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实验教学漫谈

合集下载

化学实验复习策略漫谈

化学实验复习策略漫谈
动手 , 动脑 , 成 电路 的设 计是 不难 的. 多 完
( ) 源= 2 R R ) 2 旦 ( + , . R
l 8

中学教与学
进行 阅读 , 清 实 验 目的 、 验 原 理 、 验 弄 实 实
会 直接 考查 演 示 实 验 或学 生 实 验 , 是 要 求 而
迁 移课 本 中的实 验原理 来 加 以解 答 . 因此 , 复 习实验 内容 时 , 在 必须 以教材 为
可知 , 电路 设计 并 不是 非 常 困难 的事 , 只要 我
们 对 串并联 电路 的 电 流 、 压 和 电 阻 的 特 点 电
图 l O
就可 以 算 出 电源 电压. 电路设计 如图 l 0所示.
以及 欧 姆定 律 等 内容 熟 练 掌 握 , 借 助 大 家 并
熟悉的 电路 , 注意分析条件 、 器材等要求 , 多
到 实验 结束 时 的注意 事项 等. 如 , 例 将实 验室 制取 氢 气和 氢气 还原 氧化 铜 的实验 组合在 一
起, 就可 实现 用 锌 粒 、 硫 酸 、 化 铜 为原 料 稀 氧 来制 取 金属铜 的综 合性 实验 .
达 到没有 .
初 中化学 实验 基本 技 能主 要包 括使 用 仪
器 的技能 和基 本 操 作 技 能 两 方 面 . 习 的 要 复
( ) 面 分析 课 本 实 验 , 掘 内涵 , 高 6全 挖 提 应 试 变通 能力 .
2 全 面掌 握基 本 实验
求是 : 叫 出常见仪 器 的名 称 , 能 初步 学会 它 们 的使用 范 围 和操 作 要 求 ; 能熟 练 进 行 药 品 的 取用 、 加热 、 璃 仪 器 的 洗 涤 、 器 装 置气 密 玻 仪 性 检查 、 体收集 、 滤 、 气 过 蒸发 、 液配 制 等基 溶 本操 作 , 懂得 操作 的 原理 ; 步学会 用 实验 方 初

漫谈有机化学反应机理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湖南理工学院

漫谈有机化学反应机理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湖南理工学院

漫谈有机化学反应机理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湖南理工学院第一章测试1.针对训练按照玻尔理论,当氢原子中电子由半径为r a的圆轨道跃迁到半径为n b的圆轨道上时,若n<r,则在跃迁过程中参考答案:氢原子要辐射一定频率的光子2.氢原子的核外电子从距核较近的轨道跃迁到距核较远的轨道过程中参考答案:原子要吸收光子,电子的动能减小,原子的电势能增大3.氢原子辐射出一个光子后,根据玻尔理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参考答案:氢原子核外电子的速率增大4.一个氢原子从n=3能级跃迁到n=2能级,该氢原子参考答案:放出光子,能量减少5.对原子轨道叙述错误的是参考答案:核外电子运动的轨迹6.参考答案:p x-p x7.s轨道和p轨道杂化的类型不可能有参考答案:sp4杂化8.原子轨道组合成分子轨道的线性组合三原则是(1)轨道总数保持不变,参与组合的原子轨道数目必须等于分子轨道数目(2)对称性匹配,即原子轨道对称性匹配时才能组成分子轨道(3)原子轨道必须沿着最大重叠的方向成键(4)原子轨道的能量必须相近参考答案:(2)(3)(4)9.价键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相比,主要局限在于参考答案:难以描述具有电子离域体系的化合物的结构10.关于σ键和π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参考答案:σ键是强相互作用,π键是弱相互作用11.下列示意图表示乙烯中的C-H成键轨道,最合理的是参考答案:12.sp3杂化轨道的几何形状为参考答案:四面体13.关于色散力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参考答案:色散力的强度通常大于分子间的氢键作用第二章测试1.顺-2-丁烯(1)和反-2-丁烯(2)经催化加氢都生成丁烷,下列哪张图正确地反映了上述两个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横坐标为反应进程)?参考答案:2.参考答案:3.下列哪张图正确表达了上述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横坐标表示反应进程)?参考答案:4.提高可逆反应产率,可采用下列哪种方法参考答案:分离出某一种产物5.参考答案:6.在一个吸热的两步的反应A→B→C中,第一步速度较慢,则整个反应的能量曲线是:参考答案:7.在三步反应A→B→C→D中,第二步最慢,第三步最快,则该反应的能量曲线为参考答案:第三章测试1.甲基自由基的碳原子采用sp2杂化,如下哪个结构图能准确代表其结构?参考答案:2.下列碳正离子最稳定的是:3.下列碳负离子最稳定的是参考答案:4.下列碳正离子最稳定的是参考答案:5.下列哪种碳正离子的稳定性最好6.参考答案:③>①>②第四章测试1.下列哪些不是自由基反应的特征?参考答案:酸碱对反应有明显的催化作用2.自由基反应中化学键发生参考答案:均裂3.将甲烷先用光照射,再在黑暗中与氯气混合,不能发生氯代反应。

