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讲义

合集下载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总结

弘德教育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讲义〔一〕教师:钟老师制作日期:2021年12月16号第一章机械运动一、长度的测量1、⑴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m〕。

⑵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⑶换算关系:1km=1000m;1m=10dm;1dm=10cm;1cm=10mm;1m=106μm;1m=109nm2、刻度尺的使用规则:A、“选〞:依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精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3、长度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数值包含精确值和估读值二、时间的测量1、时间测量的工具是停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主单位是秒〔s〕。

2、常用的单位有:小时(h)、分(min)等。

3、换算关系是:1h=60min 1min=60s三、误差:1、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减小方法:屡次测量求平均值,用更周密的仪器,改进测量方法四、机械运动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为研究物体运动状态时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推断物体是否运动就看和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结论可能不同。

故运动和静止的相对的.五、速度一、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相同时间比较路程。

二、速度的分类:〔依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⑵直线运动Ⅰ:匀速直线运动:⑴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⑵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⑶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⑷计算公式: 变形 ( v=s/t ) ⑸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km/h,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初中物理-八年级(初二)上册-专题复习讲义-光的色散

初中物理-八年级(初二)上册-专题复习讲义-光的色散

第四章光现象第5节光的色散一、光的色散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依次被分解成七种颜色,这种现象叫色散;天边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2.色光的三原色是;其他色光可由这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白光是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世界上没有黑光;颜料的三原色是色混合是黑色。

3.单色光:一般把红、橙、黄、绿、蓝、靛、紫等颜色的光称为单色光。

4.复色光:由单色光混合成的光称为复色光。

二、看不见的光1.红外线:;(1)一切物体都能发射红外线,辐射的红外线越多。

如红外线夜视仪。

(2)红外线穿透云雾的本领强。

遥控探测。

(3)红外线的主要性能是。

加热,红外烤箱。

2.紫外线:。

(1)紫外线的主要特性是化学作用强。

消毒、杀菌。

(2)紫外线的生理作用,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小孩多晒太阳),但过量的紫外线对人体有害(臭氧可吸收紫外线,我们要保护臭氧层)。

(3)荧光作用;(验钞)。

(4)地球上天然的紫外线来自太阳,臭氧层阻挡紫外线进入地球。

红、橙、黄、绿、蓝、靛、紫红、绿、蓝品红、青、黄,三原红外线位于红光之外,人眼看不见温度越高热作用强在光谱上位于紫光之外,人眼看不见一、光的色散(1)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

(2)色散现象表明:白光是由七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3)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例题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了各种颜色的光,这说明A.太阳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B.三棱镜中有各种颜色的小块C.三棱镜具有变色功能D.三棱镜可以使单色光变成多色光二、物体的颜色(1)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物体透过光的颜色决定的,且物体是什么颜色,它只透过与它相同的色光,其他色光则被吸收,如果物体把所有的色光都透过,我们将会看到无色的透明体。

(2)而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物体反射色光决定的,物体是什么颜色,它只反射跟它相同的色光,其他色光全部被物体吸收,当物体把所有色光都反射,我们看到的物体是白色的;如果物体把所有的色光都吸收,物体是黑色的。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讲义-1.认识熔化与凝固-北师大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讲义-1.认识熔化与凝固-北师大版

课标定位一、考点突破1. 知道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知道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2. 能够区分生活、生产中的熔化与凝固现象。

3. 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 知道物质的状态与熔点(凝固点)的关系。

二、重难点提示重点:能够辨别熔化与凝固现象及伴随着的吸、放热过程。

难点:晶体与非晶体的异同点。

考点精讲一、熔化和凝固(重点)1. 熔化: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如冰变为水,由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现象。

2. 凝固: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如水结成冰,由液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固现象。

【归纳·整理】熔化和凝固是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物态变化过程,判断物态变化是否属于熔化和凝固,关键是看物质是由固态变液体,还是由液态变固态。

熔化和凝固是两个相反的物态变化过程。

【课堂练习】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熔化现象的是()A. 春天,河里的冰化成水B. 夏天清晨,花草叶子上花附着的露水C. 秋天清晨,笼罩大地的雾D. 冬天,空中纷飞的雪花思路分析:要判断物态变化是否属于熔化,关键要看物质是不是从固态变为液态。

