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准点平差规范
水准平差计算步骤

水准平差计算步骤水准平差是一种测量方法,用于测量和确定不同点之间的高度差。
水准平差的步骤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前方测量、后方处理、闭合检查、精度分析和结果调整。
第一阶段:前方测量1.确定测量线路和测量点:在测量区域内选择一条线路,并在此线路上选择起始点和终点作为测量点。
2.设置基准点:根据需要确定一个基准点,用于参考测量结果。
通常选择已知高程的点作为基准点。
3.进行观测:使用水准仪在起始点和终点之间进行测量。
观测时,需要记录下各点的观测高程和其他相关参数,如气温、大气压、仪器的仰角和方位角等。
4.进行中间高程点的观测:在起始点和终点之间选择若干个中间点,使用水准仪进行观测。
第二阶段:后方处理1.数据处理:对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包括计算测点的高程差、观测误差等。
2.误差分析:通过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误差分析,以确定各个观测点的可靠性和测量结果的精度。
3.编制水准平差表:将观测得到的高程数据整理成水准平差表,列出各点的观测高程、观测值的改正数和平差后的高程。
第三阶段:闭合检查1.进行闭合检查:通过计算起始点和终点的高程差,确定测量线路的闭合差。
闭合差越小,说明测量的准确性越高。
2.判断闭合差的合格与否:根据地理和测量精度要求,判断测量的闭合差是否符合要求。
如果闭合差超出了规定的误差范围,则需要对数据进行修正。
第四阶段:精度分析1.进行精度分析:根据测量数据和观测结果的误差范围,对测量线路的观测结果进行精度分析,评估测量的准确性。
第五阶段:结果调整1.进行结果调整:根据精度分析的结果,对测量结果进行调整,以满足测量的要求。
调整的方法可以采用最小二乘法或最小二乘平差法等。
2.重新校正观测数据:在进行结果调整后,需要对所有观测数据进行重新校正,以确保所有数据是正确和一致的。
总结:水准平差计算的步骤包括前方测量、后方处理、闭合检查、精度分析和结果调整。
每个步骤都有其特定的目的和方法,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结点水准路线测量的实施与平差

结点水准路线测量的实施与平差摘要:在工程项目建设中,控制测量是测量首要工作,控制测量的精度直接关系到工程建设的质量。
控制测量是工程建设与施工的基础与前提,而水准测量是控制测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就水准测量中的结点水准路线的实施与计算进行简单的阐述,以供今后此类工程的借鉴。
关键词:结点;水准;平差1 引言在海洋测绘中,控制测量分为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包括水位控制测量)。
确定地面点高程的测量工作,称为高程测量。
高程测量又是测量三项基本工作之一。
根据使用仪器和施测方法的不同,高程测量可分为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和气压高程测量。
用水准仪测量高程,称为水准测量,它是高程测量中最常用、最精密的方法。
2 结点水准路线测量的实施2.1 结点水准路线测量的概念结点水准路线是为了提高测量精度,通过从多个已知点进行水准测量引测到待求点,再采用加权平均值进行平差的水准测量方法。
它分为单结点水准路线和多结点水准路线。
2.2 结点水准路线测量的实施结点水准路线测量的实施分为测量前准备、结点水准路线的布设、水准测量、内业计算及平差等。
测量前准备就是提前收集施工区或测区的已知资料、图纸,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等,准备工程所需的仪器设备、工具车、配备相应的技术人员。
结点水准路线的布设就是在控制测量或沉降观测时,应根据现场情况和工程特点合理的布设水准点,根据规范要求选择合理的结点水准路线。
结点水准路线测量就是根据事先选择的结点水准路线按照测量规范进行,往返测量时可从待求点开始观测至第一个已知点再观测返回到待求点,依次这样观测至最后一个已知点,这可以缩短观测时间,提高效率。
3 结点水准路线的平差及精度评定平差是测量数据处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利用误差理论的知识求取未知量的最或然值及评定其精度。
结点水准路线的平差比一般水准测量要复杂的多,本文主要阐述单结点水准路线的平差及精度评定。
3.1 水准测量权的确定由于观测的不等精度,常用权表示观测值中误差之间的比例关系来衡量观测值之间的精度的高低。
二等水准平差单位权重误差

