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与巴城的不解之缘
到江苏昆山这5处古镇老街,寻找江南水乡里最美韵味

到江苏昆山这5处古镇老街,寻找江南水乡里最美韵味江苏苏州,昆山。
位于上海与苏州之间,太湖之滨,自古人文璀璨地。
这里不仅是“百戏之祖”昆曲的发源地,更走出了无数的文人雅士,保留了许多美好的江南韵味古镇。
一起来看看昆山最美5处古镇老街,你都知道吗?1 千灯古镇昆山,千灯古镇。
一个听起来浪漫至极的名字。
江南古镇,千灯静守,江南水乡的别样韵味听着名字也就浮现眼前。
其实这个浪漫,源于吴越争霸战争中的一千座烽火台。
春秋时期吴王寿梦为抵御海寇大造烽火台,而第一千座正好落在此地,故称“千墩”,由此谐音,亦名“千灯”。
这个宁静的古镇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爱国学者顾炎武的故乡,又是昆曲的发源地,保留着江南水乡最美的风韵。
散步在古镇,细直而长窄的青石板小巷,粉墙青瓦,灯盏摇曳。
每一处眼前的风景,仿佛沾染着苏州本身的温软,都如同一幅水墨画呈现在眼前。
千灯古镇至尽仍保留着“水陆并行、河街相连”的棋盘式格局和水巷、河埠、廊坊、庭院的江南水乡古镇风貌。
古镇的河道名字也格外优美,千灯浦。
千灯浦上最可看的是一些桥,其中最著名的是七座建于明清时期的拱形环龙石桥。
而千灯浦的两岸,一边是高低错落的江南民居,一边是供人休息的廊棚。
千灯浦上的“三桥邀月”听起来便是诗意美好,三桥连袂而筑,分别呈现宋、明、清三代的不同特色。
东边的小桥叫方泾浜桥,因河名方泾浜而得名,为明代特色;中间横跨尚书浦上的三孔石拱桥为恒升桥,恒升取步步高升意,为清代特色;西岸一座小巧玲珑的木桥是鼋渡泾桥,为宋代特色。
古镇尚存华东地区最长的石板街、一千五百年历史的秦峰塔、传说中秦始皇东巡时到过的延福寺古刹、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典当铺等古迹。
另外古镇的顾园顾炎武故居、顾炎武墓地、顾坚纪念馆等,也都值得拜访。
行走在这些沉淀时光的古镇景致中,仿佛可以触摸到那遥远的历史,风景里带着久远的记忆,历代人文璀璨留痕在这个美丽的古镇,也是别样一份美好。
2 锦溪古镇锦溪古镇这个名字的由来,很浪漫。
昆曲的相关传说

昆曲的相关传说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昆曲,又称正月旦、原调等,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源自中国南方地区,流行于江浙一带。
它是中国乐坛传统宝库中的一朵奇葩,被誉为“中国戏曲艺术之花”,在古代清代时期尤为繁荣。
历经数百年的沉淀和发展,昆曲不仅在戏曲艺术中占有独特的地位,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朵瑰宝。
昆曲有着丰富多彩的传说故事,这些传说不仅为昆曲的发展增添了神秘色彩,也传扬了昆曲的美妙韵味。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个关于昆曲的传说故事:一、昆曲之神相传在昆曲的发展初期,有一位名叫“昆曲之神”的神秘人物出现在世间。
他身着华丽的戏服,手持金色的锣鼓,声音嘹亮动听,在江南一带传唱着他创作的昆曲曲目。
他的昆曲曲目声名远扬,深受人们的喜爱,被誉为“昆曲之神”。
据说昆曲之神每天会在早晨的阳光下唱出一首新的昆曲曲目,让人们沉浸在他的音乐之中。
他的歌声充满了悠扬的旋律和深情的词句,让听者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美好。
然而传说中并没有记载昆曲之神的真正身份,也没有人知道他是从何而来,又将去向何方。
直到如今,这位神秘的昆曲之神依然是昆曲艺术的象征之一。
二、昆曲的起源传说关于昆曲的起源传说,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
