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

与朱元思书一、体裁介绍南朝时,我国文坛上盛行着一种讲求辞藻、声律、对偶的骈体文,这种文体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形式主义的倾向。

但这些骈体文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

二、简介作者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

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

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

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1.表明富春江天朗气清的壮丽背景(全貌)的句子是。

2.既写出江流宛转,小舟随波逐流的情形,更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好大自然的闲适随意心情的句子是。

3.总写所感,统领全文的语句是,。

文言积累卡片通假字: 窥谷忘反“反”通“返”,返回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词类活用:风烟俱净(消净、消散,形作动)任意东西(向东向西漂流,名作动)皆生寒树(使人觉得有寒意,形作动)互相轩邈(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名作动)一词多义:天下独绝(极),百叫不绝(停止)负势竞上(向上),横柯上蔽(在上面)古今异义:一百许里(左右/允许)蝉则千转不穷(穷尽/贫穷)经纶世务者(治理/政治规划)1、总概本文山水特征的语句是哪一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作者笔下的水是怎样的情状的呢?请根据文中的有关词语说说水的特点。

静:清澈;水动:急猛。

3、作者眼中的山是怎样的?运用什么手法描写山的?“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以动写静,把静止的山写活了,显示出山的“奇”。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鄙弃功名利禄,流连山水,向往归隐山水生活。

主旨:作者以侧面烘托的方法表现出山水之美,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五柳先生传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文言文总复习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文言文总复习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文言文总复习令同学们头疼的文言文复习资料来了,只要认真复习好文言文,考试不再让你头疼,还在等什么,赶紧来看看。

下面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文言文总复习的资料,希望大家喜欢!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文言文总复习一与朱元思书一、基础知识(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艺文类聚》。

作者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

(二)文言词语1. 词类活用【湍】急流。

【奔】飞奔的马。

【轩邈】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轩,高。

邈,远。

2.通假字【转】通“啭”,鸟叫声。

【反】通“返”。

【见】通“现”,露出。

3.常规词语【风烟】烟雾。

【共色】一样的颜色。

【从流】随着江流。

从,顺,随。

【缥(piǎo)碧】青白色。

【无碍】毫无障碍。

【甚箭】比箭还快。

【夹岸】两岸。

【寒树】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

形容树绿而密。

【负势】凭依高峻的山势。

负,依凭。

【竞上】争着向上。

竞,争。

【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千百】形容很多。

【泠泠(líng)】形容水声激越。

【作响】发出声响。

【相鸣】互相和鸣。

【成韵】形容声音和谐动听。

韵,和谐的声音。

【千转】长久不断地叫。

千,表示多。

【绝】停止。

【鸢(yuān)飞戾(lì)天】鸢飞到天上,这里比喻极力追求功名的人。

鸢,一种凶猛的鸟。

戾,至。

【息心】平息热衷功名之心。

【经纶】筹划,治理。

【柯(kē)】树木的枝干。

【蔽】遮蔽。

【犹】像。

【交映】互相掩映。

二、阅读探究1.表明富春山天朗气清的壮丽背景(全貌)的句子是什么?风烟俱尽,天山共色。

2.既写出江流宛转,小舟随波逐流的情形,更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好大自然的闲适随意心情的句子是什么?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3.总写所感,统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4.作者是怎样有层次的描绘“异水”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先写“缓流”,突出澄澈(游鱼细石);再写“急湍”,突出凶猛(急湍、猛浪)。

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方法。

5.作者是怎样表现“奇山”的?① 整体形象奇。

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古诗词及注释翻译教学提纲

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古诗词及注释翻译教学提纲

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古诗词及注释翻译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文言文和古诗词6《小石潭记》柳宗元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词句注释:1.从:自,由。

2.小丘:小山丘(在小石潭东边)。

3.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4.行:走。

5.篁(huáng)竹:成林的竹子。

6.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鸣,使……发出声音。

佩与环都是玉质装饰物。

7.乐:以……为乐,对……感到快乐(意动用法)。

8.伐:砍伐。

9.取:这里指开辟。

10.下见小潭:向下看就看见一个小潭。

见,看见。

下,向下。

11.水尤清冽:水格外(特别)清澈。

尤,格外,特别。

冽,凉。

清冽,清凉。

12.全石以为底:即以全石为底(潭)把整块石头当作底部。

以,把。

为,当作。

13.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近,靠近。

岸,岸边。

卷,弯曲。

以,相当于“而”,表修饰,不译。

14.为坻(chí),为屿,为嵁(kān),为岩: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坻,水中高地。

