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昆曲

合集下载

浅谈昆曲的发展及特点

浅谈昆曲的发展及特点

昆曲,也称江南曲,是中国一种代表性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始于明清,传承至今。

昆曲和中国其他地区的曲艺有着明显的区别:一方面它以武汉江汉岸,湖北武汉为中心,其推动技法、乐器、旁白、腔调、歌曲等一系列演出风格的发展;另一方面,表演活动的时间、地点,以及组成的人员的不断变化,大大丰富了昆曲的演出内容和形式。

昆曲以讲唱为主要演出形式,体现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郊野的小山村的文化内容,加上许多悬疑曲调惊人的故事,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一种风俗文化的表现。

昆曲有着传统气息,并且越发深厚,正如昆曲文化里有“安得好昆曲醉月,发胸不用入青山”,“闻昆仑说黄鹤到,无端将泪暗洒楼”这样的诗中所体现出来的气氛。

昆曲以诗歌故事形式表现,主题涉及到对生活的描述及对社会的魔鬼的抵抗,色彩浓烈,情节生动。

这种传统文化的特点,让昆曲表演成为一种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昆曲的发展变化无常,其特点把持不稳,使它有既蕴藏着传统式的文化,又有着现代氛围的特质。

其实,改革开放后,民间艺术也在革新和演变,昆曲也不例外。

比如以前押调都比较老古,但是现在昆曲也开始运用现代押调,发展出更具现代色彩的曲调。

昆曲演出的变化也非常神奇,除了一些传统的特殊乐器外,一些现代乐器也开始被应用进来,把昆曲的演出变得更加丰富,也使它有更大的影响力。

同时,昆曲也和国内现代文化相结合,很多注重剧本构思、强调行业道德操守的艺术形式日趋成熟。

昆曲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已经被当时有很多不统一的流派,其中一份有其独特优势。

一般来说,昆曲表演格外注重传统文化,反映了地方感。

音乐方面,一般传统的押调较多,故事的情节比较复杂,且绝对的中心思想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有的地方昆曲变化也比较多,像不同音乐乐器的不断更新、舞蹈的演绎的融合,这使昆曲得以变得更加动态和丰富多彩.昆曲有着极为丰富的旋律,现实生活的内容,加上歌舞金句等混合而成,将诗歌艺术、文学艺术、舞蹈艺术结合在一起。

而这种交错的艺术形式,也是昆曲形成的重要特点之一。

昆曲的传承与时代创新

昆曲的传承与时代创新

昆曲的传承与时代创新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为一名文化爱好者,我一直对昆曲的传承与时代创新感兴趣。

在本文中,我将深入探讨昆曲的传承,以及如何在时代的变迁中进行创新。

一、昆曲的传承1. 传统的传承方式昆曲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其传承方式主要是口传心授,从师傅到徒弟的代际传承。

在传统昆曲家族中,艺术才能常常通过家族血脉得到传承,门第观念也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种传承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昆曲的纯正性和传统风格。

2. 昆曲剧团的传承除了家族传承,昆曲还经过剧团的方式进行传承。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昆曲剧团开始兴起,他们通过演出、培训和传统曲目的传承,起到了传播和继承昆曲艺术的重要作用。

这种传承方式增加了昆曲知名度,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和了解昆曲。

3. 昆曲的非遗保护随着时间的推移,昆曲也逐渐面临着传承和保护的挑战。

为了保护昆曲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设立昆曲专业学校,建立昆曲艺术团队等。

二、昆曲的时代创新1. 题材创新传统昆曲剧目主要以历史传说和宫廷故事为题材,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新的题材也被引入到昆曲中。

现代昆曲作品除了传统的历史故事外,还涉及到当代社会问题和人物形象,使得昆曲更贴近现实生活。

2. 舞台形式创新现代化的舞台技术也为昆曲的创新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灯光、音效和背景幕布等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得昆曲舞台更加丰富多样。

