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平市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笔记之肝胆系病症

合集下载

5中医执业——肝胆病症

5中医执业——肝胆病症
• 五、肝胆病症
• • • • • 细目一:胁痛 细目二:黄疸 细目三:积聚 细目四:鼓胀 细目五:疟疾
400-8299-120
肝胆病症—胁痛
400-8299-120
辨病
1、基本病因—— 病机——肝络失和 病位——肝胆 2、诊断要点——胁肋疼痛 3、病证鉴别 4、治则:疏肝和络止痛
40082991204008299120水热蕴结腹大满渴不欲饮苔黄腻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瘀结水留腹满刺痛舌紫黯调营饮阳虚水盛腹大胀满畏寒肢冷附子理苓汤济生肾气丸阴虚水停腹大胀满舌红苔少脉细数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水热蕴结腹大满渴不欲饮苔黄腻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瘀结水留腹满刺痛舌紫黯调营饮阳虚水盛腹大胀满畏寒肢冷附子理苓汤济生肾气丸阴虚水停腹大胀满舌红苔少脉细数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曾考题?a
400-8299-120
小结:
证型
肝气郁结(聚证) 食滞痰阻 气滞血阻(积证)
主症
腹内结块,窜痛,胁闷
方药
逍遥散合木香顺气散
腹胀痛,条索状物聚起, 六磨汤 纳呆 腹部积块,固定胀痛 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
瘀血内结
正虚瘀结
积块硬,刺痛,舌紫黯 或有瘀斑
久病体弱,积块坚硬, 舌淡紫
膈下逐瘀汤合六君子汤
八珍汤合化积丸
400-8299-120
辨证
宏观把握 实证:肝郁气滞 瘀血阻络 虚证:肝络失养 肝胆湿热
400-8299-120
辨证
1、肝郁气滞 • 典型症状:走窜痛,随情志变 • 治法:疏肝理气 • 方药:柴胡疏肝散
400-8299-120
辨证
2、瘀血阻络 • 典型症状:固定痛,夜甚,舌暗紫 • 治法:祛瘀通络 • 方药:血府逐瘀汤、复元活血汤

2017年中医执业医师技能考试第一站-胁痛(肝胆湿热)

2017年中医执业医师技能考试第一站-胁痛(肝胆湿热)

2017年中医执业医师技能考试第一站-胁痛(肝胆湿热)国家医学考试网已经开放2017年中医执业医师技能考试准考证打印入口,离考试开考还有十天了,大家要抓紧时间复习备考哦!小编特为大家搜集整理了中医执业医师技能考试第一站辅导资料:胁痛(肝胆湿热),预祝大家成功通关2017年中医执业医师技能考试!2017年中医执业医师技能考试第一站-胁痛(肝胆湿热)曹××,女,38,干部,2002—03—19初诊。

平素嗜好高粱厚味,今中午在酒店暴饮暴食后三小时出现腹痛,开始时疼痛主要在上腹部,后逐渐转移至右上腹,疼痛放射至右肩背部,刻下右上腹疼痛2小时,发热,伴纳呆,口苦,恶心呕吐,溲黄,遂来诊。

查见:T:39℃P:96次∕分,R:20次∕分,Bp:130∕80mmHg。

神志清,体态偏胖,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右上腹胆囊区明显触痛和肌卫,莫菲氏征(+),未见其他阳性体征。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12.3×10∕L,N:90%。

血淀粉酶正常,尿淀粉酶正常。

主诉:右上腹疼痛2小时,伴纳呆,口苦,恶心呕吐。

辨病辨证依据:患者平素嗜好高粱厚味,致脾胃运化失职,内生湿热,蕴结肝胆,肝络失和,胆不疏泄,导致胁痛。

湿热中阻,升降失常,故口苦纳呆,恶心呕吐。

湿热交蒸,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故溲黄。

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均是肝胆湿热之征。

西医诊断依据:1、发病前有暴饮暴食史。

2、右上腹疼痛,有疼痛发射至右肩背部,发热,纳呆,恶心呕吐,口苦,尿黄。

3、体检:右上腹胆囊区明显触痛和肌卫,莫菲氏征(+)。

4、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12.3×10∕L,N:90%。

血淀粉酶正常,尿淀粉酶正常。

入院诊断:中医诊断:胁痛—肝胆湿热西医诊断:胆囊炎治则:清热利湿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3g 山栀12g 黄芩12g 木通3g 车前子包30g泽泻15g 郁金12g 青皮9g 茵陈30g 黄柏15g金钱草15g 六曲9g水煎服。