相传远古时代,有一位叫做阮文华的年轻人,天生好声音,喜爱歌唱。
他喜欢模仿周围动物的叫声,从而创作了许多具有独特音韵的曲子。
有一天,他在山中哼唱着自己的曲子,不小心引来了一只神秘的鸟,这只鸟用它美妙的歌声回应了他。
从那一天起,阮文华和那只神秘的鸟成为了好朋友,他们一起探讨音乐的奥秘,一起创作新的曲目。
在这只鸟的指引下,阮文华开始研究起了一种新的声腔,便是后来昆曲中的“原调”。
他用自己的创作才华,再加上这只神秘鸟的指点,终于创造出了第一首昆曲曲目。
这首曲目被人们传唱,深受欢迎,从而开创了昆曲的独特韵味。
在古代,昆曲是由一家人代代相传的。
传说中,有一位名叫张昆的年轻人,他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昆曲演员,获得了宫廷艺人的荣誉。
昆山三镇游感

昆山三镇游感智者数往知来仁者游过知新2019年4月1日,笔名“纪客无优”的《昆山十大旅游景点,全去过的才是真正的昆山通》一文,罗列了周庄古镇、锦溪古镇、千灯古镇、亭林园、周庄沈万三故居、昆山森林公园、昆山明镜荡风景区、周庄全福寺、周庄博物园和阳澄湖生态旅游度假区等昆山十大旅游景点。
文中介绍周庄,就占五分之二篇幅,让人一头雾水,竟没将毗邻沪、苏、浙,为众人熟悉且叫得响的蓬朗、兵希、陆家浜、周市、张浦等地列入,这哪能称得上是昆山通呢?回忆今年春日,我们依靠两座城市的快捷公交巴士,一天游览昆山的蓬朗、兵希、巴城三镇,倒让大家感受颇多、难以忘怀。
蓬朗、兵希小镇真实、怡然自得仲春三月的一天,春日旖旎,兰花盛开,柳丝袅娜。
我们娄东的老年朋友,闻听毗邻地昆山蓬朗举办花灯展,兴致聚生,便成群结队,一清早在城区乘上312路城际巴士,沿着太仓南郊良辅路向西,兴致勃勃去昆山蓬朗观赏花灯展。
车到达终点,就火急火燎打听灯展在哪?蓬朗的人都回答不曾听说,方才知道我们轻信了微信上的不实信息。
“既来之、则安之”,小镇没名胜古迹游览,一行人只好漫不经心地漫步在蓬朗老街上,只见众多既出售各式布料,又裁做各种款式衣裤的,规模不大的店铺,星罗棋布在街道东侧。
由于布料价格便宜、花色繁多,吸引了周边市镇上老年女性和“打工妹”的青睐,门庭若市,无意中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增加了古镇的人气,也让我们饱览了这别样的“风景”。
热情的蓬朗人,都建议我们到兵希镇去看一下,那里号称:“小上海”,也许会有灯展的。
于是,大家花一元钱,乘昆山106公交巴士,去毗邻蓬朗的兵希。
不一会儿便来到陌生的兵希镇,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频频落入眼帘,目不睱接,气势磅礴;高耸入云,雄伟壮观。
又在当地一位阿姨的热情荐导下,逛了兵希新街和老街,领略了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带来的崛起,感受了小镇的时尚、美丽。
虽仍没看到心驰神往的花灯展,但感觉真实,怡然自得。
人心如秤量轻重民意如镜照真假中午时分,有人心血来潮建议去巴城,打发下午半天时间。
衰而不绝 弦歌不辍——清末民初苏州昆曲演出论略

衰而不绝弦歌不辍——清末民初苏州昆曲演出论略
王丽梅;朱琳玲
【期刊名称】《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39)5
【摘要】清末民初,苏州昆曲的演出活动不复往日繁盛,整体呈现出衰落的趋势。
观众喜新厌旧,昆不及乱,昆曲演出受人追捧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苏州昆班不仅数量减少,而且戏班停歇、散班的情况非常普遍,民间戏班的发展难以为继,演出时断时续。
受战火影响,仅存的昆班迁往上海发展,但因观众审美倾向的变化,在上海演出的苏州昆班不敌京、徽。
不过,由于苏州是昆曲的大本营,昆曲力量根深蒂固,硕果仅存的昆曲艺人坚持城内城外演出,并采用文班与武班合演方式吸引观众。
同时,昆曲堂名、文人曲社的持续活动保留了昆曲余韵,苏浙沪的著名曲家的鼎力支持为清末民初时期的苏州留下了最后的昆曲之声,使苏州剧坛始终保有昆曲的一席之地,为昆曲的复兴保留了重生的种子。
