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后早期康复训练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早期康复训练及效果分析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早期康复训练及效果分析【引言】脊髓损伤(SCI)是一种严重可致残的疾病,常常导致患者膀胱功能障碍。
正常膀胱功能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因此早期康复训练对于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早期康复训练及其效果,并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为改进膀胱康复训练方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研究目标】本研究的目标是探究重庆小区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早期康复训练及其效果,通过实验证明特定的康复训练方法对提高膀胱功能的有效性,为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指导。
【研究方法】1. 实验对象的选择:选择具有脊髓损伤的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2. 实验组康复训练方法:实验组使用特定的康复训练方法进行膀胱功能的早期康复训练,包括盆底肌锻炼、肛门指压刺激、温热腰包敷贴等。
3. 对照组康复训练方法:对照组接受常规的康复训练,包括物理治疗、功能锻炼等。
4. 数据采集:在康复训练开始前和结束后,采集实验对象的膀胱功能指标,包括排尿时间、排尿次数、膀胱容量等。
5. 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均值、标准差、t检验、方差分析等。
【实验设计】1. 实验组设计:实验组接受特定的康复训练方法,持续4周,每周5次,每次30分钟,共计20次。
2. 对照组设计:对照组接受常规的康复训练,持续4周,每周5次,每次30分钟,共计20次。
3. 数据采集时间点:康复训练开始前和结束后,每个时间点均在早晨空腹时采集。
4. 对照组安慰剂效应控制:在对照组中,使用安慰剂效应进行控制,以保证结果的可靠性。
【数据采集和分析】1. 数据采集:采集实验对象的膀胱功能指标,包括排尿时间、排尿次数、膀胱容量等。
2. 数据分析:采用SPSS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膀胱功能指标的差异。
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等方法进行比较,P值小于0.05统计学上认为有显著差异。
脊髓损伤的康复

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一、概述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是由于损伤和/或疾病等因素引起的脊髓结构及其功能的损害,以致损伤平面以下运动、感觉、植物神经功能的异常改变。
常见的病因有交通事故、高处坠落、运动创伤等。
另外,尚有自然灾害、炎症、变性、肿瘤、血管病变以及发育性因素等。
由于该病的致残性严重,有不同程度的截瘫或四肢瘫,在美国年发病率约为30~32人/百万,另有20人/百万在入院前死亡,在我国80~90年代,北京约6~7人/百万,且有日趋增加趋势。
脊髓损伤患者大多是青壮年,正处在年富力强之时,伤病的困扰给自身和家庭造成残酷的打击,随之而来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为此世界各地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基础研究到临床急救,从早期康复到恢复期康复,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以期尽可能地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尽早地回归社会。
二、诊断要点1、有明确的头颈部过度屈伸的外伤史,或高处坠落、脊柱直接外伤史。
2、颈部或腰部活动受限,局限性棘突压痛、畸形。
3、有不同程度的颈、胸、腰神经根或脊髓损伤的表现。
4、X检查可有椎体骨折或脱位。
5、CT 和MRI检查发现脊髓受损情况。
三、早期处理1、脊髓休克的处理:脱水治疗、激素治疗。
