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古诗原文拼音及鉴赏

题西林壁古诗原文拼音及鉴赏题西林壁古诗原文拼音及鉴赏《题西林壁》紧扣游览庐山的独特感受,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读来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题西林壁古诗原文拼音及鉴赏,供各位参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题西林壁古诗原文拼音及鉴赏1题西林壁古诗拼音版tí xī lín bì题西林壁sū shì苏轼hēng kàn chēng lǐng cè chēng fēng,横看成岭侧成峰,yuǎn jìn gāo dī ge bù tóng。
远近高低各不同。
bù shí 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不识庐山真面目,zhǐ yuán shēn zài cǐ shān zhōng。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赏析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题西林壁古诗解释

题西林壁古诗解释 《题西林壁 》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 绘之中。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这首诗的和解释和翻译等相关内容。
欢迎大家阅 读。
题西林壁⑴ 赵玄荒院士楷书刻石拓片《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⑵,远近高低各不同⑶。
不识庐山真面目⑷,只缘身在此山中⑸。
题西林壁(2)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看山总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⑵横看: 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 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 侧面。
⑶各不同:各不相同。
⑷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⑸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白话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 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 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 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 州 (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 赴汝州时经过九江, 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 庐山后的总结。
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 间。
文学 赏析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 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 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 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 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 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古诗《题西林壁》的解释

古诗《题西林壁》的解释 《题西林壁 》是宋代著名的诗人苏轼的诗作。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以下是小编 跟大家分享古诗 《题西林壁》的解释,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题西林壁 作者: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北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 从侧面看。
(3)各不同:不相同。
(4)识:认识;清楚。
(注:这里不是看清楚,没有看的意思,只有清楚 的意思。
) (5)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6)缘:同“原”,因为;由于。
(7)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译文 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 处、 低处看庐山, 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 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 赏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 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 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句1/5。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 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 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 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是即景说理, 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 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 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 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 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 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 对客 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 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 必须超越狭小的 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题西林壁古诗原文

题西林壁古诗原文 《题西林壁 》是苏轼游观庐山之后的感想,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 用: “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的生活哲理, 来告诉读者要想对事物有全面的认识, 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题西林壁古诗 原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题西林壁》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 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 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 ⑴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⑵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⑶侧:侧面。
⑷各不同:各不相同。
⑸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⑹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⑺缘:因为;由于。
⑻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赏析: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 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 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 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 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 、 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游山所见如此, 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 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 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 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 对客观事物的认 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 主观成见。
古诗《题西林壁》翻译

古诗《题西林壁》翻译 《题西林壁 》是苏轼的诗作,此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 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接下来小编搜集了古诗 《题西林壁》翻译,欢迎查看,仅供大家参考。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3、侧:侧面。
4、各不同:各不相同。
5、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6、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7、缘:因为;由于。
译文 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 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 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 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 州 (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 赴汝州时经过九江, 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 庐山后的总结。
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1/6间。
赏析 《题西林壁》这首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 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的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 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的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 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 峦所局限, 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 局部而已, 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 、 驰骋想象的空间。
苏轼《题西林壁》古诗赏析

苏轼《题西林壁》古诗赏析《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观庐山之后的感想,它描写庐山改变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用:“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生活哲理,来告知读者要想对事物有全面的相识,就必需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这首绝句的特长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凹凸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翻译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屹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注释⑴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⑵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⑶侧:侧面。
⑷各不同:各不相同。
⑸不识:不能相识,辨别。
⑹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态。
⑺缘:因为;由于。
⑻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题西林壁》赏析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巡游庐山。
奇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改变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视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假如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凹凸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分辨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定带有片面性。
游山所见如此,视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相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动身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相识难免有肯定的片面性;要相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需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题西林壁意思简单10字

《题西林壁》意思简单10字《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描写庐山并借景明理的一首七言佳作,现入选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材,是第九课《古诗三首》的第三首诗。
下边整理分享这首诗的10字极简译文、普通诗文及赏析。
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0字极简译文】人在庐山,看不清它全貌。
【普通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赏析】这首七言绝句通过客观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进行借景说理,指出观察分析问题要客观全面,因为主观片面,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
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
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
题西林壁古诗原文

