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语文课程的性质

合集下载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什么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什么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什么导言:语文课程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升他们的语言积累和理解能力。

然而,什么是语文课程的性质?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语文课程的性质,并提供一些相关观点。

一、语文课程的学科性质语文课程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个学科,具有明确的学科性质。

它包含了一系列相关的知识、原则和技巧,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通过语文课程,学生能够了解语言的运作机制,学习如何正确地运用语言,使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得到有效的传达。

语文课程的学科性质使它成为了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质语文课程除了具有学科性质外,还具有明显的人文性质。

语文是人类思维和文化的载体,通过语文课程,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不同类型的文本,深入了解社会、历史和人文知识。

语文课程不仅仅是教授学生读写技巧,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文本的解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质使得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来实践和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

通过大量的实践练习,学生可以提升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践不仅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关键步骤。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将所学的语言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增加他们对语文课程的兴趣和理解。

四、语文课程的社会性质语文课程不仅仅是个人能力的培养,更具有社会性质。

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语文课程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积极的影响。

语文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在语文课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到社会伦理道德和司法法律等重要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观,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因此,语文课程的社会性质使得它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结论:综上所述,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多维度的,既具有学科性质,也具有人文性质、实践性质和社会性质。

第二章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第二章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第二章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第一节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一、“语文”名称的由来二、语文名称的歧义(一)语文即语言文字(二)语文即语言文学(三)语文即语言文章(四)语文即语言文化 1.由于建国初语文学科没有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来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语文”命名的意图只在语文课本的“编者的话”(即后来的“编辑大意”或“说明”)中作了非常简单的解释,自然会使大家产生“望文生义”的解释。

2.建国后,全国第一部语文教学大纲,就是借鉴苏联,将语文课程分为汉语与文学两门学科。

3.自建国初至1978年以前的17年中,语文教育屡次受政治运动的影响,语文与政治(即文与道)关系问题的论争占据了语文教育研究的主阵地,而语文教育内部问题的深入研究倒居于次要地位。

4.认为语文就是指语言文化这一观点,我们不能完全否定,说他们是赶一时之时髦。

其实他们的观点倒是将此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了。

三、语文课程的性质认识(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首先,语文课程内容中承载着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识与文化现象。

其次,语文课程内容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第三,语文课程也是为了激发学生的人文情趣,丰富学生的人文体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真、善、美。

四、语文课程的地位(一)语文课程的基础地位1.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

2.语文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二)语文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1.语文课程存在于基础教育的始终,开设时间最长。

2.语文课程在基础教育课程计划中排名第二,且是基础教育中课时最多的课程之一。

3.各级各类学校考试中,总是离不开语文。

第二节语文课程目标概述(一)“目的”与“目标”之含义(二)语文课程目标一、语文课程目标的概念二、语文课程目标的作用(一)导向作用(二)语文课程目标的推进作用(三)语文课程目标的控制作用(四)语文课程目标的管理作用三、语文课程目标的特征(一)目标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二)目标的明确性和模糊性。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什么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什么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什么?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它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本质内涵和意义作用。

语文新课程有哪些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追求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素质;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紧紧依靠和利用语文资源开展语文教育;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其能力;四、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什么是综合性学习?它有哪些特征?一、综合性学习是语文学科的课程内容,其实质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过程和实践探究过程。

综合性学习以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基点,强调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强调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目的是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和协调发展。

二、其特点是: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探究性。

语文新教材“新”在何处?有哪些尚需要探讨的?一、语文新教材“新”在1、编写宗旨新,新教材追求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的综合培育;2、体系特征新,紧紧围绕新课标特点及要求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3、课文面貌新,新内容的选用,实现了多元化的和谐兼容;4、编写角度新,以学生为本,方便学生自学提高。

二、尚需探讨的:1、倾心于张扬人文性,对工具性关注不够;2、文言文内容安排还可商榷;3、如何进一步加入电脑知识及运用内容;4、有些要求与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距离较大。

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开展阅读教学?一、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二、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三、要重视阅读方式方法的实践;四、关于语法修辞知识,要依据理解课文的需要,随文学习;五、扩大阅读面。

普通高中的语文新课程理念有些什么?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三、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

