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的“本质化”建构--以白族知识精英有关“本主”崇拜的学术书写为例

合集下载

白族“本主”文化的变异

白族“本主”文化的变异

白族“本主”文化的变异“本主”崇拜是白族独特的民间宗教信仰。“本主”即“本境之主”,是本地区、本村寨的保护神。“本主”信仰形成的历史已十分久远,经历了自然崇拜、祖先崇拜、英雄崇拜、偶像崇拜几个阶段。其间曾受到佛教、道教、儒学的渗透和影响,在社会变革时期也曾受到政治干预和外力的冲击,但作为民间宗教信仰,“本主”崇拜已经融于白族的血液和精神之中,与“本主”有关的传统习俗、信念和行为,一直绵延不断地保持下来。“本主”崇拜称为“本主文化”,是因为从广义上说,“文化是指人类的主要行为特征,是人类群体所共有和习尚的行为、思维、感情和交流的选择性模式。”本主崇拜是白族农村共同享有的习俗,其中包含着通过本民族语言传递(口传心授)得来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祭祀本主成为白族农村古老的传统习俗,村民们对“本主”倾注着质朴热烈的情感和虔诚的心理寄托,这种信念和行为就是活在民间的文化。从文化特征和类属来看,“本主文化”是民族民间宗教文化,因为它有单独的庙宇建筑,有名有姓的偶像,固定的祭祀节日,多层次的朝拜组织和口传经文,以及与本主有关的丰富多彩的传说故事。这些精神的和物质的载体,涉及到白族社会、家庭、生产、生活,以及伦理道德、文学艺术、风俗等各个领域,影响深远,甚1/ 10至可以说是“隐含着古老的生命基因”,是白族社会的缩影。人类学学者认为:人类从没有宗教到产生宗教,是社会进步的一种标志,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必由之路。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随着社会变革而会产生“适应性”和“变异性”。白族本主崇拜是人为的民间宗教,仍然脱离不开宗教文化演变、发展、兴衰的规律。本主神祇的易位本主中除少数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自然神外,多数是与大理历史、地理有关的历史人物和英雄,其中有帝王将相,也有平民百姓。如“白子国王”张乐进求,南诏国王阁罗凤、凤迦异、世隆,大理国开国皇帝段思平,元世祖忽必烈,唐王朝的将军李宓,明朝征云南的将领傅友德等。有位同志在宾川考察本主庙时发现:有的本主庙原先名“天子庙”,供奉段思平或赵善政,是白族,后来却变换成了汉族的傅友德和兰季子。他认为“本主被偷梁换柱”了。这是事实,但并不奇怪,因为白族本主崇拜是人为宗教,神是人造的,在每个历史时期,“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进行加工改造”。当然这种意愿是有一定的“标准”:不以族别、出身、成败论英雄;为民族、为老百姓、为地方做了好事的,都有可能奉为本主。例如唐代西泸县令郑回被南诏俘获,南诏王慕其才,让他当上王子凤迦异的老师,后被任命为清平官(宰相)。他发挥自己的才能,促使南诏和唐2/ 10王朝的特使“苍山会盟”,增进了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他死后被大理古城的百姓封为本主。至于“天宝战争”唐将李宓死后被奉为本主的问题,情况较为复杂,因“涉及到唐与南诏的古代边疆关系史的问题,也涉及白族本主文化的历史性、多元性、吸纳性和宽容性等问题。”天宝战争唐军虽号称20万,全军覆没并不等于全部战死,总有一些唐军兵卒逃散或被俘。他们流落于洱海周围的不下万人。这些汉人一则是具有较高生产技能的穿上军装的汉族农民,二则均为青壮年之男子,他们逐步融合于白族,对洱海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很大促进作用。到了明代,南诏、大理国已成为历史,此时已经白族化了的天宝战士的后代,追本溯源,尊奉李宓为自己在云南的祖先。明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蒙化县(今巍山)营头村人李姓,自称李宓后裔,呈请大理府建庙奉祀,封李宓为“利济将军”。下关上村全系白族,他们也把李宓奉祀为本主。就以天宝战争结束后的南诏王室的态度来说,对战殁的唐军将士表示出极大的宽怀,下诏说:“生虽祸之始,死乃怨之终,岂顾前非而忘大礼。”遂收亡将等尸骨“祭而葬之,以存旧恩。”这是从祖国大统一、民族团结愿望出发的宽容。后人把李宓封为专管水利的本主神,使之“造福于民”,百姓未尝不可以接受。民国年间喜洲白族文士赵甲南曾为将军洞撰写一联:“马革裹边疆,尽孝全忠,姓字并传前战史;龙关留正气,御灾捍3/ 10患,威灵犹仗故将军。”已把李宓看作忠孝两全、保护人民生产、生活的“本境福主”;下关地区的汉族同样尊崇李宓为“忠君卫国,保境安民”的“将军老爷”。