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考点小说篇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小说必考知识点

高考语文小说必考知识点

高考语文小说必考知识点高考语文中的小说是一个重要的考查内容,要求掌握小说的理论知识、分析技巧以及具体作品的背景、主题等。

下面,针对高考语文小说必考知识点进行系统论述。

一、小说的定义和特点小说是一种以叙事为主要手法,通过描写人物形象和情节来反映社会生活、展现人性和传达主题的文学体裁。

小说具有以下特点:1. 叙事性强:小说以故事情节为框架,通过故事的推进展开叙述,读者可以通过细节、对话等手法感受到作者传达的信息。

2. 人物形象丰满:小说中的人物是故事的核心,他们具有各自的性格特点、命运以及与其他人物的关系。

3. 真实反映社会生活:小说通常以真实的社会背景为基础,并通过人物和事件的刻画展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4. 主题多样化:小说可以反映个体人生的变迁和内心的矛盾,同时也可以展示社会问题和价值观的探索。

二、小说的发展历程20世纪初,中国小说经历了近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与冲突,呈现出多种不同风格和主题的发展。

这其中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的阶段:1. 早期小说:主要指1900年前后的小说,以"讲史言志"为主要特点,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2. 新文化运动时期:20世纪初,中国进入了新文化运动的时期,小说开始关注社会问题、人性思考等主题,弥补了传统小说的不足。

如《狂人日记》、《茶馆》等。

3. 新时期小说:20世纪30年代至1949年,小说进入了现实主义的阶段,强调真实反映社会生活和人物命运的变迁。

如《家》、《围城》等。

4. 文革时期小说: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文学经历了动荡的文化大革命时期。

这一时期的小说多以宣传革命理论和英雄形象的刻画为主,主题单一,创作手法受限。

5. 中国当代小说: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小说进入了多元化、多样式的阶段。

小说主题丰富多样,兼具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不同风格。

如《活着》、《檀香刑》等。

三、小说的阅读与分析技巧1. 分析小说的题目和封面:小说的题目和封面往往可以暗示作品的主题、风格和情感氛围,通过对题目和封面的分析可以提前了解作品的基本信息。

高考小说知识点大全

高考小说知识点大全

高考小说知识点大全高考小说是高中语文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一定的知识点和考查要求。

掌握好高考小说的知识点,对于考试取得好成绩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为你详细介绍高考小说的知识点大全,以帮助你更好地复习和应对高考。

一、古代小说1.《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描写了贾宝玉的爱情悲剧和封建社会的腐败现象,深刻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种种问题。

2.《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描写了宋江领导一群起义军对抗封建统治的故事,以及每个英雄的生平遭遇。

3.《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描写了孙悟空带领唐僧、猪八戒、沙僧等人一起西天取经的故事,反映了封建迷信和佛道文化的矛盾。

二、现代小说1. 现实主义小说现实主义小说是描写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创作形式,鲜明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群众的命运。

代表作品有:- 《围城》:钱钟书的代表作,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旧社会的腐败和人们的无奈。

- 《茶馆》:老舍的代表作,通过茶馆里的人物和事件,生动地揭示了晚清时期社会的黑暗与腐败。

- 《家》:巴金的代表作,以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为切入点,展现了农民在封建社会中的悲惨命运。

2. 现代主义小说现代主义小说是对传统叙事方式的一种突破,追求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模糊性。

代表作品有:- 《呐喊》:鲁迅的代表作,以鲜明的写实手法揭示了民族危机和社会的黑暗。

- 《宇宙的浩瀚》:丁玲的代表作,以女性视角展现了中国传统社会对妇女的压迫和歧视。

- 《活着》:余华的代表作,以荒诞的方式描绘了一个人在社会动荡中的生存状态。

三、外国小说1. 俄国文学俄国文学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艺术性而闻名于世。

代表作品有:- 《战争与和平》: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以描绘军事战争和社会生活为主线,反映了人类命运的沉痛与深刻。

- 《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以主人公罗迪翁·罗斯托洛夫斯基的心理矛盾和罪恶感为线索,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深沉。

- 《钦差大臣》:高尔基的代表作,通过塔赫马兹诺夫的生活遭遇,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罪恶。

高考语文全国各地小说阅读汇编(20篇附详解答案)

