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石市第十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山市》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山市》教案范文

《山市》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山市的成因及描绘山市的奇特景象;(3)学习作者细腻的描绘手法和生动的语言表达。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2)学会欣赏说明文的优美语言,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2)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山市的成因及描绘山市的奇特景象;(3)学习作者细腻的描绘手法和生动的语言表达。
2.教学难点:(1)山市的成因及描绘山市的奇特景象;(2)欣赏说明文的优美语言,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山市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引导学生关注山市的奇特景象,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学生圈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体会作者的语言魅力。
3.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山市的成因及描绘山市的奇特景象;(2)每组选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4.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山市的成因及描绘山市的奇特景象进行详细讲解;(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引导学生欣赏说明文的优美语言。
5.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山市的奇特景象;(2)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山市的成因。
6.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高对说明文的欣赏能力。
7.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课文;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讲解等环节,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2.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对山市的成因及奇特景象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3.通过课后作业,学生对说明文的写作有了初步的尝试,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七年级上册《山市》学案【DOC范文整理】

七年级上册《山市》学案●教学目标.理解、积累“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碧瓦飞甍、历历在目、风定天清、一切乌有、直接霄汉、黯然缥缈”等语汇。
.熟悉课文内容,了解、认识文中描述的山市蜃楼现象。
.反复诵读,用简练的语句概括课文写景的内容和层次。
.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生动描绘变幻莫测的山市蜃景的写法。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文言语汇,概括山市出现全过程的写景内容,把握行文思路。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课时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掌握蒲松龄极《聊斋志异》有关文学常识。
积累文言词语,翻译重点词句。
诵读课文。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海市蜃楼这个词语吗?有道是“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山市》,描绘了山中蜃景,让我们走进这山市,去感受这山市的奇妙吧!二、蒲松龄和《聊斋志异》资料助读.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山东淄川人,清代文学家。
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家庭,早岁即有文名,多次参加省试,却始终没有考上举人,到71岁才援例成为贡生。
除中年一度在江苏宝应做幕客外,都在家乡当塾师,终身郁郁不得志,生活清苦。
《聊斋志异》是他用几十年的时间写成的,他称这是他的“狐愤之书”。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491篇,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神鬼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
是蒲松龄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
“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三、顺畅诵读,整体感知㈠听读。
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读出停顿和语气节奏,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画出疑难字词。
㈡学生自读.注音蜃景奂山禹青冥禅院甍高垣睥睨连亘窗扉逾时倏忽.释义通假字:一切乌有:“乌”同“无”。
裁如星点:“裁”同“才”。
字词理解然数年恒不一见:然,但是;恒,经常。
尘气莽莽然:莽莽,广大;然:……的样子数:然数年恒不一见层层指数高垣睥睨:高高低低的城墙。
居然城郭:居然,竟然。
历历在目:历历,一个一个清清楚楚的。
危楼一座:危,高。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自读课文《山市》学案人教版

人教版七上文言文自读课文《山市》学案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这里说的“山市”,跟海市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
它美丽而又奇特,然而好几年也难得出现一次,只有少数幸运儿在偶尔的机缘里能够见到它,而绝大多数人只能望而兴叹。
这篇文章是根据目击者的叙述写的,它历历如画地再现了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过程,无论是大笔勾勒或工笔描摹,都能曲尽其妙。
统观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三个阶段。
1.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
这是目击者眼中的画面。
文章还描写了目击者的心理变化:见孤塔时,彼此“相顾惊疑”,表明它是突然出现的,而且跟实景差不多,使人不得不“惊”,但一想到“近中无此禅院”,又不得不“疑”。
待到宫殿出现,才悟出原来这是“山市”。
这样写就把读者带到目击者所在的地方了。
以下所写仍是目击者所见画面,但读者在感觉上发生了变化:一切都如同亲见。
2.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
先总写一笔:“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
”颇有恢宏的气象。
然后分写:“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虽然寥寥数语,却可以诱发读者想像出一幅跟《清明上河图》相似的画卷来。
这幅画卷最后在风中消失,又不禁使人感到怅然。
3.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
因“风定天清,一切乌有”,只剩下一座高接霄汉的危楼,所以楼的形状看得格外清楚,连楼外天空也显现了出来,给人的感觉是距离比先前的城郭缩短了一些。
更为特殊的是,楼上还有来来往往的人,或凭或立,与人世无异,这又给人以亲切感,增强了观赏的兴趣。
最后写幻景的消失,跟影视中的渐隐镜头颇为相似,又使人感到余味无穷。
结尾一段写山上的“鬼市”,这是补笔,有照应开头的作用,说明奂山这个地方确实能看到这种奇异的现象。
二、问题研究人民文学的《聊斋志异》选本上将此文的体裁定为散文,这是正确的,因为它不仅写出了山市变化莫测的景象,而且表达了目击者的感情,有很美的意境,值得欣赏。
但从初学者学习的需要来看,倒无妨把它看作一篇描写性的说明文,因为作者的意图是用描写的手段来说明这种自然景象由生到灭的全过程。
七年级语文上册山市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山市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生字词。
(3)分析并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的重点生字词。
2. 课文的大意及主题。
3.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难点句子及段落。
2.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深刻理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课文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通过图片或视频资料,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
(2)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全班同学一起朗读,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
(2)教师通过生字词卡片,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重点讲解生字词的用法和意义。
4. 理解课文:(1)学生自主思考,概括课文大意。
(2)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教师总结课文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分析课文:(1)学生自主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分组讨论,交流对修辞手法的理解。
(3)教师举例讲解,加深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认识。
6.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7. 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小练笔。
8. 板书设计:山市教案1. 朗读课文,理解大意2. 学习生字词,掌握用法和意义3. 分析课文,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4. 课堂小结,分享感悟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理解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七年级语文上册山市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山市》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山市》的基本内容,把握其主要情节。
(3)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鼓励学生创作类似的寓言故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的好习惯。
(2)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勇于面对错误的品质。
(3)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认识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山市》的朗读与背诵。
2. 课文主要情节的理解。
3. 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
2. 课文中的寓意和哲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课文内容。
3. 采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简介课文《山市》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的主要情节,总结故事的主题。
(2)分析课文中的寓意和哲理,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讲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
5. 练习与拓展:(1)让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创作一个类似的寓言故事。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课后反思: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山市》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课文主要情节的理解程度。
七年级语文山市教案

