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理论的“简单性”与“真理性”之关系
马克思哲学原理论文论实践和真理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哲学原理论文论实践和真理的辩证关系计算科学系信计2班高鹤梅学号2003051044马克思哲学原理论文1.选题:论实践和真理的辨证关系2.内容:1、感性活动和理性活动的归一;2、实践活动的内容及反复实践形成真理;3、实践效果和真理的关系;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关键词: 感性活动理性活动实践活动实践的效果和真理4.方法:逻辑的阐述和举例的说明论实践和真理的辨证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是非常清楚的。
比如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论广告如何吹的天花乱坠,我们都相信只有用过之后才能检验出其是否属实,来判断真伪。
当然,如果从大的角度检验一种思想的正确与否,情况就不那么简单了。
就说中国最近100年的探索道路的刊刻,最终选择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过程,就足以证明在一步步为中国的前景寻求这里的实践过程就是一个多么艰辛的过程。
所以,实践是检验一种思想理论的真理性也就不那么简单的一个过程了。
此时,我们就不由得产生疑问:实践的具体活动是什么呢?我们都知道认识可分为两大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前者是通过感官直接获得信息,后者则通过感性认识的思维而获得间接的认识。
既然认识是我们与世界沟通的基础,那么我认为真理便可分为两种依次的真理:一种是通过感性认识而获得的,比如说:长江水是清的,黄河水是浑的,西红柿是红色的。
只能由我们视觉判定,而喜玛拉雅山上有没有雪莲花,热带雨林有没有野人,只能靠观察来解决,当然实践中的观察和科学观察比之更丰富、更复杂、更全面,但它们的基础仍是感性认识,离开了感性认识,就谈不上任何的观察和实践。
所以,我们不能忽视也不能否认感觉在检验感性认识的主要作用。
但是,感觉观察的局限性很大,比如,我们观察事物时总不可避免的加入许多主观成分。
例如,光本是一种物质,但不同长度的光在视觉里形成不同的颜色;不同频率的振动在听觉呈现不同的音调;还有一些东西,如:粒子、遥远的天体等,我们本可以感觉到,但条件的限制时无法感觉到,还有永远感觉不到了的逝去的历史。
如何评价一个科学理论

如何评价一个科学理论理论这个词来自希腊文,意思是明白。
科学理论是一个得到充分证实的思想框架,对我们观察到的东西进行解释的,是了解、明白观察结果的一种方式。
观察与理论之间动态的相互作用是科学的本质。
观察是科学进程的开端。
科学以直接经验(观察和实验)和对这种经验进行组织与理解的理性思维为基础。
科学的这种经验与理性的基础将它与基于信仰、直觉、个人权威或权威性书籍的其他形式的知识区分开来。
作为现代人,如何评价一个科学理论?在科学理论评价上,当代科学哲学各个学派都是以科学理论的认识价值问题为中心而展开讨论的。
哲学和科学史的研究表明,科学理论本身是认识和逻辑、真理和效用、理性因索和非理性因素的统一。
根据科学理论的不同方面的特性,人们可以规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从而使作为价值客体的理论具有不同的价值。
与确定的标准相符合的理论获得正价值,与确定的标准不符合的理论获得负价值,不能决定与确定的标准是否符合的理论获得零价值。
具有零价值的理论,相对于该标准而言,就是中立性的。
只有选取同一价值标准,我们才能谈甲理论比乙理论更好。
综观科学理论诸方面的特性,我们可以从认识价值、审美价值、逻辑价值和功利价值四个方面来确定科学理论的价值标准。
科学理论的认识价值,是以真值表示的价值。
真表示正价值,假表示负价值,真值下能决定的则为零价值。
判定科学理论的认识价值,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哲学史上关于真理标准和知识的确实性的种种论证,实质上也都或多或少地带有对科学理论的认识价值评价的意义。
传统的归纳主义者以固定不变的观察陈述作为判定科学理论的认识价值标准,这种见解已遭到否弃。
汉森论证了观察的理论负荷性,提出观察是充满理论的。
