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趣其里,天然物外

合集下载

12.神游物外

12.神游物外

鹏程万里、御风而行、越俎代庖、 大相径庭、不近人情、形如槁木、 朝三暮四、庄周梦蝶、游刃有余、 踌躇满志、旁门左道、盗亦有道、 唇亡齿寒、独来独往、善始善终、 莫逆之交、人人得而诛之。
城南高隐图
《逍遥游》是《庄子· 内篇》的首篇,是庄子的代表作,比较集 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逍遥游》集中表现庄子哲 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全文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总论,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己追 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用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论证 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以及通 过“无为”达到这一境界的主张。课文选的是第一部分。节选部分从 高远之志、厚积之力、大小之辩到无待之游的描述,启示人远大的志 向应当通向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而不应局限于“一官”“一君”的 现实功利,人应该有精神自由、个性解放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 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 绝对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的全身意识等消极因素,我们应当摒弃。
〖译文〗小智不了解大智,寿命短的不了解寿命长的。凭什么知道它是这 〖补注〗①奚:疑问代词,什么;“奚以”,介词宾语前置。②彭祖乃今 样的呢?朝菌不知道一个月的时间变化,寒蝉不知道一年的时间变化,这是寿命短 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乃今,而今,如今;众人,一般人;匹,配, 的。楚国的南部有冥灵这种树,把五百年当做春,把五百年当做秋;远古时有一种 这里当“比”讲;“不亦……乎”,固定句式,表疑问,译作“不也(岂 大椿树,把八千年当做春,把八千年当做秋,这是寿命长的。彭祖如今独以长寿 不)……吗”。③汤之问棘也是已: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棘,夏棘,商汤的 闻名,一般人与他相比,岂不可悲吗? 商汤问夏棘也有这样的话。不生草木的极 老师;也,句中停顿语气;是,指示代词;。④焉,于+之,在里面;⑤修, 荒远之北,有黑色的深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那里有条鱼,它身宽数千里,没 长。⑥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抟,tuán,团,把风裹进来;扶摇,上古大 有知道它的长度的人。它的名称叫鲲。那里有只鸟,它的名称叫鹏,鹏的背像泰 风的名称,是从海底里面出来吹遍了大地的风,现在叫做台风; “羊角”也是 山,翅膀像挂在天边的云。大鸟的翅膀把大风包裹起来盘旋飞上数万里的高空, 风,是龙卷风一类,由地下冒出来向上旋转,形状像羊角;这两种风不同。大 穿过云气,背靠青天,然后图谋往南飞,将要到南海去。斥鷃嘲笑说:“它将要 鹏鸟的翅膀把大风都包裹了,超过了九万里的高空。 到哪里去?我跳跃着往上飞,不超过几丈高就落下来,在蓬高中飞来飞去,这也就 是飞的最高限度了,而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这就是小和大的区别。

第12课《醉翁亭记》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统编版)

第12课《醉翁亭记》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统编版)

走进作者
欧阳修(1007~1072) ,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 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 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 之一,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
,宋代散文家之首席。
走进作者
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 后来他考取进土,在朝廷做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欧阳修 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 文学家苏询、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 得到过他的栽培。
古今异义
醉翁之意不在酒( 古义:情趣 今义:意思或愿望 )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古义:离开 今义:到,往 )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古义:琴瑟箫笛为
管弦乐器,这里指音乐 今义):常指蚕丝、
竹子
古今异义
野芳发而幽香( 古义:香花 今义:芳香 ) 佳木秀而繁阴( 古义:茂盛、繁茂 今义:美丽 ) 山间之四时也( 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或时节 )
赏析课文
4.第2 段中作者描绘琅 琊山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什 么?.文中作者描绘四时之景的 句子是什么?哪个句子把山水之 乐具体化了?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 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 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 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 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太守“乐其乐”则表明太 守能超然物外,不以贬官遭谪 的政治处境为悲,反而还能娱 情山水,与民同乐。
这篇文章写了几种乐?
山水之乐
宴酣之乐
乐人之乐 (与民同乐) (乐其乐也)
主旨归纳
本文先写醉翁亭秀丽的环 境,接着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再写太守与民同乐,以此抒发了作 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和娱 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心理学大师眼中健康的人

