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与文学

合集下载

民俗与文学的关系

民俗与文学的关系

民俗与文学的关系
民俗和文学是一对密不可分的伙伴。

民俗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形成
的传统习俗,是人们流传下来的知识、文化和信仰的集合体。

而文学
则是通过文字、语言等手段表达人们内心世界、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

这两者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

首先,民俗是文学的源头。

很多文学作品都是以民俗为主题的,
如《西游记》、《水浒传》等等,都是对传统民俗的演绎和延续。

另外,一些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也常常被文学家们吸收并融入到自己
的作品中去,如《红楼梦》中的许多故事情节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
民俗有关。

其次,民俗也影响了文学的创作方式。

民俗的语言、节日、仪式
和礼俗等都成为了文学家们表达情感、意境的载体。

例如,在中国古
典文学中,将春天的开花、秋天的枯叶、冬天的雪景都用诗歌来表达,就是受到了中国传统的节令思想和自然观的影响。

最后,文学也有助于传承和发展民俗。

文学作品可以将某些民俗
故事、仪式等传统文化形式通过文字的方式传播出去,使人们更加深
入地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

同时,现代文学作品也可以创新和拓展传
统民俗,使其更加具有时代性和现代感。

综上所述,民俗和文学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

无论是传统的文学
还是现代的文学,都需要汲取传统民俗文化的营养,并以此为基础来
不断创新和发展。

这样,才能够使文学更加有意义、有生命力,同时也能够让传统的民俗文化持续发扬光大。

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体现

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体现

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体现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民俗文化的影响也逐渐被文学作品所吸收和体现。

当代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充分体现了其作品的时代特色和文化底蕴。

下面就从民俗节日、习俗习惯、传说故事和文学语言等方面展开阐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体现。

一、民俗节日的体现民俗节日是人们传承、弘扬优秀文化传统的绝佳窗口,也是文学创作的重要原材料。

当代文学作品中,民俗节日成为了不少作者创作的素材,可以说日常文学作品中有一部分都是以民俗节日为背景展开的,如满清十大功臣中“大明湖畔的风景”、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三部曲”以及麦家的“琅琊榜”等作品,它们中均体现了民俗节日的影响。

其中,满清十大功臣中的《大明湖畔》以端午节为背景,通过对粽子、龙舟赛等民俗活动的描述展现了民俗节日的热闹气氛,营构出了一个充满神秘与传奇的世界。

而麦家的《琅琊榜》同样以端午节、元宵节为背景,将文学创作与弘扬民俗文化相结合,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有机结合。

二、习俗习惯的体现习俗习惯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元素。

在当代文学作品中,许多作者通过对习俗习惯的描写折射出了时代背景和人性主题。

如李昂的《死者复生》中的清明节、石锤山的胡同、吃姜饼等习俗习惯的描写,体现了当代社会的现实与历史、人性的悲喜与荒诞。

三、传说故事的体现传说故事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而且也是文学创作中的重要脉搏。

当代文学作品中有不少作品选取了传说故事作为题材,通过对传说故事的改编展现了当代社会的文化内涵和时代背景。

如莫言的《丰乳肥臀》就受到了唐代传说“白蛇传”的影响,在作品中通过对神话的演绎,探讨了当代人物的人性主题。

四、文学语言的体现文学语言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依托之一。

当代文学作品中对于民俗文化语言的运用更显突出,有些作品的语言还采用了方言和古诗词等民俗语言,以突出作品的地域特色以及更好地贴合故事背景和人物特征。

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体现

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体现

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体现
当代文学作品通过丰富的描写、人物塑造和情节设计来体现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指
社会各个层面的传统风俗、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传统习俗的总称,是一个民族保存和传
承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几个当代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的体现:
1. 郁达夫的《长楼》:这是一篇以老北京民俗为背景的短篇小说。

通过对长楼胡同内各种俗民生活的描写,如骑行车夫的声音、小贩的叫卖声、饺子馆的独特味道等,展现了
老北京的传统风貌和独特韵味。

小说中的民俗文化还通过节日庆典的描写得以体现,如清
明节上的扫墓活动、冬至时的吃饺子等,为读者展现了老北京的传统文化。

2. 余华的《活着》:该小说以中国农村为背景,通过一个普通农民的一生来反映了中国农村的民俗文化。

小说中描写了丰收时的合家团圆、丧事时的厚道乡邻、祭祀时的敬神
活动等,展现了中国农村特有的风俗习惯和仪式礼俗。

小说还通过描写农村的口头传统、
谚语和歌谣等来反映了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

4. 余秀华的《穷爸爸》:这是一部以乡村和城市的剧烈冲突为背景的小说,也是对中国当代农村现实的批判。

小说中通过描写农民工和城市居民的生活差异和冲突,展现了中
国农村与城市之间群体文化的不同。

小说中描写了农民工回乡过春节、社区里的婚丧嫁娶
等传统习俗,展示了中国农村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延续。