巧用化学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论文

巧用化学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论文

巧用化学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摘要】化学实验是探索化学奥秘的有效途径之一,适当、灵活的运用化学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做到活用、巧用化学实验,并结合实际改进化学实验使学生直观、快乐的学习化学,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实验创新思维探索精神综合素质中学化学教学作为一门具体学科教学,它既遵循《教学论》所揭示的教学规律,同时由于该学科的特殊性又必然产生其特有的教学特点和方法。

而化学实验是探索化学奥秘的有效途径之一,适当合理的利用化学实验,则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其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其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中适当灵活的运用实验教学并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会起到任何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都不能替代的作用。

随着学生知识面的不断扩大和接受知识能力的不断增强,传统的实验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教学的需求,如何有效的、巧妙的运用化学实验,是我们当前化学教学中教师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此我浅谈一下自己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变教师演示实验为“教师指导,学生操作”的随堂实验演示实验是由教师在课堂上演示规范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并指导学生观察现象或结论的实验,在初学时,这种演示实验必须由教师亲手去做,它对于以后的学生实验有着示范的作用。

到了一定阶段,在学生们做了几个分组实验之后,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将演示实验转化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演示实验。

将演示实验改为“教师指导,学生操作”的实验。

九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富有参与精神,活泼好动很乐于自己动手做实验,每次实验的成功都给他们带来无比的欣喜。

如果选学生在前面做实验,下面的学生也仿佛自己在做实验,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一起,使得整个课堂的教与学融为一体。

动手做实验的学生由于是在全体同学面前做实验,注意力特别集中,下面的学生也全神贯注,收效特别好。

化学专业实验讨论

化学专业实验讨论

化学专业实验讨论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支重要学科,在化学专业的学习中,实验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实验,学生们可以深入了解化学原理和现象,并培养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在本文中,我们将就化学专业实验进行讨论。

一、实验目的任何一个实验都有其特定的目的,化学实验也不例外。

实验目的通常表述为通过实验来验证某个化学定律或理论,或者探究某个现象的原因。

通过确定实验目的,我们能够更好地设计实验步骤和选择实验方法,以达到预期的结果。

二、实验步骤实验步骤是实验的核心内容,它决定了实验能否顺利进行并得出准确的结果。

在编写实验步骤时,需要清晰地描述每个操作的顺序和方法,确保实验的可重复性和可验证性。

同时,应注意实验材料的准备和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以及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性。

三、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在实验完成后,需要记录实验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和测量到的数据。

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对于后续的数据分析和结论提出至关重要。

数据分析阶段是对实验结果进行处理和解释的过程,可以通过统计学方法和图表来展示和比较数据,以便得出科学的结论。

四、实验讨论与结论实验讨论部分是对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进行解释和评价的环节。

在实验讨论中,可以与理论知识进行对比,探讨实验结果与理论是否相符,分析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和不确定性。

同时,还可以就实验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和改进进行讨论,提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或建议。

五、实验的意义和应用每个实验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和应用领域。

通过实验,我们不仅可以探索和验证化学原理,还可以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因此,在实验讨论中需要明确指出实验的意义和潜在应用,以加深对化学学科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六、实验的优化和改进在实验讨论中,也可以探讨实验的局限性和改进空间。

通过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优化方案,以提高实验效果和减少系统性误差。

这有助于优化实验设计和提高实验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总结:通过对化学专业实验的讨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学科的知识和原理。

漫谈分析化学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

漫谈分析化学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

① 色谱 学 ( ho aorpy ; C rm t ah) g
② 波谱学(pcocp ) Set s y ; r o ③ 传感器(es s ; Sn r o)
④ 化学计 量学 ( hm meis , 中包括计 算机 分析化 学 。 C e o tc)其 r
可能这 四大支柱 的基础 理论应 列为第 二层 次 的分 析化 学 二级 学科 共 有 的基 础理 论 , 是 这
第2卷 第5 3 期