舞台布景和服装设计也在创新中发展,从而提升了观众的观赏体验。

3. 教育与推广创新为了更好地推广和传承昆曲,新的教育方式也开始在昆曲界兴起。

在一些高校或文化机构开设昆曲专业或培训班,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使更多的人有机会以专业的角度去学习和欣赏昆曲。

三、我的观点和理解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其传承与创新是保护和发展昆曲艺术的关键。

我认为传承昆曲的核心是要求传承者保持对传统的尊重和理解,同时注入创新的元素。

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够在传承中实现时代的创新,并使昆曲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

浅谈昆曲

浅谈昆曲

班级:会计1004班学号:2101100405 姓名:丁惠平时戏剧作业论文浅谈昆曲昆曲,也称为“昆腔”、“昆剧”,是元末明初产生于江苏省昆山的一个传统声腔剧种。

再往上追溯,它的源头是南戏。

南戏最初流行于浙东一带,称为“温州杂剧”。

为了和北方杂剧区分,便称为南戏。

昆腔则是南戏流传到江苏的一个支脉。

现在,昆曲已被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名单中,并名列榜首,是古老中华文化的辉煌的又一例证,是中华名族的光荣。

文化界不少人士认为,这与中国“申奥”成功具有同样的意义。

昆曲之所以具有如此高的文化价值,这与它的艺术特色是紧密相连的。

首先昆曲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历代戏曲家把明清“传奇”——昆曲与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便是由昆曲的文学性着眼的。

剧本就是文学著作,优美的古典诗、词、曲是昆曲剧本的组成部分。

昆曲文词典雅生动,从意境的营造到心理气氛的渲染都获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昆曲的第二个艺术特点,便是它在音乐上的高度成就。

昆曲成为一个剧种之前,是经历了由元末顾坚到明嘉靖年间魏良辅二百多年丰富、改革和发展的过程,因此,也可以说昆曲成为一个剧种,它在音乐方面的准备长达二百多年。

这是其他戏曲所没有的。

昆曲的另一个艺术特点便是唱念表演的协调统一。

昆曲的诗词曲强调人物性格、戏剧节奏;必须突出语气语调,必须突出语气语调,必须具有鲜明的动作性。

因此,昆曲的唱念必然与表演、舞蹈相辅相成、协调一致,形成了载歌载舞的艺术特征。

提到昆曲,不得不说说汤显祖,在文学思想上,他明确提出文学创作首先要“立意”的主张,把思想内容放在首位。

他虽然也创作过诗文等,但成就最高的还是传奇。

他是我国古代继关汉卿之后的有一位伟大的剧作家,他的戏剧创作现存主要有五种,其中著名的是“临川四梦”——《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

而在这四部作品中,汤显祖最得意、影响最大的当数《牡丹亭》。

《牡丹亭》讲的是一个很美丽、很浪漫的爱情故事,“游园惊梦”一折更是令人难忘。

对昆曲的认识及其传承的思考

对昆曲的认识及其传承的思考

对昆曲的认识及其传承的思考Final revision by standardization team on December 10, 2020.昆曲承载着高度凝聚的中华文明对美的追求和思考,包括文学美、音乐美、舞蹈美。

作为一个有责任将我国历史文化传承下去的中国大学生,如果不了解这个具有深厚底蕴的艺术,可谓是一种遗憾;对于昆曲艺术本身,没有年轻一代的弘扬和传承,就是灾难与悲剧;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没有年轻一代的关注,就有可能失去生存的能力与空间,更会阻碍年轻一代对祖国文化认同感的树立。

一、昆曲之衰的原因:从社会方面看,1.市民审美情趣成为昆曲不断走向衰落的决定性因素。

2.狎优风气导致观剧者审美情趣的低落,不理于以“贵艺”着称的昆曲以“重色”见长的花部戏的竞争。

3.统治阶级文化上的高压政策对昆曲的发展产生了实质性的伤害。

从经济方面看,昆曲演出成本高,昆班开拓市场的意识不强、从事昆曲艺术的人中缺少经营之才、昆曲演出上座率不高、票房收入低等都是导致昆曲衰落的重要因素。

从文学方面看,清中叶以后,曲学衰微,文人染指昆曲者日少,创作上一味因循守旧,缺少创新,加之昆曲本身曲词太雅,因雅致隔,妨碍了观众对他的理解,逐步失去以普通市民为基础的观众群。