本主“易位”,历史人物被升华为人们精神寄托和英雄崇拜的偶像,大都发生在明清时期,这是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的。明朝的专制和暴虐在中国历史上是出了名的,对地方势力实行镇压,对士人则施以暴虐。沐氏统治云南,为了彻底消灭地方势力,凡官府的典籍、民间的文献,一举焚毁。对宗教中的佛教、道教给予保护,巫教则归“朵兮薄(大巫师)道纲司”从严管理,“本主”信仰被划属巫教范围,政治上受到一定的压力。为了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社会环境,必须“注入新的生命来拯救自己的信仰和习俗”,本主庙里的本主就得换神、易位。值得注意和思考的是:到了现代和当代,本主“易位”和“易容”的现象仍在出现。下关七五村的本主神名金霄,相传商末周初被封为“九天卫房圣母”,因“聪慧、贤能,异化生灵,抗恶镇邪,功德齐天”,被村民奉为本主。庙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后毁于兵祸,其后几经修缮。1998年村民“出于兴村富民的愿望”,民捐村助筹资39万元重建,次年竣工。新庙正殿泥塑“圣母”的左边出现了一堂现代神像,村民称其为“二将军”。从衣着服饰看,是民国年间滇军早期将领的仪容,侍立两旁的一位应是秘书,另一位为副官。这位“主神”其实是4/ 10未担任过军职的历史人物,姓什名谁,因涉及1925年的一段历史事件,碑文用“村难”两字一笔带过,今天也只能“宜粗不宜细”,不必细说。类似七五村本主庙的本主废立谁说了算?主要还是村民有较大的发言权,他们有自己的好恶标准,不能用历史学家的眼光来看待。这些历史人物经过口传和附会,与真实人物相去甚远。正如美国人类学家卡-恩伯、梅-恩伯夫妇合著《文化的变异》一书“宗教与巫术”中说的:“不管起源是什么,目的何在,宗教(造神)可以起到满足人们所共有的心理需要的作用。”本主庙的功能变异在白族聚居的农村,每个村都有本主庙,供奉的本主有的是一个村一位,有的是几个村共奉一尊。本主庙是本主的“家苑”,是祭祀和民俗活动的场所,也居住着本主文化的主要继承者和传播者——庙祝(巫师)。定期举行盛大的祭祀集会,向本主表示敬意,祈求神灵的启示。传统的“做会”,有莲池会的老斋奶念经,洞经会的会友诵经,村民耍龙、耍狮、打霸王鞭、唱滇戏等,以及迎送本主的游行。这些活动娱神的同时也娱人,对神是敬畏中有亲合感,对信众是起到整合的作用。以往宗教的气氛浓厚,随着社会变革的进程,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除了莲池会还固守着传统的礼仪行事,洞经会的性质也在逐渐发生变化,突出音乐演奏,淡化宗教色彩。靠近城镇的本主庙做会时,还有中老年人组成的文艺队加入其中,古老的庙宇5/ 10出现女子健身操,青年男女在跳“的士高”;狂歌劲舞的热闹与香火浓烟弥漫,俨然像是中西古今混杂的“狂欢节”。本主庙的功能演变成白族村落的群众文化中心。改革开放后,政治环境较为宽松,全国各地出现了宗教热,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得到应有的尊重。大理坝区经济发达的村社,近几年投入巨资重修本主庙,例如下关打渔村、七堆村,大理南门外的本主庙修建得富丽堂皇,范围扩大,设施齐全。将军洞则几次翻修大殿,重塑泥像,庙内电灯、电话、厨房、炊具、小卖部、娱乐室等一应俱有,公交车设站直达。本主庙的社会功能从单纯的“烧香还愿”、“念经祈福”,转变为亲友聚会,青年人交谊,群众团体开会、休闲,中老年人健身的场所。从崇拜本主的村民和外来香客的心理状态来说,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古代崇拜本主与农业生产有关.。土地是农耕民族衣食之源,祭祀本主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两旺。一家老幼去本主庙是祈求本主保佑,全家清吉平安,名“磕平安头”。到了20世纪80年代之后,为参军、考大学、找对象等个人意愿也去本主庙求神。90年代商潮涌动,求财、求好运成为崇拜本主的主流。时代在变,本主庙借重修之机会,建筑布局和神位的格局也在变。本主庙正殿的主神不变。右边配殿按传统多塑大黑天神或药神孟优,那是因为往昔民间缺医少药,无力抵抗瘟疫和疾病,大黑天神是密教护6/ 10法神,他敢于违抗玉帝把瘟疫撒到人间的旨令,是舍身救助人类的英雄。孟优传说是孟获的二弟,“精通药理,治病有起死回生之术”。如今医学普及,有病找医生、进医院,配殿的位置已让位给财神老爷,称“财神殿”。“富国富民”的匾额高悬上方,楹联中少不了“奔小康”的词语,财神殿的“功德箱”收入有时比正殿还多。左边配殿原名“子孙娘娘殿”,建国前香火很旺,妇女求子心切来此祷告。现今实行计划生育,修殿的主持人冥思苦想后,把将军洞的子孙娘娘殿改成“慈航普渡”的“观音殿”。