【总页数】8页(P31-38)
【作者】王丽梅;朱琳玲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09
【相关文献】
1.清末民初扬州昆曲世家谢氏抄录祖传孤本《莼江曲谱》初探
2.清末民初民间组织对苏州昆曲的传承——以昆剧传习所和堂名班为例
3.清末民初昆山巴城昆曲活动小考∗
4.砥砺奋进六十载,弦歌不辍谱华章——苏州技师学院60年发展成果丰硕
5.苏州市民公社解体的缘由——清末民初苏州民间社团组织个案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初二作文:我和昆曲的故事作文1000字

我和昆曲的故事“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第一次听昆曲,约莫是刚走进小昆班时,师姐们唱的。
不知从何而起,或许就是从这一刻,我就喜欢上这温柔细腻的昆曲。
后来,跟着师姐们练起基本功,从踢腿到跑圆场,乐此不疲。
再后来,开始学唱,学念白,学身段,学《牡丹亭》的游园。
“动作太僵硬了,再来一遍。
”“注意表情,笑起来。
”“再走过来一点,步子大一点”“没声音了,唱出来。
”那时是正在学杜丽娘,是旦角,需要的是柔,不光是唱,身段更是如此。
唱我可以做到,勉勉强强,唱得虽不算好听,但也谈不上难听。
奈何这身段,手臂要拗圆,动作要大气,这大家闺秀可就真为难我了。
不过,我还是在学,努力地学。
“携手向花间,暂把幽怀同散……”我从没想过,可以站到舞台上,扮演着一个角色。
《长生殿》中的唐明皇,就是我初登舞台所扮演的。
很好玩的是,当时小昆班里的男孩子个子太矮,因此作为最高的人,我便跟着男孩子们走起台步。
比赛前的一个星期,我们每天都几乎排练一个下午,老师也一遍又一遍地,不厌其烦地抠着细节。
比赛那天,我戴上冠帽和假胡子,穿上厚底的靴子,踏上舞台。
一点儿都不紧张,只是中途两次胡子勾到扇子,但所幸老师教的都没有忘记,演得还算顺利。
唯一的遗憾就是,那次比赛是小梅花奖的选拔,我却与它失之交臂。
“长刀大弓,坐拥江东,车如流水马如龙……”后来,毕业了,小昆班的生活自然也就结束了。
但对昆曲仍是心心念念,忘不了,还想继续学。
我妈就带我去巴城的缘源昆曲社,学习各种昆曲的基础常识,拍曲啊,唱工尺谱啊。
最令人激动的是,我有幸参加我的偶像,蔡正仁老师的讲座,看他为我们表演一段《太白醉写》,我又一次感悟到昆曲的神韵,一举一动都细微入神。
巴城重阳曲会上,和志趣相投的曲友们演唱《浣纱记》里的《长刀大弓》。
想想这段有昆曲陪伴的日子,是快乐的。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再后来,我去听张军老师的讲座,从中也了解到如今昆曲的发展。
张军老师的水磨新调,就是中国传统音乐融合现代音乐的作品,给人不一样的韵味,耳目一新。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巴城镇绰墩山村西浜村昆曲学社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巴城镇绰墩山村西浜村昆曲学社
佚名
【期刊名称】《小城镇建设》
【年(卷),期】2017(000)010
【总页数】2页(P50-5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意境再现、文化再兴、村庄再生r——西浜村昆曲学社的创作思路解析 [J], 沈一婷
2.建设特色村惠泽老百姓——走访巴城镇绰墩山村 [J], 张树成
3.为你打开一扇窗巴城镇绰墩山村的调查报告 [J], 刘志兴;丁明红;
4.江苏昆山市绰墩遗址发掘报告 [J],
