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高粱》的造型艺术
红高粱的红

红高粱的“红”汉语五班赵玉兵学号:1150113532记得是很小的时候就看过张艺谋的《红高粱》,那时候可能是因为年纪还小,对于影片的思想内容,深层次的东西,以及影片拍摄具体技巧的应用不太关心,也不可能有太多的了解。
那时候的第一感觉就是,这部影片怪怪的,为什么要把色彩弄得这么红呢。
现在想想,反倒是人的第一感觉才是最真的,才是导演想要呈现出来给大家看的。
后来随着年龄增长,了解到这是张导的大作,再后来对文本进行了阅读,并对于影视语言有了一些了解。
色彩强烈是张艺谋电影的主要特点。
张艺谋曾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认为在电影的视觉原素中,色彩是最能唤起人的情感波动的因素。
上摄影课时,老师告诉我们,构成电影造型有四大要素:色彩、光线、构图、运动。
我自已认为,从生理上说,色彩是第一性的,能马上唤起人的情绪波动。
”张导在拍摄这部影片时,色彩运用得非常成功。
《红高粱》一开头,呈现在面前的就是大块的红色所构置的画面,十八里坡的贫瘠荒凉、黄土飞扬,象征了生存环境的艰难,也映衬了生命力的强悍;“我奶奶”身着红袄、红裤、红鞋,头顶红盖头,强盛的生命力和原始性的激情联系在一起。
红色基调同十八里坡的野性场景结合在一起,整个空间都弥漫在血红偏黄的色调中,继而响起高亢嘹亮甚至尖锐刺耳唢呐声,观众的视觉听觉整个情绪都亢奋起来,仿佛某种内在而生的原始生命冲动和压抑至深的痛苦突然夸张地毫无节制地喷涌而出。
这种极端的造型样式是前所未有的,猝不及防地陷入一种纯粹的情结性体验中,直到“颠轿”一场戏结束,夜幕降临,回到酿酒作坊,转入“典型的天空色”——深蓝色调时,情绪才慢慢平复下来,并留下了深刻的红色印象。
“娘,娘,上西南,高高的大路,足足的盘缠,娘,娘,上西南……”——“我”父亲高亢童稚的声音回荡不绝,碰得高粱棵子索索打抖。
在剪破的月影下,“我”爷爷牵着他的手在高粱地里行走,三百多个乡亲叠股枕臂,陈尸狼籍,鲜血灌溉了一大片高粱,把高粱下的黑土浸泡成稀泥。
电影《红高粱》中色彩艺术的运用与赏析

电影《红⾼粱》中⾊彩艺术的运⽤与赏析2019-09-30[摘要] 当前,影视作品已经成为⼈们视觉审美最为重要的⼀部分,它是⼀种视觉艺术,图像是其造型语⾔,⽽⾊彩是其造型语⾔中最重要的组成元素之⼀。
影视作品的画⾯质量直接影响着观众的视觉享受,⽽⼈的视觉感受在⼈的感官中最为强烈。
电影《红⾼粱》是最能反映张艺谋早期风格的⼀部经典作品。
电影中⼀个个油画似的场景,勾勒出了⼀个以红⾊为基调的“红⾼粱”世界,歌颂黄⼟⾼坡上的中华⼉⼥抗⽇⽣活的电影,⽤来祭奠那些激荡在⽆边⽆际的如⽕如荼的⾼粱地⾥的灵魂。
[关键词] 《红⾼粱》;⾊彩艺术;⼈性;魅⼒⾼粱,象征着狂野的、⾃然的⼈性,它们在风中劲舞,⾃⽣⾃灭,是世间⽣命万物的象征。
《红⾼粱》对红⾊渲染达到了⽆以复加的地步。
红⾼粱,红褂,红裤,红轿⼦,在烈⽇的灼烧下通红的汉⼦背,以及影⽚最后染满整个银幕的鲜⾎,既象征了⾯对恶势⼒的践踏,以最本质的⽅式进⾏反抗的原始⽣命⼒,也使整个电影充满了诗情画意。
《红⾼粱》,以浓烈的⾊彩、豪放的风格,歌颂了中华⼉⼥激扬亢奋的民族精神,叙事和抒情结合得恰到好处、写实与写意联系得相得益彰,把电影语⾔的独特魅⼒发挥得淋漓尽致。
该部电影充满了神奇的⾊彩,它颂扬了⼈性的本质及⽣命的不可抗拒,对⼤⾃然⾊彩的运⽤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电影《红⾼粱》的⾊彩艺术效果《红⾼粱》中所营造出的以红⾊为基调的画⾯以及恢宏的氛围,部分来⾃于作者⾃⾝所注⼊的感情,部分则来⾃于客观事物烘托的意境,情境⾃然结合,“情与景会,意与象通”。
这正是影⽚创作的基础,同时也是观众喜欢的魅⼒所在。
在这部电影意境的营造⽅⾯,⾊彩发挥了⾄关重要的作⽤。
⾊彩在电影创作中有助于情感的表达,它主要依赖于⼈们的联想来获得,即⼈们通过⾊彩⽽获得的感受。
⼈物的内⼼深层次的刻画能够烘托其复杂的⼼理活动及其性格特点。
⽽要想在限定的较短时间⾥,有限的场景中来形象、细致刻画⼀个⼈的内⼼活动,那就需要能够让观众看到⼀个恰到好处的视觉载体,⽽美术⾊彩艺术的巧妙作⽤就恰好可以充当这⼀载体。
论电视剧《红高粱》中的人物服装形象及塑造

