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 (共18张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含解析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北京宣武外国语实验学校张辉一、教学内容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同时本节内容又是重要的基础性部分,为人文地理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分三部分:城市形态、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其中,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是重点,而要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必须了解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的基本知识.考虑到本章讨论的是城市与城市化的问题,因此,作为基础知识,也为了温故知新,本节教材把与自然地理关系较为密切的“城市形态”放在本节的第一部分。
三部分内容相互联系,使学生对城市的有关理论知识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三、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学习了不少关于城市的知识,日常接触的媒体中或日常生活或旅游等活动过程中,学生也积累了一定的城市感性认识。
高中阶段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大量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对城市进行理性的思考,进而理解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观。
四、教学目标1.理解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2.了解城市重要功能区如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的特点和区位3.理解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原因五、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城市的几个重要功能区(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的特征和区位;2.形成城市空间结构的原因教学难点:形成城市空间结构的经济原因六、教学准备比较分析法、图示法、讲述法、列表对比七、教学过程史、社会和行政原因五、小结知识迁移:大脑功能区是各功能区有规律的组合;那么城市也有功能区,且功能区的分布也有规律,因此城市的空间结构就是城市功能区有规律的组合。
由大脑功能区进行知识迁移,理解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
落实教学目标1使学生形成整节课的知识体系板书设计:附录:读图思考图2.2北京市的不同功能区举例中所示的功能区分别以哪种功能为主,请分别给它们取个名字。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运用GIS软件,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进行定量分析,如土地利用比例、建筑密度等。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定义、类型、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等。通过总结,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设想: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特定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培养其团队协作精神。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引导其主动探索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问题。
-设想: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为什么城市中心往往是商业区?”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欲望。
4.结合实地考察,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加深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认识。
2.教学内容:分享小组讨论成果,进行班级交流。
教学过程: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认真聆听,并进行补充和提问。通过交流,让学生相互学习,提高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认识。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进行地图阅读和分析练习。
教学过程:提供不同类型的城市地图,如平面图、立体图、遥感影像图等,让学生阅读并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师对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进行指导,提高其地图阅读能力。
2.学会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如经济、社会、历史、地理等。
-掌握不同因素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如产业发展、人口迁移、城市规划等。
-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3.提高地图阅读能力,通过观察和分析地图,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分布规律。
-学会阅读和分析不同类型的城市地图,如平面图、立体图、遥感影像图等。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最新教学文档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必修2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熟悉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类型,结合实例分析各功能区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它们的区位特征。
3.分析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行政因素等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一般规律。
【教学重点】城市的地域形态;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室、教学挂图、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图示法、讲述法、列表对比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
目前,世界上有近50%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市里。
从城市个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外部形态,而且在每个城市内部不同部位都有不同的作用,以及各具特色的内部空间结构。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形态1.概念:在大比例尺地图上,我们看到的每个城市特定的外部轮廓形状。
2.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关系:城市用地较为规整,形成集中发展的城市形态——平原地区;分散发展的城市形态——山区或丘陵地区(因为城市用地比较破碎)(图2.1)。
3.类型划分:成都城市形态图兰州城市形态图重庆城市形态图过渡:城市不仅有一定的形态,其内部还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功能分区(1)形成: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有着各自的特点,而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就会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
而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形成功能区。
(图2.2)(2)功能分区的特点①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界线②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高中地理必修2教学设计18: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

★3.城市主要功能区
(1)住宅区
(2)商业区——人们进行商业活动的场所
(3)工业区———城市内部工业相互集聚而形成的
位置: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为了降低,保护);趋于沿 分布。(因工业生产中有大量产品需运输,这就决定了工业企业必然寻求近河流、近铁路、近公路的低平地带分布)。
学生看书或学案回答问题。教师举出实例讲解易错易混知识。
小组合作探究: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问题互动,师生互动,生生质疑,师生质疑把本节课知识真正掌握。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概念:
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
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
(2)模式
★2.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因素
(1)经济因素
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商业区影响最大)
②交通的通达度
(2)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住宅区的分化上。
(3)历史因素
① 城市早期的土地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现在的功能分区。
