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6边塞战争诗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合集下载

语文:1.6《边塞战争诗四首》教案之教材梳理(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语文:1.6《边塞战争诗四首》教案之教材梳理(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4.边塞战争诗四首文题解读《从军行(其一)》《从军行》本是乐府旧题,内容多抒写军旅战争。

《从军行》组诗共七首,是诗人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

这一首,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

《蓟中作》蓟中指蓟城,在今北京市大兴县西南。

高适天宝十一年南返封丘,写下了这首诗。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热海,即今伊塞克湖,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国,此湖乃是玄奘法师取经中途停留之地,是世界上第二大高山湖,面积达6230平方公里。

伊塞克(Issyk)意为温暖之意,中国古书称之为“热海”或“大清池”,它跨在吉尔吉斯与哈萨克之间,四周天山环绕,汇集天山山脉流下的雪水,却终年不结冰,故有热海之称。

此诗标题意思是写一首热海风光的诗歌送给友人崔侍御。

诗中既写了个人对边塞奇异风光的感受,也借以赞美友人的为官品行。

《塞下曲》“塞下曲”出于汉乐府《出塞》《入塞》等曲,属《横吹曲辞》。

意为边塞所唱之歌曲,是以描写边塞为主的乐府诗,乐府诗集列在新乐府辞中。

走近作者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太原(今属山西)人,一说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校书郎。

天宝元年(742)迁江宁(今江苏南京)丞,后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故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

其边塞、闺怨诗轰动一时,有“七绝圣手”“诗家夫子”之称。

有《王昌龄集》。

高适(700—765),字达夫,沧州渤海(今河北沧县)人。

天宝八载(749),得睢阳太守张九皋力荐,举有道科,授封丘尉。

天宝十二载(753),辞官往河西哥舒翰幕府,任左骁卫兵曹、掌书记。

安史乱起,帮助哥舒翰守潼关。

广德元年(763)任西川节度使。

入朝后任刑部侍郎,转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

后人编有《高常侍集》。

岑参(约715—770),祖籍南阳(今属河南),后移居江陵(今属湖北)人。

天宝三载(744),中进士,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

天宝八载(749),入安西都护高仙芝幕,任掌书记。

天宝十三载(754),入安西都护封常清幕,以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充节度判官、支度副使。

第一单元6边塞战争诗四首塞下曲教案3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

第一单元6边塞战争诗四首塞下曲教案3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

塞下曲一、概述1.课名:《塞下曲》“126学案导学自主探究”课,是在学习了唐诗《从军行》、《蓟中作》和《热海行》之后设计的一节研讨课。

2.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1第一元的课文,是一组关于唐代经典诗歌阅读的系列篇目,有基本阅读《王维诗四首》、《李白诗四首》和《杜甫诗五首》四篇,“扩展阅读”陈子昂等创作的《即景抒情诗》和孟浩然等创作的《山水田园诗》。

几篇经典诗歌从王维、孟浩然到李白、杜甫,从吟咏风景秀美的山水田园到高歌慷慨激昴的大漠雄关,再现诗国的云蒸霞蔚。

本课选取《塞下曲》作为唐诗用典的范作,分析事典、语典和人典背后的沁人心脾的情感,体会唐诗中不乏绝唱的盛唐气象,不仅使得学生的心灵得到洗礼,而且使得其文化审美得到陶冶。

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通过自主预习,能说出什么是人典、事典和语典。

(2)借力课堂研学,会什么是正用或是反用历史典故。

2.过程和方法(1)能慧眼识典故,掌握用简练的语言描绘典故的方法。

(2)能够用形象化的语言讲述边塞诗中的典故,说出其妙在何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阅读唐代边塞诗,培养诵读唐代经典诗歌的兴趣。

(2)分析边塞诗中的历史故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经在高一诗歌阅读的基础上,获取一定的鉴赏知识积淀,借力“必修1”到“必修5”诗歌单元的篇章学习,孩子们对唐宋时期的文学作品有了直观的体验,但是他们对更深一层“诗歌用典”了解并不多。

这些典故是理解诗歌作品的关键,所以面向学生进行备课,我将重心放在“唐代边塞诗的用典技巧分析”上,是开展课堂教学的首义。

四、教学内容分析1.教学重点:(1)讨论研学问题,能让学生分析《塞下曲》中典故的类型及正、反和明、暗使用情况。

(2)挖掘《塞下曲》中典故的使用效果,分析边塞诗中的历史故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教学难点(1)通过朗读,利用文学积累,让学生能慧眼识典故,掌握用简练的语言描绘典故的方法。