高考语文全国各地小说阅读汇编(20篇附详解答案)

最新高考语文全国各地小说阅读汇编(20篇附详解答案)1、邻居们老舍明先生对不识字的太太放纵儿女,和邻居吵闹,辞退仆人这些事,给她一些自由,以为是为明家露脸。

明先生的头抬得很高。

他有在洋人那里赚钱的职业,他求不着别人,所以用不着客气。

他永远不看书,因为书籍不能供给他什么。

可是,他究竟还有点不满意。

他清清楚楚的看见自己身里有个黑点,象水晶里包着的一个小物件。

可是他没法去掉它,它长在他的心里。

邻居是对儿姓杨的小夫妇,明先生看不起他们,总以为教书的人是穷酸,没出息的。

—设若长得够尤其叫他恨恶杨先生的是杨太太很好看。

他看不起教书的,可是女教书的—样儿——多少得另眼看待一点。

杨穷酸居然有这够样的太太,比起他自己的要好上十几倍,他不能不恨。

明先生的小孩偷了杨家的葡萄。

界墙很矮,孩子们不断的过去偷花草。

对此,杨先生始终不愿说什么,他似乎想到明家夫妇要是受过教育,自然会自动过来道歉,可明家始终没来。

杨太太决定找明太太去。

杨太太很客气:"明太太吧?我姓杨。

”明太太准知道杨太太是干什么来的,而且从心里头厌恶她:“啊,我早知道。

”杨太太所受的教育使她红了脸,而想不出再说什么。

可是她必须说点什么。

"没什么,小孩们,没多大关系,拿了点葡萄。

”“是吗?”明太太的音调是音乐的:“小孩们都爱葡萄,好玩。

我并不许他们吃,拿着玩。

”"我们的葡萄,”杨太太的脸渐渐白起来,"不容易,三年才结果!”"我说的也是你们的葡萄呀,酸的;我只许他们拿着玩。

你们的葡萄泄气,才结那么一占I”八、、■"小孩呀,”杨太太想起教育的理论,"都淘气。

不过,杨先生和我都爱花草。

”“明先生和我也爱花草。

”“假如你们的花草被别人家的孩子偷去呢?”"谁敢呢?”“你们的孩子偷了别人家的呢?”"偷了你们的,是不是?你们顶好搬家呀,别在这儿住哇。

我们的孩子就是爱拿葡萄玩。

”杨太太没法再说什么了,嘴唇哆嗦着回了家。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课件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课件

新高考I卷:冯至《江上》
【小说】历史、诗化小说
新高考Ⅱ卷:李广田《到橘子林去》 【小说 】
新高考I卷:陈村《给儿子》
【小说】书信、知青小说【
新高考Ⅱ卷:沈从文《社戏》(节选) 小说 】
提示:近三年新课标卷命题素材均以小说为主,侧重国内名家的文本,还未 出现外国小说,其中有些作者是统编版教材中的选文作者。
14
(2) 隐性关联:阅读材料与试题材料有关联
2021——2023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材一览表
卷别 2023新高考I卷 2023新高考II卷
篇目 《给儿子》 《社 戏 (节选)》
作者 陈村 沈从文
2023全国甲卷 2023全国乙卷 2022新高考I卷
《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 《长出一地的好荞麦》 《江上》
作品简要分析。
全国甲卷: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 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 2020 ,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 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
考查对小说情节安 排及其作用的分析 能力。
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考查筛选并概括文
全国乙卷:老董的匠人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中信息的能力。
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的整体阅读
读懂一本小说,就是多活一次人生。 小说通过虚构的故事,让我们经历一段我们不曾经历 的人生。 这就是为什么那些最杰出的小说是文明赠予我们的礼 物。它们让你完全沉浸在床头的台灯能够照射到的小小空 间之中,摒除了喧哗的世界。本来你对自己几乎一无所知, 它们却让你了解自己的孤独,了解自己的悲哀,了解自己 在永恒时光中小小的位置。
小说阅读有问题 想说爱你不容易
1.不曾经历的人生让我们产生隔阂 2.专注于故事情节让我们忽略鉴赏 3.艰深的主题意蕴让我们难以把握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把握教考衔接方向,关注教材17篇小说的学习提示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把握教考衔接方向,关注教材17篇小说的学习提示