通过以上几个当代文学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它们通过对民俗文化的各个方面的描写,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多样性,对于我们了解和传承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
意义。

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体现

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体现

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体现
传统节日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题材。

在贾平凹的小说《带灯》中,就以彝族传统节日“带灯”为背景,描绘了一个中年妇女带着丈夫和孩子从城里回到农村过节的故事。

小说通过描绘整个节日的庆祝过程、彝族老人的生活和传统仪式来展现了这个地方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

婚俗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铁凝的小说《黄金时代》中,通过描写新婚夜的一场大雪,再现了一个农村夫妇的婚姻生活,其中包括了传统婚礼的仪式、婚宴的准备和新娘的婚后生活。

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传统民俗文化在现代背景下的生活状态和变迁。

丧葬风俗也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在文学作品中也有体现。

余华的小说《活着》中描写了一个中国农民的一生,其中包括了丧葬仪式和后来的骨灰安放。

小说通过对丧葬过程的细节描写,以及对人们面对死亡的思考和对祖先传统的尊重,展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丧葬文化。

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体现主要体现在传统节日、婚俗和丧葬风俗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文化元素的描写和分析,读者对传统民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关系。

这些文学作品的出现,不仅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民俗文化贡献了力量,也给人们带来了文学的艺术享受。

民间文学与风俗习惯的关系

民间文学与风俗习惯的关系

民间文学与风俗习惯的关系民间文学与风俗习惯的关系民间文学是指从民间传承、流传的文学,是反映人民智慧、普遍性和生活实际的文艺作品,一直是我国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间文学与风俗习惯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一、民间文学与风俗习惯的相互依存民间文学是从人民生活实际中汲取营养、孕育而成的,因此往往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情趣、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也植根于风俗习惯之中。

反过来,民间文学也为风俗习惯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理论支持,特别是传统节日、日常娱乐活动等方面。

许多诗歌、歌谣、谚语、典故、民间故事等文艺作品都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人的传统风俗习惯。

这些文艺作品反过来又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广泛地传播和影响了民间文化,进而延续和推广了传统风俗文化。

例如,在我国,《草木灰》是一首非常著名的民间歌谣,其歌词中表现了中国传统的烟火气氛和人们对生活的渴望。

这首歌传唱最广,因为它反映了中国人对烟火、花灯等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追求,因此在许多传统文化活动中都会听到这首歌谣。

同样,许多民间故事和传说也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对于家庭、亲情、友情、爱情等生活领域的理解和认知。

二、民间文学与风俗习惯的相互影响民间文学不仅反映了民俗文化,而且通过影响民俗文化,反过来又改变了它。

因此,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民间文学和民俗文化是互为因果、相互影响的关系。

从研究的角度来看,挖掘和归纳一定时期民间文学的内容,可以得出一个有序、完整的社会文化系统,在一个有机的整体中看待民间文学与风俗习惯的关系。

例如,《三字经》、《百家姓》等经典读本,或者《水浒传》、《红楼梦》等章回小说,都是民间文学的代表作品,在盛行的同时也深度影响着社会生活。

这些作品中的主人公、场景、情节等元素,往往都能够转化为一种具体的社会行为,最终成为一种民俗文化的象征。

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府就象征着一个家族世袭的集团,反映了许多家族经营问题,可以视作传统商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民间文学与风俗习惯之间行成了一种相互拓展、相互补充的关系。

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体现

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体现

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体现一、小说中的民俗文化小说作为文学的重要体裁,常常是民俗文化的载体之一,在当代文学作品中,小说中的民俗文化常常通过对传统节日、民间传说、民俗风俗等进行生动的描绘和再现,丰富着作品的文化内涵。

以舒伯特的小说《丈母娘和女婿》为例,小说通过对传统的婚俗、故事和风土人情的描述,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北方农村的生活和文化,让读者感受到了那种朴实真挚的民俗风情。

