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的形成与传播》优秀

合集下载

波的形成与传播教案

波的形成与传播教案

波的形成与传播教案教案:波的形成与传播教学目标:1. 了解波的定义及分类;2. 掌握波的形成与传播的基本原理;3. 能够分析及解释波的特点和现象。

教学内容:1. 波的定义和分类a. 定义:波是能够传播能量的振动或扰动;b. 分类:i. 机械波:需要介质传播的波动,如水波、声波;ii. 电磁波:无需介质传播的波动,如光波、无线电波。

2. 波的形成a. 机械波的形成:i. 左右振动法:以水波为例,通过左右振动水面产生波浪;ii. 断裂法:以声波为例,通过物体的突然断裂产生声音波动。

b. 电磁波的形成:i. 电磁振荡法:通过电荷的振动产生电磁波;ii. 离子辐射法:通过物质中的电离子辐射电磁波。

3. 波的传播a. 机械波的传播:i. 波峰和波谷的传播:波峰和波谷依次向前传播,形成波动;ii. 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性质相关,如水波在深水中传播快于在浅水中。

b. 电磁波的传播:i. 波峰和波谷的传播:电磁波是由交替变化的电场和磁场形成的,以光波为例,电场和磁场相互垂直,垂直于传播方向;ii. 传播速度:在真空中光速恒定,而在介质中传播速度会降低。

4. 波的特点和现象a. 反射:波遇到障碍物或界面发生反弹现象;b. 折射:波经过介质界面会改变传播方向和速度;c. 干涉:两个或多个波相遇,形成加强或衰减的现象;d. 消光:波被物体吸收或散射,无法继续传播。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入一个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波动现象,如水波的形成和传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以PPT或板书的形式,依次介绍波的定义、分类、形成与传播的基本原理及波的特点和现象。

3. 案例分析:选择一些具体的案例,如声音的传播、光的折射等,与学生一起分析案例中的波动现象,并解释其原因。

4. 实验演示:根据教学资源的条件,进行一些简单的波动实验,如通过磁铁和铁粉演示磁场的传播等,让学生亲自参与,加深对波的理解。

5.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让学生自主讨论一个与波有关的问题,并进行展示,促进学生思维的拓展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高二物理选修课件波的形成和传播

高二物理选修课件波的形成和传播

1 2
电磁波谱的构成
按频率从低到高分为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 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等。
电磁波的应用领域
在通信、广播、电视、雷达、导航、遥感、医疗 、军事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3
不同频段电磁波的特点及应用
如无线电波用于通信和广播,微波用于雷达和微 波炉等,红外线用于遥控和夜视仪等。
04
波动方程与波动现象分析
波的叠加原理
当多个波源产生的波在空间中相遇时,波的振幅遵循叠加原理,可用于分析波 的干涉、衍射等现象。
典型波动问题的解析与讨论
01
波的反射和折射
当波遇到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 ,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遵
循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02
波的干涉
当两列或多列波在空间中相遇 时,会产生干涉现象,形成加 强区和减弱区,可用于分析驻
高二物理选修课件波的形成 和传播
汇报人:XX
汇报时间:20XX-01-19
目录
• 波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 机械波的形成与传播 • 电磁波的形成与传播 • 波动方程与波动现象分析
目录
• 干涉、衍射和偏振现象研究 • 波的能量与能量传递过程探讨
01
波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波的定义及特性
波是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是 能量传递的一种方式。
偏振应用
利用偏振现象可以制作偏振片、偏振光滤光片等光学器件,用于消除反射光、提高成像质量等。此外,在通信、 医疗等领域也有广泛应用。例如,在通信中利用偏振复用技术提高信道容量;在医疗中利用偏振光成像技术辅助 诊断和治疗等。
06
波的能量与能量传递过程 探讨
波的能量密度和能流密度概念引入
波的能量密度
02
机械波的形成与传播

《1 波的形成和传播》PPT课件(江西省县级优课)

《1 波的形成和传播》PPT课件(江西省县级优课)

