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分析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分析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分析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以下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几种措施分析:一、选取经典文学作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选取一些经典文学作品来进行阅读和解析,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

通过学习这些作品,学生可以了解到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道德品质以及人生观。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解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体会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传统文化注重人际关系、礼仪和道德修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琢磨经典课文中人物的行为态度和言谈举止,引导学生明辨是非、珍惜友情、尊重师长、热爱家乡等。

教师也可以针对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现象,通过课堂教育、小组讨论等方式,以经典文化为背景,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开展古代文化研究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开展一些与古代文化有关的研究活动,如古代文人的书法、诗词创作、古代音乐及舞蹈等。

通过学习和模仿古代文人的作品和创作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文化修养。

还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古代文化研究项目,让学生深入了解古代文化的伟大成果和传统习俗,以增强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和认同。

四、创设情境体验活动通过创设情境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组织学生参观传统建筑、传统手工艺品展览、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等。

通过亲身体验,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五、课余宣传推广在学校的语文角、校报、班会等栏目中,可以增加一些宣传推广传统文化的内容。

可以发布一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文章、演讲稿或卡通动画等。

通过课余宣传推广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理解,进一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一项重要而繁琐的任务。

教师可以通过选取经典文学作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展古代文化研究、创设情境体验活动以及课余宣传推广等措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更好地感受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语文教学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既能够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也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下面将对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进行探讨。

一、传统文化在课文中的体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课文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而传统文化的渗透在课文中是最为直接和深入的。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蕴含传统文化精髓的课文让学生学习,比如《红楼梦》中的《秦可卿豆腐店》,《三国演义》中的《三英战吕布》,《西游记》中的《大闹天宫》等等。

这些课文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传统文化还可以在课文中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比如对古诗词的赏析,古文的翻译和解释等。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同时也能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和博大精深,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除了课文之外,语文教学中的各种活动也是学生学习语文和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比如诗词歌赋朗诵比赛、作文比赛、古诗词文化节等活动,都是学校和教师开展语文教学的有效方式。

在这些活动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入传统文化的元素,比如让学生背诵古诗词、进行古文翻译、学习传统书法和绘画等,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文字,还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

学校还可以举办一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和活动,比如中国传统节日知识竞赛、中国传统戏曲表演、中国传统手工艺制作比赛等,都能够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够积极参与,还能够在游戏中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三、传统文化在教学资源中的渗透教学资源的选择对于语文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传统文化也应该是语文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和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资源材料,比如古代诗词文集、古代典籍、中国传统绘画、传统戏曲等等,让学生通过这些资源材料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饱满。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财富,它包含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精髓,是我们在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更是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阐述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一、充分挖掘教材,注重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经典的传统文学作品,如《论语》、《诗经》、《唐诗宋词》等。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这些作品中的传统文化知识,引导学生领略其中的文化内涵。

例如,在讲解《论语》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如“仁爱”、“礼义”、“诚信”等;在讲解《诗经》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领略古代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在讲解唐诗宋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领略诗词的意境和韵味。

通过这些传统文化的传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的趣味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课堂活动的趣味性。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以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的趣味性。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朗诵古代诗词、开展古文知识竞赛、举行传统文化讲座等。

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三、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课外延伸,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课堂教学仅仅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方面,课外延伸同样重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延伸,如阅读传统文化经典、参观博物馆、访问历史文化古迹等。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所学到的传统文化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如写日记、作文、演讲等,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运用能力。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至关重要的。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探究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探究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探究引言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而传统文化的渗透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传统文化的渗透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和文化素养。

本文将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探索如何让传统文化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传统文化渗透理论的探讨1. 选取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选取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是一种重要的传统文化渗透实践。

教师可以选取《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经典作品,通过阅读、解读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通过对经典作品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语言文字能力,还能够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人生智慧。

2. 传统文化故事的讲解传统文化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选取《孔子》、《老子》、《孟子》等传统文化故事,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通过对传统文化故事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

3. 古诗词赏析的教学1. 注重情感情态的培养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情态。

通过讲解、解读和讨论,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丰富内涵,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传统文化渗透教学要求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阅读、讨论、实践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和文化素养。

