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成长理论

合集下载

企业成长理论综述_基于成长动因的观点

企业成长理论综述_基于成长动因的观点

Abstra ct : Th is paper points out tha, t en terprise grow th is still fu ll of "B lack Box" and its grow th law h as not been understood clearly . It is a valuab le research to co m b ine though ts and m ean s of know ledge theory , evolu tion ary th i n ing, com p licated science , etc . and en terprise grow th. K ey w ords : en terprise grow th; endogenous grow th; exogenou s grow th 1 引言 企业成长可以说是古 老而时髦的 论题, 20 世 纪 50 年代至今, 一直是西方经济学和现代管理学领域所广泛 关心的对象。随着世界经济的发 展与现代科技 日新月 异的变化, 时至今日, 企业成长理 论仍然是经济 管理学 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相关文献成果浩如烟海, 但却杂 乱无序。在笔者看来, 充分利用 和解读现有 文献, 需要 我们确立一种更为广阔而深远的理论视野, 力求将不同 社会经济实践条件和制度背景下 有关企业成长 问题的 观点尽可能全面、 有机地纳入讨 论框架, 从而提 炼其精 要, 勾画其关系, 整合其逻辑, 为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 寻找恰当的逻辑起点。笔者仅以企业成长动因的视角, 对文献进行挂一漏万的梳理和分析, 对企业成长经典理 论和前沿的研究成果作一扼要反思与评价。 2 研究成果 企业成长理论起源于 20 世纪 50 年代对大规模生 产规律的研究, 并广泛涉及企业行为、 企业成长、 组织结 构以及管理等基本 问题。由 于企业成长 的内涵比较复 杂, 能够被视为企业成长的 指标变量也 十分众多, 所以 研究视角多样、 概念体 系庞 杂, 可谓 观点 众多, 流派纷 呈。鉴于此, 本文仅从企业 成长驱动力 的角度, 借鉴经 济增长理论的分析思路, 将代表性研究成果分为外生性 成长理论和内生性成长理论 , 对企业成长理论做独立、 系统性地梳理和评述。 2 1 企业外生成长理论 所谓企业外生性成长即 企业的边界 和生产率由外 生变量决定, 即给定的技术、 成本结构和 市场供需条件 等, 其代表性学派是新古典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企

企业成长理论

企业成长理论

企业成长理论理论部分: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观点:单个企业的成长与其分工程度正相关,分工使得企业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更高的产出,从而取得规模效益。

马歇尔观点:认为新加入企业带来的竞争、企业家寿命有限性对企业成长的制约、企业在规模扩大时带来的灵活性降低都会使企业规模达到一种均衡。

新古典经济学:基于对价格机制有效性的研究,认为企业会根据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来安排生产,确定最有生产规模,实现利润最大化。

当企业调整至最有生产规模时,即实现了企业成长。

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缺点:忽略了企业资源、技术条件、企业发展战略对企业成长的影响,更加关注于企业规模的确定和调整上,而且更多的是一种静态均衡分析。

新制度经济学科斯观点:企业是对市场的替代,企业扩张的动力是为了减少交易费用,管理费用和交易费用相比较决定了企业的规模。

新制度经济学缺点:在考察企业成长方面,更多地关注于企业和市场的边界问题,也是一种静态分析。

企业内生成长理论:(一)彭罗斯在《企业成长理论》中建立了一个“企业资源一一企业能力一一企业成长”的分析框架,企业成长是资源和能力交互作用的结果。

(二)普拉哈拉德提出“企业核心能力”,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配置、开发和保护资源的能力。

(三)提斯、皮萨罗、肖恩提出“动态能力”分析框架,企业整合、重构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技能来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的能力。

(四)施振荣提出“微笑曲线”理论,企业成长过程中应加快产业升级和转型,向曲线左右两端(即产品研发和品牌营销)转型,在产业链分工中占据有利位置。

企业内生增长理论优点:占据主流,强调企业要不断创新,协调好企业的资源和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