在电视剧 《 红高粱 》中,对人物塑造 的重视 以及服装 的 型设计 ,在一定程度上推 动了故事情节 的发展 ,使得 角色更 强 化 ,使 得 其 中的 人 物 更 加 丰 满 ,蕴 含 了浓 厚 的美 学 气 息 。 加鲜活 。 这样 的 塑 造 方 式 以 及 表 达 方 式 ,使 得 电视 剧 为 观 众 带 来 了一 在 电视 剧 结 尾 ,九 儿 牺 牲 了 自己 的生 命 。这 个 时候 九 儿 场 生 动 的 视 觉 盛 宴 ,而 其 中 主 角 的服 装 与 搭 配 更 为 作 品增 添 的 形 象 应 该 是 冷 静 、壮 烈 的 ,此 时 九 儿 的服 装 是 深 蓝 色 的 中
征。电视剧制作 团队也做 出 了许多创新,其 中的人 物服装就 在尊重原著 、尊 重历史 的前提下,实现 了适 当地创新 , 为作 品带来 了不 同的魅力。而服装 的创新 ,也使得人 物的性格特 征更加突 出。
【 关键词 】 人物服 装 ;形象塑造 ;抗 战
中图分类号 :J 9 O 5 文献标 志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7 — 0 1 2 5 ( 2 0 1 7 ) 0 1 — 0 1 3 9 — 0 1
的服 装 稍 显 肥 大 ,使 得 巩 俐 优 美 的身 段被 隐 藏 在 厚 大 的 棉 服 都 有 着 一 定 的 暗示 与 烘 托 作 用 。剧 中九 儿 不 仅 是 一 个 机 智 能 下 ,显 得 有 些 笨 重 。在 古 代 “ 万 物 归 一 ” 思 想 的 影 响 下 ,我 干 的女 性 形 象 ,更 是 一个 性格 解 放 的 新 时 代 青 年 ,所 以随 着 国的 传 统 服 饰 也 十分 讲 究 搭 配与 工 整 。 比如 剧 中 出 现 场 次 最 九 儿 的人 生 发 展 ,服 装 造 型也 随之 发 生 了变 化 。 从本 质 上 来 多 的 红 色 传 统 服 装 ,婚 前 九 儿 的服 装 是 红 色 的对 襟 棉 袄 ,扎 讲 , 电视 剧 《 红 高 粱 》的 主要 目的并 不 是 为 了 实 现对 民族 文 着 充 满 活 力 的双 辫 子 ;大 婚 时 , 九儿着一袭大红色刺绣婚服 , 化 的寻 根 ,而 是 通 过 故 事 的叙 述 与 发展 ,歌 颂 在 中 国 大 地 上 这 不 仅 体 现 出财 力 的雄 厚 ,更 是 很 好 地 衬 托 了 九儿 自由 、热 生 机 勃 勃 的新 生 命 。所 以在 剧 中 ,九儿 以及 余 占鳌 的 大 多 数 情 的 艺 术 形 象 。而 这 些 大 方 、美 丽 的亮 丽 服装 ,似 乎也 暗示 服 装 形 象 都 是 为 人 物 性 格 以及 故 事 发展 服 务 的 。 当 然 ,也 在 了九 儿 最 终 轰 轰 烈 烈 的结 局 。 很 大 程 度 上 尊 重 了历 史 与 文 化 传 统 。这 部 作 品 整 体 充 斥 着 鲜 可 以 说 ,电 视 剧 的 成 功 以及 九 儿 这 一 人 物 形 象 的深 入 人 艳 的 红 色 ,红 色 是 朝 阳 的色 彩 ,是 高 粱 酒 的色 彩 ,更 是 生 命 心 ,与 恰 到 好 处 的 服 装 造 型 是 分 不 开 的 。婚 后 ,九 儿 的服 装 的 色 彩 。可 以 说 ,服 装 和 色 彩 的运 用 强 化 贯 穿 了整 个 故 事 发 更 加多变 ,但与婚前有 了明显差别 ,这也是这一人物形象逐 展 的 始 末 ,也 在 最 终 升 华 了人 物 形 象 ,给 观 众 留下 了一 定 的 渐 平 民 化 的 趋 势 ,适 应 了剧 情 的 走 向与 发 展 。此 外 ,剧 中其 思 考 与 想 象 空 间 。 他 人 物 的 服 装 造 型 也 十 分 丰 富 多 样 , 比如 文 静 、传 统 的 大嫂 总是 穿 着 素 色 的 衣 裙 ,这 样 的 形 象 造 型 既 与 故 事 情 节 发 展 互
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评析 (1)

题目:小说《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电影《红高粱》是张艺谋的代表作,请运用所学习的文艺理论方面的知识,比较分析二者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并着重分析电影《红高粱》对小说的继承和发展。
《红高粱》小说与电影分析对比小说和影视剧是两种不同门类的艺术,就载体媒介而言,小说叙事依然是语言文字,而影视则依靠的画面组构连缀;小说的传播依靠的纸质媒介,影视则是电子媒介。
同时,小说和影视的叙事语言也是不同的,小说叙事使用的是文字语言。
文字语言有着抽象性、间接性、模糊性、不确定性等特点。
而影视叙事则主要使用的是声像语言,它是由画面、声响、音乐等三个方面组成。
声像语言具有直观性、具体性、可感性、确定性等特点。