对浓郁的婚俗文化的描写和表现更是让人感受到了小说中民俗文化的魅力。

作品中对丈母娘和女婿的情感纠葛,充满了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真实存在的世界之中。

在张三曲的《故乡之晨》中,诗人通过对故乡的描绘,表现了那种浓烈的地方风情和历史传统。

作品中对故乡的地形、物产、民俗文化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对民俗文化的热爱和对乡土的眷恋。

诗人通过对故乡的再现,表达了对民俗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悟,让读者深刻地认识到了民俗文化的魅力和魅力。

以陈庄的话剧《麦秸的歌》为例,该剧通过对一位农村剩女命运的描写,表现了那种浓烈的乡土情怀和民俗文化的魅力。

作品中对传统的农耕文化、农村风情和小康家庭的表现,让观众在一次次的观剧中感受到了农村的朴实和纯真,认识到了民俗文化的魅力和历史价值。

表演者对角色的演绎和对乡土情感的诠释更是让作品散发出了强烈的文化气息,成为了一部有着浓郁乡土味道的优秀戏剧作品。

以巴金的散文《谐红:敬爱的母亲》为例,文中对母亲的形象进行了深刻的塑造和描绘,表现了那种浓烈的母爱情怀和民俗文化的魅力。

作品中对母亲的敬爱和对传统的家国情怀的再现,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浓烈的地方风情和日常生活的味道。

作者通过对母亲的表现,表达了对民俗文化的热爱和对传统的敬仰,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了无限的共鸣和思考。

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体现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仅体现了作品的文化内涵,也展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对乡土的眷恋。

民俗文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中的体现

民俗文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中的体现

民俗文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中的体现中国的民俗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文学创作中常被运用的素材和题材之一。

在现当代文学创作中,民俗文化被广泛地运用到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中,并成为独特的文学风格和表现手法。

本文将从小说、散文、诗歌三个层面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中民俗文化的体现。

一、小说小说是中国文学中的一种重要文体,也是现当代文学创作的主要形式之一。

在小说创作中,民俗文化常常是小说情节和主题的灵感来源,同时也是塑造小说人物及小说场景的必要素材。

例如,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描写了中国传统乡村的特有文化和习俗,如佛会、醮会等。

小说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乡村社会的民俗文化,同时也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批判。

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间传说,也是许多小说创作中的重要元素。

这些传说中的神话、鬼怪、神仙等,不仅丰富了小说情节的发展,也让小说更具有历史文化的底蕴。

莫言的小说《檀香刑》中,就运用了许多中国传统民间传说的元素,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

二、散文散文是文学创作中最灵活的一种文体,创作形式也极其多样化。

在中国现当代散文中,民俗文化通常是散文的主题和表现对象。

散文可以运用各种形式,如游记、随笔、杂文等,生动地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俗风情。

例如,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雅之风,逐一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同样的,张爱玲的散文《金锁记》中,描写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婚姻制度和女性角色的变迁,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三、诗歌诗歌是文学创作中最为精神和语言艺术化的文体,体现了语言的美感和文学的深度。

在中国现当代诗歌中,民俗文化也是重要的创作元素之一。

诗歌不仅可以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俗景象,也可以通过对民俗文化的反思,表达对生命的热爱和雅趣的追求。

例如,余光中的诗歌《送行者的归来》中,描写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端午节和龙舟竞渡的场景,赋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俗风情以独特的诗意。

古代文学与民俗文化了解文学与民俗之间的关系

古代文学与民俗文化了解文学与民俗之间的关系

古代文学与民俗文化了解文学与民俗之间的关系古代文学和民俗文化是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古代文学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厚的思想内涵,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民众需求以及道德观念。

而民俗文化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传承下来的习俗、信仰和传统,是人们凝聚情感和认同感的重要来源。

本文将探讨古代文学与民俗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并分析其相互影响和互补关系。

一、古代文学反映民俗文化古代文学作为一种文化表达形式,通过作品的描绘和刻画来反映当时的民俗文化。

例如,古代诗歌中经常描写农民耕作、春夏秋冬等自然景观,体现了农耕社会的重要特征。

《木兰诗》则通过女子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社会的传统崇尚和尊重女性的民俗观念。

古代文学作品能够深入揭示社会风貌和民俗习惯,使后人通过文学作品了解和感受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古代文学还通过描写传统节日和宗教信仰来反映民俗文化。