“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故事讲述马孔多小镇
和布恩地亚家族的兴衰变化与传奇故事,记录了家族命运与百年历
史,是重复地叙述相同而荒唐的命运,是拉美国家几百年命运的缩
影,独具意味地隐喻着人类“文明”史的建立、发展与终结,在荒
(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凉失落与荒唐可笑中诠释宿命式的轮回。家族中人物名字是相同或
留朵夫在法庭上重见玛丝洛娃后,思想上引起的一系列的激烈斗争。小说巧妙地利用
外界的事物和现象来刻画人物的心理,有时外界事物影响着人的情绪;有时又由于人
的情绪使周围环境带上一种特殊的色彩。作者通过聂赫留朵夫不同时期的心理活动的
描写,对贵族地主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同时也表现了聂赫留朵夫道德自我修养的整个
过程。
(俄) 契诃夫 《装在 套子里 的人》
小说塑造了一个性格孤僻,胆小怕事,恐惧变革,想做一个纯粹的现行制度的“守法良民” 别里科夫。别里科夫的世界观就是害怕出乱子,害怕改变既有的一切,但是他所作所为, 在客观上却起着为沙皇专制助纣为虐的作用。他辖制着大家,并不是靠暴力等手段,而是 给众人精神上的压抑,让大家“透不出气”。可以说是专制制度毒化了他的思想、心灵, 使他惧怕一切变革,顽固僵化,他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但更是受害者。
小说通过玛丝洛娃的苦难遭遇和聂赫留朵夫的上诉经过,广泛而深刻地抨击了法
庭、监狱、官僚机关的腐败、黑暗,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反动官吏
的残暴昏庸、毫无人性,撕下了官办教会的伪善面纱,反映了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极
(俄)
端贫困,勾画了一幅已经走到崩溃边缘的农奴制俄国的社会图画。
列夫·托尔斯泰 【心理描写】托尔斯泰善于通过人物复杂的心理状态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如聂赫 《复活》

高考常考小说知识点

高考常考小说知识点

高考常考小说知识点在高考中,文学作品作为语文考试的重点内容之一经常成为考生关注的焦点。

其中,小说是文学作品中最常见和最重要的形式之一。

了解一些经典的小说知识点,不仅可以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小说作品,还有助于提高解题能力和写作水平。

下面将从几个常考的角度,简要概括一些小说知识点。

1. 小说名家及其作品中国文学史上出现过许多伟大的小说家,他们的作品成为了经典,也是高考中常被考查的题材。

我们熟悉的曹雪芹、施耐庵、鲁迅等人都是其中的代表。

《红楼梦》、《水浒传》、《狂人日记》等作品都被认为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对于考生来说,理解和掌握这些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是非常重要的。

2. 小说常用手法小说的创作离不开一些特定的手法,而这些手法也成了评价小说的重要标准之一。

其中,描写、叙述、对话、心理描写等是小说中常见的手法。

通过分析小说中的手法运用,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思想。

3. 小说的主题与意义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通常都具有深刻的主题和意义。

通过阅读和分析小说,可以探讨一些普遍存在于人生中的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例如,《红楼梦》通过描述荣府的衰败展示了封建贵族的颓废和堕落,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封建制度的不满和对人性的思考。

4. 小说与现实社会的关系好的小说常常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批判意味,通过讲述故事和塑造人物,揭示和批判社会现象,引导读者思考和反思,从而达到启示和警示的作用。

例如,《骆驼祥子》通过描述受尽社会欺压的农民工骆驼祥子的命运,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旧中国社会中农民工的贫困和压迫,对人性的批判和对社会现象的揭示使该作品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一。

5. 小说的文学特点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具有独特的文学特点。

例如,小说具有较长的篇幅,耐人寻味的情节和多样的人物形象等。

通过研究小说的文学特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说作品的整体结构和风格,进而进行分析和评价。

以上只是从一些常见的角度粗略地提出了一些小说知识点。

但是,对于每一个小说作品来说,都有其独特性和重要性。

2023年高考语文备考:现代文阅读之小说高频考点考前指导

2023年高考语文备考:现代文阅读之小说高频考点考前指导

现代文阅读Ⅱ文学类文本·小说主观题高频考点考前指导【高频考点1:小说标题】高考小说标题的考查的角度①理解小说标题的含义(小说标题的意蕴)②体会小说标题的作用(用意,好处)③与探究题结合在一起考查。