心理学大师眼中健康的人

四个大师眼里健康的人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

1.比一般人更有效地知觉现实,并更能适意地在现实中生活。

这希尔对现实的认识不受主观歪曲,因而更准确。

他们拒绝幻想,宁愿与不愉快的现实打交道也不愿干躲进幻想世界去生活。

2.对自己、他人以及光现实有盖度的接纳。

他们不为自己的缺点自责、不安,亦不对他人和先境吹毛求疵。

但这不是说他们不去改造不存在、可以改善的东西。

3.有自发性,率真,一任天然。

正如弗洛姆所说,这些人往往根本没有想他是什么,他要什么,以及他自己的观点是什么之类的问题。

4.一问题为中心。

他们并不太关切自己的问题,而是专注于任务、职责和使命。

5.有独处的需要。

他们能领受独处的意趣,常超然物外,以便有机会集中越感兴趣的思考。

6.高度的自主性。

自我实现的人不太受他人文化环境等的影响和左右。

荣誉、地位、批评、失宠均不能动摇其主见,他们保持对自己的真诚7.能够欣赏生活,不市区对普通生活的新鲜感。

8.常有“高峰体验”。

这种体验游时被形容为神秘的,“海洋一般的”,感到个人的局限突然消失,二与整个人类、宇宙融为一体。

9.与一些朋友和亲爱的人有密切的关系。

有这种关系的对象可能不多,但那时一种忠实亲密、充满爱意的关系。

10.民主的性格结构,自我实现的人倾向于把人作为活生生的个人来对待,不习惯按地位、学识、宗教信仰等人群特地来看人,他们能够自发地平等待人。

11.善意的幽默感和创造性12.恐惧文化适应,自我实现的人视乎能抵御文化“洗脑”,或烙上文化的印记,从而能对自己所属的文化中的矛盾或不公采取批判的态度。

罗杰斯:充分发挥机能的人1.他对任何经验都较为开发,也就是说,他不再对经验进行取舍,歪曲和否认某些经验。

他变得更能够了解源于自身机体内部的情感和态度,也能够更客观、更准确地认识现实,二不是穿着一套防御盔甲置身于经验世界中。

他能够自由地体验并意识到自己对人的爱、恨、失望等情绪状态;他能看到“并非一切树木都是绿的,并非一切男人都是刻板无情的神父,并非一切女人第一时间拒人于千里之外,并非一切失败都证明自己毫无是处、、、、、”2.他的自我结构变得能与其经验相协调,并能够不断变化以便规划新的经验。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赏誉》原⽂阅读及翻译赏誉第⼋【题解】 赏誉指赏识并赞美⼈物,这是品评⼈物的风⽓所形成的。

品评是⼠⼤夫⽣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夫常在各种情况下评论⼈物的⾼下优劣,其中⼀些正⾯的、肯定的评语被纪录在本篇⾥,都是很简练⽽且被认为是恰当的话。

从中可以看出⼠族阶层的追求和情致。

从所搜集的评语看,他们所赞赏的内容很⼴泛,可以说是有什么就赞什么,有⼀点可赞的就赞⼀点,举凡品德、节操、本性、⼼地、才情、识见、容貌、举⽌、神情、风度、意趣、清谈、为⼈处世,等等,都在赏誉之列。