设想:把绳分成很多小段 每一个小段可以看做一个质点
设想:把绳分成很多小段 每一个小段可以看做一个质点
质点之间有相互作用力
实验
时刻: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实验
时刻:T/4
1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点并不随波迁移; ④介质中各质点都在做受迫振动, 其振动频率
都等于波源的振动频率; ⑤各质点的起振方向都与波源的起振方向相同.
第十二章 机 械 波
1、 波的形成和传播
一、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
演示12.1-2 思考:为什么绳上各点都能动起来呢?
凹凸相间的波是怎样形成的?
一、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
演示12.1-2 思考:为什么绳上各点都能动起来呢?
凹凸相间的波是怎样形成的?
设想:把绳分成很多小段
设想:把绳分成很多小段
Hale Waihona Puke 想:把绳分成很多小段 每一个小段可以看做一个质点
纵波的特性:
1、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跟波的传播方向在同一直线 上的波叫做纵波.
2、密部:在纵波中,质点分布最密的地方叫做密部. 3、疏部:在纵波中,质点分布最疏的地方叫做疏部. 4、纵波也叫疏密波.
二、波的分类及特点
声波是纵波
地震波既有横波又有纵波。 (水波既不是横波也不是纵波,叫做水纹波。)
三、机械波
实验
时刻:T/2
34 5
2
6
1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实验
时刻:3T/4
678
5

《1 波的形成和传播》PPT课件(辽宁省县级优课)

《1 波的形成和传播》PPT课件(辽宁省县级优课)

4、关于机械波的说法正确的有: ( AD )
A、相邻的质点要相互做功。 B、纵波的质点可以随波迁移,而横 波的质点不能。 C、波源的能量靠振动质点的迁移随 波传递。 D、波中各质点振动频率是相同的。思 考来自四 振动与波动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
振动是一个质点的往复运动,而波动是介质中 许多质点的集体运动.

大量质点共同表现 出的周期性运动
运 动 质点受到指向平衡位 成 置的回复力作用 因
介质中相邻质点间 存在相互作用的弹 力
联 振动是波动的起因,波动是振动的传播

手握绳端上下振动时,绳端带动相邻的质 点,使它也上下振动。这个质点又带动更 远一些的质点……
1.绳波的形成过程
绳子可以分成一个个小段,一个个小段可 以看做一个个相连的质点,这些质点之间 存在着相互作用。
手握绳端上下振动时,绳端带动相邻的质 点,使它也上下振动。这个质点又带动更 远一些的质点……
绳端这种上下振动的状态就沿绳子传了出 去,从整体上看就是一些凹凸相间的波形。

三 1.波源和介质:

波源——保持持续振动的物体.

介质——借以传播波的物质.
波 2 .机械波:
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形成机械波。
三 1.波源和介质:

波源——保持持续振动的物体.

介质——借以传播波的物质.
波 2 .机械波:
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形成机械波。
3.产生机械波的条件: 同时存在波源和介质。
A
B
C
2、关于振动和波的关系,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ACD )
A、有机械波必有振动。 B、有机械振动必有波。 C、介质中各质点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 附近振动。 D、波源的振动能量随波传递。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波的形成和传播-优秀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波的形成和传播-优秀

第一节波的形成和传播
1.教材分析
机械波的教学是在机械振动的基础上讲述波的基础知识,可以说波的教学是以振动为基础的,也是振动知识的深化和延伸。

波动也是高中物理中比较复杂的运动形式之一,因为它需要学生想象多个质点同时又不同步的运动,从整体上看,是机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而对于介质中的每一个质点都在前一质点的带动下振动。

而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是学习本章其他内容的基础,同时机械波的传播特征也是本章的难点。

2.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机械振动的学习,建立了弹簧振子和单摆两种简谐振动的物理模型,明白了机械振动的特征。

同时学生在生活中见过水波、声波,对机械波有了初步的认识。

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因以学生认知基础为起点,利用蜘蛛网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热情。

利用人波,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在结论的发现过程,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基础上,自己发现规律。

3.教学目标
1知道机械波的形成条件。

2理解机械波传播的特征。

3知道横波、纵波的概念及波峰、波谷、疏部、密部的定义。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机械波传播的特征和机械波的分类。

