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力的测定
实验六-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活力测定

(2)样品测定
取2支试管,标记,按下表依次加入试剂。
管号 血清/mL 基质液/mL
2,4-二硝基苯肼/mL
基质液/mL NaOH溶液/mL
对照管 0.10 ——
混匀,37℃水浴30min 0.50
混匀,37℃水浴20min 0.50 5.00
混匀,室温放置10min
测定管 0.10 0.50
0.50
—— 5.00
在505nm波长下用对照管调零,读取测定管的吸光度值, 对照标准曲线求得ALT相应的酶活力单位。
【临床意义】
肝细胞中ALT含量最丰富,,当肝脏疾病导致肝细胞损伤后, ALT即大量释放进入血液中,导致血清中ALT活性明显增高。 故测定ALT是检查肝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ALT显著增高见于各种急性肝炎及药物中毒性肝细胞坏死; 中等程度增高见于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及心肌梗塞; 轻度增高则见于阻塞性黄疸及胆道炎等疾病。骨骼肌损伤、
实验六
【实验目的】
掌握赖氏法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原理及操作; 熟悉ALT标准曲线的绘制; 熟悉酶活力概念; 了解赖氏法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评价
【实验原理】
赖氏法:
在37℃、pH7.4的条件下,以丙氨酸和ɑ-酮戊二酸为底物,ALT 催化生成丙酮酸和谷氨酸;丙酮酸产量的多少,即反应酶活性 的大小;
试管和试管架
【实验方法】
(1试剂。
管号
空白管
1
2
3
4
5
丙酮酸标准液/mL
0
0.05 0.10
0.15
0.20
0.25
基质液/mL
0.50
0.45 0.40
0.35
0.30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1 检验目的指导本室工作人员规范操作本检测项目,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
2 实验原理本试剂以国际临床化学会(IFCC)推荐方法为基础,所采用的反应原理与反应式如下。
⑴样本中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催化丙氨酸的氨基转换至α-氧代戊二酸,生成丙酮酸和L谷氨酸。
⑵丙酮酸被试剂中的乳酸脱氢酶(LDH)还原为L-乳酸的同时还原型辅酶I(NADH+ H+)被氧化为辅酶I(NAD+),而使波长340nm处的吸光度值下降。
通过对波长340nm处吸光度值的下降速率进行监测,即可测得样本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活性。
(3)样本中内源性丙酮酸的干扰,可由试剂中的乳酸脱氢酶(LDH)在测定的延迟时间内快速、完全地消除,不会对测定产生干扰。
ALTL-丙氨酸 + -酮戊二酸丙酮酸 + L-谷LDH(乳酸脱氢酶)氨酸丙酮酸+ NADH + H+L-乳酸 + NAD+ + H2O3 标本3.1病人准备:12小时禁食。
3.2 类型:血清。
3.3. 标本存放:3天内的活性损失:2~8℃保存:<10%;15~25℃保存:<17%;标本稳定性:-20℃保存至少可稳定4周。
3.4 标本运输:常温条件下保存运输。
3.5 标本拒收标准:标本溶血、细菌污染的标本。
4 实验材料4.1 试剂:上海复星长征医学科学有限公司ALT试剂盒(沪食药监械(准)字2014第2400166号 YZB/沪 1546-40-2014)4.1.1 试剂组成试剂1 L丙氨酸 600mmol/L 乳酸脱氢酶>1820U/L(R1):NADH 0.26mmol/LTris缓冲液 80mmol/L试剂2(R2):Tris缓冲液80mmol/L α氧代戊二酸36mmol/LEDTA 5.0mmol/4.1.2 试剂准备:试剂为即用式。
4.1.3 试剂稳定性与贮存:在2~8℃避光、密封的储存条件下,试剂盒自生产之日起有效期为12个月。