如“××”作为这篇小说的标题,有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多方面的考虑。

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作分析④不同标题的比较。

答题思路及规范:(一)小说标题的含意。

①表层:本义。

②深层:比喻义,双关义。

③主旨:象征义,结合人物、主题分析。

例【2017·浙江卷<《一种美味》T12 “一种美味”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

(5分)【参考答案】①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鱼汤”,或仅仅是对“鱼汤”的渴望,便成了满足口腹之欲的一种“美味”。

(本义)②围绕“鱼汤”的烹制,是一家人快乐、亲情和希望的酝酿,这种处于生活重负下的情感“美味”弥足珍贵。

(比喻义)③在此过程中,“他”由天真惜懂到初通人事,是自我的一次重要发现与成长,更是能够滋养一生的特殊“美味”。

(主旨典型例题小说以“寻找安详”为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4分)【参考答案】①表层义:“寻找安详”指的是“我”和老乡去寻找一个叫安详的画家。

②深层义:“寻找安详”也指画家安详安心守山,真情投入,寻找到内心的安静祥和,寻找到了艺术的真谛。

③主旨义:“寻找安详”还指“我”寻找到了内心的安详,表达了作者对当下社会浮躁的反思,每个人都应该寻找内心的“安详”。

(二)小说标题的作用(用意,好处)【识记内容】①人物层面: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突出主人公的形象(品质、特点等),寄托人物的情感。

②情节层面:概括了主要情节、推动或暗示情节的发展、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等。

③环境层面:交代时间、地点、环境、故事背景,渲染氛围等。

④主题层面:紧扣、(体现、揭示、暗示)了主题;使用了某种手法,生动新颖,或含有象征意味、寓意等。

⑤思路结构层面:贯穿全文的线索、抑扬、呼应等。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沈从文《边城》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沈从文《边城》

小说专题训练-----沈从文《边城》一、阅读下面的课内文本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边城(节选)沈从文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

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便守在这小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

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份生活离开。

他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地很忠实地在那里活下去。

他唯一的朋友为一只渡船与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

女孩子的母亲,老船夫的独生女,十五年前同一个茶硐军人,很秘密地背着那忠厚爸爸发生暧昧关系。

有了小孩子后,这屯戍军士便想约了她一同向下游逃去。

但从逃走的行为上看来,一个违悖了军人的责任,一个却必得离开孤独的父亲。

经过一番考虑后,军人见她无远走勇气,自己也不便毁去作军人的名誉,就心想:一同去生即无法聚首,一同去死当无人可以阻拦,首先服了毒。

事情业已为作渡船夫的父亲知道,父亲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地过下去。

女儿一面怀羞惭一面却怀了怜悯,仍守在父亲身边,待到腹中小孩生下后,却到溪边吃了许多冷水死去了。

在一种奇迹中这遗孤居然已长大成人,一转眼间便十三岁了。

为了住处两山多竹,翠绿逼人而来,老船夫随便为这可怜的孤雏,拾取了一个近身的名字,叫做“翠翠”。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亊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容容地水边玩耍了。

老船夫不论晴雨,皆守在船头,有人过渡时,便略弯着腰,两手缘引了竹缆,把船橫渡过小溪。

有时疲倦了,躺在临溪大石上睡着了,人在隔岸招手喊过渡,翠翠不让祖父起身,就跳下船去,很敏捷地替祖父把路人渡过溪,一切皆溜刷在行,从不误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age 5
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血的故事》(3)
答:①有担当,明大义:在老丈人危难时,以亲情、和睦 为重,不计前嫌,施以援手,最终赢得信任;②执著隐忍; 面对老丈人的排斥,不轻言放弃,不莽撞行事,捍卫了自 己的爱情;③幽默乐观:说话风趣,与人为善,遇事能有 良好的心态。 2011年安徽卷《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12
Page 27
5.借环境描写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揭示 人物的性格或烘托人物的心理或暗示人物的命运。 (指向人物) 6.如果某个场景作为小说的主背景,那么其作用 很可能是作为一种象征。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中的大海,便是人生的象征,老人与海的斗争, 是人与自己命运的斗争。 7.突出深化主题。 (指向主题)
2011年江西卷《晚秋》第16题:请指出小说开头画线部 分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4分) 参考答案:(1)反衬瓦萨卡心情烦闷,处境凄凉; (2)照应标题(或渲染氛围)。 探究题:2011年江苏卷《“这是你的战争!”》14、请 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 用。(6分) 参考答案:(1)点明时间,暗示社会背景,渲染氛围;(2) 暗示情节的发展;(3)衬托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
Page 16
(09浙江卷)《魔盒》第12题:概括第 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4分) 答案 特点:封闭压抑,阴沉死寂。

