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 (其一)

合集下载

从军行王昌龄七7首

从军行王昌龄七7首

从军行王昌龄七7首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从军行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看看下面吧!从军行王昌龄七7首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⑵。

更吹羌笛关山月⑶,无那金闺万里愁⑷。

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⑸,总是关山旧别情⑹。

撩乱边愁听不尽⑺,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关城榆叶早疏黄⑻,日暮云沙古战场⑼。

表请回军掩尘骨⑽,莫教兵士哭龙荒⑾。

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⑿,孤城遥望玉门关⒀。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⒁。

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⒂,已报生擒吐谷浑⒃。

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⒄,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⒅,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玉门山嶂几千重⒆,山北山南总是烽⒇。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词句注释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⑵羌笛:羌族竹制乐器。

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

多为伤离别之辞。

⑶独上:一作“独坐”。

⑷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

一作“谁解”。

⑸新声:新的歌曲。

⑹关山:边塞。

旧别:一作“离别”。

⑺撩乱:心里烦乱。

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

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⑻关城:指边关的守城。

⑼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⑽表:上表,上书。

掩尘骨:指尸骨安葬。

掩,埋。

⑾龙荒:荒原。

⑿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

长云:层层浓云。

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⒀孤城:即玉门关。

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

一作“雁门关”。

⒁破:一作“斩”。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

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

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

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⒂前军:指唐军的先头部队。

洮河:河名,源出甘肃临洮西北的西倾山,最后流入黄河。

⒃吐谷浑: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称,晋时鲜卑慕容氏的后裔。

从军行其一

从军行其一
B.第一句中的“空”字既表现桑叶已经落尽,也表 现林中空空,渲染了边地荒凉冷落。
C.这首诗重在描写萧关仲秋的自然环境,然后抒发 了对驰骋沙场的健儿们的歌颂,由景到情。
D.诗人将戍边战士与“幽并客”作了正反对比,目 的在于突出戍边战士长期驻守边塞的决心。
D (诗中用“幽并客”指戍边战士,把他们与“游 侠儿”作正反对比。)
都有悲凉的意味,只是“其一”侧重写 环境的凄凉孤独,通过写羌笛之音,从听觉 方面抒发思乡之情,心理描写上采用虚写方 式,以想象写情;“其四”侧重写边塞环境 条件的艰苦,心理描写采用实写方式,直接 写戍边将士为国尽忠、慷慨悲壮的激情。
扩展阅读:ຫໍສະໝຸດ 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C.“尘沙”指边塞沙场,诗人歌颂了戍边战士长期守 卫边境沙场,愿与“尘沙”共老的精神。
D.七、八句劝勉戍边战士勤练战马,掌握保家卫国 的杀敌本领。
D (并非“劝勉”,而是劝戒不要学“游侠儿”。)
6.对这首诗的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A.这首是写边塞征战之诗,唐代的《塞下曲》(以及 《塞上曲》)源于汉乐府,但又是乐府新诗。
方法总结
鉴赏边塞诗的方法:
鉴赏边塞诗首先要把握时代 特征以及诗人的人生历程、价值 取向,然后抓诗中的一些词句推 敲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塞下曲 王昌龄
堂 蝉鸣空桑林, 八月萧关道①。
练 出塞入塞寒, 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②,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 矜夸紫骝好⑧。
注:①萧关:古关塞名,故址在宁夏固原县。②幽并 客:指幽州、并州武勇之人。 ⑧紫骝:骏马名。
思想感情 :
寂寞、孤独、思归
诗人最后一句运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

从军行二首·其一 王昌龄

从军行二首·其一 王昌龄

从军行二首·其一王昌龄
王昌龄创作的古诗《从军行二首·其一》,描写了沙漠的荒芜以及战乱。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古诗《从军行二首·其一》,,欢迎大家阅读。