本主庙的主持和管理者,往昔是“庙祝”(巫师)世代相传,依靠全凭记忆记下来的礼仪行事。他(她)们是人与神之间的中介,与神联系的方式主要是祈祷,用白语向本主表示谢恩、恳求,可以默念,也可朗诵,有着特殊的姿势、表情或语调。其次是占卜。当求神者遇到疑难,试图找到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时才进行占卜。老一辈巫师去世后,如今已少有庙祝能操作此项“技术”,于是就引进了“求签”,实质也是占卜的另一种形式。再一种是甲马纸,是宗教图形符号象征,被认为具有神力。到了当代,又被具有道教色彩的“上表”所代替,类似“申请书”、“感谢信”。本主之外又开列了不少相关“神”的姓名和称号,其先后上下按一定的谱系,不能搞错。庙祝在1950年之后的“土地改革”运动中被取缔,多数回农村参加生产劳动;1980年之后有的又重操“旧业”,专业变成业余。本7/ 10主庙的管理由村老年协会,或村民公推的“管委会”负责。起主导作用的是本村老一辈的长者、离退休干部和教师,建国前称“绅耆”这一类人士。审美观念的“与时俱进”本主神像包括泥塑、石雕、木刻,是本主庙造型艺术中最精彩的部分,是白族民间工匠艺人的艺术作品。本主的造型、服饰、色彩、神态,代表着一个时代白族民间的审美情趣。早期本主造像是石雕,如剑川石窟中的“全家福”,大理城郊“石头本主”(神保光国英明景帝)。稍后是木雕坐像,便于迎送到庙外,如喜洲庆洞村“神都”里的太子,造型古朴、生动。再后是泥塑,多着明清朝服,有封建王侯的仪表。到了近年出现了“与时俱进”的飞跃。像下关大关邑“僰王宫苑”里“娘娘殿”塑像,有一位娘娘裸露出丰硕的双乳,以时人的眼光来看,已经突破了方今“选美”泳装的底线。整座泥塑的气韵是“丰乳肥臀”健康美。脸庞细部仪容有白族青年妇女的特点,身穿鲜艳古装,又吸纳了当今荧屏女主持人盛行“低胸内衣”的时尚。端庄、美丽的形象娇艳而不轻佻,与神坛本主相协调。如何理解这种直露近于写实的创作?古时到娘娘殿的目的心愿是求子嗣,现今是祈求独生子女的健康成长,求有丰盛的乳汁。娘娘抱着一个婴儿,露出双乳表示将给婴儿喂奶,与今天提倡优生优育、“母乳喂婴”的方针相吻合。白族有开放的心态,雕塑未引起争议。8/ 10白族本主崇拜“造”了许多神,这些神都具有更多的人性,有浓厚的人间气息、生活情调、性格特征、传说故事。人们对本主是喜爱而非畏惧,本主世界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世界。时代变了,宗教世俗化成为趋势,与时俱进和兴旺发达正说明生命力之所在。对“本主”文化应有的尊重文化是会变异的。随着时间的流淌和社会环境的变迁,尤其是经济生活的发展,民间文化有的会面临着消失的危险。从民族学、民俗学的角度来说,要寻找原生态的白族本主文化,只能到偏僻、贫困的村落,那里较少受到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和同化。如果是靠近城镇的本主庙,本主节的祭祀活动已经“趋向市井娱乐化、平庸化,以及大众参与的简单化和粗糙化”。再从本主文化传承群体中的年轻人来说,他们眼中似乎只有城市文明,而对乡土文化感到淡漠,有喜新厌旧,追求时尚的特点。当今本主文化还面临着另一种危机,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正确看待本主文化这宗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重在传承和保护,还是讲利用和开发?例如“绕三灵”是与本主崇拜直接有关的一种民俗活动,搬上舞台成了一种歌舞;“上刀山”是在本主庙前的巫师祭祀仪式,被移到“民俗中心”(饭店)小广场作表演,后者已经不是原生态的民俗,而是成为“变味”的文化“产品”了。如同文化遗产中的文物,如果搞些人造景观、假古董,有些人热衷“制造”,在正直、9/ 10懂行的专家学者看来,没有任何意义与价值。文化的变异虽然不可避免,存在危机不等于就会消亡。白族本主文化的传承者、老一辈的庙祝(巫师)结束了他们的神职生涯;众多的白族中老年妇女形成的“莲池会”民间组织,成为固守传统的群体;居住在城镇的不少汉族也崇信本主;邻近地区的其他民族对白族的信仰、习俗也表示理解和尊重。本主文化将是“老而不朽,衰而不亡”。本主崇拜在白族文明发展过程中,对塑造民族性格,凝聚民族情感,提升传统道德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本主节日成为白族农村隆重、热烈、群众参与最广泛的民俗文化载体。如何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的古老文化传统,如何在急剧流变的现实中确立有效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摆在我们面前值得思考和实践的课题。10/ 10。

