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刘婆儿

合集下载

关中婆姨三五个

关中婆姨三五个

关中婆姨三五个香香渭北旱塬有个虽不成文、但遵守起来却很虔诚、很严格的规矩:一个人年龄大了,其尊姓大名就成了禁忌,不得随意直呼的。

小娃娃们之间如果爆发冲突,吵嘴打架,高叫对方父母甚至爷爷奶奶的名字,被认为是最有力的攻击手段。

香香是在清朝末年度过了与自己的名字相协调的少女时代的。

到了老年,这个名字连同她少女时代那一段香艳的历史,文物似的留存在老一辈村人的记忆中,以至在她的家中甚至门族中,香字也成了避讳。

凡涉及到这个字时,都得避开。

如把烧香叫点蜡,把香皂叫胰子等等。

香香的少女时代,拥有一张俊脸,一双小脚,一副风摆柳的身材。

她在田间地头一走,或者往场院门口一站,“耕者忘其犁”、“来归相怨怒”就成为必然。

但正因为如此,她艳炸了,她属于“绿干了”的人。

村子里的人都这幺说。

“绿干了”,原是指庄稼因天旱或雨涝或虫灾等原因,不等成熟就枯萎了。

用到人身上,就是指这个人一辈子没有消受到男女情爱,冤冤枉枉地白活了一生。

村子里有一家财东,财主姓骆,单名一个有字。

骆有的富有,不是靠巧取豪夺剥削来的,是属于劳动致富。

加上他乐善好施,有怜悯之心,很受村人尊重。

骆有有几十亩黑油油的厚地,有一圈高脚牲口,仓里还有十几石陈粮食,确实很富有,但他却有一个糟心事:他老婆的肚子一度春风一度鼓,但就是生不下一个顶立门户的“牛牛娃”。

