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现实困境与未来出路_陈友康
中国民间文学艺术发展现状与保护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在物质层面的生活已经获得了极大的满足,人们开始追寻精神层面的需要,加之近年来,国家倡导和弘扬传统文学,民间文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各地民间文学开始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成立民间文学研究机构,然而其中部分机构是出于功利的目的加入民间文学研究,这为新时期民间文学的发展和保护带来了新问题[1]。
一、民间文学艺术的发展特征(一)口耳相传我国文字发明的历史较长,然而在长远的历史时期内,认识文字、读书写字的权利主要掌握在贵族阶级以及知识分子手中,普通的百姓并不具备识字的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百姓想要将自己的人生经验、手艺技能进行传播,只能通过口头传播的形式完成。
除此之外,在封建王朝统治之下,百姓内心的情感和不满无法直接表达出来,因此出现了部分百姓通过创作歌谣、笑话、故事等较为隐晦的民间作品来调侃和评论时政[2]。
由于这些民间文学作品主要是通过口头传播的形式完成,因此这些民间文学作品的传播范围比较有限,一旦民间文学出现无人传播的现象,那么民间文学作品就会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二)文学作品集体创作与专业的文学作品主要由作者完成整个文学创作模式不同的是,民间文学作品往往是集体创作完成的。
民间文学在最开始可能只有几句话,在口耳相传后,被传播者可能会丰富民间文学作品的内容和结构,最终形成具有完整叙事结构和故事情节的文学作品。
(三)跟随时代变化而发展专业文学作品创作完成后,往往通过纸质媒介进行保存和传播,因此专业文学作品在完成之后鲜少会再发生变化,而民间文学作品主要通过口耳相传的模式传播,在民间文学作品的传播过程中,不同时代的百姓对民间文学作品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可能会在其进行二次传播的过程中对民间文学作品进行删减和改编,因此,在当代民间文学的调查中发现部分民间文学作品有着多个不同的版本[3]。
二、当前民间文学的发展现状(一)生存机制发生改变1.传承场域由全民参与转变为内部传承在过去民间文学主要是由当地的人们代代传承,当地人全民参与民间文学的传播。
中国民间文学研究2022年度报告

中国民间文学研究2022年度报告中国民间文学研究2022年度报告近年来,中国民间文学研究取得了新的突破和进展。
2022年度报告综合了各地学者的研究成果,对中国民间文学的现状、问题与前景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本文将从研究领域、研究方法、主要成果和面临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介绍。
首先,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研究领域日渐拓宽,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歌谣、民间故事等传统形式。
目前的研究已经包括了广泛的范围,涵盖了农村文学、城市民间文学、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等。
这一拓宽使得研究领域更为多元化,也更加接近实际生活。
其次,研究方法方面,学者们开始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逐渐形成了以文学学、人类学、民俗学为主要研究手段的多元化研究格局。
这样的交叉融合使得研究结果更加全面、立体,使得中国民间文学研究更具有独特性和深度。
在考察研究成果时,我们发现有几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首先,中国民间文学研究在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许多学者积极踏入农村,深入了解农民的生活习俗、口头传统等,记录下来,保护传统文化,激发了农民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和自豪,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第二,研究者们开始重视社会问题与民间文学的关系。
他们通过研究农村、城市等不同社会群体的民间文学作品,深刻剖析着民间文学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这种研究方法的应用,使得中国民间文学研究更加接地气,也使得民间文学更加深入人心。
第三,学者们对于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关注度逐渐提高。
我们看到,在少数民族地区,有着独特的民间文学表达方式,包括乌孜别克族、藏族、维吾尔族等等。
民间文学的研究帮助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民族特色和文化多样性,有助于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繁荣与发展。
但是,我们也要面对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民间文学的保护和传承在农村地区仍然面临着困难。
由于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地区的传统习俗正在减少,民间文学传统也面临着消亡的危机。
如何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推进现代化进程,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现实困境与未来出路_陈友康