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果。

3.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传统文化渗透教学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教师可以通过讨论、小组合作、实践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通过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教学内容,导入经典文学作品,启发学生的思考和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以及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不仅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受益匪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推广。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教学、经典文学作品、学生思考、学生情感、正确价值观、审美观、学习兴趣、重要性、传统文化传承、综合素质、教学内容、启发学生、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结论、引言。

1. 引言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所学的知识,增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通过引入经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才情雅趣,还可以激发他们对文学艺术的兴趣。

启发学生的思考和情感,让他们在阅读和表达中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习语文的热情。

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健全的思想,进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审美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一种培养和提高。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芒。

2. 正文2.1 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教学内容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思想精华和历史积淀。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下面是一些渗透传统文化的具体措施:一、选用经典文学作品在语文教材选择上,可以引入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

通过教授这些作品,学生可以了解古代文化、人物形象、历史故事等,进而认识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注重诗歌教学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中文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教师可以在诗歌学习中,不仅教授学生一些经典的古代诗词,如唐诗宋词等,还可以通过分析古诗词的特点、意境等,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华传统文化。

三、讲解成语和典故成语和典故是中文中常见的表达方式,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可以结合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通过讲解其来源和意义,让学生了解这些成语和典故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

还可以设计相关的活动和游戏,增加学生对成语和典故的兴趣和记忆。

四、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活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中国传统文化活动,如书法、剪纸、民间舞蹈等。

通过亲身体验这些传统文化活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五、引入传统文化相关的故事和寓言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寓意深远的故事和寓言,这些故事和寓言能够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文化的沉淀和智慧的结晶。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这些故事和寓言,以及相关的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人性、道德和生活等重要问题。

六、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传播传统文化在数字化时代,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来传播传统文化。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传统文化相关的图片、音频和视频,让学生能够以视听的方式更直观地感受和了解传统文化。

可以设置线上讨论平台,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七、利用文化素材设计教学任务在教学任务设计中,可以加入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文化素材,如名人传记、文化名城介绍、历史事件等。

通过学习和研究这些文化素材,学生能够增加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同时培养对历史、人文和艺术的热爱。

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分析

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分析

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分析传统文化教育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其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文将就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进行详细的分析。

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主要体现在课文中。

作为语文课程的主要内容,课文中往往会涉及到许多中国古代的经典作品,比如《论语》、《诗经》、《史记》等。

通过教授这些经典文学作品,可以使学生了解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比如儒家的仁义道德、诗经的骚雅之风等。

通过分析这些经典作品的语言、情节和内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受和理解,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还可以通过名人名言的引用来实现。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讲解一些古代名人的格言、箴言或者名言警句,比如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鲁迅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这些名人名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们是中国古代文化智慧的结晶,包含着丰富的哲理和道德规范。

通过引用这些名言,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感悟道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还可以通过古代诗词的解读实现。

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们不仅包含了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情感、思想,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和审美情趣。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选取一些经典的古代诗词进行解读,比如杜甫的《登高》、李白的《将进酒》等,通过对这些诗词的解读,可以使学生领略到古代诗人的豪情壮志、感悟到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情怀,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受和理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

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

在日常的教学中,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和理解,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文化自信,培养高尚的品德情操,懂得尊重长辈、敬畏神灵、崇尚和平。

传统文化还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所以,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是十分必要的。

二、传统文化在教材中的体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在教材中的体现主要体现在古诗词、经典课文和名著中。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流传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思想和文化底蕴,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可以更好地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如《将进酒》、《水调歌头》等名篇中的礼仪文化、饮食文化、文人风雅等传统文化特征。

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学生可以学会感悟人生、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

除了古诗词外,经典课文和名著也是传统文化在教材中的体现。

《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经典名著,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通过对这些名著的深入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等,同时也可以学会感受其中的人生哲理、传统美德等。

经典课文如《论语》、《庄子》等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对这些经典课文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底蕴。

三、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还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进行灵活运用。

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传授传统文化,讲述古代历史上的英雄故事、美德传说等,让学生在情感上对传统文化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如使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呈现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学生在视听上对传统文化有更直观的感受。