诸如《元旦》、《元日》等诗词作品,描述了元旦这一传统节日的热闹景象和人们欢庆的场面,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期望和祝福。

《虞美人·听雨》一词则表达了人们对神佛的虔诚崇拜和对宗教信仰的追求。

这些作品通过艺术表达的方式,展现了古代人们对民俗传统和信仰的热爱与执着,为我们了解和传承民俗文化提供了现实的素材。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体现。

古代神话传说、儿童故事等文学作品,将智慧人物、神仙怪物、龙虎鸟兽等各具特色的形象融入其中,既展示了人们对神秘事物的向往,又传递了古代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

这些作品通过文学的方式,将民俗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使读者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深邃的寓意和独特的魅力。

二、民俗文化影响古代文学创作民俗文化的传统习俗和思维模式对古代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文学作品常常借用民俗符号和民间传说,构建起丰富的艺术形象和情节。

例如,《红楼梦》中的民间故事、俚语和谚语等,形象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民俗风情,为作品增添了浓郁的民间色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俗与文学民间口头文学是民众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按文体可分为三大类:散文的口头叙事文学,包括神话、传说和各种民间故事;韵文的民间诗歌(抒情的和叙事的长诗、各种歌谣)、谚语、谜语;综合叙事、抒情、歌舞,具有较多表演成分的民间说唱、民间戏曲。

上节课,我们大致介绍了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曲、民间工艺美术等四种民间艺术。

为了减少重复,下面着重论述民间口头散文叙事文学和民间诗歌。

一、民俗与中国古代文学流变的关系概说当我们用民俗学的眼光重新审视中国文学史时,我们可以发现,从《诗经》、《楚辞》的时代以迄当今,文学中有许多反映民俗的内容。

最有意思的是钱钟书先生的一段话,其实也在无意中提到了这个事实:从六朝到清代这个长时期里,诗歌愈来愈变成社交的必需品,贺喜吊丧,迎来送往,都用得着,所谓“牵率应酬”。

应酬的对象非常多,作者的品质愈低,他应酬的对象愈广,该有点真情实话可说的题目都是他把五七言来写“八股”、讲些客套虚文的机会。

他可以从朝上的皇帝一直应酬到家里的妻子──试看一部分“赠内”、“悼亡”的诗;从同时人一直应酬到古人──试看许多“怀古”、“吊古”的诗;从傍人一直应酬到自己──试看不少“生日感民俗与文学民间口头文学是民众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按文体可分为三大类:散文的口头叙事文学,包括神话、传说和各种民间故事;韵文的民间诗歌(抒情的和叙事的长诗、各种歌谣)、谚语、谜语;综合叙事、抒情、歌舞,具有较多表演成分的民间说唱、民间戏曲。

上节课,我们大致介绍了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曲、民间工艺美术等四种民间艺术。

为了减少重复,下面着重论述民间口头散文叙事文学和民间诗歌。

一、民俗与中国古代文学流变的关系概说当我们用民俗学的眼光重新审视中国文学史时,我们可以发现,从《诗经》、《楚辞》的时代以迄当今,文学中有许多反映民俗的内容。

最有意思的是钱钟书先生的一段话,其实也在无意中提到了这个事实:从六朝到清代这个长时期里,诗歌愈来愈变成社交的必需品,贺喜吊丧,迎来送往,都用得着,所谓“牵率应酬”。

应酬的对象非常多,作者的品质愈低,他应酬的对象愈广,该有点真情实话可说的题目都是他把五七言来写“八股”、讲些客套虚文的机会。

他可以从朝上的皇帝一直应酬到家里的妻子──试看一部分“赠内”、“悼亡”的诗;从同时人一直应酬到古人──试看许多“怀古”、“吊古”的诗;从傍人一直应酬到自己──试看不少“生日感民间口头叙事文学,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各种体裁。

这些体裁都有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统称口头故事或口承故事)。

除此之外,各个体裁各有自己的特点,并互相联系。

1、神话的种类分析人类对往事的回忆是一种本能,也是人类进步的基础,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方面。