最后,从音律与演出方面看,由于昆曲严格守律,“声协”与“辞工”之间矛盾十分突出,因而严重束缚了作者的创作。

昆曲在演唱上又要求极严,具有难学难传的特点,不容易普及。

昆曲扮演又以文戏为主,词哑戏冷,不够热闹,综合性不如后起的京剧。

由此可见,昆曲最终失去戏坛盟主的地位是有其必然性的。

二、对昆曲在高校传承的难点以及可行性的探讨: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生态文化正发生巨大变化,昆曲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人才的流失使得胜任昆曲创作的人员寥寥无几;要革新昆曲,又面临两难困境—不对昆曲作较大改变,就无法缩小昆曲与时代的距离;倘若做大的改变,昆曲就失去特性而不成为昆曲了。

浅谈昆曲打击乐

浅谈昆曲打击乐

浅谈昆曲打击乐昆曲是中国戏曲传统中的珍品,它融合了音乐、舞蹈、唱腔和表演艺术。

在这些元素中,打击乐是昆曲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打击乐在昆曲表演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增加节奏感和音乐效果,还能够激发舞台表演的情感和气氛。

本文将就昆曲打击乐的历史、演奏特点以及在昆曲表演中的作用进行简要介绍。

一、历史昆曲打击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

在元代大量从蒙古、西亚及其他地方传入的乐器,如刹海琴(似议宝玲琴)、揩吶、锣、鼓等。

而在清代,昆曲打击乐更是被发扬光大,越发成为昆曲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昆曲中,打击乐器有着丰富的种类,包括了锣、鼓、钹、排鼓、铙钹、阵钹等,其中锣鼓为昆曲打击乐的主要乐器。

昆剧中的打击乐乐器,在戏曲体系中,它们在操作手法、音色效果、使用场合上都具有着独特的特色。

昆曲打击乐的历史悠久,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演奏风格和技巧。

二、演奏特点昆曲打击乐的演奏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声音多样昆曲打击乐器的声音非常多样,不仅有低沉的鼓声和清脆的铙钹声,还有悠扬的排鼓声和嘹亮的锣声。

这些声音可以根据舞台表演的需要进行组合和调配,产生出丰富多彩的音乐效果。

2. 节奏明快昆曲打击乐器通常用于强调节奏,增加音乐的动感。

在昆曲表演中,打击乐器往往会与唱腔、器乐等其他乐器相配合,产生出明快而富有层次感的音乐效果。

3. 情感表达昆曲打击乐在表演中也能够起到情感表达的作用。

通过打击乐器的演奏,可以让观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舞台上的情绪和气氛,从而增强了观赏者的审美体验。

三、在昆曲表演中的作用昆曲打击乐在昆曲表演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增加舞台表演的视听效果,提升观众的听觉体验。

在昆曲表演中,打击乐器既可以作为舞台音乐的伴奏,也可以作为观众情绪的导向,它能够准确地表达出人物内心的感情变化,形成昆曲独有的音乐韵味。

昆曲打击乐在唱腔之间、表演之间以及整个剧目之间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它能够增加舞台表演的紧张感和戏剧性,让观众更加沉浸在剧情之中。

昆曲点评介绍

昆曲点评介绍

昆曲点评介绍
昆曲是中国戏曲传统的重要代表之一,起源于明代,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昆曲以其独特的音乐、表演、舞蹈等元素而闻名,它通常以古老的文学作品为基础,通过高亢激昂的唱腔、华美的服饰以及精湛的表演技艺,传递着深沉的情感和文学内涵。