(2)能够用形象化的语言讲述边塞诗中的典故,鉴赏其审美,培养诵读唐代经典诗歌的兴趣。

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一单元6边塞战争诗四首含解析

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一单元6边塞战争诗四首含解析

◆6边塞战争诗四首往前一步,臂就长了我小时候经常生病,无奈之下,母亲开玩笑似的听从一位教师的话,将我送进一个业余武术班练习拳击。

每次训练课上,我都只有防卫的份儿,从来挥不出拳头,教练气急后几近歇斯底里的“出手啊,出手啊”的喊声狂风一样在我耳边呼呼刮过,但这只能让我把头缩得更低,背弓得更弯。

最后,教练找到母亲,说明情况,并要求我退出训练。

晚上,母亲问:“为什么总不出拳呢?”我告诉她,我的臂太短,总是打不到别人。

就在这时,母亲平静地说了一句:“往前一步,臂就长了。

”就是这么普通的一句话,使我彻底改变了一切。

微感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赏读:孔子说:“一个有道德的人主要讲的是大义,一个缺道德的小人主要讲的是利。

”富贵不是人们想求就必然能够得到的,也不是得到之后就永远能拥有的,因此,不必有意地去提倡追求“利”,却应该提倡做好此时此刻该做、能做的事。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赏读:孔子说:“(教导弟子时)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要急于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又说不出的时候,不要急于去启发他。

如果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必再教下去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赏读: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地流去。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赏读:孔子说:“一个当政者自身行为正当,即使不发布命令,事情也行得通。

如果行为不正当,纵然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信从你。

”一、作者视窗《从军行(其一)》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有“七绝圣手”、“诗家天子”之称。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6课 边塞战争诗四首学案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6课 边塞战争诗四首学案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第6课边塞战争诗四首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生平及本课所选四首边塞战争诗的思想内容。

2.把握边塞战争诗的特色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边塞战争诗的写景艺术特色及作者的抒情特点。

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诗意解读这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实景,后两句写虚景,由实生虚,虚实交错,相映生辉,似边塞风情速写,富有生活情趣,给人雄浑壮美之感,写景状物颇具匠心。

诗的前两句“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为写实:胡天北地,冰消雪融,战士牧马归来,明月洒下清辉,戍楼里吹起羌笛……给人一种阔大的感觉,字里行间透着几分宁静,营造出一种边塞诗中不可多见的平和、宁谧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一个乐观开朗的感情基调。

诗的后两句“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写羌笛奏出的《梅花落》的曲调随风传开,一夜之间声满关山,既点出风传笛曲的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又给人一种意境高远开阔之感。

尤其精妙绝伦的是诗人将《梅花落》曲拆用,写声成像。

用“梅花何处落”构成一种虚景,与一、二句中“雪净”、“月明”的实景搭配和谐,错落有致,构成一种美妙阔远的意境,极尽丹青之妙。

“梅花”本是《梅花落》曲调。

胡地有雪无梅,战士听此曲想到故乡的梅花,进而想到故乡落梅的花片,于是一种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纵观全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虽有思乡之情,但能感而不伤,处处洋溢着生活气息和浓郁的边塞情调,堪称唐人边塞诗中的精品。

名句识记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考点演示如何理解“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这一句诗?答案此句含有思乡情调,在写法上虚实结合。

“梅花”本是《梅花落》曲调,战士听此曲容易想到故乡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此为实写。

听到《梅花落》,仿佛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一夜之间洒满关山,作者将“梅花落”拆为“梅花何处落”,以设问形式,此为虚写。

实虚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境界。

一、作者简介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太原(今属山西)人,开元十五年进士,授汜水尉,再迁江宁丞。