临床执业医师内科学考点:肝脏疾病

临床执业医师内科学考点:肝脏疾病

临床执业医师内科学考点:肝脏疾病2017年临床执业医师内科学考点:肝脏疾病导语:肝脏疾病,皮肤黄绿色或褐绿色,常为肝内胆汁淤积,肝内或肝外胆道梗阻所致。

肝病时体内分泌的性激素不能及时有效地降解与灭活,从而导致体表小动脉充血、扩张。

我们一起来看看相关的考试内容吧。

【考纲要求】1.肝硬化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改变、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及治疗。

2.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和预防。

3.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

【考点纵览】1.肝硬化以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形成为特征。

在我国,病毒性肝是肝硬化的主要病因;在西方国家,酒精性肝硬化更常见。

2.肝硬化的病理分为小结节性肝硬化、大结节性肝硬化、大小结节混合性肝硬化。

3.代偿期症状较轻,缺乏特异性,多呈间歇性,乏力、食欲减退出现较早、且较突出。

失代偿期的临床表现有肝功能减退的临床表现,门脉高压症的临床表现。

侧支循环的建立和开放的临床意义。

腹水形成的机制及相关因素。

4.并发症常是导致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自发性腹膜炎的临床表现。

功能性肾衰竭的特征及参与形成的因素。

自发性腹膜炎时腹水检查的'改变。

门脉高压症时超声及X线的特征性表现。

5.肝功能试验的意义。

6.肝穿刺活组织病理检查若见到假小叶形成可诊断为肝硬化。

7.肝硬化腹水时利尿剂主张排钾与保钾利尿剂联合应用,利尿速度不宜过猛。

严格掌握腹腔穿放液的适应证。

自发性腹膜炎抗生素宜联合应用,用药时间不宜少于2周。

8.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有氨中毒学说;胺、硫醇和短链脂肪酸的协同毒性作用学说;假神经递质学说;GABA/BZ学说;氨基酸代谢不平衡学说。

9.肝性脑病时血氨增高的常见原因有摄入过多、低钾性碱中毒、低血容量及缺氧、感染、低血糖、药物等;机体清除血氨的主要途径有合成尿素、合成谷氨酸和谷氨酰胺、肾排泄、肺部呼出。

10.肝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前驱期、昏迷前期、昏睡期、昏迷期)。

肝胆系疾病

肝胆系疾病

第四章肝胆病证一、名词解释1.黄疸2.黄胖3.胁痛4.积聚5.鼓胀6.萎黄7.头痛8、眩晕9、中风一、填空题:1.胁痛常见的病因病机包括有、、、和。

2胁痛病位主要责之于,有与及有关。

3.鼓胀后期多因出现、或等危候,使病情恶化,必须及时抢救。

4.鼓胀的病机多由于、、三脏受损,、、互结腹中,以腹部胀大为主,四肢肿不甚明显。

5《金匮要略·黄疸病》指出:“黄家所得,从得之。

”又对治疗提出“诸病黄家,但”。

6.黄疸的病理因素有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瘀血六种,但其中以为主,黄疸形成的关键是湿邪。

7.眩晕病位在,其病变脏腑与、、之脏关系密切。

8.眩晕的治疗原则是、。

9.中风病急性期是指发病后以内,中脏腑类最长病期可;恢复期是发病两周或1个月至半年以内;后遗证期系发病以上者。

10.中风基本病机总属,。

病位在,与密切相关。

11. 头痛的治疗原则当为、。

二、单项选择题:1.胁肋刺痛,痛有定处,入夜更甚,胁下有徵块,舌质紫暗,脉象沉涩,治疗选用()A.龙胆泻肝汤B.血府逐瘀汤C.丹栀逍遥散D.柴胡疏肝散2.胁痛一证,其病位主要在()A.肝脾B.脾胃C.肝胆D.肝肾3. 黄疸最重要的特征是A.目黄B.小便黄C.身黄D.齿垢黄4.水湿困脾型鼓胀的治法是()疏肝理气,祛湿散满 B.温中健脾,行气利水温补脾肾,攻下逐水 D.温阳化气,解表行水5.首载胆胀医案的书是A.《内经》B.《伤寒论》C.《症因脉治》D.《临证指南医案》6.鼓胀的病位在()肺脾胃 B.心肝肾 C.心脾肾 D.肝脾肾7.患者腹部胀大半年余,胁下胀痛不适,纳减,食后腹胀,尿少,下肢微肿。

