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复习课 教案
第六单元复习碳和碳的氧化物(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装置、收集方法和检验方法;(3)CO2、CO的性质、用途以及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讨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2)通过讨论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探讨活动,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正确认识;(2)通过收集有关资料,进一步加强对温室效应的认识,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情感;教学重点:1、碳单质、CO2、CO的化学性质。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教学难点:1、CO2与水、石灰水反应。
2、CO还原CuO的分析。
[课前延伸]复习目标1、了解金刚石、石墨、无定形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用途,了解一氧化碳的毒性;3、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及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构建知识网络,总结研究方法按照下表所列顺序,回忆所学知识,填写相关内容,形成本单元知识网络,总结出研究方法。
请同学们自主完成,提出你认为还应补充的内容以及你还有哪些疑问。
____________单质 ___________ 化学性质____________碳物理性质:__________ _____二氧化碳化学性质: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实验室制法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装置:氧化物验满: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收集方法:_____________物理性质: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化学性质: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一氧化碳用途: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自我检测1、1985年科学家发现了一种组成为C60的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它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B、它是由碳原子构成的物质C、它与金刚石一样具有很大的硬度D、它的一个分子由60个碳原子构成2、下列物质中,肯定是纯净物的()A、木炭B、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C、金刚石D、铅笔芯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向盛有石灰石的容器中加入稀盐酸后,过一会儿石灰石表面几乎无气泡产生,其原因可能是()A、发生装置的气密性不好B、没有加热C、石灰石中含有碳酸钙较少D、加入的是稀硫酸4、二氧化碳的下述用途没有利用其化学性质的()A、二氧化碳用作气体肥料B、二氧化碳用于灭火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D、二氧化碳用来制二氧化碳5、反应条件在化学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反应物相同但条件不同,生成物可能不同。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科普视频等,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生态环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
-提问:“为什么二氧化碳会导致温室效应?它与我们生活中的碳有什么关系?”引发学生对碳及其氧化物的好奇心。
2.教学内容:
-简要回顾已学的碳元素知识,如碳的化学性质、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等。
-介绍本节课将围绕碳及其氧化物展开学习,强调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教学目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二)讲授新知
1.教学活动设计:
-通过讲解、动画演示、实验验证等方式,向学生介绍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制取方法及其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应用。
-发现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碳及其氧化物知识。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改进建议。
2.教学内容:
-碳及其氧化物的基本性质、反应原理和应用。
-环保意识、绿色化学观念的渗透。
3.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碳及其氧化物的基本性质,理解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熟悉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化学式、结构及化学性质。
2.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与碳相关的现象,如碳燃烧、碳酸盐的形成等。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教案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对本单元内容进行整理,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2、巩固本单元所学知识;3、加强学生的社会和环境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巩固本单元所学知识。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四、教学过程【师】通过以前的学习,同学们对碳单质及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和用途,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希望同学们通过本堂复习课的学习,加深已学知识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
【板书】一、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和用途【学生活动】完成下面的内容(以试卷的形式已经发给学生,让学生课下完成)(一)碳的单质1、金刚石和石墨若在水中先加入紫色石蕊,观察到的现象是: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与澄清的石灰水的反应:(3)CO2现象:该反应的用途:应用:用石灰浆抹墙一段时间后变硬的原因是:在刚抹过石灰浆的室内生一盆炭火,墙壁变得更湿的原因:实验室里久置的石灰水上层会有一层白膜的原因:3.二氧化碳的用途现象:(3)毒性:【师】对学生之间的交流进行指导。
【学生活动】讨论:1、初一学生小明想将家中的红糖变成白糖,又不知该怎样才能办到,请你帮助他设计一个将红糖变成白糖的方案。
2、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对环境各有什么影响?【板书】二、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师】实验室制取气体,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反应,其次要根据这个反应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装置,并依据气体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气体收集装置。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选择合适的反应、合适的反应装置和收集装置时,各应考虑哪些因素?【学生活动】考虑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并完成下面的内容(一)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1、原料:和2.原理:3.实验装置(请画图)4.收集方法:5.验满方法:6.检验方法:方法:现象:化学反应方程式:【学生活动】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氧气和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进行比较:1、反应原理;2、实验装置图;3、检验方法。