理性选择视角下的白族本主崇拜动因初探

理性选择视角下的白族本主崇拜动因初探

理性选择视角下的白族本主崇拜动因初探杨玉庭;李亚琼【期刊名称】《红河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5【摘要】under the wave of modernization, the "uniqueness" as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important tags and energy of individual and nation. China is a multi-ethnic country since ancient times, rich and colorful ethnic cultur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unique". And bai, is a classic. Still shine its long history and culture, especially the benzhu worship influenced 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 of bai people, which become an assignable and important social force, and thus caused the scholars to continuously explore.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rational choice theory to analyze bai benzhu worship of the impetus, promote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found and systematic.%在现代化的浪潮下,“独特性”成为个人乃至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标签与能量。

中国自古便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无疑是其“独特性”的重要组成元素之一。

试论大理白族本主崇拜中的知识管理策略

试论大理白族本主崇拜中的知识管理策略

试论大理白族本主崇拜中的知识管理策略云南大理白族在长期所处的自然人文系统下形成了一套认知系统,通过各种方式代代相传,本主崇拜就是其中的一种方式。

本主崇拜是云南大理白族独具特色的民间信仰,也是典型的“地方性知识”,从产生、发展、变迁的几百年里,它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实现族群认同、传承民族文化、培养社会成员、增强人类适应环境等教育功能。

“地方性知识”是生活于一定文化时空中的本土人民,根据自己所处的独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要求,所生产出的知识体系。

本文通过对作为“地方性知识”的云南大理白族本主崇拜进行分析,讨论本主崇拜如何建构和传承“地方性知识”。

采用知识管理的视角出发,试论述白族在没有创制出自己的书写系统的情况下,如何实现族群经验的传递、文化的传播和民族的认同。

进而,归纳并验证出云南大理白族本主崇拜这一方式在知识管理层面的一些相关策略。

国内外分别对大理白族本主崇拜和知识管理的研究成果很多,但从知识管理的视角出发来研究本主崇拜的文化整合功能和知识管理形成机制,这是本研究的创新点,也是一次全新的尝试。

