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古诗两首

合集下载

二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两首课文

二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两首课文

二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两首》课文《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二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望庐山瀑布》简析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

“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

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

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

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

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

“挂前川”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

“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

“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

“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

“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

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

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

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

“谪仙”就是李白。

《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二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绝句》赏析绝句是诗体名。

绝句、律诗为唐代的今体林诗(后世称为近体诗),以区别于古体诗。

这首诗以“绝句”写入诗题,又因同时有同体诗四首,所以合题为《绝句四首》,不令立体目。

第17课《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

第17课《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

念 去 去 ,
竟执 无手 语相 凝看 噎泪 。眼 ,
才 下 眉 头 却 上 心 头 。
此 情 无 计 可 消 除 ,
王维西 出 阳ຫໍສະໝຸດ 关 无 故 人 。劝 君 更 进 一 杯 酒 ,
客 舍 青 青 柳 色 新 。
渭 城 朝 雨 浥 轻 尘 ,
送 元 二 使 安 西
离别相思,苦
1、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 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 2、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 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3、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 4、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杜牧《赠别二首》)
更 哪 堪 冷 落 清 秋 节
多 情 自 古 伤 离 别 ,
雨 霖 铃
宋 柳 永 ·
烟 波 江 上 使 人 愁 。
日 暮 乡 关 何 处 是 ,
暮 霭 沈 沈 楚 天 阔 ,
千 里 烟 波 ,

语文s版二年级下册 17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

语文s版二年级下册   17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
·
表达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人对家乡、对童年的思念和回忆。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 江上(秋风)动(客情 )。 知有( 儿童挑促织 夜深( 篱落一灯明 ), )。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 萧 梧 叶 送 寒 声,
江 上 秋 风 动 客 情。
知 有 儿 童 挑 促 织, 夜 深 篱 落 一 灯 明。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 1萧萧:风声。 2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3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 4篱落:篱笆。
所见 牧 歌 意 忽 童 声 欲 然 骑 振 捕 闭 黄 林 鸣 口 牛, 樾。 蝉, 立。
夜所 书见
夜书所见
(1)写字、记录、书写。 (2)字体。 (3)装订成册的著作。 (4)文件。
夜书所见
(1)写字、记录、书写。 (2)字体。 (3)装订成册的著作。 (4)文件。
夜书所见
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tiǎo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tiǎo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tiǎo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古诗两首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古诗两首

⼆年级语⽂下册第17课古诗两⾸ ⼆年级下册语⽂第17课《古诗两⾸》中⼀⾸是李⽩的《望庐⼭瀑布》,⼀⾸是杜甫的《绝句》。

店铺为⼆年级师⽣整理了语⽂课⽂第17课《古诗两⾸》资料,希望⼤家有所收获! ⼆年级语⽂下册第17课《古诗两⾸》课⽂原⽂ 《望庐⼭瀑布》 唐·李⽩ ⽇照⾹炉⽣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cuì)柳, ⼀⾏⽩鹭(lù)上青天。

窗含①(hán)西岭(lǐng)千秋雪②, 门泊③[bó]东吴(wú)万⾥船④。

①含:窗户对着西边的⼭岭,就像把远⼭装在窗框⾥⼀样。

②千秋雪:指⼭上终年不化的积雪。

③泊:船只停靠岸边或码头。

④万⾥船:从遥远的地⽅来的船。

⼆年级语⽂下册第17课《古诗两⾸》教学建议 ⼀、识字写字 1、在语境中整体识字: ⑴通读古诗,在具体的语⾔环境中圈画出不认识或认为容易读错的字。

如,“紫”是平⾆⾳,“岭”是后⿐⾳,要读准。

⑵⽤⾃⼰习惯的⽅式⾃主识字。

如,在课⽂下⾯的⽣字背景图中找⽣字的读⾳;可以请教⽼师或周围的伙伴。

2、调动⽣活经验识记⽣字: 出⽰⽣字,随着提⽰语“我会认”,学⽣⾃愿认读⾃⼰会认的⽣字,并说说⾃⼰在⽣活中什么时候、什么地⽅曾见过这个字,是⽤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的。