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佩服这些⽅⾯表现突出的⼈。

其中有⼀些赞誉因为记载过于简略,没有记述说话的环境,⾄今时过境迁,令⼈难以了解是指哪些⽅⾯⽽⾔的。

除外.如显⽰尊贵,喜好饮酒、会欣赏⼭光⽔⾊等,也受到赞誉。

尊贵,是⼠族阶层所⾃诩的异于平民百姓的特点,如果⾔⾏神采显⽰出这种⾝分,⾃然会成为学习的榜样。

例如第80 则记殷浩评王羲之为“清贵⼈”。

⿎吹纵情饮酒,也许在开始时有愤世嫉俗⽽借酒浇愁之意,以后逐渐也被视为名⼠风流,借纵酒来表现超脱、放诞,或脐⾝名⼠。

在世事纷争之中,与其机关算尽,何如酣饮⼀醉,于是饮酒也成了名⼠的⼀个特点。

例如第130 则说:刘尹云:见何次道饮酒,使⼈欲倾家酿”,这⾥同时也赞扬了他的酒德。

⾄于寄情⼭⽔之间,更是名⼠借以表达意趣超脱或超然物外的⼼境的⼀仲追求,⾃然会得到很⾼的评价。

例如第125则说:“谢太傅称王脩龄⽈:司州订与林泽游”。

⽽对⼭⽔⽆⼼、缺乏欣赏眼光,就会受⼈讥笑。

例如第107 则说:“孙兴公为咦公参军,共游⽩⽯⼭,卫君长在坐。

孙⽇:“此⼦神情都不关⼭⽔,⽽能作⽂”。

还有⼀些评语,或者直接称赞其某⼀⽅⾯的特点,例如第148 则记王⼦敬对谢安说:“公故萧酒”。

或者拿某⼈做对⽐,例如第55 则记:“⼤将军语右军:汝是我佳⼦弟,当不减阮主簿”。

或者以器物甚⾄飞禽⾛兽做⽐喻,例如第69 则说:“世称庚⽂康为丰年⽟,稚恭为荒年⾕”;第4则记:“公孙度⽬邴原:所谓云中⽩鹤,⾮燕窒之⽹所能罗也”。

六年级魅力语文文言文答案

六年级魅力语文文言文答案

六年级魅力语文文言文答案1. 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

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

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即使在听,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飞过,拿弓箭去射它。

即使两个人在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第一个人。

难道他的智力不如另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文言文熟读成诵掌握重点字词会解说。

2. 小学六年级文言文题.童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比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本文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物外之趣”虽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它是观物者的主观体验作用于物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因物而生成之意趣。

本文中所说的夏蚊及草间之虫皆极细小之物,可以诱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想像力,意趣即由此生成。

开篇先说作者儿时视力极好,然后点明文章主旨。

关于天然的46个诗句

关于天然的46个诗句

关于天然的46个诗句1.灼灼一枝桃,粉艳天然好。

——朱敦儒《卜算子·灼灼一枝桃》2.天然绝代,不信相思浑不解。

若解相思,定与韩凭共一枝。

——纳兰容若《减字木兰花·花丛冷眼》3.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4.一种天然好滋味,可怜生处是天涯。

——丘浚《咏荔枝》5.天然图画间,恼离人情绪艰难。

——汤式《湘妃引·京口道中》6.慷慨悲歌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七》7.天然兴趣难摹写,三日无烟不觉饥。