检查:面色暗晦,周身皮肤发黄,腹胀大,胁下可触及痞块,双下肢按之微肿,脉弦细,舌苔腻,应诊断为()A.水肿B.黄疸C.积聚 C.鼓胀8.患者面目及肌肤淡黄,甚则晦暗不泽,肢软无力,心悸气短,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脉濡细。

属何病何证。

()热重于湿型黄疸 B.湿重于热型黄疸脾虚湿滞型黄疸 D.气滞血瘀型黄疸9.下列哪项不属阳黄与阴黄的鉴别要点()小便黄与不黄 B.病程较长与较短黄色鲜明与晦暗 D.虚证与实证10.黄疸发病涉及的脏腑是()肝胆 B.肝脾 C.肝胆脾胃 D.肝胆脾肾11.身目俱黄,右胁疼痛,牵引肩背,恶寒发热,大便色淡灰白,宜用()大柴胡汤 B.柴胡疏肝散 C.逍遥散 D.乌梅丸12.下列哪项不符合阴黄的临床特征()身目俱黄 B.黄色晦暗 C.纳少脘闷 D.发热口渴13.肝阳上亢型眩晕宜选用()镇肝熄风汤 B.大定风珠 C.天麻钩藤饮 D.龙胆泻肝汤14.下列哪项不是眩晕实证治疗原则()平肝潜阳 B.清肝泻火 C.化痰行瘀 D.疏肝理气15.中风中经络中脏腑的鉴别要点是:()神识昏蒙否 B.半身不遂否 C.语言流利否 D.口眼歪斜否16.中风风痰入络证主方是()大秦艽汤 B.真方白丸子 C.镇肝熄风汤 D.指迷茯苓丸三、多项选择题:1.柴胡疏肝散可用于下列哪些病证的治疗()鼓胀(气滞湿阻) B.胃痛(肝气犯胃)癃闭(肝郁气滞) D.胁痛(肝郁气滞) E.呕吐(肝气犯胃)2.胁痛的发生与下列何脏有关()脾 B.胃 C.肝 D.胆 E.肾3. 与肝、脾、肾三脏均有关的病证是()A.眩晕B.头痛C.水肿D.鼓胀E.泄泻4. 鼓胀的辨证要点主要辨()A.缓急B.虚实的主次C.气滞、血瘀、水停的主次D.寒热的偏盛E.阴阳的盛衰5. 阳黄的临床特点是()A.起病急B.色黄鲜明如橘皮C.伴有湿热症候D.身热不扬E.恶寒发热6.眩晕主要由哪些原因导致()风 B.火 C.痰 D.虚 E.瘀7.中风发病的先兆症状有()言语不利 B.肢体麻木 C.视物昏花 D.晕厥 E.心悸8.中风病常见的诱因为()气候骤变 B.烦劳过度 C.时行戾气 D.跌仆努力 E.情志相激9、积证日久可出现()痉厥出血黄疸鼓胀胁痛10、癥结的特征是()有形可征病属血分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情较重11、积聚的病因有()情志失调饮食所伤感受寒湿黄疸、胁痛病后12、痰浊头痛的主症为()头痛如裹胸脘满闷纳呆呕恶舌苔白腻脉象弦滑13、血虚头痛的主症有()头痛而晕痛处固定头痛昏蒙心悸失眠头痛且空四、是非题1肝气犯胃的治法是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方选香苏散和良附丸。

中医执医考点脾胃、肝胆病、肾系病

中医执医考点脾胃、肝胆病、肾系病

中医执医考点脾胃、肝胆病、肾系病第七节泄泻一、概念【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多由脾胃运化功能失职,湿邪内盛所致。

二、病因病机三、辨证论治第八节痢疾一、概念【痢疾】:由于邪蕴肠腑,气血凝滞,大肠脂膜血络损伤,传导失司,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症的病证。

