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主题阅读课件人教版
合集下载
山西省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往事依依课件新人教版

C. 注意同音字的不同字形,如“险峻”与“俊俏”;“逃窜”与
“撺掇”等。
D. 要准确理解成语的意思,避免成语字形的误写,如:“走投无
路”应为“走头无路”,“眼花瞭乱”不能写成“眼花缭乱”。
书写正确
12345678
点拨:A. “浩”应读hào,“镂”应读lòu;B. “慨”应 读kǎi;D. “走投无路”书写正确,“眼花瞭乱”应该写 作“眼花缭乱”。
第三单元 10 往事依依
目 录
CONTENTS
01 1星题 积累运用 02 2星题 阅读鉴赏 03 3星题 综合实践
1. 小雨同学根据语文书做了一个字音字形分类笔记,其中正确的一项
是( C )
hào lòu
A. B.
注徜大意徉部. 一(分yá些的ng容形)。易声读字错可的根字据音声,旁如定:读狼音狈,. (如bè:i)、浩.慷(g慨à.o()ɡ渺kàǎn、i)、雕沉镂.浸(.ló(ujìn)、)。
全红婵 航天员桂海潮
江梦南
写作提示:①选取其中一张照片;②抓住特点,有条理地
进行肖像描写;③不少于60字。
12345678
答案:示例一:选①跳水运动员全红婵。全红婵是中国的 跳水运动员,14岁就成了世界冠军。照片上的她穿着运动 服,一头短发,明亮的眼睛,略显稚嫩的脸庞,以及自信 的微笑,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2345678
8. [2024·晋中期中]奋斗的青春离不开榜样的激励和引领。学 校将举行“榜样携我共赴理想”宣传会,材料搜集环节, 同学们找到了以下三张照片,请你抓住肖像特点把他们介 绍给同学们。
①跳水运动员 ②神舟十六号 ③感动中国人物
全红婵 航天员桂海潮
江梦南
12345678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 (共27张PPT)

里结的冰,还和蔼地笑着说,“好,再吃一块。我记着,看谁吃
得多”;她还鼓励孩子们比赛“打旋子”, 还从旁计着数,说 道,“好,八十二个了!再旋一个,八十三!好,八十四! ……”但当她看到孩子的大人出来时,马上就会变换口吻说道, “你看,不是跌倒了么?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们不要旋,不要旋 ……”
首页
末页
琐 记
首页 末页
作者为什么会塑造出无常的形象?
因为当时那个年代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
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所以作者
在夹叙夹议中,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 “正人君子”予以辛辣的嘲讽。
首页
末页
内
容
梗
概
朝花夕拾
父亲的病
故事发生在鲁迅年轻时的绍兴城,鲁迅的父亲患水 肿,长年无法康复,请了两位诊金高昂的“神医”来看 ,开了不少药方,用了不少奇特的药,却无一见效,最 终父亲还是死了,而听说那神医还天天坐着轿子阔气着 呢,生活好得很,还康健,听了如何不叫人生气。父亲 被江湖庸医治死,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
首页 末页
“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写了哪几件事? 1.修改“我”的讲义。 2.订正“我”的解剖图。 3.关心“我”的解剖实习。 4.想了解中国女人裹脚情况。 从文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藤野先生?找出句子说明 生活简朴,待人诚恳,热情,治学严谨,对学 生严格要求,没有民族偏见。 作者为什么写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对他的影响至深,也表达了对藤野先生 深情的怀念。
厌,继而写渐渐对长妈妈产生敬意。
第三部分:写哀悼长妈妈,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 作者对这位劳动妇女真挚的怀念。
首页 末页
人物形象与主题思想
在你的眼中,你觉得长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 质朴善良、勤劳、愚昧麻木、 粗俗无知 对我的关心疼爱。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新人教版PPT课件

