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步骤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关系类答题技巧汇总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关系类答题技巧汇总
(一)设问方式
1.从A 与B 的角度分析这首诗。
2.这首诗在AB 上有什么特点?
3.这首诗是如何运用AB 来写的,试作分析。
(二)分析思路
1.情景关系: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乐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
2.动静关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3.虚实关系: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由实到虚、由虚到实)
4.抑扬关系:抑扬结合(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先扬后抑/欲抑先杨)
(三)答题步骤
1.明关系:指出两者之间的关系。
2.阐运用: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这种关系在诗歌中体现。
3.析效果:说明这种关系的作用(营造的意境、表达的内容、抒发的情感)
(四)答题示例
例题1: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案:(步骤一)这首诗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步骤二)一、二两句以“水面平”、平静如水面似“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以及垂杨叶
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写出风起、叶摇、雨滴落的雨后池上特有的动态之美。
(步骤三)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语言风格类的题型答题技巧与思路解析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语言风格类的题型答题技巧与思路解析语言风格类(一)设问方式1.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2.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这首诗(词)在语言上有何特色?(二)分析思路这种题型不是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技巧,而且要品味整首诗(词)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即语言风格(特色)是就诗歌整体而言的。
常见错误是从语言的使用上去揣摩作者的炼词、炼字,阐述字词运用巧妙。
一要注意语言特色(风格)不能等同于语言的使用(炼字);二要注意语言特色(风格)不能等同于语言上的特点,诗歌在语言上的特点包括炼字用词、修辞特点、语言风格等。
用来答题的词语一般有:清新自然、明快清新、平淡自然、朴实无华、明快浅显、明快直露、明白晓畅、流畅自然、多用口语、通俗易懂、华美绚丽、辞藻华丽、深沉隽永、委婉含蓄、含蓄深沉、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缠绵哀怨、温婉悲凉、庄谐俱见、幽默讽刺、简练生动、简练传神、准确精练、生动形象、准确传神等。
语言风格分类1: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清新、明快、凝练、含蓄、华丽、质朴、简洁、工丽、隽永、晦涩等类型。
1.清新:主要指语言浅显而有新意。
2.明快:主要指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的语言风格。
3.凝练(精练):主要指语言简洁而含意丰富。
4.含蓄:有时也称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5.华丽(绚丽):主要指有富丽的词藻,绚丽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6.质朴(平淡、自然):主要指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7.简洁:特点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8.工丽: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
9.隽永:语意深长,耐人咀嚼。
10.晦涩:主要指语言艰涩、冷僻、难懂。
语言风格分类2:1.豪迈雄奇:此种风格的诗,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高中语文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模板(共六大题型)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模板一、分析形象【提问方式式】⑴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⑵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⑶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解答分析】形象(意象):A、人(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B、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C、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⑴懂得意象合成意境,意境凸现形象。
⑵形象蕴含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⑶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答题步骤】⑴概说塑造了什么形象。
⑵结合诗句内容或表达技巧具体分析形象特点。