以下是对昆曲的点评介绍:
1.音乐:昆曲的音乐以“三绝”为代表,即琴、笛、鼓。

演唱者
在演出中常常伴随着传统的乐器演奏,音乐旋律悠扬、婉转,通过不同
的唱腔表达情感,给人以深沉的艺术享受。

2.唱腔:昆曲的唱腔非常独特,包括“慢板”、“中板”、“快
板”等不同的唱腔形式。

每一种唱腔都有其独特的音域和表达方式,演
员需要通过声音的变化来传递人物的性格、情感和故事情节。

3.表演:昆曲的表演注重舞台语言和动作的协调。

演员需要通过
身段的灵活运动和面部表情,展现人物的性格、境遇和情感。

同时,昆
曲舞台布景和服装也非常注重细节,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美学。

4.文学内涵:昆曲常常取材于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如《红楼
梦》、《西游记》等。

演出过程中,不仅演绎了这些文学作品中的故事,
还传达了其中的深刻思想和哲理。

5.文化传承: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珍贵遗产,它代表了一
种特殊的审美和文学追求。

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之一,昆曲在传统
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总体而言,昆曲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深刻的文学内涵和浓厚的历史
文化底蕴,为中国戏曲传统增添了独特的光彩。

昆曲知识点

昆曲知识点

昆曲知识点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被誉为“戏曲之花”。

它起源于江苏苏州地区,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的瑰宝之一。

昆曲以其高度的艺术性和独特的表演形式,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昆曲的特点在于其独特的唱腔、表演方式和角色扮演。

以下是一些昆曲的知识点:1.唱腔:昆曲的唱腔是其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它采用的是特殊的乐曲和唱腔技巧。

昆曲的唱腔音域较宽,音色柔美,旋律细腻。

其特点是以音调变化丰富、音域跳跃较大、声音起伏有致等。

2.表演形式:昆曲的表演形式十分特殊,它采用了很多独特的技巧,如“敲子”、“套子”、“打腔”等。

其中,“敲子”是指演员在表演时敲击特制的木鱼,以引导节奏和强调情感;“套子”是指演员在表演时携带手提箱,从中取出道具和服装;“打腔”是指演员在表演时用手拍击自己的身体,以增强节奏感。

3.角色扮演:昆曲中的角色扮演非常重要,演员需要通过面部表情、身体语言和动作来展现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昆曲中的角色分为四大行当,即生、旦、净、末。

每个行当都有其特定的角色类型和表演方式,如生行当扮演男性角色,旦行当扮演女性角色,净行当扮演丑角,末行当扮演世俗角色。

4.剧目:昆曲有着丰富多样的剧目,包括历史剧、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

其中,经典的剧目有《牡丹亭》、《紫钗记》、《窦娥冤》等。

这些剧目不仅在中国内地广为流传,也在海外得到了认可和喜爱。

5.影响力: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之一,对于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和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在中国内地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也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和追捧。

许多昆曲剧团也积极参与国内外的演出和交流活动,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昆曲。

总之,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瑰宝,其独特的唱腔、表演形式和角色扮演使其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范围内,昆曲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喜爱。

通过了解昆曲的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门古老的艺术形式。

昆曲艺术简述

昆曲艺术简述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14世纪的江苏昆山地区。

它以唱腔优美、表演细腻、文学性强而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对后世的戏曲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昆曲的艺术特点包括:
1. 唱腔:昆曲的唱腔悠扬、旋律丰富,有独特的音乐体系,包括宫调、商调、角调、徵调、羽调五种基本调式,以及各种变调。

2. 表演:昆曲表演讲究身段、手势、眼神、步法的协调统一,动作细腻,强调内在情感的表达。

3. 文学性:昆曲剧本多取材于古代文学作品,如《西厢记》、《牡丹亭》等,语言优美,诗词歌赋并用,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 音乐伴奏:昆曲的伴奏乐器主要有笛子、二胡、琵琶等,音乐与唱腔相辅相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5. 脸谱与服装:昆曲角色的脸谱和服装色彩鲜明,造型华丽,有助于表现角色的性格和身份。

