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登黄鹤楼

合集下载

《登黄鹤楼》原文及翻译赏析

《登黄鹤楼》原文及翻译赏析

《登黄鹤楼》原⽂及翻译赏析《登黄鹤楼》原⽂及翻译赏析1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前珠翠绕,蓬壶殿⾥笙歌作。

到⽽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如故,千村寥落。

何⽇请缨提锐旅,⼀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翻译 黄鹤楼上远望中原,荒草烟波的地⽅,有着许多的城池。

遥想当年,城中花团锦簇遮住了视线,柳树成荫掩护着城墙,楼阁都是雕龙砌凤。

万岁⼭前、蓬壶殿⾥尽是⼀派宫⼥成群、歌舞升平的热闹景象。

如今,胡虏铁骑却践踏包围着京师郊外,尘沙弥漫,战势凶险。

⼠兵在哪⾥?他们⾎染沙场,鲜⾎滋润了兵刃。

百姓在哪⾥?他们在战乱中丧⽣,⼫⾸填满了溪⾕。

悲叹⼤好河⼭⼀如往昔,但千家万户流离失所,⽥园荒芜。

⾃⼰何时才能请缨杀敌,率领精锐部队出兵北伐,挥鞭渡过长江,扫清横⾏“郊畿”的胡虏,收复中原。

然后归来,重游黄鹤楼,以续今⽇登临之兴。

注释 万岁⼭:即万岁⼭⾉岳,宋徽宗政和年间所造,消耗了⼤量民⼒民财。

蓬壶殿:疑即北宋故宫内的蓬莱殿。

铁骑:指⾦国军队。

郊畿:指汴京所在处的千⾥地⾯。

风尘:指战乱。

风尘恶:是说敌⼈占领中原,战乱频仍,形势⼗分险恶。

膏:滋润,这⾥做被动词。

锋:兵器的尖端。

锷:剑刃。

沟壑:溪⾕。

缨:绳⼦。

请缨,请求杀敌⽴功的机会。

河洛:黄河、洛⽔交汇的洛阳地区。

这⾥泛指中原。

汉阳:今湖北武汉市(在武昌西北)。

赏析 这是⼀⾸登⾼抒怀之词。

全词由词⼈登上黄鹤楼所见之景发端,追忆了昔⽇汴京城的繁华,再回到眼前讲述战乱频繁、⽣灵涂炭的情景,最后怀想来⽇得胜后的欢乐之情,抒发了词⼈对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情和光复中原的强烈愿望。

这⾸壮词采⽤散⽂化写法,可分四段,层次分明。

从篇⾸到“蓬壶殿⾥笙歌作”为第⼀段。

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

“想当年”三字点⽬。

唐诗《登黄鹤楼》原文及赏析

唐诗《登黄鹤楼》原文及赏析

登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解
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昌县,民国初年被火焚毁,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文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也有人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2、悠悠:久远的意思。

3、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4、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译文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
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
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
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
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赏析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

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

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唐诗三百首之《登黄鹤楼》

唐诗三百首之《登黄鹤楼》

唐诗之《登黄鹤楼》
唐诗三百首之《登黄鹤楼》
《登黄鹤楼》
作者:崔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解】:
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昌县,民国初年被火焚毁,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文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也有人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2、悠悠:久远的意思。

3、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4、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韵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
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
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
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
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评】: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

说: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题诗在上头。

”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

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王之涣《登黄鹤楼》全文赏析

王之涣《登黄鹤楼》全文赏析

王之涣《登黄鹤楼》全文赏析王之涣《登黄鹤楼》全文赏析《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一作朱斌诗)创作的一首诗。

人们对于王之涣《登鹳雀楼》都有着很高的评价,《登鹳雀楼》的第一句诗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名句。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王之涣《登黄鹤楼》全文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登黄鹤楼》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黄鹤楼》注释:1、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

《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2、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3、欲:想要。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4、更:再。

《登黄鹤楼》译文: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登黄鹤楼》创作背景: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一说,作者王之涣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

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但是,根据王之涣及其夫人的墓志铭,则王之涣系垂拱四年(688年)生人,后“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薄”,在开元十年(722年)与夫人李氏成婚时仍在衡水主簿任上,且任职时间一直持续到开元十四年(726年)前后,此后才罢官悠游,而此时王之涣已经年近四十,经过十五年的悠游后约在天宝元年(742年)复补文安郡文安县尉,不久即去世,享年五十五岁。

学者李希泌推测,鹊雀楼在平阳府蒲州(今山西蒲县),与王之涣的老家绛州,同属晋南,故这首诗可能是王之涣在弃官回乡时所作,创作年代约在开元十五年至二十九年(727—741年)。

《登黄鹤楼》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

《登黄鹤楼》原文及注释.doc

《登黄鹤楼》原文及注释.doc

《登黄鹤楼》原文及注释《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一起来看看我为大家整理的:《登黄鹤楼》原文及注释,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登黄鹤楼》原文及注释黄鹤楼 / 登黄鹤楼唐代: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注释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

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

乘:驾。

去:离开。

空:只。

返:通返,返回。

空悠悠:深,大的意思悠悠:飘荡的样子。

川:平原。

历历:清楚可数。

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乡关:故乡。

赏析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

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

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历代写黄鹤楼的诗很多,但崔颢的一首七律,人称最佳,请看他是怎样写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黄鹤楼王之涣古诗

