曾遗忘的“不遐遗”之象;与上下两阳爻比肩相向,且居中位,故有“得尚于中”之象;因为是乾卦,乾为天,故有“光明正大”之象。

寓意为:拥有包容一切的胸怀,具有中正和光明正大的品质,真诚的搞好团结,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平衡和谐。

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坚贞无咎。

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意思为:没有平原就没有山坡,没有去就没有返,坚守纯正、自然就不会有灾难。

不要怀疑别人的诚信,只要你讲究诚信,生活便会幸福。

陂:(pō)山坡,斜坡。

孚:(fu)诚信。

解析为:此为第三爻,阳爻阳位,位于下卦最上方,是阳刚极盛之位,故有“警示、告诫”之象。

寓意为:不要怀疑别人的诚信,只要自己做好了,坚守诚信,就能得到幸福。

诚信是平衡和谐之本。

解读易经(第十二卦)——否卦

解读易经(第十二卦)——否卦

解读易经(第十二卦)——否卦:十二、否卦否卦下坤上乾,是泰卦的反对卦,由泰卦发展而来。

《序卦传》说:“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

”否卦之所以成为否塞之时的象征,关键在于其卦爻结构坤下而乾上,天尊地卑的秩序定位僵化凝固,阻碍了阴阳相互之间的交通往来,因而“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这就与泰卦的畅达亨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表面上看来,天本在上,地本在下,两两相对,否卦的这种卦爻结构反映了宇宙的本然状态,并不是毫无道理。

但是,这只是反映了现象层面外观,而没有反映实质性的内涵,只反映了阴阳之间的对待,而没有反映阴阳之间的流行。

因为天与地虽然在外观上看来是尊卑高下,界限分明,其实性质的内涵则是“天地之大德曰生”,二者密切结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双向互动,交通往来,阳与阴合,阴与阳合,絪緼化育,生生不已,表现为一个大化流行的动态的过程。

如果像否卦那样,片面地凸显天尊地卑的秩序定位,使之僵化凝固,各自独立,结果就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整个宇宙就会变得死气沉沉,丧失了生机活力,停止了大化流行。

就人类社会而言,为了分层管理的需要,必须分阴分阳,建立君臣上下之间的等级从属的关系,有君必须有臣,有上必有下,两两相对,在现象层面也就自然形成了君尊臣卑、上贵下贱的秩序定位。

但是,这种等级秩序并不是封闭隔绝,矛盾对立,而必须双向互对,交通往来,才能组建成为一个“上下交而其志同”的和谐整体。

因而社会组织的实质性的内涵不在阴阳之分而在阴阳之合,只有在君臣上下之间建立一种相互沟通的协调机制,促使交往行动得以顺利进行,整个社会才能涣发出生机活力,正常地运转。

从这个角度看,否卦的结构只有阴阳之分的对待而没有阴阳之合的流行,在君臣上下之间只有单向度的控制而没有双向互动的协调,结果就使得整个社会离心离德,造成了“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的乱世。

这种乱世的局面,总体上呈现为一种“小人道长,君子道消”的特征。

因为否卦的结构,“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象征阴柔小人盘据于内廷,掌握了权势,阳刚君子被排斥在外,正道无法履行。

《易经》否、泰两卦智慧之管理应用

《易经》否、泰两卦智慧之管理应用

《周易》八八六十四卦中,“否、泰”两卦是非常有名的卦,有个成语叫“否极泰来”就是源自于此。

“否、泰”卦中可生发“刚柔之道、沟通和合之道、亲贤远佞之道”,运用于企业经营、管理之中。

内刚而外柔;而“否”卦则恰恰相反,是三个阳爻在外、三个阴爻在内,内柔而外刚。

所谓内刚外柔,要求我们进德修业、为人处事既能对内刚健、精勤、进取,又能与外界人、事、物包容相通、和谐相处,所以才会处世无碍,通达有成。

所谓外刚内柔就是对内软弱、慵懒、散堕,对外与人、事、物相处逞强斗狠、刚愎自用、思维僵化,所以就很容易树敌,内在无发展动力,外在又处处碰壁,出现闭塞、阻滞也是必然的。