粤教版-语文-高二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曲选读》 边塞战争诗四首 学案

粤教版-语文-高二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曲选读》 边塞战争诗四首 学案

6.《边塞战争诗四首》(1课时)【研学目标】1、了解本单元的四位诗人及其相关的文学常识。

2、分析这四首诗的思想内容。

3、了解四首诗不同的艺术风格。

4、掌握边塞诗的一般规律,学会鉴赏边塞诗。

【自主研学案】一、导入:一群气势磅礴的边塞诗人是盛唐的仪仗队,展示着盛唐的国威。

这群边塞诗人,或歌颂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一往无前的昂扬斗志,或诉说战争的艰苦和残酷,都那么英姿飒爽,气势灼人,因为他们是盛唐的诗人,盛唐诗坛的风云人物,喷发的是永远震撼人心的边塞英雄交响曲二、边塞诗的产生:唐初,东突厥、吐谷浑、吐蕃等不断侵扰,屡经太宗君臣捍卫征讨,方得相安。

以后民族之间的交往频繁,战事不断。

一部分仕途失意的文人,更把立功边塞当作求取功名的新出路。

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在边塞生活过,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高适)“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岑参)“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维)三、边塞诗人介绍: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

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

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代表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王昌龄《从军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刃山”——王之涣《凉州词》“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李颀《古从军行》四、赏析方法(一)、抓住主要意象特征。

(二)、整体感受,把握主旨。

(三)、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

(四)、掌握不同的表现手法。

* 抓住意象特征时间意象:秋天、黄昏空间意象:楼兰、阴山、天山、瀚海、凉州、长城、玉门关、古道、荒城、大漠、辕门人物意象:单于、吐谷浑、戍卒,将军、征夫、闺中思征夫的少妇事物意象:乐器:羌笛、胡笳、琵琶、号角、鼓战具:干、戈、战车、烽火、旗景物:黄沙、秋月、冬雪、寒雁三、整体感知,结构巧解《从军行(其一)》前两句内容上描写了环境、时序、风物、戍卒,描摹了一幅悲凉而又伤感的画面。

第一单元6边塞战争诗四首塞下曲教案4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

第一单元6边塞战争诗四首塞下曲教案4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

塞下曲学习目标:1、了解边塞诗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2、理解边塞诗中蕴含的思想情感3、理解边塞诗中所蕴含的作者的爱国情怀。

一、边塞诗的产生和发展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

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盛唐的边塞诗基调是豪迈、爽朗、一往无前。

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

”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到了中、晚唐,国势渐衰,虽然诗人也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悲壮婉伤的成分多了起来。

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二、边塞诗歌意象与意境特点:意境特点:三、边塞诗常见情感总结:四、课堂练习: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

本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从军行蓟中作王昌龄高适烽火城西百尺楼,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黄昏独上海风秋。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更吹羌笛关山月,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无那金闺万里愁。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同为边塞诗,表达胡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第一单元6边塞战争诗四首塞下曲教案2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

第一单元6边塞战争诗四首塞下曲教案2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

塞下曲学习目标: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及其鉴赏要点,了解边塞诗的代表诗人,掌握边塞诗的常见内容情感和常见艺术风格。

2、理解和掌握不同诗歌所抒发的情感。

3、会用自己的话描绘景物所呈现出来的画面并掌握诗中情景交融、暗示、曲笔、用典等艺术手法。

学习重点:1、理解和掌握不同诗歌所要抒发的情感2、会用自己的话描绘景物所呈现出来的画面并掌握诗中情景交融、暗示、曲笔、用典等艺术手法。

学习难点:掌握边塞诗常见情感和艺术风格,学会鉴赏边塞诗。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及其鉴赏要点,了解边塞诗的代表诗人,掌握边塞诗的常见内容情感和常见艺术风格。

2、理解和掌握不同诗歌所抒发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及其鉴赏要点并理解、掌握不同诗歌所抒发的情感。

学习过程:一、自学交流1、边塞诗的特点及鉴赏要点。

(教师小结:一、边塞诗的概念;二、边塞诗中的意象;三、边塞诗的风格;四、边塞诗常见思想主题;五、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2、教师点拨鉴赏要点:把握景物的特征和寓意,进而感受诗歌的意境。