骆有给西瓜山上的娘娘庙里送了一次又一次供品,可就是不见老婆喜开怀。

老婆已经生得黄皮寡瘦,一脸核桃皮,即是播下龙种,也难生个瘪虱。

骆有只好改弦易张,决定再娶一房。

按他自己的话说:“换片地种种,我就不信,打不下粮食,还打不下草籽儿。

”于是,香香那一双三寸金莲就踏进了骆有家黑漆漆的大门。

新媳妇那白白嫩嫩的俊脸,那紧绷绷的胸脯,那婀娜扭捏的身段,把骆有急得像个老骚猴。

新郎新娘拜天地那阵子,他就抬头把太阳看了个没遍数,急着盼着它赶快落山。

可是,就在人散席空、夜幕降临的时候,一伙头上套着布筒子、只留两只眼窝、手里拿着土枪的土匪,恶汹汹地涌进了骆有的新房。

《刘姥姥三进大观园》课件

《刘姥姥三进大观园》课件
向王熙凤辞别时给其女大姐儿取名巧字,王熙凤叫平儿(王熙凤的丫头) 给刘姥姥打点行李,包括纱绸、点心、粳米、果子,还有一百零八两银子。 第二天向贾母告辞时,鸳鸯又给刘姥姥打点了一堆东西。
一.与刘姥姥相关的情节
刘姥姥三进荣国府(第一百一十三回)
刘姥姥听说贾府抄了家,又听说贾母过世,天没亮就赶着进城,见到 了病笃的王熙凤。王熙凤希望将巧姐儿托付给刘姥姥,又让刘姥姥替自己 求神祷告。(探病)
一.与刘姥姥相关的情节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第三十九回到第四十二回)
刘姥姥送来些瓜果菜蔬表示感谢,这一次不仅见到了王熙凤,还见到 了贾母,恰巧贾母想找个老人家说说话,刘姥姥送来的瓜果菜蔬又合贾母 心意,贾母就留刘姥姥在荣国府多住一两天再去。第三日,贾母邀请刘姥 姥同游大观园,早饭时在王熙凤和鸳鸯(贾母的丫头)的授意下哄贾母开心, 又在行酒令时惹得众人大笑,后又误入怡红院。
二.刘姥姥形象特点
1.智慧 ①.洞悉人性,善于“包装”自己
刘姥姥愿意去荣国府寻求接济,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她“听得说,(王 夫人)如今上了年纪,越发怜贫恤老,最爱斋僧敬道,舍米舍钱”。
前两次进荣国府,刘姥姥都带上板儿。这可是“有意为之”,一老一小 的搭配,更能惹人同情。甚至可以说,板儿是刘姥姥博取同情心的“工具 人”,所以面对王熙凤时提到板儿,刘姥姥便称“你侄儿”。
《刘姥姥三进大观园》
一.与刘姥姥相关的情节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第六回)
刘姥姥寡居多年,仅靠两亩薄田生活。她有个女儿嫁给了与王夫人 (贾政之妻,贾宝玉之母)的娘家连过宗的王氏子弟,名叫王狗儿。女儿女 婿因一对儿女无人照看,便将刘姥姥接到家中一起生活。
这一年年关将近,王狗儿因家中贫寒无钱购置过冬的吃穿用度在家闲 寻气恼,刘姥姥便提议让王狗儿去王家寻求接济。王狗儿觉得打嘴现世, 便让刘姥姥去。刘姥姥通过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家的(以家为单位陪嫁到贾府) 第一次进入荣国府。这一次接见招待刘姥姥的是王熙凤(贾琏之妻,王夫人 之侄女),王熙凤不仅安排了早饭,还给了刘姥姥二十两银子和一吊钱。

初二写人作文:我的邻居刘娘娘_400字

初二写人作文:我的邻居刘娘娘_400字

三一文库()初二写人作文
我的邻居刘娘娘_400字
我的邻居刘娘娘说话声音很大,她一进楼道,我在家里就能听见她的声音。

她说话直来
直去的,总是那么热情。

每当她做了好吃的,
就在楼下喊:“小马,快下来,有好吃的。


记得刚上一年级的一天晚上,爸爸妈妈出
去有事,让我在家看电视。

他们走后,本来我
不害怕的,可是我被电视里的打打杀杀的人物
吓的像木头人一样一动不动,屏息凝视,到了
七点,爸妈还是没有回来,我想:“自己在家
太吓人了,不如上别人家去吧。