从军行二首·其一
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

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

注释
古代“榆关”是范围广泛的军事防区概念,南至海、北至山,东至山海关,西北抵青龙都山。

隋唐时期,榆关作为中原汉王朝防御辽东高句丽入侵的重要的军事重地,设关扎营,屯集大批兵马。

本诗作者是唐人,所用地名也是唐代的。

漠北历史上是匈奴、突厥等北方游牧民族的势力范围。

把榆关搬到漠北的发明家是现代某粉。

简析
这首诗描写了汉武帝时,大将军卫青在漠北以武钢车合围单于,从此漠南无王庭的一战。

结合史记的一段记载:“而适值大将军军出塞千余里,见单于兵陈而待,于是大将军令武刚车自环为营,而纵五千骑往当匈奴。

匈奴亦纵可万骑。

会日且入,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汉益纵左右翼绕单于。

单于视汉兵多,而士马尚强,战而匈奴不利,薄莫,单于遂乘壮骑可数百,直冒汉围西北驰去。

”(《卫将军骠骑列传》 )
事件:“大将军出战”漠北决战,大将军卫青率五万骑兵于定襄出塞千余里,深入漠北。

环境:“白日暗榆关”会日且入,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

战法:“三面黄金甲”大将军令武刚车自环为营合围单于,趁风起时反击。

战果:“单于破胆还”单于遂乘壮骑可数百,直冒汉围西北逃跑而去。

从军行二首-李白(带拼音精校)

从军行二首-李白(带拼音精校)

从cóng 军jūn 行xíng 二èr 首shǒu 李白【其qí 一yī 】从cóng 军jūn 玉yù 门mén 道dao ,逐zhú 虏lǔ 金jīn 微wēi 山shān 。

笛dí 奏zòu 梅méi 花huā 曲qǔ ,刀dāo 开kāi 明míng 月yuè 环huán 。

鼓gǔ 声shēng 鸣míng 海hǎi 上shàng ,兵bīng 气qì 拥yōng 云yún 间jiān 。

愿yuàn 斩zhǎn 单chán 于yú 首shǒu ,长cháng 驱qū 静jìng 铁tiě 关guān 。

【其qí 二èr 】百bǎi 战zhàn 沙shā 场chǎng 碎suì 铁tiě 衣yī ,城chéng 南nán 已yǐ 合hé 数shù 重chóng 围wéi 。

突tū 营yíng 射shè 杀shā 呼hū 延yán 将jiàng ,独dú 领lǐng 残cán 兵bīng 千qiān 骑qí 归guī 。

从军行二首 古诗全文【其一】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

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

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

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

【其二】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译文其一翻译译文:从军到过玉门关,逐虏上过金微山。

笛声高奏《梅花落》之曲,手中的大刀的刀环像明月一样圆。

瀚海之上战鼓咚咚,杀气直冲云霄。

愿斩敌阵单于之首,长驱直下铁门关,永息战尘。

其二翻译译文:身经沙场百战铁甲已破碎,城池南面被敌人重重包围。

从军行七首其一意思

从军行七首其一意思

从军行七首其一意思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嘿,咱来聊聊这首诗哈!你看那烽火城西的百尺高楼,在黄昏时分啊,就那么孤零零地矗立着,迎着那海上吹来的瑟瑟秋风。

这画面,是不是一下子就浮现在眼前啦?就好像咱自己站在那楼头似的。

然后呢,又传来了羌笛吹奏的《关山月》,那曲调悠悠扬扬的,哎呀,可真是能勾起人的愁绪哟!这就好比啥呢,好比你正一个人待着,突然听到一首特别伤感的歌,那心里的滋味儿呀,别提多不是滋味了。

再想想啊,这边战士在边疆吹着笛子,感受着这萧瑟秋风,那远在万里之外的妻子呢,还在那闺房之中苦苦思念着呀!这相隔万里的愁绪,可真是像那无边无际的大海一样,深不见底呀!咱说这战士得多不容易呀,远离家乡和亲人,在这荒凉的地方守着。