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是用口头语言的方式把一些重要的历史内容代代相传的。

王树民先生认为当时是由瞽者负责记忆并保存历史,他在《中国史学的萌芽》一文中提出:“记忆限于一代之人,时间不过几十年,要长期保持下去,惟有口传一法。

在一族之内,逐渐形成保持记事的专职人员,最适宜作这项工作的人是瞽者。

瞽者无视力,而听力与记忆力常较一般人为强。

他们以口传的形式,保存了当时最需要的史实,因而有瞽史之称。

”[3]瞽者所保存的古代史实,或是自然现象,或是在本族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英雄人物,或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重要事件、经验和教训,很多内容在长期流传中被日益神化,像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羿射九日、大禹治水、苍颉造字、伏羲画卦……,基本上都成了神话传说。

这些神话传说无疑是人类与自然界做斗争的反映,也是人类最早的历史记忆和原始的历史意识的反映。

中国远古神话和传说得以保存下来,主要见于《左传》、《国语》、《山海经》、《穆天子传》、《楚辞·天问》和成书较晚的《淮南子》,在先秦的其他文献里也有关于这方面的零星记载。

根据神话这一体裁的特点和内容,神话可分为下列几类:(1)天地开辟和人类起源神话。

这类神话是古人对宇宙和人类来源的探索,相对而言,天地开辟神话的发生晚于人类来源的神话。

女娲造人:关于女娲造人,古籍所载有二说,一是女娲与男性神共同造人说,如《淮南子·说林训》云:“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

”上骈和桑林皆神名。

即黄帝造人,上骈和桑林造了人的耳目和臂手。

另一说是女娲抟土造人。

《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云:“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

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还有一说是女娲为伏羲之妻(另一说两人为兄妹),两人皆人首蛇身,共同创造了人类。

普罗米修斯的传说。

普罗米修斯是正义女神忒弥斯的儿子,宙斯的堂兄。

他与雅典娜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时常在一起游玩。

一天,普罗米修斯来到大地上,他看着蓝蓝的天空和绿油油的草地,觉得一切都那么美好,只是有些单调。

于是他用泥和上水,并捏了许多像神模样的泥人,那些泥人个个栩栩如生,雅典娜看得目瞪口呆,惊讶不已。

她向泥人吹了口气,泥人们立即有了生命,这就是最初的人类。

[4](2)自然起源神话。

自然神话中流传最广的是关于日、月的神话,神话中大多把日、月人格化。

《山海经》中有帝俊之妻羲和生十日、常羲生十二月的记载,现代壮族中流传的《太阳、月亮和星星》把这些天体说成是一家人。

(3)洪水和人类再繁衍神话。

在神话中,洪水是人类诞生后的一次重大灾难,经过这次灾难之后,人类社会才真正待续下来。

刘劲予比较了希伯来、希腊和中国的洪水神话,指出希伯莱民族的神话隐含着人的罪感意识,希腊民族的神话隐含了人的求知意识,中国汉族的神话隐含着人的宗法伦理意识,从而表现了不同民族对自我存在状态的不同确认方式。

(4)图腾神话。

有的学者认为图腾神话产生最早,它主要讲述图腾物与氏族的亲缘关系。

承着社会的发展,图腾物逐渐被视为保护神,并出现虚拟的图腾物如龙、凤之类。

(5)神和神性英雄神话。

在不同民族中或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上,神话的主角有时是动物,有时是半人半兽,比较多的神的形象是自然力的化身,它们在发展中逐渐成为人神,被奉为民族的始祖神。

稍晚产生的一类神话形象是具有一定神性的英雄人物,他们的主要功绩是为人类除害或和天神斗争,如羿射九日等。

(6)文化起源神话。

文化创制的神话大多集中在少数祖先神身上,伏羲和黄帝是我国文化创制最多的人物。

2、传说的种类分析传说主要是关于特定的人、地、事、物的口头故事。

根据其关联和解释的对象,可分为以下几类:(1)人物传说。

这类传说的主人公大多是历代实有其人的各种著名人物。

当然也不排除有部分虚拟人物,如某些菩萨、神仙之类。

“苏小妹”相传为苏轼妹妹,且是当时出了名的才女,民间有“苏小妹三难秦观”的故事流传。

其实不然,实际上苏轼并无这个才貌出众的“妹妹”。

遍阅苏轼的文集或诗集,从未提起有这个“妹妹”。

而且,秦观正妻叫徐文美,并未有任何史料记载秦观娶过苏小妹。

所以,“苏小妹”这个形象只是后人杜撰而出。

(2)地方传说。

地方传说,是关于各地特定山、河、泉、石、名胜古迹的特点,以及某些地名由来的、带有解释性的故事。

传说古时候,赣州又叫浮州。

浮州下面有一只很大的乌龟,浮州城虽然三面临江,但每逢江水上涨,大乌龟就驮着浮州城上浮,所以浮州城一直没有水涝之患。

明朝初年,朱元璋派军师刘伯温攻打浮州,因城池坚固而采用水攻,可是浮州城水涨城高,仍是无法攻破。

但刘伯温毕竟是一个上通天文下晓地理的高人,他登上浮州城外的最高峰崆峒山,看破了浮州城的秘密,便命人铸造了四根九百九十九斤重的大铁钉,把乌龟的四只脚钉住,使乌龟动弹不得,又用水攻才攻破浮州城。