作用:营造忧伤、压抑的氛围, 渲染‚我‛孤独、烦闷的心情。
Page 17
理解类: 理解词语句子的含义
实例
儿行千里 黎梦龙 “ 儿子的小脚丫逐渐长成大脚板,迟 早得走四方,而且免不了有坎坷与磕绊, 鞋子得坚实些,母亲就在鞋上下功夫。” 谈谈你对句子的理解。
答题角度为: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 行艺术再创造,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Page 37
标题的作用妙处
2011山东卷《审丑》22.“审丑”作为小说的标题,意 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①标题一语双关(或反讽); ②“审丑”是一种绘画“原则”(或“流 派”“风格”“理论”等),老人成为学生的 “审丑”对象; ③老人外貌丑陋,做人体模特被人们视为“丑” 事,但这“丑”下面深藏着为孙子全力付出的淳 朴心灵; ④小臭儿不孝(或“忘恩负义”),嫌弃爷爷, 是真正的“丑”。
Page 8
二、概括情节 概括小说的情节,就是概括故 事发展的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何
时何地何人做何事。
Page 9
09年安徽高考语文《董师傅游湖》
概括小说主要情节
答:董师傅领小翠游湖。
Page 10
真题体验:
2010年广东卷《面包》第16题: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 节。(4分)
答:(1)妻子发现丈夫偷拿面包。(2)丈夫撒 谎掩饰。(3)妻子替丈夫圆谎。(4)第二天晚 餐,妻子多分了面包给丈夫。
Page 13
绝杀技
1、怎样把握小说主题
①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②联系作品的 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 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 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③从小说标题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2、答案语言组织: 通过写什么,表达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或揭示 了什么
Page 28
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渲染故事气氛 ②、烘托人物形象 ③、推动情节发展 ④、暗示社会环境 ⑤、深化作品主题
Page 29
二、 情节(或句段)的作用
Page 30
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保护人》第(3) 题: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 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哪些作用? ①补充叙事,集中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关 系,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加合理;②加速 情节发展,为下文玛兰的言行提供依据, 使小说进入高潮;③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 象空间,强化情节平中见奇的效果。
葵花宝典秘籍
小说阅读绝杀速成
祝愿同学们高考成功
命题思想
主题是小说的归宿,人物、情 节、环境是小说三要素,凭借 三要素可解读小说主题。
命题人命题始终围绕:
主题、人物、情节、环境
Page 2
概括篇
Page 3
一、概括人物形象
真题再现:
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血的故事》(3) “外省郎”彭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 析。(6分) 2011年安徽卷《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 午》12.依据小说的相关内容,概括蒙铁尔形 象的特点。(5分) 2011年辽宁卷《怪人》(2)“怪人”马 乌罗与众不同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概括说 明。 (6分)
绝杀技:
1、理清思路,寻找线索,抓住重要 事件;
2、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
3、概括时避免情节交叉;
Page 12
三、主题概括
07年湖北卷
简要概括本文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与文章 主旨。(4分) 答案:①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美丽、纯 朴、纯朴、灵性。 ②本文通过描绘一对青年情侣约会的 情景,表现了山村青年男女纯朴的爱情之 美。
Page 7
绝杀技之答题要诀 1、答“性格”题,题干中没有要求 “简析”或”说明”的,只需要归纳性格 要点。 2、答“形象”题,先要对人物形象作 定性分析,再从外貌、行动、语言、心 理,性格特征,作者的情感请倾向等方 面作归纳总结,即:人物定性(身份) +做了哪些事+性格特征+社会意义。如 果题干中要求“简析”或”说明”的,还 要结合文本分析。
Page 14
概括主题的基本术语
1、歌颂、赞扬、张扬什么。 2、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 3、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4、对什么现象的反思。
