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能否使中国成为一个世界大国
中国成功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中国成功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量进一步上升。
今年中国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伴随中国经济实力的壮大,中国的外交自信心不断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
但是,随着中国地位和影响的迅速增大,各种外部阻力与压力也随之增加:一方面,不少国家和外部力量对中国的快速发展产生不适应感,“中国威胁论”、“中国强硬论”、“中国傲慢论”不断出现。
一些大国更对我产生明显的战略敌意,使我国面临更多的麻烦和事端。
中国成长产生的大国崛起效应也引起一些周边国家的疑虑和防范心态,增加了我们维护周边环境稳定的难度。
我国周边环境复杂,邻国众多,又存在大量历史遗留的领土及边界划分争端。
出现任何纷争,不仅当事国陷入麻烦,也为外部力量介入提供了机会。
近年来中国在周边地区的一些维权活动,如中国渔政船在南中国海巡航、护渔、伸张主权,以及中国海军舰队在冲绳附近海域演习等,就引起周边国家的严重焦虑。
一些周边国家为缓解中国实力上升的压力,希望美国在地区事务中发挥“平衡者”作用。
菲律宾等国一直希望美国介入南中国海的争端。
一旦外部大国介入,极易造成我周边安全形势的恶化。
近期南海主权争端表面化和复杂化,美国的介入便是重要原因。
(近两年,随着对中国护海行动疑虑的加重,美国一方面向中国施压,指责中国在南海问题处理上,妨碍了海上贸易的开展,违背了国际海洋法,另一方面,加快重返南海地区的部署。
不仅以“维护南海航行自由”为借口,增加在该地区的投入,频繁派遣军舰在南海活动;还通过军售、联合军演来提升与部分国家的军事合作。
今年8月,美国就与越南在南海进行了海上联合军事演习。
)近年我国已经面临日益严峻的领海权益维护的考验。
象南沙群岛,钓鱼岛及东海大陆架划界和东海油气开发等问题上,与越南、日本等国的争端都呈现加剧之势。
另一方面,随着国际上对中国关注和重视的增加,对我国的期待也大大上升。
国际舆论要求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这使我国面临履行大国义务的压力明显加大。
金融危机前后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角色分析

金融危机前后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角色分析作者:张莹来源:《时代经贸》2012年第11期在金融危机的作用下,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特别是一些特定领域的发言权会增大,但并不会给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上升带来决定性的影响。
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定位仍然应该是发展中大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内向型政策属于明智之举。
一、危机前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目前的中国无疑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
从经济总量上看,国内生产总值高达300670 亿元人民币,按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2008年12月31日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683.46折算,合计43992亿美元。
这个数字超过了德国的不到4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的约14万亿美元和日本的约5万亿美元。
从国际贸易影响上看,2008年达到25616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三;其中出口额达到14285亿美元,超过了德国的14029美元,第一次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
从国际金融的角度看,虽然中国的国际金融影响力,比之欧盟、美国、日本还相去甚远,但由于手握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近2万亿美元,也说得上举足轻重。
从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影响力上看,2006年,中国的SCI、EI和ISTP论文总数达到了17.2万篇,占到世界论文总数的8.4%,跃居世界第2位。
从具体生产情况看,中国在能源、冶金、化工、建材、机械设备、电子通讯设备制造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及各种消费品等工业主要领域,已形成了庞大的生产能力,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有210种工业产品达到了世界第一;主要农产品的产量也大多位居世界第一。
另外,从人口和国土面积等其他影响更为深远的要素看,中国也无愧为大国的称谓。
但是,中国这个经济大国无疑又是有明显缺陷的经济体。
第一,中国的人均水平低,截至2008年底中国人口为13.28 亿,人均GDP也就3312 美元,还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人民还不富裕,或者说即使想做点什么也没有多少余钱。
第二,中国的人均拥有资源量也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就意味着中国的进一步发展离不开世界的支持。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在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是全球经济遭遇的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
这场危机不仅对发达国家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而且对于中国这样的新兴经济体,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从多个方面探究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对应对之策进行探讨。
1、出口市场收缩,对中国外贸造成压力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总规模缩水,多数国家出现了经济萎缩,这导致了全球出口市场萎缩。