2、解除脊髓压迫,重建脊柱稳定性:颅骨牵引、手术减压、内固定。
3、高压氧治疗:最好在六小时内进行。
减少脊髓出血、水肿、缺氧。
四、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一)防治压疮1、常翻身、定时按摩。
2、在压迫部位防治防压疮气垫。
3、保持床单的清洁干燥。
4、加强营养。
5、紫外线照射及超短波治疗。
6、抗感染及皮瓣移植。
(二)防治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
1、患肢被动活动。
2、口服抗凝药(华法林、阿司匹林)。
3、溶栓治疗。
4、针灸、推拿治疗(三)自主神经亢进1、表现:多发生于第6胸椎平面以上的脊髓损伤患者,是一种血管反射,可源于任何一个高位损伤时低于损伤平面的器官。
表现为突然大量出汗,面色潮红,脉搏缓慢,血压升高和头痛(300∕160mmHg)。
脊髓损伤的健康教育

脊髓损伤的健康教育1、向患者宣教脊髓损伤康复锻炼的意义和原则。
一般情况下,脊髓完全损伤且不可逆的患者其康复治疗应是以强化残存功能、预防继发病变以及对生活环境、生活用具进行调整和改造为主。
而脊髓不全损伤或能够恢复部分功能的患者,在一定时间内,都具有功能改善的可能性,但通常开始恢复的时间越长,恢复的可能性越小。
所以,康复治疗的重点早期放在促进功能的恢复,同时针对残存功能进行开发、强化、应用方面的训练上。
2、早期卧床期间的康复锻炼1)、第一阶段——卧床阶段(1)体位和体位变换卧床时的正确体位对预防压疮,预防肢体挛缩和畸形,减少痉挛和保持关节活动度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应注意体位变换,一般每2h更换体位一次,即使使用各种间断充气的减压床垫,也不能代替变换体位。
此外,翻身时也应2~3人进行轴向翻身,并检查患者的皮肤有无压红。
(2)关节活动度(ROM)的训练ROM练习将有助于保持关节活动度,防止关节畸形,促进肢体血液循环,防止肌肉短缩和挛缩。
同时可预防因挛缩引起的关节疼痛、异常体位、压疮和生活自理困难等。
对于完全损伤的患者可进行被动关节活动,对于不完全损伤的患者应鼓励进行主动的关节活动。
(3)肌力维持、强化训练对完全性截瘫者应着重训练肩带、背部和上肢的肌肉,尤其降肩胛肌(如斜方肌,背阔肌)和伸肘肌,如损伤平面较低,也应多训练腹肌和腰背肌,为将来移动身体、使用轮椅以及持拐步行做准备。
出现自主运动的患者,可行徒手辅助的自主运动和自主运动。
在确保脊椎稳定的前提下,要尽早利用哑铃、弹簧拉力器等进行抗阻力自主运动。
(4)呼吸功能训练呼吸功能训练包括胸式呼吸(胸腰段损伤)和腹式呼吸训练(颈段损伤)及体位排痰训练等。
胸廓被动运动训练,每日2次适度压迫胸骨使肋骨活动,防止肋椎关节或肋横突关节粘连,但有肋骨骨折等胸部损伤者禁用。
(5)排尿障碍的康复治疗主要是纠正逼尿肌和括约肌的活动异常,恢复协同活动。
保持膀胱容量达到300~400 ml避免尿失禁和尿潴留。
脊髓损伤康复训练方法

脊髓损伤康复训练方法1 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脊髓损伤对患者的身体和精神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这是一种残疾,损伤程度从轻到重,严重者可以完全丧失下肢和骨骼肌肉功能,从而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
因此,进行脊髓损伤康复训练是一个宣传残疾人友谊的重要活动,也是恢复残疾功能的可行的方法。
1.1 意识训练脊髓损伤导致某些植物神经受损,其症状可能包括风湿性关节炎和关节酸痛,以及骨骼肌的肌肉力量和柔韧性的减弱。
因此,鉴于残疾患者手脚可能受到损伤,为了恢复功能,需要通过意识训练使其受损皮质神经回复。
一般来说,意识训练首先从躯体和技能两个方面开始,重点训练受损部位,让他们有意识控制自己的动作,提高神经接受能力和神经反射力,从而恢复残疾功能。
1.2 锻炼训练随着残疾人友谊的发展,脊髓损伤康复训练的内容也越来越多,其中的重点是锻炼康复训练,让残疾人可以尽可能地恢复受损的功能。
在锻炼过程中,可以提高残疾人的力量,克服不同程度的缺陷和障碍,从而提高他们的身体质量和改善他们的身体状况,并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控制身体。
1.3 预防训练脊髓损伤的康复一般需要一定的时间,比如一个月到半年,但每个残疾人的情况都不同,只有通过专业的治疗和康复训练方案,才能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在康复训练的过程中,还要加上预防训练,以免脊髓损伤发生时身体出现不必要的后遗症。