”刘娘娘家是离
我们最近也和我们最熟的一家,便鼓足了勇气,打开门,冲到了四楼,敲了敲门,她问:“谁啊?”“我,马梓郡,开门。

”她问:“你来干
什么?”我说:“我爸爸妈妈出去了,自己一
个人在家很害怕。

”她连忙把我拉进来,热情的
招待我,一会儿给我倒水喝,一会给我找吃的,一会儿让我看电视,还跟我聊天,恐惧的心早
飞到九霄云外去了,感觉就像妈妈在身边一样。

到了八点,我听到妈妈的脚步声,就和刘娘娘
20 × 20。

浅谈纪录片《伴》鉴赏——孝之简单,孝之无力,孝其实只需要有伴在

浅谈纪录片《伴》鉴赏——孝之简单,孝之无力,孝其实只需要有伴在

文 章编 号 : 1 0 0 9 — 9 1 4 X( 2 0 1 3 ) 3 6 — 0 2 4 2 一 O 1
‘ 山村 , 养猪, 老人 , 或 许看 关键词 会觉得 这是一 部很 平常 的片子 。 但 当你放 慢脚 步 , 静 下 心来欣 赏这 部好片 时相 信你一 定会被 它 的情节 吸引 , 被它 的画 面 吸引, 被它 的故 事吸 引 《 伴》 是一部 在创作者数 年跟踪 纪录下拍 摄的 , 这种拍 摄源于一 种无悔 的拍 摄精 神 , 投射 出拍摄 者对 纪录 片的耐 心细致 , 展 现 出中 国 自古 以来最 简单 的道 义— —孝 , 一种 层面上 中国社会 缺 失的孝 , 一 段 畸形人 间 百态 的记录 。
影片 撞击 一 灵 的思 考
者情感 的片段构成 有机 的艺术 整体 , 虽然 简单 、 朴实, 但体现 出了刘 老太鲜 活生 动的 人物 形象 又使 作品紧 扣 主题 , 具有 较 强 的人文 价值 。 表 现艺 术 1 ) 大量 运用 镜头 叙述 , 让 画 面。 开口 说 话 好 的镜头 是 能够开 口说 话 的 。 拍摄 镜头 的取 舍和选 择绝不 是随心所 欲的 , 导演 经过客观 记录主 观筛选 之后 的 真实 片段让 我们更 加客观地 了解 到刘 老太 的生活现 状 以及 她所面 临的 问题 , 致 力于 抓拍 生 活 中原态 的质 朴的美 , 叙事 流 畅完整 , 画 面活 灵活 现 。 2 ) 字幕直 观性 , 不用声 音解 说 。 通过 无声 的字 幕 , 适 时的 解释说 明 画面 背 后的信 息 。 声音 解说虽 是纪 录片 重要 的组成 部分 , 但这 并不 成为 评价 影片成 功
求语言以客观现实为线索, 自然流畅、 平实精炼, 给予主题思想必要的说明和阐 释。 解说词的撰写采用叙述的方式, 给予画面必要的补充, 没有空话, 没有大话, 不做刻意的升华, 无谓的引申, 这样原始的纪录反而给人以更直观的心理冲击。

浅谈纪录片《伴》鉴赏

浅谈纪录片《伴》鉴赏

浅谈纪录片《伴》鉴赏作者:陈小晰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3年第36期中图分类号:J952山村,养猪,老人,或许看关键词会觉得这是一部很平常的片子。

但当你放慢脚步,静下心来欣赏这部好片时相信你一定会被它的情节吸引,被它的画面吸引,被它的故事吸引。

《伴》是一部在创作者数年跟踪纪录下拍摄的,这种拍摄源于一种无悔的拍摄精神,投射出拍摄者对纪录片的耐心细致,展现出中国自古以来最简单的道义——孝,一种层面上中国社会缺失的孝,一段畸形人间百态的记录。

影片撞击心灵的思考1)无微不至的背后,源于刘老太独特的个人经历。

全片围绕刘老太苦涩的微笑、无奈的自乐、忙碌的顽强等生存状态展开,由于老伴早逝而子女不孝,刘老太最终把自己的寄托转移到猪身上。

影片中,刘老太每天给猪喂三餐,还精心定了食谱。

而自己两天煮一次稀粥;平时随便穿,和猪合影时穿最好的衣服;33:20是影片的过渡,刘老太的步伐愈发沉重,强忍腰腿疼痛的折磨也要让猪吃好,感冒时依然对猪保持高度的人性化的关怀,细心的一口口喂食,馒头包子过温水,拿着蒲扇给猪扇风,如同对着自己心爱的孩子。

通过营造一种质朴的表现,淡淡的忧伤来演绎生活的细节,抓住观众的好奇心,以达到打动情感的目的。

2)空巢老人的凄凉。

百善孝为先,刘老太媳妇指使孩子喊奶奶“花子老刘婆”,这是极带讽刺的称谓,刘老太在影片中说起前夫去世时儿子才一岁,她只能靠给别人洗衣服来维持生计,含辛茹苦地把儿子抚养长大,这更加深了观众对儿子的批判心理。