中国作为世界出口大国,依赖外贸的经济发展模式遭受冲击。
由于需求萎缩,中国的出口总量一度下滑。
而出口基本设备、半成品等中间品的下滑更为明显,这也影响了中国的产业链。
此外,国际市场的恶劣环境还导致了各种贸易壁垒、配额和关税措施的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压了中国的出口市场。
为了应对这一危机,中国政府启动了一系列措施,包括通过扶持传统出口业、培育新兴市场、积极开展跨境电子商务等方式,来提升外贸竞争力。
同时,政府也加快推动国内市场的发展,引导经济增长依靠内需和创新驱动,探索出一个新的经济转型之路。
2、内需增长放缓,对消费形态带来新的挑战金融危机给消费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局面下,全球股票市场瞬间崩溃,资本市场紧缩,许多企业陷入资金周转困难和盈利下滑的危境,消费意愿也因此受到影响。
由于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改变,内需增长需要时间,加之全球经济下滑有所加剧,继续对中国的消费形态造成打压。
在此情况下,中国政府采取了刺激消费和投资的措施,如实施适度的财政政策、放宽银行贷款的审批、提高对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扶持程度等。
通过这些措施,政府鼓励消费,在增加消费需求的同时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3、金融系统受到冲击,制约了中国资本市场的稳定金融危机对资本市场冲击显著。
众所周知,中国的经济发展依赖资本市场,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股票、证券、外汇和期货市场的波动也对中国股市产生了影响。
因为全球股市的崩塌直接导致中国股市经历了一次大幅度暴跌,股民的财富遭受重创。
当前国际形势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当前国际形势及其对我国的影响一、当前国际形势的主要特点与发展趋势在当前我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总体上趋向缓和,为我国发展提供了一个战略机遇期,但同时也面临挑战。
1.金融危机后的世界经济面临挑战2007年发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在全球化浪潮下,迅速波及全球,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这场金融危机迅速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影响到实体经济,美国、欧元区、日本以及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相继陷入衰退,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
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下降到2.5%,2009年更是出现了二战以来首次的负增长。
在全球的联合干预下,这些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取得初步成效,特别是到2009年下半年,各国经济出现复苏迹象:2009年第3季度美国经济增长了2.8%,中国增长了8.9%,而作为经济晴雨表的国际原油价格也在2009年10月回升至80美元一桶,创下了自金融危机以来的新高。
因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由2009年的-1.1%上升至3.1%,世界银行也预测2010年全球GDP的增长将达到2.7%。
但全球经济的发展是否彻底走出了低谷,目前的复苏能否持续下去,仍然具有诸多不确定因素,世界经济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严峻挑战。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全球金融体系的不确定性,金融机构内部的不良资产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
据统计,全球金融机构在危机中的潜在损失高达3.6万亿美元,至今尚有一半未暴露出来。
这些金融体系内的不良资产一旦全部暴露出来,市场上再有一些风吹草动,可能会急剧恶化。
2009年迪拜世界宣布推迟支付三十几亿美元的债务,马上就影响了全球的金融市场。
还有希腊政府的信誉被降级,它的国债被降级,也一下子引起了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动,这都说明全球金融体系虽然大体稳定下来,但是十分脆弱。
第二,各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运用正在走向极限。
首先是财政政策的运用。
各国的财政赤字都创造了二战以后的最高记录。
如何看待中国的当前国际地位

如何看待中国的当前国际地位.txt时尚,就是让年薪八千的人看上去像年薪十万。
我们总是要求男人有孩子一样的眼神,父亲一样的能力。
一分钟就可以遇见一个人,一小时喜欢上一个人,一天爱上一个人,但需要花尽一生的时间去忘记一个人。
在过去30年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高。
在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中,中国越来越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尽管世人在评论中国时会有不同的声音,持不同的立场和态度,但世界越来越关注中国,中国在世界媒体的报道中已成为出现须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所有这些都能使人直接地体会到中国与日俱增的国际影响力。
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上指出,要“努力使我国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竟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如何理性地认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如何解读和把握这种变化的意义和启示?一、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上升国际地位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是该国在与其他国际行为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国际力量对比结构中的状态。
