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教学与民俗文化教育

高中语文教学与民俗文化教育

高中语文教学与民俗文化教育作者:邱永春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55期摘要:高中语文教学应加强民俗文化渗透,高度重视文学作品中的传统民俗文化现象,在课堂教学中增强民俗文化的智育效果,并充分利用地方民俗资源,向学生传播包括民俗文化在内的各种文化知识。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民俗文化教育民俗精神民俗知识民俗资源民俗是一种拥有共同心理素质的人文共同体,是一个民族的标识,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数千年的发展中,我国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民俗史,这些丰富多彩的民俗为华夏儿女增添了无限乐趣,由此而产生的情感是历代文学作品的创作契机,中国文学史上有很多描写民俗的佳作。

因此,语文教师应加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民俗文化渗透,高度重视文学作品中的传统民俗文化现象,向学生传播包括民俗文化在内的各种文化知识。

一、思想上重视民俗精神的德育作用1.充分发挥民俗文化中的爱国思想的教育作用。

爱国主义教育是高中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信念,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

中华民族有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一直是中华民族推崇的不变主题。

我国众多的古代典籍都充溢着先贤们的爱国思想,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古代文化典籍特别是古代诗文,让学生接受爱国思想情感的熏陶。

我国古代著名文人大多是崇高的爱国主义者,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文章著作都可以作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

屈原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他创作的《楚辞》包含着强烈的爱国思想。

如“独立不迁,横而不流”的爱国主义操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对国家民族振兴的执著追求;“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信念。

屈原作品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感,至今仍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2.坚忍顽强的意志力教育。

现在的青少年生活在和平年代,人生道路相对平稳,经历的事情太少,这使他们承受外来压力的能力较差,不能正确面对挫折和磨难。

教师在讲授课文时,应有目的地加强学生的意志力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发挥传统文化教育的功能

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发挥传统文化教育的功能

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发挥传统文化教育的功能摘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发展积淀下的宝贵财富,是我国各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

传统文化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发挥传统文化教育的功能,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本文主要论述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以及中学语文教材中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并探讨了加强传统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教育;意义;内涵;方法;语文注重情感和思想的传达,是我们价值观念、文化精神以及文化成果的具体体现。

语文教学的功能不仅仅是促进学生对文字工具的运用能力,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

中学阶段是学生进行文化认识和积累的重要阶段,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修养,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促进民族精神的传承。

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发挥传统文化教育的功能。

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1、有助于抵制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在现代文化的影响下,人们开始重新构建文化心理,更加注重个人利益,缺乏对国家和集体的关心。

并且现代社会文化的个人主义与技术理性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观造成很大冲击。

中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的阶段,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让当代的中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有效地抵制现代的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2、有助于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1)有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传统文化注重道德精神与伦理,主张对己修省立诚,对外仁民爱物,学习传统文化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能够熏陶学生的灵魂,帮助学生确定人生目标,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2)有利于提升青少年的自身修养和文化底蕴,促进传统文化传承中学阶段是青少年进行知识积累和储备的重要阶段。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能够使学生全面了解我国的诗词、文学、民俗以及历史等,逐渐积累传统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修养和文化底蕴,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民俗文化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民俗文化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民俗文化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摘要:在新一轮课改背景下,语文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国家的经济、政治、历史以及传统文化等因素有着紧密的联系。

其中,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中最基础、最根本的,亦是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土壤。

而今,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浓郁氛围中,研究民俗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关系,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民俗文化资源,既能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又可以对传统民俗文化实施保护与传承,同时亦可为广大语文教师提供新的教学思路。

关键词:中学教育;民俗文化;策略研究导言: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语文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民俗文化则是传统文化的根基,研究民俗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以及教学策略,对于提升中学语文教学质量,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当下传承民俗文化,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而专家学者的呼吁、课程改革的重视、中学语文教材中民俗文化比重的增加以及中高考的青睐又使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成为可能。

1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民俗文化教育的重要性1.1语文教材中含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通过分析现行的统编版语文教材可以发现,其中蕴含极其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

本课题前期所进行的文献综述分析显示,已经有数篇学位论文对“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这一课题进行过研究。

如西南师范大学覃宗毅的《中学语文的民俗教育探究》、广西师范大学冯汝林的《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研究》等。

这些论文几乎都对中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民俗文化内容进行了梳理,多以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中对民俗文化的分类为依据,从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四个方面对教材中的民俗文化内容进行分类、统计、罗列,有的还对涉及到民俗文化的课文篇目比例进行了分析。

从他们的统计分析中更加可以印证,民俗文化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较高的比重,彰显了其重要性。

