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从军行(两首)》(定稿)
王昌龄从军行译文

王昌龄从军行译文《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全组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
一、作品原文《从军行七首》(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二、作品译文(其一)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
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无奈着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其二)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
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
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其三)边城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了,傍晚时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环视战场,只见暮云低合,荒丘起伏。
将军向皇帝上表,奏请班师,以便能把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尸骨运回故土安葬,不能让士兵们为他乡埋葬自己的战友而伤感痛哭。
(其四)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其五)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
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天夜间在洮河的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刚刚听说与敌人交火,现在就传来了已获得大捷的消息。
(其六)将军臂膊上绑缚着胡瓶,骑着紫薄汗马,英姿飒爽;碎叶城西的天空中一轮秋月高高悬挂。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

从军行(其二)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 本诗是一首乐府诗,写边塞军旅生活,抒发征人久戍思家之情。
从军行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释】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⑸新声:新的歌曲。
⑹关山:边塞。
旧别:一作“离别”。
⑺撩乱:心里烦乱。
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
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白话译文】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
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
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赏析】第二首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
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
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
”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或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
既然是“换新声”,应该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
但是,“总是关山旧别情”。
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
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没有一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的。
“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
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
《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
”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此句的“旧”对应上句的“新”,成为诗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的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
次句强调别情之“旧”,但这乐曲也并不是太乏味。
“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
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
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扬。
“听不尽”三字,或是怨,或是叹,或是赞,意味深长。
《从军行》古诗王昌龄

《从军行》古诗王昌龄《从军行》古诗王昌龄《从军行》是汉代乐府《平调曲》名,内容多数写的战斗生活。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从军行》古诗王昌龄。
希望大家认真阅读!从军行作者: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译文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赏析“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
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原文及赏析

从军行七首[唐] 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分类标签: 山水诗边塞诗战争诗思念诗高中作品赏析玉门关:一作雁门关。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①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
这一首,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
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
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
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
“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
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
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
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
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
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
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
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
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象亲人在呼唤,又象是游子的叹息。
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
王昌龄的从军行古诗

王昌龄的从军行古诗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王昌龄的从军行古诗,欢迎大家分享。
【前言】《从军行》是汉代乐府《平调曲》名,内容多数写军队的战斗生活。
唐代以来,王昌龄等都有以此为名的诗篇流传,表达一种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攻不下西部的楼兰城誓不回来。
【鉴赏】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
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
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
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
这很奇怪。
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
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
【拓展阅读】王昌龄(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9篇)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9篇)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古诗简介《从军行·百战沙场碎铁衣》是李白的作品,这首诗以短短四句,刻画了一位无比英勇的将军形象。
首句写将军过去的戎马生涯。
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以见他征战时间之长和所经历的战斗之严酷。
翻译/译文将军戎马一生,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
这次战争在塞外进行,城南是退路。
但连城南也被敌人设下了重围,全军已陷入可能彻底覆没的绝境。
将军急中生智,下令突围,在突围的关键时刻,将军将敌方大将一击射杀。
敌军一时陷于慌乱,将军率残部乘机杀开重围,夺路而出,一骑绝尘,千余(虚数)共拼杀而回。
注释①碎铁衣:指身穿的盔甲都支离破碎(应该反映但是戍边抵抗匈奴的将领)。
②呼延:匈奴贵族,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
赏析/鉴赏“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作为一首边塞诗,全篇四句,没有一句描写边地风情,也没有一个字的豪言壮语,从头到尾都是叙述事情,交待过程,却让人读完以后,忍不住要掩卷沉思,实在可说是难得的上乘之作。
《从军行》的主人公显然是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但第一句却只写了他身上穿的铠甲,而且是一件"碎铁衣",他长期征战在祖国边陲,多年的风餐露宿,浴血厮杀,连身上的铠甲都已经碎了,身上留下了累累的枪伤箭痕,"百战沙场碎铁衣",这是一幅具有雕像性质的饱经血与火的洗礼的铁塔般的边将形象。
虽然写的是破碎的铁衣,其实是在讴歌其铮铮铁骨。
这一句先声夺人,为全诗罩上了一层悲剧色彩。
此人戎马一生,经历过无数的死亡与冷酷,而此时此刻,又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形势,"城南已合数重围",诗歌语言极为简练准确,字字千钧,容不得任何误解与猜疑,却又让人产生无尽联想,眼下,一个久经战阵的将军,被敌人团团包围,从他那残破的铁甲,我们当然知道他是绝不可能俯首待擒、坐以待毙的;但是身处数重的包围中,面对敌众我寡,天时、地利、人和全无的困境,他又该采取什么行动呢?就在大家为他及其全军将士捏着一把汗而焦急万分之际,将军没有犹豫迟疑,也没有一言片语,只是当机立断地采取了最有效也是最正确的行动,"突营射杀呼延将",突营,就是突围,呼延,是匈奴中地位仅次于左右贤王的四大贵族之一,诗中代指敌人的中军主将。
王昌龄《从军行二首》原文及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二首》原文及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合同协议、总结报告、演讲致辞、规章制度、自我鉴定、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elf-assessment,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王昌龄《从军行二首》原文及赏析王昌龄《从军行二首》原文及赏析这组诗共两首,第一首诗表达了一位投笔从戎多年的老战士因功业志向难酬而产生的一时懊悔之情。
王昌龄诗《从军行》全文翻译赏析