⑶揭示形象表现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答题示例】早梅张渭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答:(步骤一)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步骤二)“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
(步骤三)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二、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⑴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⑵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⑶某几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⑴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⑵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绚丽、幽静深寂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⑶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1、从题目抓住题材:题材即写的是什么主要有:爱国爱民,忧国伤时,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标傲世,伤春悲离,惜别怀友,羁旅思乡,思亲怀人,即事感怀,咏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己,思慕田园,隐逸山水,行役戍边,参禅说理,人民疾苦,劳动生活……有不少诗词——当然,词需有题目,不能仅看词牌——题目反映出诗词的题材。
如张敬忠的《边词》:“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这首诗的题目是“边词”,应属边塞诗,行役戍边之作。
诗歌首句是全篇总冒,以下三句即对春色之来迟进行具体描绘。
第二句用本该桃红柳绿,春光烂漫的二月,而边地的垂柳却仍在凛烈的寒风中摇曳着光秃秃的枝条这一典型景象,表现五原的荒寒景象。
三四两句仍紧扣“迟”字,通过五原与长安不同景物的对照,进一步突出强调北边的春迟。
再从辞色上看,全诗充满了冷色调的词语。
这样,进一步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不难发现,全诗虽然没有写到人,但在这样荒凉寒冷的环境中,戍边的将士会怎样呢?所以,它寓含了戍守荒寒北边的将士对帝京长安的怀念。
特别要注意的是一些咏物之作,要联想到有关背景,思索它是否是借物咏怀或托物言志的作品。
2、从关系分析技巧关系即诗文中材料和材料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
因为诗词讲究简洁、凝练,又受诗句长短限制,所以,在诗词中,材料之间的关系更多地体现为诗句之间的组合关系。
这种关系就是写作技巧,即表现方法。
仍然以《边词》为例,诗歌三、四句“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虽然时间没变化,但是描写的地点、景物都有变化,三句写的是五原边地的景象,四句写的是长安京城的景象,一迟一早,两个材料性质不同,组合在一起就构成对比,突出强调北边的春迟。
3、从褒贬辨别倾向褒贬即作者思想感情倾向。
这一点从词语的褒贬中流露出来。
如胡世将的《酹江月·秋夕兴元使院作,用东坡赤壁韵》:“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
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及解题步骤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及解题步骤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及解题步骤是什么?了解他的表现手法及题干内容,根据要求答题。
以下就是我整理的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及解题步骤,不会做诗歌鉴赏题的宝宝们要认真阅读哦!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方法及技巧一、答题基本方略1.把握标题,参照内容,明确类别、中心。
2.捕获意象,形成画面,初步理解形象特点。
3.审读题干,明确要求,精确定位(考查对象:内容、方法、语言;局部、整体)。
二、高中语文基本考查内容及对应答题点(一)表现手法(抒情言志描写的手段、技巧、艺术手法、怎样表达感情活怎样描写的)1.抒情言志的方法: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事(折柳、登高、凭栏、用典)抒情、托物言志、象征、衬托、烘托、抑扬、对比昭应、虚实结合、从对方落笔、比兴;卒章显志。
2.描写(写景)方法——比兴、渲染、衬托、动静、对比、拟人、夸张、正侧、虚实。
(二)内容方面: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画面、景物、思想、情怀)答题过程:描摹图景(切忌翻译原句)——把握景物特点(有景、萧瑟、凄凉、孤独、生气盎然等)——依景辨情,把握思想感情(留意情景全都或相对)(三)语言方面:设问内容:语言特色、语言风格、语言艺术答题方向:清爽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
(四)综合设问:1.就某个词、某个句子进行鉴赏;某个词的作用或为什么用这个词;某个句子好在哪里;答题方向:内容——这个词或者句子所描绘的画面(或者所抒发的情感、阐述的道理);表达效果——往往是景物描写对情感表达所起的作用;假如运用了特定的表现技巧,如比兴、拟人化、衬托等,要写出所用的方法。
即:用了什么方法,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