《题西林壁》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⑴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⑵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⑶侧:侧面。
⑷各不同:各不相同。
⑸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⑹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⑺缘:因为;由于。
⑻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赏析: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诗人观察角度不同,看到的景象
不一样。
实用文档
1、有不懂的词语吗?试试用自己 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实用文档
真实的全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缘:因为。
实用文档
为什么身在庐山中看不清? 视野太狭窄 (我)看不清庐山
庐山南北长约25公里,东西宽约20公里 ,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巍峨挺拔的青峰 秀峦、喷雪鸣雷的银泉飞瀑、瞬息万变的云海奇 观、俊奇巧秀的园林建筑,一展庐山的无穷魅力 。历代诗人墨客相继慕名而来,留下了许多珍贵 的名篇佳作。
实用文档
烟云
远眺庐山
实用文档
龙虎山 锦绣谷
实用文档
观音听琵琶
皇冠峰
的真识面目:知,道只因为
我身在庐山之中。
缘:庐因山为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题西林壁 前两句是写什么?后两句是写什么?
庐山景色(雄奇壮 观)以及不同姿态
感悟、悟出道理
后两句仅指观庐山的 道理吗? 也告诉了我们什么?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测一测: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启
示人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题 西 林壁
实用文档
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解题意 2、释诗句,明诗意
3、想意境,悟诗情
实用文档
解诗题
书写
西林寺墙壁
题西林壁
写在西林寺墙壁的诗
实用文档
庐山位于江西北部,北临长江,东临潘阳 湖,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名山,相传在周朝时有匡 氏七兄弟上山修道,结庐为舍,因此而得名。自 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声誉。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自学提示:
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 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 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面就请同 学们结合注释反复读古诗,看谁能把 它读成一幅画。你想象的画面是怎样 的?
实用文档
自学指导(一)
▪ 大声读古诗,读准字音,说说你 读懂了什么?
实用文档
题西林壁
苏轼
——宋
横看成岭侧成峰,
高
实用文档
低
实用文档
抬 头 仰 望
实用文档
低 头 俯 视
实用文档
பைடு நூலகம் 背一背: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 侧 ,
各不同。
不识 真面目,
身在
。
实用文档
拓展阅读: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苏轼
实用文档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眉山人。他在诗、词 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 做作品大都挥洒自如,明快 豪 放 , 是 “唐 宋 八 大 家 ”之 一 。 他以诗为词,扩展了词的领 域和表现手法,对词的发展 作出了贡献。著有《东坡全 集》。
知作者
实用文档
▪坐落于 庐山北 麓 ,为 庐山北 山第一 寺。
横看成岭侧成峰,
横看:从正面看。
远近高低各不同。
(具体指什么不同?
实用文档
景色姿态
题西林壁
从观察的什么来说的?结果呢?
观察的角度不同, 结果也不同
实用文档
自学指导(二)
▪ 说说这两句古诗的意思:
从正面看是一座座层峦叠嶂的山岭,从侧面 看是一个个陡峭峻拔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 处、低处看到的景象各不相同。
们:
。
看事物的角度不同,
得到的结论也不同 ,我们要从不同角度 2、思学考了这问首题诗,,我客懂观得全了面的看待问题
。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放飞想象:
横着看,庐
山
;
侧着看,庐
山
;
从山远处千望姿,庐百态
变化万千 ;
从近处看,庐
实用文档
横看
实用文档
岭
实用文档
侧看
实用文档
峰
实用文档
远
实用文档
近
实用文档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实用文档
1、有不懂的词语吗?试试用自己的话 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岭”的特点是什么?“峰”的特 点又是什么?
实用文档
注释: 不识:看不清、认不清。 只缘:只因为。
面目:面貌 ,这里指庐山的风景。 身:自己 。 此:这。
实用文档
巍然耸立的险峰 连绵起伏的山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