大 学 化 学
专论 ・
漫 谈 分 析 化 学 教 学 改 革 与 课 程 建 设
俞汝 勤
( 湖南大学化学 化工学院 湖南 长沙 4 0 8 ) 10 2
1 关于分析 化学 的基础学 科定位
分析 化学界常 用“ 分析 科学 ” 一词 作为 “ 分析化学 ” 同义语 , 的 这反 映分析化 学 涉及广 泛 的 多 学科协 同发展 , 这并不 改 变分 析 化学 是 化学 一 级学 科 下 的学 科分 支 这一 基 本学 科定 位 。 但
本文足俞汝勤院士在全 国分析化学学科人才培养与教学建设战略研讨会上作的大会发言, 由会务组根据 录音及 P T P
资 料整 理 。

学理论 、 穆斯堡 尔谱学 理论 等 。
2 国际上分析 化学教 学改 革的一些 动 向
2 1 分析 化学基 本知识 结构 与课程 设置 .
( )欧洲 化学会 联 合 会 ( E S 分 析化 学 委 员会 ( A 推 荐 的 《 洲分 析 化 学 教学 大 1 FC) WP C) 欧
“ hpn eFtr”这个词 , Saigt uue h 即规 划我们 的未来 , 从规 划未来 技术 力量 的高度来 推动 分析化 学

浅谈初三化学基本概念教学

浅谈初三化学基本概念教学

浅谈初三化学基本概念教学宁波效实中学张宏良 315010摘要:本文阐述了初三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一些处理方法。

准确掌握概念、原理、定理、定义等,有助于学生建立知识结构,是学生进行思维活动所用到的最原始的材料。

内容:初三化学中基本概念多而抽象,相关知识分散于各章节中,学生领会和完整掌握这些概念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初三化学中,必须处理好基本概念的教学,因为它不仅是最基础的教学内容,也是提高学生掌握化学及相关知识的前提,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关键。

关键词:化学基本概念教学正文:总体要求:化学概念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因此概念教学应让学生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掌握概念的实质,针对初三学生的思维正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特点,教学中应尽可能采取各种直观手段,如实验、模型、实物、图表、多媒体等,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以帮助学生尽快的形成和理解概念。

以下是笔者的一些教学体会,供参考:一、通过直观感觉,即可形成概念许多化学概念是从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力求简洁明了。

初中化学概念更是如此,所以有些概念仅凭直观和直觉,通过直观观察和形象思维即可形成概念。

如化合反应,仅从字面理解即可推出概念,同理,分解反应也是如此。

又如结晶,即可理解成结出晶体,而不必太拘泥于定义。

二、顺理成章形成概念有些概念熟悉了以后,自然而然会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大致印象,一旦点破,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学习都可运用。

如元素的学习可逐步渗透,在学习元素符号的前一星期要求学生每天记三至五个元素符号,到学习元素符号时,指出这就是元素符号,学生就很容易接受了。

同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也可等学生熟悉了以后再点出。

三、通过各类实验,了解形成概念的过程化学是一门基于实验的自然学科,通过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不仅可了解形成概念的原始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判断、动手、总结等能力,而且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笔者几年前教的学生,闲聊时还记得在绪言课做的几个趣味实验,如“魔棒点灯”、“火山喷发”等,让我始料不及并深有体会。