那他们心里得有多想念家里的温暖呀!那妻子在家里也是日日夜夜盼着丈夫能平安归来,这盼呀盼的,心里得多焦急呀!这就是战争带来的无奈呀!你说要是没有战争该多好呀,大家都能和和美美的待在一块儿,该干活干活,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

哪还用得着忍受这分离之苦呀!咱再回过头来想想那百尺楼头的战士,他吹着笛子的时候,心里在想啥呢?是不是也在想着妻子这会儿在干啥呢?是不是也在回忆着以前和妻子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呢?这战争呀,可真是残酷,把好好的人都给分开了。

不过呢,咱也得佩服这些战士们,他们为了国家,为了咱们大家,甘愿在这吃苦受累。

这就是一种伟大的精神呀!咱现在的生活多好呀,没有战争的硝烟,每天都能开开心心地和家人朋友在一起。

咱可得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呀!可不能忘了那些曾经为了咱们的幸福而付出的人们呀!所以呀,这首诗不只是一首诗,它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对战争和和平的思考。

咱得从中学到点东西,珍惜现在的生活,珍惜身边的人。

同时呢,也得向那些勇敢的战士们致敬,感谢他们为我们做出的贡献。

这就是我对这首诗的理解,你们觉得呢?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从军行王昌龄其一译文及注释

从军行王昌龄其一译文及注释

从军行王昌龄其一译文及注释一、原文从军行七首(其一)唐-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翻译烽火台西面百尺高的楼上,黄昏时分我独自登上,感受着海上吹来的秋风。

耳边又响起羌笛吹奏的《关山月》曲调,无奈这乐声勾起了远在万里的深闺中无限的忧愁。

二、注释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信号。

城西:城池西侧。

百尺楼:形容楼很高。

黄昏:傍晚时分。

海风秋:从海上吹来的带有秋意的风。

更吹:再吹,又吹起。

羌笛:古代羌族的一种管乐器。

关山月:乐府曲名,多描写边塞风光和征人思乡之情。

无那:无奈,无法忍受。

金闺:指华美的闺房,这里借指思妇。

万里愁:形容愁绪之深,仿佛跨越万里。

三、鉴赏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一》,其中描绘了一种边塞战事的氛围与个人情感的交织。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这里,"烽火城西百尺楼"设定了场景,烽火台是古代用于军事通讯的建筑,而"百尺楼"则突出了其高耸的特点;"黄昏独上海风秋"则通过黄昏时分和上海(意指边塞之地)的秋风,营造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氛围,同时也寓含了诗人对远方家园的思念。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更吹羌笛关山月"中,羌笛是古代边塞地区常用的乐器,这里的"吹羌笛"则表现了军营中的夜晚,是一种特有的战争氛围;"关山月"则让人联想到广袤的边疆和清冷的月光。

"无那金闺万里愁",这里的"金闺"通常指皇宫或深宅,而"万里愁"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虑与思乡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边塞景象和个人情感的描绘,展现了一种边塞将士孤独而又沉重的心境,同时也映射出诗人对于远方家园的无限思念。

《从军行七首(其一)》王昌龄唐诗鉴赏

《从军行七首(其一)》王昌龄唐诗鉴赏

《从军行七首(其一)》王昌龄唐诗鉴赏【原文】从军行七首⑴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⑵。

更吹羌笛关山月⑶,无那金闺万里愁⑷。

【注释】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⑵羌笛:羌族竹制乐器。

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

多为伤离别之辞。

⑶独上:一作“独坐”。

⑷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

一作“谁解”。

【白话译文】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

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无奈着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赏析】组诗第一首,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

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

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

“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

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

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

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

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

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

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

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

”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像亲人在呼唤,又像是游子的叹息。

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

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使环境更具体、内容更丰富了。

诗人用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转折过渡,十分巧妙、自然。

古诗从军行其一王昌龄赏析

古诗从军行其一王昌龄赏析

古诗从军行其一王昌龄赏析古诗从军行其一王昌龄赏析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从军行其一王昌龄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古诗从军行其一王昌龄赏析1前言《从军行》是汉代乐府《平调曲》名,内容多数写**的战斗生活。