4.1.4 变质指示:当试剂有看得见的微生物生长,有浊度,或者未开盖的液体有沉淀时,表明试剂已变质,不能继续使用。
实验1 赖氏法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实验1 赖氏法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实验目的】掌握赖氏法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原理和校准曲线的绘制。
熟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的临床应用。
了解固定时间法测定酶活性的特点与应用。
【原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 ,EC 2·6·1·2)催化L-丙氨酸与α-酮戊二酸间的氨基移换反应,生成α-丙酮酸和L-谷氨酸。
经30min 反应后,加入2,4-二硝基苯肼终止反应,并与反应液中的两种α-酮酸生成相应的2,4-二硝基苯腙(丙酮酸苯腙和α-酮戊二酸苯腙)。
在碱性条件下,两种苯腙的吸收光谱曲线有差别,在500nm~520nm 处差异最大,以等摩尔浓度计算,丙酮酸苯腙的呈色强度约为α-酮戊二酸苯腙的3倍。
据此可以计算出丙酮酸的生成量。
谷氨酸丙酮酸酮戊二酸丙氨酸-+-−−→−-+-L L ALT αα二硝基苯腙,二硝基苯肼,酮酸碱性条件-−−−→−-+-4242α(红棕色,λ=505nm )【试剂与器材】1.0.1mol/L 磷酸二氢钾溶液 称取KH 2PO 4 13.61g ,溶解于蒸馏水中,加水至1 000ml ,4℃保存。
2.0.1mol/L 磷酸氢二钠溶液 称取Na 2HPO 414.22g ,溶解于蒸馏水中,并稀释至1 000ml ,4℃保存。
3.0.1mol/L 磷酸盐缓冲液(pH7.4) 取0.1mol/L 磷酸氢二钠溶液420ml 和0.1mol/L 磷酸二氢钾溶液80ml ,混匀,即为pH7.4的磷酸盐缓冲液。
加氯仿数滴,4℃保存。
4.基质缓冲液(200mmol/L 丙氨酸/2.0mmol/L α-酮戊二酸) 精确称取DL-丙氨酸1.79g ,α-酮戊二酸29.2mg ,溶于0.1mol/L 磷酸盐缓冲液约50ml 中,用1mol/L NaOH 调pH 至7.4,再加磷酸盐缓冲液至100ml ,4℃~6℃保存,该溶液可稳定2周。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1.实验原理国际临床化学学会(IFCC)推荐的紫外连续监测法。
ALTL-丙氨酸+ -酮戊二酸丙酮LDH(乳酸脱氢酶)酸+ L-谷氨酸丙酮酸+ NADH + H+L-乳酸+ NAD++ H2O 上述偶联反应中,NADH的氧化速率与`样品中ALT的活力成正比,在340nm处NADH呈现特性吸收峰,而NAD+则没有。
因此,可在340nm监测吸光度的下降速率(-△A/min),计算出ALT的活性单位。
2. 标本:2.1 病人准备:12小时禁食。
2.2 类型:血清,肝素或EDTA血浆。
3. 标本存放:3天内的活性损失:2~8℃保存:<10%;15~25℃保存:<17%;标本稳定性:-20℃保存至少可稳定4周。
4. 标本运输:常温条件下保存运输。
5. 标本拒收标准:标本溶血、细菌污染的标本。
6. 实验材料6.1 试剂欧泰克ALT测定试剂盒6.1.1 试剂组成Tris缓冲液pH 7.4 80mmol/LL-丙氨酸800mmol/LLDH(乳酸脱氢酶)≥1200U/La-酮戊二酸18mmol/LNADH 0.18mmol/L6.1.2 试剂准备:试剂为即用式。
6.1.3 试剂稳定性与贮存:试剂保存于2~8℃,若无污染,可稳定至失效期。
试剂不可冰冻。
6.1.4 变质指示:当试剂有看得见的微生物生长,有浊度,或者未开盖的液体有沉淀时,表明试剂已变质,不能继续使用。
6.1.5 注意事项:试剂中含叠氮钠(0.95g/L)为防腐剂。
不可入口!避免接触皮肤及粘膜。
应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使用试剂。
6.2 校准品:使用罗氏公司提供的校准品对自动分析仪进行校准,具体参见生化检验校准品和质控品.SOP 文件。