——唐寅《贫士吟》8.江山万里天然画,落日烟霞。

——乔吉《中吕·满庭芳·铁马儿虚檐》9.可贵天然物,独一无伴侣。

——寒山《诗三百三首》10.我不妄想云霞,鸾鹤天然与。

——王哲《黄莺儿·心中真性修行主》11.天然清真去雕饰,王嫱西施洗铅黛。

——杨基《舟入蔡河怀徐幼文》12.趵突固已佳,稍藉人工夫,珍珠擅天然,创见讶仙区。

——乾隆《珍珠泉》13.须臾豁见天然穴,高下山川甚蟠结。

——陈献章《修外海赤坭岭墓作》14.天然芙蓉花,颜色与世殊。

——王穉登《增翟丈四首·长安多青楼》15.文人运化得天然,九酝香醪自日边。

——王洋《和曾吉父以诗谢郑顾道送酒二首·文人运化得天然》16.月明窗上老梅癯,我有天然水墨图。

——许月卿六《赠写梅僧处能》17.阙里庙堂空旧物,开方灶下岂天然。

——刘禹锡《唐秀才赠端州紫石砚,以诗答之》18.万物贵天然,天然不可得。

——皎然《郑容全成蛟形木机歌》19.一点天然香,随风入画堂。

——白玉蟾《白莲诗》20.酒蕴天然自性灵,人间有艺总关情。

——方干《赠美人四首》21.白玉芙蓉出清沼,天然不受缁尘扰。

——秦观《送僧归保宁》22.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

——陆龟蒙《大子夜歌二首》23.出水红芳绝世姿,天然物色许谁窥。

——郭之奇《诸奚续采菡萏助华增艳感而再赋三律·其三》24.先生之适真天然,浩气养得归林泉。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6《诗词五首》课件(1)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6《诗词五首》课件(1)
敌军似乌云压进城墙,城墙好像将要坍塌。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黑云压城: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 城欲摧:城墙好像将要坍塌。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 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部编版 语文 八年级 上册
26 诗词五首
古人曾言:“诗言志,歌永言。”优秀的诗歌作 品都是真心话语,字字关情。本课所选的五首诗词都 是传统名篇,表现了古代文人对时代和生活的认识, 抒发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理想追求,至今读来,仍能 给人很多启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吧!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五首诗词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能准确流 畅地背诵这五首诗词。(重点) 2.结合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词中寄寓的情 感。(难点) 3.学习品析诗词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培养热爱 生活、热爱劳动的感情。(素养)
示例:诗人因“感时”“恨别”而频频搔首, 导致自己的满头白发纷纭脱落,几乎连簪子也要插不 住了。其实,此时的诗人才四十五岁,但因过度的焦 虑忧愁,竟然未老先衰到如此地步。从中我们更能看 出诗人的忧国思家之情是何等强烈。
课堂小结 概括主题
《春望》描写了安史之乱时诗人被困长安的 所见、所感,集中表达了他忧国伤时、念家悲己 的思想感情。
精读细研
怎样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句?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此情此景蕴含着人生的真正
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这里强 调一个“真”字,暗指辞官归隐乃是诗人的人生真 谛。这两句诗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精读细研 本诗是陶渊明的言志之作,通过它你看到了一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2课《醉翁亭记》 课件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2课《醉翁亭记》 课件