平时,多做一些平时的预防性训练,坚持一种比较轻松、比较活跃的保健活动,有助于脊髓损伤的康复训练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残疾,为了改善残疾者的生活质量,必须要定期接受正确的康复训练。
通过上文介绍的这些康复训练方法,可以恢复和改善残疾患者的精神和身体健康,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现实社会的生活,实现残疾人友谊的目标。
脊髓损伤的康复指导

脊髓损伤的康复指导【障碍评定】(一)脊髓损伤水平的评定:检查脊髓节段代表性肌肉的运动或感觉,如发生障碍,可确定该节段平面的脊髓损伤。
1、C1、2:头部运动肌司头部运动。
G3、4:膈肌司呼吸;斜方肌司耸肩。
C5:三角肌司肩外展;肱二头肌司屈肘。
C6:腕伸肌司伸腕。
C7:三头肌司伸肘。
C8~T1:手指肌司握拳、分并指。
2、胸部、腰部以感觉障碍区域判断脊髓损伤平面:T2:胸节骨。
T4:乳头连线。
T 6:肋下缘。
T8:上腹。
T10:脐。
T12:小腹。
L1:腹股沟。
L2:髂腰肌司屈髋。
L3:股四头肌司伸膝。
L4:胫前肌司背屈踝。
L5:母伸肌司伸母。
S1:腓肠肌司踝跖屈。
3、骶椎以感觉障碍区域判断脊髓损伤平面:S2:股后正中纵形分布区域。
S3:鞍区(不包括生殖器)。
S4:外生殖器。
S5:肛门。
(二)脊髓损伤类型评定标准:用Frankel分类法。
A.完全性损伤:运动与感觉功能全丧失。
B.不完全性损伤:损伤水平及以下的运动功能丧失,感觉存在。
C.不完全性损伤:能动,但无实用性运动功能,感觉有或无。
D.不完全性损伤:有实用性运动功能,但肌力弱。
E.完全恢复:运动与感觉均恢复正常,有病理性反射。
(三)残留功能估计:指完全性脊髓损伤平面以上的功能估计。
C4: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C5:生活基本不能自理,大部分需他人帮助。
C6:生活能部分自理,部分需他人帮助。
C7:生活能基本自理,小部分需他人帮助。
C 8~T12:在轮椅上能自理生活,能治疗性站立。
L1、2:室内能步行自理生活,室外需乘轮椅。
L3~5:生活自理,能作社区性功能性步行。
(四)可能产生的并发症:1、排尿困难,泌尿系感染。
2、排便困难。
3、褥疮。
4、疼痛。
5、痉挛。
6、血栓性静脉炎。
7、骨化性肌炎。
8、性功能障碍。
【康复目标】(一)急性期(受伤至3周):1、迅速解除脊髓压迫,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恢复脊柱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2、预防和治疗各种合并症。
3、维持关节动度,预防畸形。
脊髓损伤康复训练

脊髓损伤功能康复训练【目的】1.维持肌肉、关节的活动,预防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硬,促进血液循环。
2.最大范围恢复患者上、下肢关节的生理功能。
【适应症】脊髓损伤后上、下肢活动障碍【操作方法】上肢活动障碍:1.牵拉法:用一弹力绳系在床的左右两侧,尾端系一患者腕大小的空隙,患者取半坐卧位或者平卧位,护士或家属可用5×3cm 棉布包裹在患者手部,将患者手部放在弹力绳的空隙处,让患者用手向上、下、左、右进行牵拉。
2.扔球法:患者取坐位,护士或家属向患者方向扔球,(球最好选择表面不光滑的球)让患者努力接球;或让患者手握一球,用力向外抛。
3.让患者行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如:吃饭、梳头等下肢活动障碍:1.站立: 1)协助病人双足放平置于地面,两腿分开,与肩同宽,护士或家属双手扶住病人肩关节协助病人站立;若病人患肢力量较弱不能踩实地面时,护士或家属可以双膝抵住病人患肢膝关节,双足夹住患足,病人将双手置于护士或家属腰部以防跌倒。
站立时护士或家属应注意患者站势,教病人收腹,挺胸,抬头,放松肩,颈部肌肉,不要耸肩或抬肩,腹部伸直,伸髋,双下肢尽量伸直。
2)患者一手搂住一个人的脖子,由两个人将患者挪动到墙壁下,使患者背靠墙壁,然后分别伸出紧靠患者的那条腿抵住病人的胯部及大腿,使患者两条往前弓的腿在他人的帮助下站直,当患者的双臂和腰部都有力量时,在患者常站立的紧墙壁处分别埋两个丁字木桩,一高一矮,或左高右低,或相反;以患者能一手扶一手拉,感到舒适为准,患者便可借一扶一拉的力量调整身体,使双腿站直。
这样能锻炼腿部肌肉,促进全身血液循环。
2.下蹲:1)患者坐于床上屈膝,病人双手合抱住小腿前面中下部,以双臂的拉力将膝关节被动屈曲. 2)患者站立于床头,双手握住床栏,屈膝下蹲,以自己躯体的重量向下压,被动屈曲膝关节。
3. 行走:1)可以由护士或家属搀扶行走。
