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来西社村农耕景观时空变化研究

合集下载

西来农耕文明的活标本

西来农耕文明的活标本

西来耕文明的活标本口半夏去西来本是计划中的安排,真的去到西来却是一次意外的邂逅。

早知道蒲江境内有一个西来古镇,系成都市十大古镇和十大魅力城镇之一,距蒲江县城13公里,距成都市区亦不过七十来公里。

若从成雅高速公路,经石象湖到寿安出口,再走十多公里乡道便可到达。

但我们去的是与蒲江相邻的丹棱县老峨山——这是一座缩略版的峨眉山,不仅山形酷似峨眉,也一样的有金顶,一样的有寺庙,一样的有舍身崖,甚至也一样的在山顶立了一尊硕大的金佛,只不过都比峨眉山小了若干个形码。

倘若论起辈分,老峨山还是峨眉山他爹,要不怎么敢称“老峨”?游罢老峨山,归途中为了尽可能减少原路返回的了无新意,我们取道才建成没几年的丹(棱)蒲(江)路。

这是一条全长约17公里的县道,穿行于川西南的重陵浅丘之间,46至蒲江连接成雅高速。

眼看快到蒲江,一块专用于旅游的紫色路牌撞入眼际,箭头所指,标出的竟是“西来古镇”!没想到原打算专程去拜访的西来古镇,居然在不经意中就出现在了身边。

在一个悬挂着“老街”牌匾的门坊前把车停下,穿过门廊,一片广场之后,便进入了古镇的老街。

欣赏西来古镇,首要的看点便是它的老街。

近年来标榜古镇的不少,其中多有哗众取宠跟风造势者,若以严格的标准,是否保留着往昔的老街,当为有否资格被称为古镇的前提。

按这个标准,西来古镇无疑是古镇中的佼佼者。

在一块占地0.3平方公里、被两条清洌的小河左右相拥的土地上,西来古镇迄今尚有总长约1200米的五条老街和700米的四条小巷,合称“五街四巷”。

这些街巷大都是建于明清的典型川西民居:纯木穿斗式结构,小青瓦覆盖,檐前花窗连排,廊下吊柱成串……无论街巷,路面均为青石板铺就。

走在这样的街巷中,来自都市的现代客,莫不顿生恍若隔世的感慨。

西来古镇的得名,据说就跟这些街巷民居的造型有关。

若从空中往下看,它堪堪地构成一个“西”字。

这是一个纯然的巧合呢,还是蕴藏着什么玄妙的讲究?无论如何,它都成为了西来古镇的一大特色抑或一道风景。

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第1课时 说课

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第1课时  说课
用原始人类生活遗迹案例说明,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一)精读教材,发掘教学主题
课文第二子目涉及不同国家食物生产的具体表现: 运用了大量图文史料进行不同地区食物生产的补充说明
学习聚焦: 古代不同地 区的居民都 培育或引进 了合适本地 区种植的农 作物和饲养
的家畜
(一)精读教材,发掘教学主题
课文第三子目总结了食物生产对于社会生 产关系的变化,通过引用恩格斯《家庭、 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作为补充材料。
学习任务一:
阅读课文,列表整理不同时期人类获取食物方式、种类和生产工具 的情况。
时段 获取食物方 式 食物种类
生产工具
食物采集 远古——约1万年前 采集果实、渔猎动物
早期食物生产 约1万前——前3500 种植款物、饲养动物
鱼虾、动物、果实、昆 虫
木、骨、石器(打制石 器为主)
小麦、大麦、粟、水稻、玉 米、甘薯、绵羊、山羊、狗 、猪、骆马 磨制石器为主
识不同史料在解释农业革命兴起的原因中具有的不同价值; 2.能基本理解人类对“食”的需要和生产工具的进步对食物生产出现的促进作用;
初步感知生产力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
史料 实证
3.在分析食物生产的出现对人类社会生活和文明等方面的影响时,会借助史料来论 唯物 证自己的观点,能理解食物生产出现的革命性意义,能认识到农业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的 史观
基础。 4.通过探讨不同地区食物生产的情况,能对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的不同特点与
共性做出合理解释,并能认识到文明的产生对农业生产发展的促进作用。
历史 解释
教学重点: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古代不同地区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家国 情怀
二、教学设计

西洼村美丽乡村简介

西洼村美丽乡村简介

西洼村美丽乡村简介西窝村美丽乡村简介西窝村位于中国的一个小山村,地处山区,周围环绕着青山绿水,景色优美。

该村庄面积约为100平方公里,人口约为500人。

西窝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农业和旅游业。

农业是西窝村居民的主要生计来源。

村民们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还养殖家禽和牲畜。

他们采用传统的农耕方式,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村里还有一些特色农产品,如绿茶、蜂蜜和有机蔬菜,深受游客和外地人的喜爱。