后面的应答,
弯腰曲背, 这里指老人。
牵扶,这里指被牵 扶的人,即儿童。
伛偻(yǔlǚ)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 滁州人们的出游啊。
译读课文
清。
菜蔬。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野蔌(sù),
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野味 野菜,
内心抑郁,但他不悲戚嗟叹,而是以积极的心态做好地方 缘由 官,为百姓办事。滁州风光秀,欧阳修便寄情山水,以诗
酒自娱,自得其乐,并与民同乐,心境愉快闲适,把内心 的抑郁掩藏在山水和诗酒之中。
初读正音
环滁(chú) 林霏(fēi) 若夫(fú)
颓(tuí)然 弈(yì)者胜 酒洌(liè)
琅琊(láng yá) 觥(gōng)筹(chóu)
为,是。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啊。 太守是谁?就是庐陵郡欧阳修啊。
品读课文
1.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①醉翁亭的位置 ②亭名的由来
品读课文
既准确交代了醉
2.第一段是如何一步步引出“醉翁翁又亭亭给”的人地一的理种位位身置置临,的,
品读课文
6.课文第4段中“然而禽鸟……其乐也”一句中的几个 “乐”含义相同吗?如果不相同,分别是什么?
本句层层推进,道出了百姓的快乐就是太守最大的
快乐,体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句中几个
“乐”字含义各不相同。禽鸟之“乐”源于自然条件的 优越;人之“乐”不仅源于自然条件的优越,还因为能 纵情山水,同时享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之乐;太守“乐 其乐”则表明太守能超然物外,不以贬官遭谪的政治处 境为悲,反而还能娱情山水,与民同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失了。而回到事物本身就是回到事物的丰富性,诗 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陶渊明 :《癸卯岁十二月
歌减少人为的复杂修辞就等于更趋近事物的本相。 中作与从弟敬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
不过,有一点必须加以区分 :即事物本身的丰富性 渊明 :《饮酒》)、“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
跟诗歌意义的丰富性要区分开来,这二者不可混为 从东来,好风与之俱”(陶渊明 :《读〈山海经〉十三
身之美 ;一者为表达人与外物之相互关系 ;一者为 以自然的面目出现,直接面对读者,作者的眼光和
传达万物之和谐、秩序与生机,并与主体内心相印 情志隐藏到幕后,因此一般说来,唐诗的写景能获
证。①从写作角度而言,这数种意图之实现则不出 得更多读者的热爱,因为每个人都可以不受作者情
乎这样两类方式 :一为将作者之情志及评价与景物 志的左右而去自由地体悟。
MASTERPIECES
/ 名 作 欣 赏
意趣其里,天然物外
——古代诗歌的写景佳句
/李鹏飞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云 :“汉魏古诗,气象混沌,难以句摘。晋以还方有佳句, 如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谢灵运‘池塘生春草’之类。”这一说法颇道中文学史 的事实,尤其是诗中写景抒情的佳句确实自陶诗之后始多有。这类句子虽然隶属于一首完整 的诗,但也未始不具备独立的意义。纵观古今论诗者,多喜欢依某一佳句立论,则可知也。 自创作角度言之,亦多有诗人先得一组佳句(如李贺),再足成全诗者。诗有全首皆佳者,也 有全首皆佳而又有名句者,还有全首未见佳而有佳句者。无论如何,佳句都有予以集中关注 的价值,艺术的技巧或奥秘往往从佳句中透露出来,而且,通过对佳句的研究还可以涉及诗 歌的一些根本问题。故本文选择从陶渊明诗到宋词的若干佳句加以探讨(以写景句为主),所 分类别亦以此有限范围为准,但也并非全无代表性。
歌能够描绘出某一本然状态的自然景物,就自然成 见南山”,都是强调主体内心的虚静自然状态,只
为好的写景诗。既然凡是“自然”景物就是美景, 有获得这样的生存状态,才能感受到自然之美。王
那么剩下的问题当然就是诗人如何描绘出这一“自 昌龄《诗格》云 :“凡属文之人,当须作意。凝心
然”美景,如果描绘方式不恰当,那么就将无法如 天海之外,用思元气之前。巧运言词,精练意魄。”⑥
实再现这一景物,则本来美的景物反倒不美了。由 又论写景云“:春夏秋冬气色,随时生意。取用之意,
此可见表现方式之重要。那么,现在一切问题就都 用之时,必须安神净虑。目睹其物,即入于心,心
归结到 :究竟该如何去描绘才能让自然景物显现出 通其物,物通即言。言其状,须似其景。”⑦又云“:眠
其本然的美?根据前文所述可知 :这种描绘方式一 足之后,固多清景,江山满怀,合而生兴。须屏绝
诗歌中,符合这一标准的例子很多,比如陶渊明的 受。这一表现方式似乎无法让主体从诗中淡出,主
光不在内,亦不在外,既无轮廓,亦无丝理,可以 “自我”(或者陶渊明的生活方式已成为人们的自觉
生无穷之情,而情了无寄。”那么,应该如何看待 理想或已然状态 ;后来苏轼特别喜欢陶渊明,乃因
王夫之的这些主张呢?盖写景诗之写作意图不出 其人格与思想跟陶渊明有相似处)。而大部分唐代
乎以下数端 :一者乃借景抒情 ;一者为欣赏景物本 写景诗或诗句则属于后一种情形,景物或境象乃是
不言理而理自至,无所枉而已矣。”(《古诗评选》卷 迅速直接面对所写之境象,既可从中体会作者之情
四)在评论刘桢《赠五官中郎将二首》中“明灯曜 志,也能对境象各有会心(这里也涉及读者的阅读
闺中,清风凄已寒”两句时云:“上下两景几于不续, 期待 :是希望从诗中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分享诗
而自然一时之中寓目同感,在天合气,在地合理, 人对自然景观的审美体验,还是想自己直接面对诗
/名作欣赏 MASTERPIECES REVIEW/古典丛谈 34
REVIEW