七年级语文《山市》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山市》。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能够进行适当的翻译和解释。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山市景象,理解山市的意义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3)通过写作和表达,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3)培养学生对山市人民的勤劳和智慧的赞赏。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和背诵:让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山市》。
2. 生词和难点解释: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
3.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中所描述的山市景象,理解山市的意义和特点。
4. 讨论和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小组合作,分享对山市的理解和感受。
5. 写作和表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写一篇关于山市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三、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激发学生对山市的兴趣。
2. 朗读和背诵:让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山市》,熟悉课文内容。
3. 生词和难点解释: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
4.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中所描述的山市景象,理解山市的意义和特点。
5. 讨论和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小组合作,分享对山市的理解和感受。
6. 写作和表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写一篇关于山市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四、教学评价1. 朗读和背诵评价:检查学生对课文《山市》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生词和难点测试:进行生词和难点的测试,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3. 写作和表达评价:评估学生写的关于山市的短文,关注学生的表达和创造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山市》文本。
2. 生词和难点讲解资料。
3. 讨论和小组合作指导资料。
七年级语文山市教案

七年级语文山市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山市》。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山市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3)培养学生对社会发展的关注和参与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1课:山市的早晨1. 朗读和背诵课文《山市的早晨》。
2. 学习生词和短语,如:清晨、薄雾、山峦、鸟鸣等。
3. 分析课文中所描绘的山市的自然景观和早晨的氛围。
第2课:山市的午后1. 朗读和背诵课文《山市的午后》。
2. 学习生词和短语,如:阳光、绿树、花朵、小溪等。
3. 分析课文中所描绘的山市的自然景观和午后的氛围。
第3课:山市的傍晚1. 朗读和背诵课文《山市的傍晚》。
2. 学习生词和短语,如:夕阳、晚霞、山间、鸟归等。
3. 分析课文中所描绘的山市的自然景观和傍晚的氛围。
第4课:山市的夜晚1. 朗读和背诵课文《山市的夜晚》。
2. 学习生词和短语,如:星空、月亮、寂静、灯光等。
3. 分析课文中所描绘的山市的自然景观和夜晚的氛围。
第5课:山市的人文特色1. 阅读课文《山市的人文特色》。
2. 学习生词和短语,如:文化、传统、建筑、习俗等。
3. 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山市的人文特色和历史背景。
三、教学方法1. 朗读和背诵: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提高学生的语音和语调的感知能力,增强记忆和表达能力。
2. 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写作练习: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创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023最新-七年级上册语文《山市》教案设计【优秀7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山市》教案设计【优秀7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分享的7篇《七年级上册语文《山市》教案设计》,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山市的教案篇一【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的特点】《山市》是一篇文言文,它所涉及的自然现象与“海市蜃楼”相似,可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适当的探究。
课文用精练生动的语言描述山市的生成、发展、高潮及至消失的过程,极富想象力。
本文是自读课文,学生学习文言文又尚在初始阶段(这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接触到的第三篇文言文),所以对文言字词、语法的要求可以放低一些。
【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1、知识目标: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能力目标:⑴ 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
⑴ 丰富想象,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⑴ 体会“山市”神奇、壮丽的幻景。
⑴ 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
4、重点:发挥想象,体会“山市”这一自然现象的神奇,并再现“山市”。
5、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想象及口头表达能力。
【学情分析】初中一年级学生较活跃,形象思维较强,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
意义识记已优于机械识记,自我意识较强,对事物有一定的独立见解,但他们的有意注意稳定性较差。
在教学过程中,可将积累词语与培养想象力结合起来,请学生用画笔或语言描绘出山市奇幻的景象。
还要运用电脑多媒体手段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吸引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学生虽已初步接触了文言文,对怎样学习文言文也已有了一定的整体印象,但还是有畏难心理。
而且本文又是一篇自读课文,根据要求用一课时来完成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抓好预习。
要求学生在课外利用工具书、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意,能够找出难词难句,并对课文有初步的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市》学案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2、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3、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反复诵读课文,疏通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体会“山市”的形成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基础达标1(自主完成,二人互检)1、文学常识填空。