流露出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
分析诗义
4、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希望北归的大 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乡书”、“归雁”与开头的“客路”、 “行舟”呼应,表现出诗人触景生情,怀 有无法抑制的思乡之情。
青山外 绿水前
船上想象,暗含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之 劳,点题
次
潮平岸阔 船上所见
北 风正帆悬
古代诗歌四首
诗 = 诗歌 ?
中国古代称不合乐的为诗,合乐的为歌, 现在一般统称为诗歌。我们所熟知的诗、 词、曲都可以称为诗歌。
观沧海
作者
曹操(155-220), 字孟德,东汉末政 治家、军事家、诗 人。代表作有《步 出夏门行》《蒿里 行》《短歌行》等。
观沧海
jié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dàn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 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 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
“生”字和“入”字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 意志和情思。
透出自然的理趣,形象的写出了夜退日出, 冬去春来的变化。写出旧事物中蕴含蕴含新 事物的理趣。
固
山
生残夜 写景点时令,时间过
下
入旧年 得太快
江南 春早
游子 思乡
乡书 归雁
直抒思乡之情
天净沙·秋思
作者
马致远(1250-1321), 字千里,号东篱。元代 著名戏剧作家,与关汉 卿、郑光祖、白朴并称 “元曲四大家”。
元曲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 剧和散曲。
“天净沙”是这首散曲的曲牌名。
分析诗义
分析诗义
4、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希望北归的大 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乡书”、“归雁”与开头的“客路”、 “行舟”呼应,表现出诗人触景生情,怀 有无法抑制的思乡之情。
青山外 绿水前
船上想象,暗含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之 劳,点题
次
潮平岸阔 船上所见
北 风正帆悬
古代诗歌四首
诗 = 诗歌 ?
中国古代称不合乐的为诗,合乐的为歌, 现在一般统称为诗歌。我们所熟知的诗、 词、曲都可以称为诗歌。
观沧海
作者
曹操(155-220), 字孟德,东汉末政 治家、军事家、诗 人。代表作有《步 出夏门行》《蒿里 行》《短歌行》等。
观沧海
jié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dàn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 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 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
“生”字和“入”字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 意志和情思。
透出自然的理趣,形象的写出了夜退日出, 冬去春来的变化。写出旧事物中蕴含蕴含新 事物的理趣。
固
山
生残夜 写景点时令,时间过
下
入旧年 得太快
江南 春早
游子 思乡
乡书 归雁
直抒思乡之情
天净沙·秋思
作者
马致远(1250-1321), 字千里,号东篱。元代 著名戏剧作家,与关汉 卿、郑光祖、白朴并称 “元曲四大家”。
元曲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 剧和散曲。
“天净沙”是这首散曲的曲牌名。
分析诗义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多彩童年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新人教版

写作特色
2.语言简练,生动传神. 如写春、夏、秋三季的百草园,虽寥寥数笔,但却把事物的情状描
绘得非常生动.写雪地捕鸟,连用 “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等动词, 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捕鸟的全过程,彰显了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三味书 屋中,学生读书的场面,先生读书的神态、动作,也都描写得非常传神、 逼真.
疑难探究
2.“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我”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
百草园
三味书屋
“我”的变化
相同点 不同点
充满趣味,有快乐的童年回忆 伴随着成长的过
无拘无束, 有趣味但也枯燥、 程,逐渐适应有
随意而充实
有限制
限制的生活.
随意而充实的童年生活是宝贵的财富,而生活的种种限制也 是成长要付出的代价.
背景资料
本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三一八惨案”后,鲁迅被反动当 局列入拟通缉的北平文教界五十人名单,他难以公开与反动势力 进行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而离开北平.鲁迅到厦 门大学时正值暑期,学生还没有开学,他回忆起少年的往事,写下 了这篇散文.文章最初发表在1926年10月10日《莽原》半月刊上, 发表时加的副标题是“旧事重提之六”.后来这篇散文被收入鲁 迅唯一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中.
以空间变化为顺序安排材料
1—8段:回忆百草 园的有趣生活.
过渡 承上启下 9:告别百草 园去书塾读书. 10—结束:回忆在三味
书屋读书的经历.
精读细研
1.看课文开头,作者是怎样介绍百草园的?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
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 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了,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新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主题阅读》优质教学课件