1.2国家教育部相关政策文件的导向支持教育部在2014年4月1日公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了具体的方向,并提出了各阶段具体的教学目标。

民俗文化对高中小说阅读教学意义的建构

民俗文化对高中小说阅读教学意义的建构

民俗文化对高中小说阅读教学意义的建构
。 胡红梅
( 州高 等 师范 学校 文理 系 , 江 苏 徐 州 2 10 ) 徐 20 0
小 说是 对生 活的反 映或 呈 现 , 民俗 是 民族 生 活 文化 史 的 而 核心 与主体 。作 家在 反映社 会 生活 时 , 必然 会在 自己的著 作 中
的基本 点 。 和人 、 人 群体 和群 体 、 民族 和民族 的矛盾 表 面看来 是

构成 方 式 。我 们 在进 行 小 说 教学 时 也 不能 忽 视 民俗 的审 美 价
值, 而应 该 有 层 次地 深 入 进去 , 掘作 品的文 化 内涵 和精 神 矿 开 藏 , 以滋 养学 生 的心 智 , 用 润育 灵魂 , 升 学生 精 神境 界 和人 格 提
品中的魅力探寻》 中将文学民俗化使作品具有的特有审美价值
归纳 为 四个方 面 :1文 学作 品 的深 层 民俗文 化背 景 的显 示 ( ) () 2 人 物典 型 的 民俗 文 化 塑造 ( ) 3 审美 意境 的 民俗 化构 成 ( ) 学 4文 作 品 民族 独特 性 的 民俗 化标 志 。【 l 】
声才 有 了振聋 发聩 的作 用 。鲁 迅 的《 》也 正是 由于 作 者把 华 药 , 老栓 放在 用人 血馒 头治 痨病 这一 陋俗 中 , 们 才从 中看 到驱 使 人 华老 栓去 干不 愿干 的事 的那种 作为 “ 民族魂 ” 的深 沉 原动 力 , 才
更加 鲜 明地刻 画 了作为 民众典 型 的麻木 心 理和 看 客性格 。 像 这样 的例 子 ,在 中学语 文 教材 中举 不胜 举 . 些并 非 一 这 时一 地 的风俗 是小 说 内容的有 机组 成部 分 。 如果 学生 不 了解 当 时 当地 的 民俗 现象 , 就不 能 了解 真实 的社 会生 活 , 也就 不 能 理

非遗文化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非遗文化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非遗文化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引言:非遗文化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具有代表性的、能够传承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作品。

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价值。

在中学语文课堂中,引入非遗文化的教学内容,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非遗文化的概念和特点非遗文化是指那些传统的手工艺、表演艺术、口头传统和社会实践等,它们代表了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

非遗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非遗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2)非遗文化是具有代表性的,它代表了一定地区或民族的文化特点;3)非遗文化是能够传承的,通过代际传承,使得非遗文化得以保存和发展。

二、非遗文化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意义1. 丰富学生的知识面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历史、地理、民俗等知识。

在中学语文课堂中引入非遗文化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文化知识,拓宽他们的视野,增加他们的知识面。

2.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创造力。

在中学语文课堂中学习非遗文化,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增强他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3.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非遗文化是语言文字的载体,通过学习非遗文化,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非遗文化的相关资料,学习到丰富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非遗文化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具体应用方式1. 通过非遗故事讲述非遗文化中有许多传统故事,这些故事生动有趣,富含智慧和道德教育。

在中学语文课堂中,可以通过讲述非遗故事的方式来引入非遗文化的内容。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非遗故事,让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了解非遗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2. 通过非遗手工艺制作非遗手工艺是非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一定地区或民族的传统工艺技术和艺术风格。