2009年1月 河北学刊 Jan.,2009第29卷第1期 H ebe iAcade m ic Journal Vo.l29 No.1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现实困境与未来出路陈友康(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昆明650031)[摘 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间文学研究陷入低谷,研究队伍和生存空间萎缩,学术关注度降低,彻底走向人文科学的边缘。
民间文学研究遭遇危机的主要原因,一是社会大环境发生变化,二是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含混不清而导致自我消解。
现行的民间文学价值观存在着一定错位和越位现象,需要作重新思考和定位。
在民间文学跨学科研究中,要坚守文学本位,强化学科自觉,从丰富社会精神资源、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维护文化多样性的高度来认识民间文学的价值。
[关键词]民间文学;价值错位;文学本位;发展思路[作者简介]陈友康(1963 ),云南省宾川县人,云南民族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和民间文艺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7 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09)01-0105-04 [收稿日期]2008-08-10一、民间文学研究步入低谷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民间文学研究,大体上是与五四新文学运动同步进行的,以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的成立为开端,民间文学研究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1950年,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成立,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个学术团体。
这一事件具有象征意义,它表明民间文学研究受到国家重视。
尽管在以后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民间文学研究像其他学科一样也受到政治运动的冲击,但总体上保持了在文学研究中的显要地位。
文化大革命 结束后的近十年间,民间文学研究达到一个新的高点,研究队伍壮大,学术期刊增多,学术活动频繁,学术成果丰富,学科建设成效明显,成为中国民间文学研究史上的黄金时期。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间文学研究一方面摆脱了传统意识形态影响下所形成的虚热态势,变得更加学理化,并在某些领域向纵深稳步拓进。
中国民间文学发展研究

中国民间文学发展研究一、引言中国民间文学,简称“民间文学”,是指流传于大众、自下而上的口头或文字文化遗产,是民间智慧和集体经验的重要体现。
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民间文学已经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回顾民间文学的发展历程,探讨其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对于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等方面。
二、民间文学的概念民间文学是指自下而上流传的口头或者文字文化遗产,包括歌谣、民间故事、谚语、俚语、通俗小说等各种形式。
民间文学的形成和发展,与文化的传承、社会的变迁、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
三、民间文学的历史民间文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远古时代。
最早的文献记载是《诗经》,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民歌,因此人们通常认为《诗经》是中国民间文学的源头。
在唐代和宋代,民间文学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发展,唐代有《全唐诗》和《唐才子传》等文献,宋代则有《初学记》等民间小说和《唐人故事》等传说。
到了元代,民间文学出现了诸如《水浒传》、《西游记》等名篇。
清朝时期,民间文学进入了一个相对富有创新的时期。
清代文学家紫钗斋主编的《小刀会诗选》集中收录了一些民间歌谣和小调,复兴了民间诗词的传统。
此外,清代还流传着大量的故事和传说,如《聊斋志异》、《绣像熟女》等。
20世纪以来,民间文学得到了进一步的繁荣发展。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民间文学逐步摆脱了传统的束缚,在文学创作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现代小说家茅盾曾经说过同名小说的标志性语句:“我的名字叫顺儿!”是从新疆??《敦煌遗书》里汲取的,由此可以看出在民间文学中寻找灵感,抒写生活,成为现代文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向度。
同时,在新媒体的支持下,民间文学的传播也更加广泛和便捷。
四、民间文学的影响1.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民间文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中国文学史上,民间文学被认为是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它代表着中国文化的一种精神和形态,它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表达,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精神,成为中国文学发展的源泉之一。
中国文学研究的困境与出路_现当代文学论文