② 城市功能分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原有的功能分区现在也可能完全改变。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课题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设计
教师
授课
教师
时间
课 型
新授
课时
教学
目标
1.了解常见城市用地类型、城市地域结构类型;
2.结合实际分析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形成及区位特征;
3.分析经济因素对城市地域结构类型的影响。
重点
难点
重点:城市功能区的划分及成因;
难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法
高中地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优质范文

高中地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优质范文第一章: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概念与重要性1.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定义解释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含义,包括城市土地使用、交通网络、公共设施、居住区、商业区等组成。
强调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对于城市规划、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性。
1.2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特点描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基本特点,如层次性、多样性、可变性等。
通过实例分析,展示不同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1.3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功能阐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对于城市功能的作用,包括居住、就业、商业、文化、交通等功能。
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与城市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二章: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变2.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探讨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因素,如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等。
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不同因素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影响。
2.2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描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时间演变的过程,包括古代城市、工业城市和现代城市的特点。
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变的原因和动力。
2.3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趋势探讨当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趋势,如城市扩张、功能分区、可持续发展等。
预测未来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发展方向。
第三章: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基本类型3.1 城市土地使用的分类与分布介绍城市土地使用的分类,如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等。
分析城市土地使用分布的影响因素和规律。
3.2 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与特点解释城市功能分区的概念,包括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
探讨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原因和特点,如商业区的集中性、住宅区的分散性等。
3.3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优化与调整阐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优化目标和方法,如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交通拥堵等。
讨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调整策略,如旧区改造、新区开发等。
第四章: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与城市发展4.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如产业布局、商业发展等。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地理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优质课教案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地理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优质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6377af249649b6648d747d0.png)
课时计划课题: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课型:新课【教目标】1、了解城市形态的概念和类型2、分析和理解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3、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4、分析和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功能区以及它们的特点【教重、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运用实例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难点: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三个指标解决方法:讲述、分析判断、举例说明、多媒体辅助【教准备】多媒体课件缺勤登记:【板书设计】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城市形态的概念2、城市形态的类型4、功能区比较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5、城市地域结构模式6、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
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7、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8、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9、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讲授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讲述:上一章,我们习并了解了《人口的变化》 明确了人口和人口变化的问题。
提出问题:人口在地表空间的集聚形式是什么? 聚落有哪两类主要形式?回忆上一章的内容紧跟老师思路: 形成与强化:人文地理的习思路 翻开课本18页,准备习“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人类在聚落的存在方式是什么?多年生产生活之后人类最重要的反思是什么?人类反思的结果是什么?明确:人文地理的习思路【新课教】点题:从现在开始,我们就习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舞台──城市!观察书P18及图21:“几种常见的城市形态”,合作讨论问题:什么是城市的形态?城市的形态有哪些类型?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制约城市形态的条件主要是什么?描述福州城市外部形态的特征,分析其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列表比较总结。
【板书】1、城市形态的概念城市形态是指城市所占据的一定空间和城市所形成的外部轮廓形状2、城市形态的类型提出问题:不同地表上的城市其形态不同,使什么原因影响气城市形态的形成?【提出问题】不同地表上的城市其形态不同,使什么原因影响气城市形态的形成?【教师小结】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形因素和其影响的河流和交通线影响着城市形态的形成!【新课教】阅读P18-19面,思考:1、按土地利用方式,城市用地分为哪些类型?2、什么是集聚效应?【板书】3、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效应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会导致同一种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公开课(共38张)

活动:成都市的基本功能区有何特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居住区、文化区
商业、行政、 居住
成 都
工业区 同心圆状
工 业 区
商业住宅
工业 区
沈 阳
扇状分布
城市中心区因地价高、租金高、工资高、交通、居 住拥挤,在郊区出现了新的核心点,并以同样的强 度发展起来,形成多核心模式。
淄博
三种基本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的比较:
结构
同心圆 模式 扇形 模式 多核心 模式
城市功能分区 功能区的特点: (1)区域内呈现连片分布 (2)各功能区间无明确界线
通过集聚效应
(3)每种功能区以某种功能为主,兼有其他功能
互动解疑 问题一 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3、三种基本功能区: 4、城市中分布最广泛的是哪种功能区?随 着城市的发展,住宅区会出现怎样的分化? 不同等级的住宅区有什么差异?