《山市》选自《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字__________,世称“__________”,淄川人,清代__________家。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缥缈.()飞甍.()高垣.()睥睨..()()倏.()忽海市蜃.()楼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念.近中无此禅院:(2)历历..在目:(3)惟.危楼一座:(4)见山上人烟市肆..:(5)倏忽..如拳如豆:(6)邑.八景之一也:(7)直接.霄汉:(8)或.凭或立:4、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孤塔耸起:(2)高插青冥:(3)黯然缥缈:(4)直接霄汉:(5)一切乌有:(6)风定天清:5、用现代汉语补出下面句子中所省略的内容。
(1)()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2)()始悟()为山市。
(3)()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
6、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1)危楼。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直接。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是()A念/近/中/无此禅院。
B然/数年恒/不一见。
C一行有五点/明处。
D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8、下面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一项的是()A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
B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D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1、解释下面的多义词。
(1)数{见宫殿数.十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数.至八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然然.数年恒不一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居然.城郭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问导读2(阅读课文,完成题目)(一)整体感知1、通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文章起笔奇特,介绍山市独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山市见之不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市的出现经历了三个阶段,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初生阶段;为发展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高潮阶段。
2、为什么那时候的人把“山市”又称为“鬼市”?(二)问题探究1、山市的变化是很快还是很缓慢?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2、文章对山市景象的描写生动形象,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3、与同学讨论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将它们分类填在横线上。
忽无奈未几既而逾时倏忽(1)表示突然发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表示过了一会儿发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我检测3(语段阅读,重点突破)山市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然数年恒不一见。
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
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愈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暗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1、用“/”表示下面两句的朗读停顿。
(1)孙公禹年与同人饮楼上。
(2)念近中无此禅院。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相顾.惊疑(看)B始悟.为山市(明白)C遂.不可见(最终)D或.凭或立(或许)3、翻译下列句子。
(1)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这一句话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5、文中结尾处写山上的“鬼市”,其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山市》一文是蒲松龄描写自己亲眼看到的“山市”景象。
B.作者在描写“山市”蜃景时主要采用时间顺序,其标志是运用了大量表示时间的词语来交代蜃景从初生到消失的经过。
C.“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一句写的是“山市”初生阶段的壮观景象。
D.结尾一段是写山上的“鬼市”,这是补笔,有照应开头的作用,说明奂山这个地方确实能看到这种奇异的景象。
8.下面两副对联写的是哪部作品的内容和哪一位作家?(1)岂有真鬼狐?前贤形此箴市;安得装妖冶?后代剥它画皮。
(2)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作品:__________________作家:__________________巩固练习4(课外连接,直击中考)长虹饮涧世传虹能入溪饮水,信然。
熙宁①中,予使契丹,至其极北黑水境永安山下卓帐②。
是时新雨霁③,见虹下帐前涧中。
予与同职扣涧观之,虹两头皆垂涧中。
使人过涧,隔虹对立,相去数丈,中间如隔绡毂④。
自西望东则见;立涧之东西望,则为日所铄,都无所睹。
久之稍稍正东,逾山而去。
次日行一程,又复见之。
宋沈括《梦溪笔谈》[注释]①熙(xī)宁:宋神宗年号。
②卓帐:建起帐蓬。
卓:直立。
③霁(jì):雨后初晴。
④绡(xiào)縠毂(gú):丝稠和纱的代称。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
①信然(然)_____________②是时新雨霁(是)__________③虹两头皆垂涧中(垂)④稍稍正东,逾山而去(逾)__________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指出所通的字和含义。
① “铄”通____ ,意思是 ______________② “见”通 ____,意思是 ______________③ “扣”通 ____,意思是 ______________3、从文中所写的内容看,《梦溪笔谈》是一部介绍 _________的书。
4、“自西望东则见,立涧之东西望,则为日所铄,都无所睹。
久之稍稍正东,逾山而去。
”写出了彩虹从___________ 到 ___________的过程。
5、作者是采用_____________顺序来说明。
6、指出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和用法(1)予与同职扣涧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立涧之东西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久之稍稍正东,逾山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文中划线句子是什么意思?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