因此,小说叙事实际是一种文字线性的组构,而影视叙事则是通过画面运动和蒙太奇剪辑与声音符号连接来完成的。
《红高粱》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成名之作,这篇中篇小说于1986年刊登在《人民文学》的第三期,随即在国内引起轰动并获第四届全国中篇小说奖。
随后莫言与陈建宇和朱伟先生三人共同改编了《红高粱》的电影剧本,而后与张艺谋导演合作将其搬上了电影舞台。
1988年春,电影《红高粱》在第38届柏林电影节上获金熊奖,这是我国当代电影首次获得国际大奖,从此该影片引起海外观众的广泛关注。
同年,该影片进入《国际电影指南》的世界十大佳片行列,并位列第二位,这也是我国电影首次在国际A类电影节上荣获的最高赞誉。
次年,该影片获第十六届布鲁塞尔国际电影节广播电台听众评委会最佳影片奖。
该影片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整地浓缩和演绎了小说的精华,以直观的形象、声音去打动观众,其“阅读”方式和观感效果显然要比小说更直接、迅速、强烈。
《红高粱》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并不是受限于它们特定的艺术表达方式,而是指这种改编更多来自于电影不同于小说的主题诉求。
电影《红高粱》无疑完满地实现了小说《红高粱》和《高粱酒》(电影《红高粱》改编自这两部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除此之外,电影还增添了一些小说所没有的东西,使电影的主题较之小说更加鲜明、深广。
影评《红高粱》

重庆邮电大学实践教学论文电影《红高粱》影评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指导老师:许贺双艳老师组长:倪蔚帆组员:苏婷,靳潇洒,伍永红组员:余思慧,邓瑾,李小燕2011年 05 月《红高粱》影评摘要:《红高粱》是一个具有神话意味的传说,这部片子通过颠轿、野合、祭酒和埋雷炸日本鬼子等故事情节来向观众展现出一种敢爱敢恨,敢生敢死,没有太多理性羁绊的原始生命力。
片中不断出现的血腥场面中充满着强烈的感情控诉,但在“屎尿横飞”的场景之间,其实正是演义着一段现代革命的历史。
故事中那片广袤狂野的高粱地,也被描绘成一个把历史、传统、城乡纵横交错的辽阔炫丽空间。
我们也利用这次实践活动的时间,重新领略到它的故事情节,重新融入到那种原始的狂放的生命力当中。
关键词:红色,原始生命力,野性,民族气节一.内容简介张艺谋导演在《(红高粱)导演阐述》中说过:“是要通过人物个性的塑造来赞美生命,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
”这部片子,就是在一种神秘,华丽,壮美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对生命的礼赞。
需要指出的是,这部片子不只是单纯从反映农民的生活为出发点,而是以以抗日战争为背景,以家族回忆的形式描绘我的爷爷余占鳌与我奶奶之间的姻缘,以及发生在高密东北这个乡野世界中的各种故事,那血腥场面中充满着强烈的感情控诉。
《红高粱》的一开始,就吸引了我们的眼球,一群汉子裸露真上身一边高歌一边颠轿,而轿里的是一个那披着红盖头、穿着红衣裳和红绣花鞋的弱小女子,这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不管是出嫁或迎亲的,都没有陪嫁人也没有迎亲人,这在当时,显得多么的不和谐。
而那位女子,手里紧紧握着剪刀,不停地啜泣,最后才让这群汉子慢慢地停下了歌声和呐喊声。
路过了一片高粱地,一个假强盗出来打劫,逼着大伙放下工钱;眼看那位娇俏新娘就要被强盗拉进高粱地里,众汉子在“我的爷爷”余占鳌的带领下,一拥而上,打死了强盗,抢回了新娘。
《红高粱》鉴赏

从视觉和听觉打动人心——电影《红高粱》赏析作为电影主要构成元素的画面和音乐,在电影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音乐是构成电影声音的组成部分,出色的电影音乐能完整地呈现出影片的气质,深化影片的主题,强化观众的心理活动。
同时色彩可以唤起观看者不同的感觉和联想,具有很强烈的情绪性。
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曾经说过:“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我们使用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就像运用光与影象征生与死的冲突一样。