波普尔用可否证性代替了可证实性,提出用逼真度作为科学理论的认识价值标准。
但是,汉森忽视了观察的客观性和经验的实在性,而波普尔则对理论的确定性估计不足。
拉卡托斯批评波普尔说,有些最有兴趣的实验显然以验证而非证伪为结果。
科学理论的审美价值标准是简单性原则。
自然辩证法考题

一.16.17世纪机械自然观的基本观点1.机械的自然图景:伏尔泰:宇宙是一架大机器;笛卡尔:动物是机器;拉美特利:认识机器。
机械论的实验生理学:嘴-钳子,胃-曲颈瓶,静脉动脉-水压管,心脏-发条,肌肉骨骼-绳子和滑轮系统,肺-风箱,肾脏-筛子和过滤器2.严格的机械决定论:拉普拉斯决定论,拉普拉斯是一位法国的天文学家,也是数学家,他把牛顿的力学系统做了进一步的的数学化合普遍化,并成功运用于天体力学中;拉普拉斯决定论是在牛顿力学的决定论原理基础上形成的;牛顿的决定性原理是:如果知道物体在某一时刻的初始位置和初始速度以及作用与物体上的力,那么通过牛顿力学方程式可以精确的到处未来任意时刻的运动状态。
3.佐鸣的拉普拉斯假定:设想有这样一个智能生物,他不仅知道一定时刻支配宇宙运动的所有作用力和组成宇宙的一切实体的位置,而且还具有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的巨大能力,那么无论是最大的天体运动,还是最小的原子运动,都将包括在同一公式里。
对于这能的智能生物,没有什么事情是不确定的,过去和未来的都会展现在他眼前。
后人把他所假定的智能生物称为拉普拉斯妖。
按照这种假设,宇宙中全部事情都是必然性的存在,事情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消失了。
拉普拉斯妖集体现了近代数学试验科学的理想,这个理想就是要把全部的事物都还原到一个决定论的体系中,有了这样的体系,我们就可以完全控制自然。
这其实是一种还原论。
还原论认为各种现象都可被还原成一组基本的要素,各基本要素彼此独立,不因外在因素而改变其本质,通过对这些基本要素的研究可推知整体现象的性质。
还原论是近代西方科学的灵魂。
二.系统的特点,结构,整体性1.系统:是有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2.系统的特点:有若干要素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特定的结构;系统的特定结构决定了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车特定的功能(结构是功能的内在依据,功能为结构的外在表现)系统包括:要素结构功能环境整体性:(即非加和性)是自然系统最突出,最基本的特点。
科学理论

哲学家和科学家经常试图给何为科学和科学方法提供一个充分的本质主义定义但并不很成功。尼采认为,人 们容易忘记,科学其实是一种社会的、历史的和文化的人类活动,它是在发明而不是在发现不变的自然规律。某 些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像费耶阿本德(Feyerabend)和罗蒂,可能会同意他的这种看法,他也认为,落入科学主 义窠臼是愚蠢的---科学主义相信科学能最终解决所有人类问题,或者发现隐藏在我们感觉经验到的日常世界背 后的某些真是世界的隐藏真理,他完全支持把科学视为一种现象学的、实用的---因此不太野心勃勃的---活动的 观点。
任何科学理论都是基于特定的问题而构建起来的。因此,学习理论首先要去探究理论所指向的问题,并进一 步地去分析问题是在怎样的情境下被发现的以及怎样作为一个科学问题而提出的——这不仅有助于理解理论,而 且也有助于培养“问题意识”,培养发现问题以及科学地提出问题(汪丁丁教授曾分析了正确提问对经济学研究 的重要性)的能力。做到这一点仅仅依靠课堂学习是不够的。要深刻体味问题由直觉中的问题上升到有价值的科 学问题并以确切的、合理的方式提出的过程,需要直接去研读原著或者阅读有关的学术史论著。
2.科学与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既有明确的区别又有紧密的联系通常合称为“科学技术”。
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1.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科学和技术的本质特征是什么?答2:科学的定义:(1)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2)产生这种体系的认知活动;(3)一种社会建制,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活动。