昆曲在明朝和清朝初期达到了鼎盛时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影响力逐渐减弱。

20世纪初,昆曲艺术经历了一段低谷,但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随着中国文化的复兴,昆曲再次受到重视,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新的生命力。

如今,昆曲在国内外都有专门的演出团体和研究教育机构,致力于传承和推广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昆曲
今宵雨霁动新凉,短拍长歌夜未央.
学得昆山齐按拍,还珠门外月如霜。

昆曲,别称昆剧、昆腔、昆山腔。

元朝末期,顾坚等人把流行于江苏昆山一代的南曲进行整改,成了昆山腔。

昆山腔明丽悠远,但结构上比较散漫。

于是到明嘉靖年间,昆山腔不断完善,集合了海盐腔、弋阳腔等优点,又借鉴北曲用箫、笛、琵琶、笙等乐器伴奏,形成了独特的“水磨腔”。

隆庆年间,昆腔传奇《浣纱记》的出现,使得梨园界习昆曲蔚然成风。

再到了清乾隆年间,昆曲进入全盛时期,独霸梨园,对其他种类戏曲的创作表演影响颇深,被誉为“百戏之祖”
昆曲唱腔华丽、念白儒雅。

集文学、舞蹈、音乐、戏剧为一体。

并舞台上,佳人才子水袖轻舒,妙目流波,情而不亵。

侠客义士辗转漂泊,英雄迟暮。

杜丽娘因情而逝,因情复生;一曲生殿,唱遍大唐风流;秦淮红颜血染桃花扇,山河破碎,何以家为?儿女情长终究湮没在铁马金戈中,凤鸣宝剑,针砭时弊,嬉笑怒骂,言人不敢言。

爱情与政治,一直是昆曲中不变的主题。

随着昆曲剧作的兴盛,昆曲演出也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一大享受。

先前只是文人绅士好豢养私人家庭昆曲戏班,到明万历年间,昆曲这只旧时王谢堂前燕,也渐渐飞入了民间,深受百姓欢迎。

每每昆曲演出,震动十里八乡,当时著名的戏班子有苏州霞瑞班、吴徽州班、南京郝可成班,常熟虞山班,上海曹成班。

再到清朝时期,昆曲愈加兴盛,更有许多作家学者、民间乐师、甚至文化素养高的妓女都愿意登台唱几嗓子。

然而,成也萧何败萧何。

昆曲因唱腔婉转、唱词优美和动人的剧本故事而家喻户晓。

却也因为某些剧作家和演唱者的过度求精导致其唱腔缓慢,唱词过度雕琢,作品大量雷同,而背离了广大观众的通俗审美。

在清朝中后期,昆曲界出现了著名的“花雅之争”,人们开始青睐于各种粗狂通俗的地方小戏。

后来虽有一些表演艺术家们多方整改,新增了武戏和短剧。

同时为了满足观众们的需求,对昆曲的场次和情节多番整改,出现了“折子戏”。

但京剧后来居上,融合了多种戏曲精华于一身,加上民国年间小凤仙、梅兰芳等表演家的走红,昆曲始终难以恢复之前的荣光。

新中国成立后,昆曲经历了“文革”和“四人帮”的摧残后,元气大伤。

改革开放后又受到了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举步维艰。

在这种情况下,昆曲却凤凰浴火,涅槃重生。

许多剧作家在面临着“小众与大众”的抉择后,对昆曲未来观众进行了重新定位。

2001年,昆曲被联合文教课组织列入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

2004年4月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主持的青春版《牡丹亭》开始世界巡演。

该剧冲破了传统昆曲旦角为主的桎梏,“生旦并重”,达到了平衡对称之美。

同时在剧本、音乐、唱腔、服装、舞蹈、舞台设计上融入了现代元素,适应了现代观众的视觉要求,但又不违背昆曲的古典精神。

昆曲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经历代名家的发展和完善,目前它已成为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

我们期待着昆曲在“市场化”的大背景下,能够保持自己的本色,找到适合自己的路走下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