唐代以来,王昌龄等都有以此为名的诗篇流传,表达一种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攻不下西部的楼兰城誓不回来。

鉴赏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

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

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

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

这很奇怪。

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

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

诗人介绍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那金闺万里愁
• 。“无那金闺万里愁”,无那,指无奈。 金闺,女子闺阁的美称;这里借指家室。 这一句不写自己正思念金闺中人,而想象 此时闺人正在万里之外念及自己。因边城 闻笛而代为金闺之愁;自己之愁已经不堪, 而闺中之愁,更将奈何?!这一曲笔使得 感情倍深一层。
写作特点 这首诗在写相思之情时:借景抒情,借音乐 抒情.(《关山月》) : 表达戍边士兵的思念 亲人之情。
从军行(其一)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①, 无那金闺万里愁②。
①羌笛:羌族竹制乐器。《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 辞。 ②无那:即无奈。
初读感知
初读这首诗,请用一个字概括此诗表达的内容。

整体感知
•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 诗,共有七首。这一首,描写边塞将士久戍思归 的边塞诗歌。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 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 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 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 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 拔有力。“这首诗是诗人站在戍边士兵的角度以 第三人称来写的。描绘了一幅深秋时节,一位守 卫边疆的战士独自一人在烽火城吹羌笛,在悲伤 悠扬的羌笛声中思念自己的妻子。
诗句赏析
烽火城西百尺楼
首句中的“烽火城”,代指设置烽火台 的边城;古时边境上筑高城以御敌,一旦 敌人入侵,便于城垛上燃狼粪或柴草,白 天以烟、夜间以火来报警。“百尺楼”, 也指边地戍楼。这两种景物,都是边境上 所特有的;它既点明了地理环境,又给这 首边塞诗笼罩上一层浓浓的沙场氛围。
黄昏独坐海风秋
从军行 (其一) 王昌龄
王昌龄生平
王昌龄(西元698-756年) 字少伯,汉族。盛唐著名 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 绝圣手”。他的边塞诗气 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 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 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 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 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 集》。
写作背景
• 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681), 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 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王昌龄的《从 军行》组诗就是描写其间边塞战士的。诗 词是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 全诗写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 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 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意象赏析
烽火城(重要的边防城镇,偏僻) 黄昏(暮色思乡 淡淡哀愁) 海风秋(悲秋情节 凄凉) 羌笛(别离乡情 幽怨凄凉) 关山月(关塞山川 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 玉门关。 一句有类似写作特点的句子并赏 析它们感情表达的不同。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两句都采用了借乐抒情的手法,而羌笛何 须怨杨柳中更有一”怨”字运用了拟人的 手法. 黄生《唐诗摘抄》云:“王龙标‘更吹羌 笛关山月,无那 金闺万里愁’,与此并同 一意, 然不及此作,以其含蓄深永,只用 ‘何须’二字略略见意故耳。”写景雄奇 壮 阔,抒情含蓄深永,正是这首诗的艺术 魅力所在。
次句则点明这是秋天的一个傍晚,在苍 茫暮色中,一名兵士正孤零零地坐在戍 楼上;迎着从青海湖上吹来的阵阵寒风, 默默无语,神驰他乡。
更吹羌笛关山月
“黄昏寂寞,独坐凄凉;海风入楼,秋夜 怀远。只一句,而层次之中,无穷边思。” (清人王尧衢语)耳边又传来呜呜咽咽的 羌笛声;“ 更吹羌笛关山月。”关山月, 乐府曲调,属《鼓角横吹曲》,内容大都 表达征戍离别之情。本来心绪已十分悲凉 的征人,伤离别的乐曲又引发了他无穷的 思亲之情。禁不住心驰万里而涌起滔滔愁 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