浅析大理白族本主信仰的文化意蕴

浅析大理白族本主信仰的文化意蕴

浅析大理白族本主信仰的文化意蕴作者:沈义淑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沈义淑(大理学院文学院,云南大理 671000)摘要:本主是白族村落的保护神,它主宰着所辖村落或地区居民的命运;本主是白族居民的精神支柱,它承载着白族居民的理想和道德追求。

关键词:大理;白族;本主;信仰;崇拜中图分类号:B9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2-0045-02大理白族本主崇拜已有很长的历史,今天,白族地区的本主信仰不但没有随着科学文化的普及而削弱,相反,它还呈现出了发展的强劲势头。

在白族地区,几乎每个村庄都有本主庙,而村民也不同程度的信奉本主,因为,人生有必要选择一种崇拜来作为一种精神需要,以便更好地实现其人生价值,白族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自觉地选择了本主崇拜,并在本主信仰的浓厚宗教氛围中,把自然神、佛教神、道教神、英雄崇拜以及祖先崇拜的内容吸收进来,把各种神调和到一起,让他们和平共处,共同为本民族的各种需要服务,于是产生了极具民族特征的白族本主信仰。

一、本主信仰的基本内容“本主”也叫“本境土主”,它是一种地域性极强的“村社神”,它往往是一个村落或由几个村落组成的某些地区的保护神和主宰神,它既主宰着所辖村落或地区居民的命运,也对居民进行佑护。

大理白族本主信仰中只求保佑现世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平安幸福的功利性因素,使本主信仰的主要崇拜对象是对人民做过好事、促进了本民族社会发展的人物,或是其道德情操受到人们敬仰的英雄,因而,本主崇拜的主要内容便演化为圣贤崇拜,即具备立德、立功、立言之人,或有大德大智慧之人,都在圣贤之列,他们都是白族崇拜的理想人物。

随着时代的变迁,白族居民给圣贤赋予了新的内容,即只要具备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无私无畏、见义勇为等品质的人,都可以作为圣贤来崇拜。

在白族的传统观念中,所有的圣贤之人,其前身要么是天上的“星”(天神),要么是地面的“精”(修炼得道的兽类),这样,圣贤就被神格化了。

从白族本主神祗分类看本主崇拜心理的发生

从白族本主神祗分类看本主崇拜心理的发生

第十,\卷第五期楚雄师范学院学报V01.18 N o.520 0 3年l0月JOURNAL OF CHUXIONG NOR MAL UN IVERS ITY OcL2003从白族本主神祗分类看本主崇拜心理的发生何永福大理学院中文系,云南大理671000)摘要:本主崇拜是在白族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不仅积淀丁丰富的白族文化内容,也表现出白族特有的宗教意识。

本文根据本主种祗不同的发展经历、不同的故事传说,来阐述白旗本主崇拜心理的发生。

关键词:本主崇拜;种柢分娄;依赖心理;畏惧心理;本主观中圈分类号:K285 2 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406(2003)05—0060—03本主崇拜是在白族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起祖先英雄崇拜,这一演进过程,实为神灵之自然特征消来的.它不仅积淀了丰富的白族文化内容.也表现出鲜减,人格因素加强的发展过程.是在神灵范畴里人的意明的民族文化、地方文化特色。

本主神祗不像佛教神抵、义逐渐被发现的过程。

本主崇拜直接借用了祖先英雄崇道教神祗那样,有着鲜明的、严格的等级层次和体系特拜的人格化手段和鬼神观,构成一个完整的宗教文化体征,也不像佛教、道教神祗那样,职责分明、各司其职.系,从而使它一开始就已超越了原始宗教和觋皤教的巫可以依照各神柢的职分、属性特点进行分类把握。

本主术手段,初步揭示了现实与未来之间的关系而成为人为神祗繁杂无序,或得之于天地灵怪,或得之于鬼神传说,宗教。

此后,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再运用它的鬼神观.把或从佛教来,或从道教来,而且,随手建立.又随手更自然崇拜的泛灵观直接人格化,纳入到自己的宗教思想换,形式多变,传闻杂出,转化交叉,流变不一。