自己的情感加诸外物了——“以己所偏得,非分相 观情意较重,则读者从中所得将主要为此一主观意

推,‘良苗’有知,宁不笑人之曲谀哉!”他又批 义,且较为确定而明晰,如陶渊明《饮酒》之“采
评杜甫诗中的类似写法 :“杜陵得此,遂以无私之 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诗中明言“悠然”,
样呈现出来的事物乃是纯现象,我们体验到纯现象 上的刹那现起,万物作为其本身而显现。⑤《庄子·人
时,乃是以完整的、原发的方式来体验它们,有学 间世》则提及心斋坐忘、虚室生白,陶渊明《归园
者认为这样一种原发的、活生生的体验一定是美的, 田居》讲“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
含有非概念的领会与纯真的愉悦。③那么,只要诗 复得返自然”,《饮酒》讲“心远地自偏”与“悠然
迹,仍以自然的面目出现。④从诗歌艺术的表达特 见”,反对使用故实,征引书史,他说“观古今胜
征来看,诗中的自然景观乃是通过文字来描绘和传 语,多非补假,皆出直寻”,如果在诗中堆砌词藻
递的,文字的选择与组织方式本身就会对内容造成 和典故,则“自然英旨,罕值其人”,说明的也是
限制或改变,如何最小限度地减轻这种改变(其实 同样的道理。在写景诗中,一涉及修辞或复杂技巧,
对高明者而言,应该是更强调景物的美感,亦即让 景物就会显得隔阂,比如谢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名作欣赏 MASTERPIECES REVIEW/古典丛
一诗中的写景名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中 涌大江流”(《旅夜书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的“成绮”、“如练”就运用了比喻修辞,如果对于 (《春夜喜雨》),钱起的“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
家的观点,一切自然景物的本然状态就是美景—— 自然状态,然后才能将自然外物予以本真地呈现。
事物的本然状态的呈现要借助于现象学的还原,即 法国现象学美学家杜夫海纳在一篇论画论文中说 :
搁置对于事物的一切现成看法和观念,也搁置对于 只有当画家是自然的,绘画才能是自然的。中国的
事物存在的信念,让事物本身向我们呈现出来,这 禅宗讲“刹那的真实”,事物本身在自然活泼心灵
云 :“如此作自是《野望》绝佳写景诗,只咏得现 格式塔心理学家考夫卡曾经提出一个原理 :艺术对
量分明(“现量”一词乃佛教法相宗术语,此处借 自我的要求越低,对自我的作用就越大。在艺术所
以指通过当前的直接感知而获得的知识),则以之 表现的自我——世界关系中,自我的成分越多,对
怡神,以之寄怨,无所不可。方是摄兴、观、群、 自我的要求也越高,而能够喜欢这一艺术的人可能
怨于一炉锤,为风雅之合调。”(《唐诗评选》卷三) 越少,或者说喜欢的程度会要低一些。陶渊明的一
在评论王俭《春诗二首》(“兰生已匝苑,萍开欲半 些写景诗或诗句属于前述第一类情形,所以我们从
池。轻风摇杂花,细雨乱丛枝。”)时云 :“此种诗 他的诗中更多地体会到他的人生态度与生存状态,
直不可以思路求佳,二十字如一片云,因日成彩, 而要认同并欣赏这种状态,就要求读者具有类似的
定要让读者读到诗句时能感到景物本身在向我们自 事物,专任情兴。因此,若有制作,皆奇逸。”⑧这
然而然地呈现,而且是以一种本然的面目呈现,好 是从具体的写作层面论及作者所应具备的自然清明