• (三)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 有序的语文课程 • 1、必须的语文素养 • 2、既要考虑学生原有的基础,还要顾及自我发展和学习 需求多方面差异 • 3、相对稳定的结构和富有弹性的实施机制 • 4、必修课体现基础性和均衡性,选修课体现基础性和选 择性。通过前者获得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 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协 调的发展。后者致力于学生有选择的学习,促进有个性的 发展。 • 5、系列编排和模块设计。必修有五个模块,在高一和高 二两个半学期学完。选修课设计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 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根 据每个系列的目标可以设计若干模块。
• (二)注重语文运用、审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 性的发展 • 1、应用能力 • 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 通,适应现实生活和自我发展的需要。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 力,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 2、审美能力 • 促进知、情、意全面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 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 • 3、探究能力 • 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人生有更深刻 的思考和认识,关注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积极主动的探究未知领 域。
一、对语文的含义的不同理解: “语文”名称出现之后,就有了各种解释: 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章、语言 +文化、话语+文章、国语+国文等。为此, 叶圣陶先生曾多次作了说明,其大意为: “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 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 科‘听’‘说’‘读’‘写’宜并重”。 可见,“语文”是一个多义词,它能指的 内容是多种多样的 。

高中语文课程的性质

高中语文课程的性质

高中语文课程的性质,是指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根本属性。

它对语文教学的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具有制约作用。

语文课程性质的演变过程,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过程。

要准确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必须弄清三个问题:一是什么是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二是什么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三是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 1 )什么是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以语言的工具性为基础和前提的。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主要表达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语文课程是认知的工具。

叶圣陶先生以前指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

”叶老的“工具论”把语文课程定性为基础工具,认为语文是学习其它一切学科的工具,这个论断是非常准确的。

因为只有学会熟练地使用语言,才能实行的阅读与表达,这是其它学科学习所必备的条件。

有研究结果说明,学生的阅读水平在解答数学应用题中起主要作用。

即使阅读水平和计算水平对于成功地解答应用题都起作用,但阅读水平比计算水平起的作用更大。

也就是说,学生阅读水平强,他的数学成绩也会相对地好,由此能够作出这样的推断:凡是以言语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其学习成绩与语言学科的学习成绩呈正相关。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课程是一门基础工具课程。

那么,作为学习语言的语文课程,如何充分发挥其认知工具的作用呢?首先,要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中提升理解和使用语言的水平,并利用这些水平实行语言交流、解释和记忆。

这种认知工具具有再认知的特点,学生只有掌握了语文水平,才能再学习。

其次,要引导学生在言语实践中掌握获得语文知识和水平的自学方法。

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两者密不可分,又因为任何学习方法都是和思维方法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获取自学方法的过程。

学生一旦获得了自学的方法,就能大大提升语言学习的效率。

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课程的性质

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相关联,其 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其学习方式 主要是语文实践,其学习资源来自语文实践。
实践性不仅是语文课程的属性,小学教育思想品德 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数学、科学、艺术、综合实 践活动等课程也具有实践性,可见,实践性不是语 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是语文课程基本特点的派生 属性,是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路径。 要理解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必须廓清语文实践与语 文学习、语文训练之间的关系。
写作不仅可以反映写作能力,也能反映识字能力,反 映阅读能力,甚至还能从中知晓口语交际能力。识字 写字起步阶段有点难,只要过了识字关,就比较容易 学会自己阅读,而口语交际学前就有丰富练习,唯独 写作入学后才起步,无论从学生还是教师的角度看都 感觉是一道难关。
三是就教学现状看,运用语言文字往往被忽视。当下 大都重理解、轻运用,花费时间不均,这和语文教学 的目的是相违背的。 因此一定要充分认识运用语言文字在语文教学中的核 心地位。
(四)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1、工具性:“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 “语言是手段、工具,人们利用它来彼此交际,交流 思想,达到互相了解”——斯大林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要学语言, 语言是工具,所以语文课自然具有工具性。 “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 的实用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实践性特点。
再次语文能力训练的综合性更为明显。听说读写四项语文能力是 一个综合的言语链:听和说是口语的吸收和表达,读和写是书面 语的吸收和表达,四者既有区别,又密不可分,相互制约。正如 叶圣陶所说的:“读就是用眼睛来听,写就是用笔来说;反过来, 听就是读,用耳朵来读,说就是写,用嘴巴来写。” 因此,听 说读写各项训练不能孤立进行,只能有所侧重,每个单项训练必 须纳入综合训练系统,又为综合训练服务。再以单项语文能力而 言,听、说、读、写各自由许多要素构成子系统。如阅读能力由 认读、理解、鉴赏等能力构成,写作能力由观察、分析、表达等 能力构成,听说能力结构也颇复杂。还要看到,语文能力和语文 智力是处于综合状态的,听、说、读、写以思维为中枢,以想象 为翅膀,以记忆为库房,“智’’和“能”是融为一体的;语文 智能的训练和语文教、学者的非智力品质的磨练,也是综合进行、 交互发展的。