5、表达/表现了什么情感。
Page 15
四、其他概括 2011年江西卷《晚秋》第17题: 简要概括瓦萨卡发现小包后经 历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答:心动→紧张→惊恐→慌乱 →失望→轻松
绝杀要诀之概括路径
1、概括的前提是分析小说是怎样塑造人物的:
(1)直接描写:故事情节发展中描写人物的语言、行 动、肖像、心理活动、细节,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2)间接描写方法以描写其他人物来衬托、表现主要 人物的性格特征。 (3)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 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 理解 2、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3、注意从不同角度或者多侧面的把握人物,因为的性 格是多侧面的、立体的,有时还是变化的。
Page 26
绝杀技: 环境描写的作用: 1.如果场景在小说开头,那么其功能是给全篇 “定调”。或者定下情感的基调或者定下叙述基 调,使得叙述更舒缓自然或顺理成章。 2.营造特定的意境与渲染特定的气氛,以感染读 者或人物。 3.借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指向环境) 4.如果场景出现在人物出场前,那么其功能便是 导引人物出场;如果置于小说的某个情节,其作 用可能是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换情节,为下文情节 作铺垫。 (指向情节)
Page 33
情节(或句段)作用术语 创造悬念 引人入胜 前后照应 对比衬托 交代背景 埋下伏笔 总结上文 点明题意
Page 34
开头或结尾句作用妙处
小说开头一般作用术语
小说的开头如果是设疑法或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 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
其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 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答题角度为:①引起读者的思考。 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 ④揭示小说的 主题。
Page 19
答案:双关(或虚实结合)。“走四
方”“免不了有坎坷与磕绊”,既是实 写生活中脚踏大地行走远方难免遭遇道 路上的种种障碍,又是虚写人生奋斗, 追求中难免遭受挫折和失败等。“做坚 实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成长的关注, 呵护,期盼以及牵挂等
Page 20
实例2 父亲不得不每隔两三天,就用剪刀 剪掉自己的胡子。父亲不是那种不 修边幅的人,相反,他在学生面前 总保持严肃、端庄、整洁的形象, 剪掉胡子可以说是父亲不多的课余 时间里十分关注的事情。
Page 31
2011年江苏卷《这是你的战争》第11题:文中第3节师 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述有何关联?(4分) 答:问答的内容是志愿者的条件——爱国、英语, 照应上文“这是你的战争”、征调的内容,引出 下文——工学院、中文系、生物系学生的不同表 现。 2011年浙江卷《第9车厢》第11题:小说开篇写了“我” 的一次乘车经历,有什么作用? ①引出下面第九车厢的故事。②强化(衬托)主 要故事的叙述效果。③突出这类现象的普遍性。
Page 41
绝杀技
小说标题的一般作用: ①交代或突出主要的人物形象,如《我的叔叔于勒》 《变色龙》(指向人物形象。 ②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如《故 乡》《边城》等。 ③概括故事情节,如《范进中举》、《林黛玉进贾府》、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 ④设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如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 鸣》。 ⑤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如《项链》、《药》等。(指向 情节结构) ⑥具有象征意义,一语双关,揭示小说主题,画龙点睛, 如《洗澡》、《子夜》、《红与黑》等。(指向结构手法两方面来作答 或者扣住情节、人物、主题、环境来作答。 设置悬念 引出下文 结构 (情节) 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伏笔 照应前文 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 线索,贯穿全文 手法 (如果有) 一般是对比或反衬 点明人物活动的环境 内容 (环境 、 表现了(或突出了)人物性格 人物、主题) 表现主旨或深化了主题
Page 21
写出你对‚剪掉胡子可以说是父亲不多的 课余时间里十分关注的事情‛的理解。 答: 【答案】①父亲不是那种不修边幅的人。 ②父亲工资微薄,工作量大,家务繁重, 没有时间去修面。③父亲很尊重自己的学 生,在学生面前总是保持严肃、端庄、整 洁的形象。
Page 22
绝杀技 1、翻译法 2、阐述法(典型手法要说)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 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句子的字面意义——句内意义 (语境意义)——句外意义(言外 之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