衡量和评估一国国际地位主要看两方面因素:一是综合国力.二是外部世界。
综合国力是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基础;外部世界是影响一国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包括国际环境和外部联系。
中国现在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变化最活跃的一支力量。
从纵向看,中国正处在过去几个世纪发展最快的时期:从横向看中国的发展变化正对世界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变化一:国际地位提升的基础是综合国力增强1.中国找到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
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将现代化规律和本国国情有机结合,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1世纪头8年中国经济在世界的排位几乎是一年上一个台阶2008年GDP达到4."4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今年可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综合国力增长奠定了中国国际地位提升的基础。
2.中国与世界的关联度空前增强。
中国广泛参与全球和区域合作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8)为什么说中国还远不是世界强国

为什么说中国还远不是世界强国(中国社会一百个为什么之八)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尤其是中国GDP总量超越日本排名世界第二以来,“中国已经是世界强国”的声音不绝于耳,有人甚至认为中国是“超级大国”。
外国人怎么评价中国,我们管不了。
也许有的人出于对西方垄断资产阶级控制世界的不满,希望借逐步强大的中国来牵制他们,以借钟馗打鬼;另有一些人可能有意忽悠中国,以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
总之,人家有发表看法的自由。
问题在于我们自己怎么看自己。
在世界舆论面前我们有一些人,尤其是一部分所谓“精英人士”,也飘飘然起来了,以为中国真的了不得。
这种情绪是会误国误民的。
以下十件事足以说明中国还远不是世界强国。
一、国家尚未统一。
君不见在中国的领土上存在着两个互不统属的政权。
而且在国家统一的问题上,我们还受制于美国人,中美建交32年来,美国竟然一直凭借他们的国内法——《与台湾关系法》(1979年4月生效)粗暴干涉中国内政。
有谁见过国家没有统一,内政横遭别国干涉的世界强国?二、民生保障缺口巨大。
中国2010年GDP排名世界第二,但是人均GDP仅4393美元,在有数据的168个国家和地区中排第82位(资料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还不到世界平均数8985美元的一半。
我国农村还有1.5亿人口人均日生活费在世界银行认定的1.25美元贫困线以下。
(温家宝:2009年12月18日,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按2009年农村人口71288万人计算,农村人口贫困率达21%。
城市有85%的缺房者买不起房子。
历史上可有过这样的世界强国吗?三、科技依然落后。
我国,除了少数领域如航天的科技水平接近世界世界先进水平外,多数领域科技依然落后。
集中表现在我们的大多数企业依赖中低端产品维持生存,在世界高端市场没有多少竞争力,甚至我们国内的高端市场几乎都被国外企业所占据,从电子到机械乃至奢侈品。
我们有多少市场份额,又有多少世界性名牌?什么时候中国在高端市场站住了脚,不愁产品销路的时候,中国才可以称为世界强国。
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全球金融危机是指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一系列金融市场崩溃和经济衰退的事件。
这场危机流行程度之广、影响范围之大,被称为自1929年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之一、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造成了重大冲击,但中国凭借其政策灵活性和经济实力,成功抵御了这场危机的冲击。
首先,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了中国外贸的大幅下滑。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出口国和第二大经济体,以大规模工业生产和出口贸易为基础。
然而,危机爆发后,全球需求急剧下降,出口市场受到严重冲击。
中国的出口大幅度下降,不仅导致许多企业临时停产和倒闭,还造成了大规模的就业压力,失业率上升。
而失业率的上升又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
其次,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也是显著的。
由于全球投资者的恐慌情绪和对市场的短期回报预期下降,他们纷纷抛售中国股票和投机人民币贬值。
这导致了中国股市的大幅下跌和人民币贬值的压力。
为了稳定市场和防止资本外流,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降息、提供流动性支持、增加投资等。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市场的动荡,尽管中国的股市仍然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整体上市场较为稳定。
此外,全球金融危机还对中国房地产市场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由于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许多投资者寻求避险资产,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成为其中一个受关注的领域。
大量资本涌入中国房地产市场,导致了市场的繁荣和价格的上涨。
然而,这也引发了房地产市场泡沫的担忧。
为了避免局面失控,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的调控政策,包括限购、限贷和增加土地供应等。
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房价上涨的势头,维护了市场的稳定。
最后,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也产生了一定的正面影响。