可以通过文学作品欣赏,可以播放古代诗人的作品朗诵,或是播放古代文人的书法作品等,让学生在艺术鉴赏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是语文课程的最佳资源,它对学生的精神领域影响也是深广的,因此,笔者致力于突破语文教学工具性的局限,从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和传统文化文本情感的深化,进而拓展传统文化的宽度和深度,使当代中学生能够真正“写方方正正的中国字,书洋洋洒洒的中国文,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关键字】:初中语文教学人文素养传统文化悠悠中华五千年,先辈们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从经史子集到典章文物,从幽谧古巷的寸砖片瓦到青冢古墓的吉光片羽,从洞天福地的名胜古迹到烟雨寺庙的悠远钟声,我们无不感受到历史沉淀下来的文化基因。

同时,也正是中华文化厚德载物的滋润和辉光日新的照耀以及世世代代仁人志士的薪火相传才使我们得民族生生不息,日渐强大。

因此,江泽民同志在建党八十周年的讲话中说:“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

”然而,我们大部分的初中生对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却是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在弘扬传统美德上也不尽人意,对传承下来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

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影响下,社会上的拜金主义盛行,严重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

享受主义影响下的社会氛围使正在转型期的初中生备受摧残,学生中大多比富斗阔,怕苦怕累,浪费现象严重。

他们以自我为中心,没有集体观念,只会指责别人,不会反省自己,只会索取,不讲奉献,道德意识薄弱,理想、前途观念淡薄。

这些现象揭示出当代中学生缺乏传统文化积淀,只能迅速的消化当代的一些快餐文化,做人缺少主心骨,精神上缺乏信仰和寄托。

正所谓“观乎人文,天下化成”,我们中华民族历来重视文以载道,注重文明教化,在树德务滋中化民俗,在润物无声中春风化人。

因此,面对这种现状,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肩负起改变这一现状的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在学生的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提高教师人文素养,拓展传统文化的宽度正如王尚文在《走进语文教学之门》里所说的“教师应该比学生更可教”一样,教师作为发展中的个体,不仅要着眼于知识素养的提高,更要把握人的发展的深刻内涵,为人的终身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

为此,新课标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要广博,思维要灵活,师生关系要和谐。

在新型的课堂中,师生的角色已经发生了质性的改变,学生的思想被进一步解放,质疑生问的方向更广,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改变,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如何调节教学方式,让教师游刃有余地驾驭新的课堂。

而教学方法有效与否就取决于师生双方的人文素养的高低,而人文素养的提高则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

长期处于一线教育的我们更是深知,人文素养教育不同于数理化的公式化,也不同于四品政治的说教,无法通过灌输来获得,只能是让人置身于情境中自我体验、相互影响而丰盈起来的。

身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用好传统文化这张王牌,以中国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素质,以教师独具人文素养的灵魂去塑造学生的灵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人只能由人来建树”。

因此,我认为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首要的便是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以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去涵养、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如何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呢?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悉心学习古典文化,对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学史有一定的了解,对其中的经典文化著作如“四书五经”了如指掌。

正所谓“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需有一桶水或者一江水”,作为新时代的语文老师,每天应该问自己一句“今天,你读书了吗”,从而在读书史中构建自己的成长史。

其次,语文老师要通过开设一些专题课程,增加传统文化学习篇目,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数千年所负载的精神价值的理性认同,培育学生的民族使命感和高尚健全的人格。

再次,教师每教授一篇传统文章,必须先钻研教材,援疑质理,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然后深情投入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举手投足间感受到真正的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进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功效,在点点滴滴的积累和潜移默化的渗透中使学生的思想得以净化,行为得以矫正,文化得以提高,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二、深化传统文本情感,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度正所谓“文以载道”,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的灵魂。

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

为了进一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笔者一直致力于以语文教学为载体,给学生搭建一个走进传统文化的平台,并采用“设挖品建”的方法,来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度,加厚学生的人文底蕴。

1、设文化课堂情境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维的光辉,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材料。

它不同于思想品德的直接以德育为目标,而是一种隐性的德育,即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让学生穿越时空与圣者、智者对话,和先驱者、跋涉者交流,感受他们伟大的人格魅力、深邃的思想内涵、超凡的智慧和创造的能力,进而感受体验到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表现力、生命力,又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我们常说的“知书达礼”和“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指传统文化的这种隐性德育功能。