在交流中⽼师要注意多⿎励学⽣,激发学⽣在⽣活中识字的兴趣,让学⽣体验成功的喜悦,调动学⽣⾃主识字的积极性。

如: “庐”:我游过庐⼭,认识这个字。

“炉”:⽕炉,冬天我们家要⽣⽕炉。

通过和“庐”⽐较,记住字⾳、字形及字义。

“吴”:我妈妈姓吴,⼝天吴。

3、个⼈情感体验识字: 让学⽣在会认、会写的字中,选择⾃⼰最喜欢的字,联系⾃⼰的情感体验,说说为什么喜欢。

学⽣根据⾃⼰的喜好选择喜欢的熟悉的字组词说话,在具体的语⾔环境中理解字义。

如: “岭”:我喜欢“岭”字,因为⼭岭是我们的绿⾊屏障。

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十七课古诗两首

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十七课古诗两首

语⽂⼆年级下册第⼗七课古诗两⾸ ⼆年级语⽂下册第17课《古诗两⾸》的作者⼀个是“诗仙”李⽩、⼀个是“诗圣”杜甫。

店铺为⼆年级师⽣整理了语⽂课⽂《古诗两⾸》资料,希望⼤家有所收获! 语⽂⼆年级下册第⼗七课《古诗两⾸》课⽂ 《望庐⼭瀑布》李⽩ ⽇照⾹炉⽣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船。

语⽂⼆年级下册第⼗七课《古诗两⾸》教案 【教学⽬标】 1、会认9个⽣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对⼤⾃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重点难点】 1、重点: 认字、写字。

朗读背诵古诗。

2、难点: 体会古诗蕴含的情感;“柳”识记与书写。

【教学⽅法】 ⾃主探究识字、⼩组合作检查、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课件、⽣字卡⽚。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课时 ⼀、创设情境 1、在假期⾥,爸爸妈妈带你们去过哪些名胜古迹?风景如何? 2、今天跟⽼师去领略⼀下庐⼭瀑布的美,好吗? ⼆、初读古诗 1、⾃由朗读本课的古诗。

要求: 把字⾳读准,庐、紫、川。

2、指名学⽣分⾏读诗句,注意正⾳。

3、学习⽣字“庐、瀑、炉、疑”,重点正⾳“瀑”。

(学⽣很容易读成“破”) 说说在读这4个字时,你发现了什么? 如:“庐、炉”读⾳相同、偏旁不同,“庐、瀑、炉”的韵母相同,“疑”是整体认读⾳节。

给⽣字扩词。

4、齐读古诗。

三、朗读感悟 1、⽣⾃读,说说⾃⼰读懂了什么?什么地⽅有疑问?⼩组内互相交流。

2、全班交流:(随学⽣回答相机点拨和引导) 如:⽇照⾹炉⽣紫烟: 理解“⾹炉”。

可以让学⽣说说见过⾹炉没有,在这⾥指什么?“紫烟”在这⾥其实是什么?为什么云雾会是紫⾊的?抓住“⽣”字进⾏朗读指导。

遥看瀑布挂前川: 理解“遥”“挂”,为什么瀑布会挂在⼭川的前⾯?抓住“遥”字让学⽣明⽩这句话写的是远景,抓住“挂”字进⾏朗读指导。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17、古诗两首(之望庐山瀑布)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17、古诗两首(之望庐山瀑布)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夜宿山寺》
古诗拓展3——古诗中描写瀑布的语句
★古今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徐凝 《庐山瀑布》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 ★挂落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李白《望庐山瀑布》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李白 《望庐山瀑布》
四、瀑布欣赏
条白练似的瀑布从青翠的山壁间跌落下 来,好像一条大河挂在山前。那长长的
瀑布飞快地直往下泻,真让人以为那是
银河从九重天外落了下来。