责任重于山,安全大于天——漫谈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安全问题

责任重于山,安全大于天——漫谈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安全问题

要 时要 进行 人 工 呼吸 . 拨打 急救 电 话 向医生 求救 。 并 2玻璃 仪 器 割伤 . 如 果 在 试 验 中 出 现 玻 璃 仪 器 损 毁 . 成 割 伤 . 们 要 用 消 造 我 毒 棉 进 行 伤 口处 理 , 伤 口较 脏 , 用 3 若 可 %双 氧 水 擦 洗 , 口消 伤 毒 后 用消 炎 粉 敷 上 . 加 以包 扎 。 受伤 比较 严重 , 并 若 可迅 速 在伤 口处 用 铁 盐 止 血 . 用 消毒 纱 布 盖 住 伤 口 . 即 拨 打 急 救 电话 并 立
求救 。 3烧 伤 和烫 伤 .
进 行 实验 . 不可 由着 学生 自由操 作 . 旦 发 生 安 全事 故 , 切 一 必将 影 响 学 生学 习 化学 的兴 趣 . 至 会 对 学 生 的身 体 造 成 伤 害 所 甚
以我 们 在 每 次 实 验 前 . 要 对 学 生 进 行 安 全 教 育 . 一 些 可 能 都 将 存 在 安 全 隐 患 的 问 题进 行 强 调 . 范 学 生 的 实 验 操 作 . 危 险 规 将
性 降低 到 最 小 限度 比如 : 点燃 氢气 . 须提 醒学 生 验 纯 : 硫 必 浓
酸 的稀 释 , 须 强 调滴 加 药 品 的顺 序 : 热液 体 . 可 能放 碎 瓷 必 加 尽
在 实 验 室 中 . 度 烧 伤 烫 伤 比较 常 见 . 们 可 以 用 药 棉 浸 轻 我 9—5 0 9 %的 酒精 轻 涂 伤处 . 后涂 上 烫 伤 药 膏进 行 处理 。 出现 然 如 比较 严 重 的烫 伤 或烧 伤 , 注意 不 要 弄 破 水 泡 , 以防 感 染 . 立 即 并
意尾 气 处 理 : 取 用 药 品时 , 本 着 宁 少 勿 多 的原 则 , 可品 尝 在 要 不 药 品 . 取 用 未 经 鉴 定 或 无 标 签 的试 剂 : 验 室 中 要 有 一 定 的 不 实 安全 设 施 . 以便 进 行应 急 处 理 。 三 、 正 学 生态 度 。 清 事 故本 质 。 理 进 行 补救 措 施 端 认 合 虽 然 化 学 实 验 有 一 定 的危 险 性 . 却 不 必 满 腹 畏 惧 . 敢 但 不 做 实 验 . 要 掌握 了反 应 本 质 、 验 规 范 , 可 以放 心 大 胆 地 进 只 实 就 行 实 验 . 就要 求 教 师应 指 导 学 生 掌握 实验 规 范 、 知 实 验 步 这 熟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策略探究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策略探究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策略探究作者:黄国梁来源:《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版》2013年第07期摘要:本文以《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为依据,提出了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三个教学策略,并且对其进行了一定的说明和阐述,以期对有效进行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一定的帮助.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策略一、兴趣化教学策略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智力因素相差无几,而学生的成绩却有很大的差别,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由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兴趣是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体现,如果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人对某一事物产生浓厚兴趣时,就会产生强大的内驱力,全身心地投入,很容易获得很高的效率和很好的效果,就会自主学习、积极探索,成绩自然就会提高,因此,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1.教师要更新课堂教学理念,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讲授,学生处于机械、被动的接受状态,既抹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拓展,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恶感,自然也对学习了无兴趣,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和学生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交流合作,使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的体验中增加学习兴趣.2.教师可以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离不开化学实验,教师让学生在实验中自己动手完成各种化学实验,观察到各种现象的发生,让课本上描述的现象,在自己的亲身体验中实现,学生自然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二、生活化教学策略对学习化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化学既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把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化学现象与课堂教学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化学现象,完成学习内容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即将化学教学生活化,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化学课堂教学是由一系列的教学环节组成的,主要包括课堂导入、教学过程、课堂总结以及各种教学活动等所组成的,要做到化学教学生活化,最主要是将生活和教学的各个环节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生活化.如,在学习SO2的性质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生活情境,让课堂教学活动生活化:你们家里使用煤炉吗;煤在燃烧的时候你们有没有闻到什么气味;你们可以使煤在燃烧的时候减轻这样的气味吗?结合这样的生活情境,在经过学生的一番讨论和思考后,教师可以给出答案.煤在燃烧时释放了气体SO2,它不但具有强烈的刺激性还有毒.如果在煤中加入石灰,这样的味道就会减轻,因为燃烧时产生的SO2与石灰发生反应:Ca(OH)2 + SO2 = CaSO3 + H2O,生成的CaSO3又和O2发生反应,生成CaSO4,这就减少了SO2的排放量.三、探究性教学策略探究性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主要是改变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被动学习的状况,引导和帮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在参加各种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获取知识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经过多年的中学教学实践,认为以下几点,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进行探究.首先,可以通过化学实验创设探究情境.实验是进行化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演示实验具有很强的生动性和真实性,在实验中,让学生自己动手,主动探究,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打破常规,创设有趣的实验情境,将更能增加学生的参与和探究兴趣,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学习Na2O2的性质时,教师可以把一定的Na2O2放入一团棉花中,做一个魔术“棉花滴水着火”把学生带入实验情境之中,学生看到这种现象后,必然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结果的强烈意识.其次,可以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探究情景.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境是达到意义建构的条件.因此,教师应努力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学生学习的新旧知识都是有一定的联系性的,教师在讲授新知识时,如果能够根据学生已经学过的熟悉的知识,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再通过它们之间的这种联系,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探究,既易于学生接受,又会使学生增加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如在“苯酚”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这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羟基与烃基直接相连的化合物是醇,羟基和苯环直接相连的化合物是什么呢?其性质如何,与醇类有区别吗?通过这些问题情境,会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会认真的听教师讲授,或者通过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结论,使他们的探索能力得到发展.最后,可以激发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有疑问才会有思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紧密联系教材和教学内容,深入钻研教材,要善于把课本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问题情境,以触发和激活学生思维,进而引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和动机.如,在学习“氯水的成分”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氯水有哪些成分所组成的?你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检验和验证你的猜想?通过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思考和讨论,得出假设,最后,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再去验证自己假设的结果,这样就把教材内容完全转化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发生了变化,教师的课堂教学策略也应该有所改变.第二,兴趣化教学策略,生活化教学策略和探究性教学策略对于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果是有一定作用和帮助的.参考文献:[1] 薛瑞.巧用兴趣,打造快乐化学课堂.新课程(教研版).2012(5):68.[2] 程亮斌.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漫谈.考试周刊.2010(13):181.[安徽省庐江县第三中学(23150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7年第8~9合期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总第168~169期 
化学课实验教学漫谈
广州昊天化学有限公司中等文化技术学校 韩玉贤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而在教学中充分应用实验这一手段,演示和验证物质的某些性质和化学原理,对学生进行形象、具体、直观的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一、课堂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加强演示实验,对学生掌握双基、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都有着重要作用。