选项A冰化成水,由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现象;选项B露水不是由固态的冰变成的;选项C 雾也不是由固态的冰变成的;选项D雪是固态,不是液态,所以本题应选A。

答案:A二、晶体和非晶体1. 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大类(1)晶体:通过实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发现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

这类固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我们把这类固体叫做晶体。

晶体分子的排列是整齐的、有规则的,冰、食盐、石墨、金属等都是晶体。

(2)非晶体: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只要不断地吸热,温度就不断上升,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这类固体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我们把这类固体叫做非晶体。

非晶体分子的排列是杂乱无章的。

石蜡、松香、玻璃、沥青等都是非晶体。

2. 熔点和凝固点(1)定义: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晶体凝固时也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凝固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讲义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讲义

最新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讲义-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上节课复习与回顾(包含作业检查)首次课。

课程导入生活中我们怎样去判断物体的大小、长短,又怎样去判断运动的物体的快慢呢?知识点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单位:基本单位____,常用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换算关系:1km=___m,1dm=____m,1cm=____dm,1cm=___m.3、刻度尺的使用:①使刻度尺的刻度线紧靠被测物体,放正尺的位置;②刻度尺的零刻度线与被测物体的一端对齐;③读书时,视线与尺面平行,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值和单位。

4、测量的特殊方法:测多算少法,化曲为直法,平移法等。

5、时间的测量:基本单位:秒;常用单位:小时、分钟;工具:停表。

巩固练习1、在下面方框中的一组数据用的是同一刻度尺测量的是()①1.5m②23.0mm③4.8cm④0.72dmA、①和②B、②和③C、③和④D、④和①2、在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下列要求中错误的是()A、测量时刻度尺不能歪斜B、测量必须从刻度尺的左端零刻度线开始量起C、读数时视线应垂直于刻度尺D、记录测量结果时必须在数字后面注明单位3、在学校运动会的铅球比赛中,裁判员测量成绩时要将卷尺拉直,这是因为若不拉直,测量成绩就比真实成绩()A、偏小B、偏大C、无影响 D、无法判断4、一位同学用刻度尺先后三次测量一物体长度,各次测量结果分别是25.43cm、25.45cm、25.46cm,则此物长应是()A、25.44cmB、25.45cmC、25.46cmD、25. 47cm5、如图所示的物体的长度是cm,机械停表读数是________min,________s。

本知识点小结知识点二:运动的描述和快慢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讲义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讲义

物理八年级上册第1章《机械运动》讲义(一)知识点1.长度的测量1. 长度单位及换算常用的长度单位由大到小排列为km 、m 、dm 、cm 、mm 、µm、nm .记忆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时,有以下方法: 按单位的大小顺序记忆: 先记住长度单位大小的排列顺序;再记住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下图所示);需进行单位换算时,根据上图便可算出所需换算的两单位之间换算关系:如要知道km 与cm 之间的换算关系,则可由图得出:3113+1+151km=101010cm=10cm=10cm ⨯⨯;又如要知道nm 与dm 之间的换算关系,则可由图得出:3311331181nm=10101010dm=10dm=10dm ---------⨯⨯⨯知识点2.正确选择、使用刻度尺、认识长度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

(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前,首先要弄清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线的位置。

(2)选择刻度尺时应根据测量的要求来选择。

(例如:要测量一支钢笔的长度,精确到mm ,则可选用分度值是1mm 、量程是150mm 左右的刻度尺;而在体育课上要测量跳远的长度,则可选用分度值是1cm 的皮卷尺。

)(3)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被测长度的一端要与刻度尺的零刻线对齐(若零刻线已磨损,则选择刻度尺上另一完好的刻度线),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且正对刻度线读数。

例题:1、下列各物体中接近130厘米的是:( )A .体温表长度; B .乒乓球的直径; C .课桌高; D .写字台长度.2、用塑料皮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若用力拉尺测量时,测量结果比真实值:( )A .偏大B .偏小C .不变D .无法确定练习:一本书的厚度为8 ; 课桌的高度约为80 ;一支粉笔的长度约为8 ; 一位学生的身高为160 ;双人课桌的长度是120 ; 圆珠笔芯塑料管的直径是3 ;乒乓球的直径约是40 ; 教室门的宽度是0.95 。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4.3平面镜成像(讲义)学生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4.3平面镜成像(讲义)学生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4章《光现象》第3节平面镜成像讲义(知识点总结+例题讲解)序号知识点难易程度例题数变式题数合计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作图★★ 6 6二平面镜成像实验★★ 4 424三球面镜★★ 2 2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作图:1.平面镜:表面平整光滑不透明且能够成像的物体叫做平面镜;2.平面镜成像相关名词概念定义:(1)物距: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用符号u表示;(2)像距: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用符号v表示;(3)实像和虚像:①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②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或者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4.平面镜成像原理:;(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5.光路图:如右图;6.成像特点:、、、、;①;②;③;④⑤;注: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位置、形状,以及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等无关。