多发于夏秋季节。

二、病因病机【病因】外感时疫邪毒:①夏秋季节,暑湿秽浊,疫毒易于滋生;②湿热或暑湿之邪内侵肠道,湿热郁蒸,气血与之搏结于肠之脂膜,化为脓血而成湿热痢;③疫毒之邪侵及阳明气分,进而内窜营血,甚则进迫下焦厥阴,少阴,而致急重之疫毒痢。

内伤饮食:①平素嗜食肥甘厚味,或误食馊腐不洁之物,酿生湿热,湿热毒邪,直趋肠道,则成湿热痢或疫毒痢;②其人平素恣食生冷瓜果,伤及脾胃,中阳不足,寒湿内盛,如再贪凉饮冷或食不洁之物,寒湿食积壅塞肠中,而成寒湿痢。

【病机】邪蕴肠腑,气血凝滞,传导失司,脂膜血络受伤而成痢。

三、辨证论治第九节便秘一、概念【便秘】:指由于大肠传导失常,导致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颇有便意,但排便不畅的病证。

二、病因病机三、辨证论治第五章肝胆系疾病第一节胁痛一、概念【胁痛】:指由于肝络失和所致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一种自觉症状。

二、病因病机【病因】情志不遂→情志所伤,暴怒伤肝,抑郁忧思→肝失条达,疏泄不利→气阻络痹→肝郁胁痛。

跌扑损伤:①跌扑损伤,强力负重→胁络受伤→瘀血停留→阻塞胁络→胁痛。

②跌扑闪挫→恶血不化→瘀血阻滞胁络→不通则痛→胁痛。

饮食所伤→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损伤脾胃→湿热内生→郁于肝胆→肝胆失于疏泄→胁痛。

外感湿热→湿热之邪外袭→郁结少阳→枢机不利→肝胆经气失于疏泄→胁痛。

劳欲久病→久病耗伤,劳欲过度→精血亏虚→血不养肝→肝阴不足→脉络失养→拘急而痛。

【病机】肝络失和。

三、辨证论治第二节黄疸一、概念【黄疸】:指因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饮食,劳倦或病后,导致湿邪困遏脾胃,壅塞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溢,或血败不华于色,引发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中医如何辨证论治肝胆疾病

中医如何辨证论治肝胆疾病

中医如何辨证论治肝胆疾病中医认为,肝胆互为表里,在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上相互关联。

肝胆疾病的发生,多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外感湿热、劳逸失度等因素有关。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对肝胆疾病进行辨证论治,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一、肝胆疾病的常见症状1、胁痛胁肋部疼痛是肝胆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疼痛的性质可表现为胀痛、刺痛、隐痛等,疼痛的程度也有所不同。

肝郁气滞者,多为胀痛,走窜不定;瘀血阻络者,多为刺痛,痛有定处;肝阴不足者,多为隐痛,绵绵不休。

2、黄疸黄疸是肝胆疾病的重要表现之一,其特征是皮肤、巩膜发黄。

中医认为,黄疸的发生多与湿热蕴结、寒湿内阻、肝郁血瘀等有关。

阳黄者,黄色鲜明如橘色,多因湿热熏蒸所致;阴黄者,黄色晦暗如烟熏,多因寒湿阻遏所致。

3、口苦口苦多由肝胆郁热或肝胆湿热所致。

肝郁气滞,久而化热;或外感湿热之邪,蕴结于肝胆,均可导致胆汁上溢,出现口苦。

4、眩晕肝胆风火上扰,或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均可导致眩晕。

眩晕的表现为头晕目眩,视物旋转,甚至站立不稳。

5、情志异常肝主疏泄,调畅情志。

肝胆疾病常导致情志异常,如肝郁气滞者,多表现为抑郁、烦躁易怒;肝阳上亢者,多表现为急躁、失眠多梦等。

二、肝胆疾病的辨证分型1、肝郁气滞型多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所致。

表现为胁肋胀痛,走窜不定,胸闷喜太息,情志抑郁或易怒,舌苔薄白,脉弦。

治疗宜疏肝理气,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2、肝胆湿热型多由外感湿热之邪,或嗜食肥甘厚味,内生湿热,蕴结肝胆所致。

表现为胁肋胀痛,口苦纳呆,恶心呕吐,身目发黄,小便黄赤,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疗宜清热利湿,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3、瘀血阻络型多因久病入络,或外伤导致瘀血内阻肝胆所致。