用地 要求
受距市 中心距 离的影 响
最大。因而位 于距市中心最 近的A区,在A 区商业支付的 租金最高
较小。因而位 于距市中心较 近的B区,介 于商业区和工 业区之间
小。在距市 中心最远的 C区,只有 工业付出的 租金最低
天安门广场 交通便捷, 却没有高楼 大厦,为什 么?
北京是中国的古都,天安门广场、故宫都是具有 悠久历史的古老建筑。如果在广场周围建筑起高 楼大厦,必然会破坏这一古老建筑的风格。
特点
成因
举例
成都
平原地形,城市各 城市形态集中紧凑, 城市的功能区围绕 功能区经过不断的 市中心呈同心圆状 侵入和迁移,呈同 心圆状自核心向外 扩展而成 城市各功能区呈 扇形向外扩展 城市并非依托单一 核心发展,而是围 绕几个核心形成多 种功能区,并由它 们共同组成城市地 域 交通(各功能区沿 交通线延伸) 随着城市不断向外 扩展,原有市中心 由于地价高、交通 和居住拥挤等,在 远离市中心的郊区 出现新核心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課時計劃課題:第一節城市內部空間結構課型:新課【教學目標】1、瞭解城市形態的概念和類型2、分析和理解城市形態的形成與地理環境的關係3、瞭解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類型4、分析和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功能區以及它們的特點【教學重、難點及解決辦法】重點:運用實例分析城市內部空間結構,解釋其形成原因難點:理解人口增長模式的三個指標解決方法:講述、分析判斷、舉例說明、多媒體輔助【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缺勤登記:【板書設計】第一節城市內部空間結構1、城市形態的概念4、功能區比較住宅區、商業區、工業區....5、城市地域結構模式6、經濟因素是影響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主要因素,體現在各種活動的付租能力。
影響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離市中心的距離。
7、各類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隨距離遞減示意圖8、影響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其他因素:9、城市內部空間結構隨城市發展而逐漸形成和變化【講授過程】第一課時【新課導入】講述:上一章,我們學習並瞭解了《人口的變化》明確了人口和人口變化的問題。
提出問題:人口在地表空間的集聚形式是什麼?聚落有哪兩類主要形式?人類在聚落的存在方式是什麼?多年生產生活之後人類最重要的反思是什麼?人類反思的結果是什麼?明確:人文地理的學習思路回憶上一章的內容緊跟老師思路:形成與強化:人文地理的學習思路翻開課本18頁,準備學習“城市內部空間結構”點題:從現在開始,我們就來學習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舞臺──城市!觀察書P18及圖 2.1:“幾種常見的城市形態”,合作討論問題:什麼是城市的形態?城市的形態有哪些類型?各自的特點是什麼?制約城市形態的條件主要是什麼?描述福州城市外部形態的特徵,分析其城市形態與地理環境的關係。
列表比較總結。
【板書】1、城市形態的概念城市形態是指城市所佔據的一定空間和城市所形成的外部輪廓形狀【提出問題】不同地表上的城市其形態不同,使什麼原因影響氣城市形態的形成?【教師小結】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形因素和其影響的河流和交通線影響著城市形態的形成!提出問題:不同地表上的城市其形態不同,使什麼原因影響氣城市形態的形成?閱讀P18-19面,思考:1、按土地利用方式,城市用地分為哪些類型?2、什麼是集聚效應? 【板書】3、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效應同一種土地利用方式對用地空間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這會導致同一種活動在城市空間上的集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点
成因
示意图
同心圆 模式
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 平原地形,各功能区经过
的功能区围绕市中心呈同 不断侵入和迁移,呈同心 图2.6a
心圆状
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而成
扇形 模式
多核心 模式
城市各功能区沿着交通线 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
交通(各功能区沿交通线 延伸)
图2.6b
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 展,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 形成中心商务区、批发商 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和 郊区,以及相对独立的卫 星城等多种功能区,并由 它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
高级住宅区和工业区的分布不相邻。 因为工业区附近,环境相对较差,而高 级住宅区要求环境优美。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概念: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在空间上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
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2)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了解即可)
结构模式
商业用地
住宅用地
工业用地
用地要求
占地少,要求 最大程度的接近消 费群体
占地多,要求
工业生产占地
方便上下班,又要 较大,地租占成本
方便购物
的比例很高
受距市中心 距离的影响
最大。因而位 于距市中心最近的A 区,在A区商业支付 的租金最高
较小。因而位 于距市中心较近的 B区,介于商业区 和住宅区之间
最小。在距市 中心最远C区只有工 业出的租金最高
原因分析
以市场、交通 等优势吸引引起
扩大
分异明显
市区的工厂企 业纷纷外迁
为降低成本、 保护环境
活动探究 请同学们自主探究P24“活动”