我们学习“泰、否”两卦,首先就要从中学习到刚柔之道并将其运用到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之中:在管理方略上,要坚持“刚性的制度和柔性的文化”两条线并重。

要重视制度、机制、流程和规范的建设,这是公司治理的骨架,同时更要重视公司风气、氛围的营造和员工观念的引导、道德的培养等企业文化的建设。

刚性的制度是用来“内守”的,软性的文化是用来“外攻”的。

所谓的制度“内守”,是指在用制度规范、约束员工的行为之前,先用风气、氛围、文化等软因素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去引领和影响,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即不靠武治、而靠人文化成的效果。

对于人文教化达不到效果的人员、事项和环节,再运用制度的力量去治理;制度是用来守底线的,上乘的管理一定是走心的管理让人自知、自觉、自律的管理;制度虽然可以约束行为但不一定能营销人的内心。

所谓的文化“外攻”是把一般认为处于内在的文化因素发挥到外在,让其处于“攻势”,充分发挥其主动引领和化育的作用。

在自然界,风看似柔弱、看似无形但它却有摧枯拉朽、横扫一切的力量;在人身上,思想和观念看似无形,但它却是影响人的行为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人根本的改变是从思想改变开始,人层次性的提升也是从思维提升开始;在组织中,作风、氛围、文化看似无形,但它却是凝聚人《易经》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否极泰来——《易经》六十四卦之泰卦与否卦的人生启示

否极泰来——《易经》六十四卦之泰卦与否卦的人生启示

否极泰来——《易经》六十四卦之泰卦与否卦的人生启示初学《易经》的人可能常会问这样的问题:《易经》讲什么?人们为什么要学习《易经》?《易传—系辞传》云:“易与天地准,是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

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

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

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而知。

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从这段文字里,读者应该能够了解上述两个问题的标准答案。

前面我们已经简单学习了《易经》的前十卦,本文将谈到《易经》六十四卦中的第十一卦和第十二卦,人们常说的一个成语——否极泰来,在这个成语中谈的恰恰就是这两个被人们所熟知的卦——泰卦和否卦。

泰卦与否卦从上面的这个卦相结构图中,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来,泰卦和否卦的关系是互为综卦。

此卦启发人们看问题时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而不应只从一个角度看问题。

两个看起来正相反对的事物,其本质上却有着同一的性质。

此二卦还启示人们不应简单地把某事(包括某卦)看成是好事(好卦)或者是坏事(坏卦),也不应把某事看成是一层不变的,而是要看成是随时变化的。

“物极必反”这个成语也表达了这种深刻的思想。

从现象上看,泰卦的结构是上坤(地)下乾(天),地有自然向下的趋向,而天有自然向上的趋向,两者正好可以相交互。

否卦的结构是上乾(天)下坤(地),两者朝着相反的方向运行而不能相交互。

但是,人们如果能够将此两卦看成是同一个宇宙运动的象征时,则会得出超出表象的结论。

《易传—杂卦传》云:“《否》、《泰》反其类也。

”短短的一句话,可谓是一语中的和画龙点睛。

《易传—序卦传》云:“泰者,通也。

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

”此话讲得多妙啊!泰者,交通也。

但任何事物的运动都将呈现出非线性和周期性的运行方式,而不可能以直线的方式运行。

近而远,远而近是事物运动的基本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说“泰然”泰然,泰的样子。