1.除做好教材中所要求的每一个演示实验外,对教材中未要求的,能做的实验也应尽量演示给学生看。

例如教材中提到“一氧化氮在常温下很容易跟空气中的氧气化合,生成棕色并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氮”。

但无这一内容的演示实验。

如果教师在课前收集一瓶无色的一氧化氮,在课堂上打开,学生会看到瓶口的气体先变为红棕色,逐渐整瓶气体变为红棕色,用手轻轻煽动,可闻到刺激性气味。

学生对这一现象的印象会很深刻,学习兴趣将增强。

又如:教材中有关盐类水解一节的教学中, Al3+分别与S2-,HCO3-,CO32-在溶液中混合发生双水解的问题是教材的难点。

如果教师课前准备好AlCl3,Na2S,Na HCO3,Na2CO3四种溶液,在课堂上将AlCl3分别与Na2S, Na HCO2,Na2CO3在试管中混合,让学生观察现象,师生共同用有关盐的水解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

揭示出这一变化的实质,推导出离子方程式,最后由教师总结。

由于补充上述演示实验,突破了教学难点。

2.尽可能将演示实验改为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由于许多演示实验是在试管中进行的,较难让一个班几十名学生人人看清楚,故在可能的条件下,尽可能将演示实验改为在教师指导下的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例如:Fe(O H)2的制备实验。

以一个课桌为一实验小组,每组配备放有铁钉的Fe SO4溶液及NaO H溶液各一瓶、长胶头滴管和几支试管。

在课堂上,当讲到Fe(O H)2的制取时,指导学生用试管取FeSO4溶液3mL,用长胶头滴管吸取NaO H溶液后,将胶头滴管插入FeSO4溶液中,缓缓加入NaO H溶液。

学生就能清楚地观察到最初生成白色絮状沉淀,在空气中放置迅速变灰绿,最后变为红褐色的整个过程。

这样不仅现象明显,印象深刻,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为使演示实验现象鲜明,提高清晰度,关键处可反复观看,还可采用现代教学手段。

即组织学生观看实验录像片、实验幻灯片或采用将演示实验放大投影等方式进行实验教学。

例如,教材中讲胶体电泳时,教材上仅画出一电泳的实验图示,未要求演示。

如果照教材上的图示进行组装并进行放大投影,通电后Fe(O H)3胶粒定向移动十分清晰。

二、复习课中的实验教学
复习课,一般由教师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这种方式,在学生已具备一定知识的前提下显得枯燥、乏味。