登黄鹤楼王之涣古诗

登黄鹤楼王之涣古诗《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登黄鹤楼王之涣古诗,欢迎大家阅读。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故址在当时的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建在高阜上,共有三层,站在这座楼台上,前望可看到莽莽的中条山,下瞰可观滚滚东流的黄河水,是唐代的游览胜地。

诗人首先运用粗线条大笔勾勒画面,这里,其着眼点不在楼之一隅,而是从远眺及鸟瞰的角度去把握山水楼阁的总体,腾挪跌岩,摹山绘水,让读者从山水的生机勃勃的生命力中看到诗人笔力扛鼎、大气磅礴的风发意气。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两句,给读者展现的是夕阳西下、黄河东流的壮阔远景——一幅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立体图画。

在这幅图画中,落日飞霞、远山如黛、黄河耀金、大海涌波,都表现了登高远眺的特点。

“依”、“流”二字具有画龙点睛之妙,经过它们的点染,自然景物顿时具备了活泼泼的生命。

“依”字一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那种感伤凄凉的语调,展现了落日告别远山时含情脉脉的神态,显示了其充满生命和力量的内质;“ 流”字仿佛是注入这幅图画的一条动脉,让我们领略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昂扬、壮阔的气势,俯视到喷珠溅玉的惊涛骇浪,甚至可以谛听到奔腾咆哮的黄河的涛声。

加上“白日”、“黄河”等不同色调的对比运用,更使画面具有了立体的层次感。

诗的前两句着力渲染登楼所见的山水壮观,绘下了极其壮阔的境界。

但是诗人兴犹未尽,他接着用如椽大笔,饱含激情,写下了千古佳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若要穷极千里之遥,让全部的山河之美尽入胸怀,就需要不断前进。

这虽然写的是当前实感,却已隐约地表现了诗人的胸襟抱负。

由于前两句作了很好的铺垫,后两句既是诗人深邃思想经过感情浓缩后的结晶,又与前面的景物衔接自然,浑然一体,从而就使全诗的境界大大拓宽,构成一幅表兮独立、逸乎凡响的登楼远眺图。

在这首诗中,诗人没有拘泥于山水楼阁本身的具体形态,而是善于迅捷地抓住山水与鹳雀楼之间最突出的视觉特征,给读者创造一种豪放的眼界开阔感。

登黄鹤楼的诗意

登黄鹤楼的诗意

登黄鹤楼的诗意优质文档你我共享第 1 页 共 1 页登黄鹤楼的诗意登黄鹤楼的诗意 《登黄鹤楼》 作者:崔灏 原文: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2、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

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

3、乘:驾。

4、去:离开。

5、空:只。

6、返:通返,返回。

7、空悠悠:深,大的意思8、悠悠:飘荡的样子。

9、川:平原。

10、历历:清楚可数。

11、汉阳:地名,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12、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13、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14、乡关:故乡。

诗意: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赏析: (一)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

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登黄鹤楼》原文及翻译赏析

《登黄鹤楼》原文及翻译赏析

《登黄鹤楼》原文及翻译赏析《登黄鹤楼》原文及翻译赏析《登黄鹤楼》原文及翻译赏析1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翻译黄鹤楼上远望中原,荒草烟波的地方,有着许多的城池。

遥想当年,城中花团锦簇遮住了视线,柳树成荫掩护着城墙,楼阁都是雕龙砌凤。

万岁山前、蓬壶殿里尽是一派宫女成群、歌舞升平的热闹景象。

如今,胡虏铁骑却践踏包围着京师郊外,尘沙弥漫,战势凶险。

士兵在哪里?他们血染沙场,鲜血滋润了兵刃。

百姓在哪里?他们在战乱中丧生,尸首填满了溪谷。

悲叹大好河山一如往昔,但千家万户流离失所,田园荒芜。

自己何时才能请缨杀敌,率领精锐部队出兵北伐,挥鞭渡过长江,扫清横行“郊畿”的胡虏,收复中原。

然后归来,重游黄鹤楼,以续今日登临之兴。

注释万岁山:即万岁山艮岳,宋徽宗政和年间所造,消耗了大量民力民财。

蓬壶殿:疑即北宋故宫内的蓬莱殿。

铁骑:指金国军队。

郊畿:指汴京所在处的千里地面。

风尘:指战乱。

风尘恶:是说敌人占领中原,战乱频仍,形势十分险恶。

膏:滋润,这里做被动词。

锋:兵器的尖端。

锷:剑刃。

沟壑:溪谷。

缨:绳子。

请缨,请求杀敌立功的机会。

河洛:黄河、洛水交汇的洛阳地区。

这里泛指中原。

汉阳:今湖北武汉市(在武昌西北)。

赏析这是一首登高抒怀之词。

全词由词人登上黄鹤楼所见之景发端,追忆了昔日汴京城的繁华,再回到眼前讲述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情景,最后怀想来日得胜后的欢乐之情,抒发了词人对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情和光复中原的强烈愿望。

这首壮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可分四段,层次分明。

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

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

“想当年”三字点目。

“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洁地写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