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教案

合集下载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碳和他的氧化物复习课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碳和他的氧化物复习课

《碳与碳的氧化物》复习课教学设计鸡泽县毛遂中学逄贵敏一、教学目标1、掌握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2、掌握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3、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会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掌握的相互联系及转化途径,学会知识迁移与整合二、教学重点1、掌握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性质及用途2、熟练准确地书写化学方程式3、理解碳与碳的化合物间的相互联系及转化途径三、教学难点1、熟练准确地书写化学方程式2、理解碳与碳的化合物间的相互联系及转化途径四、教法与学法启发引导、设疑激趣、自主参与、积极思考五、教学过程1、讲故事,导入复习内容。

以故事引入课题。

故事内容:“物质世界里有一位父亲姓碳,人们称他为碳父。

他有两个伟大的理想:一是为人类燃烧,供给人间光与热;二是为人类冶炼金属。

他有两个宝贝女儿,由于小女儿出生时氧气不足,天生营养不良,从小体弱多病,并且有剧毒。

碳父后悔不该在氧气不充足时生下这个孩子。

父亲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于是他把自己一身的绝技可燃性、还原性教给了小女儿,而大女儿认为父亲不公平,便恼羞成怒,她不但不能燃烧,而且也不支持碳父的燃烧,还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温室效应”,修建了有名的“死狗洞”。

父亲为了让人类永远充满温暖、和平,于是忍痛割爱,在煤炉中夺走了大女儿的一个氧原子,将大女儿也变成了小女儿。

此后父女三人一道造福于人类。

”2、学生读完故事后,出示问题①故事中的“大女儿”“小女儿”个指什么物质?②快速说出故事中隐藏的六个化学反应3、猜谜语,延伸复习内容谜语:小精灵遇险小精灵很寂寞,少年宫里去玩乐。

一头扎进紫水中,紫水变得红彤彤。

忽然感到浑身热,来到空中急匆匆。

4、学生读完谜语后,思考并回答问题①“小精灵”扎入石灰水中,命将如何?②什么物质可以将小精灵从石灰水中救出来?请说出这两个问题中的化学反应。

③如果小精灵的小妹一氧化碳,扎入紫水中,紫水能变红吗?扎入石灰水中石灰水能变浑浊吗?5、学生总结C 、CO 、CO 2的化学性质6、学生根据碳与碳的化合物之间的转换关系比赛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7、出示几套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学生抢答说出装置的优点♥ 装置简单的是____装置;♥ 可随时添加液体反应物的是____装置;♥ 可随时添加液体反应物,随时控制液体滴入速率的是____装置;♥ 可随时控制反应的进行与停止的是____。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点方面: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变化规律和用途是本节课的重点,尤其是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碳的氧化物对环境的影响等。这些知识点是学生容易混淆的部分,需要教师着重讲解和引导。
2.技能方面: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是难点。这需要教师通过实验、案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实践能力。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变化规律和用途,加深对碳元素在化学反应中作用的理解。
2.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碳的氧化物对环境的影响等。
3.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掌握碳及其氧化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5.重视实验环节:加强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具体教学设想如下:
1.导入新课:展示碳循环的动画,让学生了解碳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基础知识讲解:通过对比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让学生明确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强化记忆。
3.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观察碳及其氧化物之间的相互转化现象,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过程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碳及其氧化物的相关知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碳及其氧化物知识的掌握,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将在课后布置以下作业:
1.选择题与填空题:设计10道选择题和5道填空题,涵盖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如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用途和相互转化关系等。通过这些题目,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复习。