天水日久,浮州城下的大乌龟便死去了。

至今,章、贡两江合流处仍名龟角尾;而头就在南门口,古时称南门头。

(3)史事传说。

史事传说是关于重大历史事件的传说群,如历代起义传说、某些地方性事件的传说等。

端午节门上悬挂葛藤,则为客家人特有之习俗。

赣南客家人也把挂于门楣的葛藤视为驱邪之物,但是与别处将葛藤附会为绑鬼的“铁链”、“神仙索”不同,客家民间传说中却把它与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联系起来。

据传:唐末农民起义,黄巢造反进入闽粤赣地区。

时有妇人背侄牵子,路遇黄巢。

黄巢见她背年长小孩而携年幼者而行,非常奇怪,便上前问其原由。

妇人不知问者是黄巢,答道:“听说黄巢老爷造反,旦夕即到此处,百姓奔走。

此年长者为我的侄儿,父母双亡,实在可怜,恐为黄巢抓去,血脉中断,故背负。

此年幼者为我儿,故牵着走路。

”黄巢嘉奖其贤惠,于是赦而不杀,并告诫妇人道:“大嫂,不用害怕,我就是黄巢,我们不杀穷人和好人的。

您赶快回去,挂黄葛藤于门为标志,即可避祸。

”于是,黄巢下令军中,遇门上挂葛藤人家不得杀害。

妇人回家后,于是割取许多葛藤挂于村坑的路口,一村男女因得不死。

此后一传十,十传百,许多难民靠着悬挂葛藤保住了性命。

那天正好是农历五月初五,于是每逢这天家家都要在门楣上挂黄葛藤,既褒扬那位好心肠的妇人,也纪念保护穷人的黄巢[5]。

这便是今日客家端午节悬挂葛藤的由来。

(4)动植物和某些自然现象的传说。

这类传说的基本模式,是讲述者大多相信某种动植物或自然现象系由现实的人幻化而成。

如古代蜀国望帝化为杜鹃鸟的传说等。

《锦瑟》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5)关于各种风俗、土特产品、民间工艺等的传说。

这类传说大多着重解释传说对象及其特点形成的原因,具有丰富的知识性,其故事广泛涉及历史、地理、传统审美观点等文化内容。

小炒鱼是明代凌厨子首创的地方风味菜,曾得到王阳明的赞赏。

王阳明在赣州任巡抚时,曾聘凌厨子掌勺。

凌厨子得知王阳明爱吃鱼,为了显示自己的烹饪技艺,经常变换鱼的做法和口味,有一次凌厨子炒鱼时放醋(赣州人称为小酒),别具风味,王阳明吃后十分欣赏,问凌厨子这道菜叫什么名字,凌厨子急中生智,心想既是小酒炒鱼,便随口应道:“小炒鱼”。

此菜因此而得名。

3、民间故事及笑话的种类分析神话和传说所述故事较为严肃,民间故事所讲的内容则多带娱乐性,是虚构性故事体裁的总称。

民间故事不以特定的人、地、事、物为对象。

它所讲的事件、人物大多不具有确定性,常常以“从前”、“某地方”、“有这么一家子”将故事中所讲述的人物、时间、地点一带而过。

民间故事因其题材、形象、风格的不同,细分为以下几种体裁。

(1)动物故事。

这类故事以现实动物为主角,这类动物具有一定的性格特征,如狐狸的狡猾、熊的蠢笨、兔子的聪明等。

很多寓言就是由动物故事发展而成的。

如龟免赛跑、鹬蚌相争等。

(2)幻想故事。

幻想故事也称神奇故事、魔法故事、民间童话。

它是民间故事中的重要体裁,它将神奇的幻想成分同现实生活交织在一起,反映主人公生活境遇由匮乏到满足的变化,或表现他的冒险经历与奇遇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