如果能改为采用实验的方式复习,可取得较好的复习效果。

例如,复习H2S的实验室制取及有关性质时,组织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和分析该现象产生的原因,从而归纳总结出H2S的制取及性质的有关结论。

(1)硫化氢的实验室制取
装置:启普发生器等
试剂:FeS+稀H2SO4(或稀盐酸)
离子反应式F S++=F++S↑
()通入石蕊试液石蕊试液变红。

硫化氢
3
:e2H e2H2
2:
1
溶于水为氢硫酸,该酸为二元弱酸,具有酸的通性,可使指示剂变色。

(3)通入①溴水,②FeCl 3溶液,③酸性KMnO 4溶液,④浓H 2SO 4,⑤SO 2气体中。

①溴水:溴水的棕黄色退去,出现浑浊。

H 2S +Br 2=S ↓+2HBr ②FeCl 3溶液:溶液的黄色退去、出现浑
浊。

H 2S +3FeCl 3=2FeCl 2+S ↓+2HCl ③酸性KMnO 4溶液:溶液的紫色退去,
出现浑浊。

5H 2S +2KMnO 4+3H 2SO 4=2MnSO 4
+K 2SO 4+5S ↓+8H 2O
④浓H 2SO 4:出现浑浊。

H 2S
+H 2SO 4(浓)=S ↓+SO 2↑+2H 2O ⑤SO 2气体:瓶壁出现黄色固体物质。

2H 2S +SO 2=3S ↓+2H 2O
从而总结出:H 2S 具有较强的还原性,能与具有较强氧化性的物质如:溴水、FeCl 3,
KMnO 4,浓H 2SO 4,SO 2等起反应。

一般H 2S 中负二价的硫失电子被氧化生成单质硫。

(3)通入CuSO 4溶液,Pb(NO 3)2溶液中,
生成极难溶于水且不溶于酸的黑色沉淀CuS ,PbS 。

Cu 2++H 2S =CuS
↓+2H +
Pb 2++H 2S =Pb S
↓+2H +
可用此法检验硫化氢气体的存在。

(4)通入NaO H 溶液:无现象,发生酸碱中和反应:
H 2S +2OH -=S 2-+2H 2O
(5)点燃:观察火焰为淡蓝色。

若在火焰上
方放一润湿的品红试纸,可观察到品红试纸的红色退去。

H 2S 在空气充足条件下燃烧生成SO 2和水。

2H 2S +3O 2(充足)燃烧
2SO 2+2H 2O
若在火焰上罩一个干燥小烧杯,可观察到烧杯壁有水气形成,烧杯底部有黄色物质生成。

S 在不充足空气中燃烧生成单质硫和水。

2H 2S +O 2(不充足)燃烧
2S ↓+2H 2O 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去观察、去思考,以实验为线索总结归纳出H 2S 的有关性质,不仅能深刻地理解知识,强化记忆,而且能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其他如SO 2,Cl 2的制取和性质,亦可采用类似的实验方法进行复习。

如果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由选择实验项目进行实验,这样效果会更好。

三、用实验纠正学生的某些错误认识
对教学中学生存在的错误认识,可采用实验予以纠正,并引导学生用所学的化学原理进行推理、解释实验结果。

这样不仅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还可使学生的认识上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

例如:向NaO H 溶液中通入过量的CO 2,问最后溶液显什么性?
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既然CO 2过量,则溶液显酸性。

实验:制取较多量的CO 2,较长时间通入一装有NaO H 溶液的试管中,最后用广泛p H 试纸检验试管中溶液的酸碱性。

其结果溶液显碱性。

学生对此结论感到意外,教师则引导学生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剖析这一现象。

CO 2通入Na OH 溶液中:2NaO H +CO 2=Na 2CO 3+H 2O
继续通入CO 2:
Na 2CO 3+CO 2+H 2O =2Na HCO 3而在溶液中:
Na HCO 3=Na ++HCO 3
-此时溶液中有大量HCO 3-
存在。

再继续通入CO 2时,则:
CO 2+H 2O H 2CO 3H ++HCO 3
-由于溶液中有大量HCO 3-存在,使上述平衡向左移动,抑制了CO 2的溶解和电离,又由于Na HCO 3的水解:
HCO 3-+H 2O H 2CO 3+OH -故溶液显碱性。

通过以上实验和分析,使学生学会尊重实验事实,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H 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