2.诗眼(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或字);诗骨(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帅作用的句子)逐句分析每句诗的内容,分析其怎样围绕“诗眼”、“诗骨”绽开。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题型答题模板及鉴赏方法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题型答题模板及鉴赏方法01分析意境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5.答题示例: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02分析技巧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4.答题步骤: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③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5.答题示例: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技巧及套路模板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技巧及套路模板(一)把握思想内容的一般方法( 写什么内容,抒什么感情)1 、审标题,搜取信息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些诗歌题目就交待了很多信息。
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题目交待了内容(送别)、时间、对象;张籍的《秋思》,题目点名了感情基调;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题目暗示了内容。
幽:深远,僻静,隐蔽的,不公开的。
这些都能帮助考生答题。
2 、看作者,知人论世高考大都选名家作品,这些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作品风格,或豪放,或沉郁,或清丽,或哀婉。
知其人,晓其风格,对其作品的理解也就容易得多。
读苏轼的“大江东去”,自然要理解其“豪放语”,读李清照的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自然不会说它“直抒胸臆”,因为作者属婉约派,特点是曲折委婉、含蓄隐约而又寓意隽永、细腻缠绵。
3 、品局部,抓住关键高考题往往从关键词语(诗眼)出发,提摄全篇,这其实正好是读诗的一个突破口。
上文已谈及,此不赘述。
4、看注释,破解难点高考试卷为了降低试题难度,命题者往往有意识的在诗歌后面给出一些注释。
一方面是对文中的难点进行解释,一方面对诗歌所涉及的历史环境进行必要的说明。
对这些内容,学生们在做题时,必须给以足够的重视,因为这往往是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关键。
5 、抓整体,全面参照一抓全文意象情感(上文已谈)。
二抓尾联末句。
在前文叙事写景的基础上,最后抒情议论,画龙点睛,这是中国诗歌的一大特色。
尾句(联 )通常担负着表情达意的作用,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最后一联,明显地透露出了作者对贾生的同情和对孝文帝的讽刺。
三抓诗后及题干中的补注和交代,往往可以了解其写作背景、写作目的及某些词语的含义。
(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一般方法(怎样写的 )第一,了解常用修辞方法的作用。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高中语文古文阅读鉴赏答题技巧归纳

高中语文古文阅读鉴赏答题技巧归纳高中语文古文阅读鉴赏答题技巧一、分析意境型古诗文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②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4、答题模式: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四、分析主旨型题古诗文1、提问方式: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主旨?2、提问变体:请分析某句诗蕴含了作者当时何种心情。
3、解答分析: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⑴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⑵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⑶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⑷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4、答题模式: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②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高中语文古诗文鉴赏答题技巧一、炼字型古诗文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模式: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二、分析语言特色型古诗文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2、提问变体: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步骤
古代诗歌鉴赏解题思路
一、基本要求
1.记住考查内容要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
2.审查题干,锁定关键词。
3.按图索骥,寻找答题语。
二、具体方法
1.问答型:认真审题做到“问什么,写什么;要什么,给什么”
2.综述型:在明了要求的基础上,一般可采用“总-分-总”式
(1)概括特色(一个判断以标明观点)
(2)扣住要求,结合诗句进行分析阐述,以证明观点。
(3)揭示这样写的好处。
即诗歌写了什么、如何写的、这样写的好处。
3对比型:
(1)通过研读两首诗,比照之间的异同点
(2)根据题目要求,扣住作品中的词、句加以分析阐述
注意:
1.对作品理解、品价、联想,力求准确、合理、有根据,不能无中生有、任意发挥及随意拔高;术语表述要正确,不能生搬硬套、张冠李戴。