5.江苏绰墩遗址马家浜文化期的孢粉组合和环境意义 [J], 萧家仪;吕海波;丁金龙;郝瑞辉;昆山市文管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的旅游开发路径探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的旅游开发路径探析摘要: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这个国家、民族现存的文化记忆以及区别于其他国家、民族的独特的发展标识。
文章通过对昆曲的旅游价值进行分析,进一步了解目前昆曲旅游开发中的困境所在,在市场调查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探析了昆曲旅游开发的完整路径。
关键词:昆曲旅游价值困境开发路径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1-221-03一、研究背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涵盖范围广,内容十分丰富的概念,其核心内涵在于它的“非物质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着形式多样性、无形性,传承的比平衡性,以及独特的民族性等的特征。
当今不少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灭绝和消亡,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格雷教授曾经论断:“越是濒临灭绝和消亡的东西越吸引当今的都市旅游者。
”由此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具有重大的意义。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19个“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名单。
其中,仅有四项是评审委员会全票通过的,而中国昆曲则居四项之首。
从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逐步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也成为了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
二、昆曲开发的旅游价值昆曲的形成源远流长,早在元末明初之际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元末,顾坚等人把流行于昆山一带的南曲原有腔调加以整理和改进,称之为“昆山腔”,为昆曲之雏形。
明朝嘉靖年间,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的声律和唱法进行了改革创新,以笛、箫、笙、琵琶的伴奏乐器,造就了一种细腻优雅、集南北曲优点于一体的“水磨调”,通称昆曲。
中国昆曲艺术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戏剧学的最高典范”。
昆曲旅游开发的意义影响深远。
1.提升旅游地的文化氛围,调和游客们的身心。
昆曲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着浓厚的文化气息。
在旅游地开发昆曲,能使旅游地散发文化的气息,形成当地特有的昆曲文化氛围。
同样,昆曲的声腔舒缓、婉转、细腻、轻悠……在度曲时,只有保持心情平和才能入境,“闲雅整肃,清俊温润”,因而人们认为“度曲所以调和身心”。
我和昆曲的故事作文1000字_初二优秀作文

我和昆曲的故事作文1000字_初二优秀作文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我第一次听昆曲是在我第一次进入小昆曲班的时候。
我不知道从哪里开始,也许从这一刻起,我喜欢这部温柔细腻的昆曲。
后来,我和师姐们一起练习基本功,从踢到跑,我都很享受。
后来携手向花间,暂把幽怀同散我从没想过我能站在舞台上扮演一个角色。
永生殿里的唐明帝是我第一次在舞台上扮演的那个。