”色彩对于整部电影的情绪表达,风格基调还有气氛渲染上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多次捧回国际大奖的《红高粱》,并不是张艺谋最钟意的一部电影,但却是他的一部激情之作。
它由始至终力图表现出“感性生命的躁动”。
《红高粱》不只是很好的作品,也是很好看的电影。
对于比较强调故事情节的我,在看完这部电影并不能清楚地说明这是一个什么故事,但是一点都不妨碍我看下去,并在最后被打动。
电影《红高粱》根据作家莫言的中篇小说改编,描绘了中国二、三十年代一伙农民古朴、野性的生活和他们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过程。
影片通过人物塑造赞美生命的自由,爱就真爱,恨就真恨;大爱大恨,大生大死。
情节曲折跌宕,出人意料之外。
明快、紧凑、张驰有度的节奏,画面、色彩、光线及其所构成的视觉形象,生动,浓烈。
同时它标志着抗日战争题材创作的突破,在电影《红高粱》中,自由奔放、热血沸腾的生命跃到前台。
战争场面比重较比同样时代背景的作品明显下降,而且拒绝任何政治说教成份的介入——这在当时已经相当难得。
影片结尾的战斗画面完全以电影写意手法呈现,人物不多,却比擅长人海战术的国产战争片更多震撼。
日食、红色笼罩的世界、响彻天地人间的童谣,如血海汪洋的高粱地……《红高粱》把战争造成的创痛深深烙印在观众的记忆之中。
电影《红高粱》胜在纯美,礼赞了敢爱敢恨、激情燃烧的生命。
《红高粱》中,由迎亲引出了奶奶,为了换一头骡子,曾外祖父把她嫁给一个麻风病人。
迎亲路上窜出一个劫道的,轿夫结果了劫道人。
谢晋导演的电影艺术风格评析

谢晋导演的电影艺术风格评析【摘要】谢晋是一位备受称赞的导演,他的电影艺术风格独具特色。
在人物刻画方面,他展现了细腻的刻画能力,成功塑造了许多经典角色。
情感表达真挚动人,触动了观众的心灵。
而在历史背景的渲染和美术设计方面,谢晋展现了对细节的把握能力,使影片更加生动。
特别是在镜头语言上,他独具匠心地运用了独特的手法,为作品增添了不少色彩。
通过这些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谢晋导演的电影艺术风格十分独特,并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谢晋导演,电影艺术风格,人物刻画,情感,历史背景,美术设计,镜头语言,独具特色,细腻,真挚,动人,经典角色,细节把握能力,独特运用,增色。
1. 引言1.1 谢晋导演的电影艺术风格评析谢晋导演作为中国电影界的重要人物,其电影艺术风格备受瞩目。
他独特的导演风格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常常让观众深受感动。
在他执导的影片中,人物形象生动细腻,情感真挚动人,历史背景渲染细致入微,美术设计精致丰富,镜头语言独特深刻。
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真挚动人的情感表达,谢晋成功塑造了许多经典角色,让观众对影片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和认同。
历史背景的渲染和美术设计的精致展现了导演对细节的把握能力,为影片增加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观赏性。
而谢晋导演在镜头语言的独特运用上更是独树一帜,用镜头语言诉说故事,表达情感,为其电影增色不少。
谢晋导演的电影艺术风格独具特色,深受观众喜爱和好评。
2. 正文2.1 人物刻画细腻谢晋导演在其电影作品中的人物刻画十分细腻。
通过对人物性格、情感和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他成功塑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角色。
在他的作品中,人物形象不再单纯是一种符号或象征,而是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丰富的内在世界。
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谢晋导演能够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角色的内心感受和矛盾情绪。