中国文学研究的困境与出路_现当代文学论文中国文学研究的困境与出路_现当代文学论文内容提要:本文是一篇讲演辞,从文学观念的厘定与变迁,理论系统的认识与应用,研究方法的创新与进退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文学研究的困境及其如何寻找出路。
一首先,我想应该对题目的"中国文学研究"稍加界说。
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的意义并不相同。
文学创作,重在艺术的创造,表现的是作者的才情而文学研究则属于科学的范围,要求的是研究者必须具备思辨的能力。
①广义的文学研究,还可以包括具有系统的传笺注疏、鉴赏和批评在内。
②一般说来,文学研究是伴随着文学创作而来的。
中国文学因为历史悠久,名家辈出而佳作如林,所以伴随而来的,有关中国文学的种种研究论著,数量也就相当可观,可谓同样源远而流长,在历代的文坛上,并开而争茂,互相辉映。
就前者而言,有如韩昌黎所说的"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就后者而言,也正如陶渊明所说的那样,值得我们"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文学的注释、鉴赏、批评和研究,都要经过"疑义相与析"的阶段,才能达到"奇文共欣赏"的境界。
因此我今天题目所说的"中国文学研究",讨论的不是历代文学创作本身,而是中国文学批评的再批评,中国文学研究的再研究。
十年来,或许由于二十世纪已近尾声,所以在大陆、台湾以至新加坡等地,都分别举办过有关中国文学研究回顾与前瞻的学术讨论会,对本世纪以来的研究成果,作不同层面的检讨。
③更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这三年来,大陆出版了很多从前所未有的、有关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之类的专著,对中国文学研究的观念、理论和方法,做了颇为详细的归纳与分析,并且对中国文学研究所面临的困境与解决之道,提出了若干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
④涉入正题之前,有以下几点补充说明:(一)、有人说中国古典文学到了五四运动以后,发生重大的变革,从此文学有了新旧之分。
当下地方民间文献的困境与出路

S c ie nc e &T e c hno lo g y V is io n “当下地方民间文献”是指一个地方最新出现的民间文献。
此类文献具有以下三个表征:一是时新性,即时间上的“现在完成时”。
二是地方性,即空间上限定在某一特定行政区划或特殊地域(如孝感市或江汉平原等)。
三是民间性,它与官方相对而言,地方文献除官修的地方史志、年鉴、官方倡导并资助的文献外,其他均属民间文献。
当下地方民间文献在市场化、信息化语境下呈现空前的繁荣局面,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数量庞大。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的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和人们的生存质量的提升,大多数人都在有意或无意的生产文献,所产生的文献规模空前。
二是品种繁多。
既有传统的家族族谱、文书账本、土地契约、书籍信函,又有新兴的礼仪录音录像、日常生活视频、电子音乐相册、博客、聊天室、QQ 、微信等。
此外,还有大量的自费出版的个人专著,包括各类文学作品、人物传记、家史、村史、企业志、品牌志、风物志、日常生活小品等等。
摘要当下地方民间文献空前繁荣却面临碎片化、泡沫化的困境,绝大多数散落于千家万户,极易流失和湮灭。
与专注文物标本收藏的博物馆和具有机要性、保密性的档案馆相比,作为“知识管家”的图书馆收藏当下地方民间文献义不容辞;而在我国整个图书馆系统中,地方高校图书馆无疑是当下地方民间文献的理想归宿。
关键词当下地方民间文献;收藏;地方高校图书馆中图分类号:G253文献标识码:ADOI :10.19694/ki.issn2095-2457.2020.14.58当下地方民间文献的困境与出路王虽然AbstractAt present ,The unprecedented prosperity of local folk literature is facing the plight of fragmentation and bubble.Most of them are scattered in thousands of households and are easy to drain and pared with the museums focusing on the coll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ives which are of vital importance andconfidentiality ,it is incumbent upon the libraries as "knowledge stewards "to collect the local folk literature at present ;and in the whole library system of our country ,the local universitylibrary is undoubtedly the ideal destination of the local folkliterature at present.Key wordsCurrent local folk literature ;Collection ;Local university library王虽然本科/湖北工程学院图书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为地方文化(孝感432000)153. All Rights Reserved.202014/308如何搜集、保存、开发并利用地方民间文献,不少学者已有富有成效的探索。
关于中国特色的民间文艺学

关于中国特色的民间文艺学刘锡诚摘要:关注、深入研究民间文学的定位、内涵、价值、现状等是中国民间文艺学的首要任务。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民间文学却长期遭受忽视、贬低,因此需要重新认识其地位与文化属性:民间文学是至今仍被广大民众普遍接受的口头文学,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民族文化的基因与文人文学的渊薮、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与现代文化的组成部分。