6.3 质控品:具体参见生化检验校准品和质控品.SOP 文件。
7. 仪器:日立7060生化分析仪8. 操作步骤8.1 项目基本参数:参见生化检验日立7060生化分析仪项目测定参数.SOP文件8.2 仪器操作步骤:参见生化检验日立7060生化分析仪操作规程.SOP文件9. 检验结果的判断与分析10. 质量控制:在每一批标本中都应把非定值血清水平I与II质控做为未知标本进行分析,以2S为质控警告限,3S为失控限,绘制质控图,判断是否在控。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测定

标本的测定(改良赖氏法)
❖ 取适量基质缓冲液和待测血清,37℃水浴预温5min。 ❖ 取干净试管2支标明管号,按下表所示操作。
(对照管) 0.10 ---
基质缓冲液
0.50
❖ 混匀,放置5min,在505nm处以蒸馏水调零,读取各管吸光
度。
❖ 以测定管A测-A对之值作为标本的吸光度值,在标准曲线查得相
反应总体积
样本体积 比色杯光径
2020/3/23
12
注意事项
1、尽管基质液中余下的a-酮戊二酸同样可生成红棕色苯腙硝醌化 合物而影响测定结果,但因其量不多,加之对505nm的吸光度 远不如丙酮酸生成的苯腙硝醌化合物强,尤其用标准曲线作测定 时,所用的酶活性单位通过卡门氏分光光度速率法矫正,摈弃了 赖氏法一些固有弊端,结果比其他比色法准确。
可不同程度的损害肝细胞,引起ALT的升高。
2020/3/23
15
器材:分光光度计、半自动生化分析仪、恒温水浴箱、微量进样
器、移液管等。
待测标本:血清
2020/3/23
8
标准曲线的绘制(改良赖氏法)
❖ 取干净试管5支标明管号,按下表所示操作。
加入物(ml)
0
1
2
3
4
0.1mol/L磷酸盐缓冲液 2.0mmol/L丙酮酸标准液
基质缓冲液 2,4二硝基苯肼溶液
0.4mol/L NaOH溶液
完全。加入NaOH溶液的方法和速度要一致,不同的
方法及速度也会导致吸光度读数的差异。
5、底物中的α-酮戊二酸和2,4-二硝基苯肼均为呈色物
质,称量必须很准确,每批试剂的空白管吸光度上下
波动不应超过0.015,如超出次范围,应检查试剂及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力测定

2014级12班1组201450557 陆丽霞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力测定实验原理:以丙氨酸和ɑ-酮戊二酸为底物,在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作用下,生成丙酮酸和谷氨酸;丙酮酸产量的多少,即反应酶活性的大小,丙氨酸能与2,4-二硝基苯肼结合,生成丙酮酸二硝基苯腙。
丙酮酸二硝基苯腙在碱性溶液中呈现棕色,可用比色测定。
实验步骤:1.标准曲线绘制:⑴取6支试管并编号,按表4-16操作;表4-16 标准曲线的绘制试剂对照 1 2 3 4 52mmol/L丙酮酸标准液0 0.05 0.10 0.15 0.20 0.25底物溶液0.50 0.45 0.40 0.35 0.30 0.25 PBS缓冲液0.1 0.1 0.1 0.1 0.1 0.1 混匀,37摄氏度水浴5分钟,然后各管加入2,4—二硝基苯肼2,4——二硝基苯肼0.5 0.5 0.5 0.5 0.5 0.5混匀,37摄氏度水浴20分钟,然后各管加入0.4mol/L NaOH0.4mol/L NaOH 5.0 5.0 5.0 5.0 5.0 5.0相当于ALT活力单位0 28 57 97 150 200A5200 0.059 0.107 0.167 0.208 0.249⑵将所得6支试管混匀,10min后以对照组调零,用520nm波长比色并读取吸光度;⑶以吸光度为纵坐标,各管相应的转氨酶单位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2.酶活性测定:⑴取2支试管,编号,按表4-17操作:表2 ALT活力测定试剂对照测定血清——0.1PBS缓冲液0.1 ——底物溶液0.5 0.5混匀,37摄氏度水浴30分钟,然后各管加入2,4——二硝基苯肼2,4—二硝基苯肼0.5 0.5混匀,37摄氏度水浴20分钟,然后各管加入0.4mol/L NaOH0.4mol/L NaOH 5.0 5.0A5200 0.122⑵用520nm波长比色,以对照管调零,读取测定管吸光度;实验结果:由标准曲线方程y=0.0014x,当A520=0.122,即y=0.122,故x=87那么测得ALT酶活力单位为87讨论:1.