7.作用:成像、改变光路;8.实例及应用:、照镜子、视力表测试、舞蹈室等;9.平面镜成像作图:做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的图形;①物体与像用虚线连接,并且在连线与平面镜相交处标上垂直符号;②像用虚线画。

【例题1】如图为玩具鸟在平面镜中的成像示意图,下列能改变玩具鸟成像位置的是()A.竖直上移玩具鸟B.竖直下移平面镜C.改变平面镜大小D.像与镜间放一小木板【变式1】如图,物体S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为S'。

若在镜后放置一块透明玻璃AB,则像S'将()A.变亮B.变暗C.不变D.偏离原位置【例题2】舞蹈演员向平面镜方向移动时()A.像变大,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变大B.像的大小不变,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变大C.像变小,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变小D.像的大小不变,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变小【变式2】如图所示,小汐在检查视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汐在靠近平面镜时,视力表上字母“E”在镜中的像变大了B.视力表上字母“E”在平面镜中的像是虚像,不可以呈现在光屏上C.镜中视力表的像到她的距离为2.1mD.小汐远离平面镜1.5m时,她的像向她远离1.5m【例题3】如图所示,平面镜M直立在水平地面上,长6cm的铅笔平放在地面上且与平面镜垂直,笔尖离平面镜10cm,现铅笔以2cm/s的速度垂直平面镜向它匀速靠近,则()A.铅笔的像为虚像,且尖端朝右B.笔尖的像移动速度大于笔尾的像移动速度C.经过3s,笔尖的像与笔尾的像相距6cmD.将M逆时针转动45°,铅笔的像竖直且尖端朝上【变式3】如图所示,将平面镜和铅笔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当铅笔按图示箭头方向转动时,铅笔在平面中所成的像将()A.逆时针转动B.顺时针向右转动C.静止不动D.无法确定【例题4】为避免司机低头观察汽车仪表盘,忽略路况造成事故,厂商开发出汽车抬头显示系统,如图甲,又叫汽车平视显示系统(HeadUpDisplay),简称HUD。

人教版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精品讲义专题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生版+解析)

人教版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精品讲义专题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生版+解析)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原卷版)课时5.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022年课程标准物理素养2.3.5 了解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探究并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物理观念:凸透镜成像规律,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科学思维: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科学探究: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科学态度与责任:经历探究过程,提升对证据的分析和论证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会实验探究活动对认识事物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知识点一、凸透镜成像规律问题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看到了形形色色的凸透镜成像情况。

凸透镜成像究竟有什么规律呢?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相关概念①物距u:物体到透镜光心的距离。

如图所示,物距为30cm;②像距v:像到透镜光心的距离。

如图所示,像距为60cm;③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2)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提出问题照相机和投影仪都成倒立的实像,所不同的是:物体通常离照相机的镜头比较远,成缩小的实像;物体离投影仪的镜头比较近,成放小的实像。

物体离放小镜比较近,成放小、正立的虚像。

可见,像的虚实、小小、正倒与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物距)有关系。

像的虚实、小小、正倒与物距有怎样的关系呢?实验思路为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我们可以把物体放在距凸透镜较远的地方,然后逐渐移近(图5.3-1),把每次观察到的物距以及像的虚实、小小、正倒等情况都记录在表格中,比较实验数据,看看像的虚实、小小、正倒与物距有什么关系,寻找其中的规律。

实验器材光具座、发光二极管、凸透镜、光屏等实验过程与收集证据用发光二极管作为发光物体,一块白色的硬纸板作为光屏,调节发光物体、透镜和光屏,使它们的中心高度相同,研究发光物体的成像情况(图5.3-2)。

把发光物体放在较远处,移动光屏,使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实像。

观察实像的小小和正倒,测出物距和像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把发光物体向凸透镜移近几厘米,放好后重复以上操作。