近年来,西窝村开始发展旅游业,借助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村里有一座古老的庙宇,吸引了许多信徒和游客前来参观。

此外,村里还有一条古老的街道,保存完好,保留了许多传统的建筑和文化遗产。

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浓厚的乡村氛围,体验传统的农耕生活。

为了提升村庄的美丽程度,西窝村政府和居民们联手开展了一系列的美化工作。

他们修建了一条环村的步行道,沿途种植了各种花草树木,增添了乡村的色彩。

村里还建设了一个公园,供居民和游客休闲娱乐。

此外,村庄的建筑外观也得到了改善,许多老旧的房屋进行了翻修和装饰,使得整个村庄焕发出新的生机。

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西窝村还举办了一些传统的民俗活动和节日庆典。

每年的农历春节期间,村里会举办盛大的庙会,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游客。

此外,村里还举办一些传统的农耕体验活动,让游客亲身参与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过程,增加了互动性和参与感。

为了保护环境和提升村庄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西窝村还开展了一系列的环保措施。

他们建立了垃圾分类和回收系统,鼓励居民和游客参与垃圾分类工作。

村里还开展了植树造林活动,增加了绿化面积,改善了空气质量。

此外,村庄还推广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如太阳能和风能,减少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总之,西窝村是一个美丽的乡村,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通过发展农业和旅游业,西窝村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并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乡村生活。

通过美化工作和环保措施,西窝村不断提升自身的美丽程度,并致力于可持续发展。

60年变迁

60年变迁

60年变迁调查目标:调查家乡60年内的变迁调查时间:2010年2月1日——2010年2月20日调查对象:老人,历史书籍调查方式:抽样调查根据资料显示,刚解放的时候,南庄有9500亩农田,1万亩桑地,1万亩甘蔗,2万多亩鱼塘。

那时的南庄,蔗、桑、鱼是经济的三大支柱,当然,也几乎是全镇经济的全部,没有工业生产。

到上世纪50年代初,南庄还是纯农业镇,基本无工业,经济发展缓慢,计划经济充斥于人们生活的每一部分。

1953年,南庄成立了供销社,本地商业发展才算迈出了第一步。

南庄当地一些老人回忆说,约在1970年至1977年间,许多生产队都曾从事过工副业,例如上元村生产队经营过小五金;东村贝岗生产队做过造船用的铁钉。

但由于设备落后,始终未成气候。

70年代中期,织藤、刺绣等手工业曾在南庄颇为兴旺,尤其是织藤,曾一度成为当地近三成劳动力的谋生方式。

但随着时代变迁和市场发展,这一传统的手工业,蓬勃发展了约十年后,日渐式微。

上个世纪80年代起,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珠三角经济开始快速发展。

作为“中国四大名镇”之一的佛山石湾镇,因陶瓷而闻名于世,而南庄与陶瓷著名产地之一的石湾镇,仅一河之隔。

镇内有多座侵蚀性丘陵山地,有丰富的陶土资源,又有大片冲积优质河沙区,是生产陶瓷工艺的良好材料,发展陶瓷业,无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南庄镇上元村于1982年正式创办上元建筑陶瓷总厂但被公认为是当地工业化发展的“萌芽”。

南庄镇罗南村在1988年,与东村合资建成了一间建筑陶瓷厂,此后,陶瓷工业在南庄开始蓬勃发展。

到了90年代中期,短短几年时间,南庄已拥有大中型陶瓷企业70多家,陶瓷年产量已达6亿平方米,1994年1月14日,吉利建陶三厂生产的吉利牌无釉砖和彩釉饰砖双双获国家轻工部质检中心颁发的A级产品金奖在发展陶瓷为主产业的同时,铝型材、五金、塑料、家用电器等产业也开始起步。

从那时起,南庄也逐渐完成了从传统的养鱼、养蚕、种植业,向以建陶业为主导的工业经济结构转型,并逐步形成了“城乡一体化”格局。

中国传统村落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传统村落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传统村落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王强;邵秀英;殷仙花
【期刊名称】《科技和产业》
【年(卷),期】2024(24)4
【摘要】运用数理统计与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对8 155个中国传统村落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展开分析。

研究表明,中国传统村落前六批及合计六批的分布类型均为凝聚型分布。

在分布均衡程度方面,均呈现不平衡分布的态势;在数量结构方面,呈现明显的南方多于北方、各省份数量差异显著的特征;在空间集聚演变方面,第一批次基本奠定了后面各批次空间分布的总体格局,当前合计六批形成了三大高值片区与四处局部高值区并存,次级核心区零星分布的总体特征。

