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量与动量定理》_教案[1]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动量的概念,理解动量定理,掌握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动量的概念2. 动量定理3. 动量守恒定律4. 动量定理的应用5. 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动量的概念,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动量定理的推导,动量守恒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动量的概念、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交通事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动量与速度、质量的关系。
2. 讲解动量的概念:介绍动量的定义,动量的计算公式。
3. 讲解动量定理:推导动量定理,解释动量定理的意义。
4. 讲解动量守恒定律:介绍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动量守恒定律的条件。
5. 动量定理的应用:分析实际问题,运用动量定理解决问题。
6. 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分析实际问题,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动量、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的重要性。
8.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9.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0. 课后评价: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表现、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评价学生对动量、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评价方法:a)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以及问题解决能力。
b)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参与度和表现。
c)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内的合作、交流和问题解决能力。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

动量的定义
总结词
动量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一个重要 物理量,表示物体运动时的质量和速 度的乘积。
详细描述
动量是一个矢量,表示物体运动的惯性 大小。其定义为质量与速度的乘积,用 符号P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动量的 单位是千克·米/秒(kg·m/s)。
动量的计算方法
总结词
动量的计算公式为P=mv,其中m表示物体的质量,v表示物体 的速度。
详细描述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对物体 进行积分运算,可以得到物体动量 的变化等于作用力与时间的乘积。
动量定理的应用条件
总结词
动量定理适用于宏观低速的物理系统。
详细描述
动量定理适用于宏观低速的情况,即 物体的速度远小于光速,且物体的质 量足够大。此外,动量定理不适用于 微观领域和高速领域,如原子核和粒 子加速器中的物理过程。
04 动量定理的应用实例
生活中的动量定理应用
汽车安全带
安全带的设计利用了动量定理,通过限 制乘客的动量变化来减轻碰撞时的冲击 力。
VS
缓冲器
在建筑、设备和包装中,缓冲器用于吸收 冲击,减少物体动量的变化,从而保护物 体免受损坏。
体育运动中的动量定理应用
棒球
棒球运动员通过施加相反方向的力来改变球 棒的动量,从而改变球的飞行轨迹。
03 动量定理的基本概念
动量定理的表述
总结词
动量定理是描述物体动量变化与作用力之间关系的物理定理。
详细描述
动量定理表述为物体动量的变化等于作用力与时间的乘积,即FΔt=mΔv。其中F表 示作用力,Δt表示作用时间,m表示物体的质量,Δv表示物体动量的变化。
动量定理的推导
总结词
动量定理可以通过牛顿第二定律 和积分运算进行推导。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标题: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年级:高中物理教学目标:1. 了解动量的概念并能够计算动量;2. 掌握动量定理的概念和公式;3. 理解动量守恒定律并能够应用到物理问题中;4. 通过实例分析、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教学内容一:动量的概念和计算1. 引入动量的概念:动量是一个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本身具有的性质,用于描述物体运动的惯性大小。
公式为:动量(p) = 质量(m) × 速度(v);2. 通过示意图和实例演示,让学生理解动量的计算方法;3. 给学生一些简单的计算题,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练习。
教学内容二:动量定理的概念和公式1. 引入动量定理的概念:动量定理描述了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公式为:ΣF = Δp/Δt,其中ΣF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合力,Δp表示物体动量的变化量,Δt表示时间间隔;2. 通过示意图和实例演示,让学生理解动量定理的公式和应用方法;3. 给学生一些简单的计算题,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练习。
教学内容三: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应用1. 引入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当系统内部不受外力作用,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即Σp1 = Σp2,其中Σp1表示系统初始时的总动量,Σp2表示系统末尾时的总动量;2. 通过实例和讨论,让学生理解动量守恒定律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3. 给学生一些实际应用题,让学生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四:实验和讨论1. 设计一个简单的动量实验,观察力对动量的影响;2.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讨论,通过实验结果进一步巩固动量和动量定理的概念;3. 带领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和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课堂内容。
教学评价方法:1. 在课堂期间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2. 给学生布置作业并进行批改;3. 根据实验表现和解决问题能力评估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资源和媒体:1. 教学或黑板;2. 示例图和实验器材;3. 计算练习题和实际应用题;4. 学生课堂笔记和作业。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学设计 高二上学期物理鲁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课题 1.1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材章节鲁科版选择性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授课地点教材分析本节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一的第一章第一节,是本节章基础,也是本章的重点。