科学的特征:(1)实证性(可检验性);(2)理性(逻辑性):陈述性知识(实验)→程序性知识(预言)→解释性知识(假说);(3)创造性;(4)共享性(相对于技术的优势);(5)生产力(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技术的定义:人们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和技能体系的总和。
技术的特征:(1)中介性(社会需求和自然规律相结合的产物);(2)二样性(技术是主体要素和实体要素的结合体);(3)过程性(潜在技术向现实技术转化);(4)表征着生产力的水平和结构。
2.“有人说科学认识始于问题,有人说科学认识起源于观察”,试评述这两种说法。
答:“有人说科学始于观察”:这是传统的归纳主义科学方法论,它们认为,科学研究是从观察和搜集材料开始的,然后经过归纳上升为理论。
这种模式与现代科学发展的实际过程不相符,受到不少科学家和哲学家的质疑和批评。
“有人说科学始于问题”:这是历史主义的方法论观点。
西方科学哲学家、证伪主义者波普尔明确指出:科学研究始于问题而不是始于观察。
他把科学看成一个不断提出问题的进步过程,从简单问题到深刻问题,从旧问题解决到新问题提出的过程。
这是正确的。
科学始于问题,对问题提出大胆的猜测性解决方案,各种假说和理论在竞争中接受批判并且遭到证伪,产生新困难,新困难导致新问题。
从宽泛的意义上说,“科学技术研究活动始于问题”中的“问题”既包括科学问题,也可包括简单问题。
坚持“科学技术研究活动起始于问题”的理由是:(1)从科学理论发展的总体过程看,只有发现了原有理论不能解决的问题,人们才会去修正、补充它,或者着手建立新理论;(2)从科学技术研究的具体进程看,人们总是以问题为框架有选择地搜集事实材料,与问题无关的材料则不在科学技术认识主体中引起信息效应;(3)从科学技术研究本身特点来看,科学技术研究是创造性的探索活动,是要解决尚未解决或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
科学理论的评价标准

科学理论的评价标准晚年,爱因斯坦把自己在科学实践中的经验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加以思考和提炼。
在“自述”(1946年)这篇有名的回忆录中,他在开始批判那个作为理学基础的力学之前,论述了批判各种物理学理论的普遍观点。
爱因斯坦明确提出,评价科学理论有两个标准。
他认为:“第一个观点是很明显的:理论不应当同经验事实相矛盾。
”它“所涉及的是用现成的经验事实来证实理论基础”。
“第二个观点涉及的不是关于(理论)同观察材料的关系问题,而是关于理论本身的前提,关于人们可以简单地,但比较含糊地称之为前提(基本概念以及这些概念之间作为基础的关系)的‘自然性’或者‘逻辑的简单性’。
”爱因斯坦分别称这两个标准为“外部的确认”和“内部的完美”。
它们可以看作是评价科学理论的外部标准和内部标准。
在爱因斯坦看来,评价科学理论的外部标准是最高标准和最终标准。
他这样说过:“物理学中没有任何概念是先验地必然的,或者是先验地正确的。
惟一地决定一个概念的‘生存权’的,是它同物理事件(实验)是否有清晰的和单一而无歧义的联系。
”我认为,这里的“惟一”,无疑是就最高标准和最终标准而言的,它并不排斥作为评价科学理论的内部标准的地位和作用。
爱因斯坦认为,经典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绝对同时性、绝对速度、绝对加速度等等,在相对论中之所以被抛弃,正因为它们同实验之间不可能有单一而无歧义的联系。
欧几里得几何学中的“平面”、“直线”等概念,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
爱因斯坦提出了一个原则性的命题:理论体系所具有的真理性取决于它同经验总和的对应可能性的可靠性和完备性。
他后来还说过:“只有考虑到理论思维同感觉经验材料全部总和的关系,才能达到理论思维的真理性。
”这说明,理论的真理性的确立必须在实验检验之后,它是一个后验问题,而不是先验问题。
我认为,这并不意味着一些科学理论在提出(未受实验检验)时不具有真理性。
试问,难道麦克斯韦1864年提出的电磁场方程不具有真理性,而只是赫兹1887年的电磁波实验才使它具有真理性?难道狄拉克1928年预言正电子的理论不具有真理性,而只是安德森1932年通过实验在宇宙线中发现了正电子才使它具有真理性?这些科学理论在提出时本身就具有真理性,它们只是不具有所谓的“现实的真理性”。