(意境: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画面。

)3、教师点拨鉴赏方法:(1).抓住“意象”,再现“画面”,揭示“情意”。

(2).从字面含义深入到“关系含义”。

(举例说明鉴赏方法)二、作业:完成课前自学案第二课时一、小组交流本组对相关诗歌的解读,推举出解读优秀的同学并制作相应的PPT。

(课前开展)二、小组通过PPT展示本组诗歌解读优秀的作品,参与班级评比。

三、评委提问,小组非展示同学作答,作为评比环节计入小组得分。

参考问题:《从军行(其一)》(1)这首诗写了边塞戍卒。

(2)这首诗以久戍边关的士卒口吻抒写闺中少妇思。

(3)前两句内容上描写了,描摹了一幅的画面。

后两句写,而妻子也同样在思念久戍边庭的亲人。

《蓟中作》(1)这首诗写了边塞风光,表达自己的苦闷心情。

(2)此诗描写了边境的荒凉、边患的严重,抨击了统治阶级的失策,同时也抒发了“安边”的的巨大悲愤。

粤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6边塞战争诗四首

粤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6边塞战争诗四首
自主预习
6 边塞战争诗四首
合作探究
自主预习
走进作品
合作探究
基础练习
1.连线作者
(1)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太原(今属山西)人。王昌龄以善于七绝而名重
一时,他善于把错综复杂的事件或深挚婉曲的感情加以提炼和集中,使绝句体制短
小的特点变成优点,言简意赅,更耐吟咏和思索。有《王昌龄集》。
自主预习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热海即伊塞克湖,在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唐时属安西节度使领辖。岑参虽未到
过那里,但根据传闻和自己长期在荒远之地的体验,把它写得有声有色、神秘无比。
《塞下曲》
诗人在边塞地区看到了一事一物,故写之,抒发豪壮的情感。
自主预习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1.注字音
蓟(jì)
垣(yuán)
隅(yú) 窟(kū)
侯班超事,则是反用,即不赞成典故中的原意,提出相反的看法,表明自己的参军态
度是不愿如班超那样恋乡思归,而是誓死报国,诗意已是递进了一层;第三句用晋
与姜戎协力败秦的典故;第四句用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典故,是正用典故,但又有
所变化。第三句中,诗人加上了“莫遣”二字,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第四句中,诗人将
原典故中“三箭”改为“一箭”,有所变化但未改典故原意。
又不得归的结果。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就全篇而
言,这一句如一语道破,立刻使全诗情韵飞腾,而更具动人的力量了。
自主预习
自主探究
合作探究
句段点评
2.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见夕阳海边落;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
点评:这几句诗寄情出人意表,构思新奇。诗人巧设回环,在极力描述了热海之
奇景,让读者陶醉于热海风光之时才宛然一转,表明自己吟诗的环境和缘由。“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边塞战争诗四首“平步”岂能“轻云”2013年5月15日,《中华读书报》刊登的《伪名儒,不如真名妓!》中有这样一句话:“袁牧声名多么显赫,23岁考中举人,次年中进士,入翰林,平步轻云……”句中的“轻云”应是“青云”之误。

成语“平步青云”,无论书面还是口头都经常遇到。

“平步”即平常步行,这里指“走上”。

“青云”指青空、高空,比喻高官显爵。

“平步青去”指一下子就升到很高的地位。

旧时用以形容科举及第或陡然富贵。

语本《史记·范雎蔡泽列传》:“须贾顿首言死罪,曰:‘贾不意君能字致于青云之上。

’”用“平步青云”来形容袁牧晋升之快,是十分恰当的。

“轻云”指薄云、淡云。

没有“平步轻云”的说法。

——摘自《咬文嚼字》2013年合订本,作者:阎德喜走近作者简介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太原(今属山西)人,一说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校书郎。

天宝元年(742)迁江宁(今江苏南京)丞,后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故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

高适(700—765),字达夫,郡望为渤海蓓县(今河北景县)。

天宝八载(749),得睢阳太守张九皋力荐,举有道科,授封丘尉。

天宝十二年(753),辞官往河西哥舒翰幕府,任左骁卫兵曹、掌书记。

安史乱起,帮助哥舒翰守潼关。

广德元年(763)任西川节度使。

入朝后任刑部侍郎,转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

岑参(约715—770),祖籍南阳(今属河南),后移居江陵(今属湖北)。

天宝三年(744),中进士,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

天宝八年(749),入安西都护高仙芝幕,任掌书记。

天宝十三年(754),入安西都护封常清幕,以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充节度判官、支度副使。