在全球化、现代化、信息化、城镇化的社会条件下,生存场域受到冲击,民间文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民间文学研究者应该深入田野调查和采录,把仍活在民众口头上的民间文学的形态记录下来,并进行比较研究,也要关注、研究新出现的都市传说,探求民间文学发展、演变,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文艺学。
关键词:民间文艺学;民间文学;文化属性;现状;变迁中图分类号:I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33_6644(2912)05-0003-12作者刘锡诚,男,山东昌乐人,中国文联研究员(退休)(北京100783)。
陈泳超老师要我来“中国民间文学前沿问题研究”讲一次课。
能够担任你们这个讲座的头一讲的主讲人,我感到很荣幸。
我主要讲五个问题:一、民间文学的地位问题再认识;二、民间文学的文化属性问题再认识;三、民间文学的价值问题再认识;四、“非遗”时代民间文学现状的再认识;五、新故事传说和都市传说问题再认识。
一、民间文学的地位问题再认识民间文学是广大的底层民众的精神产品,是口头文学创作。
在中国文化和中国文*本文系2213年3月6日在北大中文系“民间文学前沿讲坛”的讲课记录稿,2212年1月7日修订)。
-47・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212年第2期学的构成中,民间文学的地位往往被忽视或被贬低。
中国的文学应该是由官方的文学、文人的文学和民间的文学三部分组成的。
这三种文学是分别由三个社会阶层的代表人物所创作的,它们各自体现的价值观、道德观、伦理观、哲学观和知识系统是不同的。
但是,底层的民众人数最多,无论在任何的社会形态下,他们都是社会生产的主力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民间文学正是他们的文学。
中国民间文学专业

中国民间文学专业摘要:一、引言1.中国民间文学的定义与特点2.学科发展背景与现状二、中国民间文学的主要内容1.神话传说2.民间故事3.民间歌谣4.民间艺术三、中国民间文学的价值与应用1.文化传承与保护2.文学创作与研究3.旅游业发展与民间文学资源的开发四、当代中国民间文学的发展趋势1.跨学科研究2.数字化技术与民间文学传承3.国际化交流与合作五、结论1.中国民间文学的重要性2.当代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3.展望未来民间文学的繁荣正文:一、引言中国民间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民族精神。
它既有别于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又有别于其他国家的民间文学,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在中国民间文学研究领域,学者们广泛关注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艺术等多种表现形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民间文学在文化传承、文学创作、旅游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中国民间文学的主要内容1.神话传说神话传说作为中国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历史事件、民族起源等方面的解释和想象。
如盘古开天、女娲造人、神农尝百草等传说,既有浪漫主义的想象力,又有现实主义的影子。
2.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是中国民间文学的又一瑰宝,包括了生活故事、传说故事、笑话等。
这些故事以口头传播为主要方式,体现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智慧、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
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等故事,已成为中国民间文学的经典之作。
3.民间歌谣民间歌谣是中国民间文学中具有音乐性的诗歌形式,反映了劳动、生活、爱情、风俗等方面的内容。
各地民间歌谣风格各异,如陕北的信天游、江南的采茶调等,都是民间文学的瑰宝。
4.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是中国民间文学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包括了民间舞蹈、戏曲、绘画、雕塑等。
如京剧、昆曲、剪纸、皮影等艺术,既是民间文学的载体,又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
三、中国民间文学的价值与应用1.文化传承与保护中国民间文学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民族历史、文化、民俗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1月 河北学刊 Jan.,2009第29卷第1期 H ebe iAcade m ic Journal Vo.l29 No.1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现实困境与未来出路陈友康(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昆明650031)[摘 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间文学研究陷入低谷,研究队伍和生存空间萎缩,学术关注度降低,彻底走向人文科学的边缘。
民间文学研究遭遇危机的主要原因,一是社会大环境发生变化,二是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含混不清而导致自我消解。