有趣的是,当时小坤班的男生太矮了,所以作为最高的人,我跟着男生走上了舞台。
比赛前一周,我们几乎每天下午排练一次,老师一遍又一遍地讲解细节。
比赛那天,我戴上帽子、假胡子和厚底靴子走上舞台。
我一点也不紧张。
我只是把胡子夹在扇子中间两次,但幸运的是,老师没有忘记他教的东西,而且表演相当流畅。
唯一遗憾的是,比赛是小梅花奖的评选,但我错过了。
长刀大弓,坐拥江东,车如流水马如龙后来,毕业后,小昆班的生活自然结束了。
但我仍然怀念昆曲,不能忘记它。
我仍然想继续学习。
我母亲带我去了巴城的圆圆昆曲俱乐部,学习各种昆曲的基本知识,比如作曲和唱歌。
最激动人心的是,我有幸参加了我的偶像蔡正仁的讲座,并观看他为我们表演了一段“太白醉笔”。
我再次感受到昆曲的魅力,我的一举一动都是微妙而迷人的。
在巴城重阳节音乐会上,他与志同道合的音乐朋友一起演唱了《浣纱记》中的《长刀大弓》。
很高兴能想起这段有昆曲伴奏的时光。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后来,我去听张军老师的讲座,了解了昆曲的发展。
张军先生的《水墨新调》是一部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的作品,给人以不同的魅力和清新。
我对这首歌印象最深的是《春江花月夜》。
这也是昆曲走向现代,重新融入现代的过程。
随着这一趋势,越来越多的新昆曲、顾炎武、梧桐雨,甚至《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都与西方经典相结合。
未来,昆曲新剧也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或许几年后,你会在拥挤的当代昆剧院观看这部一年一度的戏剧,并惊讶地发现这部戏剧的编剧就是我。
我想,昆曲的明天,将会越来越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记 者 /周 竞 成
有 人说昆曲最古老的发源地是浙江海盐 , 也有人将昆曲 与江苏太仓的关系娓 娓道来 。 而昆曲之 “ 字将其与昆山 巴 昆” 城结下 了不解之缘 。 昆曲在 2 0 年 5 1 0 1 月 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第—批
具有艺事传统 , 良 魏 辅的《 南词引正》 : 性昆山为正声 , 说 乃唐
戏, 都取源于《 纱记 梁辰鱼采用魏 良辅的新腔来歌唱这个 浣
悲欢离合的动人故事 , 获得 了成功 , 昆曲走上舞台 , 使 成为 中 国戏 曲艺术的—个剧种 , 从此登上了民族戏曲音乐的宝座 , 从
形 成优 美的昆 山腔雏形 , 为稍后 的魏 良辅创造水磨调奠 定了
基础 。 他们 的音调合集又称为 “ 玉山草堂雅集” 与历史上的兰 ,
南曲之奥 , 出色的作 家和歌唱家。 是 他与杨维桢 、 顾阿瑛 、 倪
云林友善 。 他在顾阿瑛等文士的支持下 , 创始了昆山腔 。 最初 的昆山腔 较为粗糙 , 其唱词多为 当地 民间歌谣以及 南戏 的唱段 , 因其 “ 平直而无 意致 ” 余怀《 ( 寄畅 园闻歌记 》。 )
古文诗 词, 精通昆 曲。 91 , 1 年 他即为苏 州道和 曲社的首批社 2 员, 在苏州桃花坞五亩园创办 的 “ 昆剧传习所 ”他 被举荐为 1 , 2
声” 所以昆曲创始人魏良辅在《 , 南词博引》 中说 “ 唯昆山腔为正
声, 乃唐玄宗时黄幡绰所传。 安史之乱 以后 , ” 流落到昆山正仪 ( 今巴贱镇正仪街道 )死后葬在 “ , 绰墩” 绰墩以黄幡绰命名 , 。 是
一
位 ——绰墩遗址 , 里是 中国第一个特色书法之 乡。 宁铁 这 沪 路 、 1国道 、 宁高速公路横贯镇域 , 32 沪 巴城 是—个历史悠久 ,
文艺部 中创设昆曲组 , 一字一句地教唱《 渔家乐 》《 、邯郸梦 ・ 仙 圆》 等曲 目, 为昆曲
昆曲, 常常令今人 旮 日 隔世 的陌生感 , 似乎只适合当做 文物远远 观瞻 , 被世人洗成为 “ 现 困曲” 因为它节奏太 慢, , 但 是在现代人 陀螺 般的快节奏生活 中, 听一两段昆 曲也不免是