查资料得参考正常值为40单位以下,实验测得ALT酶活力单位为87,机体可能发生了肝病变。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1.实验原理ALT丙氨酸+ α-酮戊二酸—————→谷氨酸 + 丙酮酸LDH丙酮酸 + NADH + H+ —————→乳酸 + NAD+在波长340nm处测定NADH降低速率,计算出ALT活力。
2. 标本:2.1 病人准备:新鲜血清,采血后应及时分离,避免溶血。
2.2 类型:血清、肝素或EDTA血浆,应避光保存。
3. 标本存放:15~25℃保存可稳定2天;2~8℃保存可稳定7天;-20℃保存可稳定3个月,如冰冻保存,不可反复冻融!。
4. 标本运输:冰冻条件下保存运输。
5. 标本拒收标准:标本溶血、细菌污染、脂血等存运输的标本。
6. 实验材料6.1 试剂:亚太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试剂盒(H010 091014 试剂1+试剂2)6.1.1 试剂组成6.1.3 试剂稳定性与贮存试剂避光保存于2~8℃,若无污染,可稳定至失效期。
试剂有效期为12个月。
试剂必需避光保存。
试剂不可冰冻。
6.1.4 变质指示:当试剂空白吸光率A340nm(1.0cm)<1.0,或有混浊和可见颗粒时,请不要再使用。
6.1.5 注意事项:试剂请勿直接接触皮肤、眼睛,如有接触,请用大量清水清洗。
请勿吞服。
6.2 校准品:使用Cfas提供的专用校准品对自动分析仪进行校准,参见生化检验校准品和质控品.SOP文件6.3 质控品:参见生化检验校准品和质控品.SOP文件7. 仪器:奥林巴斯AU640生化分析仪8. 操作步骤8.1 项目基本参数:参见生化检验奥林巴斯AU640生化分析仪项目测定参数.SOP文件。
8.2仪器操作步骤:参见生化检验奥林巴斯AU640生化分析仪操作规程.SOP 文件。
9. 检验结果的判断与分析10. 质量控制:在每一批标本中都应把非定值血清水平I与II质控做为未知标本进行分析,以2S为质控警告限,3S为失控限,绘制质控图,判断是否在控。
质控规则参见生化室室内质控操作规程.SOP文件。
11. 计算方法:以Cfas校准品校准仪器后,在病人结果可报告范围内,仪器直接报告可靠的检测结果无需手工计算,以U/L报告。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力测定5页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力测定5页一、实验目的1. 掌握测定血清ALT活力的方法和原理。
2. 熟悉ALT在肝脏功能监测中的重要性。
二、实验原理ALT是一种酶,分布在人体的细胞内,主要存在于肝脏、心肌、骨骼肌和肾脏等组织中。
正常情况下,ALT主要在肝脏中发挥作用。
当肝脏受到损伤时,ALT会释放到血液中,导致血液中ALT活力的升高。
因此,测定血清ALT活力是一种常用的肝功能检测方法。
本实验使用比色法测定血清ALT活力。
利用谷草-丙氨酸转移酶测定(AST)所产生的谷草酸,和血清ALT催化产生的丙酮酸反应,生成2,4-二硝基苯胺,其吸光度与丙酮酸的浓度成正比。
由此计算出血清ALT活力。
三、实验步骤1. 将标准品和待测血清样品准备好,室温恢复至20-25°C。
2. 取比色管,在无菌条件下加入以下试剂:2.5ml缓冲液pH7.5、0.25ml 10mmol/L 肌酸盐缓冲液、0.2ml5.5mmol/LNADH、0.2ml2mol/L丙酮酸、0.1ml3%的PEG,混匀。
3. 加入待测血清样品1ml,立即混匀。
4. 马上读测吸光度(Zero)。
5. 在37℃恒温箱中孵育10分钟。
6. 然后再读一次吸光度。
7. 加入ALT试剂,混匀,孵育60秒钟。
8. 反应结束后7分钟内,读取吸光度值,记录。
9. 将标准品同样操作,测定吸光度,计算样品中ALT活力的单位(L_0.9)四、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中的所有仪器、试剂、杯器等都要事先清洗干净,确保无污染。