表现为胁肋刺痛,痛有定处,入夜尤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治疗宜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4、肝阴不足型多因久病耗伤肝阴,或肾阴不足,水不涵木所致。

表现为胁肋隐痛,绵绵不休,遇劳加重,头晕目眩,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速记手册:肝胆系病证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速记手册:肝胆系病证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速记手册:肝胆系病证胁痛的病位:在肝胆,与脾胃及肾有关基本病机:肝气郁滞,络脉失和胁痛的病理性质:有虚有实,实多虚少(实证——虚证——)胁痛辨证要点:辨在气在血,辨属虚属实治疗原则:疏肝和络止痛胁痛肝气郁结证肝络失养证的治法和主方黄疸的临床特征病位:脾胃肝胆基本病机:湿邪困遏,脾胃运化失健,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溢肌肤病理性质:阳黄:湿热阴黄:寒湿辨证以阴阳为纲阳黄热重于湿湿重于热疫毒炽盛证的主方阴黄寒湿阻遏证的主方阳黄阴黄急黄的鉴别积聚的病位:肝脾基本病机:气机阻滞,瘀血内结积证的治疗原则:初期消散中期消补兼施后期养正除积鼓胀与水肿的鉴别鼓胀的病位:在肝脾,久则及肾基本病机:肝脾肾受损,气滞血瘀水停腹中鼓胀证治的证型和主方关于逐水法应用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头痛引经药的应用太阳头痛:羌活蔓荆子川芎阳明头痛:葛根白芷知母少阳头痛:柴胡黄芩川芎厥阴头痛:吴茱萸藁本头痛辨证要点:辨外感与内伤;辨头痛的部位:(——)头痛风寒证风热证风湿证肝阳证瘀血证痰浊证的主方眩晕病理性质:虚实夹杂,以虚者居多眩晕痰浊中阻证的病机治法和主方《素问》病机十九条:“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热瞀瘈,皆属于火。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诸病胕肿,痛酸惊骇,皆属于火。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丹溪心法》强调“无痰则不作眩”《景岳全书》强调“无虚不能作眩”中风的病位及基本病机中脏腑中经络的鉴别补阳还五汤牵正散的适应症中风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突出以“内风”立论瘿病的病位:在肝脾,与心有关基本病机:气滞痰凝血瘀雍结颈前瘿病的病理演变:初期气郁痰阻为主;日久引起血瘀,并可出现化火伤阴等病机转化,由实证转化为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治疗原则:理气化痰消瘿散结瘿病气郁痰阻证心肝阴虚证的治法和主方脾胃系病证胃痛的病位基本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胃痛的辨证要点: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治疗原则:理气和胃止痛胃痛寒邪客胃证肝气犯胃证胃阴不足证的病机治法和主方肝失疏泄犯胃乘脾可导致胃痛呕吐泄泻,其病机治法和主方有何异同呕吐病位病因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治疗原则:和胃降逆止呕呕吐治疗的证型治法和主方口壹膈的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标实——)辨证论治证型主方呃逆的基本病机: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胃气上逆动膈呃逆治疗原则:理气和胃,降逆止呃泄泻病位:在肠(脾失健运是关键),与肝肾密切相关泄泻基本病机其病理因素离不开湿泄泻治疗原则:健脾化湿暴泻:湿盛为主重用化湿;久泻:脾虚为主当以健脾泄泻湿热伤中证肝气乘脾证脾胃虚弱证肾阳虚衰证的病机治法和主方痢疾的临床特征: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粘冻痢疾的基本病机:邪蕴肠腑,气血雍滞,传导失司,脂络受伤而成痢辨证要点:辨虚实;辨气血湿热痢疫毒痢阴虚痢休息痢的治法和主方刘和间提出: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便秘病位:在大肠,与肺脾胃肝肾有关便秘肠胃积热证阴寒积滞证阳虚寒凝证的治法和主方。

中医“肝胆系病证”概述

中医“肝胆系病证”概述

中医肝胆系病证概述一、肝胆生理肝主疏泄,其性刚强,喜条达而恶抑郁;肝主藏血,有贮藏和调节血量的作用;肝主筋脉司全身筋骨关节之屈伸;肝开窍于目,目受肝血滋养而视明。