王昌龄诗《从军行》全文翻译赏析王昌龄诗《从军行》全文翻译赏析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店铺整理的王昌龄诗《从军行》全文翻译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从军行(其五)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王昌龄诗鉴赏这首诗描写的是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歌颂了他们奋勇杀敌、忘我报国的英雄主义精神。
这首诗气魄宏大,热情洋溢,一扫边塞诗凄婉悲凉的一贯风格。
诗的一、二句“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采用倒装的句式,描绘了戍边部队奉命开拔及行军途中的情景。
“红旗”代指戍边部队;“半卷”既表现军旗的舞姿,又传达出了戍边壮士奔赴前线时斗志昂扬的高涨士气。
浩浩荡荡的部队如湍急的铁流挺进在无边的瀚海之中,使得征途上空烟尘滚滚,遮天蔽日,阳光也仿佛骤然变得昏暗。
“日色昏”三字,借光线之弱渲染出了千军万马急速突进时气宇轩昂的气概和景象。
从这人急马疾的后续部队脚下所溅起的“风尘”之中,我们是可以想象到前线敌人之强大和战斗之激烈、待援。
而将士的步伐愈快,就愈显示出他们那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三、四句“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是写急行军途中,忽然传来前方部队报捷的喜讯。
“夜战”二字含蕴无穷,它告诉我们:生擒敌酋的胜利来之不易。
沙漠中的夜战,既要克服瞬息万变的恶劣气候给将士带来的困难,又要不顾白天行军的鞍马劳顿,没有深广的谋略和敢于拼搏的精神,就难以克敌制胜。
从诗歌结尾的捷报中,我们可以听出后续部队将士乍闻喜讯、喜出望外的纵情欢呼声,敌酋垂头丧气的抽泣声,先头部队在浴血奋战时惊心动魄的呐喊声同时也更能体会出先头部队将士们大智大勇、有我无敌的英雄气概?!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显着特色是含蓄深沉,耐人寻味。
诗的第一句写部队急行军时的情景,但诗人只写了漫漫政途上的滚滚风尘,并没有直接写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诗中第三句诗突出的是什么? 诗中哪一句是写战士们豪壮的誓言?
戍边时间之长、 战事之频繁 、 战斗之艰苦、 敌军之强悍、 边地之荒凉。
前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情景交融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着丰富复杂的 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 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 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 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唐诗更多地描写山河世事等或是个人成败得 失间的情怀,而对于私人情感的东西,却小心 地收藏起来,较少提及。 宋词中描写个人情感的算比较多了,但大都 极尽含蓄之能事 。 现在的社会,人们对情感的态度更为开放, 而个人化的东西也越来越受关注与重视,所以 很多描写个人情感的作品大行其道,而在语言 表达上,则更直接坦白。
பைடு நூலகம்
诗中表现了戍边将士的豪 情壮志。全诗格调悲壮, 充满着英雄主义的气概。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环境渲染,以色传情 用暗色弱光来渲染冷色的苍凉感 渲染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 黄沙,荒凉萧瑟; 百战,战斗频繁,时间漫长; 穿金甲,战斗艰苦激烈 金甲易损,生命可抛,但报国的 意志不会减
黄沙百战穿金甲,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之四
作者简介
王昌龄,边塞诗人, 字少伯,太原人。 其诗含蓄、深婉、浑 厚、明快,有“诗家天子 王江宁”的称号。 其七绝与李白齐名, 被世人誉为“七绝圣手”。 现存诗一百八十余首,明 人辑有《王昌龄集》。
三四句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直接抒情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 抒情。金甲尽管磨穿,将士们的报国壮志却 并没有消磨,而是在连年战争和大漠风沙的 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 就是这些将士们豪壮的誓言。 用典 借用典故,意指消灭侵扰唐朝边境的外敌
从军行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边塞诗 卫国豪情 征战之苦
流行歌曲中
飞
出的
唐 宋 遗 韵
请为我唱一首出塞曲 出 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 请用美丽的颤音轻轻呼唤 我心中的大好河山
塞曲
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景象 谁说出塞歌的调子太悲凉 如果你不爱听 那是因为 歌中没有你的渴望
而我们总是要一唱再唱 像这草原千里闪着金光 像这风沙呼啸过大漠 像这黄河岸那阴山旁 英雄骑马壮 骑马荣归故乡
漫天的浓云
从军行(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的乌云一片连着一片,遮住了雪山, 站在孤城上,遥望远处的玉门关。 这里指侵袭西北边境的敌人 铠甲,古代兵士穿的战衣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古代通往西北的边塞 关口,在甘肃省
守卫边疆的将士们在 大沙漠里打了许多仗,铁 片做的战衣都磨穿了, 他们决心不打败敌人 决不回家。
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 诗中描写边人心理的诗句是?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用的是什么方法?
最后一句; 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 感情; 不直写,而是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 反映出来的
边塞征战诗:特点是慷慨豪迈,从不同 的角度折射国运的兴衰。 因此,诗人的创作主旨或者歌颂祖国 边塞的大好河山,或者讴歌边关将士的奉 献精神(包括他们的乡愁、离恨), 或者赞颂正义战争,或者控诉战争的 残酷。 塞外风光
从军行(之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青海:地名,在今青海湖。 雪山:指祁连山,常年积雪。 玉门关:在今甘肃玉门,是唐代的边疆重镇。 破:击败。 楼兰:汉代西域的鄯善国,在今新疆鄯善东南 一带。西汉时楼兰国王勾结匈奴,多次杀害汉 朝使臣。这里借指侵扰唐朝西北地区的敌人。
王昌龄:
他的边塞诗,大部分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 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诗体多用易于入乐 的七绝(绝句成就最高,和李白的并称“神品”) 《从军行》历来被推为边塞的名作,有的写 战士爱国的壮志豪情,有的抒写战士长期戍边产 生的“边愁”。 《出塞》曾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另外,善于用七绝含蓄而细腻地表现宫闱女 子的心理状况及其微妙变化。(《闺怨》、《长 信秋词》)
边 塞 诗 鉴 赏
边塞诗产生的时代背景
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 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经 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 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 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 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