至德二年(757),至灵武肃宗处,迁右补阙,后历任起居舍人、虢州长史等职。

永泰元年,出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

李益(约748—827),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

大历四年(768)登进士第,两年后,登制科举,授郑县主簿。

大和初,以礼部尚书致仕。

(续上表)作品王昌龄有“七绝圣手”“诗家夫子”之称。

有《王昌龄集》。

高适,有《高常侍集》。

岑参,有《岑嘉川集》。

李益诗名在当时就极高,诗作多被画工入画或度为乐曲,流播一时。

有《李益集》。

相关知识边塞战争诗边塞战争诗多具有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的特点。

总体上讲它体现出了一种阳刚之美。

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金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突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

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壮志。

如“不破楼兰终不还”“愿为腰下剑,只为斩楼兰”“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识记字音羌.笛(qiānɡ) 金闺.(ɡuī) 蓟.中(jì) 塞垣.(yuán)“且”读“zǔ”,是个象形字,甲骨文的形体,像祭祀时放置礼品的礼器。

本义为放置礼品的礼器。

作连词时读作qiě,当“而且”“又”“尚且”讲;作副词时读作qiě,义为“暂且”“还将”“还”。

“且”可以作声符,如“姐”“阻”“狙”“组”等,一般词典均不立“且”部。

从军行(其一)阅读《从军行(其一)》,回答下面的问题。

1.【鉴赏诗歌的意境】“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案:广漠边塞中的边城西面,百尺高的烽火楼上,一个戍卒孤独地走上瞭望台,从青海湖上吹来的秋风在黄昏时分更显凛冽寒冷。

此时此刻,戍卒的思乡念亲之情也最为浓烈。

这是一幅悲凉而又伤感的画面。

2.【鉴赏诗歌的技巧】(1)诗歌最后一句“无那金闺万里愁”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具体分析。

(2)这首诗的抒情方式有何特色?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答案:(1)运用了曲笔。

作者表现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作者不直接写出来,而是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中反映出来。

实际情形是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

(2)这首诗抒情方式较有特色。

前三句叙事,后一句抒情。

叙事连贯性较强,实写所见所闻,真实感人;而抒情则虚写,宕开一层,写征人家中妻子的思念之情。

这也是暗示的表现方法。

3.【鉴赏诗歌的语言】诗句“黄昏独上海风秋”中的“独”字用得很经典,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烽火城是一片孤城,百尺楼为一座高楼。

征人独上瞭望台。

一个“独”字,既吻合了征人背井离乡、远涉边地之孤独,也切合了金闺中人因征人不归而独守空闺之孤独。

“独”字有“一击两鸣”之妙。

4.【鉴赏诗歌的情感】有人说,边塞诗中所反映的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结合诗歌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答案:诗歌前三句借征人的所见、所感、所闻刻画其怀乡思亲的情感,最后一句写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

诗人运用曲笔,把征人思亲和思妇念远巧妙融合,却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这幅黄昏边塞图中如何情寓于景中?答案:作者在这幅画面中点明了青海城西的烽火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

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思远的季节。

时间又逢黄昏,这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

而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在孤零零的城楼上,天地悠悠,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

蓟中作阅读《蓟中作》,回答下面的问题。

1.【鉴赏诗歌的意境】(1)首联连用三个动词,勾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2)诗人描绘了怎样的一幅塞外图景?答案:(1)“策马”“长驱”和“登”这三个动作,勾画出一个挥鞭驰骋、飞越大漠、慷慨激昂、勇赴国难的英雄形象。

(2)诗一开篇,就以“沙漠”“塞垣”这样特有的塞外景物,勾勒出一幅浩瀚伟岸的图画。

诗人骑马从塞外千里迢迢赶到蓟城,登上这座边城的城墙。

只见到了边塞苦寒之地一片萧条,白日当中,黯淡无光的悲凉景象。

2.【鉴赏诗歌的情感】(1)“一”与“每”是说“愁”的什么?而“愁”的具体内容又是什么?(2)看到边塞如此萧条的景象,作者有何感慨?答案:(1)“一”与“每”相互关联是说“愁”的频度;而“愁”的具体内容表面上看当然是“胡虏翻”,外敌进犯作乱,而实际上愁的是朝廷用人不当,把守边关的将领都是平庸无能之辈。