人教版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碳及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学会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装置的选择,并会比较各装置的优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微课视频的学习,对本单元重难点知识进行突破
(2)通过实验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和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提出问题】二氧化碳能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实验一:在通常状况下分别测定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的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从而得到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
(3)用氧气测量仪测得收集的气体中氧气体积分数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起始时氧气的体积分数都以21%计),则最终两种方法收集的气体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较大的是(填“排空气”或“排水”)法,两种方法收集的气体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差值是。
1.(2010•十堰)
(2)装置A、B均可用来制取CO2气体,比较两个装置,指出A装置一个突出有点______.
2.(2013.安徽.12题)
3.(2015.安徽. 14题)
(3)如图乙,实验前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__________
4.(2015.成都)某小组在学习“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课题时,探究了二氧化碳气体的收集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在实验中用到压强传感器,让学生深刻了解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碳单质、CO2、CO的化学性质。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的优缺点及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3)、碳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以及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微课学习后,学生完成任务。以二氧化碳为中心,梳理知识网络图。小组评出最好的,课堂上展示。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教学设计
-掌握碳的几种单质(如金刚石、石墨、C60等)的结构和物理性质。
-理解碳的化学性质,如可燃性、还原性等。
-熟悉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性质(如不助燃、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以及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了解一氧化碳的生成、性质(如可燃性、毒性)、应用及防范措施。
2.技能层面: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操作提高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以及设计与实施实验方案的能力。
-能够运用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设计简单的实验,进行观察和分析。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与碳及其氧化物相关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层面: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实验探究等多样化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复习中主动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系统化的认知结构。
-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对碳及其氧化物性质和应用的梳理。
2.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知识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认识到化学知识在解决环境问题、促进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
-理解科技发展对生活质量的改善,形成积极向上的科学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在进入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之前,学生已经完成了对碳及其氧化物的基础学习。他们对碳的单质形态、化学性质以及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然而,由于概念抽象、知识点繁杂,学生在理解和应用上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此外,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有待提高,对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意识尚需加强。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梳理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用途等知识点。
2.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概括性描述等方式,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海口市龙泉中学王忠透一、教材分析在引导学生走进化学世界,从化学角度认识了身边的物质,初步了解了物质构成的奥秘,学习了一些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化学技能之后,本单元深入、细致地学习碳和碳的氧化物,其包括碳及碳的氧化物的性质、用途和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从整体看本单元知识点众多且前后联系紧密,注重情景创设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突出体验和探究式学习,紧密联系社会和高科技是教材的特点。

该单元又是在较系统的学习了化学用语之后开始的首个单元,运用和巩固化学用语也是重要任务,是对前面知识的深入,又对以后的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巩固金刚石、石墨、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能正确书写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重要的化学方程式。

3、利用碳及其氧化物的基本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4、由对温室效应及CO毒性等知识的进一步认识,培养环保意识及健康安全的意识。

5、通过理顺碳和碳的氧化物之间的联系的活动,学会把所学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三、教学重点:1、掌握C、CO 、CO2化学性质2、利用碳及其氧化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四、教学难点:1、本单元化学方程式的书写2、利用本单元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复习课时,学生往往感到枯燥乏味,有时课堂上死气沉沉的。

在复习《碳和碳的氧化物》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激起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好地使学生掌握C、CO和CO2的化学性质,我运用拟人手法,通过讲述“一家三父子”故事导入新课。

(二)、巩固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和用途。

师:碳父有一个兄弟与他是孪生兄弟(即金刚石和石墨),虽然他们是“孪生兄弟”,但是其物理性质和用途大有不同,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和用途有何不同?学生:回忆、思考并回答。

(三)、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师:碳父兄弟(碳单质)虽然物理性质大有不同,但是毕竟还是兄弟,其化学性质是相似的。

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公开课公开课获奖课件百校联赛一等奖课件

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公开课公开课获奖课件百校联赛一等奖课件

冶炼 金属
考点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旳性质
颜色 状态 物 理 密度 性 质 溶解 性
❖ 搜集措 施
CO2
无色无味气体, 固体为干冰
CO
无色无味气体
比空气大
比空气略小
能溶于水
难溶于水
只能用向上排 空气法搜集
只能用排水法搜集
物质
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
可燃性
点燃
既不能燃烧也
2CO+O2 ===2CO2 不能支持燃烧

(4)空气中含量最多旳气体: N2

(5)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旳气体: CO2 。
(6)密度最小旳是 H2

(7)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旳气体化合物
是 CO 。
(8)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搜集旳是 CO2