因此,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就应该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创设适合语文课堂的教学情境,在教学过程中药进一步重视环境的影响力,要通过内引、外联、与生活的对比三种方式综合运用,为教学创设物理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意。

如或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或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巧妙融合,渲染气氛;或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或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像资料等等。

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

例如在教授《济南的冬天》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宋代文学家苏轼有首诗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

”杭州的西湖是我国十大旅游胜地之一。

她的春天尤其美丽:十里长堤,烟雨蒙蒙,远山近水,尽在画中。

漫步湖边,荡舟湖上,令人如在画中游。

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真正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

同学们知道哪儿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这就是我们著名的“泉城”济南。

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一文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

”在作者的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

今天,我们先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

让学生在苏轼的诗和老舍的文中体会杭州西湖的春意盎然和济南冬天的温情脉脉。

2、挖传统文化内涵中国是诗文的国度,古典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因此,语文教师在传授语言文字的同时,应该深度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并以适当的方式将其中的合理内核与真正价值传递个当代中学生。

其实,语文的大部分篇目都洋溢着文化精神气息,值得我们去探索、挖掘。

因此,在教学中,我与学生一起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初步感悟诗人写这首诗时的心境。

学生不但了解了一些作者相关的作品,拓展了知识,更为理解这首诗奠定了正确的情感基调,有利于更深入的理解诗境体会诗情。

渐渐的学生喜欢上了古诗词,自觉进行课外阅读,认识了许多著名诗人,积累许多好词佳句,成为他们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有的学生认识了范仲淹,被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所折服;有的学生认识了李清照,懂得了一个女词人一样可以拥有大丈夫的胸襟;有的学生读懂了李商隐,被“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所感动……同时,我们还一起探究民俗民情,尤其是在八年级下册当中,我们不仅领略了《黄河颂》和《三峡》中的旖旎风光,还在《春酒》、《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中领略到别具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更是致力于从课文注释,阅读提示入手,挖掘有关文化常识;从课文字词句入手,挖掘相关的文化背景、哲理内涵;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著作的特定文化内涵;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从学生的质疑入手,挖掘文化意趣。

在教授莫怀戚的《散步》时,我从“分歧”这个情节切入,让学生通过换位思考在“走大路”和“走小路”上进行选择,从而深化学生的思考,挖掘其中蕴含的民族伦理道德的理念,以及浓浓亲情中寄寓的“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在这样的互动中,我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细致而系统的认识,从而潜移默化地优化了学生的价值取向。

3、品传统文化意蕴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都是文情并茂,词丰意美的作品,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传达着古代仁人志士的生活情趣,泛着人文色彩的光芒。

因此,当我们走进文本,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着眼于对文学语言、形象和审美情趣作个性化地解读和品味。

古人说得好,“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

”而现代教育家们也都提倡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我觉得所谓的语文味,最主要的就是从语言文字生发出来的人文色彩。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形象的比喻来表达绵绵无期的“愁绪”;“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用富于情感的双关语来描写若有若无的“春情”;“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用历史典故巧妙表达人生志向……透过语言文字,我们体会到祖国语言的精妙博大,领略到字里行间产生的意境美,感悟到生活的多姿多彩。

再者,我也认同朱熹提出的“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在教学过程中提倡个性化阅读,例如,我在教授冯骥才的《俗世奇人》时,让学生找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三个关键词,提示他们分别是一个字、两个字、三个字的,从而抓住关键词“牛”、“找乐子”、“贱卖”,让学生去思考谁“牛”,谁找谁“乐子”,怎么“贱卖”,进而将奇人泥人张与海张五之间的较量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们的面前,让学生们了解到天津卫这些民间艺人们的铮铮骨气。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鼓励学生从情感和艺术形象中去加以品味。

语文教材中出现了非常丰富的艺术形象,在他们的身上可以窥见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因此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要引导学生们去发现人物身上的真善美,例如在学习七年级的《花木兰》一文时,可以顺着课文的脉络,深入挖掘花木兰身上的传统美德,例如她身上属于巾帼英雄的英勇无畏的胆识,属于娇俏女儿的“对镜贴花黄”的女儿心性,属于华夏儿女的“孝心”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