应用部分:转型升级的多种路径(一)开发生产高附加值的新产品,通过产业创新实现升级。

1. 产业内创新升级。

不是靠“转行”去做芯片、太阳能等高科技新兴产业,而是立足于原有传统行业的优势,通过技术创新开发高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努力从附加值低的产品与服务向高附加值的产品与服务、从产业链低端向产业链高端升级,提高企业效益。

企业成长理论分析

企业成长理论分析

企业成长理论分析成长这一概念的英文是Growth,中文可译为生长、发育、发展、成长、增长、增加、增大等。

成长起源于生物,一般是指生物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的机制和过程。

对企业成长的定义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古典经济学认为,作为一种分工组织的企业,为了获取规模经济与分工的程度正相关,分工的加深不仅使得单个企业规模增大,也会随着分工的自我繁殖,使新企业不断形成,因此企业成长包含单个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企业数量增多双重含义。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企业成长就是企业调整产量达到最优规模水平的过程,或者说是从非最优规模走向最优规模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在利润最大化目标既定、所有约束条件已知的情况下,根据最优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企业成长通常表现为企业功能的扩展,即企业把一些以前通过市场进行的交易活动纳入企业内部进行,这意味着的动因在于节约市场交易费用。

彭罗斯认为,企业是一个知识集合体,企业成长体现为单个企业的内生成长,是由企业能力特别是企业管理能力和企业创新能力所决定的用于拓展生产机会能量的增强,企业拥有的资源状况是决定企业能力的基础,而组织学习和知识积累会提高企业的资源积累率。

其它有关企业成长的定义,还有:如果把企业看作一个系统,则企业成长表现为一种系统演化中的进化,表现为一种系统要素、系统制。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企业成长是指企业作为社会经济大系统中的子系统,通过对开发利用内外部资源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实现企业的特定的动态的目标从而获得自身的发展和不断壮大的生命更新过程;企业是一个由多种具有不同特性的经营资源构成的集合体,企业成长不仅是这些经营资源的蓄积、扩张过程,而且是其结构调整和特性革新的过程。

企业的成长是通过企业内部系统功能从不成熟走向成熟来实现的,企业的系统功能体现为各种价值活动,以及这些价值活加工和改造从而组成企业的各种产出。

现代企业成长是指现代企业在利润性和社会性相统一基础上的多目标结构引导下,为了生存和发展,与企业的经营结构、组织结构、空间结构和技术结构等结构发展变化相适应的企业规模增长的机制和行为。

现代企业成长的基本理论

现代企业成长的基本理论
4、合资企业战略联盟:
多用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企业之间。日本东芝公司 的战略伙伴有美国苹果电脑公司、时代华纳公司、摩托 罗拉公司、通用电器公司、德国西门子公司等。
五、创新与效率的平衡
美国管理学家熊曼(SChumann)认为,组 织有两大重要特征,第一是创新性,第二是生产 效率。随着组织的发展变化,两个要素也不断改 变关系,或是保持其平衡,或是集中于一点,相 互力量的调节、变化最终决定企业发展。熊曼运 用生产率和创造性的矩阵,来说明其与组织发展 的关系。
企业文化建设的一般模式
企业高级管理人员 制定并努力实施基于经营战略的价值观、经营理念
企业经营行为 企业员工运用受价值观/经营理念指导的行为方式 实施各项经营实务工作;
企业文化 包含了企业经营理念/ 核心价值观以及企业存在的 意义,并通过企业行为反映出来
机械型阶段
协调型阶段
创造型阶段
20世纪初25年间(以 泰罗制为代表)古典 理论--X理论
核心观点:人是单纯 的“经济人”一切动 机都是经济动机。
管理方式:以物为中 心的刚性管理,对人 员的管理 用强制和 惩罚的方法。
案例:泰罗为工人提 工资20%,生产扩大 80%,成本降低30% 。
20世纪初25年后(以 行为科学为代表)人 际关系理论--Y理 论
核心观点:人是自我 实现人、社会人
管理方式:创造适宜 工作环境,以激发员 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以人为中心”的柔 性管理。
三、 建立学习型组织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一群专家学者们在佛 思特和彼得.圣吉等人的领导下,开创了学习型组织的研究, 其目的在于建立一些实用的方法和工具,帮助企业组织建立 一种适应动态变化的学习能力。他们指出,1970年美国幸福 杂志列出的““500家大企业”排行榜的公司,到了20世纪 80年代却有1/3已经销声匿迹,其原因就在于这些企业组织 没有具备强大的学习和自适应发展的能力。圣吉认为,在当 今世界上只有能够设法使企业组织的所有成员全身心地投入 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企业,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环境,赢得 长期的发展。