(2)诗人看到边塞之地如此萧条,民不聊生,就为胡虏的反复叛乱而担忧。

难道没有安定边境的奏疏上陈吗?并不是,而是朝廷偏信某些无能将领,让他们无功受赏,令有志之士扼腕长叹。

3.【鉴赏诗歌的技巧】诗歌最后一联是实写还是虚写?为什么?答案:是虚写,因为此诗是“蓟中作”,前两联是记写行踪及见闻,属于实写;最后一联是诗人面对眼前萧条的边城景象的所想,是诗人的内心活动,当然是虚写。

有人认为,高适情景交融的作品不多,请以此诗为例,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答案:本诗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

诗中的“何萧条”“黄云昏”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荒凉、阴沉的画面,烘托出诗人抑郁、愁苦的心境,而“愁”“已承恩”“惆怅”等直接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诗评家徐献忠在《唐诗品》中称高适的诗“直举胸臆”,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同意。

高适的诗多直抒胸臆。

他的诗是真情的流露,以充实的内容、饱满的情感吸引人。

如诗句“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直接表达了对叛逆的忧虑。

热海行送崔御史归京阅读《热海行送崔御史归京》,回答下面的问题。

1.【鉴赏诗歌的意境】本诗描绘了怎样的边塞风光?答案:水热得如煮沸的开水,热得连鸟也不敢从上面飞过,但水中却有又长又肥的鲤鱼。

在热海的岸边,青草萋萋,四季常绿,到了冬天下雪时,雪花在其高空中即迅速融化了。

连热海周围的沙石也是其热无比,似乎要把云彩燃烧着了;月亮倒影在水中,如同被煎煮一样。

2.【鉴赏诗歌的技巧】(1)“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二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表达“热海”之“热”?(2)岑参《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一诗,根据传说并极其夸张地描绘热海神异奇特的景色,这与“送崔侍御”有什么关系?答案:(1)此句用了想象和比喻,想象的是地下的烈火在熊熊燃烧,天地仿佛都成了一个奇大无比的炉子。

表达了“热海”之“热”。

(2)这与“送崔侍御”构成了反衬关系。

诗人先通过神奇的想象极写了热海之“热”,然后再写友人公正威严执法无私的为官品德,说“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

这就很有力地突显了对友人赞赏与勉励之主题。

3.【鉴赏诗歌的情感】最后四句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运用了对比烘托的手法,朋友为官公正,使热海的炎威都为之消减,热海的“炎热”与朋友的“霜威”对比,赞美了朋友的为官品行。

塞下曲阅读《塞下曲》,回答下面的问题。

1.【鉴赏诗歌的意境】读这首诗,你会想象出怎样的情境?答案:能想象出诗人像一个将领在战前的动员大会上带领战士高呼口号的情境:一定要与敌人血战到底,誓与祖国的边疆同存亡。

2.【鉴赏诗歌的情感】古代诗歌中用典,有正用和反用之别。

正用即不改变典故原意,反用即以与原典相反之意来使用。

请分析李益《塞下曲》中四个典故的正用与反用。

答案:第一句是正用,表示自己要像当年马援一样,宁肯战死沙场以马革裹尸而还。

第二句是反用,表明自己从军不愿像当年的班超那样恋乡思归,而要誓死报国。

第三句用晋与姜戎合力败秦的典故,表明要完全彻底消灭侵略者;这是正用,而且比原典故更进一步,典故原意是说,敌人被打得落荒而逃,而这里却说“莫遣”,也就是提出进一步的要求,不让一个敌人逃回去。

第四句,用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典故,表明不但要平定边疆,而且还要长久守住边疆;这也是正用,而且有所变化。

一、基础训练1.对《从军行(其一)》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这首诗前三句写景,第四句抒情。

写景是抒情的铺垫和基础。

B.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前三句写景,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

C.“更吹羌笛关山月”一句,作者借笛声表达自己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D.诗中明显流露出一种思乡之情,表现诗人对战争的反感,有一种消极颓废情绪。

解析:D项,诗中没有表现诗人对战争的反感和消极颓废情绪。

二、课外赏析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寒闺怨白居易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注:唐代府兵制度规定,兵士自备甲兵、粮食和衣服,存入官库,行军时领取备用。

但征戍日久,衣服破损,就要由家中寄去补充更换,特别是需要御寒的棉衣。

(1)细读此诗,谈谈诗中所刻画的闺中女子心有何“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表达技巧上看,此诗后两句妙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天寒岁暮,征夫不归,内心思念,寂寞孤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