二等水准平差单位权重误差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主要介绍文章所要讨论的主题,即二等水准平差单位权重误差。
此处将简要介绍二等水准平差的背景和基本概念,并说明本文的研究目的和重要性。
二等水准平差是在大地测量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用于处理水准仪观测数据,以估算地表高程数据。
在观测数据处理过程中,单位权重误差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各个观测值的精度和可靠性。
本文将主要讨论二等水准平差中的单位权重误差对观测数据处理结果的影响。
单位权重误差是指在水准测量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各个观测值的精度存在差异。
我们将介绍单位权重误差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以及应用和局限性。
研究二等水准平差单位权重误差的目的在于帮助测量人员更加准确地理解和使用水准测量数据。
通过了解单位权重误差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我们能够更准确地评估观测数据的精度,为后续工作提供准确的基础数据。
在工程和测绘领域,二等水准平差单位权重误差的准确估计对于保证项目的质量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希望能够提高对单位权重误差的认识,为相关行业的专业人员提供参考和指导,从而提高二等水准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之,本文将深入探讨二等水准平差单位权重误差,旨在加深对于单位权重误差的理解,为大地测量提供更准确、可靠的数据支持。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应包含对整篇文章的概括和组织安排的介绍。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二等水准平差单位权重误差的概念、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其影响因素、应用和局限性。
文章结构如下:首先,我们将通过引言部分对整个文章进行概述。
我们会介绍二等水准平差的基本概念以及本篇文章的目的。
接下来,我们将进入正文部分,首先介绍二等水准平差的基本概念。
这一部分将涵盖二等水准的定义、平差过程以及平差结果的表示方法,为后续对单位权重误差的讨论奠定基础。
然后,我们将详细介绍二等水准平差单位权重误差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我们会解释什么是单位权重误差,以及如何通过观测值与平差值之间的差异来计算单位权重误差。
四等水准测量平差计算

51.101 50.863 50.609 50.929 50.732 51.085 51.431 51.040 50.778 51.448 52.133 51.028 51.354 51.152 53.512 53.957 52.093 52.455 52.230 52.099 53.019 59.618 59.620 60.073 59.345
测点
GE28 GE27 D154 D155-1 D155 D155-2 D156 D156-1 D156-2 D157 D157-1 D158 D158-1 D159 D159-1 D160 D160-1 D161 D161-1 D162 D162-1 D163 D163-1 D163-2 D163-3 D164 D164-1 D164-2 D164-3 D167
德州至商丘(鲁豫界)荷泽至曹县高速公路路面第Ⅲ合同段
附合水准路线成果计算表
2007年6月17日
测段长度 (m)
实测高差(m) 高差改正数(m) 改正后高差(m)
高程(m)
411.5 1549.8 475.2
120 252.4 307.7 108.9 417.2 201.2 363.7 368.1 291.7 184.7 283.3 238.8 241.7 367.1 246.9 205.6 335.6 81.3 83.1 53.5 233.5 255.2 269.3 213 173.3 778.2 356.3
2007年6月17日
实测高差(m) 高差改正数(m) 改正后高差(m) 高程(m)
-0.239 -0.254 0.320 -0.197 0.353 0.345 -0.391 -0.263 0.669 0.685 -1.105 0.326 -0.202 2.360 0.445 -1.865 0.362 -0.225 -0.131 0.920 6.599 0.001 0.453 -0.728 -0.320
水准测量规范

水准测量规范水准测量是地理空间数据采集和处理的重要方法之一,具有高精度、高准确性、高实用性等特点。
为了保证水准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严格遵守水准测量规范。
一、设备要求:(1)水准仪应具备高精度、稳定性好、自动化程度高的特点,能满足要求的测量精度。
(2)三脚架要坚固稳定,以确保测量仪器不受外力的影响。
(3)基准点要选取坚固、稳定的地面,避免受到地震、地面沉降等因素的影响。
二、操作要求:(1)水准标尺应垂直放置,确保读数准确。
(2)每个测量点至少观测3次,并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以减小误差。
(3)观测时要避免大风、大雨等恶劣天气,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4)观测过程中要保持团队的默契,配合操作,避免误差的产生。
三、数据处理要求:(1)水准线的调整要采用闭合回路法,以提高水准线的准确性。
(2)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时,要排除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保证数据的质量。
(3)在进行水准网平差时,要注意对中误差进行检验,确保平差的效果。
(4)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采用观测校正、重力校正等方法进行数据处理,以提高水准测量的结果精度。
四、结果应用要求:(1)测量结果要进行审核和验算,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2)测量结果要进行有效的保存和备份,以便今后的查阅和使用。
(3)测量结果要合理应用,为地理空间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提供准确基础。
总之,水准测量作为一项重要的地理空间数据采集方法,需要严格遵守水准测量规范,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只有在规范的操作流程和数据处理过程中,才能获得高精度、高准确性的测量结果,为地理空间数据的应用提供可靠的基础。
水准平差计算步骤