教学难点:机械波传播的特征。

6、教学反思。

波的形成和传播课件

波的形成和传播课件
提示:不正确。在纵波中,尽管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 播方向在一条直线上,但质点的运动仅仅是在平衡位置附近小 范围内的简谐运动,并不随波向前传播。
要点一 机械波的形成、特点 1.机械波的形成 (1)形成条件:有波源和介质。 (2)实质:介质质点间存在相互作用力,介质中前面的质点带 动后面的质点振动。
解析:机械波的产生条件是有波源和介质。由于介质中的 质点依次带动由近及远传播而形成波,所以选项AB正确。波的 传播速度是波形由波源向外伸展的速度,在均匀介质中其速度 大小不变;而质点振动的速度和方向都随时间周期性地发生变 化,所以选项C错。波源一旦将振动传给了介质,振动就会在 介质中向远处传播,即使波源停止振动,波也继续向前传播, 所以选项D错。因此本题正确答案选AB。
(1)关于介质中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
A.在横波中二者方向有时相同 B.在横波中二者方向一定不同 C.在纵波中二者方向有时相同 D.在纵波中二者方向一定不同 (2)如图所示,若一列横波在x轴上传播,a点是波传播方向 上的某一质点,则质点a的振动方向一定上下振动吗?
解析:(1)在横波中质点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相互垂 直,所以二者方向一定不同,故A错、B对,在纵波中二者方向 在同一直线上,既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故C对、D错。(2)因 为此波为横波,可知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相互垂 直,此波在x轴上传播,可知质点a的振动方向应在过a点且垂直 于x轴的平面内,即质点a的振动方向可沿此平面的任意方向, 不一定是上下方向的振动。
答案:D
1.横波和纵波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提示: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波是横波, 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平行的是纵波。 2.纵波中各质点的振动方向是否与波的传播方向始终相 同? 提示:在纵波中各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同一 直线上,而不是方向相同。

波的形成与传播PPT课件

波的形成与传播PPT课件

带动性
滞后性
第8页/共17页
重复性
波动与振动
1.区别 振动是一个质点的往复运动,而波动是介
质中许多质点的集体运动.
2.联系 (1)都是周期性的运动:波动周期等于质点 的振动周期. (2)从构成介质的某一质点来看,所呈现的 现象是振动,从构成介质的整体来看,所呈现 的现象是波动.
第9页/共17页
二、波的分类及特点
波是如何形成的呢?
第2页/共17页
绳波的形成原因:
1.绳子各部分看成许多质点组成,各部分之 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弹力 2.沿波的传播方向上后一个质点比前一个质 点落后一段时间,质点依次被带动 3.振动的形式传播出去形成波
第3页/共17页
波是如何形成和传播的?
波源振动起来时,带动相邻的质点振动, 这个质点又带动更远的质点振动,这样波源 的振动就传播出去了
第14页/共17页
一列横波沿绳子向右传播,某时刻绳子形成 如图所示的形状,对此时绳上A、B、C、D、E、
F六个质点( AD )
A.它们的振幅相同 B.质点D和F的速度方向相同 C.质点A和C的速度方向相同 D.从此时算起,质点B比C先回到平衡位置
第15页/共17页
A、B、C、D是一列横波上的四个点,某时刻 波形如图所示,那以如果A此时速度是向上的,则
3.产生机械波的条件: 同时存在振源和介质
注意: 有振动不一定存在波,有波一定存在振动
举例
第12页/共17页
4.机械波向外传播是振动形式的传播,介质中各 质点不随波发生迁移. (1)当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各个质点均在自己 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
(2)在波的传播方向上各质点依次开始振动. ①各质点振动周期相同 (由振源决定,即与振源振动周期相同) ②各质点振幅相同(不考虑能量损失时)

波的形成和传播 课件

波的形成和传播    课件

在波动中,质点的振动方 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在一条 直线上
介 只能在固体介质中传播