通过影片描绘出如今社会空巢老人的现状,为当代人注入无形的危机感。

也从侧面反映出老一代人淡薄的法律意识,其实刘老太是有足够的权利享受子女的赡养义务,但她却选择独自挑起生活的重担。

3)老一代人深入脊髓的中华美德。

影片多处从侧面描写刘老太受传统文化影响之深。

28:27时,当记者问她“你的大猪要是卖很多很多钱的话,你准备干什么用”?刘老太说:生死养葬都是个人要用的,要请别人都来吃,不要儿贴钱,让叫花子也来吃饭,还说要把她出来的这条路也修一下;当她谈到身为一中职工的第二任丈夫如何追求她,请了四个介绍人找了她,因为她品质道德好,贞洁,当她说“他就像马蜂一样缠着我”我看到了一种打动心灵最朴实的笑;47:41刘老太含泪送别拍摄者,说他们大事小事太做得周到,并感谢他们为她添置的油米以及长久的陪伴,在门口久久凝望渐行渐远的背影挥手道别。

001-《红高粱》-演示文稿

001-《红高粱》-演示文稿
(巴金之后,获此项殊荣的第四位中国人)
2005年 美国夏威夷国际电影节 终身成就奖
西柏林金熊奖的里程碑意义
《红高粱》(1988)为张艺谋导演处女作;首次执导,即获 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最佳故事片)
《红高粱》首次擒熊 中国电影艺术走向世界的标志 而后,中国电影人频繁 在柏林、威尼斯和
戛纳斩金夺银
剧情简介
改编自莫言小说《红高粱》和《高粱酒》 编 剧 陈建雨、朱伟、莫言 主 演 巩俐 饰演 我奶奶 姜文 饰演 我爷爷
“我”爷爷、“我”奶奶 年轻时候的故事
“我”奶奶是九月初九生的,所以叫九儿,十八岁那年, 为了一头大黑骡子的嫁妆,被嫁给十八里坡烧酒锅坊的掌 柜李大头,李大头有麻风病,五十多岁才娶上这门亲。半 路上,轿夫们折腾“我”奶奶,在吼调中,颠起了轿 子· · · · · · 轿子抬到杀青口,“我”奶奶被蒙面人劫进高粱地,轿夫 头儿余占鳌见机行事,救了“我”奶奶,彼此萌生爱意· · · · · 三天后,“我”奶奶骑驴回门,轿夫头儿把她抱进了高粱 地· · · · · · 李大头死了,“我”奶奶当了掌柜的 土匪秃三炮为了三千块大洋的赎金,绑了我奶奶的票 烧酒锅的伙计刘罗汉四处筹钱,把我奶奶赎了回来 九月初九,烧酒锅生火,祭新酒,“我”爷爷来找“我” 奶奶,当着众人面往酒篓子撒尿,结果阴错阳差,酿成名 酒“十八里红”,从此和“我”奶奶住在一起,刘罗汉爷 爷不辞而别 九年后,“我”爹豆倌儿九岁了,人们都说“我”爹是高 粱地里出的野种。日本鬼子来啦,在青杀口屠杀了刘罗汉、 秃三炮和肉铺胡二,复仇的火焰点燃了乡亲们的心· · · · · ·
震撼7:主题歌与“笑脸”
中国歌手刘欢、顶级“天后”莎拉布莱曼,携 手放歌,巍然站立于星球顶端 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为梦想,千里 行,相会在北京… … 天籁之音,包纳万象,充溢柔情,直叩心扉, 胜似气吞山河,穿越宇宙太空 歌声中,欢乐的儿童撑开花伞,采集于世界各 地的万张笑脸频频闪现,象征着 “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的美好愿景

刘姥姥精简文案

刘姥姥精简文案

刘姥姥精简文案
1、刘姥姥是一个快乐节俭、爱热闹、满身土里土气的农村老婆婆。

刘姥姥身上具备农村人淳朴、乐观、善良等优秀品质。

她是位知足常乐、生性乐观的人。

2、刘姥姥,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人物。

是一位来自乡下贫农家庭地谙于世故的老婆婆,凤姐女儿巧姐的命运与她密切相关,巧姐判词和《留余庆》曲中均提及刘姥姥。

这个老婆婆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3、刘姥姥在回目.上出现了四次:第6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39回刘姥姥是信口开河、41回刘姥姥醉卧怡红院、113回忏宿冤凤姐托村妪。