中国传统村落分布格局是地形、气候、河流水系、农业发展条件等自然地理因素及经济、人口、交通、城镇化等人文地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总页数】9页(P14-22)
【作者】王强;邵秀英;殷仙花
【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01.8
【相关文献】
1.滇西南传统村落时空分布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2.东三省传统村落时空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3.南昌市耕地利用变化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4.1990—2020年麦盖提绿洲植被覆盖度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5.我国省域体育场地设施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农村变迁的见证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农村变迁的见证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农村变迁的见证桑干河,位于中国北方一个小农村中,多年以来见证了农村变迁的历程。

太阳的光芒照射在这个古老的河道上,反映出了农村从传统向现代迈进的轨迹。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来探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农村变迁的见证。

一、经济变迁随着时间的推移,桑干河畔农村的经济发展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过去,农民依赖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手工劳作是主要的生产工具。

然而,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引进,农机的普及和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农民们的劳动力得到了解放,农业生产的效率大大提高。

大面积的农田逐渐出现,粮食产量稳步增长。

此外,农村的经济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以前,绝大部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如种植粮食、果树和养殖家畜。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年轻人离开农村,前往城市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

农村的产业结构逐渐多元化,服务业和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

二、社会变迁在桑干河畔农村,社会变迁也随之而来。

过去,农村的生活方式相对封闭,人们的社会联系主要是基于血缘和地域关系。

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交通的便利化,农村与外界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

农民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全国和世界的动态,也可以利用现代化交通工具迅速到达城市。

此外,教育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也是农村社会变迁的重要标志。

过去,由于交通不便和资源匮乏,农村的教育和医疗水平相对落后。

然而,随着政府的投入和改革政策的实施,农村学校和医疗机构得到了提升,农民的教育和健康状况得到了改善。

三、环境变迁桑干河畔的环境也在农村变迁过程中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过去,由于农业生产方式的落后和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农村地区的水源受到了严重的污染,河水变得浑浊不堪。

然而,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农业技术的进步,农村的环境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水源的治理成为了农村变迁中的重要环节。

政府投入大量资源用于水源的保护和修复,农村地区逐渐建立起了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系统。

同时,农民也逐渐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积极参与河道清理和环境修复的工作,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山西定襄西社遗址调查勘探简报

山西定襄西社遗址调查勘探简报

The Archaeological Survey Report of Xishe Site in Dingxiang County,Shanxi
作者: 吴洋洋(绘图)[1];王飞[1];王刚[1];石勇[1];钟杰[1];张欣[1];马哲[1];巴雷雷[1];王力之(绘图)[1];郑汉英(绘画)[1]
作者机构: [1]山西省文物勘测中心,山西太原030002
出版物刊名: 文物春秋
页码: 45-51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5期
主题词: 山西定襄;西社遗址;龙山时期;调查勘探
摘要:西社遗址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宏道乡西社村东部,2014年4月,山西省文物勘测中心对该遗址进行了详细的考古调查和勘探。

调查发现,西社遗址以龙山时期遗存为主,遗迹主要有灰坑、文化层堆积、房址等,遗物均为采集所得,有陶器和石器等。

此次调查勘探为研究该地区龙山时期的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状况提供了一批重要的资料。

【设施农业】中国设施园艺发展60年成就与展望

【设施农业】中国设施园艺发展60年成就与展望

【设施农业】中国设施园艺发展60年成就与展望中国是农耕文明历史悠久的国家,设施园艺发展最早可追溯到2200多年前。

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古文奇字》中记载“秦始皇密令人种瓜于骊山沟谷中温处,瓜实成”。

使人上书曰:“瓜冬有实”。

此后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3年)《汉书补遗》中的《循吏传》、唐朝(公元618—907年)王建的诗中、元朝(公元1279—1368年)王祯《农书》、明朝(公元1368—1644年)王世懋《学圃杂疏》等均有设施蔬菜栽培的记载,而且明朝北京地区已有黄瓜加温温室早熟栽培。

清朝(公元1644—1911年)主要继承了唐宋元明各朝设施园艺技术,产品主要供养皇家贵族富商,故发展缓慢。

中华民国(公元1912—1949年)设施园艺有所发展,主要分布在大城市郊区,发展规模有限(安志信等,1990;李天来,2011)。

尽管中国设施园艺发展历史悠久,但真正大规模快速发展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近40年。

01中国设施园艺60年的发展历程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生产关系的改变,中国大陆生产力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设施园艺产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