烟 炉
银 流

古诗学法总结
一、顺口溜 解诗题,知作者,读正确,明诗意, 入诗境,悟诗情,感情读,熟成诵。 二、古诗学法拍手歌: 你拍一,我拍一,学习古诗先解题; 你拍二,我拍二,了解诗人不可少; 你拍三,我拍三,正确读诗明诗意; 你拍四,我拍四,入情入境感情读; 你拍五,我拍五,熟练背诵悟诗情!
诗句拓展1—数字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夜宿山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早发白帝城》
在古诗中,用来表示数字的“三”“六”、“九”、“千”、“万”等都是虚指,不 一般用来形容很大很大,很多很多,很高很高。
诗句拓展2——疑
疑:不是真有银河从天上落下来,而是诗人想象出来的,所以用上“疑”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静夜思》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古朗月行》
离奇的想象,大胆夸张的语言,正是李白诗词的特有风格,所以他被世人称为“诗 仙”。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难》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17古诗两首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17古诗两首

遥看瀑布挂前川。
(远远望去,一条白练似的瀑布从青翠的山壁间跌 落下来,好像挂在 山前的一条大河.)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那长长的瀑布飞快地直往下泻)
liú
疑是银河落九天。
(真让人以为那是银河从九重天外落了下来。 )

yí n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鸣 柳
鸣叫 鸣谢 柳树 柳枝


窗户 门窗


包含 含义
jué

山岭 南岭

停泊 漂泊

吴国 姓吴

绝对 绝望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读 了 诗 歌 , 你 仿 佛 眼 前 出 现 哪 些 景 物 ?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欢快的歌唱,)
mí nɡ
liǔ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一行白鹭在晴朗的天空中自由的飞翔。)
chuánɡ hán
窗含西岭千秋雪,
(透过窗户看得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
lǐnɡ
门泊东吴万里船。
(门外江里停泊着即将驶往东吴的客船。)


请同学们找出诗中描写颜色和动作的词语!
《绝句》数量词分析
《绝句》数量词分析
有实有虚,使诗更有特色。
我会写
mí nɡ liǔ
chuánɡ
hán
lǐnɡ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语文课本课件:17《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

语文课本课件:17《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
古诗两首
嘉荫农场学校小学部 王双
语文课件
古诗二首
望庐山瀑布 绝句
诗歌欣赏
词语解释
诗句理解
语文课件
作者简介 图片欣赏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语文课件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语文课件
回主目录
香炉:江西庐山的香炉峰。 紫烟:在日光照射下,山中的 云雾犹如紫色的烟雾。 挂前川:瀑布挂在山前,看上 去像一条大河。川,指河流。 九天:指天的最高处。
杜甫简介
杜甫,字子美,唐代诗人。河南 府巩县人。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 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 的诗广泛的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 活,被人们称为“史诗”。杜甫擅长各 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 很大的影响。
回主目录
语文课件
诗句解释
望庐山瀑布
太阳照射的香炉峰生起紫色烟雾,远远看去瀑布 像匹白练挂在山前。水流从三千尺的高处直泻而 下,好像是璀璨的银河水落自九天。
绝句 两个黄鹂啼鸣在翠绿柳枝间,一行白鹭飞上了湛 蓝的青天。窗口远望见西岭千年的积雪,门前停 泊着万里赴吴的航船。
语文课件
回主目录
图片欣赏
语文课件
语文课件
语文课件
语文课件
语文课件
语文课件
回主目录
回主目录
语文课件
•鸣:叫。鸣翠柳:在翠绿的柳枝间叫得很 动听。 •上:向上。上青天:向蓝色的天空飞去。 •喊:包含。 •秋“:不指秋天,一年叫一秋,千秋就是 千年。这里是虚指,是过了许多年的意思。 •万里与千秋一样是虚指,指很遥远。 •泊:停、靠,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陶冶人的情操。