【板书】三、几种无色气体的鉴别方法【师】引导学生完成如下内容:CO的鉴别:2的方法:将该气体通1.鉴定无色无味的气体是否是CO2入中,观察现象。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教学设计郑州市第八十九中学马莹一、【学习目标】1、通过填写学案,能准确说出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通过对比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图,懂得物质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2、通过复习回顾,能说出并运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单质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性质。
3、通过同伴交流,掌握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及装置,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方法及温室效应。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巩固本单元所学知识;注重做题质量和解题速度的提高,培养科学探究的规范意识。
【难点】主动参与复习课程,进行有效的讨论和探究活动;培养分析、归纳的能力。
三、课前准备提前下发导学案,学生归纳总结基础知识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用化学符号补充故事情节】父女夺宝物质世界里有一位父亲姓碳,人们称他为父。
他有两个伟大的理想:一是为人类燃烧,供给人间光与热;二是为人类冶炼金属。
他有两个宝贝女儿,其中妹妹出生时氧气不足,天生营养不良,从小体弱多病,并且有剧毒。
父亲后悔不该在氧气不充足时生下这个孩子,为了弥补过失,他把自己一身的绝技:可燃性、还原性教给了妹妹。
而姐姐认为父亲不公平,便恼羞成怒,她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父亲的燃烧,还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温室效应“。
父亲为了让人类永远充满温暖、和平,于是忍痛割爱,在煤炉中夺走了姐姐的一个氧原子,将姐姐也变成了妹妹。
从此,父女三人共同造福于人类。
师:今天的化学课我们就从一则童话故事开始。
同学们,你能把导学案上这则故事按要求补充完整吗?三位主人公的名字分别叫什么?生:父亲C,妹妹CO,姐姐CO2。
师:很好,今天我们就再次走进碳的大家族,对碳及其氧化物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
(二)新课:1.齐读学习目标2. 师:我们这节课以游戏的形式,来个智勇大冲关,看咱们的1、2、3、4队,谁能又快又好地冲过这四关障碍,顺利地完成这节课的学习任务。
大家准备好了吗?出示课件第一关:碳的单质课前大家已经进行预习,第一关的基础知识例题由1队代表发言回答,根据回答的情况获得加分。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教学目标:1.掌握碳和碳的氧化物的化学性质和用途,并运用其性质解决或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2.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3.通过复习学会梳理知识,化零为整,构建知识网络体系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碳和碳的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知识网络的构建。
教学难点:1.对单元知识梳理归纳,构建知识体系。
2.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的提升。
教学设计: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教案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教案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教案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教案辽宁省大连市长海县第八中学张茂华一、教学课题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第一课时)二、教案背景本单元知识往往被学生看成是零碎、易懂、难记的内容,而且这部分内容比较多。
复习的过程中希望通过一些趣味性的实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本单元用两课时进行复习。
第一课时进行物质性质的复习,第二课时进行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对比学习方法复习。
三、教材分析:“碳和碳的氧化物”是初中阶段一个全面研究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单元,涉及知识内容较广,化学反应方程式繁多,物质之间的联系较为复杂。
根据这部分知识内容的特点,本课力求让学生对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形成整体的感知,帮助学生建立起有序的知识结构,了解C→CO→CO2→H2CO3→CaCO3之间的转换关系。
(百度搜索:用方程式表达以下转换过程C→CO2→H2CO3→CaCO3)其中运用的化学知识链的学习模式,其中,对今后的“酸、碱、盐”学习,有着方法指导意义。
三、教学策略:(一)、对复习内容进行合理的重组,通过知识的整理突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结构;(二)、进行必要的例题讲评和训练;(三)、在重点内容上设置情境,调动兴趣,发展能力。
四、教学方法:思考、讨论、实验探究、讲解、归纳、练习五、教学流程:先设置情境,调动兴趣,从猜谜语入手,引出CO和CO2两种物质,再引导学生写出其它碳和碳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并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又联系实际生活,设计实验解答课本上的一些习题,同时想借助趣味性的实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者就是设计了部分练习对有关知识进行巩固。
六、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互联网搜索,进一步认识C、CO、CO2、H2CO3、CaCO3等物质的性质和相互之间的联系。
(2)能正确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3)能正确描述本单元有关实验的现象,并通过网络搜索使语言表述更规范。
人教版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碳及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学会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装置的选择,并会比较各装置的优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微课视频的学习,对本单元重难点知识进行突破
(2)通过实验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和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提出问题】二氧化碳能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实验一:在通常状况下分别测定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的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从而得到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
(3)用氧气测量仪测得收集的气体中氧气体积分数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起始时氧气的体积分数都以21%计),则最终两种方法收集的气体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较大的是(填“排空气”或“排水”)法,两种方法收集的气体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差值是。
1.(2010•十堰)
(2)装置A、B均可用来制取CO2气体,比较两个装置,指出A装置一个突出有点______.