企业成长理论与实践的探讨——以河南郑州亚细亚商场为例

企业成长理论与实践的探讨——以河南郑州亚细亚商场为例

不 能有效执 行决策 ; 不能及时利 用外部优 势并避开劣势等。 2 .安 索夫的战略成 长理论 安 索 夫 的 战 略 成 长 理 论 认
为 ,企 业成长要 向良性的特长领
到某 种 危机 ,如果 能 克服 这 种 危机 障碍 ,就会 进 入 一 个新 的
域 发展 ,尽可能 向有关联 的经营 项 目发展 ,以取得较 竞争对手有 利的位置。他 以产 品和市场 为二
企 业成长 的思 想源于古典 经济学对规模 生产规律 的研 力的人 为组 织。一家企业所能成 长的程度完全 由其员工所
究 ,该学派认 为规模经济利益 是企业成长 的主要诱 因。分 能成长 的程 度决定。企业成长 和员工成长是一 致的 ,是企 工和专业化提 高 了劳动生产效 率 ,同时也促 进 了企业 生产 业与人 的合 一和协调发展 。可见 ,经营成长理论 进一步强
发展 阶段 。在企 业成 长 发展 过
程 中,领 导 、创 新 、协 调 和合
维参数 ,确定 了四类具体 的企 业
成长战略 : 大现有经营项 目和 扩
市场 占有率 、开发新产 品、开 发 市场和 多样化经营 。 战略成 长理论将企业 战略引
作 在 不 同阶 段都 发 挥 着 巨大作
用。弗 莱姆 兹 的 企 业成 长 七 阶 段 论 将一 个企 业 的 生命 周 期划
分 为 七 个 阶 段 ,分 别 是 新 建 、
扩 张 、专 业化 、巩 固 、多元化 、
0 82 19 .w.nfl 3 o 年月 w c a. l1 wh be i n
企业天地 I o a y mp n C
规 模 的 扩 大 ,而 规 模扩 大 又 进 一 步 深 化 了企 业 的分 工 协 作 , 调 了企 业 成 长 中员 工 的重 要 性 ,扩 大 了企 业 资 源 成 长 理 论

企业成长的四维理论

企业成长的四维理论

企业成长的四维理论企业是人类真正“以利相聚”、“为生存而生”的经济组织,它超越了血缘、地缘乃至国家,同时也超越了宗教、种族乃至人种,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具智慧的组织形式之一。

如果将人与企业进行比较研究,我们会发现:人由有形躯体、智力体和精神体三部分组成。

企业也同样由资源层、制度层和文化层三个层面组成,这三个层级由高到低,一级指导一级,逐步发展。

企业正是在资源层之基础、制度层之作用、文化层之支撑三维平面的作用下成长,三个层面的作用不是独立、互不相关的,而是相互影响的,在企业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

资源轴、制度轴、文化轴的三维平面奠定了企业成长的因素平台,此三轴与成长轴共同构成了企业成长的四维模型。

在资源轴层面上,分布着各类资源,包括实物资源、资本资源、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关系资源、知识资源和角色要素等,它们是企业成长的物质基础,通过对各种资源的不断挖掘利用,不同组合、配置资源,企业获得成长。

一旦企业完全充分地利用了现有资源,其组织形态就演变为另一种新的组织形态,而新的组织形态又会为企业带来新的未利用资源,于是企业又进入新一轮的充分利用未利用资源的阶段,如此循环递进,企业就在这种资源挖掘利用和组织形态演变的过程中成长。