乡土民俗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乡土民俗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同时 , 以利 用当地 的民俗提 高学生 的文化感 受力。 州是 南戏的 可 温 发源地 , 从隋唐 以来 “ 尚歌舞 ” 敬鬼乐神 ” “ 的风俗 , 问流行 的各种 民
厚的 民族 、 国家 和家 乡情 感。 介绍 “ 原与楚 辞” 如 屈 时顺 便提及 端午 节“ 龙舟 ”包粽 子” 赛 。 的民俗 由来 , 引起学 生对 屈 原忧 国忧 民精 可 神的 崇敬 , 从而培 养学 生 良好 的道 德情操 。 2 应用 民俗 文化 , . 有助 于学生感悟到 人情 美 , 培养 学生健 康的
通过介 绍这一 民俗 ,可 以使学 生正确认识 中华 民族传统 文化 中的
“ 长” 尊 美德 , 受到 以礼 待人 的熏陶。 加 强具有地 方特色 的民族 历史风情教 育 ,有 助于培 养学 生深 风俗 和主人 对生活 的追 求。
2利 用知识追踪 . 掘 民俗 . 挖
教学七 年级 ( )社 戏》 文 , 下 《 一 在学 习绍兴 浓 郁的 民俗风 情的
成 了 乡土 民俗文化 的流失 . 导致学 生民俗 文化 的缺 乏。 文教学作 语
为民族文化 的主要 传承 方式 。在语 文教学 中开展 乡土 民俗 文化教 育, 对激 发学生 的民族 自尊心和 自豪感 , 高学 生 的文化 素 质 , 提 开 阔语 文教学视 , 上柏树枝 的小瓷瓶 ( 插 俗称 风水瓶 ) 意 , 寓
“ 五谷丰 登” 风调雨 顺” 在大 门上钉 上五色 布【 “ , 民间称“ 五色剑 ” , )
1 开展 民俗教 育 , . 有利 于培养 学生 良好 的道德情 操 加强 乡土民俗文化 教育 ,有利于对 学生进 行传统 伦理道 德和
这 些都体现 了祖先 在长期 生产活动 中 。认识 到人 与 自然 和谐相 处

植根民俗土壤丰富语文教学——利用民俗资源丰富语文课程的探索

植根民俗土壤丰富语文教学——利用民俗资源丰富语文课程的探索

生 活 激 活 学 生 的 兴 趣 , 以健 康 朴 素 的 民 俗 文 化 强 化 学
要 是 从 语 文 学 科 性 质 和 现 代 角 度 讲 民俗 ,其 内 容 要 广
泛 得 多 , 且 同 生 活 的 关 系 更 为 密 切 。 种 观 念 是 民 间 而 一
生 知 识 内 涵 , 在 实 践 中提 高 学 生 的 能 力 。 能
活 力 。 因 为 它 表 现 现 实 生 活 、 映 客 观 实 际 , 学 中有 反 教
所侧 重地 把握 , 定 会大 大拓 宽教学 内容 , 阔学 生的 必 开
视野 , 而 提高 民俗描 写的 均属 于民俗 作品 。考 虑到它 是一 种不可 忽视 的存 在 , 涉及 题材 、 且
人物 、 言 、 格 、 域 背景 等 内容的 不同 , 给我 们教 语 风 地 就 学工作 提供 了很 大 的空间 。授课 时可 以文 中民俗 为主 线 , 行重 点讲 解 , 以分析 , 明实 质 。 进 据 剖 例 如 人 教 版 高 中语 文 教 材 中 有 一 篇 课 文 是 汪 曾 祺 的《 同文 化》 它是 篇序 文 , 文有 小标题 “ 影 艺术 胡 。 原 摄 集《 同文 化》 ” 胡 序 。作 者 在 文 中将 普 普 通 通 的 胡 同 , 从 来源 到起 名分 类和其 中凝 聚浸透 着 的独有 的胡 同文化
样 子 , 有 文 字 或 人规 定 我 们 这 么 做 , 我 们 会 不 自觉 没 但
的 进 行 这 样 一 种 生 活 方 式 。时 时 指 导 学 生 在 课 文 中 发
现 民 俗 , 但 有 助 其 对 社 会 背 景 的 理 解 , 是 一 种 学 习 不 更
乐趣 。
将 , L及 下 九 , 戏 莫 相 忘 。 其 中 的 “ J 与 “ 九 ” 初 嬉 ” 初 匕” 下 是古代 传统 的女 儿节 。诗 中以此 展现 了难舍 难分 的姑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民俗文化教学的策略探究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民俗文化教学的策略探究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民俗文化教学的策略探究[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大量的民俗文化,而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包含了大量关于民俗文化的相关内容。

文章分析了初中语文民俗文化的资源分布、教学现状,同时针对民俗文化教学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民俗文化;教学策略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贴近我们日常生活的文化,也是中国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1】。

语文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人文性,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工具和途径。

通过分析教材中民俗文化的资源与民俗文化在语文学科中的教学现状,能有效的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使语文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相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资源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注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分布着众多的民俗文化资源,分析研究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在教材中的分布特征、具体类别和存在方式对语文教学策略的提出有着重要作用。

(一)教材中民俗文化的分布特征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共有六册,每册包含了六个单元,蕴含民俗文化内容的题材主要分布在阅读与写作之中,其次在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部分也涉及部分民俗文化资源,本文重点关注的是教材中古诗词以及文本阅读中所包含的民俗文化资源【2】。