他关注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心灵成长过程,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真实。
在他的作品中,每个角色都拥有独特的个性和生命轨迹,让人感同身受,引起共鸣。
论《红高粱》与《泰坦尼克号》的色彩运用

论《红高粱》和《泰坦尼克号》的色彩运用摘要《红高粱》与《泰坦尼克号》作为中西方电影史上非常成功的电影,一直受到学术界的较大关注。
本文从色彩运用的角度来解读这两部电影,通过对这两部影片的色彩运用特点来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由此而提出对电影中的文化内涵的价值观的理解。
关键词:《红高粱》,《泰坦尼克号》,色彩,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目录前言 (1)一《红高梁》与《泰坦尼克号》在文化上的差异 (2)(一)从色彩运用看主题意蕴 (2)(二)从色彩运用看文化心理的差异 (6)1 不同传统文化的文化内涵对张艺谋和卡梅隆的影响 (6)2 导演个人经历对色彩选择的影响 (10)(三)色彩运用与人物形象的塑造 (11)二《红高粱》与《泰坦尼克号》对中西方电影文化的影响 (15)结语 (17)注释 (17)参考文献 (18)致谢 (19)前言作为两部都在中西方电影史上都非常成功的影片,《红高粱》与《泰坦尼克号》的艺术成就是显而易见的。
《红高粱》是一部代表新时期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的影片,它打破了80年代之前中国大陆电影在世界格局中默无闻的处境。
在影片中张艺谋创造性的以“红”为主的多重色彩,大胆的表现情和理,爱和欲的强烈抗争。
展示了一种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民族魂,表现一种具有原始张力的民族文化。
《红高粱》成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起点,在中国新时期电影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泰坦尼克号》无疑是一部具有史诗品格和“创世纪”特征的电影。
如果说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授予它的十一项金像奖显示了影片在艺术上的成就,那么十多亿美元的骄人票房收入则表明影片在商业上创造的奇迹,电影工业神话在世纪末钟声即将敲响之际有一次被改写,好莱坞在世界影坛的霸主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
无论对它灾难性海殇浓烈悲剧氛围的再现,亦或是对富有传奇色彩的浪漫爱情宣言的表现,《泰坦尼克号》都不失为二十世纪电影艺术的“终结者”——为本世纪电影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本文试从两部影片色彩运用来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高粱》的造型艺术
编辑:以沫来源:网络时间:2011-08-25 11:06
《红高粱》追求的是对生命力的讴歌,影片在表现的时候,选取了一系列独特的造型:抬轿的狂颠,高粱地上的野合,酿酒时热闹繁忙的场面,伙计们抱着酒罐向日本的汽车冲去;太阳下爷爷奶奶泥塑般的造型,孩子声嘶力竭的哭喊和日食等。
《红高粱》中无边无际的高粱地,黄土弥漫的土围墙,火光,水汽冲天的酒坊,都表现了原始生命力的蓬勃旺盛和热烈张扬。
“颠轿”一场戏:黄土高原的空旷,崎岖的道路,滚滚的黄尘,轿夫近似疯狂般的野性舞蹈,以及轿中“我奶奶”的表情,鲜活地呈现出了一种张扬生命的力量。
颠轿是纯自然的表现,光头的汉子有在异性面前表现的强烈欲望,在空旷寂寥的黄土地上的那种狂热是缺乏理性的、完全凭感觉的、粗糙的、原始性的情绪自然的表露。
“酿酒”一场戏:通过作坊里面的大酒缸、大海碗、烟气和来回走动的人从而营造出来一种热气腾腾的气氛,来表现一种强烈的力量美。
给观众以强烈震动的是“剥皮”的场面,鲜血淋漓,控诉了侵略者的暴行和中华民族的英勇不屈。
“剥皮”是自然主义的展示,有一些暴力美学倾向,是一种令人震惊的感人造型。
《红高粱》中的这些造型或体现了人的力量、情绪和生存方式,或展示了人的活力、死的悲壮和民族气节。
这些热烈鲜明的造型,增强了电影的形象直观冲击力,使作品在总体上透出了一种强悍的、狂野的、生机勃勃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