动量作为学生新接触到的一个物理量,是一个新的知识点。
是学生后续学习动量守恒定律和动量守恒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也是学生习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的基础。
教材内容分析:本节教材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具有很强的逻辑和结构性。
首先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引出新的物理量--动量,再通过一个例题让学生运用到动量的知识。
接着对例题进行深入探讨。
引出冲量和动量定理的内容。
又设置了一个例题,对动量定理进行实际应用。
最后进行拓展,介绍了在实际生活中,利用动量增大或减小碰撞力的现象。
学情分析兴趣特点:本节先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让学生思考鸡蛋和碰碰车的例子。
引起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兴趣。
知识与能力基础: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识推理能力。
而且本节讲述的动量、冲量和动能定理的知识中,其中的物理量学生已经学过,这对于学生理解新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认知困难:动量、冲量和动量定理学生从未接触过,而且在解题的过程中要注意先确定一个正方向,此外,动量、动量的变化量和冲量都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
教学目标物理观念1.了解物理学中动量概念的建立过程;2.理解动量和动量变化及其矢量性,会正确计算物体做一维运动时的动量变化;3.理解冲量的定义;4.从前面的推到中总结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并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5.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处理有关的问题。
科学探究1.通过对动量定理的探究过程,尝试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科学思维通过应用动量定理处理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引领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
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动量定理难点:理解动量定理的矢量性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演示实验法教学用具传统教室、教材中实验所需器具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本章介绍带领学生认识这本书的大致内容,并向学生介绍本章将要学到的知识。
动量 动量定理教案

动量动量定理教案简介这是一份关于动量和动量定理的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概念和公式。
通过本教案的研究,学生将能够清楚地理解动量的含义,并能运用动量定理解决与动量相关的问题。
教学目标- 了解动量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理解动量定理的概念和公式- 能够应用动量定理解决与动量相关的问题教学内容1. 动量的定义- 动量是物体运动状态的一种量度,它的大小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速度。
动量的计算公式为:动量 = 质量 ×速度2. 动量定理- 动量定理是指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情况下,物体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物体的动量会发生改变。
动量定理的公式为:动量变化 = 外力 ×时间教学步骤1. 引入动量的概念- 通过实例或图片展示不同质量和速度的物体,引导学生思考物体运动状态和动量的关系。
2. 讲解动量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动量的定义,并给出计算动量的公式。
通过示例演示如何计算不同物体的动量。
3. 讲解动量定理- 回顾动量的定义,并引入动量定理的概念。
解释动量定理的公式,并给出示例演示如何应用动量定理解决问题。
4. 练与巩固- 让学生进行一些练,通过计算动量和应用动量定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的知识。
5. 总结与评价- 对动量和动量定理进行总结,并与学生一起回顾和评价本次教学的内容和效果。
教学资源- 实例或图片展示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 纸张和笔用于学生的练扩展活动- 通过实验或模拟运动的方式,让学生观察和比较物体在不同速度和质量条件下的动量变化情况。
参考资料- 《物理教学参考书》(根据教材适量选择参考书籍)。
动量和动量定理 教案公开课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公开课第一章:动量的概念1.1 动量的定义向学生介绍动量的概念,即物体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
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动量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
1.2 动量的表示解释动量的表示方式,即p = mv,其中p 表示动量,m 表示物体的质量,v 表示物体的速度。
让学生通过数学表达式理解动量的大小和方向。
1.3 动量与动能的关系向学生介绍动量与动能的关系,即动量是动能的量度。
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动量和动能之间的转换关系。
第二章:动量定理2.1 动量定理的表述向学生介绍动量定理,即物体的动量变化等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外力的冲量。
通过公式表达动量定理,即Δp = FΔt,其中Δp 表示动量的变化量,F 表示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外力,Δt 表示作用时间。
2.2 动量定理的应用解释动量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碰撞、爆炸等。
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学会使用动量定理解决问题。
第三章:动量守恒定律3.1 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述向学生介绍动量守恒定律,即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通过公式表达动量守恒定律,即Σp_initial = Σp_final,其中Σp_initial 表示系统初始总动量,Σp_final 表示系统最终总动量。
3.2 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解释动量守恒定律在碰撞、弹性碰撞、非弹性碰撞等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学会使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第四章:动量与动量定理的综合应用4.1 动量与动量定理的综合应用示例提供一些综合性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动量和动量定理进行解决。
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学会将动量和动量定理结合起来解决问题。
4.2 动量与动量定理的综合应用练习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自行运用动量和动量定理解决问题。
给予学生解答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对动量和动量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强调动量和动量定理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