6
记叙文标题的作用
4.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永远的铃声》
记叙文标题考查题
对标题含义的理解 对标题作用的理解
记叙文标题考查题
怎样理解文章标题“永远的铃声”中的“永远”一词? (《永远的铃声》第四题)
“永远”指偷铃事件后,铃声时时警醒“我”,让“我”知道 做人的道理,打消不轨之念,走好人生之路;而且之后,“我”循 着铃声,一直追随着师者的脚步前行。
梳理和概括内容考查
3.要求依次概括文中的几件事: 文章回忆了郑老师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潇 洒走一回》的第一题) 思路:先找到每件事的起止点,然后分别概括每个片段的主要内容。 模式:什么人+做什么事
梳理和概括内容考查
概括: 第②段:郑老师被下调小镇,不见落寞只见意气风发。 第③—④段:郑老师自荐代教音乐,教“我们”唱《潇洒走一回》, 也常表演唱《潇洒走一回》。 第⑤—⑦段:郑老师在卧室边上自建小书房。 第⑧段:郑老师用郑板桥的故事化解同学矛盾。 第⑨段:郑老师在教师评优中笑让优秀。
(《永远的铃声》第一题)
25
梳理和概括内容考查
答题思路: 首先要梳理故事,找到相应的起止点;然后概括相应起止点的主要内 容。概括经过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主要人物经历的事件; (2)借助标题、开头和结尾,明确明确主要人物经历的事件和文章 的中心,最能表现人物特点和最能表现中心的情节要在概括中体现。 概括的格式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
(朱自清《春》)
13
凤头:开头像凤头那样美丽、精彩。 猪肚:主体像猪肚子那样有充实、丰富的内容。 豹尾:结尾像豹尾一样有力。
15
记叙文结尾的作用
1.抒情议论,点明中心。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 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记叙文标题的作用
4.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永远的铃声》
记叙文标题考查题
对标题含义的理解 对标题作用的理解
记叙文标题考查题
怎样理解文章标题“永远的铃声”中的“永远”一词? (《永远的铃声》第四题)
“永远”指偷铃事件后,铃声时时警醒“我”,让“我”知道 做人的道理,打消不轨之念,走好人生之路;而且之后,“我”循 着铃声,一直追随着师者的脚步前行。
梳理和概括内容考查
3.要求依次概括文中的几件事: 文章回忆了郑老师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潇 洒走一回》的第一题) 思路:先找到每件事的起止点,然后分别概括每个片段的主要内容。 模式:什么人+做什么事
梳理和概括内容考查
概括: 第②段:郑老师被下调小镇,不见落寞只见意气风发。 第③—④段:郑老师自荐代教音乐,教“我们”唱《潇洒走一回》, 也常表演唱《潇洒走一回》。 第⑤—⑦段:郑老师在卧室边上自建小书房。 第⑧段:郑老师用郑板桥的故事化解同学矛盾。 第⑨段:郑老师在教师评优中笑让优秀。
(《永远的铃声》第一题)
25
梳理和概括内容考查
答题思路: 首先要梳理故事,找到相应的起止点;然后概括相应起止点的主要内 容。概括经过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主要人物经历的事件; (2)借助标题、开头和结尾,明确明确主要人物经历的事件和文章 的中心,最能表现人物特点和最能表现中心的情节要在概括中体现。 概括的格式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
(朱自清《春》)
13
凤头:开头像凤头那样美丽、精彩。 猪肚:主体像猪肚子那样有充实、丰富的内容。 豹尾:结尾像豹尾一样有力。
15
记叙文结尾的作用
1.抒情议论,点明中心。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 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整本书阅读《朝花夕拾》精读、略读、浏览课件(共43张PPT)

《藤野先生》
文章回忆了“我”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了在 仙台学医时解剖学老师藤野先生对“我”的教诲,通过 “讲义事件”和“幻灯片事件”不仅批判了当时日本那 些所谓的“爱国青年”,更写出了自己“弃医从文的动因。 文章突出表现了藤野先生严谨、正直、热忱、没有民族 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我”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
浏览重在了解全书基本面貌,以便迅速找到 所需的内容,因此可以先阅读书的各个部件, 如序言、目录、后记等,对全书的创作背景、 内容主题有大致的把握;然后快速翻阅全书, 可以暂时略过与阅读目的无关、自己不感 兴趣或觉得不好理解的内容,以最快的速度 完成阅读。
要点梳理
作品简介
文章通过写作者“仇猫”以及童年时 关于隐鼠的回忆,表达了对“猫”一类 的人“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嗥叫” 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
寿 镜 吾
人物简介 寿怀鉴,字镜吾,书塾的先生。对学生要求严格,思想 却也开明,对爱玩的学生并不严加斥责。 性格特点 方正、质朴、博学,对学生要求严格 相关事件 ①鲁迅向他询问“怪哉”虫的事情,他面带怒色,拒 绝回答 ②循序渐进教鲁迅读书。 ③学生们跑到书屋后面的园里玩耍,耽误了上课, 他也不会严厉呵斥
性格特点
粗俗守旧、愚昧好事,但又朴实善良、勤劳忠厚、热心真诚
相关事件
①教给鲁迅一些传统的习俗和规矩。比如正月初一早上第一句话要说“阿妈恭喜恭喜”,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 福橘;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 ②给鲁迅讲“长毛”的故事。 ③主动为鲁迅买来他心心念念的绘图的《山海经》。 ④踩死了鲁迅养的隐鼠并嫁祸给猫。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文章由两部分构成,“百草园中的游戏玩乐”和“三味书屋中的读书学 习”。两部分内容前后衔接,表现了一个儿童的成长过程,文章的前半部 分,通过描绘百草园的美好景物、听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雪后捕鸟 追忆了百草园的乐趣。文章的后半部分,选取行礼拜师、问“怪哉”虫、 大声读书三个片段写“我”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文中渗透着对人 生的思考,展示着极其复杂的心理和情绪。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综合实践课件新人教版