人教版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精品讲义专题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学生版+解析版)

人教版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精品讲义专题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学生版+解析版)

第一章机械运动(原卷版)课时1.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2022年课程标准物理素养2.2.1 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

物理观念:知道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换算,知道估测长度和时间,知道使用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科学思维:会利用自身尺度或生活经验估测时间。

科学探究:练习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测量长度和时间。

科学态度与责任:了解我国古代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体会古人解决问题的智慧。

知识点一、长度的单位1.测量的意义(1)测量的意义问题生活中我们常通过眼睛直接判断物体的长短。

图1.1-1中的两根小棒哪个较长?先看看,再用尺子量一量。

我们的感觉总是可靠的吗?生活中,我们常常依靠眼睛、耳朵、鼻子等感觉器官去判断外界的事物。

但是仅凭感觉去判断,不一定正确,更谈不上准确。

为此,人们发明了很多测量仪器和工具。

生活中常见的尺子、钟表等,都是我们熟悉的测量仪器和工具。

(2)国际单位制测量物理量的过程实际上是比较的过程,就是将一个待测的物理量与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这个标准量就是单位。

为了方便国际交流,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做国际单位制(简称为SI )。

2.长度的单位(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单位是米,符号是m 。

(2)常用长度单位及其换算关系单位 符号 与米的换算关系 千米 km 1km=1000m=103m米 m — 分米 dm 1dm=0.1m=10-1m 厘米 cm 1cm=0.01m=10-2m 毫米 mm 1mm=0.001m=10-3m 微米 μm 1μm=0.000001m=10-6m 纳米 nm1nm=0.000000001m=10-9m特别提醒单位换算注意事项:A 小单位→小单位,乘以进率。

B 小单位→小单位,除以进率。

C 规范使用科学计数法。

D 单位使用字母符号书写。

进行长度单位换算正确步骤是:数值不变,乘目标单位与原单位之间的进率,将原单位改写为目标单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一、哥白尼:日心说——托勒玫地心说
牛顿:奠定了经典物理学基础、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伽利略:实验物理学先驱
爱因斯坦、玻尔:量子力学。

爱因斯坦:相对论
二、物理学: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定律的自然科学。

三、探索的步骤
1.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得出结论
2.每个环节都有可能→合作与交流
第二章
一、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成为机械运动。

二、1.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并事先被选参照标准的物体。

2.参照物的选择:a:任意可以运动可以静止。

b:本身不能做参照物。

c:方便选择的参照物应便研究,问题方便一些。

3.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三、长度单位:
1m=10dm=100cm=1000mm=10^6μm=10^9nm
1km=1000m
1km=10^3m
时间单位:1h=60min=3600s 1ms=10^3μs 1min=60s 1s=10^3ms=10^6μs 四:正确使用刻度尺(选择好量程,0刻度是否磨损)
①放正刻度尺
②刻度线贴近被测物
③0刻度或整刻度线与起始端对齐
④视线应与刻度尺垂直
⑤读取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五:量程:一次测量的最大值
分度值:刻度尺上相邻两刻度间的距离
六、测量结果:准确值+估读值+单位
七、测量方法:一、长度
①累积法:测钢丝、纸张长
②平移法:测一枚硬币直径
③化曲为直法:地图上两点之间的图上距离
二、时间:秒表外圈一圈30秒,每小格即分度值为s,内圈一圈15分钟
八、速度:①: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
②:相同路程比时间(下页第一行同此行是一条)
相同时间比距离
③:公式: v=s/t 变式 s=vt t=s/v 单位 1m/s=3.6km/h
第三章:声的世界
一: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二:声音传播需要介质V固>V液>V气
三: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可反射
四:V空气=340m/s V水=1500m/s V固=5000m/s
五:乐声:有规律、好听、悦耳的声音
响度:声音的强弱
音调:声音的高低
音色:品质、特色
六、噪声:无规律、难听刺耳的声音
防止噪声的环节:噪声的产生、传播、接收
七、人耳听觉频率范围:20HZ~20000HZ(0.02KHZ~20KHZ)
大于20000HZ为超声,小于20HZ为次声
八、超声:声纳(超声雷达)、穿透能力。

“破碎”能力、提高种子发芽率;次声:极大的破坏力尽量远离声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