企业的成长仅有资源层之物质基础是不够的,制度层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已经越来越重要。

在制度轴层面上,既有微观的企业制度之作用,又有宏观的国家制度之影响。

前者是指企业内部诸如权力体系、产权安排、监督制度和激励制度等企业自身的制度,它是决定企业成长的内部因素;后者是指与这些制度相关的因素,包括国家的政治、法律等因素,诸如产权制度、市场准入、金融支持、法律保障、国家监管和国际规则等,它是影响企业成长的环境因素。

正是这种制度构造了人们在政治、社会或经济方面发生交换的激励结构,促进了企业的成长。

企业成长过程中,如果缺乏企业文化层之支撑,是不能成为长寿公司的,只有那种具有健康优秀文化的企业,才能基业常青。

企业成长理论二

企业成长理论二
9
研究对象与范围
彭罗斯理论试图回答这样一些问题:假定一些企业能成长,什么规 则将支配他们的成长,以及他们能成长多快、成长多久?或者假定 经济上有扩张的机会,是什么决定这类企业将占得先机以及达到何 种程度?
她认为,一个人能轻易地描绘出成功成长的充分必要条件,但是他 如何确定一个给定的企业就符合这些条件呢?问题并不像预测一棵 树的成长前景一样。在实验过程中,例如,一个人可以说,那棵树 不能成长,除非具有一定的可确认条件和令人满意的环境因素,但 是他不可能事先证明这棵树能否在所有可能的变迁中存活下来,以 及他们将如何影响这棵树的生长(例如,下一个冬天将更加严寒, 春天雨水会很少或是会发生病虫害)。对于一个企业,富有进取心 的管理者是一个可以确认的条件,没有这个条件,持续的成长是不 可能的。这是一个对于持续成长必要的(虽然不是充分的)条件。
企业(内部)扩张量是指企业在某一给定时 期,在其扩张不存在明显外部障碍的情况下 所扩张的程度。
14
企业内部成长--限制扩张的因素
(1)管理的限制(抓住机会的能力—企业家服务、管理团队的经 验—生产性服务)
如果所有必要的生产性服务,包括管理服务和企业家服务,都 可以无限量获得,并且如果对产品的需求弹性无穷大,则不存 在一个“最优规划”,因为规模更大的规划总要比小一些的规 划要好,同时,企业必须利用这些资源或能力才能抓住市场机 会。
8
成长与规模
在微观经济学中,成长往往是给定条件下的规模的调整, 而在彭罗斯的理论中,规模只是成长过程的“副产品” (by-product),没有最适宜的,甚至没有能达到最 大利润的企业规模。她关注了限制企业规模或成长速度 的因素,争论的重点放在企业的内部资源上。
成长理论开始是作为内部成长理论发展起来的,指的就 是没有并购的成长。兼并的重要意义能够从它对内部成 长的影响及限制作用中得到很好的认识,从而发展和完 善了成长理论。之后,分析的重点从企业的内部资源转 向当企业成长到更大规模时,其所处外部特定环境的影 响,以及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在经济上所处的特定状况, 这就为分析企业成长过程中成长速度的变化创造了条件。

彭罗斯企业成长理论

彭罗斯企业成长理论

潘罗斯的企业成长理论潘罗斯的企业成长理论(Penrose’s Firm Growing Theory)[编辑]什么是潘罗斯的企业成长理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教授安蒂思·潘罗斯(Penrose)出版于1959年的《企业增长理论》一书,是一部继承了熊彼特传统,从经济学角度通过研究企业内部动态活动来分析企业行为的经济学著作。

潘罗斯认为,企业是一个管理组织,同时也是人力、物力资源的集合,企业内部的资源是企业成长的动力。

潘罗斯通过建构企业资源—企业能力—企业成长的分析框架,揭示了企业成长的内在动力。

潘罗斯在《企业成长理论》中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在企业的本性中,是否存在着什么内在的力量既促进企业的增长而又必然限制着企业增长的速度?这个问题本身及其回答就是对新古典经济均衡论的颠覆。