5.2 动量和动量定理的复习提供一些复习题,让学生巩固对动量和动量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优秀5篇)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优秀5篇)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动量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掌握动量的定义式和单位。
2.掌握动量定理的内容、表达式及其矢量性,理解动量定理的物理实质。
3.能够运用动量定理分析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物理建模能力。
4.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动量的概念及定义式。
动量定理的内容、表达式及矢量性。
教学难点:运用动量定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动量变化与力的冲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学生预习材料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情境导入:播放一段运动员踢足球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球的'运动状态变化,提问:“是什么改变了球的运动状态?”引出力的作用效果与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关系。
复习旧知:回顾牛顿第二定律(F=ma),强调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引入新课:当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除了考虑力、加速度、时间等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物理量——动量,它描述了物体运动的“量”的方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动量和动量定理。
二、讲授新知1.动量的概念定义: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称为物体的动量,用字母p表示,即p=mv。
物理意义:动量反映了物体运动状态的量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重要物理量。
单位:千克·米/秒(kg·m/s),是矢量,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
举例说明:不同物体在同一速度下的动量比较,同一物体在不同速度下的动量变化。
2.动量定理内容:物体在一个过程始末的动量变化量等于它在这个过程中所受力的冲量。
表达式:Δp=F·t(其中Δp为动量变化量,F为合外力,t为时间,注意矢量性)。
讲解动量定理的推导过程(简要),强调冲量是力与时间的乘积,也是矢量。
举例说明:利用动量定理分析小车碰撞、人走路等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三、巩固练习例题解析:选取几道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物理过程,运用动量定理求解。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第一章:动量的概念1.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足球运动员踢球,引导学生思考物体运动状态的量度。
1.2 讲解:动量的定义,公式为p=mv,其中p表示动量,m表示物体的质量,v表示物体的速度。
1.3 动量的计算:通过示例,讲解如何计算物体的动量,并强调动量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
1.4 动量守恒定律:介绍动量守恒定律,即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第二章:动量定理2.1 导入:通过碰撞和爆炸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动量变化的原因。
2.2 讲解:动量定理的内容,即力对物体作用的时间与物体动量变化成正比,公式为FΔt=Δp。
2.3 动量定理的应用:通过示例,讲解如何利用动量定理计算物体在力作用下的动量变化。
2.4 动量定理与牛顿第二定律的关系:解释动量定理是牛顿第二定律在动量变化方面的具体应用。
第三章: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3.1 导入:通过碰撞和爆炸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3.2 讲解:碰撞中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即碰撞前后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3.3 弹性碰撞和完全非弹性碰撞:介绍弹性碰撞和完全非弹性碰撞的特点,并解释它们在实际中的应用。
3.4 动量守恒定律在其他现象中的应用:如爆炸、火箭发射等,引导学生思考动量守恒定律在实际中的广泛应用。
第四章:动量与动能的转化4.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滑梯、保龄球等,引导学生思考动量和动能的关系。
4.2 讲解:动量和动能的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即动量p=2mEK(其中EK表示动能)。
4.3 动量与动能的转化:讲解在碰撞和爆炸等现象中,动量和动能如何相互转化。
4.4 示例:通过具体示例,讲解如何计算动量和动能的转化情况,并强调能量守恒定律。
第五章:动量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5.1 导入:通过实际问题,如交通事故、运动员比赛等,引导学生思考动量定理在实际中的应用。
5.2 讲解:动量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方法,如如何计算物体的碰撞力和冲击力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动量动量定理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量和冲量的定义;
(2)从前面的推到中总结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
(3)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
(4)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处理有关的问题。
【能力与方法】
(1)通过对动量定理的探究过程,尝试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认识物理模型工具在物理学的作用。
(2)能够应用动量定理处理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交流、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生活的意识。
(2)有善于发现问题的精神,并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明白只有勤奋努力才可能有丰硕的收获,寄希望于侥幸是不可取的。
【教学重点】
利用动量定理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难点】
动量和冲量方向问题的理解
【教学方法】
1.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动量定理在生活中的普遍性;
2.引经据典法:通过对故事的创新旧事新演,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导入:
通过给学生讲述《守株待兔》的故事,引导学生对兔子撞树桩的过程进行思考,借助于所学物理知识,建立物理和数学模型,通过分析展开对本节课新课内容讲授,带着这个故事的结局进入本节课的学习,授课结尾对故事的发展及结果以及启示进行阐述。
新授:
模型建立
v的初速度奔跑,来不及躲闪,撞到了一个树桩上,与树桩成为一个整体,假兔子以
设在此碰撞过程作用时间为t,作用力为恒力,兔子质量为m,求此作用力F ? 分析:
在此我们可将此碰撞过程看做一个减速运动过程,兔子在水平方向只受到树桩对兔子的弹力F.