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介质 中均能传播
特 在波动中交替、间隔出现 在波动中交替、间隔出现
征 波峰和波谷
密部和疏部
特别提醒 (1)绳波和声波分别是典型的横波和纵波,水 波是比较复杂的机械波,不是横波.
(2)在纵波中各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同一直 线上,而不是方向相同.
三、机械波 1.形成:机械振动在介质中传播,形成机械波. 2.产生条件 (1)要有波源. (2)要有传播振动的介质.
3.特点 (1)介质中有机械波传播时,介质本身并不随波一起传 播,因此说它传播的只是振动这种运动形式. (2)介质中本来静止的质点,随着波的传播而发生振动, 可见波是传递能量的一种方式. (3)我们能用语言进行交流,说明波可以传播信息. (4)介质中质点开始振动的方向均与波源开始振动的方向 相同.
二、波的分类 机械波可分为横波和纵波两类.
定义
标识性物理量
质点的振动方向与 横波 波的传播方向互相
垂直的波
①波峰:凸起的最高处 ②波谷:凹下的最高处
质点的振动方向与 纵波 波的传播方向在同
一直线上的波
①密部:质点分布最密 的位置 ②疏部:质点分布最疏 的位置
实物波形
声波是纵波,它不仅能在空气中传播,也能在固体、液体 中传播.
三、机械波与机械振动的比较 振动是波的起因,波是振动的传播;振现象.
波的形成和传播
一、波的形成和传播 1.波的形成 当手握绳端上下振动时,绳端带动相邻质点,使它也上下 振动.这个质点又带动更远一些的质点……绳上的质点都很快 跟着振动起来,只是后面的质点总比前面的质点迟一些开始振 动,这样在整个绳子上就形成了凸凹相间的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波的形成和传播一、教材分析(一)、整体感知:机械波的教学是在机械振动的基础上讲述波的基础知识,可以说波的教学是以振动为基础的,也是振动知识的深化和延伸。

波动是高中物理的一个难点。

主要是因为,它需要学生想象多个质点同时又不同步的运动,从整体上看,形成波在空间的传播。

这对学生的理解力和空间想象力有较高的要求。

课本中尽量用形象的比喻、图示和分析来帮助学生理解,并抓住主干,以便切实让学生理解最主要、最基本的知识,和通过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学生对波的认识和理解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也是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过程。

在教学中不急于求成,而是多举学生常见的或易于了解的实例,并通过比喻、播放录象、模拟动画,帮助学生逐步体会和理解。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的过程。

因此对本节的重点难点及疑点要有意识地把它分阶段地融入横波和纵波的实验教学与可控动画(课件)的探究中,使学生在横波、纵波、明确机械波概念后的三个阶段的探究中多次得到强化。

(二)、重点、难点、疑点的分析及处理办法:1、重点:探索机械波的形成与传播过程2、难点:探索机械波的形成与传播过程3、疑点:波在传播振动这种运动形式的同时也传递了波源的能量,但介质中的质点并不随波迁移4、处理办法:重点的体现与难点的突破:通过学生实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组织学生通过不同的探究途径对选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要求学生相互讨论、相互讲述、相互分享探究到的成果,在体验成功感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在组织部分同学给全班分析的过程中提炼出分析问题的两个要点,然后利用课件中可控动画再次展开探究,在探究中落实提炼出的两个要点,最后通过波的形成与传播的模拟实验(同学们下蹲、起立),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疑点的解决:最让学生困惑的是介质中的质点并不随波迁移,于是有意识地把它分阶段地融入横波和纵波的实验教学与可控动画(课件)的探究中,使学生在横波、纵波、明确机械波概念后的三个阶段的探究中多次得到强化。

(三)、探究能力的达成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调,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本案一开始就播放自然界中和谐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为目标的达成埋下伏笔。

组织学生进行绳波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找探究问题的途径、对探究对象进行探究,在探究中构建知识体系、体验成功,在交流中纠正可能存在的错误观点,在合作中培养团队精神与交际能力。

把重难点、疑点的突破有意识地分阶段融入到学生的主动探究中,使一波一波的探究活动此起彼伏,贯穿于教学的主干线。

课后还留一道更加开放的探究题,给学生的思考、探究、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

在一环环的探究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掌握了知识技能,而且还让学生感悟到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流程,增加了从事科学探究的热情,提高了探究创新和共同协作的能力。