经过调查统计,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阅读和古诗词部分所包含的民俗文化所蕴含民俗文化的篇目占总体的百分之四十三左右,在教材中所占比重不低:统计如下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民俗文化的分布情况年级文章总篇目蕴含民俗文化篇目民俗文化篇目的占比七年级763343%八年级813543%九年级773444%从综上数据可以看出,蕴含民俗文化的文章在各册教材中的分布并不存在分布不均的情况,可见教材对民俗文化是有所重视的。

(二)教材中民俗文化的具体类别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所包含的民俗类别多样,主要包含了四大类的民俗文化,分别是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与语言民俗,这几种民俗文化以不同形式存在与文本之中,每一种民俗文化又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学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俗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江西省吉水中学易华明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

由于民俗文化的集体性,说到底,民俗培育了社会的一致性。

民俗文化增强了民族的认同,强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集体遵从,反复演示,不断实行,这是民俗得以形成的核心要素。

民俗文化是指由民间共同创造和享用的生活文化和世代传承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一般分为四大类:物质民俗,包括饮食起居、交通医保;社会民俗,包括社会组织(血缘、地缘、业缘组织等)、社会制度(人生礼仪,传统习惯等)、岁时节日以及民间娱乐习俗等;精神民俗,它包括古代民间习俗信仰。

简要地说,民俗文化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涵盖着现代民族风情习惯,比如说,过年要吃饺子,小孩子周岁的时候要抓周,见面打招呼的时候习惯性的问一句“吃了吗?”等等。

民俗文化教育是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一个民族的民众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民俗文化的渗透,可以让学生了解、吸纳我们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成为一代有文化有素养之人,成为一代心存文化之“根”的人。

首先,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年少之时,他们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都未真正定型,他们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的能力都很强。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内容都或多或少的包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有许多展现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品质的优秀篇章,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能够有所侧重的加以点拨,在启发学生去思考感悟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感、人性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等方面,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中学生在学习掌握新知识的时侯,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新鲜感都很强,他们往往更喜欢学习趣味性的知识,更喜欢多姿多彩的课堂,对教师的照本宣科地讲解和枯燥无味的知识传授不感兴趣。

而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和民俗文化知识就能够丰富课堂教学,这些知识在课文教学中往往能满足学生的更多需求。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能用一些有趣的谚语或一些古老的民间传说故事作为新课的导入,就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欣喜地发现在中学语文许多课文涉及了民俗文化和事项。

如:⑴永和九年,岁在葵丑,暮春之初,会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必修五《兰亭集序》)⑵第二天天一亮,翠翠就同祖父起身了,用溪水洗了脸,把早上说梦的忌讳去掉了,翠翠赶忙同祖父去说昨晚上所梦的事情。

“爷爷,你说唱歌,我昨天就在梦里听到一种顶好听的歌声,又软又缠绵,我象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得到了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

我睡得真好,梦的真有趣!”(必修二《边城》)⑶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必修三《鸿门宴》)由此可见,民俗描写已经成为文学作品有机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教材中有大量的人格榜样,在教学时发掘人物形象中蕴含的精神内涵,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在语文教学中起着关键作用。

而民俗文化的阐释与渗透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对语文教学产生作用。

1、民俗文化有利于学生词汇的沉积与演变我们可以通过对某一种语言的结构方式、语义内容的揭示,了解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风俗习惯。

这些风俗习惯有的贮存在语言里,成为一种历史、或者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它的残迹和影子,有的一直传承下来,有的有了新的发展,形成新的民俗。

纷繁的民俗事项,必然会促进汉语言词汇、词义的丰富与发展。

翻开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尤其是在古代文学教材中,我们可以采撷到相当多的民俗词汇。

这里,仅以“帽”来说明中国的服饰文化对服饰词汇词义的产生和演变带来的影响。

古代表示帽子的词有“冠”、“冕”、“巾”等。

“冠”是我们平时在课文中最常见的服饰词之一,“冠”指的就是帽。

由“冠”衍生出来的词也为数不少,比如,我们都知道戴帽子要束带子,由此产生了“冠带”一词;古代贵族男子因为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节,结发加冠,以示成年,可以娶妻的习俗,于是产生了“冠礼”一词;如果与“童子”等表示年龄的词语相对时,“冠”的意思便偏重于成人,如《子路冉有曾皙侍坐》(《论语》)中有“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