各村寨范畴,于是,许多自然神灵得以步人本主行列。

在本主之本主,互相之间没有等级层次,没有领属关联,各自崇拜中.许多山岳之神、水泉之神(龙、蛇神灵)、木石为政,各求完善。

从职能看,每个本主,实际上都包揽了精怪等,从表现形式上看仍是一种朴野无华的自然崇拜,对一切社会人生权益的保护,无论是“神中之神”,或是且来源于自然崇拜,但是,绝非是自然崇拜,而是一种术石精怪;无论是历史上的帝王将相,或是民间虚拟的具有本主文化功能、宗教思想的人格化了的本主神祗。

走近大理白族“本主王国”文化

走近大理白族“本主王国”文化

走近大理白族“本主王国”文化凡是到过大理的人都知道,这里有一个十分奇特而又有趣的白族文化现象,这就是当地白族人崇拜的本主教。

而据白族人之言,“本主”就是村社的保护神,意为“我们的主人”,系“本地福主”或“本境土主”的缩称。

据历史记载,白族的本主崇拜文化始于南诏(唐代)时期,不仅源远流长,而只要是白族聚居的地方就有本主。

所以,大理州亦有“本主王国”之称的美誉。

大理的白族人信神,这是我到大理这个美丽的地方感受很深的一件事。

白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有本主教、佛教、多神崇拜等几种。

在19世纪以后,基督教和天主教传入白族地区,也有极少数人信仰。

但是,本主教是白族所独有的一种宗教信仰,通常称为本主崇拜。

本主又叫本主神,白语称为“武增”,又多称“老谷”(男性始祖)、“老太(女性始祖)”,各地还有“武增尼“、“增尼”、“东波”等称呼。

本主有“景帝”、“皇帝、灵帝、圣母”等多种封号。

从白族人意识中所认定的本主的社会功能来看,本主就是村社保护神,是掌管本地区、本村居民生死祸福之神。

白族人认为本主能护国佑民,保佑人们平安,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在白族地区、每个大一点的村子几乎都建有本主庙。

庙堂甚多供奉繁杂常是一庙多主,这其中有洋有土,有神有人,有将有相,还有打猎的勇夫。

其还有数之是猪狗马牛等动物,乃至人与神类结合的本主。

本主崇拜是全世界上千个民族中,白族所特有的一种宗教文化现象。

而在众多的本主中,却有一位人物列为中央本主,处于整个本主之上。

这位本主名叫段宗膀,在本主王国里,他享有“中央本主”、“建国皇帝”及“五百神王”等众多贵称。

段宗膀为南诏王晟丰佑的一名大臣,唐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缅甸国因受到周边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的侵略,国之将亡,屡向南诏求救,晟丰佑派段宗膀率兵南下援缅作战,最终把狮子国军赶出了缅甸。

缅甸国王为感谢南诏王的救助,在段宗膀班师回国之时,特把自己的一件国宝(金铸龛佛)交段宗膀转呈南诏王。

再说,其时南诏国由王嵯巅摄政,自从王嵯巅弑劝龙晟后,虽立晟丰佑为王,朝中大权却由王嵯巅独揽。

形势与政策论文-民族文化力与民族文化的本质

形势与政策论文-民族文化力与民族文化的本质

民族文化力与民族文化的本质内容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突出强调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等一系列重要论断。

特别是关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论述,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不仅成为普通民众日常议论的热点话题,而且也成为理论界研讨的前沿课题。

关键词:民族文化民族凝聚力文化人与精神家园社会化国力与文化竞争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创造的,具有悠久历史而光辉灿烂的文化。

它博大精深,充分显示了炎黄子孙的无穷智慧和宽广胸怀。

民族文化的本质就是民族凝聚力。

我们因文化同而有共同语言、共同向往、共同梦想,因文化同而志同道合,因文化同而让我们相互理解,抱在一起!没有民族文化就不能组成一个民族!一群人先是有了文化,接着有了历史,然后成了一个民族,于是有了国,接着有了家,有了家才有了一切!民族文化是其根本!民族文化是什么?是一个民族的魂!民族凝聚力是民族文化的社会功能,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共同文化的重要功能,它使整个中华民族成为一个统一协调的整体。

一、文化力与精神家园(一)关于文化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关于文化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多年来一直极富魅力、令人关注。

早在上个世纪初期就有著名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期有所谓的“文化大革命”,后期有持续不断的文化热、国学热,一直影响至今。

今天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文化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第一,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在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第二,文化是发展的目标。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斯德哥尔摩“文化政策促进发展”政府会议指出:“发展可以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