像是我们在大自然中亲眼看到、亲身经历一样,或 的心灵状态。
者跟我们曾经有过的经验正相吻合,让我们在一刹
其次,创作时应直接使用名词和动词(包括抽
一谈。一般说来,我们并不反对通过一定的复杂修 首》)、“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王维:《终南山》)、
辞手段去获得诗歌内涵的丰富性。
“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王维 :《欹湖》),都是
再次,按照自然的思维方式或句法格式来组织 从诗人观察的视角来描写,从人与物相遇或相视的
写景句也可能有助于造成天然浑成的表达效果。在 那一瞬间的印象来表现景物,以及对这一景物的感
德横被花鸟(杜甫《后游》:“江山如有待,花鸟 此正诗人主观之状态及感受,读者亦可明白得之,
更无私”),不竞之心武断流水(杜甫《江亭》:“水 而需要进一步思考者则为作者为何能有如此之精
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不知两间景物关至极 神状态,所谓“每观其文,想其人德”(钟嵘《诗品》
者,如其涯量亦何限。”他由此而提出:“通人于诗, 评陶渊明诗语)。若一首诗纯以境象出之,读者便能
那似乎重回现场、重新体会那一经验。美学家指出, 象名词和动词,即表示最大的类的词)构成诗句,
中国诗歌的“兴象”具备“天然”这一特征,是把 不要用修饰语与修辞手法,让事物及其相互关系自
描写对象从自然的浑然一体的连续体中摄出来,从 动显现出来,而不要过于借助于人为的巧思。梁代
自然中裁出这么一块自然,却不让人感觉到裁的痕 钟嵘在《诗品》“总论”中提出诗歌应该写“即目”“所
混合而加以表现 ;一为以纯粹境象出之,作者之意
图隐含其中。从作者角度而言,这两种方式似无
关于纯粹写景句的美感机制
分优劣。从读者角度而言,若一首诗中所含作者主
王夫之在评陈后主《临高台》诗时云其“日落
/名作欣赏 MASTERPIECES REVIEW/古典丛谈 35
MASTERPIECES





云傍开”、“风来望叶回”等句“道出得未曾有,所 景物的自然之美更突出),并保持诗人对所要描绘
陶渊明诗的特殊性及其与唐诗的差异 陶诗写景佳句表现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人与世界的融合,或民胞物与);主体的情意十 分明显,景物显现于主体的情意之中,主体观察或体验的痕迹比较显豁 ;但从艺术表现的状 态来看,陶诗却十分自然,似乎不假人力与技巧。至于唐人的写景佳句,一般说来主体性比 较淡薄,或者完全隐去,而直接示之以兴象的“自相”(即天然本相),显得很客观、很自然, 但唐诗的人为技巧痕迹则很明显,尤其是律诗。那么这里就涉及两个问题 :1、主体性在写景 诗中的强弱会造成什么影响? 2、陶诗所代表的自然与唐诗的人工是因何而形成的?关于第 一个问题,清代的王夫之有过一些论述,他的基本主张是“盖用景写意,景显意微,作者之 极致也”(《唐诗评选》卷三评王维《使至塞上》)。他不太主张诗人随意将自己的主观情志或者某 种现成含义强加给景物,比如,他认为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一)中两个古今共 赏的名句“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的上句固为佳句,下句则是“生入语”,因为陶渊明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