从篇幅上看,第6回、40回、41回三大整回,以及39回后半回、42回前半回、113回前半回、119回后半回,都是浓墨重彩的刘姥姥正传。

4、刘姥姥在小说中起着“穿针引线”的重要作用,同时小说把刘姥姥塑造得个性鲜明、活泼可爱。

她是一个粗鄙不堪的村间老妪;她是一个会说话,能办事的刘姥姥;她是个大智若愚,丑中蕴美的刘姥姥;她是个勤劳善良而又有侠义心肠的刘姥姥。

5、刘姥姥,一个其貌不扬甚至有些丑陋的乡下老太太,喜攀权,善钻营,腆着老脸,在贾府丑态百出,令人啼笑皆非。

年少时,一直觉得刘姥姥是《红楼梦》中的笑话。

而今再读,字里行间里,我却读出了几许悲
凉,还有一个乡间老妇人的辛酸和无奈,豁达与善良。

几度哽咽,几次涕泪。

历史人物《红楼梦》刘姥姥PPT

历史人物《红楼梦》刘姥姥PPT
红楼梦之不得不说的人
刘姥姥
目录
C ATA LO GΒιβλιοθήκη 010203
04
05
评价 人物分析 戏游大观园
刘姥姥简介 引 言
红楼梦之不得不说的人
《天龙八部》里有个谭婆,刚出场时金庸老爷子戏谑道:这谭婆牛高 马大,白发如银,满脸皱纹,居然名字叫做“小娟”,娇娇滴滴,跟 她形貌全不相称,众人听了都觉好笑。 但每个老太太都曾年轻过,小姑娘时叫做“小娟”,老了总不成改名 叫作“老娟”?有趣有趣,直叫人揉着肠子笑倒在地。
她久经世故,颇知眉眼高低,见到贾母迎上去就是“老寿星”,给了贾母这样一个继“老祖宗”、“老菩萨”后 又一个新颖达意的称号;随时随地就能捏造出个新鲜的村野故事,暗合了贾母并王夫人求神拜佛的心,还能教宝 玉听入了迷、寻根问底起来;巧姐名字也是刘姥姥所取,取得了机警人凤姐的信任。
她大智若愚,豁达坦率,“他都伶俐修来福,我自痴愚积下福”,面对凤姐、鸳鸯等人的有意难堪,她并不冷场, 而是配合他们和她们演一出戏逗贾母开心,并不以为意。其次,她是简单的乐天派,所谓“人生不如意之事常八 九,可与人语者无二三”,她不会一上来就诉苦哭穷,虽然和一众人等地位悬殊,她也照样笑脸坦然,逗趣耍宝, 并不显露仇富恨穷的心态。
红楼梦之不得不说的人
君不见,曹雪芹先生笔下,也有这样一位 “老娟”,然则此“老娟”就没有彼“老娟” 威风了
红楼梦之不得不说的人
但瞧这位“老娟”何等形容
她是鸳鸯口中的女篾片,逗趣耍宝,妙语连珠,是个花儿簪满头的老风流 她是黛玉口中的母蝗虫,饮牛饮骡,食量大如牛,是个百兽率舞的老妖精 她是宝玉口中的贫婆子,粗俗无知又妙言解颐,是个一肚子乡野段子的村妪老妇
——周汝昌
红楼梦之不得不说的人
人物性格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刘婆儿
“老刘润宗家用棒子(玉米)粒子喂小鸡哎。