屿,小岛。

嵁,不平的岩石。

岩,悬崖。

15.翠蔓:翠绿的藤蔓。

16.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覆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17.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

文中指小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

可,大约。

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18.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

八下语文复习提纲

八下语文复习提纲

八下语文复习提纲一、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1.古代文学的特点–编年体史书–诗经–古文辞章–赋体文学–传记体文学2.现代文学的特点–白话文–现代诗歌–小说–戏剧3.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联系与区别二、古代诗词鉴赏1.古代诗词的韵律–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六言诗2.唐诗宋词的特点与代表作品欣赏–唐诗的浪漫主义情怀–宋词的婉约柔情–代表作品的鉴赏与赏析3.古代诗词与现代诗歌的对比–表现手法的不同–内容题材的变化–影响与意义三、古代小说与现代小说1.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纪实叙事的白话小说–传奇小说–志怪小说–历史演义小说2.古代小说的类型与特点–宋代传奇小说的特点–明清志怪小说的特点–评剧小说与通俗小说的特点3.古代小说对现代小说的影响–内容题材的延续与转化–表达手法的变化与创新–影响与意义四、古文辞章与现代散文1.古文辞章的特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古代辞章的题材与意义2.现代散文的特点–语言简洁明晰–风格多样化–当代散文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推荐3.古文辞章对现代散文的影响与继承–内容题材的延续与拓展–借鉴古文辞章的表达技巧–受到古人思想的启发与影响五、现代戏剧与古代戏曲1.戏剧与戏曲的定义与特点–现代戏剧的定义与特点–古代戏曲的定义与特点2.京剧与昆曲的特点与欣赏–京剧的基本剧目与表演要素–昆曲的曲调与表演技巧3.现代戏剧对古代戏曲的借鉴与创新–古代戏曲题材的延续与转换–表演形式与戏剧表达手法的更新–古代戏曲对现代戏剧的影响以上提纲简要介绍了八下语文复习的重点内容,包括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古代诗词鉴赏、古代小说与现代小说、古文辞章与现代散文以及现代戏剧与古代戏曲等方面的内容。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复习提纲中的内容,系统地梳理语文知识点,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和水平。

加油!。

八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归纳整理

八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归纳整理

意,。

) 2.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辄,。

期,。

)3.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4.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5.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戚戚,。

汲汲,。

)古今异义:1.每有会意古:今:2.亲旧知其如此古:今:3.好读书,不求甚解古:今:4.造饮辄尽古:今:5.或置酒而招之古:今:6. 因以为号焉古:今:7.赞曰:黔(qián)娄之妻有言古:今:一词多义:以:1、因以为号焉2、以此自终之:1、或置酒而招之2、葛天氏之民欤言:1、闲静少言2、黔娄之妻有言如:1、晏如也2、亲旧知其如此许: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2、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其:1、其言兹若人之俦乎2、亲旧知其如此重点虚词1 以因以为号焉2 因因以为号焉词类活用:1.亦不详其姓字:2.亲旧知其如此:3.以乐其志:4.性嗜酒:重点句1. 好读书,不求甚解译:2.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译:3. 曾不吝(lìn)情去留译:4.. 箪(dān)瓢(piáo)屡空译:5. 其言兹若人之俦(chóu)乎译:23.马说——韩愈重点字词2 辱,3 之,4 奴隶人,。

5 骈(pián):6 骈死,7 槽,8 枥,。

9以,。

10 一食,。

11 或,。

12尽,。

13粟,。

14 食(sì):。

15其:。

16 是:。

17 能:。

18见,。

19且:。

20 欲:。

21 等:。

22 不可得:。

23得,。

24安:。

25 策:26 之:。

27 以其道:。

28 道:。

29 食之:。

30 尽其材:。

31 材:。

32 鸣:, 33 之:。

34 通其意:。

35 执策:。

36 执,。

策,。

37 临:。

38 呜呼:。

39其:。

40 邪,。

41 其:。

通假字一词多义之 1.虽有千里之能:2.马之千里者:3.策之不以其道: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能 1.虽有千里之能:2.安求其能千里也:策 1.策之不以其道:2.执策而临之:而 1.鸣之而不能通其意:2.执策而临之:食 1.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2.食之不能尽其材:虽 1.故虽有名马:2.虽有千里之能:其 1.食之不能尽其材:2.其真无马邪:难道3.其真不知马也:4.策之不以其道:以 1.不以千里称也:2.策之不以其道:道 1.策之不以其道:2.道不通:实词千里马——伯乐——词类活用1、形容词用作动词:辱:。

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文言文)