泰的样子是怎么样的?一言难尽。

不过一说到泰,我们都知道此中有好的意境,如:持盈保泰、国泰民安、泰然自若等。

几个月前电视旅游台开播《泰学》。

泰亦成学说,我收看了这节目。

原来是曾仕强教授以他的方式、借用生活事例解读《老子》和《易经》的一些卦。

《易经》中有“泰卦”,但《老子》与《泰学》有关系吗?虽曾教授对此未作细说,但我理解是有的。

老子的道,无为而治,治而安,安的环境是泰,安泰;另,不通不为道,道亦通泰。

“一阴一阳之谓道”。

泰在《易》为卦,上坤下乾。

坤为老阴,乾为老阳,阴阳重叠。

外表中虚而柔顺,内里刚正而有底气。

看其卦身,既有安的形,又有通的象,而这形象里更包含着道的理。

有一定《易经》常识的人都知其然,但明其所以,须放下现有的观念,回到朴素的自然思维。

昔圣人观天察地,类物比拟;通过象数的变化,发现了宇宙万物的运行轨迹,并以简易的符号推演验算,总结出一套动态的预测方式,以利生产实践。

然而,术从于道,道在阴阳不测,不测之测——有本事的人在其或然性中窥视天机,顺势作事而为天下共主。

远古的伏羲、神农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的经验哲学在用中不断完善,还薪火相传地留与后世。

我们今天学习《易经》也该从感性到理性,如果总以物理性的科学头脑来分析,恐怕会离经背道……道见于有,始于无。

在我国的民间相传中,宇宙源起混沌的状态。

有位叫盘古氏的神人在此应运而生,他觉得这样的环境难以生存,于是用自己与生俱来的玉斧,劈开这个处境。

一分为二,只见清气上升,浊气下坠,逐渐形成天地两端……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坠为地,天是阳,地属阴;不了解这些,是无法领略《易经》的智慧。

我们都是聪明人不必追究有没有盘古氏这个神人,大可将他理解为宇宙本然的力量。

朋友,中国文化最大的特点是类比,而不是现代概念上的逻辑。

为了解题,描述“泰”的状况,我设计了个横幅并请彭程万老先生用手书的金文展现出来。

泰——天地一体,阴阳合德;小往大来,厚积薄发。

有人问我“为什么天在地之下反而是泰,以常识来说、天是在地之上的哦?”我答“这正是《易》之奥妙!”朋友,读《易》要有广阔的襟怀,还须明白《易经》是一本活的书,学《易》用《易》亦当是活的,如跑马射箭,“中的”却是在运动中完成。