2.不能用读后感代替文学鉴赏。
3.要重点突出,围绕题旨展开论述
附:诗歌鉴赏公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说明)
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意象: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三、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咸阳城西楼晚眺
(唐)许诨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 ___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①填空:诗的起句中用一“____”字,奠定全诗基调。
诗人用低沉的笔触,描绘咸阳城傍晚时的景致,抒发苍凉伤感的情怀。
(1分)
②简答:颔联写云生日落,一阵凉风吹来,雨势迫在眉睫,现多用“ ___风满楼”这一名句比喻什么?(1分)
③简答:颈联两句写了作为何朝何代国都的咸阳的何种景象?(2分)
④简答:尾联“行人”即过客,也包括作者在内,结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慨?(2分)
[解题指导]此题主要考查对诗歌形象及情感主旨的把握。
①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愁”。
②“ ___风满楼”现在多比喻重大事变即将发生前的紧张气氛。
③描写作为秦汉两代故都的咸阳,如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虫鸟凄鸣的萧条景象。
④我闻咸阳古城久矣,今日东来,所见唯“西风吹渭水”令人产生历史变迁无恨的感慨。
2、阅读下面这首七言绝句,完成1-2题。
夏意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苏舜钦;北宋诗人,主张改革,被削藉为民,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于此时。
(1)有人说这首诗题为“夏意”,全诗“无一句不切夏意”。
第一句中的“夏”,点明时令,第二句中的____和第三中的____不仅扣住诗题,更写出了诗人生活环境的____的气氛。
优美的意境,读之仿佛微风拂面。
(2分)
(2)你认为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根据你的理解结合原诗,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100字左右。
(4分)
[解题指导]此题主要也是考查对诗歌形象及思想情感的认识
(1)第二句与第三句中“扣”住诗题“夏意”的应当是“石榴开遍”和“树阴满地”(一定要写进“开遍”和“满地”,因为这两个词才更“写出了诗人生活环境的气氛”,单写进“石榴”、“树阴”不能给全分。
什么气氛?“石榴开遍”,明丽、清新;“树阴满地”,幽静;故填“清幽”最为妥贴。
(2)要把握准诗人的心境,必须体察作者笔下物境的特点,前文已作了分析,还要结合“注”了解诗作的背景:“削籍为民”、“隐居不仕”。
据此,作者的心境既可以答排遣痛苦,宠辱偕志,忘怀得失,也可以答反衬出内心的痛苦,但必须结合对原诗的手法和意境的分析作答。
答案示例:这首诗取题“夏意”,展现的是清幽之境,表现的是内心压抑着痛苦的闲适宁静。
(2分)“别院”、“深深”、“清”,诗一开始即构成清幽凉爽的气氛,继之以“石榴开遍”“树阴满地”“流莺”时一声“渲梁”,无不给人清凉宁谧之感。
削籍隐居的诗人内心当是痛苦的,但诗人没有牢骚,对得失荣辱显得很淡泊,但没有牢骚又不等于没有痛苦,清幽之境恰恰反衬着诗人内心压抑着的刺痛,“夏意”“之意”,是值得读者细细揣度的。
诗歌鉴赏主观题的答题对策
从针对xx年高考的有关信息得知,诗歌鉴赏题由客观题变为主观题,即由原来的判断选择变为语言表达。
形式变化,难度增加,相应答题的对策也有变化。
考虑到诗歌鉴赏的特殊性,考虑到考纲的具体要求,由学生回答部分大概可由以下几个部分(考试时会从中择取几点)来组成:
一是对诗歌中词语的理解、对诗句内涵的挖掘。
二是对诗歌中形象的把握,特别是对诗歌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鉴赏。
三是对诗歌风格的判断,对诗歌体裁样式的识别。
四是对诗歌艺术技巧的研判。
五是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从上面的五点入手,简略叙述一下答题的注意点:
一、诗歌的语言是高度浓缩化的语言,对诗歌词语的理解,相当于文言文的翻译但又不完全等同于文言文的翻译。
特别注意的是,对多音多义词的翻译疏通一定要在吃透整个诗境的前提下完成,切不可望文生义。
对一些词的附加语义(感情色彩、语境语意)要结合诗境考虑。
对诗歌句子的理解更要从全诗入手,看是写景还是抒情,是实写还是虚写,是涵咏深刻哲理性强,还是直白通俗形象性强,进而对之作出正确的解释。
看诗歌是写自然界的景还是抒人文化的情;看是借助自然景象并赋予其人格化的形象,还是直接出现抒情主人公的身影;看诗歌是表“小我”志趣,还是发“大我”情怀。
三、对诗歌风格与体裁的研判是比较简单,并容易作答的。
只要掌握了有关诗歌常识就能够作出正确的回答。
要指导学生认真复习第五册诗歌单元的知识短文“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和第六册诗歌单元的知识短文“古代诗歌的艺术欣赏”。
四、对艺术技巧的研判是有一定难度的,它建立在对各种艺术手法掌握的基础上,这要在老师讲解的基础上,认真揣摩体会。
考试时有可能考表达方式,有可能考修辞手法,有可能考表现手法。
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法有:比喻、通感、对偶、仿拟、隐喻、借代、象征、烘托、映衬、摹状;有正面有侧面;有实写,有虚写;有的是触景生情,有的是寓情于景;等等,都要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
五、对主题的理解看起来难,实际上是比较容易作答的。
当我们对一首诗歌作了上述的分析后,它歌颂什么,赞美什么,倾诉什么,发现什么,追求什么,解释什么,批评什么,描绘什么,忧虑什么,思考什么,表达什么,只要结合诗歌的全体内容就能够作出相对正确的诠释。
六、多看多思那些诗歌鉴赏选择类的题的分析和判断,通过对那些选择肢的理解,来体味答题的思路,开阔答题的思维,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