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文言文)

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1.《桃花源记》1)主旨①寄托了自己对社会及政治的美好理想②表达了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的愿望2)虚词乃见渔人,乃大惊:副词,于是,就。

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然,居然。

的忘路之远近:助词,可译为“的”。

渔人甚异之:代词,代指见到的景象。

具答之:代词,代指问题。

处处志之:助词,无实义。

闻之,欣然规往:代词,代指这件事情。

2.《小石潭记》3.《诗经》二首4.《庄子》二则5.《礼记》二则6.《马说》1)手法借物喻人(托物寓意)的手法: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

2)主旨①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②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3)虚词之虽有千里之能:的,结构助词。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的,结构助词。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它,代词。

食之不能尽其才:它,代词。

而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但是。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表修饰。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表顺承。

其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千里马。

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千里马的。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代词,千里马的。

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

八年级语文(人教版_下册)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知识点.

八年级语文(人教版_下册)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知识点.

八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知识点《与朱元思书》信。

题目的意思是写给朱1、作者:吴均,南朝梁文学家。

解题:“与”:给予。

“书”:元思的一封信。

信中述说旅行所见,寥寥一百四十余字,把富春江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使人读后悠然神往,就像置身于奇山异水之间,是六朝骈体文中描写山水景物的妙品。

2 、解释重点字。

①风烟:指烟雾。

②共色:同样的颜色。

③俱:都。

④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

⑤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

⑥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

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7急湍:急流的水(8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

(9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不是“寒树”。

(10轩邈:轩,高;邈,远。

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向上。

这一句说的是“高山”,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11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

(12相鸣:互相和鸣(13⑥戾天:到天上;戾,至(14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15经伦:筹划、治理。

(16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 (17⑩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显现,显上边遮蔽着。

上,在上,(18犹:好像,如同。

(19交映:互相掩映。

(20见:同“现”,露。

(21缥碧:青白色。

3、中心:.《与朱元思书》一文描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沿途所见,历历如画,令人有同行亲见之感。

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4、结构:第一段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写了自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第二段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了富春江的异水。

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的特点:。

第三段描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全文分三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

下文就扣住第一自水然段中的“奇山异水”来写;第二自然段写异水,运用比喻和夸张将富春江“异水”(紧扣山高、树多、景美的特征:清、急的特点形象地表现出来;第三自然段写“奇山”(作者从视觉、听觉感受的角度来写,给景物蒙上了一层清淡幽雅的色彩。

初二八年级语文下册课本文言文古诗词知识梳理

初二八年级语文下册课本文言文古诗词知识梳理

初二八年级语文下册课本文言文古诗词知识梳理一、文言文梳理(一)桃花源记【魏晋】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文学常识1.《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言,有“田园诗人”之称,他也是田园派的鼻祖。

2.记,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

可记人和事,可记山川名胜,可记器物.建筑等。

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二)重点词语实词【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明亮的样子。

【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阡陌:田间小路。

【未果】没有实现。

【无论魏晋】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

【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

扶,延.顺着。

向,从前的,旧的。

【寻病终】随即,不久。

通假字便要还家。

(通“邀”,邀请。

)古今异义(1)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食物味道好。

)(2)豁然开朗(古义:地方开阔,光线充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提纲与朱元思书一、基础知识(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艺文类聚》。

作者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

(二)文言词语1.词类活用【湍】急流。

【奔】飞奔的马。

【轩邈】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轩,高。

邈,远。

2.通假字【转】通“啭”,鸟叫声。

【反】通“返”。

【见】通“现”,露出。

3.常规词语【风烟】烟雾。

【共色】一样的颜色。

【从流】随着江流。

从,顺,随。

【缥(piǎo)碧】青白色。

【无碍】毫无障碍。

【甚箭】比箭还快。

【夹岸】两岸。

【寒树】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

形容树绿而密。

【负势】凭依高峻的山势。

负,依凭。

【竞上】争着向上。

竞,争。

【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千百】形容很多。

【泠泠(líng)】形容水声激越。

【作响】发出声响。

【相鸣】互相和鸣。

【成韵】形容声音和谐动听。

韵,和谐的声音。

【千转】长久不断地叫。

千,表示多。

【绝】停止。

【鸢(yuān)飞戾(lì)天】鸢飞到天上,这里比喻极力追求功名的人。

鸢,一种凶猛的鸟。

戾,至。

【息心】平息热衷功名之心。

【经纶】筹划,治理。

【柯(kē)】树木的枝干。

【蔽】遮蔽。

【犹】像。

【交映】互相掩映。

二、阅读探究1.表明富春山天朗气清的壮丽背景(全貌)的句子是什么?风烟俱尽,天山共色。

2.既写出江流宛转,小舟随波逐流的情形,更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好大自然的闲适随意心情的句子是什么?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3.总写所感,统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4.作者是怎样有层次的描绘“异水”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先写“缓流”,突出澄澈(游鱼细石);再写“急湍”,突出凶猛(急湍、猛浪)。

