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捕蛇者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长春版

合集下载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九上《13.捕蛇者说》word教案 (2).doc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九上《13.捕蛇者说》word教案 (2).doc

第13课《捕蛇者说》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柳宗元。

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义。

2. 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前提下,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在熟悉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前提下,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1. 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

2. 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而”等虚词的用法和含义。

2. 正确评价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毒蛇”在我们心目中是什么样的形象?提起了蛇,同学们就联想到了“凶狠”“恐怖”这些词语,就感到恐惧。

那你们想知道天天面对这种毒蛇,而且以捕蛇作为自己职业的人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吗?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一千多年前永州人的捕蛇的奇特生活。

(通过学生对毒蛇的认识,引导他们体会捕蛇者的艰辛,一方面能使学生对主题有更好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介绍作者及“说”这种文体。

请同学们交流收集到的资料,教师强调重点内容。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杰出的文学家。

早年曾在朝中做官,政治上有抱负,有理想。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史称“永贞革新”。

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

但这次革新很快就失败了。

王叔文被杀,参与者都被惩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十年后,柳宗元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今广西柳州)任刺史。

最后死在柳州。

《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

他擅长写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诗文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我们曾经学习过《马说》。

这种文体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或因事发论,或抒发感触,行文较为自由灵活。

“说以感动为先”(李善),文中蕴涵着感情,这是“说”的一大特点。

《捕蛇者说》中就蕴涵着柳宗元当时的悲愤之情。

这篇文章在写法上独具特色,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体会这些特点。

三、朗读课文,纠正字音。

吉林省长春市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3 捕蛇者说教案1 长春版-长春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吉林省长春市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3 捕蛇者说教案1 长春版-长春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一部分(第1段):写异蛇的性状和永州人冒死争捕这种蛇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2—4段):通过蒋氏的自诉悲惨遭遇,写出赋敛之毒,揭露苛捐重赋给农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第三部分(第5段):点明文章的中心思想。
本文的主题是通过捕蛇人的诉说来体现的,因此,写蒋氏跟作者的谈话时全文的主要部分。而文章的开头从“永州之野产异蛇”写起,意在交代捕捉异蛇的缘由。文章的末尾一段则是作者听了蒋氏哭诉后的感慨和议论,用“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个结论点明主题,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疏通课文大意。
教学
流程
教 学 内 容
教法学法设计
导入
预习展示一
蛇是无足的爬行动物的总称。正如所有爬行类一样,蛇类全身布满鳞片,所有蛇类都是肉食性动物。所以它让人类有所忌惮,但它却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给一些人带来了幸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看蛇给人带来了怎样的幸运?
一、作者简介:
二、相关背景:
文中蒋氏所说的“六十岁”是指唐玄宗天宝中期到唐宪宗元和初期,在这段时间里,战争频仍,先后发生过安史之乱、对吐蕃的战争、朱泚叛乱等等,全国户口锐减,朝廷随意增设税收官,多立名目,旧税加新税,没有限制,使人民负担日益加重,尽管唐德宗元年颁布两税法规定:“敢在两税外加敛一文钱,以枉法论”可事实是在原税之外又加两税,人民在重税下被迫逃往外乡,
从介绍蛇的知识引入新课,通过对比设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然后简要介绍。
教学
流程
教 学 内 容
教法学法设计
预习展示二
小结
反馈
可悍吏仍不放过:“有流亡则摊出(由留存户共同承担),已重者愈重。”作者在本课中反映的就是这一时期的真实的社会状况。

【教学设计】《捕蛇者说》(长春版).doc

【教学设计】《捕蛇者说》(长春版).doc

义务我育详谷标准实&赦科书德文九年级• ±f»《捕蛇者说》本课时编写:夥县碧阳初级中学舒晓燕♦教材分析本文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期间写的。

这时,他在政治上处于困境,实际上是个被管的罪人,心情十分抑郁。

尽管如此,他仍然关心社会问题。

经常询问民间疾苦,并以著文的形式来表达他改革政治的愿望O这篇文章通过蒋氏三代人宁肯冒死捕蛇不愿受苛政之害的事情,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同情。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柳宗元的文学常识;2、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3、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4、了解“说”的体裁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1、利用资料了解文学常识;2、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3、在阅读中体会作者情感;4、通过交流讨论理解课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同情劳动人民的不幸,领会作者流露的感情【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2、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教学难点】1、文中“而”等虚词的用法和含义2、正确评价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1、多媒体课件2、关于蛇的介绍3、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4、关于文体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用柳宗元的《江雪》导课2、关于蛇的介绍3、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4、关于文体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正音(见课件)三、疏通文义:1、自译课文前后桌组成学习小组,一生串讲,其他学生随时提出认为不妥之处;借助工具书讨论解决问题,有争论则做好记号,全班交流时提出。