名董事之一。 在昆山 中学任职期问, 热心倡导昆曲传习, 在学生
明嘉靖 中叶 , 经过从江西寓到 昆山 、 太仓的戏曲音乐 家魏 良辅 的大力改造 , I 尽青 发挥昆山腔流丽悠远的特点 , 终于创建 了字 正腔圆 , 风格雅致 , 吐字运气 讲究 , 行腔 细腻委婉的新 昆腔 ,
世称 ” 水磨腔 ” 即昆曲。 时的昆 曲还是清词冷唱 , 的继承 , 此 他
发掘 , 绰墩遗 朔} 陂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生 于浙 江温州 , 逐渐流传至太 湖平 原的江苏 昆山一带 , 与 它
当地方 言土语和民间语调相融合 , 经过 当地擅长南戏的歌唱
家改造 , 产生 了一种仿南戏 的地方声腔 , 就是昆腔的雏形 。 历 史上记载 , 当时有位诗人顾阿瑛 ( 3 1 16 ) 字德辉 , 1 1— 3 9 , 本名 顾瑛 , 阿瑛是朋友们对他的呢称 。 他在家乡正仪界溪 , 建造了
的比较完美的结合 , 成为一时之冠 , 并流传海外。 后世的西施
史》 “ 说: 园池亭榭之盛 , 图史之富 , 暨饩馆声伎 , 并冠绝一时。 ”
主人招集 四方文 士 , t i 酒之会 , 举- . 5-  ̄ 研究声腔 , 讨论音律 , 上 承黄番绰 的正声 , 吸收 民间流传 的歌调 , 并不断地总结升华 ,
“ 人类口头 和非物质 遗产 代表作 ” 如今它 已有 60 , 0 岁高龄 了,
同时被世人称为 “ 百戏之祖 , 百戏之师” 不仅因为昆曲独特的 , 美感 , 还有在历史 中沉淀的丰 富度 , 后世的很 多剧种都在昆曲 的基础上加以改变 , 变成 了观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戏剧。 昆曲的起 源地 巴城 镇 , 于 以昆山为 中心 的娄江流 域, 位 现 属于江苏 省苏 州昆山市 , 这里有全 国唯 一重点文 物保护单
亭雅 集 、 园雅集 , 西 并称三大雅集 。 宾客 中有一位顾坚 , 昆山
千墩 ( 今千灯镇 ) , 南词引正 》 人 《 说他 善歌 、 善作 古赋 、 善发
明代 中叶到清代 中叶 30 0 年问 , 一直是中国 戏剧舞 台的中心 。
到了民国时期, 巴城顾巷栅人吴粹伦建立了第_所昆剧传 习所。 吴粹伦( 83 14 ) 名孝友 , 18- 9 1 , 以字行。 他少时成 鼢 , 后在 昆山创办了昆山第一所县立初级 中学。 他博学多能 , 长于
文化底蕴深厚 的水乡古镇 。 巴城历来人杰地灵 , 文化底蕴深厚。 古有黄番绰 、 顾阿瑛、 梁辰鱼 、 魏校等 , 近有吴粹伦、 肖白等 , 李 今有费俊龙 、 俞玖林 、 李沁等。 其中, 唐代名伶黄番绰是第— 吕 昆山腔的巴贼人 , 顾
座土山, 由原始社会先 民用人工堆筑起来的, 经过多次考古 元末明初 , 南戏 ” “ 的诞生拉 开了戏 曲的大幕 。 南戏 ” “ 诞
Hale Waihona Puke 阿瑛是第—个拥有昆腔私家班的 巴城人 , 梁辰鱼是第—个把昆 曲搬上舞台的巴城 人, 吴粹伦则是昆剧传习所 的创始人。 昆山
4 祖 国 21 下 6 02 4
“ 玉山佳处 ” 至今还保存 的金 粟庵 、 亭就 是它 的遗 迹。 明 , 东 《
表达 了爱 国主义的主题 。 前人 称梁辰鱼 是 “ 词才乐才两 全高 手 ” 他所创作的《 , 浣纱记 》 传奇 , 达到 了思想 内 容和艺术形式
玄宗时黄幡绰所传。 黄幡绰是唐朝—位宫廷艺人 , ” 他噱虐善辩
尤工音律, 擅长 “ 参军戏” 被誉为 中国十大名伶之一。 , 黄幡绰 根据南方特点 , 出了以滑稽表演为主的傀 儡戏 , 中流传的 推 其 婉转缠绵、 清丽动听的歌调被后人尊称为 “ ”有些朋友一 正声 。
直不解, 昆曲发源于巴城 , 是地方剧种 , 为何不向沪剧 、 锡剧用 方言 , 而是用中州音。 因为它的源头正是黄幡绰所传下来的 “ 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