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方法。

5.作者是怎样表现“奇山”的?①整体形象奇。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②生长状态奇。

两岸峭壁,皆生寒树,层峦叠嶂,③自然声音奇。

从听觉写泉音、鸟鸣、蝉嘶、猿叫,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交响曲6.流露出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的句子是什么?这句对写“奇山异水”有什么关系?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有这样的“奇山异水”,必然有人的足迹,有人的触景之情,这句是游览者自然生发的感情。

同时这句又是侧面着笔,通过衬托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突出了“奇山异水”。

7.结尾“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似是多余,对此你有何看法?不多余。

一是起了反复渲染的作用。

写树木遮空,昼夜不分,既照应前面对寒树的描写,又给山水增加奇色异彩。

二是使结构更加严谨完美。

全文犹如作者放出的千里之线,这里又收回手中,承接文章开头四句,清幽淡雅,余音缭绕。

三、拓展延伸1.由“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你想到了哪两篇文言文中的话?写出相应语句、作品和作者。

“潭中鱼可白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柳宗元《小石潭记》)“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郦道元《三峡》)2.由“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你联想到生活中的什么现象?富贵人虽然自有他们的享受,但是未必没有烦恼;而遁迹山林的人固然有种种不便,但其快乐是无法比拟的。

四、参考译文,见参考书!重点记住几个句子的翻译!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一、基本知识(一)文学常识1.节选自《宋学士文集》。

作者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明朝人。

2.序,一种文体,有书序、赠序两种。

本文是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

(二)文言词语1.古今异义【走】古义:跑。

今义:步行。

2.通假字【支】通“肢”。

【被】通“披”。

3.古今异义【汤】古义:热水。

今义:做菜的汤汁。

【再】古义:第二次;两次(本文)。

今义:指重复。

4.词类活用【腰】挂在腰间。

5.常规词语【嗜学】酷爱读书。

嗜,喜欢,特殊的爱好。

【致】取得。

【假借】借。

假,借。

【手自】亲手、亲自。

【怠】懈怠,放松。

【逾(yú)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逾:越过,超过。

【以是】因此。

以,因为。

【既】已经。

【加冠】表示男子已成年。

冠,帽子。

【益】更加。

【道】思想、学说。

【患】忧虑。

【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

硕,大。

【游】交游,交往。

【趋】快走。

【从】跟从。

【执经】拿着经书。

执,拿。

【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

德,道德。

望,声望。

隆,高。

尊,声望、地位高。

【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辞色,语言和脸色。

【侍】侍侯。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援,引、提出。

质,询问。

【倾耳】侧着耳朵。

倾,侧斜。

【请】请教。

【或】有时。

【斥咄(duō)训斥,呵责。

【色】表情。

【恭】恭顺。

【至】周到。

【复】回复,回答。

【俟(sì)】等待。

【欣悦】高兴。

【卒】终于。

【获】收获。

【负箧(qiè)曳(yè)屣(xǐ)】背着书箱,拖着鞋子。

箧,小箱子。

曳,拖,拉。

屣,鞋子。

【穷冬】隆冬,深冬。

【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舍】这里指学舍,书馆。

【僵劲(jìng)】僵硬。

【媵(yìng)人】这里指服役的人。

【沃灌】浇洗。

【衾】被子。

【拥】围裹。

【覆】盖。

【寓】寄居。

【逆旅】旅店。

逆,迎。

【容臭(xiù)】香袋。

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烨(yè)】光彩照耀。

【缊(yùn)袍敝衣】破旧的衣服。

缊,旧絮。

敝,破。

【略无】毫无。

【慕艳】羡慕。

慕,羡慕。

艳,欣羡。

【奉】供养。

【不若】不如。

二、阅读探究1.作者是怎样表现自己在年轻时的求学之难和用心之艰的?(1)幼时求学的艰难: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

(2)成人后求师的艰难:a.叩问之难。

b.旅途之难。

c.生活之苦。

2.作者“因得遍观全书”的原因是什么?爱好读书,克服家贫和自然条件的恶劣,借书苦学。

3.作者用大量的文字书写求师之艰的目的是什么?拿自己的艰苦求学经历勉励马生珍惜太学的条件,刻苦学习。

4.全文中怎样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中心的?拿作者自己的粗袍敝衣与同舍生的豪华穿戴作对比。