现行的民间文学价值观存在着一定错位和越位现象,需要作重新思考和定位。
在民间文学跨学科研究中,要坚守文学本位,强化学科自觉,从丰富社会精神资源、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维护文化多样性的高度来认识民间文学的价值。
[关键词]民间文学;价值错位;文学本位;发展思路[作者简介]陈友康(1963 ),云南省宾川县人,云南民族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和民间文艺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7 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09)01-0105-04 [收稿日期]2008-08-10一、民间文学研究步入低谷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民间文学研究,大体上是与五四新文学运动同步进行的,以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的成立为开端,民间文学研究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1950年,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成立,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个学术团体。
这一事件具有象征意义,它表明民间文学研究受到国家重视。
尽管在以后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民间文学研究像其他学科一样也受到政治运动的冲击,但总体上保持了在文学研究中的显要地位。
文化大革命 结束后的近十年间,民间文学研究达到一个新的高点,研究队伍壮大,学术期刊增多,学术活动频繁,学术成果丰富,学科建设成效明显,成为中国民间文学研究史上的黄金时期。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间文学研究一方面摆脱了传统意识形态影响下所形成的虚热态势,变得更加学理化,并在某些领域向纵深稳步拓进。
例如,刘守华对比较故事学和中国民间故事类型学的研究,吕微对神话的新阐释,刘亚虎对史诗的研究,户晓辉对民间文学现代性的追寻,陈建宪对民间文学理论的思考,朝戈金、尹虎彬对口头程式理论的译介和研究,高有鹏、陈勇超对中国现代作家民间文学观的梳理等,标志了中国民间文学研究在这一时期所达到的新高度。
民间文学 三套集成 的陆续出版, 格萨尔王传 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则是一些重要的标志性成果;另一方面,与本学科历史上曾有的辉煌和其他学科的发展相比,民间文学研究走入了低谷。
一是发表民间文学作品和研究论文的专业期刊或停刊,或转向,一般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发表的民间文学论文极少,民间文学和民间文学研究的生存空间迅速缩小,出版界印行的民间文学出版物也大为减少。
二是研究队伍萎缩。
老一辈研究者的辞世或逐渐淡出研究领域本属正常现象,但耐人寻味的是,原来从事民间文学研究并在该领域占有一定地位的学者却转向了其他学术领域。
这表明,民间文学研究丧失了其应有的吸引力。
有志于从事民间文学研究并具有深厚功底和优良资质的后继者骤然减少,是这一学科遭遇危机的突出表现。
三是学科地位尴尬。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民间文学作为独立的二级硕士专业,与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并列,设置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之下。
1998年,专业调整取消其独立性,把它作为民俗学的一部分放置在社会学之下。
这种处理方式兼顾了两个方面:一是与国际接轨,按照通行方式,民间文学是民俗学的一部分,于是把民间文学并入民俗学;二是民间文学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是作为中文专业的独立课程设置的,已经成为一种历史和传统。
为了照顾到这种情况,设计者没有断然否认民间文学的学科合法性。
这反映了专业设计者的谨慎,更反映了民间文学在当前学科体系中的模糊身份和尴尬地位。
但是,它客观上削弱了民间文学的独立性,导致民间文学研究主体从文学专业向社会学或其他社会科学的转移。
这种转移又会产生两种负面影响:一是民间文学研究被淡化;二是不能充分探寻民间文学的精神价值。
按照国际上公认的学科分类,文学属于人文科学,社会学属于社会科学,其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有很大的不同,人文105科学是关于精神或者说是关于心灵和情感的科学,社会科学关注的重点显然有所不同。
目前,民间文学研究的沉寂与学科归属的改变不无关系。
二、民间文学价值观的越位与错位民间文学研究陷入低谷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大环境发生变化。
在商品化、市场化、物质化的社会,人文科学因为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政治、经济效用往往会被忽视。
所以,边缘化一度成为人文科学的共同命运,民间文学研究也不免要受到重创。
这除了社会环境这一外部原因外,还有学科建设的内部原因。
有学者指出,民间文学研究遭遇危机的原因之一是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含混不清,导致了自我消解。
如陈建宪就谈到了 民间文艺学因研究对象与目的泛化而导致学科特性消解 的问题[1]。
在民间文学价值的认定上也存在错位和越位现象。
现行的民间文学概论教材往往把民间文学的价值归纳为实用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关于民间文学的 科学价值 的说法,最早来自段宝林。