2、字词归纳于、其、若、已、悲、毒、之、而、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一)读第一节.思考:1、第一小节主要叙述什么内容2、文中提到的毒蛇主要异在何处3、永州人争捕蛇的原因是什么?体会“争”的表达效果。

(二)自己低声读2 4节.边读边思:1、归纳第二节的内容:2、本节先说蒋氏“专其利三世矣”,看来令人羡慕,请问“利”指的是什么?你是怎样看这个“利”字的?3、蒋氏面对作者提出的“更役”“复赋的建议为何还会“汪然出涕曰”?4、从蒋氏的自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什么问题?5、比较蒋氏和乡邻的生活情况,填写表格,体会作者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九上《13.捕蛇者说》word教案 (5)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九上《13.捕蛇者说》word教案 (5)

捕蛇者说教案1课题课型讲读总节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柳宗元的文学常识及“说”的体裁特点能力目标: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情感目标:学生初步理解蒋氏三代宁可死于毒蛇之害而求免于苛税的描述重点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难点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前提下,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差异个性设计教学资源第一课时课前演讲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蛇”在我们心目中是什么样的形象?请同学谈一谈。

想到了蛇,我们就不由得联想到“凶狠、残忍”等词语,就感到恐惧。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柳宗元又是怎样说关于蛇的事的。

[板书课题,作者]二.揭题解题1、《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

“捕蛇者说”不能译成“捕蛇的人说”,“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这种文章或因事发论,或抒发感触,是一种叙事兼议论的文体。

“这种文章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或因事发论,或抒发感触,行文较为自由灵活。

“说以感动为先”(李善),文中蕴含着感情,这是“说”的一大特点。

如《马说》说明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道理;《爱莲说》说明了“莲,花之君子者也”的道理。

《捕蛇者说》中就蕴含着柳宗元当时的悲愤之情。

这篇文章在写法上独具特色,特点是在末了点明主旨,即所谓“卒章显其志”。

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研究这点。

2、作者简介: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柳河东,唐宋八大家之一。

早年曾在朝中作官,政治上有抱负,有理想。

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如取消巧立名目的额外赋税,查办贪官污吏等等,史称“永贞革新”。

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官阶相当于副司长)这年他32岁。

这次革新很快就遭到失败。

王叔文被杀,参与者都被惩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

十年后,柳宗元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今广西柳州)任刺史。

最后死在柳州,死时才46岁。

最新【精品备课】长春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3.捕蛇者说 第2课时 教案

最新【精品备课】长春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3.捕蛇者说 第2课时 教案

捕蛇者说第2课时教学目标:1. 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自读课文,提升学生自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 学习通过对比、衬托突出中心的写法。

3. 揣摩蒋氏复杂的心理,正确认识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蒋氏自陈心曲的话是全文主体,要着重领会。

教学难点:运用对比的写法,以捕蛇之“利”反衬赋敛之毒。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检查作业,指名复述课文。

2.简介“说”: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大多是一事一议,往往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跟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

形式上则表现为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边叙边议。

二、研读课文1.提问:本文作者是借什么事来表述他对什么问题的看法呢?明确:本文作者借蒋氏捕蛇一事来表达自己对唐朝统治者向人民征收赋敛问题的看法。

(学生的回答意对即可)2.提问:这篇“说”在形式上表现为是先叙后议,还是先议后叙,还是边叙边议呢?明确:本“说”主要采用的是先叙后议的形式。

3.追问:文中哪些段落主要是叙?哪些段落主要是议?(学生浏览课文,自由讨论后回答。

)再追问:第1段从表达方式看,仅仅只有记叙吗?(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节,独立思考后回答)明确:课文1—4段主要是叙,第五段主要是议;第一段写异蛇毒性之剧及其特殊医疗功效,用的是说明笔法,写“永之人”争捕异蛇的原因用的是记叙的笔法。

4.学生齐读第五段,讨论:这段议论性文字的核心是什么?哪句话集中体现了作者的看法?明确:“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蛇者乎..........!”这一句是作者观点的集中体现,点明了全篇的主旨(板书加点的字)。