2. 实验操作应在干燥、无尘、无异味的净化房间内进行。
3. 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常温。
4. 实验中的吸光度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测定,避免影响结果。
5. 测定前,必须保证血清样品无血浆外渗。
6. 测定期间谨慎操作,防止试剂泼溅,注意安全。
五、实验结果分析ALT活性测定值与肝损伤的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
当ALT活性超过健康人参考范围时,说明肝脏功能出现异常,可能出现肝炎、脂肪肝等肝病状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力的测定
项目 血清/μL 血清 ALT底物液 底物液/mL 底物液 测定管 10 0.50 0.50 2,4-二硝基苯肼液 二硝基苯肼液/mL 二硝基苯肼液 混匀 血清/μL 血清 0.4mol/LNaOH/mL — 5.00 置于37℃水浴保温 置于 ℃水浴保温20min 10 5.00 对照管 — 0.50 0.50
• 混匀,室温放置10min后,以蒸馏水调零, 在520nm波长处比色,读取吸光度,用T管 得吸光度减去C的吸光度,查标准曲线,即得 到待测血清中所含ALT的酶活力。
临床意义
• ALT广泛存在于机体的各种组织中,但肝细 胞中含量最多,当肝脏有病变特别是急性 肝炎或肝细胞坏死时,血清中ALT的活力显 著升高
丙酮酸 + 2,4 - 二硝基苯胫 → 丙酮酸 - 2,4 - 二硝基苯腙 + H4-二硝基苯腙在碱性环境中呈现红棕色, 颜色的深浅与丙酮酸含量成正比,与标准丙酮酸的显 色进行比较,即可测定丙酮酸的含量。 • α-酮戊二酸也能与2,4-二硝基苯腙结合成相应的苯 腙,在碱性条件下显色。两种苯腙的吸收光谱有差异, 在520nm比色时,丙酮酸-2,4-二硝基苯腙的吸光度值 远较α-酮戊二酸苯腙高。反应30min后,α-酮戊二 酸量减少而丙酮酸量增高,在一定范围内,520nm处 吸光度增加的程度与反应体系中丙酮酸与α-酮戊二 酸的物质的量之比呈线性关系。
0.50 混匀
0.50 置37℃水中 ℃ 5.0 57
0.50 水浴20min 水浴 5.0 97
0.50
0.4mol/L NaOH/ml 相当于ALT活 相当于 活 力(卡门氏 单位) 单位)
5.0 0
5.0 28
5.0 150
实验操作
• 将上述各管混匀,室温放置10min后以蒸馏 水调零,用520nm波长比色,读取各管吸 光度,然后以各管吸光度减去0号管的吸光 度之差(An-Ao)为纵坐标,各管相应的 转氨酶活力单位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 取试管2只(标明测定管和对照管),将测 定前将底物液在37℃水浴中预温5min,再 按下表操作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力的 测定(改良赖氏法) 测定(改良赖氏法)
主讲人:杨宇光 主讲人: 小组成员: 小组成员:刘婷婷 刘杰 陈琪 杨宇光
实验目的
• 了解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力单位的定 义 • 掌握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力单位的测 定方法和临床意义
实验原理
ALT 丙酮酸 + α - 酮戊二酸 ← → 谷氨酸 + 丙酮酸
实验操作 0.00 丙酮酸标准
编号 0 液/ml ALT底物试剂 底物试剂 /ml 盐缓冲液 (pH=7.4) ) /ml 2,4-二硝基苯 二硝基苯 肼液/ml 肼液 0.50
1 0.05
2 0.10
3 0.15
4 0.20
0.50 0.45 0.40 0.35 0.30 (1)标准曲线的绘制:取试管5支, 按表操作。 0.10 0.10 0.10 0.10 0.10 0.1mol/L磷酸 磷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