”这消息不知是谁最早传出来的,但马上插上翅膀,传遍了全营子。

小孩子不信,跑到家里去看,可不是嘛,人家正一手将簸箕夹在腋下,一手从簸箕里抓起棒子粒子,朝地上扬着,嘴里还“咕咕咕”地叫着,召唤小鸡们前来啄食呢。

见小孩子来,老刘润宗家并不理会,该干啥还干啥,不像别人的妈,打声招呼,再真的也好假的也罢,逗弄小孩子一会儿;而见有外人来,小鸡们兴奋起来,一边张开翅膀你跑我追,闹得满院子尘土飞扬,一边提高了声调儿鸣叫,反而顾不上啄棒子粒子了。

孩子们散了,手里掐着棒子面干粮的小孩,再啃干粮时,突然觉得味同嚼蜡,一丝儿香味都没有了。

但不吃这又有啥好吃的呢?转过墙角,小孩又有滋有味地啃起来。

回家跟大人说,大人露出鄙夷的神色:“有米一锅,有柴一灶。


全营子百十来户人家,谁家最富不好说,各人过各人的日子,即使老子儿之间,也不十分清楚到底谁有多少钱财,没必要;谁家最穷也不大好说,有真穷的有哭穷的,不好辨识,但如果有人说刘润宗家最穷,估计没几个人反对。

年三十晌午了,老刘润宗家才蒸豆包嘛,而且只蒸一锅。

过了初一,初二再问他家孩子吃的啥饭,准回答是小米干饭。

小孩子不撒谎。

而这时,大过年的,破五(初五)之前,除了老刘家,全营子谁家不是上顿包饺子下顿热年糕呢?平常素日,吃点赖的没关系,而过年了,一年就过一回年,只那么几天,总得改善改善伙食。

棒子是啥?粮食呀,给人吃还不够的嘛。

只不过,富裕人家不怎么吃棒子皮,穷人家则连皮带穰轧在一起吃了。

每年秋天,生产队秋收完毕,打完场,队长总要组织社员,将场院里旮旮旯旯包括车辙里的谷穗子、棒子粒子、豆粒子等等五谷杂粮,全打扫起来,细细地扬扬,然后分给各家各户。

还是脏啊,回家再好好簸簸呗。

驴拉马尿的,尿臊味啊,没事儿,用水大大泡上两天,再晾干了,轧成面烙干面子
吃。

有豆子掺着,尿臊味吃不出來了。

——给小鸡吃?草鸡能有糠吃,不断顿就享福了。

再说,小鸡满院子溜达,这儿一只蚂蚱那儿一粒草籽,寻着吃呗,吃啥不能填饱肚子?小肚鸡肠的东西嘛。

而虫子啥的,人能吃吗?
要说呢,老刘家不该过这样的日子,“老刘润宗”并不“老”,还年轻,响当当的劳动力,孩子们却都大了,老子儿都在生产队里上工,年吃年用应该基本上够了,尽管一个劳动日只值一脚踢不倒的两毛钱,但起码不至于这样。

而问题是——“老刘润宗家不过日子,吃一把撒一把。

”大人们这样说。

再多说起来,大人们便感慨了:真是的,日子过得这么穷,老刘润宗家居然整天乐呵呵的,还……老辈子过大日子的财主,也没……
老刘润宗家在亲爹死后,跟着老妈要饭,来到的营子里;老妈嫁给了张木匠。