科学原理原则

科学原理原则科学原理原则是科学研究中的基本法则和准则,其贯穿于整个科学领域,塑造着科学知识的体系和发展方向。
科学原理原则的确立和遵循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科学成果得以认可和推广的重要保障。
1. 真实性与客观性科学研究必须基于真实性与客观性的原则,即所得结论必须建立在事实依据之上,并通过客观的实验、观察和推理方法得出。
科学家在探究世界时,应该避免主观臆断、个人情感等因素的干扰,以客观、客观准确的态度对待科学问题。
2. 可检验性与可重复性科学原理的提出应当具有可检验性和可重复性,即科学假设和理论必须以一种明确的方式得以检验和验证,研究结果必须能够在同样条件下得到重复。
只有当某个科学观点经过多次独立验证并获得一致结果时,才能够得到科学界的普遍认可。
3. 简洁性与经济性科学原则追求简洁性和经济性,即应选择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解释来解释科学现象,避免引入过多不必要的假设和复杂性。
简洁性和经济性不仅有助于提高科学理论的说服力和实用性,也能够减少资源和时间的浪费。
4. 证据优于权威科学原理强调证据优于权威,即科学研究应该以客观证据和数据为基础,而不是依据个人威信或权威的观点。
科学家应该倡导批判性思维,对任何结论都要进行深入审查和验证,而不是轻信权威的意见。
5. 不确定性的认识科学原理承认不确定性的存在,即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修正和演进的过程,生活在科学领域的知识并非绝对和永恒。
科学家应该保持谦逊的态度,不断接受新的证据和观点,对现有理论和模型进行修正和完善。
结语科学原理原则是科学研究的灵魂和支柱,它为科学家提供了规范和指引,推动着科学知识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只有恪守科学原理原则,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探索世界,实现科学知识的进步和应用。
愿科学原理原则的力量永远引领着我们走向未来的科学之路。
第七讲 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

三、科学理论的功能
1、解释功能 从内容上解释事实的本质。 例,开普勒定律、牛顿定律、血液循环理论 2、预见功能 能合乎逻辑地推导出有关未知事实地结论。 例,孟德尔遗传定律、哈雷彗星、海王星、冥王星 3、指导功能 对观察实验以及理论创造的指导。 例,人们利用任何常规实验都无法得到92号以后 的元素,但元素周期律说明,92号元素不是终点。
二、科学假说的特征(1)
1、科学性 以科学事实和科学知识为基础,运用一定的逻辑推论, 得出规律性的解释。 宇宙大爆炸论、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 2、推测性 科学假说是对科学问题的可能回答,这种回答常常是在 科学事实不太充分、检验条件不太完备的情况下作出的。
二、科学假说的特征(2)
3、易变性 对同一自然现象,由于占有材料不同、知识结构不同、 方法不同等原因,可以提出多种不同假说;假说也会 随着新发现而变化,随着理论的发展而修改。 原子结构说、地心说和日心说、太阳系演化说 自然发生说 、有生源论(生生论)、宇宙胚种论、 化学进化论
专家称智利地震改变判断 全球疑进入地震活跃期 继海地1月13日发生强烈地震后,2月27日在智 利发生里氏8.8级地震。 2月27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就相关问题 采访孙士鋐。他说:我个人认为,全球地震活动 出现一个明显增强的态势,也就是说有可能要进 入地震活动活跃时代。
地震局长:多次地震不代表地球进入地震活跃期
