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中共党史考研真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2年中共党史考研真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北伐战争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组成的广州国民政府,领导国民革命军于1926~1927年为推翻北洋军阀统治而进行的革命战争。

原因:辛亥革命失败后,北洋政府腐败无能,军阀内部派系林立,军阀割据一方。

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1924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国共两党形成了统一战线。

1926年2月,中国共产党在北京举行特别会议,明确指出党在目前的主要任务是推动广东革命势力向北发展。

为了实现国家统一,结束军阀割据的局面,提出出兵北伐、推翻军阀统治的主张。

经过:1926年6月5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组成的广州国民政府通过出师北伐案。

7月1日发表《北伐宣言》,9日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

国民革命军决定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

共产党人叶挺领导的、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组成的第四军独立团是北伐先锋。

就在全国革命形势不断高涨、北伐胜利进军之时,1927年4月和7月,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在上海和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

北伐战争的胜利果实被窃取。

迅速进展的原因:
国民革命军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

共产党人叶挺领导的、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组成的第四军独立团成为北伐先锋。

工农革命运动的蓬勃发生也为迅速进展提供了条件。

结果:北伐战争取得巨大成功,但由于国民革命阵营内部出现危机,蒋军事势力膨胀,发动了412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
意义:北伐战争是一场规模空前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虽然中途夭折,但这次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统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使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开展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开始了创建工农红军、进行土地革命的新时期。

2、工农武装割据
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进至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游击战战争,创造了以宁冈为中心的工农武装割据局面。

1928年10月,毛泽东在论述了红军与根据地存在和发展的理由时指出:“虽有很好的工农群众,若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便
决然不能造成割据局面。

所以…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充分具备的一个重要思想。

”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就是在党的领导之下,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权三者结合在一起。

这是后来以农村包围城市,进而夺取城市思想的最初表述。

3、三三制政权
“三三制”政权形式是抗日战争时期华北抗日民主政权的最高形式,也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一种独特的抗日根据地政权形式。

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党内指示,要求敌后各抗日根据地建立“三三制”政权。

即在政权机关人员的配备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他们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他们代表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及其他分子占三分之一,他们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

“三三制”政权是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

这个政权在组织形式上,不仅不排斥而且欢迎愿意团结抗日的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小资产阶级的代表参加。

4、中国民主同盟
简称“民盟”,中华人民共和国现有的民主党派之一。

“民盟”前身“民主政团同盟”于1941年3月19日在重庆秘密成立,当时皖南事变发生不久,国民政府又对民主党派采取高压政策,促使当时的中国青年党、国家社会党(后改称民主社会党)、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后改称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华职业教育社、乡村建设协会与其他无党派人士结合,建立政党联盟,其机关报《光明报》于同年9月在香港出版,由梁漱溟主持。

1946年初,在包括民盟、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及无党派人士参加的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38个席位中,民盟独占9位,超过当时任何一个党派的席位,加上与其他党派的联合,成为平衡国共双方的重要力量。

同年11月,国民党违反重庆政协的协商决定,擅自召开国民大会,遭到民盟与其他政党的抵制,由于民盟中中国青年党与民主社会党单独参加了南京国民大会,被民盟清除出去,导致民盟与国民党的关系迅速恶化。

由于国民党不满民盟反对内战的举动,导致校场口血案与李闻血案的相继发生,1947年10月,国民政府更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并展开制裁,直接导致了民盟在一届三中全会上公开宣布与中国共产党合作,自此共产党与民盟建立同盟关系。

5、中共七届三中全会
建国初期,由于整个旧的社会经济结构正在改组,各种经济成分之间及各经济部门之间的关系还未理顺,在党和国家干部中对《共同纲领》规定的经济政策还缺乏统一认识,因此在全国财经工作统一和物价稳定后,社会经济工作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新的困难,阶级关系比较紧张。

为了制定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行动纲领和统一全党的思想,1950年6月6日至9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七届三中全会。

毛泽东在会上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书面报告,并就党的战略策略思想作了重要讲话。

刘少奇、周恩来、陈云、聂荣臻分别就土改、外交与统一战线工作、财经、军事等问题作了报告。

全会讨论通过了毛泽东的报告和讲话。

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草案)》,6月28日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6月30日公布施行。

毛泽东的报告,明确了今后三年的中心任务,这就是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为此要创造三个条件,即完成土地改革,合理调整工商业,节约国家机构经费,做好八项工作,即做好土改、稳定物价、调整工商业(以调整公私关系为中心)、肃清反革命、整党、统战、民族、文教等工作。

这三个条件八项工作就成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行动纲领。

毛泽东的讲话,着重从政治上强调了要稳步前进,要调整同各阶级阶层的关系,集中力量打击国民党残余、特务、土匪,推翻地主阶级,跟帝国主义斗争到底,而不要四面出击,造成全国紧张,绝不可树敌太多。

这就实际指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三大敌人残余势力的矛盾。

三中全会的纲领和路线,对统一全党的思想和行动,对动员、组织人民群众进行民主改革和恢复国民经济起了重大的指导作用。

二、
简答题
1、
为什么说中国革命战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之所以说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是因为:
第一、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是农民问题,敌强我弱和中国政治经济不平衡决定了中国革命
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党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农村,农村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中国革命战争的主要战场。

第二、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是中国革命最广大的动力。

中国有80%的人口是农民,农民是封建势力的主要掠夺对象和帝国主义者的主要压榨对象。

因而,他们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和动力,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

第三、农民是是中国革命军队的主要来源。

军队的官兵基本是穿上军装的农民。

2、
毛泽东提出的中国工业化道路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工业化是现代化的主体和基础,工业化道路是现代化建设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毛泽东提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很大程度上是从探索中国工业化道路开的(2)第一,毛泽东鉴于苏联在发展经济中的经验教训和我国生产力落后、经济基础薄弱的情况,提出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第二,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首先论述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问题;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又把这三者关系上升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来认识。

第三,毛泽东认为,(更多信息,详见育明教育网)由于我国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薄弱,以工业为主导,把重工业作为我国建设的重点,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必要和必需的;同时,必须充分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尤其更重视农业的基础作用。

因为只有农业发展了,才能为工业提供粮食、原料、市场和积累资金,才能更快更好地发展轻工业和重工业。

第四,毛泽东提出,要适当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在更多地发展农业和轻工业的基础上发展重工业;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以工业为主导,以农业为基础;要将过去那种以重、轻、农为序安排国民经济的做法,改为以农、轻、重为序
三、
论述题
1、试论民主革命时期中共自身建设的有利条件和特殊困难。

2、结合史实分析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局限性及其根本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