”第三,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也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撑、良好的文化条件。

白族本主崇拜中的道德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

白族本主崇拜中的道德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

白族本主崇拜中的道德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白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其文化传统源远流长。

传统的白族文化非常注重道德伦理,而本主崇拜在其中扮演了特殊的角色。

本文将重点研究白族本主崇拜中的道德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并通过案例分析,深入探讨这些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一、白族本主崇拜概述白族是传统的土著民族,其信仰系统中有本主、鬼神、妖怪、家神等,其中以本主最为重要。

白族传统认为本主是大自然力量的体现,是整个族群的精神领袖。

在白族文化中,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当然也包括了神佛鬼神,人们相信本主是无处不在的,不仅能使日出日落,还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传统的白族人相信,本主能够惠及众生,而本主的信徒和神仆可以传达出人们的意愿。

在如此伟大的神明面前,白族人们普遍强调自我牺牲、守纪律、敬重神明、与人和谐相处等一系列道德观念。

本主崇拜也成为了白族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二、白族本主崇拜中的道德思想1、自我牺牲白族人尤其注重的是自我牺牲的精神,也就是说,他们认为一个真正的人在面临困境时应该先考虑自己的利益,而是应该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

在白族文化中,这种牺牲精神是在岁次欢龙节期间最为突出的,其次就是本主钟摆节和妈祖节。

在这些节日中,人们会互相慰问,凝聚集体的凝聚力。

在白族地区的多处墓葬中,也可见到巨大的牲畜、美酒等供品,这充分说明了白族人将自己的利益置于集体利益之下。

2、守纪律在白族文化中,守纪律是非常重要的道德观念之一。

它包括遵守神明设下的规矩,遵从人伦关系等。

其中,遵守神明设下的规矩尤其重要。

在白族传统中,神祇的命令是绝对的,人们必须遵从,否则将面临惩罚。

因此,白族人通常非常守纪律,遵循神明的教诲和命令,从而保持了人们互相之间的和谐与友爱。

3、敬重神明在白族的道德体系中,敬重神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白族人认为,只有通过崇敬比自己更高的神明,才能获得快乐和平静的生活,同时也能安抚自己的内心。

在白族传统中,神明通常象征着力量、智慧和公平,他们看着世事如梦,执着于自然法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的努力 , 深刻地影响着 地方 民众对其 自我身份的 感知 , 同 时 也 重 塑 着 他 们 的 地 域 观 念 与 族 群 认 同
意识 。
歌》 同。虽不能断其直受《 九歌》 之影 响, 然滇 、 黔、 楚 民族 间交 通 频繁 ; … … 则 大 理
所 受楚 文 化之 影 响 , 远 自庄 跻 , 近迄 隋唐 ,
释与建构过程 , 来分析与讨论“ 民族” 与“ 文化” 之间 的关 系, 以及 民族文化的“ 本质化” 建构所遭遇 的理
论 困境 及其所 产 生 的社 会文 化后 果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5—1 0
系主任 。1 9 4 4 年, 正值 中国抗 战进入最艰苦时期 之 际, 他应邀前往故乡大理为编纂大理 的地方志作 实 地考察 。次年 , 写成《 大理古代文化史》 一书。1 9 4 9
“ 本主” 崇拜 这一 大理 “ 特有 ” 的地 域 文化 现 象 , 亦 可 能 是先 秦 以来楚 地巫 文化影 响 之下 的结果 。他 说 :
余 曾调 查现 存 大理 本 主庙 七 十所 , 作
文化 中 , 选择 、 挖 掘或 重组 一些文 化要 素 , 将 其标 记 、
诠释与建构为“ 白族” 这一少数 民族群体的“ 客观文 化 特征 ”, 用 以合 理 化 其 现 实 的 民族 身 份 。他 们 的
诠 释 与建构 虽远 未将其 民族 文化 整合 而为 一个逻 辑 严密、 自成一 体 的均 质 化 体 系 , 但这一 “ 本质化 ” 建
《 本主 庙考 》 。所谓本主 , 其 神 与 东君 、 云
中君、 大司命 、 少司命、 国殇等 , 极相似。此
类神祗 , 非佛 非道 。 其 主祭 者 为 巫 , 与《 九
第3 4卷 第 2期
2 0 1 4年 3月
中南 民族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S o u t h - C e n t r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f o r N a t i o n a l i t i e s ( H u ma n i t i e s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对大理洱海地区“ 本主” 崇拜的现代学术研究 , 肇 始 于 民国时期 。其 中 , 尤 以徐 嘉 瑞 的学 术 书 写影 响至为巨大 。他 曾依据《 南诏野史》 ( 王崧本 ) 中“ 蒙 氏平地 方 , 封岳渎, 以神 明天子 为 国步主 , 封十七 贤 ,
五十 七 山神 ” 的记 载提 出 : “ 此 当 为本 主庙 之 起 源 ” , “ 大理本 主 庙 诸 神 在 南 诏 时祀 祭 极 盛 , 在 统 一 六 诏 之后 , 主政者 遂利 用此 种宗 教 , 为统治 之工 具 。 ” _ 3 J 2
在对 加 拿 大 魁 北 克 地 区族 群 文 化 政 治 的研 究 中, R i c h a r d Ha n d l e r 发现 , 民族 主义者 的意识 形态 和 社会 科学 理论 常将 “ 文化” 理 解 为 一 个 空 间上 有 边