20世纪50年代,总结传统设施园艺生产经验,推进了风障、阳畦、加温单屋面温室蔬菜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

1954—1955年农业部组织全国教学、科研、生产单位的科技工作者20余人,对北京市郊区设施蔬菜栽培进行了深入调查总结,并出版了北京市郊区《阳畦蔬菜栽培》《温室蔬菜栽培》等调查报告专著,推进了全国城市郊区以及特产区的设施园艺研究,为全国特别是北方地区设施蔬菜生产发展提供了借鉴,促进了阳畦、温室蔬菜生产在北方大中城市近郊区迅速发展,对冬春淡季蔬菜供应起到了一定作用。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重点开展了单屋面土温室改良和塑料薄膜大中小棚蔬菜生产技术研究,推动了这些类型设施蔬菜生产的发展(刘步洲和陈端生,1989)。

50年代末改造了一面坡加温土温室,研发出北京改良式温室、鞍山两折式温室、三折式温室、立窗式温室等单屋面加温温室,主要用于早春育苗和秋延后栽培;这一时期从日本引进农用聚氯乙烯(PVC)薄膜,并在小拱棚蔬菜早熟栽培试验中应用获得成功,此后上海和北京的塑料化工厂开始生产农用聚氯乙烯和聚乙烯(PE)薄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十年来西社村农耕景观时空变化研究
【摘要】:在过去的60多年里,中国北方乡村的农耕景观发生了巨大变化。

本文以黄土丘陵一个以农耕为主的村庄为例,观察和分析近60多年间农村社区农耕景观的变化、农耕景观要素玉米种植方式的变迁、不同阶段政策影响下的农耕景观特征分析以及对此研究区的农耕从可持续发展方面进行评价研究。

本文通过以半结构访谈为主的农村评估技术,同时采用从空间上分析当地知识的参与式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挖掘农民记忆中不同时期的农耕景观,使得社会学与地理学方法相结合,达到准确掌握当地农耕景观的目的。

本研究将1949年以来的60多年按时代政治背景分为5个时期,以本村大比例尺正射影像图为底图,通过与村民共同讨论,分别确定不同时期本村的土地利用状况、主要农耕方式、农耕特征以及典型作物玉米种植方式的变迁以及村民的生计状况等信息。

在调查和分析各时期农耕景观状况的基础上,分析本村的农耕景观变化,并从与农耕可持续方面进行评价研究,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确定一系列指标以及这些指标的原始数据,同时对这些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使用层次分析法依据各指标重要性的不同确定权重,然后使用综合评价的方法从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

研究表明,村民视角下的本村60多年的农耕景观变迁史,就是一个中国传统农耕景观加速消失,也是西方现代化农业景观逐渐主导乡村农耕景观的历史,虽然农业集约化程度和生产力水平等都得到改善,但并不符合乡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
视。

【关键词】:农耕景观时空结构半结构访谈参与式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层次分析法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P901
【目录】:摘要8-9ABSTRACT9-11第一章引言11-191.1选题背景11-121.2研究的目的和研究的意义121.2.1研究目的121.2.2研究意义121.3国内外研究12-151.3.1主要概念阐释12-131.3.2国外研究13-141.3.3国内研究14-151.4技术路线图和研究过程15-171.4.1本文的技术路线图15-171.4.2研究过程171.5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7-191.5.1研究内容17-181.5.2研究方法18-19第二章不同阶段的农耕景观变化19-252.1研究区概况192.2不同阶段农耕景观类型变迁19-212.3农作物种类的变化及农作方式的变化情况21-25第三章农耕景观要素的变化25-333.1整地25-263.2种植26-283.3中耕28-303.4收获30-33第四章农耕景观特征要素分析33-374.11949年-1957年农业合作化时期的农耕景观特征要素分析33-344.21958年-1965人民公社时期的农耕景观特征要素分析34-354.31966年-1978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农耕景观特征要素分析354.41979年到1992年第一轮土地承
包时期的农耕景观特征要素分析354.51993年至今第二轮土地承包时期的农耕景观特征35-37第五章研究区农耕变化评价分析37-455.1农耕景观指标体系的理论框架375.1.1指标体系在农耕可持续发展中所起的作用375.1.2构建不同时空变迁的区域持续性发展指标375.2遵循的原则37-385.2.1关联性原则37-385.2.2层次性原则385.2.3动态性原则385.2.4可操作性原则385.3从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建立指标体系385.4指标体系的建立及指标的选取和数据的来源38-405.5评价方法40-45参考文献45-49附录49-59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59-60致谢60-61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61-63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