企业在传统经济理论中被看作“黑匣”,实际上,正是企业内部的资源和能力构成了企业经济效益和发展方向的坚实基础。

她指出,“企业不仅仅是一个管理单元,而是一个具有不同用途,且随着时间推移由管理决策决定的生产性资源的集合体。

”因此,她深入分析了作为企业成长基础的企业资源和能力的突出特征和功能,并把资源和能力作为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编辑]潘罗斯关于企业的定义潘罗斯所要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在企业的本性中,是否存在着什么内在的力量既促进企业的增长而又必然限制着企业增长的速率?注意这个问题本身就是对新古典经济学均衡论的颠覆。

在新古典经济学的框架中,企业的增长不过是给定产品产量的增加,企业的最优规模是其产品的平均成本曲线上的最低点;对企业规模的限制是对企业生产给定产品数量的限制问题,其结果由用来代表企业的产品成本和收益曲线的相互关系来决定;因此企业的增长和规模是由产品需求和供给的市场均衡力量来决定的。

如果承认企业自身有能力改变其产品的成本和收益结构(如收益递增),那么作为新古典经济理论基石的均衡论就被动摇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成长理论
理论部分:
古典经济学:
亚当斯密观点:单个企业的成长与其分工程度正相关,分工使得企业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更高的产出,从而取得规模效益。

马歇尔观点:认为新加入企业带来的竞争、企业家寿命有限性对企业成长的制约、企业在规模扩大时带来的灵活性降低都会使企业规模达到一种均衡。

新古典经济学:
基于对价格机制有效性的研究,认为企业会根据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来安排生产,确定最有生产规模,实现利润最大化。

当企业调整至最有生产规模时,即实现了企业成长。

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缺点:
忽略了企业资源、技术条件、企业发展战略对企业成长的影响,更加关注于企业规模的确定和调整上,而且更多的是一种静态均衡分析。

新制度经济学
科斯观点:企业是对市场的替代,企业扩张的动力是为了减少交易费用,管理费用和交易费用相比较决定了企业的规模。

新制度经济学缺点:
在考察企业成长方面,更多地关注于企业和市场的边界问题,也是一种静态分析。

企业内生成长理论:
(一)彭罗斯在《企业成长理论》中建立了一个“企业资源——企业能力——企业成长”的分析框架,企业成长是资源和能力交互作用的结果。

(二)普拉哈拉德提出“企业核心能力”,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配置、开发和保护资源的能力。

(三)提斯、皮萨罗、肖恩提出“动态能力”分析框架,企业整合、重构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技能来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的能力。

(四)施振荣提出“微笑曲线”理论,企业成长过程中应加快产业升级和转型,向曲线左右两端(即产品研发和品牌营销)转型,在产业链分工中占据有利位置。

企业内生增长理论优点:
占据主流,强调企业要不断创新,协调好企业的资源和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

应用部分:转型升级的多种路径
(一)开发生产高附加值的新产品,通过产业创新实现升级。

1.产业内创新升级。

不是靠“转行”去做芯片、太阳能等高科技新兴产业,而是立足于原有传统行业的优势,通过技术创新开发高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努力从
附加值低的产品与服务向高附加值的产品与服务、从产业链低端向产业链高端升级,提高企业效益。

这种立足于本行业,将企业重点向“微笑曲线”左端(研发)靠拢的转型方式,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地位和话语权,提高抗风险能力。

这种模式符合彭罗斯的“企业资源——企业能力——企业成长”的分析框架。

2.产业间转型升级。

进入新兴行业对企业技术、资金、人才有更高的门槛要求,较传统行业内升级需要企业开发更新的生产管理、营销管理方式,开辟新的市场渠道,从研发到收回成本有一个过程,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大。