“ 本 主” 崇拜 : 源 于 中原 文化 的地 方 习俗
基金项 目: 国家社 会科 学基 金一般项 目“ 云南大理洱海地 区民间文献 的历史人类 学研究 ” ( 1 0 B MZ 0 3 7 ) ; 云南省哲 学社会 科学 规划课题 “ 大理洱 海地 区白族民间文献( 墓志铭与族谱 ) 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 ( H Z 2 0 1 1 3 0 ) 。
其地域社会历 史文化的感知与诠释方式。 以白族知识精英有关“ 本主 ” 崇拜这一所谓 “ 典型的” 民族文化特征 的学术
书写 为 例 , 审视 与检 讨 “ 民族 ” 这 一 制 度 设 计 在 地 方 的 具 体 实践 过 程 及 其 所 产 生的 社 会 文 化 后 果 。
关键词 : 民族 文化 ; “ 本质化 ” 建构 ; 白族 ; 知识精 英; “ 本主 ” 崇拜 中图分类号 : G 0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2— 4 3 3 X( 2 0 1 4 ) 0 2 - 0 0 6 0 - 0 5
2 0世 纪 5 0年代 以来 , 白族 知 识 精 英 在 “ 民族 ”
这 一 概念范 畴 的主 导之 下 , 在大 理 洱 海 地 区 的地 域
尽管他声称 : “ 本主为大理特有之宗教 ” , 但却认为 : “ 此种 宗 教 , 本羌族 原始 宗 教。 ” l 3 】 2 鹕并 进 而 指 出 ,
本 文拟 以 2 0世 纪 5 0年代 以来 白族 知识精 英 有 关“ 本 主” 崇拜 的学 术 书写 为例 , 通 过 梳理 “ 本主” 崇 拜 这一 所谓 白族 “ 典型 的 ” 民族文 化 特 征 的标 记 、 诠
影响渗 透 , 非一朝 一 夕之故 也 。
徐 先生 1 8 9 5年 生 于大理 的邓 川 , 母 亲 是 当地 的 “ 民家人 ” 。1 9 3 9年 , 他 被聘 为 云南大 学 教授 兼 文史
界、 时间上连续、 性 质则为均质 的实体… 。在后殖
民主 义理论 看 来 , 对“ 文化 ” 的这 种 “ 本 质化 ” 理解 , 以及 以人 群 的本 质 本 源 来 界 定 人 群 族 群 身 份 的方
式, 通常是民族主义者用以建构其族群认同的权宜 之计 。然 而 , 这 种 以文 化 “ 本 质 主义 ” 业 已成 为全球 性 的文化政 治标 记 J 。
Vo 1 . 3 4 No . 2 Ma r . 2 01 4
民族 文 化 的 “ 本质化 ” 建 构
— —
以白族知识精英有关“ 本主” 崇拜 的学术书写为例
赵 玉 中
( 昆明理 工大学 社会科学 学院 , 云南 昆 明 6 5 0 5 0 0 )

要: 2 0世 纪 5 O年代初期 大理 洱海地 区“ 民家人” 白族 身份的制度 性确立极 大地 影响、 改 变并重塑 着他 们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