⑦ 10 岁那年,我上小学三年级,考试没考好,很 伤心,老师表扬别的孩子就像在批评我。
⑧如果没记错,那时应该是一块橡皮2 分钱,一支 铅笔5 分钱,一个本子8 分钱。家里是不会经常给我钱 买学习用具的,可努力是必须的。贫穷出智慧吧,我想 到了电池里的碳棒。那时电池也是稀罕的东西,不是开 玩笑,家里带电的就一手电筒,还舍不得经常用,怕费 电。我后来在亲戚家找到了一节废电池,砸开,取出碳 棒,从此我拥有了一支可以长久使用的“笔”。
⑨学校的操场是我的练习本,碳棒是笔,反反复 复写,边写边背。有同学从我身边走过,像看怪物一 样看着我:成绩不好,还显摆着这点学问?我才不在 乎别人的目光,只知道该好好写,好好背。就那样, 脑子并不灵光的我,渐渐地靠拢了优秀生。
⑩如果可以,我想回到过去,抱抱那个蹲在地上 的小女孩,在她耳边轻声告诉她:想办法自己拉自己 一把,为你的坚持点个赞。
③一镰下去,没割到麦子倒割破了自己的鞋面,还 有脚背,我疼得龇牙咧嘴。脱了鞋袜,一道血口子。我 没有喊没有叫,就像母亲平常处理伤口那样,抓了一点 土,在手里捻细,而后撒在直流血的伤口上。看着母亲 不直腰地割着,我将那只袜子悄悄塞进兜里,忍着疼往 前赶,只是割得更慢了。
④母亲性急,头也不回地催促着我“快点,手底下 快点”。她已经打了个来回,折到我跟前。见我绷着脸 慢吞吞的,就轻轻踹了我一脚,骂了句“慢腾腾,没听 见麦子都炸开了”,而后继续弯腰猛割。
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
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
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
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
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
2024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整本书阅读朝花夕拾精读略读浏览课件新人教版

《朝花夕拾》中,鲁迅记录了自己生命中出现的一些人物,有些在生活上给 予他帮助,有些带给他情 感的慰藉,有些对他精神的成长产生过影响,还有一 些仅是他生命中的匆匆过客,却也给读者留下了深 刻印象。课下我们继续走进 《朝花夕拾》,走进这些有血有肉的人物中去。
活动二:以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为依据,将《朝花夕拾》中的散 文做一下分类。
第一类: 《狗·猫·鼠》和《〈二十四孝图〉》都以议论为主,将散文和杂文 糅合在一起,穿插童年时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主要目的是讽刺和批判 旧道德。 第二类: 《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文章都以形象生动 的人物刻画为主,主要挖掘普通人身上的朴实、善良、高尚的情操。 第三类: 《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 主要记叙作者童年、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与片段,夹叙夹议,表达了 作者对旧日美好的眷念和对一些事情的反感。
《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 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 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通过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赛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 形象,对“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作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 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了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 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 《父亲的病》: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 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 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读后感
经典名著需要常读,每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感受。今天我们学习了 阅读方法,希望大家能在接下来的 阅读中,感受到鲁迅先生文字的 魅力。最后,我想对同学们说两句话:第一,读书要“读懂作者”;第 二, 读书要“读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