至于自己娘家老家是哪儿的,除了老妈还有哪些亲人等等这些,她除了知道自己姓李而外,一无所知。

后老伴老张家这头呢,她和他们走得也不近,在她长大成人后,嫁给本村的刘润宗后,老张
家这头,在她更是名存实亡了。

见到路边的野草,不管不顾,自由自在地生长着,她有时忍不住笑起来:“那就是我哩,野生野长。

”刘润宗年轻时“扛过枪,跨过江”,后脑勺有一道子弹划过的沟,从此导致寸发不生。

复员后回队上劳动,靠着一副好身板、一把子力气,刘润宗倒也成全一家子人,把儿女都拉扯大了,不过,日子过得就是穷啊,一直翻不过身来。

对如此凄惶的日子,刘润宗倒也看得开,除了不时发发牢骚。

也是,摸过阎王爷鼻子的人,还有啥看不开的呢?总之,因了此,刘润宗活得很豪气,大人、小孩叫他,名字前面总习惯加个“老”字。

——老爷们儿这样,拉棍子要饭都能长大的人,也就……用棒子粒子喂小鸡了。

狗日的粮食哟。

就这么着,日子倒也一天天地,过来了过去了,几十年过后,“老刘润宗家”成了“老刘婆儿”了。

“奶奶的,活大半辈子了,没看过谁的脸子,老了老了,还看儿女脸子!不生那鳖气了,自个养自个的老。

”老刘婆儿在给儿子们一一成家后,却哪个儿子也不跟,分家自己过。

老头子不长寿,早已下
世了。

老刘婆儿有三个儿子,老二在外有“公干”,老大、小三在跟前。

自己住老屋子,儿子、媳妇分别盖上新房子。

承包田里的活计,但凡自己能干的自己干,自己实在不能干的才去找儿子。

吃粮都不用儿子管,烧火柴老刘婆儿更谁也不麻烦了。

自己去拾弄,多了背不动,多背两趟,不就是灶火塘那点烧火柴嘛,烧多少了。

有住的、有吃的、有烧的,日子不就全了嘛,过呗。

营子里别的老人,特别是老婆儿,在儿子结婚后,总想着享享天伦之乐,和儿子、媳妇在一起住住,支使几天儿媳妇。

老辈子不都这样嘛:老婆婆要抽烟了,便抄起烟袋,“梆梆梆”敲打炕沿儿,“老大家的”,大儿媳便颠颠地跑过来,嘴里妈长妈短地叫着,给老婆婆装上烟递过去点着了。

——老婆婆们没有弄明白,这是戏剧表演,“说书唱戏劝人方”罢了。

真的结果咋样?谁也别笑话谁,一家不止一家,几乎没有哪家婆媳相和的,总是在闹得不可开交后,又不得不分家单过。

其实,说句公道话,老刘婆儿的儿子与营子里的同龄人相比,基
本属于孝顺一类的,没让老妈生啥“鳖气”;儿媳也没给老婆婆抡过几回脸子。

但见老的执意这样,也只好如此。

也是,脸面只是一时的,而日子长着呢。

营子里住着一个老柳头。

丫头、女婿一家人常年在外,老柳头老伴儿没多少年了,丫头、女婿看他一个人在家待着冷清,便要他来看家望门;实际呢,是要老人出来散散心。

老刘婆儿动心了,和老柳头好上了。

营子里也有明铺夜盖的,但老刘婆儿看不上。

明人不做暗事,老刘婆儿要嫁给老柳头。

两位都七十来岁,老了,一个人过,太孤清,而相互做个伴儿,跟前有个说话的,多美。

啊,老妈要嫁人,做儿子的还怎么活人!儿子着急了,说啥也不同意。

老妈也着急,跟儿子动起笤帚疙瘩、烧火棍,甚至菜刀。

最后,两个儿子给老妈跪下了,媳妇给婆婆跪下了。

老二不在家。

要是老二在家,怕是也要跪的,尽管老二是“公家人”,走南闯北的,见多识广。

老刘婆儿屈服了,答应儿子、媳妇,再不提嫁人的事儿了。

这之后,儿子、媳妇明显比以前更孝顺了,而老刘婆儿倒仍像先
前那样,各人的日子各人过。

到树林子里捡树杈子,一趟趟地往回背,累得顺脸淌汗,也不用儿子……累了,老刘婆儿坐在路边歇息,看见野草壮壮实实地长着,这棵草的蔓子缠拉到那棵草旁,这棵草的叶子搭接到那棵草上,不禁长叹一声:“奶奶的,我活得还不如你们哩。

”泪水和着汗水,一起滚下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