水准平差计算步骤水准平差是测量地面高程的一种方法,用于确定地面高程变化或水平面的形状。
水准平差计算步骤主要包括:制定水准路线、测量高程、针对性质检查、平差计算、平差精度评定等。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些步骤。
1.制定水准路线:在进行水准测量之前,需要制定一条水准线路。
首先在需要测量的区域内选择起点和终点,然后根据需要,确定中间的支路,并规划各测点的位置。
制定水准路线时需要考虑地形因素,尽量选择平坦且易于观察和测量的地点。
2.测量高程:按照事先制定的水准路线进行实地测量工作。
在每个测点上,使用水准仪或自动水准仪进行测量。
水准仪会产生一些误差,所以在每个测点上需要进行多次重复测量,取平均值以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3.针对性质检查:在测量之后,对测量结果进行针对性质检查。
检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比连续点之间的高差是否符合实际情况,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二是检查高差闭合差,即起点和终点的高差是否一致。
4.平差计算:平差计算是水准平差的核心步骤。
平差计算的目的是消除测量误差,以获得更加准确的高程值。
平差计算可以分为两种方法:高程平差法和改正数平差法。
高程平差法是指在整个水准线上进行平差,消除所有测量误差。
改正数平差法是指在每个测点上计算改正数,然后根据改正数对测量结果进行平差。
5.平差精度评定:在平差计算完成之后,需要对平差结果进行精度评定。
精度评定是通过计算出平差后的高程值的精度,来评价平差结果的可靠性。
通常采用的方法是计算出平差后的高程值的标准差,通过标准差来评估平差结果的精度。
在进行水准平差计算时,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细节和技巧:-应注意具有快变曲率的曲线,比如大湾曲线或拱形,此类曲线上眼迅速地变化会产生红落炮,并且误差会变大。
在这种曲线上,可以增加测量的密度,减小测量间距,以提高测量精度。
-为了减小高程差知错造成误差的可能性,可以在测量点附近设置较好的目标。
这样可以减少指向目标的距离和指向目标的指向偏差。
水准测量平差