2.(2013.安徽.12题)
3.(2015.安徽. 14题)
(3)如图乙,实验前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__________
4.(2015.成都)某小组在学习“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课题时,探究了二氧化碳气体的收集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在实验中用到压强传感器,让学生深刻了解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碳单质、CO2、CO的化学性质。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的优缺点及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3)、碳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以及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微课学习后,学生完成任务。以二氧化碳为中心,梳理知识网络图。小组评出最好的,课堂上展示。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教学设计

-理解碳的化学性质,如可燃性、还原性等。
-熟悉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性质(如不助燃、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以及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了解一氧化碳的生成、性质(如可燃性、毒性)、应用及防范措施。
2.技能层面: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操作提高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以及设计与实施实验方案的能力。
-能够运用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设计简单的实验,进行观察和分析。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与碳及其氧化物相关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层面: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实验探究等多样化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复习中主动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系统化的认知结构。
-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对碳及其氧化物性质和应用的梳理。
2.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知识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认识到化学知识在解决环境问题、促进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
-理解科技发展对生活质量的改善,形成积极向上的科学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在进入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之前,学生已经完成了对碳及其氧化物的基础学习。他们对碳的单质形态、化学性质以及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然而,由于概念抽象、知识点繁杂,学生在理解和应用上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此外,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有待提高,对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意识尚需加强。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梳理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用途等知识点。
2.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概括性描述等方式,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化合物
复习教案放珠中学钟永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考考纲
知道碳和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和用途;及用途知道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物理、化学性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
通过对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提高和锻炼学生小组协作设计并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回顾知识,串连各课题之间知识的联系,复习并练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和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与能力。
(3)增强环保意识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意识。
【教学重点】
碳及碳的化合物的性质用途,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学方法】
分析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1.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为什么它们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
学生总结回顾回答
2.各种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及练习
3.根据课件进行练习
二:讨论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原理,确定装置;验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根据反应原理,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取装置。
2. 根据密度和水溶性选择收集方法
固体或固体混合物反应
3.反应物的状态固体和液体反应
4.气体发生装置液体和液体反应
5.反应条件(是否需要加热、加催化剂等)
6. 回忆实验室制取氧气,填表Ⅱ(反应物及状态、反应条件、发生装置栏)
7.
密度比空气大——向上排空气法 8. 排空气法 密度比空气小——向下排空气法
9. (要求所制气体密度与空气相差较大且不与 10. 气体收集装置 空气中气体发生反应,特点是制得的气体干燥但不纯净)
11. 排水法 (要求所制气体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特点是制得的气体纯净但不干燥)
12. 回忆氧气的性质,填表Ⅱ(溶解性、密度、收集装置栏)
13. 2、活动与探究: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
14. (1)二氧化碳和氧气制取方法及相关性质的比较
15. 复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分析并比较二氧化碳和氧气性质和制取上的异同点。
填表Ⅱ。
通过对比,找出相同点,引导学生对知识迁移,能选择实验室制取
16.
17. 对二氧化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进行复习验证 三: 主要对一氧化碳进行学习
1. 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 学习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
(1)一氧化碳的毒性
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的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而中毒。
(2)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3)可燃性
2CO+O2===2CO2
(4)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CO+CuO==△=Cu+CO2
(5)、一氧化碳的用途
(6)有利的一面: 如作为能源、冶炼金属等。
(7)不利的一面: 如果使用不当会使人中毒等。
总结,在课件进行练习
最后一分钟安全教案
下课后,请同学们有序走出教室。
面对雷雨天,大家要珍爱生命,预防溺水。
2018/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