以前我们学了很多古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

(师板书诗题,生读题)
师:诗的作者是谁呢?下面我们打开书,读一读诗,注意读准字音,可以读出声音。

谁愿意来?
指名读。

师:全诗共28个字,有6个多音字,你都读对了,真了不起。

读对字音对你理解古诗的意思很有好处。

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下面老师要看看同学的自学能力,借助书本注释和工具书,可以用笔写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

(生自学)
师:现在小组的同学一起来交流交流,因为三人行,必有我师。

(生小组交流)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

生:我们学的是最后两句,我们提出的问题是:“又绿”是什么意思?是指春风吹绿了江南,家乡很美丽,他非常想家。

师:从这两句你体会出什么?
生:思念家乡的感情。

师板书。

生:我们学的是第一、二两句,体现了思乡情,长江是很宽的,诗歌把它比作一水间,靠得很近,“瓜洲”和“南京”应该相隔很远,诗歌上说只有几座山。

师:老师为你喝彩。

瓜洲在哪里?
生:在长江的北岸(师画简笔画)
师:那京口在哪里?
生:在长江的南岸。

师:你怎么知道了京口和瓜洲在这个位置?
生:从注释上看出来的。

生:从图上看出。

生:查资料找到的。

生:从诗句中的“一水间”知道的。

生:“泊船“是什么意思?是停船的意思。

师板画小船
师:那泊船瓜洲的整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生答。

师:理解了诗意只是读懂古诗的第一步,刚才同学们也感觉到王安石的思乡之情,找出表示思乡之情的字眼。

好好品味。

生:我找到的三个词和一个字,“一水间”,说明相隔近;“只隔”说明仅仅隔了几座山;还有“又”、“何时”。

师:你找到了,能不能把他读出来?
(生读)
生:还有第三行诗的“又绿”,这也是表现了江南两岸的景色美,说明他想回到家乡。

师:能不能把下面两句读出来?
(生深情朗读)(一片掌声)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到这个“绿”,能不能把它换成其它字?
生:吹,拂,碧,到,满。

师:其实,王安石在写诗的时候,也考虑到了这些字,但他最后选择了“绿”,你们知道为什么?
(学生讨论)
生:因为“绿“最能表现春天江南的美丽景色,表现他爱家。

生:表示家乡的美,有动感,有力量。

生:春风一吹,把江南的景色变得春意盎然。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找资料。

师:对,读书就应该从多方面吸取。

(齐读)
师:我们的家乡虽然不在江南,但一个“绿”字让我们感受到江南的风光。

(放录像,欣赏江南美景)
师:美吗?于是王安石改字的故事传开了。

通过王安石改字,你觉得我们可以向他学什么?
生:我们应该学习他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

师:对字词的推敲实际上是我们小学生最应该学习的。

我们进行读诗比赛,请同学们准备一下。

生练读诗。

师:读诗要把自己当成诗人,想像一下,把自己当成诗人。

生:我会想:我的家乡是多么美。

……
师:再一次请同学来读,我想应该读得更好了。

(生再读)
师:你读错了,下次不能再读错了。

师:下面听老师来读一下(师范读,音乐起)
师:谁来读一读,读得比老师还要好。

(生读,配上音乐)
师:读得真好,我们一齐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我们学第一首诗,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下面我们来学习孟郊的《游子吟》。

师:学这首诗我们自由组合进行学习,你们打算怎么学?
生:表演,赏析。

生:朗读。

(生下座位小组学习)
师:哪些好伙伴来?
生:感情诵读。

(小组同学读)
生:这首诗写了母亲为出行的儿子缝衣服,把衣服缝得密密的。

生:我们是把诗意串连起来,再表演。

(生上台表演)
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感情?
生:报答诗人对慈母的爱。

师:那我们一起来读读古诗,把这种慈母情送给天下所有的母亲。

师:你们还找到了哪些思亲的古诗?
生:我找到《静夜思》。

生:我找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业:
1、收集王安石和孟郊的诗,还有思乡思亲的诗
2、写一篇散文《游子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