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6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 “汶川、海地、智利、高雄、唐山……最近虽频频发生大小 地 震,但这并不意味着全球已经进入地震活跃期。” “短期内 多 次发生地震,并不能轻易下结论说地球已进入地震活跃期, 要有具体的数据、证据。” 陈建民说,根据记载,全球每年要发生1-2次8级左右地 震,18次7级左右地震,200余次6级左右地震。多数地震发 生在海底,因此并不引人关注。 “今年一月份以来,发生了多次地震,几起地震都集中发 生在人口密集的地方,给人们造成地震频发的印象,并认为 全球进入了地震活跃期,这是缺乏依据的。”陈建民认为, 需 要进一步观察,不能轻易下结论。(2010年03月06日新华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 . 它 就 只 能 是 方 法 上 的 一 项 补 充 原 则 而 非 必 然 要 求 于 是 简 单 性 的 根 据 问题 就 成 为 历 史 上 一 个 有
一
、
“ 简单性 ” 与“ 真理 性” 关系的复杂性
总是 采取 最合 理 、 最直 接 、 费 力 最 少 的 方 式 。他 相 信 简 单 性 是 自然 的 本 性 . 自然 喜 欢 简 单 性 . 亚 里 士 多 德
曾用拟人 化 的语气 说 : “自 然 决 不 会 做 无 道 理 或 枉 然
的根据 何 在 ?它是 真理 性 的要求 . 还 是逻 辑 的 、 经 济 的 或 美 学 上 的 原 则 ? 特 别 是 在 关 于 简 单 性 与 真 理 性
表 达 过 自然 具 有 简 单 性 的 观 念 毕 达 哥 拉 斯 学 派 相
信 自然 具 有 数 学 上 的 和 谐 性 . 能 够 用 简 单 数 学 关 系
待 解 决 的 问题 现 代 哲 学 家们 受 实 证 主 义 思 想 影 响 . 更 避 简单 性 与 真 理 性 的 关 系 . 仅 从 知 识 的 获 取 与 提 炼表达 上 寻找 简单性 的依 据 , 认 为 简单 性 是 出 于 某 种 经 济 上 或 美 学 上 的 考 虑 , 由此提 出著名 的 “ 思 维 经济 原则 ” 。 然而我 们 注意 到 . 历 史上 最 杰 出 的科 学 家们 却 都 相 信 简单 性 与 真 理 性 直 接 相 关 , 真 理
第 3 0卷 第 5期
2 0 1 3年 9月
深 圳 大 学学 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S h e n z h e n Un i v e r s i t y f Hu ma n i t i e s& S o c i a l
Vo I . 3 0 No. 5 Se p t .2 01 3
一
定 是 简 单 的 但 科 学 家们 对 自 己 的 这 种 直 觉 和 信 念 却 往 往 缺 乏 展 开 和 论 证 . 所 以 简 单 性 的根 据 仍
被 罩 在 迷 雾之 中 。 揭 开 遮 敝 , 可 以发 现 : 自然 界 的 统 一 性 是 理 论 简单 性 的 深 层 根 据 , 近 现 代 科 学发 展 的历 史 , 正 是 自然 界 的 统 一 被 不 断 揭 示 的 历 史 , 也 是 科 学理 论 的 简 单 性 被 不 断 提 炼 的 历 史 , 简 单 性 既 是 通 达 真 理 的 逻 辑 手段 . 也 是 真 理 的 表 现 方 式
科学理论 的“ 简单性 ” 与“ 真理性” 之 关 系
姜 琬
( 深 圳 大学社会 科 学 学院 ,广 东 深圳 5 1 8 0 6 0 )
摘
要: 科 学 理 论 应 当遵 循 “ 简单 性 ” 原则. 但 根 据 何 在 ? 人 们 曾 经认 为 . 理 论 的逻辑 简单性 直接
表 现 了 自然 的 真 理 . 因 为 自然 的 行 为 及 其 规 律 本 身 是 简 单 的 。 然而 . 中 世 纪 奥 卡 姆 作 为 简 单 性 原 则 的 重要 倡 导人 . 却 并 不 认 为 自 然界 本 身 具 有 简 单 性 , 因 为 上 帝 是 自 由和 全 能 的 。 随 后 简 单 性 虽 然 成 为 构
必 然 涉 及 简 单 与 复 杂 的 关 系 问 题 :另 一 方 面 当 人 们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3 — 2 0
作者简介 : 姜琬( 1 9 6 2 一) , 男, 重庆人 , 哲学博士 , 深圳大学副教授 , 从事科学哲学研究 。
第 5期
姜
琬: 科学理论的“ 简单性” 与“ 真 理性 ” 之 关 系
进 行表 征 和运算 . 进 而 被 精 确 地 认 识 亚 里 士 多 德 则
明 确 表 达 了 自 然 行 为 具 有 简 单 性 的 思 想 .他 认 为 自
的关 系 上 , 存 在着 长Fra bibliotek 的争 论 . 至 今 这 仍 是 一 个 有 待 我们 探 讨 的问题
然 作 为 具 有 内 在 目的 的 主 体 . 在 趋 向 其 目的 的 时 候 .