由于出口市场的萎缩,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内需的引导和投资的力度。
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刺激消费和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包括减税、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大农村财政支出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内需的扩大,提升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
浅论我国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浅论我国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现代国家的财政政策,都是随着不同时期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不同需要而不断调整的。
但这种调整在一定时期内又保持相对稳定性。
主要的调节方式有:①动态调节。
即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规定相应的财政政策。
②总体调节。
即从全局上组织各种经济活动之间、经济与社会事业之间平衡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
③主动调节。
即基于对经济发展状况的认识而制定的有针对性的政策。
调节经济的财政政策,有膨胀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平衡性财政政策、总量调节政策和结构调节政策等。
1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核心是什么?回笼货币,减少货币供给。
现在讲流动性过剩,有两个层次:一个是流通中的现金较多,一个是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太多。
超额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及存款性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存款账户上的实际准备金超过法定准备金的部分。
超额准备金太多,表示银行手里的钱太多。
(2)从紧的货币政策,有什么影响?从紧的货币政策,间接影响到企业未来的赢利空间,因为企业的信贷成本上升。
利率提高了,房地产商从银行贷款的成本上升了一点,但如果房价一直在猛涨的话,那一点增加的成本根本看不出来,一下子就抵消了。
对股市直接的影响谈不上,都是间接的,要有一个过程。
货币政策从紧后,在控制物价上涨方面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比较复杂。
物价上涨,从CPI指数看,主要是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波动较大。
根据通胀的两个根源,一个是需求拉动型,一个是供给推动型。
现在从需求的角度看,货币的供给较多,需求的因素有:从供给的方面看,主要是猪肉和其他农产品价格的上涨。
但猪肉价格上涨,跟饲料价格上升相关,而饲料价格的上涨,又是因为粮食价格的上涨造成的。
因此,要降低粮价,要增加粮食供给,进口农产品。
但进口会对农民造成冲击,农民就没钱了。
从紧的货币政策将会对商业银行带来大的影响。
如果不出意料,央行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是必然选择,这将对商业银行内部流动性造成大的影响。
在今年九次提高准备金率以后,一些商业银行包括四大国有银行内部流动性已经有紧缺迹象,继续提高准备金率必将使得商业银行流动性更加紧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危机能否使中国成为一个世界大国
如果说,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作为一个稳定的力量为亚洲经济的恢复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使中国成为了一个亚洲大国,那么,这次世界金融危机能否使中国成为一个世界大国,就看我们如何行动了
在世界金融危机条件下,中国经济趋缓,但仍保持了稳定增长,消费物价处于中度通胀区间,但呈逐月回落态势。
2 008年1~9月,GDP增长9.9%,消费物价上涨7%。
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直接影响不大,间接影响不小,体现在金融、经济、制度和理念等多个方面,但总体来看,机遇大于危险。
如果说,十年前的亚洲金融风暴使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的亚洲大国,那么,这次金融危机能否使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的世界大国,就看我们如何应对了。
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源自华尔街的这场金融危机的影响是深远的,对中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也许直接的影响不大,但间接影响不小,我们现在的估计还远远不足。
从直接影响来看,由于中国的金融开放相对较晚,中国机构直接持有的次级抵押债券不多,据已经披露的情况不过几百亿美元,虽然不知道已经披露的消息是否真实。
从间接影响来看,需要从金融、经济、制度、理念等多个层面来观察和分析。
从金融层面来看,损失至少有两个方面。
到今年7月底,中国持有美国国债5189亿美元,持有两房债券3760 亿元,仅此两项合计8949亿美元。
现在美国政府为救市大规模注资,已经承诺的达1.4万亿美元。
从实体经济来看,既然美国经济一直靠消费拉动,而消费又依靠借债融资和进口供应。
现在,金融危机爆发,债务链断裂,借不来钱,消费必然萎缩,进口也会跟着大幅减少;欧共体经济也受重创,比美国还差;世界经济衰退已成定局。
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积累和出口拉动,随着美国的消费萎缩和世界经济衰退,中国的出口市场会大大缩小,出口增长会大幅下降,明年有可能降至10%以下,会不会出现负增长也很难说。
由于长期实施鼓励出口的重商主义政策,中国已经建立了庞大的出口部门。
出口增长的下降必然造成经济增长下滑和失业增加,发生生产过剩。
如果明年的经济增长降到9%以下,甚至更低,很多矛盾也可能无法继续掩盖。
这才是最麻烦的事情。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人认知和思想理念的影响,人们尚未注意。
这一点可能是更根本的。
现在,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发达国家又倒向了干预主义。