169.5
306.0 134.5 245.1
29 长委
68 长委 23 长委 121 安徽省水利厅
1950~1953
1950~1953 1950~1953 1952~1956
0.70
0.56 0.71 0.60
0.12
0.11 0.15 0.09
注:①一、二等水准点间经过连测与网形变化,故该表与表 1—5—1,线路长度不等。 ②1955 年前长江水利委员会简称“长委”,1955 年以后改为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简称“长办”。
中国东南部精密水准平差图(安徽省部分)见图 1—7—1。
表 1—7—2
安徽省二等水准观测精度统计表 (1952~1958 年)
水准线 等级
路名称
测
线长
起迄点地名
段
(公里)①
数
施测单位
施测时间 (年)
1 公里线路长观 测中误差(毫米)
偶然 系统
淮上线 Ⅱ 蚌埠~长台关
543.5 193 淮委
1953
江淮线 Ⅱ 寿县~裕溪口
288.7 100 淮委
1953
0.56 0.10
涡河线 Ⅱ 怀远~中牟
453.1 80 淮委
1953
0.43 0.04
宿开线 Ⅱ 符离集~开封
326.5 122 淮委
1953
0.19
0
韩蒙线 Ⅱ 柳泉~蒙城
172.8 36 淮委
1953
0.36 0.15
颍河线 Ⅱ 漯河~沫河口
第四节 水准测量平差
一、1953~1985 年水准测量平差
〔治 淮委 员会 一 、二 等 水准 平差〕 1953 年,淮委利用新、旧观测成果,组成淮河流域 13 个精密水准路线环,14 个二等水 准 路线环,15 条支线,以导淮委员会在淮阴马头镇所设“BM 11,明下”高程 16.967 米 为废 黄河 零 点高 程 。由 于测 图 急需 ,用“淮 上线 ”、“淮 下 线”为 基础 向 两侧 推算 ,未作 平 差。1954 年 12 月,编印出版《淮河流域精密水准测量初算成果表》。1958 年前,安徽水利系统在淮 河流 域 作业 时 ,均 采 用此 成果 ,作为 发 展三 、四等 水 准的 起算 数 据。 〔中 国东 南部 精 密水 准平 差〕 1956 年,总参测绘局、水利部组成 5 人平差委员会,并从全国水利系统中抽调 49 人, 进行中国东南部地区精密水准平差,次年 10 月结束。这次平差,采用 1956 年黄海高程系 统,测区范围在东经 103 度以东至沿海,北纬 22 度~41 度,共 17 个省区。参加平差的水 准路线,共组成 55 个闭合环,长 34949 公里。除总参在河北省及其周围测有 117 公里的一 等水 准 外,其 余均 为 二等(其中 一部 分 为水 利 部门 原测 一 等、平 差按 二等 使 用)。平 差前 ,平 差 委员 会依据 1953 年总 参译印苏 联的《一、二 等水准测 量规范》,参照 1954 年水 利部 的 《精密水准测量细则》,对所有外业成果进行 分析鉴定,认为其中有 8127 公里水准因 操作 不合 要 求,不 能参 加 整体 平差 ,只能 作 局部 平 差。 淮委 与 长(委 )办 ,原测 精 密水 准 ,在 评 定 等级 时 ,大部 分为 二 等,少 数为 三等 ,原 测二 等定 为 三等 。平 差 时,除 按照 正 常情 况对 观 测 资料划分一、二、三、四等以外,又根据部分测段因既违反了操作规程,而在网形结构 上又 无法 舍 弃等 情 况,增 加了“Ⅱ下 等”(成 果表 中 为二 等)。 在参 与 整体 平差 的 水准 网 中,一 等 水 准路线未 形成闭合 环,分散夹 在整个水 准网的 东北角;二等 水准路线 中,夹杂着“Ⅱ 下 等”及三等。平差委员会决定,采用混合网平差法,按不同等级不同精度赋于相应的 路线 权,权 的 确定 采用 正 常公 式计 算 值乘 以 相应 的比 例 因子 ,按水 准等 级 确定 Ⅰ ∶Ⅱ ∶Ⅱ 下 = 2 ∶1 ∶ 0 .8 。 水准 路 线未 进行 重 力测 量 。正 高改 正 计算 ,采用 国际 正 常重 力 公式 。全 区 单 位权中误差=±11.86 毫米;1 公里路线的观测中误差=±1.19 毫米;根据 185 条路线算 出的每公里偶然与系统中误差分别为±0.59 毫米,±0.08 毫米。1957 年 8 月,国家测绘 局出版了《中国东南部精密水准成果表》,安徽省水准点成果载 于第四、第 五册中,中 国东 南部精密水准路线(安徽部分)布测情况见表 1—7—2(二等水准观测精度统计表)。因平 差计算前,一、二等水准点间经过连测与网形变化,所以本表与表 1—5—1 中的长度不等。 ·84·
水准平差计算步骤

水准平差计算步骤水准平差是地理测量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用于确定不同测站之间的高度差。
水准平差的计算步骤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建立基准面在进行水准平差之前,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基准面。
基准面是一个参考平面,用于确定各个测站的高度。
常用的基准面有大地水准面、局部水准面等。
建立基准面的方法有大地水准测量和水准网平差等。
二、选取控制点水准平差需要选取一些已知高程的控制点,作为参考点来进行计算。
这些控制点的高程可以通过已有的水准测量数据或其他可靠的高程数据来确定。
三、观测测站高程在进行水准平差之前,需要在各个测站上进行高程观测。
高程观测可以使用水准仪进行,通过读取测站上的刻度来确定其高程。
四、建立观测方程观测方程是水准平差的基础,用于描述观测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
观测方程通常由观测量与已知量之差构成,其中已知量包括控制点的高程和观测误差。
五、进行平差计算平差计算是水准平差的核心内容。
通过建立观测方程组,可以使用最小二乘法或其他数学方法来求解未知量,即各个测站的高程差。
六、检查平差结果进行水准平差后,需要对平差结果进行检查,以确定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检查的方法包括误差分析、残差检查等。
七、确定测站高程根据平差结果,可以确定各个测站的高程。
这些高程可以用于地理测量中的其他工作,如地形绘图、工程测量等。
总结:水准平差是一种重要的地理测量方法,用于确定不同测站之间的高程差。
其计算步骤包括建立基准面、选取控制点、观测测站高程、建立观测方程、进行平差计算、检查平差结果和确定测站高程等。
通过水准平差,可以得到准确可靠的测站高程数据,为地理测量工作提供重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