胆与肝互为表里,胆能贮存和排泄胆汁,主决断。

二、治疗原则1.肝体阴而用阳,肝病可分为肝体病和肝用病两类。

肝体属阴,阴血不足,肝失濡润,可致气郁络滞。

2.阴血亏虚,阴阳失调,引起阳亢风动。

肝气失疏,络脉失和,则为胸胁苦满、胁痛。

3.风阳上扰,或阴血不承,则致头痛、眩晕。

4.风阳暴升,夹痰夹瘀,气血逆乱,上冲于脑,则为中风。

气血塞结,肝体失和,腹内结块,形成积聚。

5.肝脾肾失调,气血水互结,则酿生鼓胀。

6.肝郁气滞,痰瘀互结,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则为瘿病。

疟邪伏于少阳,出入营卫,邪正相争,发为疟疾。

若湿邪滞,肝胆失泄,胆汁泛溢,发为黄疸。

三、肝与其他脏腑关系1.肝气郁结,肝木乘土,可致肝胃不和、肝脾不和;肾藏精,肝藏血,精血互生,肝肾同源,若肾精不足,肝失滋养,致肝肾不足、肝阳上亢。

2.脾生血,心主血,若心脾不足,肝血亏虚,导致血不养筋,血虚生风等。

3.肝胆与气血、经络、情志方面的病证亦多相关。

如肝气失调所致郁证、厥证;肝气逆肺可致喘证;肝火内扰可致不;肝气郁滞,影响三焦气化功能,水液运行失常,可致淋证(气淋)、癃闭等病证。

四、辨治肝胆病证肝胆病证一般分虚实论治。

实证有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风内动、寒滞肝脉;虚证有肝阴不足、肝脉失养。

但肝气、肝火、肝阳、肝风之间每多兼夹或相互转化。

阴血不足,肝失濡润,又可与实证的肝风、肝火并见。

临证当灵活运用疏肝、清肝、泻肝、平肝以及养肝、柔肝等法,注意病证整体相关性及各个脏腑之间的关联,分清主次,随证施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高平市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笔记之肝胆系病症
肝胆系病证
胁痛的病位:在肝胆,与脾胃及肾有关基本病机:肝气郁滞,络脉失和
胁痛的病理性质:有虚有实,实多虚少(实证——虚证——)
胁痛辨证要点:辨在气在血,辨属虚属实治疗原则:疏肝和络止痛
胁痛肝气郁结证肝络失养证的治法和主方
黄疸的临床特征病位:脾胃肝胆基本病机:湿邪困遏,脾胃运化失健,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溢肌肤病理性质:阳黄:湿热阴黄:寒湿辨证以阴阳为纲
阳黄热重于湿湿重于热疫毒炽盛证的主方阴黄寒湿阻遏证的主方
阳黄阴黄急黄的鉴别
积聚的病位:肝脾基本病机:气机阻滞,瘀血内结
积证的治疗原则:初期消散中期消补兼施后期养正除积
鼓胀与水肿的鉴别
鼓胀的病位:在肝脾,久则及肾基本病机:肝脾肾受损,气滞血瘀水停腹中
鼓胀证治的证型和主方
关于逐水法应用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
头痛引经药的应用太阳头痛:羌活蔓荆子川芎阳明头痛:葛根白芷知母少阳头痛:柴胡黄芩川芎厥阴头痛:吴茱萸藁本
头痛辨证要点:辨外感与内伤;辨头痛的部位:(——)
头痛风寒证风热证风湿证肝阳证瘀血证痰浊证的主方
眩晕病理性质:虚实夹杂,以虚者居多眩晕痰浊中阻证的病机治法和主方
《素问》病机十九条:“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热瞀瘈,皆属于火。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病
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诸病胕肿,痛酸惊骇,皆属于火。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丹溪心法》强调“无痰则不作眩”《景岳全书》强调“无虚不能作眩”
中风的病位及基本病机
中脏腑中经络的鉴别
补阳还五汤牵正散的适应症
中风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突出以“内风”立论瘿病的病位:在肝脾,与心有关基本病机:气滞痰凝血瘀雍结颈前
瘿病的病理演变:初期气郁痰阻为主;日久引起血瘀,并可出现化火伤阴等病机转化,由实证转化为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治疗原则:理气化痰消瘿散结
瘿病气郁痰阻证心肝阴虚证的治法和主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