问题不在于美国和欧洲加强了国家干预,而在于它使很多中国人,特别可能是决策者相信:经济自由主义是不行的,政府干预是有效的;美国的制度是不灵的,中国的制度是最好的;改革的任务已经完成,照着既定的方针走下去就是胜利。
其实,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
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制度上,中美两国有着不同的起点,处于不同的阶段,自由市场经济也没有完全失败,政府干预也没有完全胜利,美国的经济和金融是市场化和自由化过度,而中国的经济和金融是市场化和自由化不足。
二者不可等而视之,更不可据以做出非此即彼的结论。
内需启动的主要对象是什么人
虽然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有着不小的间接影响,但中国终究处于危机漩涡之外。
对于中国来说,这次危机也许是机遇大于危险。
中国具有化解面临风险和危机的良好条件。
更重要的是,在目前的情况下,中国上下对很多重大问题的看法基本一致,如启动内需,以弥补外需的减少;财政扩张,以增加内需;稳定金融,以确保经济健康运行等。
这几个方面又是密切相关的。
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和怎样做到做好。
启动内需不仅仅是为了弥补外需的减少,更重要的是它是大国经济增长和稳定的基础。
那么,内需启动的主要对象是什么人?首先和主要是近年来城市化的人口,包括每年毕业后就业的500万大学生和进城创业和打工的2亿人口。
这些人需要在城市安家和生活,子女需要上学,医疗需要保障,其次是吃穿用行。
如果他们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城市和农村其他人群的消费也就会带动起来,整个市场就会进一步扩大。
这是需要一系列制度和政策条件配合的。
财政扩张的重点放在扩大社会支出上
在经济增长下滑和政府收入增长的情况下,财政扩张既有必要,也有可能。
问题是如何扩张?减税是收入政策的重要一着,能否下决心在全国全面实现增值税从生产型转向消费型,能否把个人所得税改按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征收?就看政府的决心和魄力了。
支出政策更为关键,虽然基础设施建设还有一定的空间,但如果把投资扩张全部押在一系列大项目上,有可能使已经失衡的经济更加失衡。
目前的情况正是如此。
一方面很多地方加紧上一些基础设施和钢铁、石化等的大项目,另一方面,从西安市开始,已经有十多个地方采取补贴、减税、增加贷款等多种方式托(房)市,以为这是启动内需的好办法,其实是南辕北辙的做法。
就以房地产市场来说,虽然去年发生了非理性的繁荣,但却是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房地产价格既不能大跌,也不能大涨,而且房地产业还要继续发展;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办法既不是托市,也不是压市,而是承担起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责任。
如果能够实现这一转变,由政府融资,由开发商生产建设,既可以促使房地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也可以使房价下跌,还可以解决上述城市化人口和城市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同时也可以发展起住宅物业这一服务性产业,房地产业和中国经济有可能步入坦途。
至于高档住宅和别墅之类,让市场去调节好了。
问题在于土地财政,地方政府都想从发展房地产中圈钱,没有人愿意掏钱去解决保障性住房来发展房地产业。
与此同时,如果财政扩张的重点不是放在扩大投资上,而是放在扩大社会支出上,如增加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的支出,不仅可以改变政府的行为,“买来”一个好机制,而且可以稳定人们的支出预期和消费预期。
这才是启动内需的基本功。
减免学杂费的方向是对的,但力度太小了。
资源要素价格改革的良机
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为国内放开资源要素价格,理顺相对价格关系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遇。
既然国际油价从每桶147美元的高点跌到了80美元以下,为什么不抓紧时机放开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让油价随行就市呢?与此同时,调整能源价格结构,使之进一步市场化,也是可以大刀阔斧和有步
骤地进行。
能源价格如此,其他资源要素价格也一样。
这是中国市场化改革千载难逢的良机。
在目前的情况下,保持金融稳定非常重要。
从总体上来看,货币政策既不宜扩张,也不能收紧,而以稳定为要,具体政策手段需要调整,减少数量调节,增加价格手段,给市场主体以选择的空间。
应当把重点放在进一步开放金融上。
最近放开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发布贷款人条例,承认民间金融的合法性都是正确的选择,只是步子还可以大一些。
至于在加紧进行结构调整的情况下,一部分企业破产倒闭,这是我们不得不付的代价,也是结构调整的应有之义,不是放松货币可以解决的问题。
现在还不是中国人抄底的时候
金融危机的发生和世界经济走低,也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机遇。
因为,一是市场低迷,价格便宜;二是对方困难,政治上的限制较少。
不过,此举只能积极慎重地从事,切不可盲目冒进,可以有选择地做一些,但规模不可能太大,现在还不是中国人抄底的时候。
因为,我们一缺人才,二缺经验。
同时,对外投资也不限于金融投资一个方面,需要多元化发展。
购买资源、增加黄金储备、进行国外的基础设施投资都是可以选择的方面。
应当特别指出,世界金融危机既没有否定市场经济制度和金融自由化的方向,也不意味着全球化的终结,只是这方面需要做出重要调整。
我们就应当借此参与到重建国际金融体系中间去,在做好自己事情的基础上,在维护和争取本国权益的前提下,采取合作的态度,为稳定局势做出相应的努力,提升我们在国际金融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
与此同时,不失时机地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如果说,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作为一个稳定的力量为亚洲经济的恢复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使中国成为了一个亚洲大国,那么,这次世界金融危机能否使中国成为一个世界大国,就看我们如何行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