二、教育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直线上机械波的形成过程。

2、知道横波、纵波、波峰、波谷、密部、疏部的概念。

3、知道“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形成机械波”。

4、理解波在传播运动形式的同时也传递了能量。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和仔细观察、积极参与、勇于探索、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和共同协作的探索精神,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设计思路本教案将机械波传播中的一些共性融入到波形成和传播的探究中,所以这里详细阐述波的形成和传播部分的教学设计。

【波的形成和传播】由激起学生探究自然欲的和谐画面(水波录像)带领学生步入波的世界,紧接着利用媒体给学生介绍常见的波及一些应用的画面,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

趁学生充满新鲜感之机便步入了本节的重难点。

播放已录制成录像的绳波实验给学生以示范,使学生把精力集中在自己实验操作中的问题发现上,而不会把精力浪费在怎样做实验上。

随后组织学生进行绳波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及时记录实验中发现的问题。

然后收集反馈学生发现的问题,采集一些较集中的问题(重难点)作为探究的对象。

组织学生通过不同的探究途径(详见教学过程部分)对探究的对象进行探究并要求学生相互讲述。

在学生由探到究到果后,组织学生发言,分享探究的成果,体验成功感。

在学生的分享与讨论中提练出两个要点和三点规律(详见教学过程部分),从而有效解决所选出的探究问题。

为进一步深化对重难点的理解、帮助学生纠正在探究中出现的不科学之处,紧接着组织学生对Flash制作的波的形成和传播的可控动画展开讨论。

探究完课件后组织学生演示波的形成和传播的摸拟实验,再次使重难点疑点问题清晰化、明朗化,同时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

【横波、纵波、机械波】由学生对操作的绳波实验与演示的弹簧纵波实验的对比观察中引出横波与纵波,然后组织学生结合演示实验和纵波课件,借鉴绳波形成和传播的探究思路对弹簧纵波进行探究。

汇总在横波与纵波的探究中得到的一些共性,再次突破重点、难点及疑点,使之渗透在本节教学的全过程中。

本教案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在探究过程中采用比较明显的有实验法(如学生动手实验)、比较法(如比较绳波与弹簧波中波的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关系)、讨论法(如学生共同讨论探究成果)、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如Flash制作的课件)等四、教学准备绳子、J2212型纵波演示器、音叉、多媒体课件(本课件框架由Flash生成,其中播放的录像镜头和可控动画都由一个文件调用)、多媒体设备、将同排桌子靠在一起五、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播放镜头(录像)引出一种广泛存在的运动形式——波动:用石子投入水中,激起一圈圈起伏不平的水面波向周围传播,传到水中的蓝球处,使蓝球振荡起来。

(利用媒体播放一段自然生活中的和谐画面,带领学生步入一个美妙的世界,激起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欲望)--新课教学--【一】初步感悟波在生活中普遍存在(一)初步介绍常见的波1、播放镜头(录像):1995年对日本神户影响较大的地震画面(内部伴随着讲解声)由地震画面与讲解声引出地震波、声波。

刚才我们接触的水波、声波、地震波都是机械波(这章内容为机械波,所以特意利用媒体播放了两小段录像,给学生一个感性的认识。

)2、从大家在电视机、收音机前获取“世界杯”情况中引出无线电波。

3、从光纤通信、太阳能热水器接收太阳能引出光波。

无线电波、光波都是电磁波。

(二)通过图像展示一些波的应用(利用媒体展示有关波应用的一些画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强烈激起学生的探究欲)北京地球卫星通讯接收站、B 型超声波、北京音乐厅上方和四周的声音反射板、移动通讯【二】波的形成和传播 1、播放镜头(录像)进行分析: 长绸舞 迎风飘扬的国旗2、播放镜头(录像):已转换成录像镜头的教师演示绳波实验(利用媒体播放一次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知道要进行怎么样的实验,因为下一步的最终目的在于学生在实验中能发现什么问题,而不是怎样做实验)实验器材:一根较长的软麻绳,在绳上做上明显不同标记。