第二章、语文课程的性质

第二章、语文课程的性质

也正因为“语文”含义的多样性,也就导致了对 语文理解的多元性,进而也就影响了语文教育的 进程。
语文是中国的特色,国外无此说。 国外分为“语言”与“文学”,是两个学科。中
国把两个学科合为一科,因此也就产生了分歧。
※ 语文课程名称的歧义
官方解释:1950年《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所谓语文, 是以北京音系为标准的普通话和照普通话写出的语体文。 根据构词法,把语文解释为语言文字 根据语文教材的内容,解释为语言文学或语言文章
“文化”。而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 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 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语文学科具有思想教育性,审美情趣性,有人把 语文视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看做一种文化代码 ,认为文化载体性就是语文的性能,而且语言文 字本身就是文化。如,给你点颜色看看,围魏救 赵等。
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 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 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 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 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意义:确立了现代语和现代文在语文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语文教学中听
说读写并重的教学思想。
5、还有人认为“语文”就是“言语”
●首先,在语言学中,“语言”与“言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语言”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具有一定规则、完整的符号 系统,是静态的,具有公共性和全民性。 “言语”则是人们对这套符号系统的使用过程(言语过程、 言语行为)及其生成物(言语作品),也就是听说读写的活 动及其结果。它是个人的心态与智能的行为和结果,是个体 的、动态的。 ●言语先于语言,语言是从言语中分析归纳出来的,只有通 过言语活动,语言才能发挥其交际工具的作用。