5.孔子说“苛政猛于虎也”(残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呀!)作者心中开始还存有怀疑,然而当他看到蒋氏的遭遇后,却得出了惊人的相似结论:“赋敛之毒有甚于蛇”。

那么,蒋氏的遭遇到底是怎样的呢?文中哪几个小段叙述出蒋氏的遭遇?(学生回答后追问:第三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明确:第2、4段;第三段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捕蛇者说》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3)了解古代捕蛇业的背景及相关文化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论证手法和表达技巧;(2)学会对比阅读,从文章中汲取有益于现实生活的启示。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2)提高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读《捕蛇者说》,感受文章的韵律美;2. 字词讲解:梳理文中的生僻字词,解释重点句式;3. 文章背景:介绍古代捕蛇业的背景及相关文化知识;4. 文章分析:分析文章的论证手法和表达技巧;5. 对比阅读:挑选相关文章进行对比阅读,拓宽视野。

三、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与背诵;2. 文章中重点字词和句式的掌握;3. 古代捕蛇业的背景及相关文化知识。

四、教学难点1. 文章的论证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2. 对比阅读的运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捕蛇者说》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勾画出生僻字词和不懂的句子;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问题;4. 讲解分析: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重点字词和句式的讲解,分析文章的论证手法和表达技巧;5. 对比阅读:组织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分享阅读心得;7.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完成相关练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对比阅读:评估学生在对比阅读中的分析能力和思考深度。

七、教学策略1. 激发兴趣:通过讲述有趣的故事、实例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古代捕蛇业的兴趣;2. 引导思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3. 鼓励表达: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精品】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3捕蛇者说教案1长春版

【精品】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3捕蛇者说教案1长春版

从介绍蛇的知识引入 新课,通过对比设疑,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预习展 示 一
教学 流程
一、作者简介:
柳宗元( 773— 819),唐代文学家,字子厚,河东 解人, 世称柳河东。 柳宗元和韩愈同是唐代古文运
学生搜集、整理资料,
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
然后简要介绍。
刻,形象生动, 语言简练, 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他还写了不少政治和哲学论文。 在诗词创作上,善
读部分语段, 重点出示 个别句子, 注意读准停 顿。
小结
难。 第三部分(第 5 段):点明文章的中心思想。 本文的主题是通过捕蛇人的诉说来体现的,因此, 写蒋氏跟作者的谈话时全文的主要部分。 而文章的 开头从“永州之野产异蛇”写起,意在交代捕捉异 蛇的缘由。 文章的末尾一段则是作者听了蒋氏哭诉 后的感慨和议论,用“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个结
小组探究,集体交流, 培养学生发表个人的 见解与看法。
反馈
论点明主题,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解释文言词语。
提问法。
教学 反思
教案、试题、试卷中小学
2
1、朗读课文,掌握积累本文的文言词语,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 重难点
2、疏通课文大意。
教学 流程 导入
教学内 容
教法学法设计
蛇是无足的爬行动物的总称。正如所有爬行类一 样,蛇类全身布满鳞片, 所有蛇类都是肉食性动物。 所以它让人类有所忌惮, 但它却在某种特殊的情况 下,给一些人带来了幸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 习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看蛇给人带来了怎样的 幸运?
管唐德宗元年颁布两税法规定: “敢在两税外加 敛
一文钱, 以枉法论” 可事实是在原税之外又加两税,
人民在重税下被迫逃往外乡,