方案二较为合理。 方案一居住用地集中在城市中心,四周被工业用地包围。这种城市地 域结构居住密度较大,居住环境不易改善,条件差;职工上下班时交通拥 挤;其次,我国北方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居住用地四周被 工业用地包围,工业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等污染物会对位于城市中心 的居住用地产生影响和污染等。 方案二分散了居住用地,降低了居住密度,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较好; 分散居住可以缓解交通压力;外围的居住用地可以与工业区之间建立卫生 防护带,减轻工业用地对居住用地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等。
一般可以将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
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功能分区: (1)形成:——集聚效应
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有着各自的特点,而同一种土地利用方
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就会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
市空间上的集聚。而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就形成了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2、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因素:
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阅读 思考
请同学们阅读P24中间的一段文字,完成下表:
城市发展的初期 城市发展的中后期
城市的地域范围
狭小
各类功能用地的关系
混杂布置, 无明确功能分异
工业发展方向
在市中心形成 工业的自然团聚
②交通便捷程度(交通通达度)
区位
Hale Waihona Puke 通达度 租金市中心(有多条道路穿过)
最高
从市中心延伸出来的主要公路的两边和公路的交会处 较高
最高 较高
远离公路的地区
较低 较低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2、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因素: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经济因素(地租):主要因素 (2)其他因素: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 2、 分析和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功能
区以及它们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它们的区位特征。 3、分析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行政因素等在城
市地域功能分区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理解城市地域功能分 区的一般规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举例、分析地图和联系当地实际,了解城市的土地利用 及其积聚而成的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影响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的观点; 2、用联系、发展的观点来分析问题。
不同的功能区。
(2)功能分区的特点:
①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界线
②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3、几种常见的功能区: (1)住宅区 (2)商业区 (3)工业区
文 化 和 高 科 技 园 区
住 宅 区
商 业 区
工业区
活动 探究
商业区主要分布在尖沙咀和中环 。
商业区外围主要是混合土 地利用带。
①收入(工资水平)——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见原因。 有能力支付昂贵租金和选择最佳居住环境的人,其居住地往往形成高 级住宅区。 ②知名度:——城市内某些地区在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具有很高的 声誉,这往往会吸引更多新的住宅或商场建在该处,以提高其知名度。 ③民族与宗教:——在有些城市的某一区域内,如果某个种族或宗教 团体占优势,就可能形成种族聚居区。如纽约市的唐人街、哈林区、小意大 利区等。 ④历史因素:——城市的建筑物和街道设计可以维持久远,早期的土 地利用方式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2、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因素: 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
原有市中心区由于地价高、
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 使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出现
图2.6c
新核心,同时也受河流、
地形等因素影响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2、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因素: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经济因素(地租):主要因素 ①距市中心的远近
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读图 思考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8—21“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的内容,思考: (1)城市中的土地有那些主要的利用方式? (2) 什么是集聚效应?城市中有哪些主要的功能区?分别是怎样形成?
不同功能区有明确界线吗?
(3)城市分布最广泛的功能区是那种? (4)随着城市发展,住宅区出现怎样分化?不同等级住宅区有何差异? (5)商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的什么位置?为什么? (6)中心商务区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其有何功能? (7)工业区是怎么形成的?其分布有何特点?为什么有这样的特点? 1、城市土地利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