话又说回来,为何天会在地之下?此中有两重意义。

首先天与地并不存在什么对立统一关系,而是天包涵地,地只是天中的一分子。

二是以地观天,天动地亦动,日中而昃,日薄西山;天黑、最安静的时侯,地的另一头又已天亮。

天地的情势是会变的,否极泰来,泰尽亦会否至。

《易经》的泰卦,天在地之下,清气上升;地在天之上,浊气下坠。

两者感应交合,故曰天地一体。

阴阳合德:其德指“道”的作用显现,所谓“冲气以为和”。

小往大来:此话出自泰卦的卦辞,话中的含义——地对于天来讲是小,天对于地来讲是大。

天的清气上升是往,地的浊气下坠是来;天地一往一来,是阴阳的动变。

厚积薄发:地属阴,地在天面前是被动的,只能努力积存天的阳气,补充好自身的体能,然后慢慢的,轻微的散发。

以上说的只是对泰卦卦象的一些基本认识,但如果能透切了解其象中之数,数中之理,不但对养生有好处,而且让自己妥当地做人做事都会有帮助。

我们不妨想一想,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常说“路通财通”,这并非平白无故的。

历史到了这关口,自然发展的需要,《易经》的泰卦就出现了。

泰,上坤下乾;坤的外形四通八达,但内里是乾,有无穷的能量支持。

势成这样,绝非人的意志!朋友,“泰”的样子见在适当的时机,这时机的来临不会是一下了的。

大地(坤)阴极而生变,阳气始聚,一阳生而为“复”;阳气渐升,二阳起而见“临”;继续向上,才是“三阳开泰”。

“泰”败的开始。

“壮”再上前便为“夬”,“夬”是缺,断裂的意思,朝着“否”的方向。

…………………泰卦的状况确是比较好,不但阴阳和合,相互感应,而且时间空间都恰到好处,阴爻阳爻不是得位就是得中。

因而我们向往“国泰民安”是正道,愿意“持盈保泰”也合理,能够“处之泰然”更没有问题。

但怎样向“泰”保“泰”处“泰”呢?这不妨参考古人总结的经验。

比如圣人管理国家,“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即不乱来,不乱说,顺自然之势。

泰卦的乾象亦君,坤象亦民;君之精气朝民,民心向君,是谓泰然。

《尚书》云: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身为国家领导人,放下自己,联系民众,不凌驾民众之上,才会国泰民安。

我们普通人又怎样才可以近泰得泰?接物之道,坤象小人,乾象君子。

所谓“外小人内君子”或“先小人后君子”。

小人计较利害得失,出来做事又怎能不计较利害得失呢?但内里、后着,应是君子、有股正气。

养生方面,强阳必先养阴。

要使白天龙精虎猛,晚上一定要有充足的睡眠。

身体上凉下热,头脑冷静,脚板暖热亦在泰之境。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脚一动,气运全身。

我们中国人很多都晓得保养双脚,习惯睡前用热水泡脚,现在还有沐足的行业。

睡的方位也讲究,一般来说比较适宜头向北脚朝南。

因为南方主火,热;北方主水,凉。

这虽非绝对,却也不无道理。

健身方面,跑步无须展现竞技的状态……慢跑、脚根着地,扯动周身神经,热气上传,头脑不存意识,收住欲望,湿气自然被运化。

其它的运动也一样,外方内圆,切实做好该做的动作,不用想什么,自然上下交感,气息流通。

再深层次就是致虚守静的气功,这里不作细说。

泰的状况,都在安稳通畅的意义里;泰中的细节,有渐行渐进的过程。

泰的环境下,参照《周易·泰卦》的爻辞,看我们能领悟到些什么?“初九:拔茅茹,以其汇,征吉。

”初到泰境,首爻阳居阳位又有外卦的六四呼应,故言“拔”(阳向上)。

“拔茅茹,以其汇,征吉”;拔茅草如果茎根连片起,此际进取会有好处。

这是比喻的说法,意指逢时而作,有利无害。

“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

”继续前行,但阳立阴位。

“包荒”:包,包容;荒,亦灾亦垢。

“用冯河”:徒步过河。

泰之前,有许多历史遗留问题,此刻正是百废俱兴,要有山藏海纳的情怀。

“不遐遗”,外不忘远方的亲友(六四);“朋亡”,内不结党营私;“得尚于中行”,以中正之道行事。

“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

勿恤其孚,于食有福”接连三阳,刚之又刚。

路不平,处处有起伏;在艰难的历练中保持良好的心态,便没有危险。

无须疑虑,解决到食饭问题就自然有福报。

“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

”知足常乐。

这样,周围的人不但不提防你,还会信任你。

“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

”《周易》的卦辞、爻辞俱周人笔记,这里“帝乙归妹”说到周朝祖先曾娶商王妹妹的故事。

从爻象看,阴居尊位向下,而得在臣位向上的九二的接应。

这种做法是福而且大吉大利!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原本是普通老百姓(小人),却幸运地到达了事业的顶点,应该回归淡静,向下寻求有力的支持。

惟其如此才事顺心安。

“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合。

贞吝。

”至阴而损,城墙倒塌在洼沟,不要张扬动用军队。

阴爻处阴位,又有下卦的九三配合,城邑会自然而然地让人修好。

不过事至此,局面已不安稳。

朋友,还在泰卦,到了上六已有乱象,小心!不要以为泰是永远的。

《易经》的卦是动态的,我们人的命运也非固定,一念之差,不得了……居于泰,不能念念在泰;以为安安乐乐,可以大享其福,其实这已向着否的方向运行!从自身修养的角度说,老子早就提醒过我们“去甚、去奢、去泰”,极端、奢望、安逸的心态都要不得。