步幅均匀,频率适中,伸髋曲膝,先抬一足跟部,重心转移,另一脚跟亦先着地,重心又转移之后足,开始下一个步态同期。
脊髓损伤康复训练指南

脊髓损伤康复训练指南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对患者的生活和功能造成了巨大影响。
康复训练是帮助脊髓损伤患者恢复身体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为您介绍脊髓损伤康复训练的相关指南和建议。
第一节:康复训练的目标和原则康复训练的目标是帮助脊髓损伤患者尽可能地恢复独立生活能力和功能,提高社会参与度。
在进行康复训练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 个体化:每位患者的脊髓损伤情况和康复需求都是不同的,康复训练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设计,包括力量训练、平衡训练、日常活动训练等。
2. 渐进性:康复训练应以渐进的方式进行,患者需要逐步适应和提高训练强度,以促进身体的适应和功能恢复。
3. 多学科合作:脊髓损伤康复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包括医生、康复师、心理咨询师等,他们将共同制定康复计划,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指导。
第二节:康复训练的内容康复训练的内容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力量训练:力量训练是脊髓损伤患者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适当的康复器械和训练方法,可以帮助患者增强肌肉力量和稳定性,提高行动能力。
2. 平衡训练:脊髓损伤后,患者常常存在平衡问题。
平衡训练包括平衡感觉的训练和平衡调节的训练,通过改善平衡能力,减少摔倒风险。
3. 日常活动训练:康复训练应注重日常生活活动的模拟训练,包括上下楼梯、转身、穿衣等动作的训练,帮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4. 步态训练:对于能够站立和行走的脊髓损伤患者,步态训练是至关重要的。
步态训练包括站立平衡、腿部肌肉力量训练、踩踏训练等,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行走功能。
第三节:康复训练的注意事项在进行脊髓损伤康复训练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安全第一:康复训练应确保患者的安全,避免因训练引起意外伤害。
医生和康复师应对患者进行评估,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活动能力,合理制定训练方案。
2. 合理营养:脊髓损伤康复需要患者摄取足够的营养,包括蛋白质、维生素等。
脊髓损伤患者早期康复指导措施探讨

Guizhou M edical Journal,2010,Vo1.34,No.3
· 临 床 护 理 ·
脊 髓损 伤 患者 早期康 复指 导措 施探 讨
贵州省人民医院骨科(贵阳 550002) 付红英 李克 群 欧莉萍 黄晓娟 蒲 静
中图 分 类 号 :R473.6 文献 标 识 码 :B 文 章 编 号 :1000—744X(2010)03 0282—02
来 减压的感觉 性功 能 ,因此可 运 用其 大 脑 、手 、眼来 次 ,膀胱容 量可用 床 旁 B超 监测 。 间歇导 尿术 是基
替代 感觉 ,双手定 时撑 起来 帮助体位 变动 ,双 手经常 于 膀胱正 常生理功 能 以及 神经反 射机制 而创 立 的一
抚摸受 压部位 ,并可 通 过镜 子 用 眼睛查 看 受 压部 位 种新 型的尿 失禁 临床 护理 实 践 ,对尿 失禁 患者尤 其
· 283 ·
止 坠 积 性 肺 炎 的 发 生 。 2.3.5 矫形 器 的应用 部分 患 者 上 肢 肌力 正 常或 残 留部 分肌 力 ,可 在上 肢 的帮助 和上 身的带 动下 ,借 助 辅佐 工具 如双 杠 、支 具 等 ,下 地 练 习站 立 和 行 走 。 如每 天站立 及行 走 时 间能 达 到 2 h以 上 ,不 仅 可 以 预防压疮 、泌 尿 系和呼 吸道感 染 等卧床 并发 症 ,防止 骨质 疏 松 ,还 可加 强患 者重返 社会 和家庭 的信心 。
器 、CPM 等进行 关节 活 动 ,防止 肌 肉过度 萎 缩及 关
1 临床 资 料
节僵 硬 ,预 防废用综 合征 。