02语文课程性质理念

02语文课程性质理念

(三) 倡导自主、合作、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自觉的意识 • 2 要让学生充分参与,活动。 • 3照顾学生个体差异 • 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学生兴趣心理特征 为主 • ▲何谓合作学习——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 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 ▲何谓“探究性学习” ——学生在学习中自己 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 第一节 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 • 一、语文的涵义 语文是:“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 文化”、“语言文学” • “文字”——字、词、句等教学内容 • “文章”——篇章结构教学 • “文学”——文学体裁,作家、作品知识教学 • “文化”——文化精神、文化风格熏陶
C人文教育观 1语文教育就是精神教育,语文课应建筑起人 的精神,语文课的任务应该是通过语言的 学习和感悟,培养情感,陶冶情操,弘扬 民族的人文精神。 2注重挖掘文中的思想,文化因素和其它的人 文知识因素,注重与课外和其他学科的联 系。 3在教学目标时,强调文本的思想内涵。淡化 语言表达和写作技巧的的品位鉴赏,字词 句的知识学习和语言运用能力培养。
案例:童趣
教学目标: 1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 诵课文。 2理解文章叙事顺序,了解各层大意 3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 古文的规律 4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 物外之趣。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 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第三 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第四遍,学生 齐读。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3掌握文言文的规律 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 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建国后历届《语文教学大纲》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性质的界定:
1、1963年以前,人们对语文学科性质的研究,主要是 确认“语文”到底指什么,即界定它的范畴。
2.1963年,教育部制定并公布《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 大纲(草案)》,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是学好各门 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语文是学习各门学 科必须掌握的基础工具”,其内在逻辑是,既然语文 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而语言是思维和交际 的工具,所以语文就是工具。
语文是"语言——言语"的方式存在, 语文教学在技术层面上,可概括为: 通过言语让学生学习语言,通过语言 发展学生的言语。
三、语文课程的性质认识
1949年以来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一)1963年以前,人们对语文学科性质的研究,主 要是确认“语文”到底指什么,即界定它的范畴。 (二)1963年以后人们确认了语文就是“口头语言和 书面语言的合称”,所以1963年以后的语文教学大纲 中,都在前言部分开宗明义的给语文下了这样的定义: “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其内在逻辑是, 既然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而语言是思 维和交际的工具,所以语文就是工具。
3、1986年,教育部制定并公布《全日制中学语文教 学大纲》 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 规定:“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
4、1996年,国家教委颁布了《高中语文教学大纲( 试行)》。《大纲》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 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
5、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 订本)“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这是语文性质的新定义,反映了人们 对语文性质的研究的新观念,是这一大纲对语文教育 思想的最大贡献。
根据语文教材的演变的历史,解释为语体文 根据语文内容的丰富性,解释为语言文化
根据言语学派的理论,解释为言语
“语文”改为“华语”
意义:不同角度揭示了“语文”包含的文字、文学、
文章认为语文的“语”是口头语言,“文”是“文字”。
●叶圣陶先生曾解释说:“(文),第一种解释之‘ 文字’,如理解为成篇之书面语,则亦与原意合矣。 ”
“文化”。而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 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 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语文学科具有思想教育性,审美情趣性,有人把 语文视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看做一种文化代码 ,认为文化载体性就是语文的性能,而且语言文 字本身就是文化。如,给你点颜色看看,围魏救 赵等。
显然,语文的“语”是属于“口头语言”,“文”是 “书面语言”。这种解释从语言学角度界定语文,语 文就成了语言学的变种。这也为大量的语言学理论进 入中学教材提供了依据。
2、文学家的理解(语言 +文学)
●认为“语文”的“语”是“语言”,“文”是“文学”。 持此论者认为国外有“文学”一科,中国的“语文”当然应 该涵盖“文学”。多年来,文学被当作了语言材料,文学失 缺了本质的特征。“文学”回归的呼声日高。
1949年:语文 1956-1957年:汉语、文学
1958年:语文
1949年,取消“国文”、“国语”,统称“语文”。
二、关于“语文”含义的认识:
● 叶圣陶先生曾作过解释:“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 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 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 ,练习作文。因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 ,则读写之成效便将减损……其后有人释为‘语言’‘文 字’,有人释为‘语言’‘文学’,皆非立此名之原意。 第二种解释与原意为近,惟‘文’字之含意较‘文字’为 广,缘书面之‘文’不尽属于文学也。课本中有文学作品 ,有非文学之各体文章,可以证之。第一种解释之‘文字 ’,如理解为成篇之书面语,则亦与原意合矣。”
也正因为“语文”含义的多样性,也就导致了对 语文理解的多元性,进而也就影响了语文教育的 进程。
语文是中国的特色,国外无此说。 国外分为“语言”与“文学”,是两个学科。中
国把两个学科合为一科,因此也就产生了分歧。
※ 语文课程名称的歧义
官方解释:1950年《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所谓语文, 是以北京音系为标准的普通话和照普通话写出的语体文。 根据构词法,把语文解释为语言文字 根据语文教材的内容,解释为语言文学或语言文章
5、还有人认为“语文”就是“言语”
●首先,在语言学中,“语言”与“言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语言”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具有一定规则、完整的符号 系统,是静态的,具有公共性和全民性。 “言语”则是人们对这套符号系统的使用过程(言语过程、 言语行为)及其生成物(言语作品),也就是听说读写的活 动及其结果。它是个人的心态与智能的行为和结果,是个体 的、动态的。 ●言语先于语言,语言是从言语中分析归纳出来的,只有通 过言语活动,语言才能发挥其交际工具的作用。
3、文章学家的理解(语言+文章)
●认为“语文”之“语”为“语言”,“文”则为“文章”。 “文章”乃文体学的范畴。文字要研究文章的基本特点,文 章的结构特征等。这种提法对指导学生的写作有一定的帮助 。但是把“文”仅仅限定在“文章”层面上,并没有认清语 文的本意。
4、文化学家的理解(语言+文化) ●认为“语文”之“语”为“语言”,“文”则为
6、2001年5月,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 标准(实验稿)》。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 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大家好
第二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第一节 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 什么是语文
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 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 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 起,就叫"语文”。
★ 语文学科相关的科目名称
1902年: 词章《钦定学堂章程》) 1904年:中国文字、中国文学《奏定学堂章程》 1907年:国文(民间1906年)始于梁启超) 1920年:国语、国文(五·四运动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