O2和CO2试验室制法旳比较
物质
反应原理 ❖ 试验装置 ❖ 检验
措施
❖ 验满措 施
排水法


排空气法
二氧化碳
将反应原理方程式写在当堂检测本上
O2和CO2试验室制法旳比较

反应原理

MnO2
2 H2O2 == 2 H2O + O2 ↑


2KMnO4 == K2MnO4 +MnO2 + O2 ↑ 气
❖ 试验 ❖ 检验措施 装置
固液不 ❖ 用带火星旳
加热型 木条伸入集
固、固加 热型
气瓶中,带 火星旳木条 复燃。
► 类型二 制取二氧化碳旳试验探究
固体和液体反应,不需要加热(或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与用过氧化氢 制取氧气相同)
是否熄灭
将燃着旳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观察火焰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优秀教学案例
2.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等方法,寻找问题的答案,形成自己的结论。
3.在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提示,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他们共同讨论和探究碳和碳的氧化物的性质。
2.设计小组合作实验,如比较金刚石和石墨的硬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合作和交流。
5.作业小结: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行自我调整和提高,同时提醒学生积极参与复习和预习,为下一节课做好充分准备。
这些亮点体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与过程的有机结合,注重了学生的兴趣培养、问题解决、团队合作、知识整理和课后巩固,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的发现和观点,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调整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鼓励他们相互鼓励和反馈,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
3.通过课堂提问、练习巩固等环节,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积极的评价和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究的热情,使他们感受到化学的乐趣和实际意义。
2.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尊重和好奇心,使他们意识到科学对于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性。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实验,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交流。
4.能够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对碳和碳的氧化物的性质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过程与方法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教学设计
4.环保意义:讲解碳及其氧化物对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师组织学生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2.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异同;
3.碳及其氧化物在生活中的应用和环保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交流、合作。在此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讨论进展,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1.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教师详细介绍碳、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性质,通过图示、实例等形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2.化学方程式:讲解碳及其氧化物与其他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强调书写规范,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表达化学反应。
3.实际应用:分析碳及其氧化物在工业、生活中的应用,如二氧化碳在饮料制造、一氧化碳在钢铁生产等,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直观感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提高学习效果。以下为具体的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知识梳理:按照教材内容,带领学生梳理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变化规律、检验方法等,形成知识网络。
4.组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分享的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激发他们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认识到碳及其氧化物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学会用所学知识为生活服务;
4.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实验和案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学案
学习目标:
(1)、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装置、收集方法和检验方法;
(3)、CO2、CO的性质、用途以及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学习重点难点:
(1)、碳单质、CO2、CO的化学性质。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知识点整理
1.碳的单质
(1)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

(2)无定形碳:主要有:焦炭,木炭,活性炭,炭黑等。

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
的。

(3)新的碳的单质:C60等。

2.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1)常温下的稳定性
(2)可燃性:(氧气充足) ;(氧气不充足) 。

(3)还原性:,,。

3.二氧化碳的制法
(1)发生装置:由决定:
(2)收集方法:气体的密度及溶解性等性质决定:
用排水法收集;用向上排空气法;用向下排空气法
(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原理: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

2) 选用发生装置
3)气体收集法:。

4)验证方法:将制得的气体通入,如则是二氧化碳,
c
验满方法: ,证明已集满二氧化碳气体。

4.二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 。

(2)化学性质:
1)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 , 加热后颜色变化 , ,说明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3)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4)与灼热的碳反应: 。

(3)用途:灭火(灭火器原理:Na 2CO 3+2HCl==2NaCl+H 2O+CO 2↑)既利用其物理性质,又利用其化学性质;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制冷剂、温室肥料
(4)二氧化碳过多排放引起温室效应。

5.一氧化碳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2)有毒:吸进肺里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少氧气而中毒。

(3)化学性质: (H 2、CO 、C 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①可燃性 ②还原性)
1)可燃性: (可燃性气体点燃前一定要检验纯度)
2)还原性: 现象:黑色的氧化铜变成光亮红色,石灰水变浑浊。

(现象:红棕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石灰水变浑浊。


CO 和CO 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 。

二、经典例题
1.现有两瓶无色气体,一瓶为CO 、一瓶为CO 2、你有几种方法鉴别?
2.除杂:CO[CO 2]
CO 2[CO]
3. 结合下列实验常用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A B C D E
(1)写出图中标有字母的仪器名称:a__________。

(2)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填“A ”、“B ”或“C ”),在加入药品前,应首先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若要制取二氧化碳,在B 装置中装有石灰石,那么a 中应加入___________。