通过对比,说明了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是否努力的道理。

5.作者写赠序的目的是什么?勉励马生努力学习。

7.古人有克服艰苦条件努力学习的佳话,试举例。

①欧阳修画荻习字。

②王冕僧寺夜读。

③杨时程门立雪。

④匡衡凿壁借光。

⑤车胤囊萤夜读。

8.你所知道的什么文章阐述了与本文相似的道理?《为学》。

本文和《为学》都说明了学业有成不在于良好的客观条件而在于主观努力的道理。

9.你从作者身上看到了什么优良品质?①从作者年轻时求学上看:作者对读书有浓厚的兴趣,为学有所成,不畏艰难,学习刻苦,有克服困难奔向目标的坚定决心和毅力。

②从作者写本文的态度上看:作者德高望重,但却不摆出名人的架势说教,而是真挚诚恳,循循善诱,反映了他高尚的品德,也反映了他对后代人的殷切关怀。

10.马生本是一个用心学习的人,作者为什么还要勉励他刻苦学习?宋濂深知当时的太学使人养尊处优,所以勉励马生。

三、拓展延伸11.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条件优越,你怎样学习?(自做答案)从树立远大理想,珍惜今天幸福生活,发愤读书,为国为民作贡献等角度作答。

12.请写出古代勉学名言。

业精于勤,荒于嬉。

——韩愈五、参考译文,见参考书!重点记住几个句子的翻译!小石潭记一、基础知识(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柳河东集》。

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

本文是其中的第四篇。

(二)文言词语1.词类活用【西】向西。

【空】在空中。

【西南】向西南。

【斗】像北斗星那样曲折。

【蛇】像蛇那样蜿蜒前行。

【凄】使……凄凉。

【寒】使……寒冷。

2.古今异义【小生】古:旧时对后辈的称谓。

也指年轻人。

今:指戏曲中扮演的年轻人的一类角色。

3.一词多义【以】①全石以为底(把)②卷石底以出(而)③以其境过清(因为)【为】①全石以为底(作为)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成为)【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清澈)②以其境过清(凄清)【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②不可知其源(能)4.常规词语【篁(huáng)竹】竹林。

【珮(pèi)环】玉制装饰物。

【尤】格外。

【清冽】清凉。

冽,寒冷。

【以为】作为。

【卷(quán)】弯曲。

【坻(chí)】水中高地。

【屿】小岛。

【嵁(kān)】不平的岩石。

【蒙】覆盖,遮掩。

【络】缠绕。

【缀】连结。

【参(cēn)差(cī)】长短高低不齐。

【披拂】随风飘动。

披,开,分散。

拂,摆动。

【许】表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依】依靠。

【澈】通透,有“照”的意思。

【布】散布,铺开。

【佁(yǐ)然】呆呆的样子。

【俶(chù)尔】忽然。

【逝】去,离开。

【翕(xī)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明灭】忽明忽暗,又指时隐时显。

【势】姿态。

【差(cī)互】参差不齐。

【源】源头。

【环合】环绕。

【寂寥】静寂。

【悄(qiǎo)怆(chuàng)】忧伤的样子。

【幽邃(suì)】幽静深远。

【境】环境。

【过】过于,太。

【乃】于是,就。

【余】我。

【隶】随从。

【从】跟从。

二、阅读探究1.作者是怎样精心地写小石潭的出现的?隔篁竹→闻水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2.直接和间接写潭水特点的语句是分别是什么?直接写潭水的语句是:闻水声,如鸣珮环,下见小潭,水尤清洌;间接写潭水特点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3.第一段写出了小石潭怎样的特点?石奇、水清、树绿。

环境清幽,景物奇美。

4.文中从哪儿可看出小石潭人迹罕至?隔篁竹,伐竹取道。

5.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什么?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6.作者在第二段里具体描绘了什么?水清鱼乐。

第二段对潭水的描写,分别从游鱼、鱼影、日光等角度去点染,整段文字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却又无处不在写水。

7.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什么?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8.摘出有关写“鱼”的句子:⑴鱼静态的句子:佁然不动。

⑵鱼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⑶鱼情态的句子:似与游者相乐。

9.作者是怎样活灵活现地描绘潭中游鱼的?⑴动静相应。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既写出了环境的幽寂,又表现了鱼儿的自由欢快。

⑵恰当映衬。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等语映衬了水之澄澈,与“石潭”照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