139例脊 髓 损 伤 患者 中男 113人 ,女 26人 ;年 2.3.2 排便 功能训 练 脊 髓损 伤 的患 者 9O 出现 龄 37~51岁 ;受 伤原 因多为高处 坠落伤 、车祸 、重 物 排便异 常 ,便秘 为其 主要特征 ,给患者 心理上带 来 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复治疗后
佩戴腰围和右动踝支具下
独立站:30分钟以上 站立平衡2级 持单肘杖走:40米 独立走:10米 扶扶手和一只肘杖:上下10级楼梯
FIM:100
术后60天
术后60天
术后60天
骨折稳定
患者B
Hale Waihona Puke 病史 男,26岁 外伤后双下肢感觉及运动障碍 小范围活动:左髋/膝、右髋 有感觉:双小腿中段以上
腰部疼痛 尿储留 面部、右前臂、胸部烧伤
外科治疗
药物:
甲强龙2000mg qd 共3天 弥可保等
手术:
伤后8天 后路切开复位+全椎板减压+Tenor内固定术
L1压缩性骨折,T12-L1棘上韧带断裂 T12-L1关节突交锁,屈曲旋转移位
术后
L1压缩性骨折 内固定术后
FIM:52
康复训练
术后30天:上、下肢肌力训练 关节被动活动 牵张训练 双下肢胫前肌电刺激
术后35天:逐渐摇床坐起 术后45天:床头90度,靠坐30分钟 术后50天:独立坐,40分钟
术后50天
康复训练
术后55天:腰围(弹性材料)保护下 站直立床 坐轮椅,轮椅训练
术后62天:肋木前站立训练(双侧动踝支具) 双杠内步行训练
外科治疗
股四头肌力2级,伸趾肌力0级 双膝下感觉减退
诊断:脊髓损伤 手术:
伤后第2天 全椎板减压+脊髓探察+Tenor内固定术
术后:未坐起,右踝关节活动略差
术后 10天
康复治疗前
术后27天入院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运动平面:左L4 右L3
髂腰肌:5
胫前肌:左3,右2
股四头肌:4
腓肠肌:左2,右1
感觉平面:L3
卧床,右踝活动度稍差
FIM:65
自我料理15 括约肌控制10
运动2
交流14
转移3 社交21
康复治疗
术后30天:上肢肌力训练,卧位下肢肌力训练 术后33天:逐渐摇床坐起,术后45天独立坐 术后40天:腰围(弹性材料)保护下站直立床,10次 术后45天:独立站(右动踝支具) 逐渐进行双杠内步行、扶助行器步行、扶走廊扶手步
术后70天:扶助行器步行
术后70天
康复训练
术后90天:
扶走廊扶手步行 扶双肘杖步行
站立和步行训练:
佩戴腰围和支具 无任何不良反应
术后90天
康复治疗后
屈髋肌:左5 右4 踝背伸肌:1 伸膝肌:左5 右5 伸趾长肌:0
ROM正常,无压疮 无尿失禁,每次尿量300ml左右,
脊髓损伤后早期康复训练
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博士 Cell phone : E-mail:
李连涛
对象
患者A
T12压缩性骨折内固定术后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患者B
L1压缩性骨折内固定术后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训练方法
关节活动度训练 肌肉牵张 体位性低血压防治 直立床训练 肌力训练:上肢,下肢 坐位训练:支撑,无支撑 膀胱训练 站立训练 轮椅训练 步行训练
行、扶单肘杖步行、独立步行、上下楼梯等训练 步行训练为期2周 站立和步行训练:佩戴腰围和支具 无任何不良反应
康复治疗后
术后60天:出院 损伤平面:右L5,左侧关键肌肌力正常 ROM正常,无压疮,下肢Ashworth评分1级 反射性膀胱:每次尿量300-400ml,无尿失禁 排便无需使用刺激剂
安全
谢 谢!
术后
术后:
能主动屈髋,双下肢感觉较前改善 集尿器,小便可自解,次数多,量少 卧床
康复治疗前
术后30天入院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运动平面:L3
屈髋肌:左4 右4-
踝背伸肌:1
伸膝肌:左5 右3+
伸趾长肌:0
感觉平面:L4
本体觉正常,ROM正常,无压疮
卧床,集尿器集尿
残余尿小于100ml 排便无需使用刺激剂
康复治疗后
佩戴腰围和双动踝支具 术后80天
独立站:2分钟 站立平衡:2级 扶助行器步行:70米
术后90天
单手扶走廊扶手步行:25米
术后93天
扶双肘杖连续步行80米
FIM:90
术后93天
结论
早期康复训练
提高患者运动功能 减少合并症的发生
评估指标
关节活动度 肌肉力量 平衡能力 痉挛评分 膀胱处理能力 步行能力 FIM评分 不良反应
患者A
病史
男,30岁
外伤后双下肢活动不能 左下肢疼痛,右下肢麻木 尿潴留
术前-X片
T12压缩性骨折
术前-CT
骨折块向椎 管内突出, 压迫脊髓
术前-M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