发 现 自然 的 和 谐 有 序 .发 现 人 可 以 用 简 单 统 一 的 原 理 去 理 解 自然 界 的 纷 纭 万 象 的 时 候 . 有 关 自然 其 实 是简 单 、 和谐 的思 想就 产生 了 。 古 希 腊 很 多 思 想 家 都
竞 争 的 理 论 之 间 进 行 评 价 和 选 择 的 重 要 参 考 .一 直 受 到 科 学 家 的推 崇 和 哲 学 家 的 重 视 但 简 单 性 原 则
自从 人 类 开 始 形 成 理 性 的 知 识 . 简 单 性 问 题 就 被 提 出来 了 。 一方 面 人们 在提 炼和 表达 科学 知识 时 , 之 事 ” 【 ] 比如在 天 文学 上他 断 言 : 天 体 都 会 作 最 简 单也 是路 径最 短 的运动 . 这 只能是 圆周 运动 , 并 且 这 种 运 动 必 然 是 均 匀 无 变 化 的
关键词 : 科 学理 论 ; 简单 性原 则 ; 真理性 ; 统 一 性
中 图分 类 号 :N 0 2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0 -2 6 0 X( 2 0 1 3 ) 0 5 -0 0 7 6 - 0 5
简 单 性 原 则 作 为 科 学 理 论 的 构 建 原 则 和 在 相 互
・ 7 7・
虽 然 亚 里 士 多 德 本 人 并 没 有 将 自然 本 体 的 简 单 性 直 接 引 伸 到 知 识 的 简 单 性 中 去 .但 他 的 说 法 却 常 被 人 们 作 为 理 论 应 当 追 求 简 单 性 的 根 据 。 人 们 在 谈 到 科 学 理 论 的 简 单 性 时 . 往 往 引 用 亚 里 士 多 德 的 名 言 作 为 论 据 人 们 长 时 间 甚 至 没 有 意 识 到 自然 本 体 的 简 单 性 和 知 识 形 态 简 单 性 之 间 的 区 别 .在 古 代 人 们看 来 . 与作 为对 象 的实 在 世界 本身 的简 单性 对应 . 科 学 理 论 应 该 具 有 简 单 性 是 不 言 而 喻 的 理 论 简 单 性 作 为 科 学 知 识 的 形 式 . 实 际 上 反 映 了 作 为 内 容 的 自然 的 简 单 性 在 相 当长 的 一 段 时 间 里 . 人 们 相 信 科 学 理 论 的 简 单 性 与 其 真 理 性 是 直 接 相 关 的 :真 理 本 身是 简 单 的 . 简 单 的 理 论 更 具 真 理 性 在 中 世 纪 .奥 卡 姆 区 分 了 自然 本 体 和 理 论 表 述 的 简 单 性 之 间 的 区 别 . 以 前 那 种 认 为 简 单 性 与 真 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