吉林省长市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3 捕蛇者说教案2 长版

吉林省长市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3 捕蛇者说教案2 长版
(3)以相邻阴赋税而先死,蒋氏靠捕蛇而后死作
设疑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与看法。
教学
流程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设计
小结
反馈
对比。
这样通过对比反衬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从而较为深刻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4.找出文中表明作者情感态度的语句,说说作者对劳动人民所持的态度。
参考:
当其租入。暗示了“租”的厉害,为下文蒋氏的哭诉做铺垫。
3.蒋氏哭诉的总纲是哪一句?下文 从哪几个方面展开具体比较的?有什么效果?
参考:
总纲: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具体:
(1)自家三代和同住一地 的相邻对比。
(2)以悍吏来乡逼索赋税闹得相邻担心害怕,“鸡犬不宁”,与蒋氏因捕得蛇“弛然而卧”和献蛇 后“熙熙而乐”对比。
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应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富裕的和谐社会,更珍惜现在的机会,刻苦学习,努力奋斗,创造 自己的幸福生活,回报社会。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瘘( )疠( )募( )有能者当( )其租入嗣( )为之几( )死者数( )矣貌若甚戚( )者莅( )事者汪然出涕( )乡邻之生日蹙( ) 殚( )其地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捕蛇者说
教学
内容
一三、捕蛇者说(2)
序号
教学
时间
教具
教内
学容
目要
标求
1、情感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感恩之心。
2、知识与技能:理解本文运用衬托、对比写法,突出中心思想:赋敛之毒有甚是蛇。
3、过程与方法:自主预习、小组交流、教师指导、课堂展示,反馈巩固。
重难点
1、学习衬托、对比写法。
2、理解文章主旨。
参考:
余悲之余闻而愈悲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作者十分同情劳动人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罪行,理解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同情,从而增强对新社会的热爱。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2.对比和衬托的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理解赋敛之毒甚于蛇毒的主题。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
一、设疑启发
通过检查预习的方式重温课文
学生活动
备注(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
四、查疑落实
重点虚词:“而”字用法
表并列关系:黑质而白章哀而生之乎
表承接关系:得而腊之以为饵退而甘食余闻而愈悲视其缶,而吾蛇尚存
表修饰关系:往往而死者相藉也哗然而骇者恂恂而起பைடு நூலகம்然而卧时而献焉
熙熙而乐
表转折关系:而吾以捕蛇独存而乡邻之生日蹙
(二)虚词总结
之①的。“永州之野多异蛇”。②取消句子独立性。“悍吏之来吾乡”。③代词。“问之,则曰”(代人,他)“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自己,我)“今吾嗣为之十二年”(代事)“以啮人,无御之者”(代物,蛇)“言之,貌若甚戚者”(代话语)
二、探疑互动
通过集体集体解疑的方式,疏通文意
三、解疑归类
通过总结明确实词虚词
朗读课文
学生提出有疑难的语句,全班集体解疑,具体方法:
一个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或句子,教师鼓励其他同学给这位同学解说明白;同学们都不明白的地方,教师讲解。
然后一人一句翻译课文,教师适当点拨。
(一)实词总结
为①作,制成。“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②做,干。“今吾嗣为之十二年”。③写。“故为之说”。
若①好像。“貌若甚戚者”。②你。“若毒之乎?”
毒①怨恨。“若毒之乎?”②有毒的。“呼嘘毒疠”。③害。“孰知赋敛之毒……”
生①活,存活。“君将哀而生之乎?”②生活。“而乡邻之生日蹙”。
食①吃。“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②sì,饲。“谨食之”。
观①看。“今以蒋氏观之”。②考察。“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教师活动
而①表并列。“黑质而白章”。②表承接。“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③并且。“君将哀而生之乎?”④但是,却。“而吾以捕蛇独存”。⑤连接状语和谓语。“号呼而转徙”。
以①如果。“以啮人,无御之者”。②用,拿。“太医以王命聚之”。③因为。“而吾以捕蛇独存”。④根据。“今以蒋氏观之”。⑤表目的。“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已①离去,意为医治。“可以已大风”。②已经。“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赋①征收。“岁赋其二”。②租赋。“孰知赋敛之毒……”
疠①恶疮。“可以已……瘘、疠’。②疫病,疫气。“呼嘘毒疠”。
入①缴纳。“当其租入”。②收入。“竭其庐之入”。
岁①每年。“岁赋其二”。②年。“积于今六十岁矣”。
甚①很。“貌若甚戚者”。②厉害。“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③超过。“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焉①兼词,于此。“永之人争奔走焉”。②之。“时而献焉”。③语气词。“今其室十无一焉”。
乎①吗。“君将哀而生之乎?”②呢。“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③(句中)于,在。“叫嚣乎东西”。
于①在。“吾祖死于是”。②给。“余将告于莅事者”。③到。“积于今六十岁矣”。④比。“苛政猛于虎也”。
板 书
实词
虚词
教学后记:
《第13课捕蛇者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讲课教师:
学科:语文
课时:2
总课时数:




知识与技能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的意义及用法。
2.学习运用对比、衬托,突出中心的手法,
3.把握“赋敛之毒甚于蛇毒”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
采用朗读—质疑—赏析—探究的教学模式;以读为主轴:诵读——疑读——议读——品读,读懂古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