由牛顿第二定理可得ma F = (1)
由匀减速运动过程的原理可得 t
v v a t 0-= (2) (1)(2)两式结合可得 t
v v m F t 0-= (3) 对(3)两边同时乘以时间t,可得 o t mv mv Ft -= (4)
得出(4)式,我们对式子左右两边分别进行讨论
一.冲量
1.定义:力与力的作用时间的乘积叫做力的冲量。
2.公式:Ft I = 单位为s N ⋅
3.冲量是矢量,方向与合力方向一致
二.动量
1.动量定义: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做物体的动量。
表示为P.
(1)公式:mv p = 单位为s kgm /
(2)动量是矢量,方向与速度方向一致。
2.思考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效果与哪些物理量有关?
举例:(1)同样质量的竹箭,一支用弓射出,而另一支用手掷,哪一支穿透本领大?
(m 同v 不同)
(2)在足球场迎头飞来的足球人会用头去顶,那如果换成以相同速度飞来的
铅球人就会躲开。
(v 同m 不同)
通过讨论得出结论: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效果不仅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还 和物体的速度有关。
换句话说,就是与物体的动量有关。
三.动量定理
动量定理: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它的动量的改变量,这叫做动量定理。
(1)公式:o t mv mv t F -=合
(2)说明:
①动量的变化量等于物体末动量与初动量的之差;
②冲量的大小总等于动量改变量的大小,冲量的方向总跟动量改变量的方向
一致,也就是说与合理的方向相同;
③F 可以是恒力也可以变力,动量定理通常用来解决碰撞、打击一类问题。
三.应用
1.讨论:在动量变化量一定的情况下,F与t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F与t成反比。
教师:据上述关系,我们得到:要是动量变化量一定时,要增大力F,可缩短作用时间;要减小力F,可延长力的作用时间。
2.解释导入中兔子撞树桩,为什么兔子会撞得头破血流,而一只苍蝇撞到你脸上却安然无恙,要求学生用本节课所学内容加以解释,可以适当补充,让学生掌握定性分析的方法。
【巩固】:利用动量定理解释下列现象
一.据报道:1962年,一架“子爵号”客机在美国上空与一只天鹅相撞,客机坠毁,十七人丧生;1980年,一架英国的战斗机在空中与一只秃鹰相撞,飞机坠毁,飞行员靠弹射装置死里逃生。
为什么小小的飞禽能撞毁飞机这样的庞然大物?(引导学生解释清楚,注意鸟的速度对与飞机来说是很小的)
二.现场演示的现象
1.动量小实验
墨水瓶下压一张纸条,要想把纸条从底下抽出又要保证墨水瓶不动,应该缓缓、小心地将纸条抽出,还是快速地将纸条抽出?说明理由。
1.运送易碎物品时,需要在物品与物品间、物品与箱子间垫衬纸屑、泡沫塑料等柔软物体,为什么要这样做?
2.轮船正准备停靠码头的过程,为什么轮船的码头上装有橡皮轮胎?
【小结】:1.动量与冲量的概念,二者都是矢量;
2.动量定理的内容及应用。
【内容拓展】:继续将未讲述完的寓言故事《守株待兔》讲完,教育学生要勤奋努力,寄希望于侥幸是不可取的,最后以这个故事为背景编一道题目,让学生课后思考完成。
【作业】:假设兔子的头部遭受等于自身体重的撞击力可以致命,设兔子与树桩的作用时间为0.2秒,则兔子奔跑的速度可能是多少?
【板书设计】:
动量 动量定理
一.冲量
1.定义:力与力的作用时间的乘积叫做力的冲量。
2.公式:Ft I = 单位为s N ⋅
3.冲量是矢量,方向与合力方向一致
二. 动量
1.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做物体的动量。
2.公式:mv p = 单位为s kgm /
3.动量是矢量,方向与速度方向一致。
三.动量定理
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它的动量的改变量,这叫做动量定理。
o t mv mv t F -=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