演示实验一:将软绳平放在地面上(或长桌面上),用于握住绳的一端,拉平后向上抖动一次。

演示实验二:绳的一端由一同学握住,教师用手握住另一端,持续地上下抖动。

3、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绳波实验(在座位上同排的四组同学组成一小组,同排桌子靠在一起),要求学生将在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

4、 收集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向学生反馈,采集一些比较集中的问题作为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其余部分可留给同学们课后去探究。

下面是笔者在温州市探究式教学模式公开课(2002年6月6日在乐清中学举行)中学生提出的较集中的问题:①在绳波实验一中,为什么绳上形成一个凸起状态,并向另一端传去?②在绳波实验二中,为什么绳上形成一列凸凹相间的状态向另一端传去?③在绳波实验中,绳子上的某一点怎么运动?④在绳波实验中,绳子上有记号的地方在上下抖动,而波又向另一端传播,这又是怎么回事?⑤在绳波实验中,我抖动的是绳子的这一端,其余地方也跟着抖动,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吗?5、 组织学生对刚才选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并要求相互讲述探究途径:不断进行实验、同学间的相互讨论、查阅文献(试验修订本•必修加选修、第二册第1至第5页)、请求教师的帮助6、组织部分学生给全班同学分享探究的成果(由探到究、再到果,使学生体验成功感,增加了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提炼出两个要点和三点波在传播过程中的规律,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刚才选出的问题。

要点:①设想把绳子分成许多小部分,每一小部分可以看作质点,且相邻的质点间具有相互作用力。

②质点1在外力的作用下振动起来后,由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它会带动相邻质点2振动起来,不过这一质点2开始振动的时刻比质点1要迟一些,这个相邻的质点又会带动它邻近的质点振动起来(后一质点总比前一质点迟一些开始振动)。

规律:①波在传播过程中,各质点只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并不随波迁移。

②后一质点的振动总是落后于前一质点。

③波在传播振动形式的同时也将波源的能量传播出去7、教师结合学生的分析,利用课件中可控制的动画与学生一起展开讨论,进一步落实了这节的重难点,同时也帮助学生纠正在探究中出现的不科学之处。

(利用Flash 制作可控动画,将新教材第三页图10-5横波的形成中的6幅画面的中间环节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可控化)用可控动画模拟绳上一列波的形成过程。

波动研究的对象是质点群,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必须首先去繁存简,建立波动模型,将研究对象由无限个质点转化为有限个质点。

图中1到25各小点代表绳上的一排质点,质点间有弹力联系着。

其中第一个质点受到外力作用将开始在垂直方向上做简谐运动,设振动周期为T。

(紧紧抓住刚才提炼出的两个要点引导学生分析绳波形成和传播的过程)。

将波在时间t从0—T/4内运动情况作为重点分析,将波在时间t从T/4—T/2内运动情况作为次重点分析,将波在时间t从T/2—3T/4内运动情况交给学生自行分析,并要求学生通过分析分别画出经3T/4、T、5T/4后的画面。

(为学习下一节《波的图象》打下基础)在利用可控动画探究的过程中,落实好几个焦点问题是进一步探究的关键:①质点1在外力作用下在垂直方向上向上运动时对相邻质点2有何影响?使质点2如何运动?②质点1在外力作用下达到最大位移处正开始向下运动时,质点2如何运动?此时波恰好传到哪里?③质点2达到最大位移处正开始向下运动时,相邻质点3如何运动?此时波恰好传到哪里?④质点1在外力作用下开始在垂直方向上做了2次全振动后,图中的各质点如何运动?波又是如何传播的?思考问题:在课本第3页图10-5中,为什么有些质点上画了小箭头,有些质点上没有画出小箭头?猜猜小箭头的方向有什么含义?8、波的形成与传播的模拟实验(通过模拟实验再次深化了学生对要进行探究的几个问题的理解,同时通过媒体播放录像,使模拟实验中的列队过渡到行队,更接近于运动会中团体操表演波浪的画面)①组织学生演示波的形成和传播的模拟实验(对课本内的模拟实验进行改进,便于操作):一组同学排成一列,后一同学双手搭在前一同学的双肩,从前边第一位同学开始周期性地下蹲和起立,第二位、第三位……同学依次做这个动作,而开始下蹲的时刻依次迟一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