但新兴行业比传统产业企业数量少,竞争小、附加值高、前景长远。

企业在选择这种转型升级路径时,需考察彭罗斯的“多元化战略”所提及的三个因素,即企业已有资源、与原专长行业的联系和其他企业进入的数目,应当基于企业自身的已有资源和实力、技术创新能力等理性进行多元化生产。

(二)完善价值链,融入供应链,通过产业组织创新实现升级。

1.融入国际领军企业供应链,借力发展。

供应链的组织过程不仅是企业内部活动,更是企业组织之间的互动过程。

杰出的供应链管理不仅意味着在每个企业的内部环节运营杰出,而且意味着供应链整体的杰出运营。

随着知名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带来先进技术、研发能力、科学管理、营销手段等,使得融入供应链的中国企业可以获得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营销手段等得到升级。

这与提斯等提出的“动态能力”分析框架,即强调企业要整合利用企业内外部资源,以更好地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相一致。

2.整合本地企业间价值链,合力发展。

产业集群是提高国家和地区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适应全球经济竞争由单个企业竞争走向价值链竞争的有效途径。

在金融危机中,许多企业抱团取暖。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尝到了甜头,纷纷建立产业集群平台,包括合资建立企业、共同开发技术、协调上下游产品供应、共享市场信息等,通过合作降低交易费用和生产成本、获得合作伙伴的隐性知识、分担研发成本和风险、实现技术转移、获得国际国内市场信息。

这种合作有利于合作企业获得大规模、集体性转型升级。

这种路径符合“动态能力”分析框架,即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和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

(三)开源节流,通过管理创新实现升级。

在转型升级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从粗放型经营到精细管理升级。

在企业内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精细化管理要求企业将事情做精、做细,需要企业规范流程、强化管理,关注细节。

现代信息技术是企业在精细化管理中做到优化业务流程、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经营绩效的有效手段。

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善企业管理是一个必要条件,这条路径是新制度经济学中降低企业内部管理费用、内生性企业成长理论重视企业管理能力所强调的。

引进国外先进的6S管理、精益生产、六西格玛管理模式,导入质量卓越绩效管理模式。

(四)改善营销模式,建设企业品牌,通过市场创新实现升级。

以外销为主的企业逐步转向内外市场并举的方式转型,尤其是传统的纺织服装等外贸行业,营销理念和模式的创新、服务质量的提升、企业品牌的建设都至关重要,如建立“专卖店”、“营销网点”、网上销售(电子商务)等,即向“微笑曲线”右端靠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工制造企业过度依赖低劳动力成本,大量采用代工生产模式,以微薄的利润率、靠大批量生产维持经营,当前代工企业已经开始向自主品牌经营转型。

品牌是一种生产力,而且这种生产力是企业升级的一个有效的催化剂,打品牌也是提高生产力的一种生段,是促进企业升级的一种方法。

(五)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贸易创新实现升级。

坚持“走出去”战略,采取多样化的投资形式,从单个企业海外建厂到一个或多个企业联合在海外投资建工业园,以“单兵作战向抱团共赢”的战略升级。

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有条件、有实力、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参股、并购受危机影响而拥有先进技术、知名品牌和营销网络的境外企业,有利于培育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和国际名牌,这也是中国企业向国际化转型升级的必然之路。

建议部分:
一、要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要着力于增强企业的内生能力,专注于自己的主业,通过集约化管理科学地整合企业的资源和能力,以适应随时变化的经济社会环境。

二、转型升级应量力而行。

要根据自己的资源、能力状况向纵向一体化升级、多元化转型,不应盲目进军所谓的“高精尖”新型企业,盲目扩大企业规模。

三、加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包括产品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

产品创新依赖生产技术的提高,组织创新依赖企业信息管理技术水平的提高。

企业创新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还包含着观念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等。

通过创新,才能使企业变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改革发展模式,培育自主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把企业做强做大。

总之,创新是企业生存和转型升级成功的关键。

四、企业整合优化资源,同时争取政府的扶持。

企业应积极利用外部资源,把企业的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有效结合,通过内外部有效互动,走出转型升级的捷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