否极泰来上文探讨过“泰”,这里接着谈“否”。

人人都会说“否极泰来”,有谁知“泰”常在“否”之前?不少人的事业到了顶峰、光芒万丈时候却是危机四伏,一不小心就跌落深渊……乐极生悲啊,“极”就会产生剧烈的变化!《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序,“泰”是第十一卦,“否”是第十二卦。

可以说“泰”到“否”眨眼之间,“否”到“泰”有个漫长的过程。

因而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来”。

传统的家教训有云:“学坏一朝易,学好半生难!”我们的文化惯将“泰”喻作好的情景,“否”喻作坏的状况。

“否”,怎样的坏?此中有诸多形容词,如:糟糕,郁闷、晦气,湿滞,文塞,行不通等等。

要了解“否”,还是先察看《易》里否卦的象为妥。

天地否否卦上乾下坤,刚好与泰卦反过来。

若以固定的眼光看现象,天在地之上、地在天之下再也合理不过。

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宇宙万物的动变消长又怎会局限在人的一定视线呢?白天会转向黑夜,少为人子,及壮亦为人父。

不识动变之理,只相信眼见为实,喜欢以主观心意判定事物;说一就是一,说二就是二。

如此姿态,是谓文塞,文塞亦为“否”之态势!否卦的象,老阳盖着老阴。

看卦由下而上,下卦“坤”中虚内直,却被上卦“乾”的三个阳爻挡塞住出路。

行不通,人情绪化的东西便被牵引,于是有郁闷,晦气,湿滞,糟糕,没有一口好吃等等反应。

《周易》否卦的卦辞说:“否之匪人。

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否”,违背实际需要的象;“否之匪人”,违背人性的意思(匪=非)。

君子的原意指管理国家或协助管理国家的人;当时的君子不是一般人,更不是低层的民众。

“不利君子贞”:“否”的环境下,君子按原先的那一套治理国家没有好处,因为“否”的特点是“大往小来”。

否卦天在上还向上升是谓“大往”,地在下仍然下坠阴湿之气是谓“小来”。

两者背道而驰,没有交感,人不通情,物不通气。

《象》曰:“天地不交,否。

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

”恶劣的环境,君子要识得收心养性,不贪求利禄功名才避开灾祸。

《易》讲意象,取象在预测的应用中很有弹性。

《周易》是周朝用的《易》,我们参照《周易》来学《易》,应该明白卦辞、爻辞所说的君子小人只是代表两种倾向。

由于当时的历史背景,识字有文化、有话语权、而且可以讨论问题的都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

因此我们现代人解读《易经》不要钻牛角尖,也无须情感用事。

卦是物形势成的符号,要察看卦中的变数,当以平静的心态并联系实际来推演……否卦的形势阳散阴聚,是乱的象。

从社会角度而言,乱世之对此,上了年纪的人都记忆犹新——下级批斗上级,儿子检举老子,为了路线问题、夫妻反目……粗通文字的到大学当校长,有领导才能或专业知识的被下放劳动。

这种时候,就算你是君子又能怎样?形势比人强呀!一意图强、积极投身到运动中去的,最后也留下了一段不堪回首的经历。

相反,不跟着闹事,被骂作落后份子的,在沉静中休养生息。

机会一来,就从容地展现出他们的精气神。

否卦给我们的启示,天下乱,自己不可跟着乱;火热的环境、火热的气候,自己更要收敛积德做好手上的事。

处世:外刚内柔,会伤人而自身又没有做人的宗旨;外君子内小人,表面正派而内里算计别人。

这些作为都是行不通的,行不通就是“否”。

在人生的旅途上,有时我们的运情也会遇到阻滞,进又不能、退又不是,就是圣人孔子也有过“君子固穷”之说。

在困境、在穷途,有人变本加厉地与自然抗争,有人因绝望而放弃,也有沉沦颓废自怨自艾。

如孔子说的“小人斯滥矣”,这些人已在乱境还以意气来用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