若要获得干燥的二氧化碳,除发生装置外,还应选用D 装置,并在该装置中盛放
( 填写试剂名称) 。

如果用E 装置收集该气体,则气体从_________端进入(填“b ”或“c ”)。

(4)实验室如用块状固体和液体无需加热制取气体,可将B 装置改进为C 装置(多孔隔板用来放块状固体),其优点是 。

【课堂反馈训练】
1.吸烟有害健康,其原因是吸烟时会产生多种有害物质,污染环境,害人害己。

香烟燃烧产生的烟气中,最容易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的物质是 ( )
A .一氧化碳
B .尼古丁
C .二氧化硫
D .二氧化碳
2. 在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中,下列物质用途是由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 )
A .用活性炭除去冰箱内的异味
B .用木炭作燃料
C .用石墨制作电极
D .用金刚石刻划玻璃
3. 下列物质中,不能用来鉴别CO 和CO 2的是 ( )
A .澄清石灰水
B .蒸馏水
C .灼热的氧化铜
D .紫色的石蕊试剂
4.碳和部分碳的化合物间转化关系如图5所示。

⑴ 物质X 的化学式为 。

⑵ 在物质的分类中,CO 属于 。

(填标号)
A .单质
B .化合物
C .混合物
D .氧化物
⑶ 从图中任选一种物质,它的一种用途 。

⑷ 写出图中转化关系中属于化合反应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

5.家庭使用的煤气(主要成分是CO )本身没有气味,如果它逸散出来人就会不知不觉的中毒,为了防止煤气逸散使人中毒,人们在生产煤气时常往煤气中加入少量的有特殊气味(臭味)的乙硫醇。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⑴ 乙硫醇除了具有特殊气味外,还表现出许多与CO 不同的化学性质,你觉得它们化学性质不同的根本原因是 ;

乙硫醇在空气中充分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水,由此可推断乙硫醇的图5
组成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 ;
⑶ 当发现家中的煤气泄漏时,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课后提升】
1.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有毒气体。

下列关于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在炭火炉上放置一壶水就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B .煤燃烧一定会发生一氧化碳中毒
C .燃气热水器装在浴室内使用不会产生一氧化碳,很安全
D .液化石油气不完全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容易引起中毒
2.利用下图装置可进行气体性质的探究实验。

甲的玻璃管中盛放黑色粉末(CuO 或C ),乙的洗气瓶中盛放的无色溶液为澄清石灰水。

甲 乙
⑴写出仪器的名称:a ________________,b ________________
⑵根据要求填表:
⑶上述两实验中,在导管c 的尖嘴处都用火柴点燃,其目的是否完全相同?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体验“工业冶炼金属”的过程。

在实验室做了CO 还原CuO 的实验,他们称得装有CuO 粉末的试管重42g ,反应完全后,恢复到室温称量,试管和固体残留物共重40.4g ,并收集到CO 2
4.4g ,请你和他们一起计算:
(1)42g – 40.4g = 1.6g ,1.6g 表示 的质量。

(2)该反应制得铜的质量为多少克?
4.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能够给我们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知识。

【发现问题】在一次探究活动中,小强用塑料吸管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发现石灰水先出现浑浊后又变澄清,他感到很意外。

于是小强又将纯净的CO 2通入新制的澄清石灰水中,观察到的现象与上次相同。

气体
⑴小强用塑料吸管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发现石灰水先出现浑浊的原因(用化学方程式
表示)。

⑵小强做第二次实验的目的是。

⑶小强查阅资料得知:CO2能与CaCO3和H2O继续反应生成
Ca(HCO3)2。

由此,小强总结出Ca(HCO3)2的一条物理性质
是。

小强想了解Ca(HCO3)2的化学性质。

【提出猜想】Ca(HCO3)2受热能分解。

【查阅资料】Ca(HCO3)2受热分解生成CaCO3、H2O和CO2。

【设计实验】选用右图所示装置,加热时如果有水生成就可证明
Ca(HCO3)2受热分解。

【实验过程】小强按右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加热时观察到试管口附近有小液滴产生。

【实验结论】Ca(HCO3)2受热分解。

【反思与评价】
⑴小松认为小强的实验结论不严密,理由是
⑵小松认为加热过程中如果产生CO2也可证明Ca(HCO3)2受热分解,请你帮助小松设计
实验方案,验证加热过程中有无CO2产生。

(不允许使用碱溶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