他在1964年曾撰文说: 由于民间文学最真实、最全面地反映了人民的生活状况,最直接、最深刻地表现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它记载着人民自己的历史,总结了劳动斗争的丰富经验,是人民自己的 百科全书 ,因此它为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2]这段文字,所界定 科学价值 是 提供珍贵资料 ,其蕴涵实际上是一般文学理论所说的 认识功能 或 认识价值 。
这篇文章在民间文学研究界广有影响,后来的教材大都沿用了他的这一提法和论证思路。
例如,刘守华和陈建宪的界定是: 民间文学给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素材,具有独特的科学价值。
[3](P53)黄涛则从历史资料、科学知识、思想感情和风俗习惯,语言资料等方面说明了民间文学的 科学价值 [4](P21)。
这样的界定、论证和现在通行的 科学价值 的内涵有很大不同,如果硬要作这样的描述,则应该用 学科价值 而不是 科学价值 的概念。
科学 当然包含了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但 科学价值 的含义只限于人们在认识自然、探寻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的价值,即自然科学的价值。
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所具有的价值一般不用 科学价值 来表述,这是现代科学的一个基本观念。
在中国现代科学经历一百多年的发展,建立起精密规范的体系以后,如果还用民间一些经验性的知识来认识自然,那显然不具备起码的科学精神。
因此,现在还来强调民间文学的 科学价值 ,实在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而且,由于对民间文学的 科学价值 界定不科学,却要以此来区分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价值,于是便出现了越位而贬低其他学科价值的问题。
史诗、神话、民间传说等确实包含着一些历史信息,在涉及历史事实时天然地具有主观随意性,这与以 探寻真实 为第一原则的历史学显然具有巨大区别。
忽视乃至抹煞这种区别,用史诗、神话、民间故事、民间传说等来构拟、证明或者改写历史,这样的历史肯定是 戏说 的历史。
中国古代历史叙述确有许多偏颇之处,但毕竟是世界史学中一个最为系统、丰富、严密的学科体系,有其不可置疑的价值。
但民间文学教材的编者喜欢引用郭沫若的一篇讲话来证明民间文学的历史学价值比正宗的历史学著作还要高。
郭沫若说: 民间文艺给历史学家提供了最正确的社会史料。
过去的读书人只读一部二十四史,只读一些官家、准官家的史料。
但我们知道,民间文艺才是研究历史的最真实、最可贵的第一手资料。
因此,要站在研究社会发展史、研究历史的立场来加以好好利用。
[5]郭沫若用了三个 最 来强调民间文艺的历史价值,这显然是文学语言而非学术语言。
但民间文学研究者一直把它奉为圭臬,并作为基本的理论支点,显然是不明智的。
黄涛在论证民间文学的艺术价值时,也引用了郭沫若的这篇讲话: 如果回想一下中国文学的历史,就可以发现中国文学遗产中最基本、最生动、最丰富的就是民间文艺或是经过加工的民间文艺的作品。
[5]这里又是三个 最 。
虽然黄涛已清醒地看到 他这些话是在特定的场合和社会环境中讲的 ,但依然认为 他列举的现象确为文学史上的事实 [4]。
郭沫若的这篇讲话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的陈述显然不完全符合中国文学史的事实,是情感化的而非理性的,因而是不科学的。
如果把那些历史上代表中国文学最高成就的文学大师的作品排斥在 最基本、最生动、最丰富的作品 之外,显然让人无法接受。
由此而言,作为学术著作,对这样一些片面性观点实在不宜作为正面论据来使用。
对于民间文学学科建设而言,形成错位和越位的结果是自身的价值难以得到充分挖掘。
民间文学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与作家文学、外国文学不同的知识系统或精神资源,从不同的侧面丰富、完善了人类的精神文化世界。
由此来看,民间文学的价值是不可替代的,无须越过边界去借助其他学科来抬高自己的身价。
作为 一个民族特殊的知识总汇 、 各民族早期生活的百科全书 ,民间文学当然具有其他如历史、文化、政治、自然科学等方面的价值,对此进行研究和阐释是必要的,但不应喧宾夺主,更不能越俎代庖。
三、文化学研究的效用和限度在20世纪30年代,民族民间文学研究突破了单106河北学刊 2009 1纯的文学研究视角,采用多种方法,从多学科、多角度、多侧面挖掘民族民间文学的丰富内涵,极大地拓展了研究空间,并使研究水平得到一定提升。
其中,成效最为显著的是文化学研究。
由于少数民族的文明程度相对较低,各种思想、文化观念都依托世代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学得到反映,特别是创世史诗往往会成为一个民族的百科全书。
这就要求研究工作把民族民间文学作为民族文化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来进行解剖,揭示其蕴涵的文化信息。
因此,民间文学的文化学研究是一条重要的学术进路,但同时必须警惕由此产生的泛文化倾向。
所有问题都由大而化之的文化来说明,结果可能是什么也说明不了。
同样,文学研究能说明所有文化问题却不能说明文学自身,这种研究方式走到极端,可能会否定民间文学学科,并使其存在价值消减、学术独立性丧失。
泛文化倾向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的民间文学研究中十分突出,民间文学自身价值反而被严重忽视。
为了民间文学学科的健康发展,如何在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之间确定一个合理的界限,是研究者在从事民间文学的文化学及人类学、民俗学研究时必须思考的问题。
其实,这一问题在现代民间文学研究学科建立之初也曾遇到并得到了妥善处理。
1936年,胡适在 歌谣周刊 上撰文指出: 我以为歌谣的搜集与保存,最大的目的是要替中国文学扩大范围,增添范本。
我当然不看轻歌谣在民俗学和方言研究上的重要,但我总觉得这个文学的用途是最大的、最根本的。
[6]我们从胡适的这篇文章中可以抽绎出 民间文学跨学科研究中的文学本位论 。
胡适的这一理论包含两个要点:第一,对民间文学可以进行跨学科研究,包括文化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