”服饰装扮在古代象征着一种身份。

《长江三峡》中有“屈大夫死日,有人在汨罗江畔看见他峨冠博带。

”《西湖七月半》(必修四读本)中有“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

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

”峨冠博带是古代士大夫的装束。

另外,“冠”字与其他字搭配,也产生了一些新的服饰词汇。

《释名·释首饰》说:“士冠,庶人巾。

”可见,“冠”和“巾”原本是有等级差别的,士戴的是冠,贫民戴的是巾。

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们可以从“朝服衣冠”一句判断出主人公在朝廷中的不俗地位。

但是后来随着服饰的演变,冠与巾逐渐结合,“冠巾”一词也随之出现。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必修二)中周瑜“羽扇纶巾”中的“纶”即是“冠”的异体字,在这里表现了古代儒将闲雅的风度繁复的服饰文化对词汇的丰富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正深刻地印证了这一论述。

与此相同,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建筑、音乐、饮食等多种物质、精神在汉语言词汇中散发出来的语言魅力。

比如:“五步一楼,十楼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的阿房宫(必修二《阿房宫赋》)揭露的是秦朝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墙壁上挂着“朱拓的大‘寿’字”,几案上堆着《康熙字典》、《近思录集注》和《四书衬》的房间摆设(必修二《祝福》)反衬的是主人家鲁四老爷的道貌岸然。

又如,茫茫江水中悲切的“琵琶”流转(必修四《琵琶行》)唤起了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伤感;再如,精美的“樽”(必修二《念奴娇·赤壁怀古》)寄托的则是作者洒酒酬月,慨叹“人生如梦”的情怀。

2.民俗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民族情感和审美趣味。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许多经典古诗词的丰富内涵往往是通过具有民俗风情的事物来表达的,例如“月”“柳”“菊”“茱萸”“龙舟”等。

古人分别时要折柳相送,这是当时一种很流行的民间习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为一种时尚。

送别的地点多在长亭、桥头或大堤。

如《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是写酒醒后的心境,也是作者柳永飘泊江湖的感受。

了解折柳送别这一习俗,那么学生就更加能体会到词人当时与恋人难分难舍的心境。

在讲授这些经典诗歌时,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其中蕴含的民俗文化素材,可以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内涵的理解。

民俗经过历史的积淀,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如祭祖扫墓的清明节、包粽子祭屈原的端午节等,都表达出美好的民族情感。

3.民俗文化有利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培养。

在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利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有关民俗内容,能够使中学生在受到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民俗与人民的生活相伴而生,反映人民的生活面貌,它是社会的宝贵财富。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教给人们珍视友谊的挚情;“离乡背井时,怀揣乡井土”教给人们热爱家乡的真情;“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教给人们忠贞不渝的爱情,“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教给人们祈福的美好心愿……这些都反映了劳动人民健康的生活心态、美好理想,这些并非一时一地的风习,历经千年成为一种美的风范、善的追求、真的指归,这些对学生的熏陶和教育是不可低估的,它能把我们民族文化中的精髓传给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如有涉及到相关的民俗知识时,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民俗材料,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比如古代诗文中常常涉及到古代文人的“出世”、“入世”思想。

作为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虽然在过去历代都有高人归隐乡里,如庄子、陶渊明等,但是,绝大多数的文人志士仍然是积极入世、爱国务实为国为民的。

4.通过民俗文化尤其地域民俗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中学语文的广度。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学校可以适当安排一些有关民俗内容的课外活动。

例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邀请民俗专家或者有关老师给学生举行民俗讲座。

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当地有民俗特色的节日庆典、植树活动、登高赏菊、龙舟竞赛等活动,从而使学生亲身感受民俗风情,受到积极的熏陶和感染。

学生还可以开展有关民俗风情的研究性学习。

参加有关民俗风情活动后,写出有关感受,写出调查报告。

也可以结合乡土教材实地考察,开展有益的民俗活动,举行民俗知识大赛等。

这样在课堂学习外,以多彩的生活激活学生的民俗知识兴趣,以健康朴素的民俗文化强化学生的知识人格,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能力。

例如,对联是民俗文化中的精华,红白喜事,过年过节也都喜欢自己写对联,特别是过春节,在自家门口贴上自己书写的对联,表达出各种含义。

这几年,不少地方中考也出现了对联题,因而可以结合语文学习中的对联知识,让学生收集身边或老家的对联,进行对联分析进而学习写简单的对联。

课外实践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文化素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民俗教育可以更好地进行母语教育。

从另一方面来看,丰富多彩的民俗内容及生动多样的民俗教育形式,可以在改善中学知识结构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可以更大程度地满足中学生的心理追求和文化追求,有利于中华民俗文化的传播,从而为中学语文教学开辟出新的教学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